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1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翼手目动物交流声波研究进展
1
作者 张春棉 郑子琪 +2 位作者 孙淙南 冯江 江廷磊 《兽类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65-174,共10页
声通讯是动物维持社群稳定的关键表型,一直是动物行为学研究领域的热点。蝙蝠是生态系统中的关键类群,主要依赖声信号在环境中活动,一直是声学研究的模式生物。本文聚焦蝙蝠交流声波,综述当前研究现状,提出未来发展方向。总的来说,蝙蝠... 声通讯是动物维持社群稳定的关键表型,一直是动物行为学研究领域的热点。蝙蝠是生态系统中的关键类群,主要依赖声信号在环境中活动,一直是声学研究的模式生物。本文聚焦蝙蝠交流声波,综述当前研究现状,提出未来发展方向。总的来说,蝙蝠交流声波具有多样的声谱结构,能够编码个体身份、身体大小或社会等级等多种信息,还具有防御与警报、求偶与交配及联系等多种功能。蝙蝠能通过调节叫声结构、强度和复杂性来响应噪音的干扰。蝙蝠交流叫声存在地理变化,且具有句法结构、发声节奏和复杂性。同时,蝙蝠具有发声学习以及声波发育可变能力。相比回声定位声波,交流声波研究较为缺乏,建议今后开展蝙蝠交流声波多层面进化研究,创新声波分析方法,发展高性能机载录音仪,建立全球蝙蝠声学数据库,加强多学科交叉以及开展长期系统性观测,以促进蝙蝠交流声波领域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蝙蝠 交流声波 功能 语言学 发声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白山地丘陵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动物群落生态分布特征 被引量:24
2
作者 李红月 殷秀琴 +1 位作者 马辰 郭玉梅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018-1028,共11页
在长白山地丘陵区选择次生落叶阔叶林、灌木林、采伐迹地以及耕地四种土地利用方式,对其土壤动物群落的组成、多样性和分布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动物群落的水平分布呈现明显的差异。采伐迹地中型土壤动物个体密... 在长白山地丘陵区选择次生落叶阔叶林、灌木林、采伐迹地以及耕地四种土地利用方式,对其土壤动物群落的组成、多样性和分布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动物群落的水平分布呈现明显的差异。采伐迹地中型土壤动物个体密度和耕地中型土壤动物类群数季节变化明显。次生落叶阔叶林和灌木林土壤动物分布随土层加深急剧减少,采伐迹地和耕地垂直分布递减和缓。同一季节土壤动物的丰富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差异显著。土壤动物的多样性表现为灌木林最高,耕地最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影响土壤动物群落的生态分布,其中pH、土壤有机质、有效磷和速效氮是影响长白山地丘陵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动物群落分布的主导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动物 生态分布 土地利用方式 丘陵区 长白山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龙湾自然保护区森林土壤动物群落多样性及功能类群 被引量:10
3
作者 孙立娜 李晓强 +1 位作者 殷秀琴 单昱 《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10-116,共7页
采用样方法对龙湾自然保护区的土壤动物多样性和功能类群进行了研究.获大型土壤动物41类,优势类群有蚁科和线蚓科,占大型土壤动物个体数的62.50%;获中小型土壤动物44类,优势类群为节跳虫科、甲螨亚目、辐螨亚目,占中小型土壤动物个体数... 采用样方法对龙湾自然保护区的土壤动物多样性和功能类群进行了研究.获大型土壤动物41类,优势类群有蚁科和线蚓科,占大型土壤动物个体数的62.50%;获中小型土壤动物44类,优势类群为节跳虫科、甲螨亚目、辐螨亚目,占中小型土壤动物个体数的74.87%.不同生境土壤动物多样性空间分布存在差异,无论是大型土壤动物还是中小型土壤动物,多样性均为杂木林最高;不同生境土壤动物多样性的季节变化也存在着显著性差异.研究区内有植食性、捕食性、腐食性和杂食性土壤动物4类,且以腐食性土壤动物为主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动物 多样性 功能类群 龙湾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类招生模式下农业院校动物学教学改革探讨
4
作者 吴慧 王慧 +1 位作者 张立世 江廷磊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24年第6期128-130,共3页
在大类招生模式下,原有课程的教学对象、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均发生了重大变化。针对大类招生模式下提出的强化基础教学、拓宽专业口径、培养既有专业知识又全面发展的复合创新型人才等目标,本文对农业院校动物生产类的专业基础课动物学... 在大类招生模式下,原有课程的教学对象、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均发生了重大变化。针对大类招生模式下提出的强化基础教学、拓宽专业口径、培养既有专业知识又全面发展的复合创新型人才等目标,本文对农业院校动物生产类的专业基础课动物学教学改革提出一些建议,以期提高农业院校大类招生背景下动物学教学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类招生 动物学 教学改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蝙蝠的生态系统服务研究进展
5
作者 刘莹莹 冯江 江廷磊 《兽类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37-151,共15页
蝙蝠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多重角色,通过多种生态系统服务对环境和人类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总结蝙蝠生态系统服务的研究现状并对未来进行展望,重点探讨蝙蝠在供给服务、调节服务、文化服务和支持服务中的作用。在供给服务方面,蝙蝠... 蝙蝠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多重角色,通过多种生态系统服务对环境和人类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总结蝙蝠生态系统服务的研究现状并对未来进行展望,重点探讨蝙蝠在供给服务、调节服务、文化服务和支持服务中的作用。在供给服务方面,蝙蝠为农业和医药领域提供了宝贵资源,特别是蝙蝠粪便(夜明砂),不仅是传统中药的重要组成,还可以作为高效的有机肥料,显著提高土壤质量和作物产量。此外,蝙蝠的生物特性,如唾液中的抗凝血蛋白质和抗病毒成分,为新药研发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推动了生物技术和医学的创新。在调节服务方面,食虫蝙蝠不仅能够通过捕食作用减少农业害虫和降低农药的使用量,还能通过捕食风险效应对昆虫营造“恐惧景观”,改变猎物的行为和生理,进而降低其适合度。食果蝙蝠则能够为植物授粉和传播种子,提高作物生产的可持续性,促进生态系统健康。在文化服务方面,蝙蝠在中西方文化中均具有重要象征意义,并通过生态旅游为当地经济做出重要贡献。在支持服务方面,蝙蝠通过种子传播、植物授粉和养分循环,维持生态系统的健康与稳定。本文进一步展望了未来研究方向,提出保护蝙蝠及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重要性,以应对全球环境变化带来的挑战,促进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蝙蝠 生态系统服务 害虫控制 植物授粉 种子传播 生物多样性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省翼手目二新纪录:高颅鼠耳蝠和亚洲长翼蝠
6
作者 丁晶晶 王梽强 +7 位作者 司曼 翟飞飞 王玄 赵永强 孙文杰 黄正澜懿 王磊 江廷磊 《兽类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36-242,共7页
翼手目动物(俗称蝙蝠)是唯一具备真正飞行能力的哺乳类,具有较高的多样性,分布广泛(Simmons,2005)。由于其体型小、占据夜空生态位、栖息地隐蔽等特点,目前对翼手目野外生态学方面的研究较为有限,一些地区的本底资料较为匮乏。因此,在... 翼手目动物(俗称蝙蝠)是唯一具备真正飞行能力的哺乳类,具有较高的多样性,分布广泛(Simmons,2005)。由于其体型小、占据夜空生态位、栖息地隐蔽等特点,目前对翼手目野外生态学方面的研究较为有限,一些地区的本底资料较为匮乏。因此,在区域内系统开展翼手目调查,对摸清区域内生物多样性本底尤为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翼手目(蝙蝠) 高颅鼠耳蝠 亚洲长翼蝠 江苏省 新纪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白山红松阔叶混交林土壤动物生态分布 被引量:20
7
作者 殷秀琴 蒋云峰 +2 位作者 陶岩 安静超 辛未冬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935-940,共6页
对长白山红松阔叶混交林分布的上缘、典型分布区和分布下缘土壤动物群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红松阔叶混交林三个分布区土壤动物群落组成存在差异,其中典型分布区土壤动物多样性指数较高,群落组成均匀。甲螨亚目、辐螨亚目、节跳虫科、... 对长白山红松阔叶混交林分布的上缘、典型分布区和分布下缘土壤动物群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红松阔叶混交林三个分布区土壤动物群落组成存在差异,其中典型分布区土壤动物多样性指数较高,群落组成均匀。甲螨亚目、辐螨亚目、节跳虫科、球角跳虫科、革螨亚目和山跳虫科相关性较大,共同出现在各分布区。土壤动物垂直分布具有明显的表聚性,且红松阔叶混交林的上缘和典型分布区表聚性更为突出。通过灰色综合关联度分析表明,土壤全钾、全氮和有机质含量对土壤动物群落影响较大,而土壤全磷含量和pH对土壤动物的影响次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动物 生态地理 红松阔叶混交林 长白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羊草草原主要凋落物分解及土壤动物的作用 被引量:26
8
作者 王星丽 殷秀琴 +3 位作者 宋博 辛未冬 李波 马宏彬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43-149,共7页
对羊草草原主要植物凋落物的分解及分解过程中土壤动物群落作用的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凋落物以及在不同网孔网袋中的分解速率存在差异,不同凋落物以虎尾草分解速率最快,在4和2mm网袋中分解速率明显快于0.01mm网袋。凋落物分解过程中土壤... 对羊草草原主要植物凋落物的分解及分解过程中土壤动物群落作用的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凋落物以及在不同网孔网袋中的分解速率存在差异,不同凋落物以虎尾草分解速率最快,在4和2mm网袋中分解速率明显快于0.01mm网袋。凋落物分解过程中土壤动物群落组成以革螨亚目,辐螨亚目和甲螨亚目为优势类群;长蝽科、啮虫科、土蝽科、山跳虫科、驼蝽科、等节跳虫科和管尾亚目为常见类群。土壤动物促进了凋落物的分解,不同类型土壤动物在凋落物分解中的贡献不同,中小型土壤动物起到最为显著的促进作用。凋落物重量损失率同土壤动物群落特征的相关分析结果显示,羊草草原凋落物的重量损失率与土壤动物群落的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而凋落物重量损失与土壤动物群落其他特征无明显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凋落物 分解过程 土壤动物 羊草草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白山苔原带土壤动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 被引量:28
9
作者 王振海 殷秀琴 蒋云峰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755-765,共11页
长白山苔原生态系统对环境变化非常敏感,一旦破坏很难恢复。土壤动物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联系着地上和地下生态系统。为探讨长白山苔原带土壤动物群落的组成、结构和多样性特征,于2009年5月、7月和9月对上部和下部苔原带土壤... 长白山苔原生态系统对环境变化非常敏感,一旦破坏很难恢复。土壤动物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联系着地上和地下生态系统。为探讨长白山苔原带土壤动物群落的组成、结构和多样性特征,于2009年5月、7月和9月对上部和下部苔原带土壤动物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长白山整个苔原带土壤动物优势类群为甲螨亚目、节跳虫科和球角跳虫科。下部苔原亚带土壤动物个体数和类群数多,群落结构较为复杂。土壤动物的个体数随生境和时间变化有很大波动,类群数变化则较小。在7月份个体数最少,而类群数随着时间的变化有减少的趋势。土壤动物的垂直分布随时间和生境的不同而异。上部苔原亚带9月的甲螨亚目(P﹤0.01)、革螨亚目(P﹤0.05)及下部苔原亚带5月的甲螨亚目、革螨亚目、辐螨亚目(P=0.03,P=0.011,P=0.027)0—5 cm土层显著高于凋落物层;下部苔原亚带5月的球角跳虫科(P=0.001)及各月的节跳虫科和山跳虫科在各层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01,P=0.036,P=0.005,P=0.001,P=0.04,P=0.009)。两个亚带土壤动物多样性随时间的变化都有递减的趋势。土壤动物的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均是下部苔原亚带高于上部苔原亚带,而优势度指数则相反。相似性指数表明两个亚带土壤动物群落组成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各类群的相对数量差异在9月最大。下部苔原亚带的生境条件较适宜土壤动物生存,生物多样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动物 群落结构 多样性 苔原带 长白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嫩草原不同演替阶段大型土壤动物功能类群特征 被引量:27
10
作者 李晓强 殷秀琴 孙立娜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442-450,共9页
大型土壤动物处于整个土壤食物网的最顶端,其各功能类群控制着其他动物所需资源的有效性,是土壤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查明松嫩草原大型土壤动物的功能类群特征,在2006年5—10月期间,逐月对松嫩草原羊草、羊草+虎尾草、虎尾草、... 大型土壤动物处于整个土壤食物网的最顶端,其各功能类群控制着其他动物所需资源的有效性,是土壤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查明松嫩草原大型土壤动物的功能类群特征,在2006年5—10月期间,逐月对松嫩草原羊草、羊草+虎尾草、虎尾草、碱茅、碱蓬和光碱斑6个演替阶段大型土壤动物的功能类群组成、结构、多样性等特征进行研究。依据其食性将该区土壤动物划分为杂食性、植食性、捕食性和腐食性4个功能类群其中,杂食性土壤动物个体密度所占比例最多为39.16%,植食性土壤动物的类群数所占比例最多为50.00%,腐食性土壤动物个体密度和类群数所占比例均最小,分别为8.09%和12.82%。各功能类群土壤动物个体密度和类群数的相关性不显著(P>0.05)。从水平结构来看,总体上各功能类群土壤动物在羊草群落和羊草+虎尾草群落个体密度和类群数较多,在无植被的光碱斑生境土壤动物的个体密度和类群数较少,植食性土壤动物的个体密度和类群数、杂食性土壤动物个体密度、腐食性土壤动物个体密度和类群数随着群落演替发生显著的变化(P<0.01)。植食性和腐食性土壤动物个体密度和类群数相关性显著(P<0.05)。垂直结构上,0—10 cm土层和20—30 cm土层除捕食性土壤动物个体密度以外,其它各功能类群土壤动物个体密度随着群落演替发生显著的变化(P<0.05或P<0.01);10—20 cm土层,除腐食性土壤动物个体密度以外,其它各功能类群土壤动物个体密度随着群落演替发生显著的变化(P<0.05或P<0.01)。0—10cm土层,植食性和杂食性土壤动物个体密度(P<0.05)相关性显著;10—20 cm土层,植食性和腐食性土壤动物个体密度(P<0.05)相关性显著。不同演替阶段对各功能类群土壤动物的多样性影响程度有所不同。4种功能类群土壤动物在羊草群落和光碱斑之间相似性指数较低,个体数量组成在演替初期的羊草群落和演替后期的光碱斑差异比较大。以上研究结果表明,松嫩草原不同退化演替阶段能够降低大型土壤动物功能类群组成和结构复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土壤动物 功能类群 演替 松嫩草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动物在长白山臭冷杉凋落物分解中的作用 被引量:16
11
作者 王振海 殷秀琴 张成蒙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59-67,共9页
【目的】研究长白山臭冷杉凋落物分解率和C、N、P元素释放量的变化规律,探讨土壤动物在凋落物分解过程中对臭冷杉凋落物分解和养分元素释放的影响,进一步完善土壤动物生态学研究,为长白山地区森林保护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1... 【目的】研究长白山臭冷杉凋落物分解率和C、N、P元素释放量的变化规律,探讨土壤动物在凋落物分解过程中对臭冷杉凋落物分解和养分元素释放的影响,进一步完善土壤动物生态学研究,为长白山地区森林保护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1年10月—2012年10月,利用凋落物袋法对长白山北坡暗针叶林和明亮针叶林2个亚带(2类生境)优势种——臭冷杉凋落物的分解率、养分动态及土壤动物的作用进行研究。采用手捡和Tullgren法相结合来分离凋落物中的土壤动物,凋落物中有机碳(TOC)的测定先采用过量的K2Cr O7-H2SO4经高温消煮分解后,再用Fe SO4滴定法滴定,全氮(TN)和全磷(TP)相对含量的测定采用Smartchem140全自动化学分析仪完成。采用SPSS 18.0软件分析生境、网孔及其相互作用对凋落物分解率及养分含量的综合影响,并运用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土壤动物个体数和类群数与凋落物分解率以及养分绝对含量间的关系。利用Canono for Windows4.5对各土壤动物类群与凋落物分解率和养分元素绝对含量进行冗余分析。【结果】2类生境中臭冷杉凋落物经过1年的分解,在1 mm网袋内的分解率显著高于0.01 mm网袋(P<0.05)。2种网袋内凋落物分解表现出季节性变化,夏秋季分解率高于冬春季。明亮针叶林2种网袋内凋落物的分解率高于暗针叶林。2类生境中2种网袋内的凋落物TN、TP相对含量经过1年的分解均有上升,且暗针叶林显著高于明亮针叶林,尤其是1 mm网袋内TP相对含量显著高于明亮针叶林(P<0.05);在明亮针叶林1 mm网袋内凋落物TOC相对含量低于暗针叶林,而0.01 mm网袋内相反。分解1年后2种生境1 mm网袋内凋落物TP相对含量显著低于0.01 mm网袋(P=0.001),而TN和TOC含量没有显著差异。暗针叶林凋落物分解过程中在网袋内共捕获21个类群905只土壤动物,明亮针叶林共捕获19个类群1 227只土壤动物。2类生境中参与臭冷杉凋落物分解的土壤动物主要有节跳虫科、甲螨亚目、山跳虫科、球角跳虫科、辐螨亚目、革螨亚目、线蚓科和鳞跳虫科。Pearson相关系数及RDA分析显示,土壤动物个体数、类群数和主要土壤动物类群与针叶林臭冷杉凋落物分解率呈正相关,而与TN、TP和TOC绝对含量呈负相关。【结论】土壤动物对臭冷杉凋落物的分解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因而对养分元素的释放有显著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动物 臭冷杉 凋落物分解 养分释放 针叶林 长白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白山玄武岩台地土壤动物多样性及其生态地理分布 被引量:5
12
作者 殷秀琴 薛文丽 马辰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1106-1114,共9页
于2014年春、夏和秋季对长白山玄武岩台地原始针阔混交林、次生针阔混交林、次生落叶阔叶林及耕地土壤动物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大型土壤动物的多样性,春季次生针阔混交林为最高,夏季和秋季原始针阔混交林为最高,耕地在3个季节均为最低;... 于2014年春、夏和秋季对长白山玄武岩台地原始针阔混交林、次生针阔混交林、次生落叶阔叶林及耕地土壤动物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大型土壤动物的多样性,春季次生针阔混交林为最高,夏季和秋季原始针阔混交林为最高,耕地在3个季节均为最低;中小型土壤动物的多样性,春、秋两季原始针阔混交林为最高,夏季次生针阔混交林为最高,耕地在3个季节仍为最低。根据一维方差分析可知春、夏、秋3个季节原始针阔混交林、次生针阔混交林和次生落叶阔叶林土壤动物类群和平均密度均显著高于耕地(p<0.05);而各生境土壤动物的类群和平均密度季节变化差异不显著(p>0.05)。各生境土壤动物的多样性呈现出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的趋势。土壤温度、速效P、有机质和土壤湿度的变化是影响长白山玄武岩台地土壤动物多样性地理分布的主要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动物 多样性 生态地理分布 玄武岩台地 长白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蚯蚓对松嫩草原主要凋落物分解作用实验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蒋云峰 殷秀琴 +2 位作者 宋博 辛未冬 李金霞 《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34-139,共6页
采用室内模拟的方法,研究了蚯蚓对松嫩草原冰草(Agropyron cristatum)、朝鲜碱茅(Puccinellia chinampoensis)、羊草(Leymus chinensis)和贝加尔针茅(Stipa baicalensis)凋落物叶和茎的分解作用及蚯蚓在各种凋落物分解过程中的生长和代... 采用室内模拟的方法,研究了蚯蚓对松嫩草原冰草(Agropyron cristatum)、朝鲜碱茅(Puccinellia chinampoensis)、羊草(Leymus chinensis)和贝加尔针茅(Stipa baicalensis)凋落物叶和茎的分解作用及蚯蚓在各种凋落物分解过程中的生长和代谢情况.结果表明,蚯蚓促进了草原凋落物的分解.蚯蚓对各种凋落物叶分解量存在着显著差异,依此为冰草叶、朝鲜碱茅叶、羊草叶、贝加尔针茅叶.蚯蚓对冰草茎、羊草茎和朝鲜碱茅茎分解量差异不显著.对于同种植物,蚯蚓对叶的分解量高于对茎的分解量.其中冰草叶的分解量明显高于冰草茎的分解量,而蚯蚓对羊草叶和羊草茎、碱茅叶和碱茅茎的分解量不存在显著差异.分解过程中,蚯蚓在凋落物叶中的繁殖和代谢量为冰草叶>针茅叶>羊草叶>朝鲜碱茅叶;在凋落物茎中的为冰草茎>朝鲜碱茅茎>羊草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蚯蚓 分解 凋落物 松嫩草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嫩草地与小兴安岭森林土壤动物群落比较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王振海 殷秀琴 +3 位作者 蒋云峰 付关强 刘静 郑艳苗 《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09-113,共5页
采用样方法,对松嫩草地和小兴安岭森林土壤动物群落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两个研究区10个生境土壤动物个体数量和类群组成具有显著差异.松嫩草地优势类群为辐螨亚目、蚁科和长蝽科,小兴安岭森林为甲螨亚目、线蚓科和节跳虫科.常见类... 采用样方法,对松嫩草地和小兴安岭森林土壤动物群落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两个研究区10个生境土壤动物个体数量和类群组成具有显著差异.松嫩草地优势类群为辐螨亚目、蚁科和长蝽科,小兴安岭森林为甲螨亚目、线蚓科和节跳虫科.常见类群松嫩草地和小兴安岭森林分别为12和11类,仅革螨亚目和双翅目幼虫为两研究区共有;稀有类群分别为53和50类,仅19类为共有.松嫩草地和小兴安岭森林土壤动物多样性指数没有明显区别.对应分析结果显示,不同生境土壤动物群落组成反映了生境环境条件的差异.森林生境土壤动物群落结构较为相似,与草地生境差异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动物 松嫩草地 小兴安岭森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柯氏长耳蝠中国再发现
15
作者 李易航 李彦男 +2 位作者 李仲乐 冯江 林爱青 《兽类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28-235,共8页
2022年7月在中国内蒙古自治区的一个矿洞中,用雾网捕获8只(2只雌性,6只雄性)长耳蝠。体型中等,属长耳蝠属体型最大的物种之一,面部裸露,耳大,耳郭和翼膜均为浅棕色微透明状,耳屏较耳郭色浅,背毛棕黄色,腹毛浅灰色至白色。其头骨前额区... 2022年7月在中国内蒙古自治区的一个矿洞中,用雾网捕获8只(2只雌性,6只雄性)长耳蝠。体型中等,属长耳蝠属体型最大的物种之一,面部裸露,耳大,耳郭和翼膜均为浅棕色微透明状,耳屏较耳郭色浅,背毛棕黄色,腹毛浅灰色至白色。其头骨前额区以及颅顶部有明显的凹陷,具大听泡,齿式为:2.1.2.3/3.1.3.3=36,上颌外门齿和第一前臼齿微小,下颌第二前臼齿略小于下颌第一前臼齿。上述特征与柯氏长耳蝠(Plecotus kozlovi)的特征一致。通过线粒体细胞色素b(Cyt b)基因序列的遗传差异和系统发育分析,支持基于形态学的鉴定。本研究为柯氏长耳蝠在中国的野外活体采集记录和再发现,证实该种现存于中国,丰富了中国翼手目物种记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翼手目 柯氏长耳蝠 中国 再发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白山区公路边坡人工植草后土壤动物群落特征 被引量:2
16
作者 张晓光 殷秀琴 +1 位作者 顾卫 董满宇 《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11-117,共7页
对长白山区高速公路边坡的中小型土壤动物进行了调查,探讨了人工植被恢复后公路边坡土壤动物的群落特征.研究区内共捕获中小型土壤动物32类,4 807只.结果表明:不同生境土壤动物群落类群数和个体数量的多样性特征存在差异,阳坡土壤动物... 对长白山区高速公路边坡的中小型土壤动物进行了调查,探讨了人工植被恢复后公路边坡土壤动物的群落特征.研究区内共捕获中小型土壤动物32类,4 807只.结果表明:不同生境土壤动物群落类群数和个体数量的多样性特征存在差异,阳坡土壤动物的类群数大于阴坡,而个体数量小于阴坡;土壤动物群落个体和类群主要集中分布在0~5cm土壤层,而且具有时间上的变化,均为7月<9月<次年5月.土壤动物与环境要素的相关分析表明,植被恢复后土壤动物类群与土壤pH和全P含量相关不明显,与土壤有机质、全N含量和土壤含水率呈显著的正相关,与全K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个体数量与土壤中全N、全P、全K含量、土壤含水率和pH相关不明显,而与土壤有机质的含量呈显著的正相关.人工植被恢复的边坡生境还处在恢复阶段,条件较差,可以用甲螨的个体数量粗略地评价植被恢复的发展阶段.A/C比值特征不仅仅具有纬度地带性,而且具有经度地带性,同时受人为活动的干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动物 群落特征 植被恢复 公路边坡 长白山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灯光强度对东亚伏翼觅食行为的影响研究
17
作者 蒋昀珂 虞红莉 +7 位作者 王静 朱奕丞 Tahir Abbas 何孟周冉 张焓榆 刘汶沁 邓迎春 罗波 《兽类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85-192,共8页
灯光已经改变了大部分生态系统的夜间环境,威胁生物多样性及其生态系统服务。觅食行为是动物从外界环境获取营养与能量的基础。目前,有关灯光强度是否影响夜行性动物的觅食行为尚不明确。本研究选择东亚伏翼(Pipistrellus abramus)作为... 灯光已经改变了大部分生态系统的夜间环境,威胁生物多样性及其生态系统服务。觅食行为是动物从外界环境获取营养与能量的基础。目前,有关灯光强度是否影响夜行性动物的觅食行为尚不明确。本研究选择东亚伏翼(Pipistrellus abramus)作为研究对象,探究灯光强度对食虫蝙蝠觅食行为的影响。我们以三座桥梁下方5 m处作为研究样点,监测每个样点的灯光强度、东亚伏翼通过次数和捕食蜂鸣数量。克鲁斯卡尔-沃利斯检验表明,相比相对黑暗样点,东亚伏翼在弱光样点的通过次数变化不明显,但在强光样点的通过次数显著减少。相比相对黑暗样点,东亚伏翼在弱光样点的捕食蜂鸣数量呈现增加趋势。与弱光样点相比,东亚伏翼在强光样点的捕食蜂鸣数量显著下降。广义线性混合模型显示,灯光强度对东亚伏翼的通过次数和捕食蜂鸣数量具有显著负面影响。研究结果证实,强光能够干扰东亚伏翼的觅食行为,这为伴人种蝙蝠生境的光污染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灯光 蝙蝠 回声定位声波 觅食行为 光污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乡金腰燕和家燕营巢特征比较研究
18
作者 续萧远 李开颜 王海涛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13-219,共7页
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已对全球生物多样性产生重要影响。鸟类作为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城市化影响较为严重,由于其自身生活史特征不同而对城市化具有不同适应能力。家燕(Hirundo rustica)和金腰燕(Cecropis daurica)与人类活动密... 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已对全球生物多样性产生重要影响。鸟类作为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城市化影响较为严重,由于其自身生活史特征不同而对城市化具有不同适应能力。家燕(Hirundo rustica)和金腰燕(Cecropis daurica)与人类活动密切关联,可能更易受到城市化进程影响,2024年5—6月,在吉林省抚松县及其周边3个乡镇共调查175巢金腰燕和家燕的营巢特征,利用Pearson卡方检验、t检验和U检验比较分析二者城乡营巢特征差异。结果发现,2种燕科(Hirundinidae)鸟类城乡间营巢特征均存在显著差异:(1)金腰燕巢相较于家燕巢距离地面更高(P<0.01);(2)家燕巢所在建筑物表面相较于金腰燕巢更加粗糙(P<0.01),乡镇地区家燕巢所在建筑物表面比县城地区更粗糙(P=0.03);(3)金腰燕巢上方遮蔽物长度小于家燕(P<0.01),且在县城地区巢上方遮蔽物长度大于乡镇地区(P<0.01)。根据研究结果推测,城乡建筑物类型、捕食压力和人类干扰程度以及2种燕科鸟类巢结构的不同是导致城乡金腰燕和家燕营巢特征差异的主要原因。考虑到城市化进程的加剧,未来应进行持续评估,并采取相应保护措施,以防止未来巢址资源减少对2种燕科鸟类造成不利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腰燕 家燕 营巢特征 城市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学生自身因素及学习投入对学业成绩的影响分析——以动物学为例 被引量:2
19
作者 吴慧 李时 +2 位作者 张立世 姜云垒 江廷磊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9年第8期61-64,共4页
动物学是综合类和师范类院校生物科学专业及农业院校动物类相关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动物学课程的教学质量对学生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效果及专业兴趣培养有重要的影响。作者在吉林农业大学本科动物科学和动物医学两个专业的一年级学生... 动物学是综合类和师范类院校生物科学专业及农业院校动物类相关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动物学课程的教学质量对学生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效果及专业兴趣培养有重要的影响。作者在吉林农业大学本科动物科学和动物医学两个专业的一年级学生中进行问卷调查,从学生角度出发,获取专业基础课动物学成绩影响因素的样本数据,采用方差分析探索动物学考试成绩的影响因素,结合实际,提出改进教学效果的建议和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物学 成绩分析 学习投入 问卷调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白山牛皮杜鹃凋落物分解及土壤动物的作用 被引量:17
20
作者 包剑利 殷秀琴 李晓强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3320-3328,共9页
凋落物分解是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的重要环节。土壤动物对凋落物分解具有重要作用。有关高山常绿小灌木凋落物分解及土壤动物作用的研究鲜有报道。采用凋落物网袋法对长白山北坡岳桦林带(42°03'41.23″N,128°03'12.75″E... 凋落物分解是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的重要环节。土壤动物对凋落物分解具有重要作用。有关高山常绿小灌木凋落物分解及土壤动物作用的研究鲜有报道。采用凋落物网袋法对长白山北坡岳桦林带(42°03'41.23″N,128°03'12.75″E,1900 m)牛皮杜鹃(Rhododendron chrysanthum)凋落物的分解过程进行了为期1a的野外观测与室内试验研究,采用4、2 mm和0.01 mm三种网孔凋落物袋来控制不同体型的土壤动物的参与,以研究凋落物的分解率、养分动态及土壤动物在凋落物分解中的作用。结果表明,4、2 mm和0.01 mm网孔凋落物分解率分别为34.19%、31.22%和25.45%。分解率表现出显著的季节差异性。从总体上来看,网袋内凋落物的总氮含量先增后减;C/N呈下降趋势。对分解起主要作用的优势类群是甲螨亚目和等节跳科。土壤动物总个体数与养分元素的释放关系显著,中小型土壤动物对有机碳的释放起到重要作用。截至2012年10月末试验结束,全部土壤动物对牛皮杜鹃凋落物分解质量损失的贡献率为25.57%,中小型土壤动物贡献率(16.88%)>大型土壤动物贡献率(8.69%)。大型土壤动物和中小型土壤动物在牛皮杜鹃凋落物分解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具有不同步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动物 牛皮杜鹃凋落物 养分动态 分解作用 岳桦林 长白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