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经颈静脉肝内门体静脉分流术早期内科并发症的观察 被引量:1
1
作者 侯晓华 冯敢生 +1 位作者 鲁成发 张锦坤 《临床内科杂志》 CAS 1997年第2期101-102,共2页
对12例TIPS术后30天内内科并发症进行分析,表明肝性脑病、黄疸、肝功能损害、水肿是TIPS术后常见并发症,其发生与门脉血流量减少、肝细胞功能减退有关。
关键词 肝硬变 并发症 门体静脉分流术
原文传递
反流样非溃疡性消化不良患者酸反流监测分析
2
作者 熊鹰 张锦坤 《临床内科杂志》 CAS 1994年第6期31-31,共1页
作者应用动态24小时食管pH监测系统对16例正常成人和21例反流样NUD患者进行了监测。结果表明;两组食管pH监测各指标之间有极显著性差异(P<0.001)。提示反流样NUD存在着增多的酸反流,对此类患者的抑酸药物治... 作者应用动态24小时食管pH监测系统对16例正常成人和21例反流样NUD患者进行了监测。结果表明;两组食管pH监测各指标之间有极显著性差异(P<0.001)。提示反流样NUD存在着增多的酸反流,对此类患者的抑酸药物治疗是合理的。并对反流样NUD的诊断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流样 消化不良 酸反流 临床分析 诊断
原文传递
经颈静脉肝内门体静脉分流术前、术后的内科处理
3
作者 张锦坤 《临床内科杂志》 CAS 1995年第2期5-5,共1页
经颈静脉肝内门体静脉分流术前、术后的内科处理同济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消化科张锦坤经颈静脉肝内门体静脉分流术(TIPSS)治疗肝硬化合并门脉高压症是近年来发展的新技术,其具体操作多由介入放射科医师进行,但手术的成败除取... 经颈静脉肝内门体静脉分流术前、术后的内科处理同济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消化科张锦坤经颈静脉肝内门体静脉分流术(TIPSS)治疗肝硬化合并门脉高压症是近年来发展的新技术,其具体操作多由介入放射科医师进行,但手术的成败除取决于置管技术以外,即经颈静脉放置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PSS 门静脉分流术 围手术期 内科治疗
原文传递
洛赛克与正肾冰盐水西米替丁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对照研究
4
作者 程元桥 刘诗 《医药导报》 CAS 1995年第4期166-166,共1页
报告76例上消化道出血病人随机采用洛赛克与正肾冰盐水西米替丁治疗。结果:洛赛克组止血显效率75%,总有效率88.9%,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提示:洛赛克止血迅速,疗效高,值得推广。
关键词 洛赛克 正肾上腺素 西米替丁 上消化道出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麦滋林-S对慢性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治疗及其对动力学障碍的影响 被引量:4
5
作者 盛平辉 李昌三 《临床内科杂志》 CAS 1994年第5期27-28,共2页
作者将经胃镜证实的181例慢性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患者分为两组,一组用吗叮啉治疗,一组用胃粘膜保护剂麦滋林-S治疗,4周后复查各项指标,发现两组患者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无显著性差异,两组胃运动功能改善率也无显著性差异... 作者将经胃镜证实的181例慢性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患者分为两组,一组用吗叮啉治疗,一组用胃粘膜保护剂麦滋林-S治疗,4周后复查各项指标,发现两组患者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无显著性差异,两组胃运动功能改善率也无显著性差异,但麦滋林-S消炎与保护胃粘膜的作用优于吗叮啉,可用于慢性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滋林-S 消化不良 胃动力学障碍
原文传递
隆起糜烂性胃炎的抑酸及电凝治疗 被引量:8
6
作者 徐三平 易粹琼 《中国内镜杂志》 CSCD 1996年第3期46-46,48,共2页
44例无明显伴同病及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者接受泰胃美治疗4周,并比较治疗前后内镜及临床症状变化,对临床症状进行统一记分。对抑酸治疗后隆起病灶持续不退者14例进行电凝治疗。结果:在观察病例中,腹痛占68.2%,腹胀、上腹... 44例无明显伴同病及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者接受泰胃美治疗4周,并比较治疗前后内镜及临床症状变化,对临床症状进行统一记分。对抑酸治疗后隆起病灶持续不退者14例进行电凝治疗。结果:在观察病例中,腹痛占68.2%,腹胀、上腹不适占84%。泰胃美治疗后症状有明显改善,症状积分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症状与胄粘膜糜烂有关,与隆起性病变无关。电凝治疗后半月,隆起性病灶消失,胃粘膜光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炎 隆起糜烂性胃炎 电凝 抑酸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幽门螺杆菌感染胃粘膜的PCNA和HSP70表达 被引量:8
7
作者 任宏宇 易粹琼 张锦坤 《同济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9年第2期135-137,共3页
为探讨幽门螺杆菌(Hp)在胃癌发生过程中的作用机制,采用了免疫组织化学和Northern-blot方法,对35例慢性胃炎和20例胃腺癌患者进行了对比观察,其中24/35例慢性胃炎检出Hp,另11/20例胃腺癌为Hp阳... 为探讨幽门螺杆菌(Hp)在胃癌发生过程中的作用机制,采用了免疫组织化学和Northern-blot方法,对35例慢性胃炎和20例胃腺癌患者进行了对比观察,其中24/35例慢性胃炎检出Hp,另11/20例胃腺癌为Hp阳性。Hp相关慢性胃炎者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标计指数(LI)为20.6±4.7,高于Hp阴性慢性胃炎LI(11.3±5.2)(P<0.05);Hp阳性胃腺癌组织HSP70表达水平低于Hp阴性胃腺癌者,并低于Hp阳性的慢性胃炎者。结果提示,Hp感染的存在,可能具有促使慢性胃炎者胃粘膜增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幽门螺杆菌 胃炎 胃腺癌 HSP70 胃肿瘤 PCN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胃疾患胃内微生态变化的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向友华 戴立人 +1 位作者 李子俊 张锦坤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1991年第3期14-17,共4页
本文对75例不同胃疾患胃液内的菌群及影响胃内微生态环境的因素进行了研究,发现健康胃内基本无菌或只有少量口腔细菌,未发现厌氧菌。而不同胃疾患胃内均分离到细菌(log10~n/ml),慢性萎缩性胃炎:3.89±0.99,残胃炎:4.45±0.16,胃... 本文对75例不同胃疾患胃液内的菌群及影响胃内微生态环境的因素进行了研究,发现健康胃内基本无菌或只有少量口腔细菌,未发现厌氧菌。而不同胃疾患胃内均分离到细菌(log10~n/ml),慢性萎缩性胃炎:3.89±0.99,残胃炎:4.45±0.16,胃癌:4.23,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治疗前(2.8±0.62)与抗酸治疗后(4.35±0.61)差别显著,慢性浅表性胃炎:3.39±0.98,胃溃疡:3.42±0.29。所分离到的细菌既有来自于口腔的细菌,也有来自于肠道的细菌。影响胃内细菌增殖的主要因素是胃液的PH值,幽门功能失调及幽门切除亦可使胃内细菌过度生长。本研究提示对胃病的治疗亦应进行生态防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内菌群 胃内微生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幽门螺杆菌与胃癌及相关病变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9
作者 任宏宇 《癌症》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152-154,共3页
幽门螺杆菌与胃癌及相关病变的研究进展任宏宇(综述)易粹琼(审校)关键词幽门螺杆菌胃癌细胞增殖癌前病变癌基因中图号R735,202在人类常见肿瘤中,胃癌发病率属于第二位,其发病机理尚未明了。自认识幽门螺杆菌(Helic... 幽门螺杆菌与胃癌及相关病变的研究进展任宏宇(综述)易粹琼(审校)关键词幽门螺杆菌胃癌细胞增殖癌前病变癌基因中图号R735,202在人类常见肿瘤中,胃癌发病率属于第二位,其发病机理尚未明了。自认识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幽门螺杆菌 癌前病变 细胞增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十二指肠炎与幽门螺杆菌的关系及二种铋剂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
10
作者 刘永革 候晓华 +1 位作者 易粹琼 王成鑫 《临床内科杂志》 CAS 1993年第2期23-24,共2页
作者对72例胃十二指肠粘膜活检患者进行幽门螺杆菌(Helicobecter Pylori,HP)及组织学检查发现,胃窦HP感染与十二指肠炎密切相关(P<0.01);十二指肠HP感染与十二指肠炎分级密切相关。De-Nol在HP阴转、内镜、病理恢复正常方面优于对照组。
关键词 十二指肠炎 幽门螺杆菌 铋剂 疗效
原文传递
幽门螺杆菌与胃癌的关系 被引量:1
11
作者 任宏宇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CAS 1996年第1期78-80,共3页
定居于胃粘膜上皮的幽门螺杆菌(HP),作为非自身免疫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的病原菌受到广泛的关注和研究。胃癌发生是一个多因素、多步骤的结局。由于慢性胃炎与胃癌的密切关系,引起人们对先前所认识胃癌病因的重新考虑。HP感... 定居于胃粘膜上皮的幽门螺杆菌(HP),作为非自身免疫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的病原菌受到广泛的关注和研究。胃癌发生是一个多因素、多步骤的结局。由于慢性胃炎与胃癌的密切关系,引起人们对先前所认识胃癌病因的重新考虑。HP感染与业已认识的饮食、环境、遗传等因素,交织形成了炎症相关的癌发生模式(inflammation-relatedcarciongenesis)。关于HP与胃癌的关系,人们作出了许多研究,希望找到两者之间的因果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幽门螺杆菌 癌前病变 胃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胃腺癌者Hp感染胃粘膜的电镜观察
12
作者 任宏宇 易粹琼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CAS 1998年第3期230-232,共3页
目的:观察Hp感染胃腺癌者胃粘膜的超微结构形态特点。方法:应用透射电镜技术,对11例经病理证实为胃腺癌者Hp感染的粘膜进行观察。结果:可见到Hp集聚于粘膜上皮绒毛陷窝,位于或接近上皮细胞连接处;主要位于粘液层下,以纤... 目的:观察Hp感染胃腺癌者胃粘膜的超微结构形态特点。方法:应用透射电镜技术,对11例经病理证实为胃腺癌者Hp感染的粘膜进行观察。结果:可见到Hp集聚于粘膜上皮绒毛陷窝,位于或接近上皮细胞连接处;主要位于粘液层下,以纤维丝样结构与上皮相连;胃粘膜表面的微绒毛减少或消失,细胞膜肿胀,不规则地形成凹陷或突起;粘液细胞发生粘液排泌、死亡,并观察细胞增殖分裂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幽门螺杆菌 胃腺癌 透射电镜 病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胰腺癌的诊断与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13
作者 郝莹 易粹琼 《现代消化病及内镜杂志》 1996年第1期8-11,共4页
近些年胰腺癌的发病率在国内外均有明显增高,由胰腺癌引起的死亡人数也在上升。据统计,八十年代胰腺癌的发病率是三十年代的两倍。1994年美国有27000个胰腺癌新病例,较以前上升了三倍,并占肿瘤死亡的第四位,仅次于肺癌、结直肠癌... 近些年胰腺癌的发病率在国内外均有明显增高,由胰腺癌引起的死亡人数也在上升。据统计,八十年代胰腺癌的发病率是三十年代的两倍。1994年美国有27000个胰腺癌新病例,较以前上升了三倍,并占肿瘤死亡的第四位,仅次于肺癌、结直肠癌及乳腺癌,与前列腺癌相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癌 分子生物学 肿瘤 消化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肿瘤转移机理的认识过程及启示
14
作者 郝莹 《医学与社会》 1996年第3期45-47,共3页
肿瘤转移机理的认识过程及启示同济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消化科,武汉430022郝莹肿瘤转移是肿瘤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揭示肿瘤转移机理是认识、医治肿瘤的重要任务。由于实验手段与认识能力的限制,人类对肿瘤转移机理的认识,经... 肿瘤转移机理的认识过程及启示同济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消化科,武汉430022郝莹肿瘤转移是肿瘤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揭示肿瘤转移机理是认识、医治肿瘤的重要任务。由于实验手段与认识能力的限制,人类对肿瘤转移机理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而艰苦的历程,经历了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肿瘤转移 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降钙素基因相关肽与胃肠运动的调节 被引量:9
15
作者 李启祥 《国外医学(消化系疾病分册)》 CAS 2000年第1期20-23,共4页
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在胃肠道分布较为广泛,胃肠道中CGRP具有调节血流、胃肠分泌、胃肠运动、保护胃粘膜等功能。本文就CGRP在胃肠道的分布,对下食管括约肌(LES)、胃排空、小肠和结肠运动的调节及其调节机制等方面作一简要综述。
关键词 CGRP 胃排空 小肠转运时间 胃肠运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饮水负荷刺激实验血清胃动素RIA动态变化的研究
16
作者 钱伟 侯晓华 +1 位作者 谢小平 张锦坤 《放射免疫学杂志》 CAS 1993年第5期265-266,共2页
胃动素(motilin)是一种因能刺激胃体运动而得名的胃肠激素,它与胃肠动力学以及胃肠动力失常性疾病有密切关系。我们动态观察了饮水负荷刺激实验前后血清胃动素水平的变化,并同时将胃排空功能障碍患者与正常志愿者进行了比较,以探讨胃动... 胃动素(motilin)是一种因能刺激胃体运动而得名的胃肠激素,它与胃肠动力学以及胃肠动力失常性疾病有密切关系。我们动态观察了饮水负荷刺激实验前后血清胃动素水平的变化,并同时将胃排空功能障碍患者与正常志愿者进行了比较,以探讨胃动素水平与胃排空功能之间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动素 RIA 胃排空功能 刺激实验 胃肠动力 胃肠激素 器质性病 胀满 平滑肌收缩 有显著性差异
全文增补中
内镜与食管下段同步诊断反流性食管炎 被引量:1
17
作者 程文芳 《中国内镜杂志》 CSCD 1999年第6期72-72,74,共2页
关键词 反流性食管炎 内镜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霉素促进非溃疡性消化不良患者胆囊运动功能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2
18
作者 刘永革 聂玉强 +2 位作者 钱伟 易粹琼 张锦坤 《中华内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6期376-378,共3页
32例非溃疡性消化不良伴胆囊收缩功能低下患者,给予口服红霉素0.125g,每日3次,疗程2周。服药前后B超测定胆囊收缩功能,放免法测定空腹血浆胃动素水平。结果显示:服药前后胆囊最大排空率分别为48.24±8.30... 32例非溃疡性消化不良伴胆囊收缩功能低下患者,给予口服红霉素0.125g,每日3次,疗程2周。服药前后B超测定胆囊收缩功能,放免法测定空腹血浆胃动素水平。结果显示:服药前后胆囊最大排空率分别为48.24±8.30ml和69.74±10.78ml,服药前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空腹血浆胃动素水平分别是361.28±87.92ng/L和394.97±134.27ng/L二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研究结果提示:红霉素能增加胆囊最大排空率,并可能有外源性胃动素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霉素 胆囊 消化不良 运动功能
原文传递
消化性溃疡愈合的动力学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4
19
作者 易超文 李晓冬 易粹琼 《华人消化杂志》 1998年第11期1007-1009,共3页
溃疡愈合是一个由增殖或移行上皮细胞和结缔组织成分去补充已损伤或坏死粘膜的主动过程[1.2],需要许多组织和细胞系统的参与才能完成,其间影响因素众多.它不同于急性胃粘膜损伤(如糜烂)后的快速修复,后者是由损伤周围完好的... 溃疡愈合是一个由增殖或移行上皮细胞和结缔组织成分去补充已损伤或坏死粘膜的主动过程[1.2],需要许多组织和细胞系统的参与才能完成,其间影响因素众多.它不同于急性胃粘膜损伤(如糜烂)后的快速修复,后者是由损伤周围完好的上皮细胞迁移覆盖到相邻的损伤表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化性溃疡 病理生理学 胃粘膜 上皮
原文传递
应用多种方法检测胃癌演变过程中ras基因的突变 被引量:16
20
作者 郝莹 张锦坤 +1 位作者 吕有勇 易粹琼 《中华内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9期595-598,共4页
为了解胃癌演变过程中相关基因ras的变化,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肽性分析法(RFLP)、单链构象多肽性分析法(PCR-SSCP)、PCR-DNA测序的方法对中国人胃癌及癌前病变中的ras基因家族... 为了解胃癌演变过程中相关基因ras的变化,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肽性分析法(RFLP)、单链构象多肽性分析法(PCR-SSCP)、PCR-DNA测序的方法对中国人胃癌及癌前病变中的ras基因家族(H-ras、K-ras、N-ras)变化规律进行了探讨。结果发现:H-ras12位点的突变率在肠化、不典型增生、进展期胃癌分别为16.7%(6/36)、31.2%(15/48)、34.7%(25/72)。在正常对照组、浅表性胃炎组均未发现H-ras基因突变。在胃癌及癌前病变中未发现H-ras61位点、K-ras12位点、N-ras12位点的突变。测序证实H-ras12位点的突变均为G→T改变,GGG→GTC突变。肠化、不典型增生、胃癌各组间无显著差异,但与浅表性胃炎组、正常对照组相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P<0.01,P<0.01)。研究结果表明:ras基因家族中H-ras12位点的突变可能是胃癌变过程中的早期事件,在胃癌的致癌机制中可能具有重要作用,可能与中国人胃癌高发有关。几种检测方法中以测序为标准,RFLP法检出率不高,核素SSCP敏感性高,coldSSCP简便易行,适于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基因突变 RAS基因 胃肠肿瘤 碱基序列 检测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