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氨氯地平联合替米沙坦治疗高血压的临床价值分析
1
作者 李铁英 曹曙光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5期0023-0026,共4页
探究对高血压患者给予氨氯地平联合替米沙坦治疗所达到的临床效果。方法 研究对象根据需要确定为确诊的76例高血压患者,研究时间定为2022年9月开始,2023年9月结束。所有患者均符合研究要求,在征得患者及其家属的同意下采取抽签分组,其... 探究对高血压患者给予氨氯地平联合替米沙坦治疗所达到的临床效果。方法 研究对象根据需要确定为确诊的76例高血压患者,研究时间定为2022年9月开始,2023年9月结束。所有患者均符合研究要求,在征得患者及其家属的同意下采取抽签分组,其中抽到对照组的38例患者给予单一的氨氯地平药物进行治疗,而抽到观察组的38例患者则在对照组用药的基础上增加使用替米沙坦药物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在不同用药情况下血压的控制情况及用药安全性。结果 观察组从整体上看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各个指标均有明显的优势(P<0.05),充分证实了联合用药在控制血压上要明显比单一用药更有效果。结论 联合应用氨氯地平与替米沙坦对高血压进行治疗能够达到理想的效果,患者的血压水平会得到明显的控制,且在联合用药的过程中会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赢得患者的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氨氯地平 替米沙坦 联合用药 血压水平 不良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司美格鲁肽治疗合并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效果分析
2
作者 曹曙光 李铁英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4期0052-0055,共4页
分析司美格鲁肽治疗合并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效果。方法 研究设定的时间范围为2022年9月-2023年9月,将此期间入本院治疗的80例合并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分析对象,展开分组对比研究。组别设置为对照组、研究组,两组在治疗方法上有差... 分析司美格鲁肽治疗合并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效果。方法 研究设定的时间范围为2022年9月-2023年9月,将此期间入本院治疗的80例合并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分析对象,展开分组对比研究。组别设置为对照组、研究组,两组在治疗方法上有差异,对照组所用的为常规糖尿病治疗方案,研究组除常规方法外,还应用司美格鲁肽治疗。对治疗前后两组的血糖、血压、血脂、BMI等指标进行对比。结果 治疗前,两组各血糖、血压、血脂指标及BMI指标数值差异均不大(P>0.05),治疗后两组血糖、血压、血脂、BMI水平均有改善,研究组改善更为明显,各指标数值均比对照组优(P<0.05)。结论 合并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除了存在高血糖、肥胖问题外,往往还存在高血压、高血脂的问题,因此在治疗上要全面兼顾,常规的糖尿病治疗方案对于血糖控制有利,但在其他方面所发挥的作用并不显著,联合应用司美格鲁肽则能够达到比较好的降糖、降脂、降压、减轻体重的效果,建议临床将这一药物广泛应用于合并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治疗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司美格鲁肽 肥胖 2型糖尿病 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PLC测定宝咳宁颗粒中盐酸麻黄碱的含量 被引量:3
3
作者 李岩 商丽丽 +1 位作者 周文学 王彤 《中国医药指南》 2010年第34期53-54,共2页
目的建立宝咳宁颗粒中盐酸麻黄碱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色谱柱Diamond C18,流动相:乙腈-0.02mol/L磷酸二氢钾溶液(含0.2%三乙胺)磷酸调pH值2.7(4∶96);检测波长:204nm。盐酸麻黄碱在0.06~0.56μg范围内线性良好(r=0.9998)。结果... 目的建立宝咳宁颗粒中盐酸麻黄碱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色谱柱Diamond C18,流动相:乙腈-0.02mol/L磷酸二氢钾溶液(含0.2%三乙胺)磷酸调pH值2.7(4∶96);检测波长:204nm。盐酸麻黄碱在0.06~0.56μg范围内线性良好(r=0.9998)。结果平均加样回收率99.6%,RSD%=0.2%。结论本法简便准确,重复性好,可用于控制宝咳宁颗粒的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酸麻黄碱 宝咳宁颗粒 高效液相色谱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某院109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姜志兰 《中国医药指南》 2010年第29期89-90,共2页
目的分析白城市医院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的情况与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对白城市医院2008至2009年上报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别从患者的年龄、给药途径、药品种类、抗感染药品的种类和涉及的器官或系统等进行综合统计分析。结... 目的分析白城市医院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的情况与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对白城市医院2008至2009年上报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别从患者的年龄、给药途径、药品种类、抗感染药品的种类和涉及的器官或系统等进行综合统计分析。结果涉及的不良反应药品65种,以抗感染的药物居首占56.92%,静脉滴注占66.06%,临床表现以皮肤及附件损害占首位,为44.95%。结论医院应进一步对药品不良反应工作的监测,合理应用抗菌类药物,注意老年人和儿童等特殊群体的不良反应监控,加强用药干预,促进合理用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品不良反应 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