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及其早期识别与干预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
作者 方珉 刘学源 《上海医药》 CAS 2016年第15期5-11,共7页
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VCI)是指由脑血管病及其危险因素引起的以不同程度认知功能损害为特点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在发展至血管性痴呆之前,早期诊断、早期干预可以预防和延缓VCI的发展,甚至逆转患者的认知功... 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VCI)是指由脑血管病及其危险因素引起的以不同程度认知功能损害为特点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在发展至血管性痴呆之前,早期诊断、早期干预可以预防和延缓VCI的发展,甚至逆转患者的认知功能损害。本文就VCI的概念、发病机制、生物学标志物及其预防和治疗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痴呆 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 发病机制 生物学标志物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梗死后皮质脊髓束Wallerian变性的DTI纵向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方珉 谢瑞满 周林江 《老年医学与保健》 CAS 2012年第2期79-83,共5页
目的探讨应用扩散张量成像(DTI)观察脑梗死后从早期、亚急性至慢性期同侧皮质脊髓束(CST)的DTI参数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由此检测皮质脊髓束发生Wallerian变性的时间演变过程。方法选取2008年11月至2010年1月间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 目的探讨应用扩散张量成像(DTI)观察脑梗死后从早期、亚急性至慢性期同侧皮质脊髓束(CST)的DTI参数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由此检测皮质脊髓束发生Wallerian变性的时间演变过程。方法选取2008年11月至2010年1月间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住院治疗的皮层下运动通路脑梗死患者34例,发病时间从5h至2年。在入院时行MRI+DTI检查。34例中选取5例患者,在发病1W内、第2周、1个月、3个月、6个月和1年分别行MRI+DTI检查。采用工作站之Functool软件,重建出平均弥散系数(MD)、各向异性分数(FA)的参数图。通过放置兴趣区(ROI)的方式计算出FA值、MD值、rFA、rMD。ROI放置在双侧大脑脚。结果脑梗死后病灶同侧大脑脚区rFA在1月内下降最明显,1个月至3个月下降变慢,3个月后rFA变化幅度很小基本保持平稳。而rMD在脑梗死2W内无明显变化,2W至3个月上升,3个月后基本保持稳定。5例患者不同时间点的DTI研究能够显示这种变化过程。结论脑梗死后从早期、亚急性至慢性期同侧大脑脚处皮质脊髓束的FA值进行性减少。DTI有利于检测脑梗死后皮质脊髓束发生Wallerian变性的程度及动态演变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皮质脊髓束 WALLERIAN变性 扩散张量成像 神经病学评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的诊断与治疗进展 被引量:9
3
作者 刘学源 《临床内科杂志》 CAS 2014年第12期797-800,共4页
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VCI)是指由脑血管病及血管性危险因素引起的以不同程度认知功能受损为特点的临床综合征,为最常见的认知功能障碍类型之一.VCI在疾病发展至血管性痴呆(VaD)之前,早期诊断、早期干预可以预防、延缓VCI,甚至逆转认... 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VCI)是指由脑血管病及血管性危险因素引起的以不同程度认知功能受损为特点的临床综合征,为最常见的认知功能障碍类型之一.VCI在疾病发展至血管性痴呆(VaD)之前,早期诊断、早期干预可以预防、延缓VCI,甚至逆转认知功能损害.因此,我们重点从概念、分子机制、生物学标记物及治疗等方面对VCI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痴呆 血管性 认知障碍 生物学标记物 治疗
原文传递
Alzheimer病的影像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1
4
作者 方珉 周林江 刘学源 《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 2012年第4期315-319,共5页
Alzheimer病(AD)是发生在老年期及老年前期的以进行性痴呆为主要特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病因尚不明确,确诊需靠脑组织活检或尸检。利用结构MRI(sMRI)的形态学定量测量相关脑区的萎缩状况来诊断可以早于临床诊断,而MRI新技术的不断运用和... Alzheimer病(AD)是发生在老年期及老年前期的以进行性痴呆为主要特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病因尚不明确,确诊需靠脑组织活检或尸检。利用结构MRI(sMRI)的形态学定量测量相关脑区的萎缩状况来诊断可以早于临床诊断,而MRI新技术的不断运用和发展,可以体现出其在AD早期诊断和疗效监测中的潜在价值,它可以在形态学改变之前发现大脑内部功能的改变,有助于对AD的早期诊断以及病因机制和病理学改变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ZHEIMER病 结构磁共振成像 磁敏感加权成像 磁共振波谱 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 磁共振灌注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年额颞叶痴呆1例报告
5
作者 周育苗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9-19,共1页
额颞叶痴呆(FTD)是中老年患者缓慢出现人格改变、言语障碍及行为异常,影像学上表现为额颞叶萎缩的一种痴呆综合征。我科收治1例青年额颞叶痴呆患者,报告如下。1病例男,32岁,医生,因"性格、行为及言语异常2年"于2009年7月18日入院。... 额颞叶痴呆(FTD)是中老年患者缓慢出现人格改变、言语障碍及行为异常,影像学上表现为额颞叶萎缩的一种痴呆综合征。我科收治1例青年额颞叶痴呆患者,报告如下。1病例男,32岁,医生,因"性格、行为及言语异常2年"于2009年7月18日入院。2年前患者家人发现其性格孤僻,寡言少语,行为懒散,逐渐进展为放纵、鲁莽行为。1年前开车冲上人行道撞死1人,但自认为无过错,表情冷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额颞叶痴呆 额颞叶萎缩 痴呆综合征 言语异常 行为异常 言语障碍 人格改变 影像学 盐酸美金刚 吸毒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早期诊断癫痫合并海马硬化患者中的应用 被引量:2
6
作者 林盈盈 田香珠 葛宇星 《癫痫与神经电生理学杂志》 2015年第6期371-374,共4页
颞叶癫痫是最常见的难治性局灶性癫痫,常常伴有内侧颞叶硬化,尤其是海马。海马硬化被认为是颞叶癫痫的重要病理改变。伴有海马硬化的颞叶癫痫在危险因素、发作特点及脑电图表现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
关键词 弥散张量成像(DTI) 颞叶癫痫 海马硬化 平均弥散率(MD) 各向异性(F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探讨SPAN指数、wSPAN指数和SC评分对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患者的临床预后
7
作者 马岚 陆悠 +2 位作者 孙越 黄皇凰 方珉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23年第2期101-106,共6页
目的探讨术前年龄和NIHSS两者相结合的指标SPAN指数、wSPAN指数、SC评分对急性缺血性卒中(AIS)患者血管内治疗术后临床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连续收集2015年8月—2021年10月就诊于中国3个综合性卒中中心接受血管内治疗的AIS患者889例,以... 目的探讨术前年龄和NIHSS两者相结合的指标SPAN指数、wSPAN指数、SC评分对急性缺血性卒中(AIS)患者血管内治疗术后临床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连续收集2015年8月—2021年10月就诊于中国3个综合性卒中中心接受血管内治疗的AIS患者889例,以门诊或电话方式随访90天。根据术后90天改良Rankin量表(90 d mRS)评分评估患者预后,分为预后良好组(mRS≤2分)和预后不良组(mRS>2分)。同时记录患者术后症状性颅内出血(sICH)、颅内出血转化的发生率及术后90天死亡率。结果在纳入的889例患者中,预后不良组血管内治疗前的SPAN指数、wSPAN指数、SC评分均显著高于预后良好组(P<0.001)。在调整潜在的混杂因素后,SPAN、wSPAN、SC均与EVT患者90天预后独立相关(SPAN:OR=0.961,95%CI=0.948-0.975、wSPAN:OR=0.968,95%CI=0.959-0.976、SC:OR=0.767,95%CI=0.713-0.826)。SPAN、wSPAN、SC与sICH之间没有统计学差异(P=0.220,P=0.088,P=0.072),而与颅内出血转化风险增加(SPAN:OR=1.03,95%CI=1.02-1.05,P<0.001、wSPAN:OR=1.03,95%CI=1.02-1.03,P<0.001、SC:OR=1.25,95%CI=1.14-1.36,P<0.001)和死亡率(P<0.001,P<0.001,P<0.001)相关。结论术前SPAN指数、wSPAN指数、SC评分与AIS患者血管内治疗90天临床预后、颅内出血转化发生率和高死亡率相关,但与sICH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PAN指数 卒中 预后 血管内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预测前循环急性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的预后价值
8
作者 马岚 方珉 《医学信息》 2022年第24期102-107,共6页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与前循环急性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卒中(LVO-AIS)患者血管内治疗(EVT)后3个月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自2017年1月-2021年10月同济大学附属上海第十人民医院、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神经内...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与前循环急性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卒中(LVO-AIS)患者血管内治疗(EVT)后3个月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自2017年1月-2021年10月同济大学附属上海第十人民医院、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行EVT的前循环LVO-AIS患者374例,通过门诊或电话方式随访3个月。分别于入院时、血管内治疗后3~7 d采集患者血液,根据术后3个月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分为预后良好组(0~2分)、预后不良组(3~6分)。比较两组一般及临床资料,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EVT术后3个月预后不良的独立预测因素,应用ROC曲线评估术后3~7 d NLR水平对EVT术后3个月预后不良的预测价值。结果最终纳入患者374例,预后良好组132例(35.29%),预后不良组242例(64.71%)。单因素分析显示,预后不良组入院NLR、术后3~7 d NLR均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后3~7 d NLR升高(OR=1.178,95%CI:1.044~1.329,P=0.008)、7 d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是影响预后不良的独立预测因素;ROC曲线显示,术后3~7 d NLR预测前循环LVO-AIS患者EVT术后预后不良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783(95%CI:0.737~0.823,P<0.0001),最佳临界值为4.55,敏感度为79.75%,特异度为67.42%;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EVT术后3~7 d NLR水平升高与7 d NIHSS评分呈正相关(r=0.463)。结论3~7 d NLR是前循环LVO-AIS患者行血管内治疗后3个月预后不良的独立预测因素,在3~7 d NLR的基础上联合7 d NIHSS评分可提高其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循环 急性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卒中 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 血管内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