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CE-MRI联合KDM6B、PD-L1在乳腺癌诊断及预后评估中的价值
1
作者 崔哲铭 许嘉琪 +2 位作者 王甜甜 朱戈艺 王铁君 《分子诊断与治疗杂志》 2025年第2期221-225,共5页
目的探讨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定量参数联合赖氨酸去甲基酶6B(KDM6B)、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在乳腺癌诊断与预后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9年10月至2020年10月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二医院收治的83例乳腺癌患者作为观察对象(乳腺癌... 目的探讨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定量参数联合赖氨酸去甲基酶6B(KDM6B)、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在乳腺癌诊断与预后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9年10月至2020年10月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二医院收治的83例乳腺癌患者作为观察对象(乳腺癌组),对患者进行随访,根据随访结果分为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另选取同期在本院确诊的85例乳腺良性病变患者作为乳腺良性病变组,分析乳腺癌组与乳腺良性病变组DCE-MRI参数及KDM6B、PD-L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比较乳腺癌组织不同KDM6B、PD-L1蛋白表达状态的容量转移常数、速率常数、血管外间隙容积分数水平,分析DCE-MRI联合KDM6B、PD-L1对乳腺癌的诊断价值,采用一致性Kappa检验比较DCE-MRI、KDM6B、PD-L1单独及联合诊断乳腺癌与病理结果的一致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DCE-MRI、KDM6B、PD-L1单独及联合对乳腺癌诊断价值。结果乳腺癌组K^(trans)、Ke高于乳腺良性病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乳腺癌组KDM6B、PD-L1阳性率显著高于良性病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CE-MRI、KDM6B单独与病理诊断一致性较好,Kappa值分别为0.656、0.461(P<0.05),DCE-MRI、KDM6B、PD-L1联合与病理诊断一致性为较高,Kappa值为0.717(P<0.05);DCE-MRI联合KDM6B、PD-L1诊断乳腺癌的敏感度为93.98%,特异度77.65%,准确度为85.71%。ROC曲线分析显示,DCE-MRI、KDM6B、PD-L1单独及联合诊断乳腺癌诊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28、0.731、0.622、0.882。预后不良22例,预后良好61例,预后不良组KDM6B、PD-L1阳性表达率高于预后良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乳腺癌组织中KDM6B、PD-L1阳性表达与阴性表达间的K^(trans)、K_(ep)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乳腺癌组织中KDM6B、PD-L1呈阳性表达,与DCE-MRI定量参数及患者预后相关,DCE-MRI定量参数联合KDM6B、PD-L1对乳腺癌有一定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 赖氨酸去甲基酶6B 程序性死亡配体-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外科本科生教学课件中高清组图、动态图片和三维动画的应用 被引量:2
2
作者 杜彤华 万晓雨 +2 位作者 王丹 孙海音 刘斌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20年第4期710-711,共2页
乳腺外科教学本身存在课时较少、内容较多、教学形式相对固定等特点,使传统的乳腺外科教学模式比较枯燥单一。如何通过利用网络、多媒体等技术改良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是目前乳腺外科教学的重点。我们在乳腺外科本科生教学中,利用多... 乳腺外科教学本身存在课时较少、内容较多、教学形式相对固定等特点,使传统的乳腺外科教学模式比较枯燥单一。如何通过利用网络、多媒体等技术改良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是目前乳腺外科教学的重点。我们在乳腺外科本科生教学中,利用多种新的多媒体技术在教学课件中融入了高清组图、动态图片及三维(3-dimension,3D)动画等多媒体元素,从而制作了一套全新的规范化、形象化的多媒体课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学课件 乳腺外科 本科生教学 多媒体课件 多媒体技术 三维动画 技术改良 动态图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阴型乳腺癌中NQO1蛋白过表达的临床病理意义 被引量:3
3
作者 孙洁 张研 +3 位作者 张源 杨洋 刘启祥 林贞花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58-261,共4页
目的探讨醌氧化还原酶[NAD(P)H:quinone oxidoreductase-1,NQO1]在三阴型乳腺癌(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TNBC)中过表达的临床病理意义。方法应用免疫荧光染色法观察NQO1蛋白在MDA-MB-468细胞中的表达定位,并应用免疫组化SP两步... 目的探讨醌氧化还原酶[NAD(P)H:quinone oxidoreductase-1,NQO1]在三阴型乳腺癌(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TNBC)中过表达的临床病理意义。方法应用免疫荧光染色法观察NQO1蛋白在MDA-MB-468细胞中的表达定位,并应用免疫组化SP两步法检测NQO1蛋白在87例TNBC组织、45例导管内原位癌(ductal carcinoma in situ,DCIS)组织以及36例癌旁非瘤乳腺上皮组织中的表达,同时分析其过表达与TNBC临床病理特征间的关系。结果 NQO1蛋白主要表达于TNBC细胞胞质中。在TNBC组织中,NQO1蛋白的阳性率和强阳性率分别为75.9%(66/87)和62.1%(54/87),显著高于DCIS组织和癌旁非瘤乳腺上皮组织(P均<0.01)。NQO1蛋白表达水平与TNBC患者的临床分期和淋巴结转移情况密切相关(P均<0.05),但与患者年龄、绝经情况、肿瘤大小及组织分化程度无关(P均>0.05)。结论 NQO1蛋白在TNBC组织中明显高表达,其表达水平与TNBC患者预后密切相关,有望成为TNBC治疗的新分子靶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三阴型乳腺癌 NQO1 免疫荧光染色 免疫组织化学 临床病理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包裹性乳头状癌诊疗新进展 被引量:3
4
作者 王莹 王振宇 +3 位作者 陈国栋 张颖超 张金香 徐景伟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3109-3111,共3页
乳腺包裹性乳头状癌(EPC),也称囊内乳头状癌(EPC)。EPC是一种非常少见的乳腺癌,发病率占所有乳腺癌的0.5%-2%[1]。其可发生于女性任何年龄,多见于绝经后老年女性,发病年龄为51-94岁,中位年龄为73岁[2]。有文献报道,EPC在男性乳腺癌... 乳腺包裹性乳头状癌(EPC),也称囊内乳头状癌(EPC)。EPC是一种非常少见的乳腺癌,发病率占所有乳腺癌的0.5%-2%[1]。其可发生于女性任何年龄,多见于绝经后老年女性,发病年龄为51-94岁,中位年龄为73岁[2]。有文献报道,EPC在男性乳腺癌患者中发生率为5%-7.5%[3],中位发病年龄为68.2岁[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包裹性乳头状癌 病理学特征 组织学分类 治疗方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R弥散加权成像及动态增强扫描联合应用在乳腺肿瘤诊断中的价值 被引量:13
5
作者 王睿 王志佳 刘斌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20年第6期958-960,共3页
乳腺疾病是成年女性常见的疾病之一。乳腺肿瘤的早期诊断对患者的预后有至关重要的作用[1,2]。近年来,核磁共振成像(MRI)对乳腺良恶性肿瘤诊断价值的研究,是国内外共同关注的一个热点[3-5]。现将我院在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经MR... 乳腺疾病是成年女性常见的疾病之一。乳腺肿瘤的早期诊断对患者的预后有至关重要的作用[1,2]。近年来,核磁共振成像(MRI)对乳腺良恶性肿瘤诊断价值的研究,是国内外共同关注的一个热点[3-5]。现将我院在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经MR平扫、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及动态增强MRI(Dynamic Contrastenhanced MRI,DCE-MRI)检查及外科手术后病理证实的60例乳腺肿瘤患者的临床情况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散加权成像 动态增强MRI 乳腺肿瘤诊断 乳腺良恶性肿瘤 成年女性 乳腺疾病 动态增强扫描 早期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CE-MRI和DWI对乳腺癌诊断价值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6
作者 王睿 王志佳 刘斌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20年第8期1385-1387,共3页
在2018年的全球肿瘤流行病统计数据(GLOBOCAN)报告中,乳腺癌的发病率位居女性恶性肿瘤的首位[1]。1991年开始,核磁共振成像(MRI)被认可作为乳腺癌的辅助诊断手段[2]。以往,MRI平扫及增强扫描对乳腺癌显示出了诊断的高敏感性[3-7]。近年... 在2018年的全球肿瘤流行病统计数据(GLOBOCAN)报告中,乳腺癌的发病率位居女性恶性肿瘤的首位[1]。1991年开始,核磁共振成像(MRI)被认可作为乳腺癌的辅助诊断手段[2]。以往,MRI平扫及增强扫描对乳腺癌显示出了诊断的高敏感性[3-7]。近年来,动态增强核磁共振扫描(DCE-MRI)和弥散加权成像(DWI)对乳腺癌的诊断在特异性和准确性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提高[5,13-1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辅助诊断手段 乳腺癌诊断 高敏感性 MRI平扫 女性恶性肿瘤 统计数据 增强扫描 肿瘤流行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葫芦素B对三阴乳腺癌HCC1806细胞增殖凋亡及Wnt信号通路的影响 被引量:4
7
作者 史莹 王丹 +2 位作者 姜朋丽 万晓雨 刘斌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20年第11期1833-1835,共3页
三阴乳腺癌(Triple Negative Breast Cancer,TNBC)为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和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三者蛋白表达均阴性的乳腺癌,占乳腺癌总数的15%,具有高侵袭性和易转移复发的特点[1]。由于TNBC目前无有效的放疗、内分... 三阴乳腺癌(Triple Negative Breast Cancer,TNBC)为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和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三者蛋白表达均阴性的乳腺癌,占乳腺癌总数的15%,具有高侵袭性和易转移复发的特点[1]。由于TNBC目前无有效的放疗、内分泌及针对HER-2的分子靶向治疗,使得寻找包括中药提取物在内的新的干预措施显得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 三阴乳腺癌 WNT信号通路 分子靶向治疗 葫芦素B 中药提取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癌术后疼痛综合征发生的危险因素 被引量:17
8
作者 李博然 张享 +1 位作者 王鑫 徐景伟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17年第5期926-928,共3页
乳腺癌是发达国家最常见的恶性肿瘤,是发展中国家第二常见的恶性肿瘤。乳腺癌的治疗方案取决于其分期,手术切除是主要的治疗手段。乳腺癌手术治疗后可能出现各种术后并发症,尤其是术后慢性疼痛。据流行病学调查乳腺癌术后慢性疼痛的发... 乳腺癌是发达国家最常见的恶性肿瘤,是发展中国家第二常见的恶性肿瘤。乳腺癌的治疗方案取决于其分期,手术切除是主要的治疗手段。乳腺癌手术治疗后可能出现各种术后并发症,尤其是术后慢性疼痛。据流行病学调查乳腺癌术后慢性疼痛的发病率可达20%-68%。乳腺癌术后疼痛综合征(post mastectomy painsyndrome,PMPS)属于术后慢性疼痛的一种,定义为乳腺癌术后胸部、腋窝、上臂及肩部出现的慢性疼痛,并且超过3个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手术 术后疼痛 慢性疼痛 乳房切除术 术后并发症 乳房手术 胸外侧神经 肋间神经 保乳手术 肩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癌循环肿瘤细胞与分子生物学特征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9
9
作者 王丽娟 张研 吕昭宝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15年第11期1946-1950,共5页
乳腺癌的发生发展为多基因参与和多阶段协同作用的结果[1]。远处转移是导致乳腺癌患者死亡的主要因素[2]。提高乳腺癌微转移的检出率,对判断患者的预后和合理选择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生存率均有重要意义。在乳腺癌患者的骨髓和外周血液中... 乳腺癌的发生发展为多基因参与和多阶段协同作用的结果[1]。远处转移是导致乳腺癌患者死亡的主要因素[2]。提高乳腺癌微转移的检出率,对判断患者的预后和合理选择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生存率均有重要意义。在乳腺癌患者的骨髓和外周血液中评价游离的肿瘤细胞已经成为一个肿瘤转移的研究焦点。在1869年,Ashworth[3]提出了循环肿瘤细胞的概念。循环肿瘤细胞是指自发或因诊疗操作进入外周血循环的肿瘤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肿瘤 循环肿瘤细胞 分子生物学特征 外周血液 转移性乳腺癌 微转移 浸润性乳腺癌 免疫组化指标 激素受体 转移乳腺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0
作者 杜彤华 王丹 +2 位作者 王京 徐景伟 刘斌 《癌症进展》 2016年第8期738-740,共3页
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MPC)是乳腺癌的一种少见类型,癌细胞以"极性倒置"的方式排列并伴有显著的微乳头形态和生长方式。IMPC发病率低,易发生淋巴结侵袭和转移,临床预后差。IMPC多与浸润性导管癌混合存在,二者在临床征象、体... 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MPC)是乳腺癌的一种少见类型,癌细胞以"极性倒置"的方式排列并伴有显著的微乳头形态和生长方式。IMPC发病率低,易发生淋巴结侵袭和转移,临床预后差。IMPC多与浸润性导管癌混合存在,二者在临床征象、体格检查等方面存在诸多共性,但IMPC具有独特的形态学特征,病理学分级较高,更易发生侵袭及转移,病理检查的恶性程度亦较高。IMPC的细胞膜上皮抗原染色表现为癌细胞团外周及基质中间腔缘特异性着色,E钙粘素在癌细胞团内的连接处呈强表达,同时多项病理学特征均与其生物学特性密切相关。本文旨在对IMPC近年来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浸润性微乳头状癌 影像学 病理 生物学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IMP-3基因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其对乳腺癌MDA-MB-453细胞生长及侵袭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丹 王振宇 +1 位作者 石光 尹光浩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89-93,共5页
目的:构建组织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3(TIMP-3)真核表达载体并转染乳腺癌MDA-MB-453细胞,探讨TIMP-3对MDA-MB-453细胞生长及侵袭的抑制作用。方法:采用RT-PCR法从人新鲜胎盘组织中获得TIMP-3cDNA,连接至pMD18-T载体,EcoRⅠ、XbaⅠ双酶切p... 目的:构建组织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3(TIMP-3)真核表达载体并转染乳腺癌MDA-MB-453细胞,探讨TIMP-3对MDA-MB-453细胞生长及侵袭的抑制作用。方法:采用RT-PCR法从人新鲜胎盘组织中获得TIMP-3cDNA,连接至pMD18-T载体,EcoRⅠ、XbaⅠ双酶切pMD18-T-TIMP3重组质粒及pcDNA3.1载体并连接,构建pcDNA-TIMP-3真核载体,酶切鉴定、测序。将乳腺癌MDA-MB-453细胞分为正常对照组、pcDNA空载体组(只转染pcDNA空载体)和pcDNA-TIMP-3组(转染pcDNA-TIMP-3)。Western blotting法测定蛋白表达,采用MTT法和Boyden小室侵袭实验测定各组细胞的增殖活性及侵袭能力。结果:重组载体经过EcoRⅠ和XbaⅠ酶切后,产生633bp的TIMP-3目的片段和pcDNA 3.1线性化载体,经自动测序仪测定TIMP-3序列完全正确。转染重组载体后MDA-MB-453细胞稳定表达了TIMP-3,与正常对照组和pcDNA空载体组比较,pcDNA-TIMP-3组细胞增殖活性明显降低(P<0.05),穿透以Ⅰ型胶原(ColⅠ)、层黏连蛋白(LN)、纤维连接蛋白(FN)和玻璃连接蛋白(VN)包被的Matrigel膜的侵袭细胞数明显减少(P<0.05)。结论:成功构建pcDNA3.1-TIMP-3真核表达载体,可在MDA-MB-453细胞中高表达TIMP-3蛋白,并对MDAMB-453细胞生长及侵袭性有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3 真核表达载体 MDA-MB-453细胞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RI在乳腺癌诊断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2
作者 史莹 王志佳 +1 位作者 李梦星 刘斌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20年第10期1738-1741,共4页
乳腺癌是成年女性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1]。诊断乳腺癌常用的辅助方法是彩色多普勒超声和X线钼靶摄影[2]。美国癌症协会(ACS)和美国放射协会(ACR)分别于2007年和2013年推荐使用乳腺核磁共振成像(MRI)作为乳腺癌诊断的补充技术手段[3,4]... 乳腺癌是成年女性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1]。诊断乳腺癌常用的辅助方法是彩色多普勒超声和X线钼靶摄影[2]。美国癌症协会(ACS)和美国放射协会(ACR)分别于2007年和2013年推荐使用乳腺核磁共振成像(MRI)作为乳腺癌诊断的补充技术手段[3,4]。近年来,随着MRI诊断乳腺癌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的不断提高[5,6],MRI对乳腺癌诊断的作用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本文就MRI在乳腺癌诊断应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诊断 美国癌症协会 辅助方法 X线钼靶摄影 成年女性 彩色多普勒超声 恶性肿瘤 MRI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卵巢癌术后合并乳腺假血管瘤样间质增生1例 被引量:1
13
作者 尹光浩 张研 +2 位作者 王振宇 金镝 王丹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462-463,共2页
乳腺假血管瘤样间质增生(PASH)是一种乳腺良性间质增生性病变,是一种少见的乳腺疾病,到目前为止在英文文献上报道的PASH病例总数仅为100多例^(〔1〕)。PASH最早是由Vuitch等^(〔2〕)于1986年报道,PASH病变可发生于纤维囊性增生,... 乳腺假血管瘤样间质增生(PASH)是一种乳腺良性间质增生性病变,是一种少见的乳腺疾病,到目前为止在英文文献上报道的PASH病例总数仅为100多例^(〔1〕)。PASH最早是由Vuitch等^(〔2〕)于1986年报道,PASH病变可发生于纤维囊性增生,乳腺纤维瘤,男性乳腺发育症,正常的乳腺组织,硬化性小叶增生,也有少部分可发生于乳腺恶性肿瘤中^(〔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假血管瘤样间质增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转移性腺泡状横纹肌肉瘤1例 被引量:1
14
作者 王丹 徐景伟 +1 位作者 陈国栋 尹光浩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44-144,共1页
横纹肌肉瘤(Rhabdomyosarcoma,RMS)是起源于横纹肌组织或原始间叶细胞的软组织恶性肿瘤,其中包括腺泡状横纹肌肉瘤(alveolar rhabdomyosarcoma,ARMS)和多形性横纹肌肉瘤㈣。现将本院收治的1例鼻腔腺泡状横纹肌肉瘤乳腺转移的患... 横纹肌肉瘤(Rhabdomyosarcoma,RMS)是起源于横纹肌组织或原始间叶细胞的软组织恶性肿瘤,其中包括腺泡状横纹肌肉瘤(alveolar rhabdomyosarcoma,ARMS)和多形性横纹肌肉瘤㈣。现将本院收治的1例鼻腔腺泡状横纹肌肉瘤乳腺转移的患者的病例资料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腺泡状横纹肌肉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Paget病误诊1例分析
15
作者 王京 刘启祥 +1 位作者 王成燕 陈云波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12年第12期2325-2326,共2页
1病历摘要患者,女,48岁。3年前因右侧乳晕处皮肤红斑、脱屑、局部红肿;乳头轻度瘙痒、皲裂,伴有淡黄色溢液,就诊于当地医院,按"乳房湿疹"治疗,有所好转,但病情易反复。
关键词 乳腺PAGET病 误诊 皮肤红斑 局部红肿 乳房湿疹 乳晕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重指数与乳腺癌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16
作者 徐凡 陈国栋 +4 位作者 张一帆 肖琦 张家鑫 高紫闻 徐景伟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32-238,共7页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也是女性癌症死亡的主要原因^([1])。近年来我国乳腺癌发病率已呈现逐年上升趋势。根据流行病学研究,我国乳腺癌中位发病年龄为45~55岁^([2]),我国绝经前乳腺癌患者数量越来越多。近年来乳腺癌的发病趋势...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也是女性癌症死亡的主要原因^([1])。近年来我国乳腺癌发病率已呈现逐年上升趋势。根据流行病学研究,我国乳腺癌中位发病年龄为45~55岁^([2]),我国绝经前乳腺癌患者数量越来越多。近年来乳腺癌的发病趋势因雌激素受体(ER)表达状态存在着较大差异,各个年龄段的ER阳性乳腺癌发病率都有所增加,尤其是在较低的年龄段。而几乎各个年龄段的ER阴性乳腺癌发病率呈现显著下降趋势^([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重指数 乳腺癌 雌激素受体(ER) 孕激素受体(PR) 绝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EC方案在乳腺癌新辅助化疗中的疗效 被引量:4
17
作者 常鑫 陈国栋 +1 位作者 常伟东 徐景伟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422-1423,共2页
目的探讨TEC方案在乳腺癌新辅助化疗中的近期疗效及毒副反应。方法选取63例局部晚期乳腺癌患者,全部给予TEC方案,行新辅助化疗,观察化疗后的临床效果及毒副反应。结果新辅助化疗后临床完全缓解(CR)9例,部分缓解(PR)34例,稳定(SD)16例,... 目的探讨TEC方案在乳腺癌新辅助化疗中的近期疗效及毒副反应。方法选取63例局部晚期乳腺癌患者,全部给予TEC方案,行新辅助化疗,观察化疗后的临床效果及毒副反应。结果新辅助化疗后临床完全缓解(CR)9例,部分缓解(PR)34例,稳定(SD)16例,疾病进展(PD)4例。毒副反应主要有骨髓抑制、胃肠道反应、心肌损伤、肝功能损伤、脱发等,所有患者经过对症处理后均可耐受。结论 TEC方案在新辅助化疗中疗效显著,毒副反应均可耐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新辅助化疗 毒副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38MAPK信号通路在乳腺癌治疗中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8
作者 钱莹莹 张一帆 +2 位作者 杨慧欣 杨文杰 徐景伟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751-755,共5页
据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发布的2020年全球最新癌症负担数据显示,乳腺癌新增病例数226万,正式取代了肺癌,成为全球发病率最高的癌症。2020年中国女性新发癌症人数为209万,其中乳腺癌占20%。虽然乳腺癌已成为全球治愈率最... 据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发布的2020年全球最新癌症负担数据显示,乳腺癌新增病例数226万,正式取代了肺癌,成为全球发病率最高的癌症。2020年中国女性新发癌症人数为209万,其中乳腺癌占20%。虽然乳腺癌已成为全球治愈率最高的癌症之一,但乳腺癌的死亡率仍然很高^(〔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38MAPK信号通路 乳腺癌 靶点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和青年乳腺癌的分子分型与淋巴结转移的对比 被引量:5
19
作者 王丽娟 张颖超 徐景伟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5期3771-3772,共2页
传统的乳腺癌临床分期AJCC分期,即TNM分期,包括肿瘤大小淋巴结及远处脏器的转移。随着基因芯片技术,分子生物学水平的发展,临床上根据免疫组化检测的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
关键词 乳腺癌 分子分型 淋巴结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母乳喂养降低乳腺癌发病率及其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20
作者 陈禹龙 耿永芹 +2 位作者 姜朋丽 刘斌 姜义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22年第4期623-625,共3页
2020年12月全球癌症(GLOBOCAN)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乳腺癌首次超过肺癌成为女性最常见的癌症,同时乳腺癌也是导致女性恶性肿瘤死亡的首要原因。我国作为全球人口大国,乳腺癌同样也成为了中国女性因患癌症而死亡的主要原因。既往的研究表... 2020年12月全球癌症(GLOBOCAN)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乳腺癌首次超过肺癌成为女性最常见的癌症,同时乳腺癌也是导致女性恶性肿瘤死亡的首要原因。我国作为全球人口大国,乳腺癌同样也成为了中国女性因患癌症而死亡的主要原因。既往的研究表明:不同的生殖因素可以影响不同的乳腺癌分型。而众多生殖因素中,母乳喂养作为易于人为调节的一项影响因素,始终是一个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针对母乳喂养模式及喂养时长对各型乳腺癌发病率的影响及其机制进行综述,旨在呼吁我国产妇母乳喂养,通过提高母乳喂养率及母乳喂养持续时间,降低乳腺癌的发病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母乳喂养率 乳腺癌发病率 数据显示 生殖因素 人口大国 癌症 乳腺癌分型 GLO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