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口腔正畸粘接剂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1
作者 麻杰 刘月华 《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03年第5期443-445,共3页
关键词 粘接剂 水门汀 树脂 树脂-水门汀复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畸治疗对错畸形患者牙弓形态的影响 被引量:5
2
作者 林有籁 刘月华 +1 位作者 曾韶华 李强 《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07年第3期78-81,共4页
目的分析比较拔牙与不拔牙矫治对安氏Ⅰ类错畸形患者牙弓形态的影响。方法42例拔除4个第一前磨牙和27例未拔牙的安氏Ⅰ类错畸形患者,测量治疗前后的牙颌模型,记录上、下颌牙弓尖牙间和磨牙间宽度,以及上、下颌牙弓前牙段牙弓长度,... 目的分析比较拔牙与不拔牙矫治对安氏Ⅰ类错畸形患者牙弓形态的影响。方法42例拔除4个第一前磨牙和27例未拔牙的安氏Ⅰ类错畸形患者,测量治疗前后的牙颌模型,记录上、下颌牙弓尖牙间和磨牙间宽度,以及上、下颌牙弓前牙段牙弓长度,将测量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安氏Ⅰ类错畸形拔牙矫治后,上下颌牙弓尖牙间宽度增大(分别为1.08 mm和1.43 mm),变化值与不拔牙矫治差异无显著性(P>0.05);上颌牙弓磨牙间宽度减小(为1.63 mm),下颌牙弓磨牙间宽度增大(为1.34 mm),变化值明显大于不拔牙矫治(P<0.01);上下颌前牙段牙弓长度增大(分别为1.31 mm和1.01 mm),变化值明显大于不拔牙组(P<0.05)。不拔牙矫治后上下颌牙弓尖牙间宽度无明显增大,但磨牙间宽度增大(分别为0.99 mm和0.46 mm)。结论与不拔牙矫治相比,拔牙矫治不会减小尖牙间牙弓宽度和前牙段牙弓长度而影响面部美观;但拔牙和不拔牙矫治都能引起磨牙间牙弓宽度的改变,可能影响疗效的长期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弓宽度 牙弓长度 拔牙 不拔牙 安氏Ⅰ类错矜畸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畸治疗后脱矿牙釉质的纵向激光测定 被引量:4
3
作者 吴丽萍 周杰 马宗霆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746-748,754,共4页
目的应用龋齿诊断仪DIAGNOdent,对正畸治疗后牙釉质早期龋损的纵向量化测定,为牙釉质脱矿的早期预防提供有效指导。方法筛选30例表现牙釉质脱矿的正畸治疗后患者,分别在拆除矫治器后1h,2周,1、3、6、9个月,应用DIAGNOdent仪器对白垩斑... 目的应用龋齿诊断仪DIAGNOdent,对正畸治疗后牙釉质早期龋损的纵向量化测定,为牙釉质脱矿的早期预防提供有效指导。方法筛选30例表现牙釉质脱矿的正畸治疗后患者,分别在拆除矫治器后1h,2周,1、3、6、9个月,应用DIAGNOdent仪器对白垩斑部位进行监测。比较各期白垩斑部位面积变化和DIAGN-Odent读数变化。结果9个月观察期内白垩斑仍可发现。轻度釉质表面脱矿2周内无明显变化,1个月时脱矿区的面积有所减小,DIAGNOdent读数减小,3个月后再矿化进程较为缓慢,DIAGNOdent读数趋于稳定。牙釉质脱矿严重者观察期内未见明显再矿化,甚至部分脱矿加重,DIAGNOdent读数增大。结论DIAGNOdent仪器能有效监测临床脱矿牙釉质的再矿化,有助于指导和评价正畸患者牙釉质脱矿的防治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定矫治器 牙釉质脱矿 再矿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牙周膜牵张成骨与正畸牙快速移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4
作者 黄统 刘月华 《口腔医学》 CAS 2005年第4期249-250,共2页
牙齿生理性移动是错(牙合)畸形矫治必不可少的过程,正畸牙齿移动的速度一般为1.0~1.5 mm/月,牙周膜牵张成骨有可能较大程度地加速正畸牙齿的移动,对缩短正畸疗程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 牙周膜牵张成骨 牙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西环素对大鼠正畸移动牙根面骨型胶原酶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张志菲 刘月华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14年第9期734-738,共5页
目的:通过建立正畸牙根吸收动物模型,检测牙根面及根周组织中骨型胶原酶(MMP-13)的分布和表达,研究多西环素(DOXY)对根吸收及骨型胶原酶表达的影响。方法:选用SD大鼠36只建立正畸牙移动根吸收的动物模型,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注射DOXY... 目的:通过建立正畸牙根吸收动物模型,检测牙根面及根周组织中骨型胶原酶(MMP-13)的分布和表达,研究多西环素(DOXY)对根吸收及骨型胶原酶表达的影响。方法:选用SD大鼠36只建立正畸牙移动根吸收的动物模型,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注射DOXY对照组、正常牙加力组、注射DOXY加力组。在加力的0天、7天、10天、14天分别处死各组大鼠。并取相应时段的标本制作组织切片,应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分析各组中骨型胶原酶(MMP-13)在第一磨牙根吸收组织中的定位表达,检测多西环素对根周组织内骨型胶原酶表达及分布的影响。用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定量比较上述试验结果。结果:在多西环素的影响下,在第7天和第10天给药受力组的MMP-13的阳性表达低于受力不给药组。给药受力组MMP-13的阳性表达在第10天更低(P<0.01)。两实验组MMP-13的阳性表达都在第10天到达峰值后第14天趋于平稳。结论:多西环素可能作为骨型胶原酶的抑制剂对破骨细胞的募集及牙根吸收有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根吸收 多西环素 正畸牙齿移动 骨型胶原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口腔矫治器治疗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计算机辅助下颌前伸定位 被引量:12
6
作者 刘月华 王飞 +1 位作者 兰庭超 曾韶华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611-615,共5页
目的:评价计算机辅助下颌前伸定位系统(CAMRS)用于提高口腔矫治器治疗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疗效的临床实效性。方法:采用交叉试验设计对11例男性OSAHS患者先后夜间戴用“经验式”口腔矫治器(凭经验确定下颌前... 目的:评价计算机辅助下颌前伸定位系统(CAMRS)用于提高口腔矫治器治疗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疗效的临床实效性。方法:采用交叉试验设计对11例男性OSAHS患者先后夜间戴用“经验式”口腔矫治器(凭经验确定下颌前伸量)和“测定式”口腔矫治器(由CAMRS确定下颌前伸量)治疗各1个月,分析比较2种口腔矫治器的主、客观疗效及下颌前伸量,以检验CAMRS的有效性和临床实用性。结果:2种方法确定的平均下颌前伸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是CAMRS测定的最适下颌前伸量个体间变异大,变异范围为最大前伸量的33%~100%。“测定式”口腔矫治器治疗OSAHS的疗效优于“经验式”口腔矫治器(P〈0.01)。结论:计算机辅助下颌前伸定位系统的临床应用,能够为OSAHS患者接受口腔矫治器治疗时提供个体化的最适下颌前伸位,提高了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口腔矫治器 下颌定位 计算机辅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口腔矫治器治疗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的下颌前伸定位 被引量:4
7
作者 刘月华 曾韶华 王飞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838-842,共5页
目的比较两种下颌前伸定位方法确定的口腔矫治器治疗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者的主、客观疗效,并对两种方法作出综合评价。方法采用交叉试验设计对10例男性OSAHS患者分别使用可调式口腔矫治器与计算机辅助下颌前伸定... 目的比较两种下颌前伸定位方法确定的口腔矫治器治疗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者的主、客观疗效,并对两种方法作出综合评价。方法采用交叉试验设计对10例男性OSAHS患者分别使用可调式口腔矫治器与计算机辅助下颌前伸定位系统(CAMRS)进行下颌前伸测定,然后患者先后分别戴用可调式口腔矫治器与根据CAMRS测定结果制作的"测定式"口腔矫治器治疗3个月;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两者的最适下颌前伸量以及主、客观疗效。结果可调式口腔矫治器测定的最适下颌前伸量大于CAMRS的测定值,但差异无统计学显著性意义(P>0.05);两种口腔矫治器治疗OSAHS的主、客观疗效显著,"测定式"口腔矫治器在缩短最长呼吸暂停时间、提高睡眠效率及睡眠质量方面优于可调式口腔矫治器(P<0.05)。结论两种下颌前伸定位方法各有优缺点。根据其测定结果制作的口腔矫治器对OSAHS患者均有良好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 口腔矫治器 计算机辅助 下颌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口腔矫治器与射频联合治疗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的疗效评价 被引量:3
8
作者 李强 刘月华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691-694,共4页
目的 :评价口腔矫治器与双极射频联合治疗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 (obstructivesleepapnea ,OSA)主客观疗效。方法 :15名经多导睡眠图监测 (polysomnography ,PSG)确诊的OSA患者 ,先后行 2次软腭双极射频消融治疗。 6周后患者再次睡眠监测。... 目的 :评价口腔矫治器与双极射频联合治疗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 (obstructivesleepapnea ,OSA)主客观疗效。方法 :15名经多导睡眠图监测 (polysomnography ,PSG)确诊的OSA患者 ,先后行 2次软腭双极射频消融治疗。 6周后患者再次睡眠监测。 15名患者中 10名接受下颌前移式口腔矫治器治疗 ,1月后行睡眠监测。对多导睡眠图各指标的变化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行软腭双极射频消融治疗的 15名OSA患者中有 8名治疗符合有效的标准 ,有效率为 5 3 .3 %。射频治疗后再戴用口腔矫治器疗效进一步增强 ,所有病例均符合治疗有效的标准 ,有效率为 10 0 %。结论 :单纯软腭射频治疗对OSA有治疗作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 射频 口腔矫治器 X线头影测量 多导睡眠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错畸形患者Bolton指数的研究 被引量:10
9
作者 张怡 刘月华 《口腔医学》 CAS 2006年第3期185-186,共2页
目的测量分析错牙合畸形患者的Bolton指数及其异常的分布比例。方法对351例错牙合畸形患者的记存模型进行牙冠宽度测量,并对Bolton指数及其分布进行分析。结果351例患者中Bolton指数前牙比异常者占47.58%,其中过大者占18.52%,过小者占29... 目的测量分析错牙合畸形患者的Bolton指数及其异常的分布比例。方法对351例错牙合畸形患者的记存模型进行牙冠宽度测量,并对Bolton指数及其分布进行分析。结果351例患者中Bolton指数前牙比异常者占47.58%,其中过大者占18.52%,过小者占29.06%。全牙比异常者占49.29%,其中过大者占10.26%,过小者占39.03%。Bolton指数前牙比和全牙比男女间差异均无显著性。结论错牙合畸形患者Bolton指数异常的发生率高,在临床诊断和制定矫治计划时应予以考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OLTON指数 牙冠宽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种植体与横腭杆支抗对减数正畸患者临床疗效影响的比较 被引量:18
10
作者 刘月华 刘晶 +1 位作者 李强 丁王辉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454-459,共6页
目的比较种植体与横腭杆支抗配合滑动直丝弓技术矫治减数正畸患者的临床疗效,以期为临床拔牙病例的支抗选择提供参考。方法将42例需拔除4颗第一前磨牙的患者分成两组,种植体支抗组19例,横腭杆支抗组23例,分别采用微螺钉种植体与横... 目的比较种植体与横腭杆支抗配合滑动直丝弓技术矫治减数正畸患者的临床疗效,以期为临床拔牙病例的支抗选择提供参考。方法将42例需拔除4颗第一前磨牙的患者分成两组,种植体支抗组19例,横腭杆支抗组23例,分别采用微螺钉种植体与横腭杆支抗配合直丝弓矫治技术关闭拔牙间隙。对矫治前后的头颅侧位X线片进行测量,并通过成组设计的t检验分析两组牙颌面形态变化的差异。结果矫治后种植体支抗组上切牙腭向移动(7.05±1.89)mm,压低(1.71±2.33)mm,上颌第一磨牙远中移动(0.45±3.32)mm,压低(1.74±2.66)mm,上唇突点后移(4.61±2.00)mm;矫治后横腭杆支抗组上切牙腭向移动(4.59±1.78)mm,伸长(0.93±1.77)mm,上颌第一磨牙近中移动(1.65±1.87)mm,伸长(0.52±1.59)mm,上唇突点后移(3.07±2.02)mm;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种植体支抗的作用明显强于横腭杆支抗,种植体不仅能大幅度内收前牙,改善侧貌,有效压低上切牙以利于矫正深覆殆、露龈笑,还可压低上颌磨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畸支抗 横腭杆 微螺钉种植体
原文传递
下牙弓后段可用间隙发育特征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11
11
作者 赵计林 陈扬熙 +1 位作者 刘月华 黄桂林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51-53,共3页
目的 :研究下牙弓后段可用间隙生长变化特点。方法 :选取 188例下颌第一恒磨牙无近中移动及近中倾斜的初诊患者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性 76例 ,女性 112例。最小年龄 11岁 ,最大年龄 18岁。由同一技师按照同一头位拍摄X线全颌曲面断层片 ,... 目的 :研究下牙弓后段可用间隙生长变化特点。方法 :选取 188例下颌第一恒磨牙无近中移动及近中倾斜的初诊患者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性 76例 ,女性 112例。最小年龄 11岁 ,最大年龄 18岁。由同一技师按照同一头位拍摄X线全颌曲面断层片 ,在X线片上沿牙合平面测量下颌第一恒磨牙远中表面切线到升支前缘之间的距离 ,用SPSS/PC对测量值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1)可用间隙性别组差异有显著性 ,女性大于男性。 (2 )可用间隙生长量年龄组差异有显著性 ,14岁以上女性患者均值大于 14岁以下患者 ,差值为 1.12mm。 16岁以上男性患者均值大于 16岁以下患者 ,差值为 1.91mm。 (3 )可用间隙生长量在牙合发育阶段之间有高度显著性差异 ,在安氏错牙合类型之间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牙弓 可用间隙 生长发育 全颌曲面断层摄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雌激素对慢性间歇性低氧大鼠颏舌肌收缩功能及超微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8
12
作者 齐娟 刘月华 +2 位作者 宋纬华 邵校 王飞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74-178,共5页
目的:探讨雌激素对慢性间歇性低氧大鼠颏舌肌等长收缩功能及肌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C)、慢性间歇性低氧组(CIH)、低、中、高剂量雌激素干预组(LE、ME、HE)。后4组建立CIH大鼠模型(8h/d,5... 目的:探讨雌激素对慢性间歇性低氧大鼠颏舌肌等长收缩功能及肌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C)、慢性间歇性低氧组(CIH)、低、中、高剂量雌激素干预组(LE、ME、HE)。后4组建立CIH大鼠模型(8h/d,5周),同时LE、ME、HE组分别予苯甲酸雌二醇0.1、0.2、0.3mg/kg(2次/周)肌肉注射,NC、CIH组予无菌橄榄油0.2ml/次肌肉注射。第5周末电刺激法测定各组大鼠颏舌肌等长收缩功能的变化,透射电镜观察肌细胞超微结构的改变。结果:各组大鼠颏舌肌单刺激收缩、强直收缩最大张力无明显变化;诱导疲劳试验中各时间点颏舌肌抗疲劳性:CIH组显著低于NC组(P<0.01),ME、HE组明显高于CIH组(P<0.05,P<0.01);颏舌肌细胞超微结构:CIH组肌原纤维结构紊乱,部分肌丝溶解、消失,线粒体水肿,嵴断裂,空泡变;ME、HE组肌原纤维病变减轻,部分线粒体水肿,嵴减少。结论:慢性间歇性低氧可破坏大鼠颏舌肌细胞超微结构,降低抗疲劳能力;中、高剂量雌激素可不同程度逆转低氧对肌细胞超微结构及抗疲劳能力的损伤,保护低氧大鼠颏舌肌的抗疲劳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雌激素类 缺氧 颏舌肌 收缩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夜磨牙症患者咀嚼肌节律性运动特征与睡眠周期的关系 被引量:9
13
作者 刘伟才 范震 +1 位作者 王海波 李强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CAS 2011年第4期261-264,共4页
目的:研究夜磨牙症(sleep bruxim,SB)患者睡眠期咀嚼肌节律性运动(RMMA)的发生特征及其与睡眠周期的关系。方法:对30名SB患者、30名正常人进行连续2夜的多导睡眠监测,统计睡眠结构、睡眠效率、微觉醒指数以及磨牙指数。分析RMMA事件成群... 目的:研究夜磨牙症(sleep bruxim,SB)患者睡眠期咀嚼肌节律性运动(RMMA)的发生特征及其与睡眠周期的关系。方法:对30名SB患者、30名正常人进行连续2夜的多导睡眠监测,统计睡眠结构、睡眠效率、微觉醒指数以及磨牙指数。分析RMMA事件成群性,RMMA分布与睡眠周期的相关性。结果:SB患者微觉醒指数与正常对照相似(P=0.5641),且具有正常的睡眠效率及睡眠结构;但发生RMMA的频率约3倍于正常对照组(P<0.0001),并高发于睡眠周期的S1、S2期。2组监测对象男女之间微觉醒指数与磨牙指数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B相关的RMMA成群率达到75%,高于正常对照组的53%。56.4%SB患者的睡眠期,在RMMA发生后20 s与其发生前20 s时相比,睡眠时相发生了改变。孤立和成群出现RMMA时,睡眠时相改变的比例无统计学差异(P>0.05);RMMA后60 s夜磨牙患者睡眠时相发生改变的比例降至29.1%。结论:SB患者发生RMMA的频率约3倍于正常对照组,且高发于S2、S1期,虽约50%发生了睡眠时相的改变,但时间短暂,可迅速恢复。故SB患者具有正常的睡眠效率和睡眠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夜磨牙症 微觉醒 咀嚼肌节律性运动 睡眠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颌前伸对成年大鼠髁突软骨Ⅹ型胶原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4
14
作者 陈威 焦雪雯 刘月华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81-184,共4页
目的:建立年轻成年大鼠下颌前伸动物模型,以X型胶原为检测指标,观察髁突软骨内成骨及其与下颌前伸持续时间的关系。方法:9周龄雌性大鼠75只,分为3组,其中2组为实验组,另一组为对照组,实验组动物戴用统一规格自制的咬合前导矫治器,分别戴... 目的:建立年轻成年大鼠下颌前伸动物模型,以X型胶原为检测指标,观察髁突软骨内成骨及其与下颌前伸持续时间的关系。方法:9周龄雌性大鼠75只,分为3组,其中2组为实验组,另一组为对照组,实验组动物戴用统一规格自制的咬合前导矫治器,分别戴用12h和24h。3组动物分别在实验后3、7、14、21、30d处死后取双侧髁突组织,使用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方法从蛋白水平和基因水平检测髁突软骨组织切片中X型胶原的表达情况。结果:免疫组化结果显示,24h实验组X型胶原表达量在21d时最高,且高于其他实验组;而12h实验组峰值出现在30d。原位杂交结果与免疫组化结果基本吻合。结论:功能矫治下颌前伸均能诱导年轻成年大鼠髁突软骨发生改建,但与12h间歇性加力方式相比,24h持续加力方式作用效果明显,且见效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氏Ⅱ类错[牙合]畸形 下颌前伸 髁突软骨 功能矫治器 X型胶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α-糜蛋白酶治疗牙周脓肿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5
15
作者 蒋晓蓉 王华 +1 位作者 赵玉芬 应月华 《口腔医学》 CAS 2004年第1期26-28,共3页
目的 评价α -糜蛋白酶对牙周脓肿治疗的效果。方法 选择 189例牙周脓肿患者 ,并分成 3组 :试验组用α -糜蛋白酶 ,对照Ⅰ组用 3%过氧化氢 ,对照Ⅱ组用 0 .9%生理盐水 ,临床观察 3d复诊。结果 治疗前牙龈指数、脓肿直径和牙周袋深度 ... 目的 评价α -糜蛋白酶对牙周脓肿治疗的效果。方法 选择 189例牙周脓肿患者 ,并分成 3组 :试验组用α -糜蛋白酶 ,对照Ⅰ组用 3%过氧化氢 ,对照Ⅱ组用 0 .9%生理盐水 ,临床观察 3d复诊。结果 治疗前牙龈指数、脓肿直径和牙周袋深度 3组间差异均无显著性 (P >0 .0 5 ) ,治疗前后牙龈指数、脓肿直径和牙周袋深度差值在 3组间差异皆有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α -糜蛋白酶促使牙周脓肿内血凝块、脓性分泌物以及坏死组织液化分解 ,使炎症得到改善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周脓肿 药物治疗 Α-糜蛋白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牙周膜弹性模量的生物力学测定 被引量:4
16
作者 李九军 张静 陈凤山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2014年第11期1099-1102,共4页
目的:探索迅速推导牙周膜生物力学属性的方法。方法:在知情同意的前提下,选取40名正畸治疗过程中的患者,其中男20名,平均年龄23.3岁。女20名,平均年龄22.85岁。针对每名患者建立以右侧上颌第一磨牙和第二前磨牙为支抗拉尖牙向后的三... 目的:探索迅速推导牙周膜生物力学属性的方法。方法:在知情同意的前提下,选取40名正畸治疗过程中的患者,其中男20名,平均年龄23.3岁。女20名,平均年龄22.85岁。针对每名患者建立以右侧上颌第一磨牙和第二前磨牙为支抗拉尖牙向后的三维有限元加力模块,利用牙齿的移动距离来反求不同个体的牙周膜弹性模量的大小。结果:在100g正畸力的作用下,男性患者的牙周膜弹性模量在0.09~0.43 MPa之间,平均为0.230MPa;女性患者的牙周膜弹性模量在0.14~0.41 MPa之间,平均为0.251 MPa,性别之间没有统计学差异。结论:提供了一个可以模拟牙周膜粘弹性和各向异性的方法和数值,使个体牙周膜的生物机械属性尽可能的量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有限元 牙周膜 弹性模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雌激素对雌性大鼠颏舌肌肌质网Ca^(2+)-ATPase活性及其基因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2
17
作者 宋玮华 刘月华 +2 位作者 齐娟 邵校 王飞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536-539,共4页
目的:观察雌激素对雌性大鼠颏舌肌细胞肌质网(sarcoplasmic reticulum,SR)Ca2+-ATPase活性及其基因表达的影响,探索其影响颏舌肌功能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方法:将30只成年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ontrol)、去卵巢组(ovariectomy,OVX)... 目的:观察雌激素对雌性大鼠颏舌肌细胞肌质网(sarcoplasmic reticulum,SR)Ca2+-ATPase活性及其基因表达的影响,探索其影响颏舌肌功能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方法:将30只成年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ontrol)、去卵巢组(ovariectomy,OVX)、去卵巢回补激素组(ovariectomy with 17β-estradiol,OVX+E2)。术后6周,处死动物,提取颏舌肌SR。采用定磷法检测颏舌肌SR Ca2+-ATPase活性,荧光定量RT-PCR测定SR Ca2+-ATP酶mRNA表达的变化。结果:OVX组血清雌激素水平及子宫湿重较对照组明显降低(雌二醇P<0.01;子宫湿重P<0.01),而OVX+E2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OVX组颏舌肌SR Ca2+-ATP酶活性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OVX+E2组较OVX组有明显提高(P<0.01)、与对照组相比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OVX组颏舌肌SR Ca2+-ATPase mRNA表达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OVX+E2组较OVX组有明显提高(P<0.01)、与正常组相比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成年雌性大鼠雌激素水平的变化可引起颏舌肌SR Ca2+-ATP酶活性及其mRNA表达的变化,雌激素可能通过该途径改变颏舌肌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雌激素 颏舌肌 肌质网 CA^2+-ATP酶 基因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去卵巢雌性大鼠颏舌肌肌功能特征的研究 被引量:5
18
作者 侯玉霞 刘月华 《现代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75-277,共3页
目的检测雌性大鼠去卵巢后颏舌肌肌功能的变化,探索雌激素影响上气道稳定性的机制。方法30只雌性SD大鼠随机分成三组:正常组、假手术组、去卵巢组。手术6周后,麻醉动物,切断双侧迷走神经,采用插入式双极针电极引导大鼠颏舌肌肌电;电脉... 目的检测雌性大鼠去卵巢后颏舌肌肌功能的变化,探索雌激素影响上气道稳定性的机制。方法30只雌性SD大鼠随机分成三组:正常组、假手术组、去卵巢组。手术6周后,麻醉动物,切断双侧迷走神经,采用插入式双极针电极引导大鼠颏舌肌肌电;电脉冲刺激舌下神经中央支诱发颏舌肌收缩。原始信号经SMUP-PC型生物信号处理系统输入计算机,使用MFlab功能学实验软件包Version3.00分析,检测各实验动物颏舌肌的肌电强度、最大等长收缩力和70%强直收缩力的时程。结果假手术组颏舌肌的肌电强度、最大收缩力、70%强直收缩时程与正常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去卵巢组颏舌肌的肌电强度、最大收缩力、70%强直收缩时程较正常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雌性大鼠去卵巢后颏舌肌肌功能降低,雌激素可能通过增强颏舌肌肌功能的途径对上气道稳定性发挥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颏舌肌 雌激素 去卵巢 肌电 收缩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win-block矫治器治疗早期骨性II类错牙合的X线头影测量分析 被引量:6
19
作者 刘艳 刘月华 《上海口腔医学》 CAS CSCD 2005年第6期569-572,共4页
目的:分析Twin-block矫治器治疗早期骨性II类错牙合的牙颌形态变化,并探讨其适应证。方法:21例早期骨性II类错牙合患者(5°<ANB<10°,以下颌后缩为主),男12例,女9例,平均年龄11.5岁(9~13岁),均戴用Twin-block功能矫治器... 目的:分析Twin-block矫治器治疗早期骨性II类错牙合的牙颌形态变化,并探讨其适应证。方法:21例早期骨性II类错牙合患者(5°<ANB<10°,以下颌后缩为主),男12例,女9例,平均年龄11.5岁(9~13岁),均戴用Twin-block功能矫治器进行一期治疗(平均8.6个月)后(以后牙建立咬合为准)行直丝弓矫治器二期治疗。一期治疗前后分别拍摄头颅定位侧位片,选择有代表性的测量项目进行测量,并对治疗前后的测量结果进行配对t检验和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治疗后SNB角、下切牙-下颌平面角(L1-MP)显著增大(P<0.05);ANB角、前牙覆盖(OJ)、上切牙-前颅底平面角(U1-SN)、上、下唇突点到E线距离(UL-E线、LL-E线)均显著减小(P<0.05)。前牙覆盖(OJ)减少量与治疗前ANB、(U1-SN)角呈正相关,r2=0.62;上唇突度(UL-E线)减小量与治疗前SNA呈正相关、与SNB呈负相关,r2=0.53;下唇突度(LL-E线)减小量与治疗前(U1-SN)角呈正相关、与(L1-MP)角呈负相关,r2=0.58。结论:Twin-block矫治器对尚处于生长发育期的早期骨性II类错牙合患者疗效显著,表现为骨改建与牙代偿的混合机制。对于下颌后缩显著、上切牙较为唇倾、下切牙较为直立的病例侧貌改善效果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win—block矫治器 骨性Ⅱ类错[牙合] 头影测量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去卵巢雌性大鼠颏舌肌雌激素受体表达的研究 被引量:6
20
作者 侯玉霞 刘月华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33-335,共3页
目的:检测分析去卵巢雌性大鼠颏舌肌内雌激素受体的表达及其因雌激素水平而变化的规律。方法:30只雌性SD大鼠随机分成3组:正常组、假手术组、去卵巢组。采用SP法检测各组大鼠颏舌肌细胞内雌激素受体ERα、ERβ的表达,并分析比较各组间... 目的:检测分析去卵巢雌性大鼠颏舌肌内雌激素受体的表达及其因雌激素水平而变化的规律。方法:30只雌性SD大鼠随机分成3组:正常组、假手术组、去卵巢组。采用SP法检测各组大鼠颏舌肌细胞内雌激素受体ERα、ERβ的表达,并分析比较各组间差异。结果:正常雌性大鼠的颏舌肌细胞存在ERα和ERβ的阳性表达,ERβ的表达明显较ERα弱(P<0.05);去卵巢组大鼠颏舌肌细胞ERα的表达较正常组显著降低(P<0.001),但ERβ的表达无显著变化(P>0.05)。结论:雌性大鼠颏舌肌细胞内存在雌激素受体的表达,其中ERα的表达明显受雌激素水平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颏舌肌 雌激素受体 去卵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