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双轴点掌背皮动脉皮瓣修复腕手指软组织缺损 被引量:5
1
作者 路来金 宫旭 +1 位作者 刘志刚 张志新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6期457-458,共2页
目的 探讨应用双轴点掌背皮动脉皮瓣修复腕或手指软组织缺损的手术方法及其疗效。 方法 1995年~ 2 0 0 3年 ,通过解剖学研究发现 ,由掌背动脉发出的近侧及远侧皮支在皮下组织内形成恒定的弓状动脉吻合 ,以其近侧或远侧皮支为蒂 ,手... 目的 探讨应用双轴点掌背皮动脉皮瓣修复腕或手指软组织缺损的手术方法及其疗效。 方法 1995年~ 2 0 0 3年 ,通过解剖学研究发现 ,由掌背动脉发出的近侧及远侧皮支在皮下组织内形成恒定的弓状动脉吻合 ,以其近侧或远侧皮支为蒂 ,手背皮肤为供区 ,可形成顺行或逆行岛状皮瓣。临床应用了 2 7例 ,采用顺行修复手背 3例 ,皮瓣范围 2 .0 cm× 4 .0 cm~ 4 .0 cm× 6 .0 cm;逆行修复手指 2 4例 ,其中食指 12例 ,中指 6例 ,环指 4例 ,小指 2例 ,皮瓣范围2 .5 cm× 3.5 cm~ 3.0 cm× 7.0 cm。供区均直接闭合。 结果 术后皮瓣均成活。经 1~ 3年随访 ,皮瓣外形及手功能满意 ,术后 3个月开始恢复感觉 ,1年后恢复保护性感觉。供区外形及功能正常。 结论 以掌背皮动脉为蒂的顺行或逆行皮瓣修复腕或手指软组织缺损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掌背动脉 岛状皮瓣 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跖袖”的解剖学特点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8
2
作者 石凯 刘志刚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66-268,271,共4页
目的:探讨跖袖的解剖学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对20只足的跖袖的构成特点进行应用解剖学观测及力学分析。结果:跖袖的构成复杂,其中收肌、展肌是维持前足横弓及籽骨系统动力平衡的关键因素,跖袖的动力平衡失调,特别是展肌与收肌通过籽骨... 目的:探讨跖袖的解剖学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对20只足的跖袖的构成特点进行应用解剖学观测及力学分析。结果:跖袖的构成复杂,其中收肌、展肌是维持前足横弓及籽骨系统动力平衡的关键因素,跖袖的动力平衡失调,特别是展肌与收肌通过籽骨系统导致的平衡失调是外翻形成的核心机制,在外翻畸形的发生中有着特殊的临床意义。结论:展肌与收肌移位吻合矫正外翻的新术式恢复了跖袖的正常解剖关系,重建前足横弓,恢复了前足的生理解剖结构及生物力学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跖袖 拇外翻 应用解剖 临床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腕月骨无菌性坏死的病因学和手术治疗的研究
3
作者 路来金 《医学研究通讯》 2002年第6期23-24,共2页
1.目的:月骨无菌性坏死是腕关节痛的主要病症之一.因病因不清、诊断发现晚,尚无确切满意的治疗方法,而多发生病变晚期月骨的塌陷、碎裂、创伤性关节炎,导致病人手的握力低下、腕关节剧痛和功能完全丧失、致残率极高.本课题在腕关节机能... 1.目的:月骨无菌性坏死是腕关节痛的主要病症之一.因病因不清、诊断发现晚,尚无确切满意的治疗方法,而多发生病变晚期月骨的塌陷、碎裂、创伤性关节炎,导致病人手的握力低下、腕关节剧痛和功能完全丧失、致残率极高.本课题在腕关节机能解剖、月骨内微组织结构和X线影像学研究的基础上,探讨阐明病因;并针对病因及病变特点,为月骨无菌性坏死的早、晚期治疗分别提供一种符合腕关节机能解剖和生物力学原理的新型手术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腕月骨无菌性坏死 病因学 手术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掌背动脉及皮动脉为蒂的手背逆行岛状皮瓣及复合组织瓣研究
4
作者 路来金 《医学研究通讯》 2004年第3期26-27,共2页
我们自1989年4月~2002年10月,通过对34例新鲜成人上肢标本的显微解剖观察,对手的掌背动脉及其皮动脉、掌背神经及伴行静脉的位置、走行、外径、长度和分支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掌背动脉共4条,第1掌背动脉由桡动脉深支发出,第2、3、4掌背... 我们自1989年4月~2002年10月,通过对34例新鲜成人上肢标本的显微解剖观察,对手的掌背动脉及其皮动脉、掌背神经及伴行静脉的位置、走行、外径、长度和分支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掌背动脉共4条,第1掌背动脉由桡动脉深支发出,第2、3、4掌背动脉由腕背动脉网与掌深弓的近侧穿支吻合而成,走行于手背各伸指肌腱深方、骨间背侧肌浅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掌背动脉 皮动脉 手背逆行岛状皮瓣 复合组织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轴点掌背皮动脉轴行皮瓣的应用解剖 被引量:21
5
作者 路来金 杨涛 +4 位作者 于家傲 刘志刚 张志新 宫旭 赵春鹏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27-329,共3页
目的 :报道手背一种新型皮动脉岛状皮瓣设计的解剖学基础。方法 :对 2 0侧新鲜成人标本 ,在 5倍显微镜下观测掌背血管、肌腱、神经的解剖特点和皮肤的血供。结果 :手掌背皮下组织内存在掌背动脉相平行的皮动脉。第 1掌背动脉出现率为 95... 目的 :报道手背一种新型皮动脉岛状皮瓣设计的解剖学基础。方法 :对 2 0侧新鲜成人标本 ,在 5倍显微镜下观测掌背血管、肌腱、神经的解剖特点和皮肤的血供。结果 :手掌背皮下组织内存在掌背动脉相平行的皮动脉。第 1掌背动脉出现率为 95 % ,起点外径 ( 0 .8± 0 .1)mm ,长度 ( 7.8± 1.1)cm ,末端外径 ( 0 .4± 0 .2 )mm。第 2掌背动脉出现率为 10 0 % ,起点外径 ( 0 .6± 0 .1)mm ,长度 ( 6.5± 0 .8)cm ,末端外径 ( 0 .4± 0 .1)mm。第 3掌背动脉出现率为 10 0 % ,起点外径 ( 0 .5± 0 .1)mm ,长度 ( 6.5± 0 .7)cm ,末端外径 ( 0 .3± 0 .1)mm。第 4掌背动脉出现率为 90 % ,起点外径 ( 0 .4± 0 .1)mm ,长度 ( 5 .5± 0 .9)cm ,末端外径 ( 0 .3± 0 .1)mm。结论 :掌背皮动脉走行、分支较为恒定 ,可以其为蒂 ,设计双轴点的顺行或逆行岛状皮瓣 ,用于腕、手及手指的软组织缺损的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科皮瓣 皮动脉 掌背部 显微外科解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晚期月骨无菌性坏死舟骨环形征的解剖学及生物力学研究 被引量:5
6
作者 宫旭 路来金 王克利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5期356-359,共4页
目的 明确稳定舟骨近极的韧带及断裂后桡腕关节面应力的改变 ,阐明舟骨环形征的临床意义。 方法 实验分为两部分 ,分别通过 5侧上肢标本的解剖学观察 ,确定稳定舟骨近极的韧带 ;通过桡侧、尺侧屈腕肌腱及桡侧、尺侧伸腕肌腱 ,垂直加... 目的 明确稳定舟骨近极的韧带及断裂后桡腕关节面应力的改变 ,阐明舟骨环形征的临床意义。 方法 实验分为两部分 ,分别通过 5侧上肢标本的解剖学观察 ,确定稳定舟骨近极的韧带 ;通过桡侧、尺侧屈腕肌腱及桡侧、尺侧伸腕肌腱 ,垂直加载 12 kg负荷 5分钟 ,应用压敏薄膜及 FPD- 30 5 E、FPD- 30 6 E系统 ,分别测量腕关节中立、掌屈、背伸、尺偏及桡偏时 ,正常及韧带断裂后舟骨窝、月骨窝应力的变化。 结果 解剖学观察发现 ,稳定舟骨近极的韧带为 :桡舟头韧带、长桡月韧带及舟月骨间韧带 ,其中长桡月韧带和舟月骨间韧带起到限制舟骨近极向背侧移位的作用。生物力学研究结果表明 ,在稳定舟骨近极的韧带断裂后 ,背伸位时 ,舟骨窝桡侧亚区应力 ( 0 .90± 0 .4 3)与正常 ( 0 .85±0 .15 )无差异 ,但掌侧 ( 0 .5 9± 0 .2 0 )、尺侧 ( 0 .5 2± 0 .0 5 )及背侧亚区 ( 0 .5 8± 0 .2 3)应力较正常 (相对应力为 0 .77± 0 .13、0 .75± 0 .0 8、0 .6 8± 0 .0 9)减小 ;中立、掌屈、桡偏及尺偏位时 ,舟骨窝内各亚区应力与正常相比增大或无差异 ;而月骨窝在中立位时 ,各亚区的应力增大 ;掌屈、背伸、桡偏及尺偏位时 ,各亚区的应力减小或无差异。 结论 在月骨无菌性坏死 B期 ,舟骨窝承受的负荷增加 ,在治疗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舟骨 韧带断裂 月骨无菌性坏死 正常 生物力学 肌腱 晚期 标本 发现 垂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乳酸和聚羟基乙酸共聚物复合膜修复坐骨神经损伤 被引量:3
7
作者 王克利 路来金 张静玲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2年第34期6307-6312,共6页
背景:聚乳酸和聚羟基乙酸复合膜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稳定的机械强度,无毒副作用,可控的降解速率等特点。目的:观察聚乳酸和聚羟基乙酸共聚物膜对大鼠坐骨神经损伤的修复作用。方法:手术显露36只Wistar大鼠坐骨神经,随机分成3组:假手... 背景:聚乳酸和聚羟基乙酸复合膜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稳定的机械强度,无毒副作用,可控的降解速率等特点。目的:观察聚乳酸和聚羟基乙酸共聚物膜对大鼠坐骨神经损伤的修复作用。方法:手术显露36只Wistar大鼠坐骨神经,随机分成3组:假手术组游离坐骨神经后不作任何处理,对照组切断坐骨神经后行神经断端直接吻合,实验组于神经吻合断端包裹聚乳酸和聚羟基乙酸共聚物膜。结果与结论:①神经电生理学检测:术后4,6周神经传导速度及波幅比较,对照组<实验组<假手术组(P均<0.05)。②组织学检测:对照组神经与周围组织粘连严重,实验组吻合口光滑平整,聚乳酸和聚羟基乙酸共聚物膜明显降解吸收,与周围组织无粘连,对照组有髓神经数量较假手术组、实验组明显减少,且轴突再生率和再生轴突成熟度较低。③辣根过氧化物酶逆行示踪检测:对照组被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的阳性有髓神经纤维数量较假手术组、实验组明显减少。表明聚乳酸和聚羟基乙酸共聚物膜能减轻神经术后粘连,促进神经再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乳酸和聚羟基乙酸共聚物膜 周围神经 坐骨神经 神经再生 大鼠 生物材料 聚乳酸 聚羟基乙酸 粘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鹿茸多肽复合膜提供周围神经再生的微环境 被引量:2
8
作者 王克利 路来金 +2 位作者 张静玲 李相军 景遐斌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3年第25期4652-4659,共8页
背景:既往研究证实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复合膜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稳定的机械强度,无毒副作用,可控的降解速率等特点。而鹿茸多肽含有多种活性物质,主要有促进DNA合成和细胞分化的作用。目的:观察鹿茸多肽-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 背景:既往研究证实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复合膜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稳定的机械强度,无毒副作用,可控的降解速率等特点。而鹿茸多肽含有多种活性物质,主要有促进DNA合成和细胞分化的作用。目的:观察鹿茸多肽-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复合膜对大鼠坐骨神经再生的影响。方法:手术显露36只Wistar大鼠坐骨神经,随机分成3组。假手术组游离坐骨神经后不作任何处理,对照组和实验组切断坐骨神经后行神经断端直接吻合,实验组于神经吻合断端包裹鹿茸多肽-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复合膜。每组于术后第2,4,6周各取4只大鼠,分别行组织学检测、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反转录-多聚酶链式反应检测。结果与结论:①组织学检测:术后2,4,6周神经轴突再生率和成熟度比较,对照组<实验组<假手术组。②免疫组化检测:术后2,4,6周神经纤维轴突及髓鞘转化生长因子β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抗原染色和抗原表达比较,假手术组<对照组<实验组。③反转录多聚酶链式反应:在6周时,检测出转化生长因子β1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mRNA表达,假手术组<对照组<实验组。结果表明鹿茸多肽-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复合膜能够提供神经再生所需要的微环境和神经生长因子,促进周围神经再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材料 组织工程复合支架材料 鹿茸多肽 聚乳酸 聚羟基乙酸 复合膜 周围神经 神经再生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闭合性掌骨多发骨折并发症的诊治 被引量:2
9
作者 宫旭 路来金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3期198-200,共3页
目的 重视闭合性掌骨多发骨折并发症的诊断和治疗。 方法 对 1997年~ 2 0 0 0年收治的 382例闭合性掌骨多发骨折中 ,合并手部骨筋膜室综合征、急性腕管综合征等并发症的 12例进行回顾性分析 ,其中 7例合并急性手部骨筋膜室综合征 ,... 目的 重视闭合性掌骨多发骨折并发症的诊断和治疗。 方法 对 1997年~ 2 0 0 0年收治的 382例闭合性掌骨多发骨折中 ,合并手部骨筋膜室综合征、急性腕管综合征等并发症的 12例进行回顾性分析 ,其中 7例合并急性手部骨筋膜室综合征 ,均为第 2、3、4、5掌骨干多发骨折 ,行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 ,同时行手部骨筋膜室切开减压 ;4例并发急性腕管综合征 ,均为掌骨基底骨折 ,予以骨折复位 ,未行腕横韧带切开 ;1例掌骨基底多发骨折合并腕部正中神经闭合性挫伤 ,骨折予以复位 ,神经未行特殊治疗。 结果 本组 12例经 3个月随访 ,骨折于术后 4~ 6周愈合 ,患手无爪形手畸形及痛、温觉功能障碍 ,与健手对比 ,其掌指关节、指间关节屈伸运动正常 ,无对掌功能障碍。 结论 闭合性掌骨多发骨折 ,在治疗骨折的同时 ,应警惕手部骨筋膜室综合征、急性腕管综合征及正中神经直接损伤等并发症的发生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闭合性掌骨多发骨折 并发症 诊断 治疗 急性腕管综合征 骨筋膜室综合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常腕关节桡腕关节面应力分布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5
10
作者 宫旭 路来金 《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4年第1期35-38,共4页
目的 明确正常腕关节桡腕关节面的应力分布特点及其与腕关节位置的关系。方法  5侧标本通过克氏针固定前臂于中立位 ,调整加载支架 ,使腕关节分别处于中立、掌屈 30°、背伸 30°、尺偏 30°及桡偏 1 0°,通过桡侧、... 目的 明确正常腕关节桡腕关节面的应力分布特点及其与腕关节位置的关系。方法  5侧标本通过克氏针固定前臂于中立位 ,调整加载支架 ,使腕关节分别处于中立、掌屈 30°、背伸 30°、尺偏 30°及桡偏 1 0°,通过桡侧、尺侧屈腕肌腱、桡侧、尺侧伸腕肌腱 ,垂直加载 1 2kg固定负荷 ,富士压敏薄膜通过腕关节背侧切口置入 ,应用颜色密度测量仪FPD— 30 5E及密度压力转换器FPD— 30 6E分别测量舟骨窝、月骨窝的应力。结果 舟骨窝及月骨窝内应力分布不同 ,且随腕关节位置的改变而变化。结论 正常腕关节桡腕关节面存在两个相对独立的应力分布区 ;桡舟关节并非紧密嵌合 ,舟骨窝内应力分布不均匀 ;桡月关节在腕关节中立、掌屈、尺偏位时嵌合不紧密 ,月骨窝内应力分布不均 ;而在腕关节背伸、桡偏时嵌合紧密 ,应力均匀分布 ;腕关节背伸位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腕关节桡腕关节面 应力分布 实验研究 生物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按摩护理挽救静脉危象背阔肌皮瓣1例 被引量:3
11
作者 郝丽丽 张晓杰 《实用手外科杂志》 2002年第3期184-184,共1页
关键词 按摩护理 静脉危象 背阔肌皮瓣 作用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掌背动脉逆行皮瓣及复合组织瓣的临床回顾性研究 被引量:77
12
作者 路来金 宫旭 +1 位作者 刘志刚 张志新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04-105,共2页
目的 探讨用掌背动脉皮瓣及复合组织瓣修复手指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 方法 对12 2例病例用掌背动脉逆行岛状皮瓣及复合组织瓣的临床应用做一回顾性分析。对手术病例就其手术适应证、组织供血特点、静脉回流方式、复合组织移植的种类... 目的 探讨用掌背动脉皮瓣及复合组织瓣修复手指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 方法 对12 2例病例用掌背动脉逆行岛状皮瓣及复合组织瓣的临床应用做一回顾性分析。对手术病例就其手术适应证、组织供血特点、静脉回流方式、复合组织移植的种类及远期疗效进行总结和分析。 结果 12 2例皮瓣及复合组织瓣术后均成活 ,受区手指外形及功能均满意 ;手背供区外形及功能正常。 结论 掌背动脉逆行岛状皮瓣及复合组织瓣是修复手指软组织和功能重建的较为理想的手术方法 ,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掌背动脉逆行皮瓣 复合组织瓣 手术方法 移位组织 手术方法
原文传递
18例手腕部腱鞘结核的诊治分析 被引量:29
13
作者 刘志刚 路来金 +3 位作者 于家傲 邵英 宫旭 林泉 《中华手外科杂志》 CSCD 2002年第4期203-205,共3页
目的 探讨原发性腱鞘结核在诊断和治疗上的经验教训。方法  1990年 3月至 2 0 0 1年 10月 ,对 18例手腕部腱鞘结核患者采用手术、抗结核药物及功能锻炼等综合治疗后 ,分析其临床疗效、误诊原因和治疗要点。结果  18例患者的手部结核... 目的 探讨原发性腱鞘结核在诊断和治疗上的经验教训。方法  1990年 3月至 2 0 0 1年 10月 ,对 18例手腕部腱鞘结核患者采用手术、抗结核药物及功能锻炼等综合治疗后 ,分析其临床疗效、误诊原因和治疗要点。结果  18例患者的手部结核全部治愈。术后随访 6个月~ 11年 ,未见复发。 15例功能恢复良好 ,3例因误用激素封闭病情加重 ,术后有一定的功能障碍。结论 腱鞘结核早期缺乏特异性诊断指标 ,需根据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进行分析。及时作病灶清除术、加上系统的抗结核药物和功能锻炼等综合治疗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腕部 显微外科手术 诊断 抗结核药 腱鞘结核 治疗
原文传递
肘部桡神经深支自发断裂19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6
14
作者 宫旭 路来金 于家傲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28-128,共1页
关键词 肘部 桡神经深支 自发断裂 桡神经管
原文传递
上肢对称性周围神经卡压征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2
15
作者 于家傲 路来金 +1 位作者 刘志刚 张晓杰 《中华手外科杂志》 CSCD 2003年第1期16-17,共2页
目的 探讨上肢对称性周围神经卡压征的病因、病程及预后特点。方法 对 1999年至2 0 0 2年 4月间收治的上肢周围神经对称性卡压征 14例 ,分析其病因、临床分级及疗效。结果 双侧肘管综合征中先发侧的疗效优良率达 60 % ,后发侧的为 8... 目的 探讨上肢对称性周围神经卡压征的病因、病程及预后特点。方法 对 1999年至2 0 0 2年 4月间收治的上肢周围神经对称性卡压征 14例 ,分析其病因、临床分级及疗效。结果 双侧肘管综合征中先发侧的疗效优良率达 60 % ,后发侧的为 80 %。双侧腕管综合征中先发侧的疗效优良率为67% ,后发侧的达 89%。结论 肘外翻畸形为双侧肘管综合征的主要病因 ,滑膜病变为双侧腕管综合征的主要病因。上肢对称性周围神经卡压征一经确诊应及早手术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围神经 腕管综合征 尺神经压迫综合征 病因学
原文传递
舟骨环形征在腕月骨无菌性坏死X线片分期中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1
16
作者 宫旭 路来金 王克利 《中华手外科杂志》 CSCD 2004年第1期5-7,共3页
目的 阐明LichtmanⅢB 期中舟骨环形征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 17例LichtmanⅢ期腕月骨无菌性坏死的术前X线平片 ,分别测量其腕高、腕高比值及桡舟角 ;以判断LichtmanⅢB 期腕关节是否较ⅢA 期进一步塌陷及舟骨是否进一步掌屈。同时 ,在 ... 目的 阐明LichtmanⅢB 期中舟骨环形征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 17例LichtmanⅢ期腕月骨无菌性坏死的术前X线平片 ,分别测量其腕高、腕高比值及桡舟角 ;以判断LichtmanⅢB 期腕关节是否较ⅢA 期进一步塌陷及舟骨是否进一步掌屈。同时 ,在 5侧新鲜腕关节标本上观察稳定腕舟骨的韧带的走行、起点和止点。结果 在LichtmanⅢA 期、ⅢB 期 ,腕高和腕高比值的测量值两者差异无显著意义 (P <0 0 5) ,而桡舟角的测量值ⅢB 期较ⅢA 期明显增大 (P <0 .0 5)。解剖发现 ,舟骨近极对腕舟骨起稳定作用的 3条韧带为桡舟头韧带、长桡月韧带及舟月骨间韧带。结论 舟骨环形征是舟骨旋转半脱位的X线片表现 ,代表舟骨的近极向背侧移位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舟骨环形征 腕月骨无菌性坏死 X线片 分期 生物力学
原文传递
克氏针加可吸收线固定治疗第一掌骨基底粉碎性骨折 被引量:3
17
作者 计学 张顺 张志新 《中华手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273-273,共1页
1996年6月起,我院采用克氏针加可吸收缝线固定治疗第一掌骨基底粉碎性骨折65例,术后骨折愈合良好,手功能恢复满意.
关键词 第一掌骨基底 粉碎性骨折 固定治疗 克氏针 可吸收线 可吸收缝线 手功能恢复 骨折愈合
原文传递
游离股前外侧皮瓣修复手部热压伤 被引量:7
18
作者 于光 周永利 +6 位作者 陈雷 雷红雨 陈积源 秦光保 陈景迅 刘文富 陈武华 《中华手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3-3,共1页
手部热压伤是在热烧伤和机械挤压伤双重致伤作用下的一种复合伤。2005年3月至2008年10月,我们利用18块游离股前外侧皮瓣修复手部热压伤16例,效果满意。
关键词 手部热压伤 皮瓣修复 股前外侧 游离 致伤作用 复合伤 挤压伤 热烧伤
原文传递
前臂骨间后动脉逆行岛状皮瓣及复合组织瓣移植的远期疗效分析 被引量:22
19
作者 路来金 宫旭 +5 位作者 刘志刚 张志新 刘彬 杨喜林 于家傲 陈雷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249-251,共3页
目的 报道应用前臂骨间后动脉逆行岛状皮瓣及复合组织瓣修复手部软组织的远期疗效。 方法 对临床应用的 90例 ,就其手术适应证的选择、远期疗效及供区的功能做回顾性分析。 结果  90例皮瓣及复合组织瓣术后成活 89例 ,仅 1例术后... 目的 报道应用前臂骨间后动脉逆行岛状皮瓣及复合组织瓣修复手部软组织的远期疗效。 方法 对临床应用的 90例 ,就其手术适应证的选择、远期疗效及供区的功能做回顾性分析。 结果  90例皮瓣及复合组织瓣术后成活 89例 ,仅 1例术后皮瓣坏死。前臂背侧供区外形及功能正常。 结论 前臂骨间后动脉逆行岛状皮瓣是修复手部软组织缺损的较理想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臂 骨间后动脉 逆行岛状皮瓣 复合组织瓣 移植 远期疗效 手部 功能重建
原文传递
腕管综合征术前肌电指标与术后早期疗效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5
20
作者 宫旭 路来金 +1 位作者 张晓杰 刘志刚 《中华手外科杂志》 CSCD 2001年第4期228-230,共3页
目的 探讨腕管综合征术前肌电指标与术后早期疗效的相关性。方法 将 50例患者术前肌电检测值分为轻、中、重 3组并进行评分及分组。术后 3个月复查 ,疗效按Kelly评定方法评分。将术前肌电检测值与术后疗效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正中... 目的 探讨腕管综合征术前肌电指标与术后早期疗效的相关性。方法 将 50例患者术前肌电检测值分为轻、中、重 3组并进行评分及分组。术后 3个月复查 ,疗效按Kelly评定方法评分。将术前肌电检测值与术后疗效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正中神经感觉传导速度 :轻度组 :术后拇指到腕较术前增加 2 1 .5% ,中指到腕增加 1 6.3 %。中度组 :术后拇至腕较术前增加 1 7.7% ,中指到腕增加 2 1 .9%。重度组 :术后正中神经末端CMAP潜伏期较术前加快 2 8.6%。 3组肌电指标术前、后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术前肌电指标组合分组与术后早期疗效评分之间做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 ,两者呈显著负相关 (rs’ =- 0 .61 72 ,P <0 .0 0 1 )。结论 术前肌电指标组合分组可以作为术后早期疗效的预测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腕管综合征 肌电扫描术 Spearman秩相关系数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