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油高产大豆杂交种吉育671的选育及制种技术
1
作者 关哲允 闫昊 +5 位作者 刘大壮 丁孝羊 张井勇 彭宝 赵丽梅 张春宝 《中国种业》 2025年第1期115-118,共4页
吉育671是以不育系JLCMS18A为母本、恢复系JLR306为父本,采用三系法选育成的杂交大豆新品种,具有高含油量、高产量、稳定的生产性能以及较强的病害抵抗力。在2年的区域试验中,与对照吉农84相比,平均增产达13.5%;在生产试验中,相较于对... 吉育671是以不育系JLCMS18A为母本、恢复系JLR306为父本,采用三系法选育成的杂交大豆新品种,具有高含油量、高产量、稳定的生产性能以及较强的病害抵抗力。在2年的区域试验中,与对照吉农84相比,平均增产达13.5%;在生产试验中,相较于对照吉农84增产7.4%。经人工接种鉴定,该品种对大豆花叶病毒1号和3号生理小种表现为抗,且高抗大豆灰斑病。籽粒粗脂肪(干基)含量23.05%,蛋白质(干基)含量38.26%。吉育671制种宜选择干旱少雨、有灌溉条件、野生昆虫丰富的地区;可利用蜜蜂进行辅助传粉,全生育期需严格去杂去劣,在鼓粒期至成熟初期进行化控处理。吉育671于2023年6月通过吉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吉审豆2023001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杂交种 吉育671 细胞质雄性不育 选育 制种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细胞质雄性不育遗传基础与育种应用 被引量:1
2
作者 张春宝 孙妍妍 赵丽梅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57-869,共13页
杂种优势利用是显著提高作物产量的主要途径,有助于解决日益增长的人口数量与有限耕地之间的矛盾。大豆作为世界上重要的粮油饲兼用作物,其开展杂种优势利用已有30余年。其中,基于细胞质雄性不育的三系法杂交育种系统是大豆杂种优势利... 杂种优势利用是显著提高作物产量的主要途径,有助于解决日益增长的人口数量与有限耕地之间的矛盾。大豆作为世界上重要的粮油饲兼用作物,其开展杂种优势利用已有30余年。其中,基于细胞质雄性不育的三系法杂交育种系统是大豆杂种优势利用的主要途径。目前,已有40余个杂交大豆品种通过审定并在生产上推广应用,杂交大豆正处于由中试向产业化推进阶段。本文对大豆细胞质雄性不育遗传基础与育种应用进行了综述,系统阐述了各类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的发现及利用、不育性状的遗传和分子机制、育性恢复基因和恢复抑制基因的定位和克隆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基于大豆杂种优势利用研究现状论述和分析,提出了三系法杂交大豆育种中存在的问题、挑战及解决路径,并对三系法杂交大豆育种技术的创新进行了展望,旨在为大豆杂种优势分子基础和应用研究提供新方法、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杂交种 细胞质雄性不育 遗传基础 分子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CMS-RN型不育系育性恢复基因GmRf1的初步鉴定及其分子标记开发 被引量:3
3
作者 杨绪磊 郭凤兰 +7 位作者 高萌萌 张泽东 林春晶 孙妍妍 张井勇 彭宝 赵丽梅 张春宝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186-1193,共8页
在大豆杂种优势利用中,主要基于三系法进行杂交大豆品种选育。恢复系作为杂交种的父本,其所含的育性恢复(Rf,restorer-of-fertility)基因起决定作用。前期对大豆RN型细胞质雄性不育恢复系的育性恢复基因GmRf1进行了精细定位。本研究在... 在大豆杂种优势利用中,主要基于三系法进行杂交大豆品种选育。恢复系作为杂交种的父本,其所含的育性恢复(Rf,restorer-of-fertility)基因起决定作用。前期对大豆RN型细胞质雄性不育恢复系的育性恢复基因GmRf1进行了精细定位。本研究在此基础上,对GmRf1定位区间内的候选基因进行功能注释、亚细胞定位预测、序列比对和差异表达分析,明确了Glyma.16G161900基因在恢复系JLR230中所编码的1个576个氨基酸的PPR(Pentatricopeptide repeats)蛋白为GmRf1。进一步对含有GmRf1的对照材料Williams82与母本不育系JLCMS204A进行测交及F_(1)植株花粉育性鉴定,验证了GmRf1可以恢复CMS-RN型不育系育性。最后利用GmRf1在亲本间存在的单核苷酸突变位点,开发了功能性分子标记Rf1-dCAPS-2和Rf1-dCAPS-3。上述研究将为今后通过分子标记筛选或辅助选育含GmRf1基因型材料,以及通过基因工程手段创制新型恢复系奠定了理论和技术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细胞质雄性不育 育性恢复基因 分子标记辅助选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吉林省大豆品种(系)遗传多样性分析
4
作者 吕叶 董青松 +8 位作者 陈亮 侯云龙 刘德泉 王跃强 张君 王新风 张玲 于维 邱红梅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48-160,共13页
为明确吉林省2003—2022年育成的大豆品种(系)的遗传距离和亲缘关系,选取2003—2022年育成的299份大豆品种(系)为试验材料,利用覆盖大豆基因组的SNP标记对其进行遗传多样性和群体结构分析。结果表明:1)3240个SNP标记在参试材料中共检测... 为明确吉林省2003—2022年育成的大豆品种(系)的遗传距离和亲缘关系,选取2003—2022年育成的299份大豆品种(系)为试验材料,利用覆盖大豆基因组的SNP标记对其进行遗传多样性和群体结构分析。结果表明:1)3240个SNP标记在参试材料中共检测出A/A、A/G、A/T等16种基因型,分子标记多态信息量(PIC)范围为0.0099~0.5561,平均值0.3184;使用Powermarker vision 3.25软件,得到样本群体等位基因频率为0.6883、平均PIC为0.3185。2)参试材料间遗传相似系数在44.86%~95.46%,平均为63.40%;其中,遗传相似系数在60%~70%的材料最多,样本数为170份,占参试材料的56.86%。3)根据遗传距离将参试材料划分为4个类群,Ⅰ、Ⅱ、Ⅲ、Ⅳ类群分别含有8、3、115、173份品种(系);来源于同一育种单位的品种(系)一般划分到同一类群。4)进一步利用STRUCTURE进行遗传结构预测,结果显示K=4,表明参试的299份品种(系)可被划分成4组独立的遗传结构类群;第1、2、3、4遗传结构类群分别含有24、18、105、152份品种(系),第1遗传结构类群含祖先遗传物质最多,第2、3、4遗传结构类群中外引遗传物质占比逐渐增多,第4遗传结构类群中外引遗传物质占比为46.80%。综上,参试大豆品种群体总的遗传背景相对狭窄,但随着外引遗传物质的引入,第4遗传结构类群(152份)的遗传多样性显著高于总体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品种 SNP分子标记 遗传多样性 聚类分析
原文传递
杂交大豆新品种吉育668选育及栽培要点
5
作者 王鹏年 胡水清清 +4 位作者 刘大壮 张井勇 张春宝 郑宇宏 王亮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25年第4期100-104,共5页
为推广强优势大豆杂交新品种吉育668,介绍了其亲本来源、选育过程、特征特性、产量表现、栽培技术和制种技术要点等内容。吉育668是由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大豆研究所自2015年开始,以大豆细胞质雄性不育系JLCMS247A为母本,以恢复系JLR227为... 为推广强优势大豆杂交新品种吉育668,介绍了其亲本来源、选育过程、特征特性、产量表现、栽培技术和制种技术要点等内容。吉育668是由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大豆研究所自2015年开始,以大豆细胞质雄性不育系JLCMS247A为母本,以恢复系JLR227为父本配置杂交组合,经过多年的筛选和产量鉴定独立选育而成的杂交大豆新品种。该品种在2020-2021年参加吉林省区域试验,平均产量2931.25 kg·hm^(-2),比对照品种合交02-69增产11.8%,试验点中最高产量为3783.3 kg·hm^(-2)。2021年参加生产试验,平均产量为2649.4 kg·hm^(-2),比对照品种合交02-69增产12.7%,其中最高产量为3041.0 kg·hm^(-2)。吉育668于2022年通过吉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为吉审豆20220003。该品种籽粒粗蛋白质含量35.39%,粗脂肪含量22.94%,蛋脂合计58.33%,具有突出的高产、稳产特性,属于高油大豆品种,适宜在吉林省延边州和白山市大部分地区、吉林市部分地区等北方春大豆早熟品种生产区域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大豆 吉育668 高产 高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改进YOLOv7的杂交大豆苗期胚轴颜色检测模型 被引量:6
6
作者 于春涛 李金阳 +4 位作者 石文强 亓立强 关哲允 张伟 张春宝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22,共12页
为构建田间杂交大豆胚轴颜色检测模型,以大田场景下的大豆植株为研究对象,利用自走式大豆表型信息采集平台获取图像数据并构建杂交大豆胚轴颜色数据集,使用不同目标检测模型(SSD、Faster R-CNN、YOLOv3、YOLOv4、YOLOv5、YOLOX和YOLOv7... 为构建田间杂交大豆胚轴颜色检测模型,以大田场景下的大豆植株为研究对象,利用自走式大豆表型信息采集平台获取图像数据并构建杂交大豆胚轴颜色数据集,使用不同目标检测模型(SSD、Faster R-CNN、YOLOv3、YOLOv4、YOLOv5、YOLOX和YOLOv7)对杂交大豆胚轴颜色数据集进行检测,将模型分数(F1)、平均精度均值(mAP)及检测速度3个指标用于评估不同模型在杂交大豆胚轴颜色检测中的性能。在YOLOv7网络中添加CARAFE特征上采样算子、SE注意力机制模块和WIoU位置损失函数,建立杂交大豆胚轴颜色检测模型YOLOv7-CSW,并利用改进模型对杂交大豆胚轴颜色数据集进行消融试验。结果表明:1)YOLOv7模型的F1(0.92)与mAP(94.3%)均显著高于其他模型,2)YOLOv7模型的检测速度为58帧/s,低于YOLOv5和YOLOX,检测速度可以满足田间实时检测任务需求,3)YOLOv7-CSW模型比YOLOv7模型的F1和mAP分别升高0.04和2.6%,4)YOLOv7-CSW模型比YOLOv7模型检测速度升高了5帧/s,可以实现杂交大豆胚轴颜色实时检测。综上,YOLOv7-CSW模型可以更好地获取胚轴颜色特征并准确地检测出目标位置,提高了复杂农田环境下的目标检测性能,能够实现田间杂交大豆胚轴颜色快速准确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杂种优势 胚轴颜色检测 YOLOv7网络 目标检测
原文传递
基于SRAP分子标记的春大豆杂交种核心亲本杂种优势群划分 被引量:2
7
作者 韩博文 姜楠 +5 位作者 杨绪磊 林春晶 彭宝 赵丽梅 吴松权 张春宝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38-49,共12页
为明确杂交大豆核心亲本的遗传多样性特点及群体结构特征,以来源中国东北和国外的100份杂交大豆核心亲本为材料,通过SRAP分子标记多态性分析和UPGMA聚类分析等方法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1)SRAP标记共扩增出2135条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2... 为明确杂交大豆核心亲本的遗传多样性特点及群体结构特征,以来源中国东北和国外的100份杂交大豆核心亲本为材料,通过SRAP分子标记多态性分析和UPGMA聚类分析等方法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1)SRAP标记共扩增出2135条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2130条,多态性位点占比99.76%,每对引物组合扩增出的多态性谱带数为137~204条,平均为178条,引物的多态性信息含量范围在0.0740~0.1537,平均值为0.1257;2)根据遗传相似系数于0.4500处划分为2个类群,在遗传相似系数0.4600处将类群Ⅰ划分2个亚群,又在遗传相似系数0.4800处将类群Ⅱ划分2个亚群,并将主要来源于中国东北的保持系材料划分为类群Ⅰ,主要来源于美国的恢复系材料划分为类群Ⅱ;3)通过对10个已审定强优势杂交种的13个亲本进行分析发现,杂交种亲本间的遗传相似性多分布在0.3292~0.6376;4)通过遗传多样性分析发现,类群I与类群Ⅱ内遗传多样性相似,4个亚群中的亚群Ⅰ-1和Ⅱ-2遗传多样性均大于亚群Ⅰ-2和Ⅱ-1;通过主坐标分析,亲本同样被划分为2个类群,验证了聚类分析的结果。综上,基于SRAP分子标记成功将100份春大豆杂交种核心亲本划分为两大类群;其中,类群Ⅰ的中国东北材料与类群Ⅱ的国外材料之间杂交配制组合存在较强的杂种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杂种优势 SRAP分子标记 杂种优势群
原文传递
基于产量相关性状SSR分子标记的大豆杂种优势群划分 被引量:3
8
作者 雷蕾 关哲允 +7 位作者 曹士亮 王玉民 林春晶 彭宝 刘鹏 赵丽梅 李志刚 张春宝 《作物杂志》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54-61,共8页
利用杂种优势可显著提高大豆单产,但亲本的创制及杂交组合的配制缺乏有效的理论指导,导致杂交种组配工作存在盲目性,强优势大豆杂交种的产出周期较长。针对上述问题,以中国东北部和国外的43份亲本为材料,利用经过筛选的14个大豆产量性... 利用杂种优势可显著提高大豆单产,但亲本的创制及杂交组合的配制缺乏有效的理论指导,导致杂交种组配工作存在盲目性,强优势大豆杂交种的产出周期较长。针对上述问题,以中国东北部和国外的43份亲本为材料,利用经过筛选的14个大豆产量性状相关SSR分子标记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和杂种优势类群划分。结果发现,所用SSR标记共扩增出31个等位变异位点,平均每个标记检测到2.2143个等位变异位点,变幅为2.0000~4.0000;主效基因频率为0.4419~0.9302,平均为0.6817;基因遗传多样性指数为0.1298~0.6101,平均为0.4043;多态性信息含量为0.1214~0.5272,平均为0.3280。根据遗传距离将43份亲本材料划分为2个类群;25个杂交种的35份亲本材料分属于2个类群;且27个杂交种的39份亲本材料为国内和国外材料之间配制的杂交组合,反映出中国东北与国外材料之间存在较强的杂种优势。对本研究所用的杂交种亲本间遗传距离分析发现,遗传距离在0.4~0.6时杂种优势利用效率较高。上述结果为优异亲本的选育方向和强优势杂交种亲本的合理组配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杂种优势 SSR分子标记 杂种优势群 遗传多样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