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肝胆管结石病的诊断和治疗 被引量:9
1
作者 郑亚新 《上海医药》 CAS 2012年第20期6-9,共4页
肝胆管结石病原发于左右肝管汇合部以上,虽然目前在上海地区较少,但仍然在国内部分地区较为常见。其诊断包括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和实验室检查。手术治疗是肝胆管结石病的主要治疗方法,但有一定的手术指证,不同的手术治疗应对不同的适... 肝胆管结石病原发于左右肝管汇合部以上,虽然目前在上海地区较少,但仍然在国内部分地区较为常见。其诊断包括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和实验室检查。手术治疗是肝胆管结石病的主要治疗方法,但有一定的手术指证,不同的手术治疗应对不同的适应证以及不同的效果。尽管肝胆管结石病有多种手术治疗方法以及非手术治疗方法,但总体治疗困难,预后较差,有待临床医学的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胆管结石病 诊断 手术治疗 非手术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胆管结石病的诊断和治疗
2
作者 郑亚新 《上海医药》 CAS 2012年第22期15-19,共5页
肝胆管结石病原发于左右肝管汇合部以上,虽然目前在上海地区较少,但仍然在国内部分地区较为常见。其诊断包括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和实验室检查。手术治疗是肝胆管结石病的主要治疗方法,但有一定的手术指证,不同的手术治疗应对不同的适... 肝胆管结石病原发于左右肝管汇合部以上,虽然目前在上海地区较少,但仍然在国内部分地区较为常见。其诊断包括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和实验室检查。手术治疗是肝胆管结石病的主要治疗方法,但有一定的手术指证,不同的手术治疗应对不同的适应症以及不同的效果。尽管肝胆管结石病有多种手术治疗方法以及非手术治疗方法,但总体治疗困难,预后较差,有待临床医学的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胆管结石病 诊断 手术治疗 非手术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频电刀对黏膜损伤的影响研究进展 被引量:6
3
作者 焦龙 胡海 《肝胆胰外科杂志》 CAS 2016年第2期169-171,共3页
电外科手术是外科手术中的一个基本部分,几乎所有的外科医生做手术都会用到电外科设备。所有电外科设备中高频电刀的应用最广,它是通过有效电极尖端产生的高频高压电流与肌体接触时对组织进行加热,从而达到对肌体组织的分离和凝固,实现... 电外科手术是外科手术中的一个基本部分,几乎所有的外科医生做手术都会用到电外科设备。所有电外科设备中高频电刀的应用最广,它是通过有效电极尖端产生的高频高压电流与肌体接触时对组织进行加热,从而达到对肌体组织的分离和凝固,实现切割和止血的目的。高频电刀因其手术效率和成功系数高而逐渐被应用于各种常规手术,尤其是在一些黏膜或黏膜下手术。黏膜因为其组织特殊性,在使用高频电刀进行手术操作时极易造成周围组织的损伤。本篇综述主要从高频电刀的发展历程、临床应用,高频电刀对黏膜损伤的影响和总结四个方面来阐述高频电刀对黏膜损伤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频电刀 黏膜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胆囊结石与胆囊黏膜细胞IL-1β成熟分泌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胡海 黄安华 +2 位作者 何敏 陈炳官 戴亚蕾 《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15年第3期10-14,共5页
目的探讨胆囊结石与胆囊组织IL-1β表达及其成熟分泌的相关性。方法收集胆结石胆囊及其胆汁样本21例,其中胆固醇结石4例、色素结石7例、混合结石10例,采用PCR检测细菌感染情况,ELISA检测胆汁中IL-1β,蛋白印迹杂交方法检测IL-1β蛋白表... 目的探讨胆囊结石与胆囊组织IL-1β表达及其成熟分泌的相关性。方法收集胆结石胆囊及其胆汁样本21例,其中胆固醇结石4例、色素结石7例、混合结石10例,采用PCR检测细菌感染情况,ELISA检测胆汁中IL-1β,蛋白印迹杂交方法检测IL-1β蛋白表达,免疫组化检测胆囊黏膜IL-1β表达,并分析临床相关性。结果在排除伴有细菌感染的情况下,结石患者胆汁IL-1β含量在1.93-11.80 ng/ml,混合结石组胆汁IL-1β(4.753±2.651)显著高于胆固醇结石组(2.640±0.167)和色素结石组(2.762±1.081)(P〈0.05);免疫组化、蛋白印迹杂交检测表明胆囊黏膜proIL-1β、IL-1β高表达,推测是胆汁IL-1β重要来源之一、并示胆结石患者胆囊黏膜有炎症小体激活。结论胆结石患者在非细菌感染情况下,胆汁IL-1β增加可能与胆囊黏膜细胞炎症小体的激活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结石 白介素-1Β 炎症小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胆石病问答之胆石病病因
5
作者 李海东 赵刚 胡海 《科学生活》 2017年第10期61-65,共5页
1。胆结石是怎么形成的? 胆石的形成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基本原因为胆汁成分和性质的改变,导致胆汁中的胆固醇呈过饱和状态、易于沉淀析出和结晶而形成结石。除此之外,胆汁中促成核因子与抗成核因子的失调也是导致胆结石形成的主要... 1。胆结石是怎么形成的? 胆石的形成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基本原因为胆汁成分和性质的改变,导致胆汁中的胆固醇呈过饱和状态、易于沉淀析出和结晶而形成结石。除此之外,胆汁中促成核因子与抗成核因子的失调也是导致胆结石形成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因 问答 胆结石 胆固醇 因子 成分 结晶 沉淀
原文传递
泡沫细胞形成与胆固醇结石及胆囊息肉形成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何敏 黄安华 +3 位作者 周智辉 陈炳官 胡海 戴亚蕾 《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14年第3期5-9,共5页
目的探讨胆囊组织中泡沫细胞形成与胆固醇结石和胆囊息肉发生的相关性。方法收集胆囊样本58例,其中胆囊胆固醇结石34例、胆囊胆固醇息肉16例及对照组8例,制作石蜡切片,经HE染色及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胆囊黏膜下层泡沫细胞形成及CD14表达情... 目的探讨胆囊组织中泡沫细胞形成与胆固醇结石和胆囊息肉发生的相关性。方法收集胆囊样本58例,其中胆囊胆固醇结石34例、胆囊胆固醇息肉16例及对照组8例,制作石蜡切片,经HE染色及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胆囊黏膜下层泡沫细胞形成及CD14表达情况,分析与临床表现的相关性。结果胆囊黏膜皱褶在胆囊结石组和胆囊息肉组中明显增多,其黏膜下层泡沫细胞检出率分别为50.0%和62.5%,均显著高出对照组12.5%(P<0.05),同时免疫组化结果显示这些泡沫细胞高表达CD14,提示这些泡沫细胞来源与巨噬细胞密切相关。结论胆囊黏膜层内泡沫细胞形成和脂质在黏膜内沉积与胆囊胆固醇结石和胆囊胆固醇息肉发病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囊胆固醇结石 胆囊胆固醇息肉 泡沫细胞 巨噬细胞 CD1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腔镜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的近期临床结果 被引量:3
7
作者 崔然 叶伦河 +8 位作者 王旭菁 王永坤 张琪祺 王恺京 王明 戴陈新 杨鹿笛 董春秀 陈波 《外科理论与实践》 2021年第3期221-225,共5页
目的:探讨腹腔镜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近期结果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9月至2020年12月间我院行腹腔镜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的23例临床资料。选择同时、同科室临床病理基线相当的开腹... 目的:探讨腹腔镜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近期结果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9月至2020年12月间我院行腹腔镜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的23例临床资料。选择同时、同科室临床病理基线相当的开腹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13例临床资料作对比。结果:腹腔镜手术组较传统开腹镜组病人出血量相对较少、手术时间较长、肛门排气较早、恢复进食较早。两组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出血、胸腔积液、深静脉血栓、胃瘫、切口感染)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有效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具有术中出血量少、术后恢复进食时间较早和安全的优势,近期结果与开腹手术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 脾切除 门静脉高压症 近期结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RBD治疗老年胆总管结石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4
8
作者 李景泽 唐庆贺 +1 位作者 庄惠人 熊伍军 《肝胆外科杂志》 2017年第1期50-53,共4页
目的探讨ERBD治疗老年患者胆总管大结石、多发结石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68例行ERCP治疗的确诊为胆总管大结石或多发结石的老年患者,45例为放置支架组,ERCP术中放置单根或双根塑料胆管支架行胆管引流,3~4个月后再次行ERCP取石或... 目的探讨ERBD治疗老年患者胆总管大结石、多发结石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68例行ERCP治疗的确诊为胆总管大结石或多发结石的老年患者,45例为放置支架组,ERCP术中放置单根或双根塑料胆管支架行胆管引流,3~4个月后再次行ERCP取石或更换支架治疗;23例为直接取石组,行乳头切开,直径为10~12mm的球囊扩张乳头后,碎石器网篮碎石,普通网篮、气囊取石。比较两组患者取石时间、取石成功率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68例患者支架组平均年龄为82.5±4.69岁,取石组平均年龄为84.9±4.48岁,支架组结石平均直径1.97±0.5cm,取石组结石平均直径为1.70±0.36cm,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支架组ERBD术后发生胰腺炎2例(4.44%),取石组4例(17.4%)(P<0.05);支架组术后3 h、术后24 h血淀粉酶值分别为(230±162)U/L及(195±145)U/L,均低于取石组(328±215)U/L及(283±167)U/L(P<0.05)。支架组首次平均操作时间为(41±15)min,取石组平均取石时间为(83±25)min,较支架组明显延长(P<0.05)。支架组术中及术后严重并发症为0,取石组术中及术后严重并发症4例(2例并发迟发性出血、2例并发贲门撕裂)(P<0.05);支架组更换支架及取石平均次数为2.4次(2次33人,3次8人,4次2人,4次以上2人),取石组平均取石次数为1.26次(1次18人,2次4人,3次1人)。结论巨大或多发胆管结石老年患者首次行塑料支架放置胆管引流安全有效,较直接取石明显减少术后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其结石取出结果也较为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疸 支架 胆管造影 ERC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段胰切除术在胰腺体部良性病变中的应用 被引量:2
9
作者 聂鲁愚 包善华 +2 位作者 卢成林 谢敏 王健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16年第9期120-121,共2页
随着胰腺分段切除术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学者([1])认为胰腺良性病变应首选胰腺分段切除术,以有效地保存剩余胰腺的外分泌功能。本研究采用中段胰切除术对50例胰腺体部良性病变患者进行治疗,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
关键词 中段胰切除术 胰腺 良性病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87例意外胆囊癌多中心诊疗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杨晓平 韩江 +3 位作者 丁友成 王永兵 陶国强 赵滨 《肝胆胰外科杂志》 CAS 2020年第11期655-658,共4页
目的分析多中心意外胆囊癌(IGBC)病例治疗现状,探讨IGBC的诊断与治疗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20年6月上海市浦东新区6家医院收治的87例IGBC患者临床资料,男27例(31.03%),女60例(68.97%);年龄34~89岁,平均68岁。术前诊断为胆... 目的分析多中心意外胆囊癌(IGBC)病例治疗现状,探讨IGBC的诊断与治疗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20年6月上海市浦东新区6家医院收治的87例IGBC患者临床资料,男27例(31.03%),女60例(68.97%);年龄34~89岁,平均68岁。术前诊断为胆囊结石伴胆囊炎67例,其中合并胆总管结石9例;胆囊息肉4例;胆囊腺肌症5例;胆囊结石合并胆囊息肉8例;慢性胆囊炎2例。术前87例患者均行B超检查;26例行CT检查,其中6例发现胆囊壁局部或不规则增厚;术前行肿瘤标志物检测52例,CA199升高7例(67~238 kU/L)。结果同期6家医院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16411例,IGBC占比0.53%;同期胆囊癌根治术219例,IGBC占比39.73%。87例IGBC中,急诊LC 25例(28.74%),择期LC 62例(71.26%);术中冰冻病理发现IGBC 70例,术后常规病理发现IGBC 17例;行胆囊癌根治术65例,未行根治术22例。术后病理检查,Tis期15例,T1期20例,T2期28例,T3期22例,T4期2例。45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96个月,中位时间26个月。T分期越早,生存期越长(P=0.01039),根治性手术明显改善患者的生存期(P=0.00423)。结论意外胆囊癌应从胆囊良性疾病的规范化诊治角度入手防治,才能减少其发生;根治手术能提高意外胆囊癌患者术后的生存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囊肿瘤 意外胆囊癌 胆囊癌根治术 胆囊癌T分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胆胰管汇合部疾病角度分析和认识急性胆源性胰腺炎及治疗 被引量:7
11
作者 杨玉龙 《外科理论与实践》 2020年第6期456-459,共4页
在我国,急性胆源性胰腺炎(acute biliary pancreatitis, ABP)常见。分析其原因,可能与胆胰管汇合部疾病有密切关系。胆胰管汇合部及其疾病一、胆胰管汇合部发育胆胰管汇合部起源于人胚前肠。在发育第4周,前肠末端腹侧壁向外长出囊状的... 在我国,急性胆源性胰腺炎(acute biliary pancreatitis, ABP)常见。分析其原因,可能与胆胰管汇合部疾病有密切关系。胆胰管汇合部及其疾病一、胆胰管汇合部发育胆胰管汇合部起源于人胚前肠。在发育第4周,前肠末端腹侧壁向外长出囊状的肝憩室,其尾部伸长形成胆总管,并与十二指肠相连,开口于十二指肠的腹侧壁。前肠背腹两侧各伸出一个芽突,形成背胰和腹胰,其中腹胰以胰导管的原基与十二指肠相连。胚胎第5~6周,伴随十二指肠转位及肠壁不均匀发育,腹胰从十二指肠腹侧转位至背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源性胰腺炎 胆胰管汇合部疾病 低位胰胆合流异常 隐匿性胰胆反流 内镜胆胰分流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胆囊鳞癌及腺鳞癌临床病理特征分析及预后预测模型构建 被引量:2
12
作者 谢智华 刘明奇 +8 位作者 王敬晗 张吉祥 于勇 施学兵 李炜 储开健 葛瑞良 程庆保 姜小清 《肝胆胰外科杂志》 CAS 2023年第2期90-95,共6页
目的分析胆囊鳞癌和腺鳞癌的预后影响因素并构建预后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21年12月东方肝胆外科医院行外科手术切除的114例胆囊鳞癌及腺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确定胆囊鳞癌和腺鳞癌的预... 目的分析胆囊鳞癌和腺鳞癌的预后影响因素并构建预后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21年12月东方肝胆外科医院行外科手术切除的114例胆囊鳞癌及腺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确定胆囊鳞癌和腺鳞癌的预后影响因素,并构建列线图(Nomogram)预测模型。应用C-指数、ROC曲线以及校准曲线对模型进行评估。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提示,T分期、TNM分期、切缘性质、血管侵犯、联合肝切除、淋巴结清扫是胆囊鳞癌和腺鳞癌患者术后生存的影响因素。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提示,只有T分期、联合肝切除是鳞癌和腺鳞癌患者术后生存的重要影响因素,此时赤池信息测量准则(AIC)值最小(720.66),并据此建立胆囊鳞癌和腺鳞癌Nomogram预测模型。该模型C-指数为0.614(95%Ci 0.585~0.643)。1年、2年、3年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05、0.598、0.592。校准曲线图可见实际观测值与预测值具有较好的一致性。结论T分期、联合肝切除是胆囊鳞癌和腺鳞癌患者术后生存的重要影响因素,据此建立的Nomogram具有一定的区分度和准确度,有一定的临床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囊鳞癌 胆囊腺鳞癌 临床病理特征 列线图 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快速康复外科在肝脏右后叶切除中的应用研究
13
作者 纪荣 赵晶 张炯 《中华转移性肿瘤杂志》 2023年第2期114-119,共6页
目的探讨快速康复外科(ERAS)模式,在肝右后叶切除术的患者中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收集2020—2021年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和吉林省肝胆病医院行肝右后叶占位切除术的病历资料共60例,其中ERAS组和对照组各3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 目的探讨快速康复外科(ERAS)模式,在肝右后叶切除术的患者中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收集2020—2021年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和吉林省肝胆病医院行肝右后叶占位切除术的病历资料共60例,其中ERAS组和对照组各3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术后住院时间、手术中出血量、围手术期肝脏相关指标、术后并发症、30 d内死亡率、围手术期再手术发生情况、90 d内死亡率、住院总费用及术后患者疼痛程度、患者满意度等资料,并进行综合评估。结果两组数据在性别、年龄、疾病诊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相近(均P>0.05)。ERAS组在术后住院天数、术后引流管拔除天数、早期饮食及活动、患者手术切口疼痛感受度及患者满意度均优于对照组(均P<0.05)。术后并发症两组间相近(P>0.05)。结论ERAS措施可以安全有效地缓解应激反应,提高患者住院满意度,减少住院天数,加速患者术后康复,同时不增加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术后快速康复 肝肿瘤 肝右后叶 肝切除术
原文传递
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定联合舒芬太尼或布托啡诺对胃肠肿瘤患者术后镇痛的影响
14
作者 徐方志 龚明富 谢智华 《广州医科大学学报》 2024年第5期26-29,共4页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定联合舒芬太尼或布托啡诺对胃肠肿瘤患者术后镇痛的影响。方法:收集2021年10月至2023年10月上海市宝山区罗店医院收治的胃肠肿瘤患者120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每组30例。4组分别采用不同的术后静脉自控镇痛...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定联合舒芬太尼或布托啡诺对胃肠肿瘤患者术后镇痛的影响。方法:收集2021年10月至2023年10月上海市宝山区罗店医院收治的胃肠肿瘤患者120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每组30例。4组分别采用不同的术后静脉自控镇痛(PCIA)方案:A组为1.5μg/kg右美托咪定联合布托啡诺10 mg,B组为2.0μg/kg右美托咪定联合布托啡诺10 mg,C组为1.5μg/kg右美托咪定联合舒芬太尼100μg,D组为2.0μg/kg右美托咪定联合舒芬太尼100μg。比较4组镇痛效果、术后恢复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术后6、12、24、48、72 h,B组视觉模拟评分(VAS)逐渐降低,且明显低于同时点其他3组(均P<0.05)。与术后6 h比较,术后24、48、72 h时A组、C组、D组VAS评分均明显降低(均P<0.05)。B组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术后镇痛泵按压次数均明显低于其余3组,D组术后镇痛泵按压次数明显低于A组、C组(均P<0.05)。4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术后高剂量右美托咪定联合布托啡诺静脉自控镇痛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肿瘤 右美托咪定 舒芬太尼 布托啡诺 镇痛 病人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部腹腔镜手术空间建立方法的进展 被引量:11
15
作者 张凯 徐安安 胡海 《中华腔镜外科杂志(电子版)》 2016年第3期183-186,共4页
二氧化碳气腹是目前腹部腹腔镜手术中最主要的术野建立方式,但会对患者术中的心肺功能、血流动力学、肾功能等方面产生不良影响,术后可能导致静脉血栓、肩疼痛、气体栓塞等并发症,甚至可使游离肿瘤细胞在腹腔内播散,而改变媒介气体(如N... 二氧化碳气腹是目前腹部腹腔镜手术中最主要的术野建立方式,但会对患者术中的心肺功能、血流动力学、肾功能等方面产生不良影响,术后可能导致静脉血栓、肩疼痛、气体栓塞等并发症,甚至可使游离肿瘤细胞在腹腔内播散,而改变媒介气体(如N_2O、氦气等)只能减少一小部分并发症,并且不适用于因心肺功能差无法耐受气腹手术的患者。因此,提升腹壁术野建立方法应运而生,使不能耐受气腹手术的患者获得了微创治疗的机会,还可以避免气体填充所致的并发症。但现有提升式腹部空间建立方法都存在手术空间显露不足的缺陷。笔者对国内外现有腹部腹腔镜手术空间建立方法进行综述,提出以"填充式"和"提升式"对腹部腹腔镜手术空间建立方法进行分类,并对腹部腹腔镜技术手术空间建立方法作出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腹 腹腔镜 腹部
原文传递
三维腔镜系统在腹腔镜联合胆道镜胆囊取石术中的运用 被引量:3
16
作者 许志营 胡海 +7 位作者 徐安安 何川琦 吴连宝 张凯 焦龙 张宇 倪淑斌 叶芮琪 《中华腔镜外科杂志(电子版)》 2016年第4期221-223,共3页
目的探讨三维腔镜系统在腹腔镜联合胆道镜胆囊取石术中的优势。方法将2015年4月至10月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肝胆外科行二维腹腔镜联合胆道镜胆囊取石术33例患者(二维组)与同期行三维腹腔镜联合胆道镜胆囊取石术30例患者(三维组)的临床... 目的探讨三维腔镜系统在腹腔镜联合胆道镜胆囊取石术中的优势。方法将2015年4月至10月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肝胆外科行二维腹腔镜联合胆道镜胆囊取石术33例患者(二维组)与同期行三维腹腔镜联合胆道镜胆囊取石术30例患者(三维组)的临床资料进行对照研究,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胆囊缝合时间、术中出血量等有无差异。结果两组手术均成功完成,63例患者中,二维组有3例、三维组有4例中转切胆术式(P>0.05),均无中转开腹患者。手术时间、胆囊缝合时间、术中出血量,二维组分别为(31.7±4.8)min、(14.2±3.0)min、(9.1±3.8)ml,三维组分别为(29.4±4.7)min、(11.7±2.4)min、(8.5±3.2)ml;两组的胆囊缝合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均随访6个月,无结石复发,无再次住院。结论三维腔镜系统在腹腔镜联合胆道镜胆囊取石术中安全、有效,在一定程度上可缩短胆囊缝合时间,提高胆囊缝合质量,降低手术难度,可作为腹腔镜联合胆道镜胆囊取石术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 腹腔镜 胆道镜 胆囊取石
原文传递
胆胰管汇合部良性疾病内镜诊治专家共识(2023版) 被引量:3
17
作者 中国医师协会内镜医师分会内镜微创保胆专业委员会 胆胰管汇合部良性疾病内镜诊治专家共识协作组 +6 位作者 杨玉龙 尚东 刘京山 王雪峰 田伏洲 张诚 张桂信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0期3174-3179,共6页
胆胰管汇合部是胆管与胰管相结合的“枢纽”部位,控制着胆汁和胰液的流速与流向。胆胰管汇合部良性疾病不仅会导致胆汁及胰液流出不畅,形成胆管和胰管高压,进一步引起胆胰管扩张、胆汁胰液淤积和结石,还会改变胆汁和胰液的流向,出现胰... 胆胰管汇合部是胆管与胰管相结合的“枢纽”部位,控制着胆汁和胰液的流速与流向。胆胰管汇合部良性疾病不仅会导致胆汁及胰液流出不畅,形成胆管和胰管高压,进一步引起胆胰管扩张、胆汁胰液淤积和结石,还会改变胆汁和胰液的流向,出现胰胆反流、胆胰反流或肠胆反流,引起胆胰系统的急慢性炎症和肿瘤。由于胆胰管汇合部解剖位置特殊,其良性疾病的临床症状复杂且隐蔽,临床医生多关注常见的胆胰疾病,而忽视了胆胰管汇合部的原发性疾病,从而导致临床治疗效果不理想。鉴于这种现状,中国医师协会内镜医师分会内镜微创保胆专业委员会组织了国内在肝胆胰外科和消化内镜领域的知名专家进行深入探讨,并结合了国内外的最新研究成果与国内相关领域专家的临床经验,进而制定出胆胰管汇合部良性疾病内镜诊治的专家共识,旨在推广和规范该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胰管汇合部 良性疾病 ODDI括约肌 内镜 共识
原文传递
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抑制剂治疗晚期胆道恶性肿瘤疗效和预后因素分析 被引量:11
18
作者 王敬晗 李炜 +10 位作者 马文聪 宋浩 敖建阳 李斌 冯飞灵 程庆保 于勇 吴小兵 易滨 刘辰 姜小清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559-564,569,共7页
目的评估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PD-1)抑制剂治疗晚期胆道恶性肿瘤(BTC)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92例海军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胆道一科接受PD-1抑制剂治疗的晚期BTC病人临床资料、治疗效果、疾病无进... 目的评估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PD-1)抑制剂治疗晚期胆道恶性肿瘤(BTC)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92例海军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胆道一科接受PD-1抑制剂治疗的晚期BTC病人临床资料、治疗效果、疾病无进展生存期(PFS)、总生存期(OS)和药物不良反应等资料,探讨不同治疗方案的临床疗效及可能相关的预后因素。结果92例病人中,胆囊癌(GBC)31例、肝内胆管癌(ICC)34例、肝外胆管癌(ECC)27例。PD-1抑制剂治疗后6个月的客观缓解率(ORR)和疾病控制率分别为(DCR)17.4%和40.2%,其中GBC(25.8%)和ICC(23.5%)病人的ORR高于ECC(0)病人。92例病人的中位PFS为4.0个月,中位OS为10.0个月。联合靶向治疗组中位PFS及OS大于单药组(分别为5.0个月vs.2.5个月,P=0.007;11.0 vs.7.5个月,P=0.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联合化疗组中位PFS及OS大于单药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3.2个月vs.2.5个月,P=0.227;10.0个月vs.7.5个月,P=0.114);联合靶向治疗组中位PFS及OS与联合化疗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5.0个月vs.3.2个月,P=0.101;11.0 vs.10.0个月,P=0.254)。6例病人出现3级及以上免疫相关的不良反应。结论对于晚期BTC病人,PD-1抑制剂联合靶向治疗的效果优于单药治疗;与ECC相比,GBC和ICC病人更可能从PD-1抑制剂治疗中获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道恶性肿瘤 免疫治疗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 程序性细胞死亡配体-1
原文传递
羟基类固醇17-β脱氢酶13的功能及其在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作用 被引量:2
19
作者 邱晨 李祖寅 +6 位作者 张鑫 晏滨 曹婉悦 张诚 马跃峰 王晓亮 杨玉龙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2361-2364,共4页
随着世界范围内肥胖症和2型糖尿病的流行,非酒精性脂肪肝疾病(NAFLD)的患病率正成比例增加。NAFLD包括非酒精性单纯性脂肪肝(NAFL)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NAFL演变为NASH的患者的总死亡率和肝脏特异性死亡率均增加,并增加了肝硬化... 随着世界范围内肥胖症和2型糖尿病的流行,非酒精性脂肪肝疾病(NAFLD)的患病率正成比例增加。NAFLD包括非酒精性单纯性脂肪肝(NAFL)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NAFL演变为NASH的患者的总死亡率和肝脏特异性死亡率均增加,并增加了肝硬化,肝衰竭和肝细胞癌(HCC)的风险。最近,一种截短蛋白羟基类固醇17-β脱氢酶13(HSD17B13 rs72613567:T)突变体被证明可以保护个人免受慢性肝病的侵害以及与降低从肝炎向肝纤维化、肝癌的风险有关。本文主要针对近年来HSD17B13与NAFLD的相关的研究与可能涉及的遗传,危险因素,分子信号通路等可能的作用展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羟基类固醇17-β脱氢酶13 单纯性脂肪肝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 肝纤维化
原文传递
长期血液透析患者并发HCV感染的危险因素及其病毒基因分型 被引量:1
20
作者 陈娟娟 许秋竹 +2 位作者 何丽莉 孙岩 董春秀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3期1941-1944,共4页
目的分析长期血液透析(HD)患者并发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的危险因素及其病毒基因分型。方法回顾性选取2018年12月-2020年12月两家医院行长期HD治疗后并发HCV感染的80例患者为感染组,另选择同期在医院行长期HD治疗后未并发HCV感染的80... 目的分析长期血液透析(HD)患者并发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的危险因素及其病毒基因分型。方法回顾性选取2018年12月-2020年12月两家医院行长期HD治疗后并发HCV感染的80例患者为感染组,另选择同期在医院行长期HD治疗后未并发HCV感染的80例患者为未感染组。采用sanger测序法检测HCV基因型,将两组患者各项临床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比较,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长期HD患者并发HCV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80例长期HD并发HCV感染患者以单基因型(92.50%)为主,其中以1b基因型(48.75%)、2a基因型(42.50%)为主;长期HD并发HCV感染与患者的糖尿病史、肾移植史、输血次数、透析时间、低蛋白血症有关(P<0.05);感染组患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C-反应蛋白(CRP)水平高于未感染组(P<0.05),白蛋白(ALB)水平低于未感染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史、透析时间>3年、多次输血均为影响长期HD患者并发HCV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对于需行长期HD治疗的患者,存在糖尿病史、输血史、透析时间>3年的患者是发生HCV感染的高危人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血液透析 丙型肝炎病毒感染 基因型 临床特点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