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超越主客观二元对立——布迪厄的社会学认识论与他的“惯习”概念 |
朱伟珏
|
《浙江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05 |
30
|
|
2
|
为什么我们需要一种低沉的情绪?——海德格尔对哲学基本情绪的存在历史分析 |
孙周兴
|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04 |
9
|
|
3
|
作为解构的哲学史研究:海德格尔对黑格尔哲学的解读 |
柯小刚
|
《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05 |
4
|
|
4
|
哲学家与在世——梅洛庞蒂对海德格尔的一个批判 |
张尧均
|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5 |
3
|
|
5
|
我们怎么做哲学才好?——评陈嘉映教授报告《日常概念与科学概念》 |
孙周兴
|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06 |
1
|
|
6
|
我们如何迎接汽车社会 |
王世军
|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6 |
2
|
|
7
|
哲学:一个生成中的词语 |
柯小刚
|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6 |
1
|
|
8
|
论劳动概念在马克思政治哲学中的地位 |
刘日明
|
《胜利油田党校学报》
|
2004 |
1
|
|
9
|
为何要取严格的哲学定义? |
孙周兴
|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6 |
0 |
|
10
|
儒家伦理对当下中国人的影响 |
邵龙宝
李晓菲
|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
2005 |
6
|
|
11
|
形而上学问题 |
孙周兴
|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03 |
8
|
|
12
|
儒家“道”、“德”观之寻根阐释及其“形上化”之后果 |
陈徽
|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
2004 |
6
|
|
13
|
论情感在道德教育中的作用 |
党永强
|
《探索》
北大核心
|
2005 |
11
|
|
14
|
海德格尔原始伦理学的意蕴 |
党永强
孟令兵
|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5 |
1
|
|
15
|
“以才论性”与“因情定性”——孟子性善论之致思理路 |
陈徽
|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
2004 |
3
|
|
16
|
法的神话学及其末路——论马克思对法的形而上学的批判 |
刘日明
|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4 |
2
|
|
17
|
老子的“道”即“自然”思想及其“逻辑”展开 |
陈徽
|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6 |
2
|
|
18
|
动作与中介——从生活世界的观点出发对《精神现象学》“感性确定性分析”中动作性词语的一个解读 |
柯小刚
|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04 |
2
|
|
19
|
城镇化进程中村落拟城化现象研究 |
张俊
|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6 |
4
|
|
20
|
致良知和成圣工夫 |
陈徽
李洵
|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6 |
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