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标准筛查学龄儿童超重肥胖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5
1
作者 石济顺 龚慧 +2 位作者 吴娟丽 刘轶 李觉 《上海医药》 CAS 2020年第12期38-41,55,共5页
目的:了解上海市大桥社区学龄儿童超重肥胖流行情况,比较用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WGOC)标准、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NHCC)标准和国际肥胖问题工作组标准(IOTF)筛查超重与肥胖的差异,为儿童健康筛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8年在上... 目的:了解上海市大桥社区学龄儿童超重肥胖流行情况,比较用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WGOC)标准、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NHCC)标准和国际肥胖问题工作组标准(IOTF)筛查超重与肥胖的差异,为儿童健康筛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8年在上海市杨浦区建设小学就读的613名儿童群体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童315人,占51.4%,女童298人,占48.6%。年龄为7~11岁,平均年龄(8.77±1.30)岁。收集身高、体重、体格测量等信息。分别采用WGOC、NHCC、IOTF的标准筛查儿童的超重与肥胖情况,并比较筛查的一致性。结果:WGOC标准、NHCC标准和IOTF标准筛查儿童超重的检出率分别为21.2%、23.8%、27.6%,肥胖的检出率为24.0%、27.6%、14.2%。WGOC标准和NHCC标准、WGOC标准和IOTF标准、NHCC标准和IOTF标准评价男童超重的Kappa值分别为0.742、0.637、0.391,评价女童超重的Kappa值分别为0.693,0.572,0.407,3种标准评价肥胖的一致性均优于超重。结论:WGOC标准和NHCC标准筛查学龄儿童超重和肥胖的一致性较高,比较适合我国学龄儿童超重肥胖的筛查,且NHCC标准更加严苛,儿童超重和肥胖的检出率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重与肥胖 筛查标准 学龄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4小时动态血压与亚临床靶器官损害的关系:一项基于社区队列的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汤松涛 李雪 +6 位作者 李觉 胡锐彬 丁森华 陈燕双 龚开凤 任龙兵 冯颖青 《岭南心血管病杂志》 CAS 2021年第3期320-326,350,共8页
目的在社区原发性高血压(高血压)患者队列中确定血压控制情况与亚临床靶器官损伤(subclinical target-organ damages,STOD)及不良事件间的关系。方法2015年8月至2016年12月,在东莞市寮步镇招募1508例高血压对象,面对面收集其基线信息。... 目的在社区原发性高血压(高血压)患者队列中确定血压控制情况与亚临床靶器官损伤(subclinical target-organ damages,STOD)及不良事件间的关系。方法2015年8月至2016年12月,在东莞市寮步镇招募1508例高血压对象,面对面收集其基线信息。在基线和3年随访中,每年采集生化项目、诊室和24 h动态血压、心脏超声和颈动脉超声数据,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分析。结果1508例对象中,692例(46.3%)存在靶器官损伤。调整所有因素后,STOD风险增加与动态血压未控制呈正相关(P<0.05),而与诊室血压达标无关联(P>0.05)。在3年随访中,17.5%(128/733)新发STOD,24例发生严重不良事件。在所有模型中,24 h、白昼、夜间和清晨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s,SBP)都是靶器官损伤的预测因子,未控制的清晨SBP(OR=1.87,P=0.024)比24 hSBP(OR=1.74,P=0.015)、白昼SBP(OR=1.55,P=0.048)和夜间SBP(OR=1.10,P=0.678)与靶器官损伤的关联更强。全部不良事件与血压控制的关系同靶器官损伤结果相同。结论动态血压比诊室血压更能预测STOD和不良心血管事件,未控制的清晨血压比其他时段血压与STOD风险关联更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动态血压监测 亚临床靶器官损伤 清晨血压 队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学龄前糖化血红蛋白异常筛检及其危险因素探讨
3
作者 石济顺 龚慧 +2 位作者 吴娟丽 刘辉 李觉 《贵州医药》 CAS 2020年第6期959-960,共2页
目的了解学龄前儿童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及筛检糖化血红蛋白异常率,探讨影响糖化血红蛋白异常的独立危险因素。方法按儿童糖化血红蛋白第95百分位数为界点进行分组,HbA1c>6.4%为异常组,HbA1c≤6.4%为正常组,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糖化血... 目的了解学龄前儿童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及筛检糖化血红蛋白异常率,探讨影响糖化血红蛋白异常的独立危险因素。方法按儿童糖化血红蛋白第95百分位数为界点进行分组,HbA1c>6.4%为异常组,HbA1c≤6.4%为正常组,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糖化血红蛋白异常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母乳喂养时间>12个月是糖化血红蛋白异常的独立保护因素(P<0.01);中度学业压力是糖化血红蛋白异常的独立风险因素(P<0.01),重度学业压力未显示出差异(P>0.05)。结论应重视母乳喂养、减轻幼儿学业压力,做好疾病的早期预防与干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龄前儿童 糖化血红蛋白异常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型糖尿病患者伴慢性肾脏病和外周动脉疾病对全因死亡和心血管疾病死亡的影响 被引量:8
4
作者 吴春燕 余思韵 +1 位作者 李觉 张丽娟 《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18年第5期88-93,共6页
目的评价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患者伴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和外周动脉疾病(peripheral arterial disease,PAD)对全因和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CVD)死亡的影响。方法 2004年7月—2005... 目的评价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患者伴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和外周动脉疾病(peripheral arterial disease,PAD)对全因和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CVD)死亡的影响。方法 2004年7月—2005年1月,收集北京和上海地区8所医院的T2DM患者1 559例。根据是否患有CKD或PAD,将研究对象分为不同的CKD/PAD组,对其进行5年的随访研究。使用生存分析比较各组的生存率,使用COX比例风险模型比较各组的全因和CVD死亡相对危险度(relative risk,RR)。结果经过5年随访,共获得1 343例T2DM患者的完整随访资料。随访期间,共发生全因死亡370例(27. 55%),其中CVD死亡185例(13. 78%)。与非PAD非CKD组相比较,CKD合并PAD组的全因和CVD死亡率最高,其RR值分别为3. 12(95%CI:2. 30~4. 24)和3. 47(95%CI:2. 29~5. 24)。结论 T2DM患者同时伴CKD和PAD具有较高的全因和CVD死亡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型糖尿病 慢性肾脏病 外周动脉疾病 踝臂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七色管理法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社区分级分类分层防控探索与实践 被引量:2
5
作者 张韬 张宜民 +3 位作者 李艳 陈冬冬 李觉 祝墡珠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9期2379-2384,共6页
为强化和规范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冠肺炎)的社区防控工作,社区卫生相关专家联合制订了"运用七色管理法实施新冠肺炎社区分级分类分层防控的实践方案"("方案")。"方案"依据疾病危害性分别给予确诊病例(红... 为强化和规范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冠肺炎)的社区防控工作,社区卫生相关专家联合制订了"运用七色管理法实施新冠肺炎社区分级分类分层防控的实践方案"("方案")。"方案"依据疾病危害性分别给予确诊病例(红色)6级、疑似病例(橙色)5级、密切接触者(黄色)4级、居家隔离人员(白色)3级、解除隔离人员/居家健康管理人员(深蓝色)2级、解除隔离持续观察人员(浅蓝色)1级、正常人群(绿色)0级管理。本文详细阐述了各级人群的纳入范围、名单来源、管控归属、社区防控措施和管理目标、社区管理流程,汇总分析了上海市浦东新区金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开展效果。旨在帮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卫生人员在打赢疫情"狙击战"的过程中,知晓面临对象的类别归属和应采取的社区防控措施,切实做好社区网格化管理和"地毯式"排查,守好社区防控的"大门",确保整体疫情防控的平稳有效,从根本上保障社区居民健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冠状病毒感染 传染病控制 社区卫生服务 分级分类分层管理 七色管理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低血糖发生风险的病例对照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李旭 袁济钢 +5 位作者 罗章英 王燕 徐辉 沈志萍 李觉 张丽娟 《上海预防医学》 CAS 2022年第4期366-370,共5页
【目的】探究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低血糖发生的危险因素,为减少2型糖尿病低血糖的发生提供依据。【方法】以2018年在同济大学医学院附属安亭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糖尿病小屋建档、既往无低血糖病史的2型糖尿病患者914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纳入... 【目的】探究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低血糖发生的危险因素,为减少2型糖尿病低血糖的发生提供依据。【方法】以2018年在同济大学医学院附属安亭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糖尿病小屋建档、既往无低血糖病史的2型糖尿病患者914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纳入研究后1年内发生低血糖≥1次的糖尿病患者196例为病例组,同期未发生低血糖事件的718例患者为对照组,进行病例对照研究,调查2组患者的基本情况、疾病史、用药情况、生活习惯及相关危险因素等。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糖尿病患者发生低血糖的危险因素。【结果】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冠心病史[标化比值比(aOR)=2.077,95%CI:1.293~3.337)]、肾脏病史(aOR=4.775,95%CI:1.537~14.830)及胰岛素使用史(aOR=1.765,95%CI:1.147~2.716)是低血糖发生的危险因素,使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aOR=0.127,95%CI:0.044~0.366)及β-受体阻滞剂(aOR=0.271,95%CI:0.119~0.616)则为糖尿病患者发生低血糖的保护因素。【结论】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存在一定比例的低血糖发生风险。既往冠心病史、肾脏病史及胰岛素的使用是患者低血糖发生风险升高的独立危险因素,社区全科医生应给予更多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型糖尿病 社区患者 全科医生 低血糖 风险因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