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超越主客观二元对立——布迪厄的社会学认识论与他的“惯习”概念 被引量:30
1
作者 朱伟珏 《浙江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74-178,共5页
本文对布迪厄旨在超越主客观二元对立的理论性探索进行较为详尽的考察。布迪厄指出,主观主义与客观主义的对立是社会科学领域内最根本、最具破坏作用的一对范畴。为了克服这一对立并实现其统一,他除了从认识论层面对此进行批判性考察之... 本文对布迪厄旨在超越主客观二元对立的理论性探索进行较为详尽的考察。布迪厄指出,主观主义与客观主义的对立是社会科学领域内最根本、最具破坏作用的一对范畴。为了克服这一对立并实现其统一,他除了从认识论层面对此进行批判性考察之外,还提出一个可以同时弥补主观主义与客观主义不足的重要概念———惯习。他的社会学认识论,以及奠定其方法论基础的“惯习”概念为我们打破社会学领域内的各种对立并建立一种全新的社会学范式提供了崭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元对立 布迪厄 概念 惯习 新论 社会科学领域 客观主义 主观主义 社会学范式 方法论基础 破坏作用 认识论 理论性 批判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为什么我们需要一种低沉的情绪?——海德格尔对哲学基本情绪的存在历史分析 被引量:9
2
作者 孙周兴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7-13,共7页
海德格尔从未满足于对“情绪”作一种心理学的规定。在前期哲学中,海德格尔对情绪现象作了现象学的分析,把情绪规定为此在之实存论环节;在后期思想中,海德格尔从“存在历史”意义上对我们时代作了一种“基调”分析。海德格尔认为,希腊... 海德格尔从未满足于对“情绪”作一种心理学的规定。在前期哲学中,海德格尔对情绪现象作了现象学的分析,把情绪规定为此在之实存论环节;在后期思想中,海德格尔从“存在历史”意义上对我们时代作了一种“基调”分析。海德格尔认为,希腊哲学的基本情绪是“惊奇”,一种让存在者之存在自行开启的“倾向”,一种“调音”。进而在近代哲学中,存在者是什么之问演变成“确定之物”的追问,“怀疑”成为哲学的基调。存在历史的“另一个开端”的基本情绪则被规定为“既惊恐又畏惧的压抑”。如果说“惊奇”是开启性的、扩张性的,那么“压抑”就是持守性的、收缩性的。“惊奇”趋于创造,而“压抑”则归于守成。作为我们时代的基调,“压抑”并非全然消极,而是指示着思想之重量,呼吁着实存之定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情绪 海德格尔 哲学 心理学 形而上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作为解构的哲学史研究:海德格尔对黑格尔哲学的解读 被引量:4
3
作者 柯小刚 《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17-25,共9页
海德格尔对黑格尔哲学史观念的解构是海德格尔的西方传统哲学解构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解构工作本身又是在对黑格尔哲学的哲学史研究中进行的。本文通过具体考察海德格尔对黑格尔进行哲学史研究的独特解释学技艺 ,展示了海德格尔如... 海德格尔对黑格尔哲学史观念的解构是海德格尔的西方传统哲学解构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解构工作本身又是在对黑格尔哲学的哲学史研究中进行的。本文通过具体考察海德格尔对黑格尔进行哲学史研究的独特解释学技艺 ,展示了海德格尔如何在进行哲学史研究的同时解构哲学史 ,从而凸现出海德格尔本人的独特哲学史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德格尔 黑格尔 哲学史 解构 经验 之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哲学家与在世——梅洛庞蒂对海德格尔的一个批判 被引量:3
4
作者 张尧均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3期25-30,94,共7页
本文依据梅洛庞蒂的思想提示,指出海德格尔对此在在世存在的描述是以哲学家本人的不在世为前提的。“在世”要以还原为前提。但海氏把还原定义为对存在者之存在的领会,还原的主体是此在,由此使他导向了对此在在世的生存论描述。但当海... 本文依据梅洛庞蒂的思想提示,指出海德格尔对此在在世存在的描述是以哲学家本人的不在世为前提的。“在世”要以还原为前提。但海氏把还原定义为对存在者之存在的领会,还原的主体是此在,由此使他导向了对此在在世的生存论描述。但当海氏作这样的描述时,意味着作为哲学家的他本人已经预先处于存在之无蔽的立场上,已经是“非在世”的了。相反,梅洛庞蒂追随胡塞尔的道路,把还原定义为哲学家本人的一种认识态度的转变,但这种转变不可能是彻底的,因为哲学家“身体性”地处在世界上;对身体性的忽视正是导致海德格尔“非在世”的根本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在世 还原 身体性 立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们怎么做哲学才好?——评陈嘉映教授报告《日常概念与科学概念》 被引量:1
5
作者 孙周兴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7-19,共3页
关键词 海德格尔哲学 科学概念 教授 《存在与时间》 《哲学研究》 维特根斯坦 二十世纪 语言分析 科学哲学 认知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们如何迎接汽车社会 被引量:2
6
作者 王世军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4期88-93,共6页
中国汽车产业已进入以大众消费为基础的快速增长阶段,中国从“自行车社会”走向汽车社会只是时间问题,这一发展方向是不可逆转的。更为重要的是,大众汽车消费将带来经济社会的深刻变化,它会改变我们的城乡关系、就业结构、生活方式等诸... 中国汽车产业已进入以大众消费为基础的快速增长阶段,中国从“自行车社会”走向汽车社会只是时间问题,这一发展方向是不可逆转的。更为重要的是,大众汽车消费将带来经济社会的深刻变化,它会改变我们的城乡关系、就业结构、生活方式等诸多方面。因此,我们关注的重点必须转移到汽车社会,从未来汽车社会的角度关注汽车产业,从汽车产业的发展看待汽车工业。而能否以汽车产业政策提升到汽车社会政策,是关系到汽车产业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就社会政策而言,有几个方面是至关重要的,这就是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城市化及社会(交通)公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汽车社会 生活质量 城市化 交通公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哲学:一个生成中的词语 被引量:1
7
作者 柯小刚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3期7-8,共2页
同济大学德国哲学与文化研究所与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于2005年4月在浙江安吉联合举办了“经典与翻译”学术研讨会,这里刊发的是依据会议发言整理而成的笔谈选辑,主要围绕着“翻译与中国哲学的合法性问题”而展开,大致按争辩立场排序。除... 同济大学德国哲学与文化研究所与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于2005年4月在浙江安吉联合举办了“经典与翻译”学术研讨会,这里刊发的是依据会议发言整理而成的笔谈选辑,主要围绕着“翻译与中国哲学的合法性问题”而展开,大致按争辩立场排序。除这里提供笔谈的几位学者外,参与讨论的还有:香港中文大学关子尹教授、张灿辉教授、刘国英教授,香港科技大学吕炳祥教授,浙江大学庞学铨教授,同济大学高宣扬教授、陈家琪教授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哲学” “智慧” 词语 中国传统 维特根斯坦 十字路口 苏格拉底 海德格尔 西方哲学 哲学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劳动概念在马克思政治哲学中的地位 被引量:1
8
作者 刘日明 《胜利油田党校学报》 2004年第6期38-42,共5页
马克思的政治哲学可以借助劳动概念来理解。马克思在批判黑格尔的"积极方面"的劳动概念的基础上,重点论述了"消极方面"的劳动即异化劳动的概念。在马克思那里,劳动概念经历了从人类学概念到经济学、社会学概念的转... 马克思的政治哲学可以借助劳动概念来理解。马克思在批判黑格尔的"积极方面"的劳动概念的基础上,重点论述了"消极方面"的劳动即异化劳动的概念。在马克思那里,劳动概念经历了从人类学概念到经济学、社会学概念的转变过程。马克思把消灭劳动的异化性质、克服市民社会的局限以及超越政治解放的限度与人类解放的理想结合起来了,从而实现了政治哲学的根本变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劳动概念 马克思 政治哲学 异化劳动 政治解放 人类解放 社会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为何要取严格的哲学定义?
9
作者 孙周兴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3期1-2,共2页
同济大学德国哲学与文化研究所与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于2005年4月在浙江安吉联合举办了“经典与翻译”学术研讨会,这里刊发的是依据会议发言整理而成的笔谈选辑,主要围绕着“翻译与中国哲学的合法性问题”而展开,大致按争辩立场排序。除... 同济大学德国哲学与文化研究所与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于2005年4月在浙江安吉联合举办了“经典与翻译”学术研讨会,这里刊发的是依据会议发言整理而成的笔谈选辑,主要围绕着“翻译与中国哲学的合法性问题”而展开,大致按争辩立场排序。除这里提供笔谈的几位学者外,参与讨论的还有:香港中文大学关子尹教授、张灿辉教授、刘国英教授,香港科技大学吕炳祥教授,浙江大学庞学铨教授,同济大学高宣扬教授、陈家琪教授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法性问题 中国哲学 哲学定义 翻译 香港中文大学 香港科技大学 同济大学 浙江大学 学术研讨会 德国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儒家伦理对当下中国人的影响 被引量:6
10
作者 邵龙宝 李晓菲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25-32,共8页
儒家传统精神不仅存在于学理的层面,而且还以基因与血脉的根源性特性存在于民间。当下不同阶层的中国人对儒家伦理既抱着不同程度的同情与敬意,又与之存在着复杂而微妙的隔阂与疏离;不管人们读没读过“四书五经”,作为基因与血脉的传统... 儒家传统精神不仅存在于学理的层面,而且还以基因与血脉的根源性特性存在于民间。当下不同阶层的中国人对儒家伦理既抱着不同程度的同情与敬意,又与之存在着复杂而微妙的隔阂与疏离;不管人们读没读过“四书五经”,作为基因与血脉的传统精神无时无刻不在通过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模式影响着中国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运作。儒家伦理的未来命运取决于当下中国人有着何种生活内容、何种生命问题,因而采取何种态度与方法来批判继承和转换儒学。与之相应,中国人的生活、生命以至命运也会受到以儒学为血脉的社会主义新文化的建设状况的制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伦理 思维方式 行为模式 文化基因 批判继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形而上学问题 被引量:8
11
作者 孙周兴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7-12,共6页
本文主要以尼采和海德格尔的形而上学批判为背景,从形而上学的问题提法入手讨论形而上学的双重问题结构,即存在学路向的先验追问与神学路向的超验追问。
关键词 形而上学 先验追问 超验追问 尼采 海德格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儒家“道”、“德”观之寻根阐释及其“形上化”之后果 被引量:6
12
作者 陈徽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45-50,共6页
“道”与“德”就其源始义而言 ,皆是表示在“天命”之“感召”情境下的“行” ,其本身即是先民的生存境遇之表达。由此处境而发 ,便进一步开显出了中国古代思想史上极其重要的“生生为本”之观念以及儒家的表现为“赞天化育”之形式的... “道”与“德”就其源始义而言 ,皆是表示在“天命”之“感召”情境下的“行” ,其本身即是先民的生存境遇之表达。由此处境而发 ,便进一步开显出了中国古代思想史上极其重要的“生生为本”之观念以及儒家的表现为“赞天化育”之形式的“天人一体”的天道观。然而 ,随着宋明理学之勃兴 ,不仅“道”、“德”的源初意蕴被日趋“盘剥” ,而渐为“形而上学”之思想物 ;相应地 ,儒学也逐步地从作为其立足之根的“人伦日用”中“滑脱”出来 ,从而沦为空寂与僵执 ,失去了作为其本质特征的“通经达权”或“顺变精义”之精神 ,于是 ,在社会生活中 ,便引发出许多消极之后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 “形上化” “生生为本” 天道观 理学 “天人一体” 道德判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情感在道德教育中的作用 被引量:11
13
作者 党永强 《探索》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23-127,共5页
道德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然而在传统的道德教育中,我们过多地关注对学生进行理智层面的说教和要求,而忽视了对情感的开发,这也是导致在道德教育中“知”和“行”相脱节的重要原因。事实上,情感的开发在道德教育中发挥着至关... 道德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然而在传统的道德教育中,我们过多地关注对学生进行理智层面的说教和要求,而忽视了对情感的开发,这也是导致在道德教育中“知”和“行”相脱节的重要原因。事实上,情感的开发在道德教育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情感体验作为一种心理能量可以直接转化为行为的动机,是连接“知”和“行”的桥梁。本文就传统道德教育的误区以及行为的心理驱动力量作简要的阐述,并尝试对情感教育的问题提出一些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情感 理智 动机 行为 道德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德格尔原始伦理学的意蕴 被引量:1
14
作者 党永强 孟令兵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25-28,147,共5页
传统伦理学所关注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价值关系。而海德格尔则从伦理学的本义出发,认为伦理学应该以观审人的“在世”与“住所”来彰显存在的意义。他通过对此在生存论的现象学描述,揭示出人的日常生活世界是意义遮蔽的世界。此在只有聆听... 传统伦理学所关注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价值关系。而海德格尔则从伦理学的本义出发,认为伦理学应该以观审人的“在世”与“住所”来彰显存在的意义。他通过对此在生存论的现象学描述,揭示出人的日常生活世界是意义遮蔽的世界。此在只有聆听“良知”的呼唤,才能领悟存在的意义并回归本真的存在。这一思路虽然有其极端的方面,却为我们反思现代文明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存在 此在 良知 领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才论性”与“因情定性”——孟子性善论之致思理路 被引量:3
15
作者 陈徽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4年第6期13-17,共5页
孟子论性,实乃据才以为言的。故其性善论之主要致思理路为“以才论性”和“因情定性”也;相应地,恶的产生乃因“不尽其才”所致,且作为道德修养的“集义”与“养气”实皆为“尽其才”之过程。
关键词 性善论 集义 养气 孟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法的神话学及其末路——论马克思对法的形而上学的批判 被引量:2
16
作者 刘日明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1期58-63,共6页
本文主要阐释马克思法的形而上学批判理论。马克思彻底颠覆了法的形而上学基础 ,揭示了现代法的现实基础、真实本质及其历史起源 ,并通过对商品生产与交换、分工、法律意识形态等的分析 ,揭开了法的形而上学的秘密 ,破除了现代法的神话... 本文主要阐释马克思法的形而上学批判理论。马克思彻底颠覆了法的形而上学基础 ,揭示了现代法的现实基础、真实本质及其历史起源 ,并通过对商品生产与交换、分工、法律意识形态等的分析 ,揭开了法的形而上学的秘密 ,破除了现代法的神话学。马克思法的形而上学批判理论仍然可以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和法治建设的重要理论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的形而上学批判 社会存在论 商品生产与交换 分工 法的意识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子的“道”即“自然”思想及其“逻辑”展开 被引量:2
17
作者 陈徽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7-31,共5页
老子之“道”非指规律,乃为“自然”也。“自然”意味着:世界和事物的存在状态是“自己如此”或“自己这样”的,它既不是因为外力的推动所致,又不是源于自己“有意”之所为,乃是“无力”和“无心”之统一。而“自然”观念的“逻辑”展... 老子之“道”非指规律,乃为“自然”也。“自然”意味着:世界和事物的存在状态是“自己如此”或“自己这样”的,它既不是因为外力的推动所致,又不是源于自己“有意”之所为,乃是“无力”和“无心”之统一。而“自然”观念的“逻辑”展开便是“反者道之动”、“无之以为用”和“弱者道之用”的思想,老子以此说明:“自然”才是生命之根、和谐之本和力量之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 老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作与中介——从生活世界的观点出发对《精神现象学》“感性确定性分析”中动作性词语的一个解读 被引量:2
18
作者 柯小刚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88-95,共8页
本文尝试从现象学的生活世界观点出发,对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之“感性确定性分析”中的动作性词语作一个解释学的解读工作,以便发掘出黑格尔辩证法之中介游戏或者间接同一性机制所以可能发生的动态的源初“地带”。
关键词 动作 意谓 中介 否定 之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镇化进程中村落拟城化现象研究 被引量:4
19
作者 张俊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4期36-40,共5页
村落拟城化是指在城镇化进程中村落在外部景观上模拟城市,在内部关系上仍然相当程度保持村落特征的现象。由于农民进入城镇的门槛太高,而在村社区发展又有更大的利益可图,导致了村落的拟城化。村落拟城化虽然使农民在不离开原有村落的... 村落拟城化是指在城镇化进程中村落在外部景观上模拟城市,在内部关系上仍然相当程度保持村落特征的现象。由于农民进入城镇的门槛太高,而在村社区发展又有更大的利益可图,导致了村落的拟城化。村落拟城化虽然使农民在不离开原有村落的情况下部分享受到了城市生活,却是以村落建设用地布局混乱,分散城镇化为代价。本文提出通过小城镇的集聚发展防止村落拟城化的蔓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化 村落拟城化 小城镇 制度 规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致良知和成圣工夫 被引量:5
20
作者 陈徽 李洵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2期36-40,共5页
基于致良知学说,王阳明阐发了人的道德本性,赋予人以道德实践的自觉性、自律性以及道德完善的自足性。他指出:人是一个本性自足的存在者,其本身就具有自我存在的价值之源(良知),不需要任何其它的外在权威来规定自己的存在价值,人本质上... 基于致良知学说,王阳明阐发了人的道德本性,赋予人以道德实践的自觉性、自律性以及道德完善的自足性。他指出:人是一个本性自足的存在者,其本身就具有自我存在的价值之源(良知),不需要任何其它的外在权威来规定自己的存在价值,人本质上就是自由的。他还改造了儒家的传统圣人观,剔除了其中关于圣人标准的才力(知识技能)因素,认为道德性乃是衡量圣人之为圣人的惟一标准,由此解决了“满街都是圣人”的理论可能,并指出:致良知就是为圣之功。这对以知识态度来审视一切以致把人类自己物化的危险倾向不无现实的警醒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阳明 良知 致良知 圣人标准 成圣工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