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综合征突变基因与口腔黏膜癌变的相关研究
1
作者 何园 陈谦明 +1 位作者 吴兰雁 李秉琦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90-93,共4页
目的研究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综合征突变基因(ATM)在口腔黏膜癌变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选取上皮单纯增生,轻、中、重度上皮异常增生,口腔黏膜鳞状细胞癌及正常口腔黏膜标本共61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和聚合酶链反应方法,观察口腔黏膜... 目的研究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综合征突变基因(ATM)在口腔黏膜癌变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选取上皮单纯增生,轻、中、重度上皮异常增生,口腔黏膜鳞状细胞癌及正常口腔黏膜标本共61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和聚合酶链反应方法,观察口腔黏膜癌变过程中ATM蛋白表达与基因杂合性缺失情况以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上皮异常增生组平均染色强度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口腔鳞癌中,22例(68.8%)ATM蛋白表达正常或升高,10例(31.3%)ATM蛋白表达降低或缺失;经统计学分析,ATM蛋白表达正常或升高组与ATM蛋白表达降低或缺失组两组分别在病理分级与淋巴结转移两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CR结果表明,上皮异常增生中未发现异常改变,而口腔鳞状细胞癌中,3例(9.38%)发生杂合性缺失,2例(6.25%)发生微卫星不稳定,发生杂合性缺失的3例病例ATM蛋白表达均缺失。结论ATM在上皮异常增生中表达升高可能有利于消除基因组不稳定,阻止癌变发生;而ATM基因失活可能是促使口腔鳞癌恶性演进的基因改变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综合征突变基因 癌前状态 鳞状细胞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过量氟对大鼠下切牙发育过程中釉蛋白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7
2
作者 刘天麟 王强 +3 位作者 徐志灵 郭丽英 井枫秋 吴刚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297-299,共3页
目的研究过量氟对大鼠下切牙发育过程中釉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选择2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饲养8周后处死,利用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方法观察过量氟对大鼠成釉细胞形态及釉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实验组大鼠下切... 目的研究过量氟对大鼠下切牙发育过程中釉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选择2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饲养8周后处死,利用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方法观察过量氟对大鼠成釉细胞形态及釉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实验组大鼠下切牙成釉细胞由原有的高柱状结构变矮,细胞排列成多层,釉基质形成混乱,成釉细胞和成牙本质细胞中釉蛋白表达明显低于对照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过量氟可抑制釉蛋白表达,影响釉质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釉蛋白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过量氟对大鼠切牙发育过程中Smad3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7
3
作者 罗平平 王强 +3 位作者 刘辉 刘天麟 高春娜 武红梅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77-379,共3页
目的:研究过量氟对大鼠切牙发育过程中Smad3表达的影响,探讨氟斑牙的发病机制。方法:选择2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成2组:Ⅰ组(蒸馏水组)和Ⅱ组(0.1g/LF-)。饲养8周处死动物,利用免疫组化染色的方法观察过量氟对大鼠成釉细胞及成牙本质细胞... 目的:研究过量氟对大鼠切牙发育过程中Smad3表达的影响,探讨氟斑牙的发病机制。方法:选择2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成2组:Ⅰ组(蒸馏水组)和Ⅱ组(0.1g/LF-)。饲养8周处死动物,利用免疫组化染色的方法观察过量氟对大鼠成釉细胞及成牙本质细胞中Smad3表达的影响。结果:免疫组化结果经图像分析显示实验组大鼠切牙成釉细胞及成牙本质细胞中Smad3的表达均低于对照组(P<0.01),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过量氟可能通过抑制Smad3的表达来干扰上皮和间充质之间正常的信号转导,进而使釉质的分化发育受到影响。这有可能是氟牙症发生的细胞内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氟化物 大鼠 SMAD 转化生长因子-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过量氟对大鼠切牙基质金属蛋白酶-20及其组织抑制剂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4
4
作者 井枫秋 王强 +2 位作者 刘天麟 郭丽英 刘辉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99-201,共3页
目的研究过量氟对大鼠切牙生长过程中基质金属蛋白酶-20(MMP-20)和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2(TIMP-2)表达的影响,探讨氟斑牙的发病机制。方法选择2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给氟组。8周后处死动物,获取切牙标本,免疫组化染色观... 目的研究过量氟对大鼠切牙生长过程中基质金属蛋白酶-20(MMP-20)和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2(TIMP-2)表达的影响,探讨氟斑牙的发病机制。方法选择2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给氟组。8周后处死动物,获取切牙标本,免疫组化染色观察MMP-20和TIMP-2在大鼠切牙中的表达定位和氟对二者表达的影响。结果MMP-20和TIMP-2在分泌期成釉细胞、成牙本质细胞以及成釉器均有阳性表达,给氟组MMP-20的表达明显弱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TIMP-2在两组的表达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过量氟可抑制MMP-20的表达,MMP-20和TIMP-2表达失衡,TIMP-2的抑制作用加强,致使釉基质蛋白清除延迟,导致矿化不全和釉质缺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鼠切牙 基质金属蛋白酶 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牙周膜干细胞的分离培养及体外诱导分化研究 被引量:14
5
作者 徐斌 徐婕 刘宏伟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702-705,共4页
目的:从成体人牙周组织中分离培养牙周膜干细胞,研究其生物学特性并进行诱导分化,为牙周组织工程提供可靠的种子细胞来源。方法:选取12~20岁的年轻患者因正畸拔除的健康牙齿,采用酶消化组织块培养法得到牙周膜细胞,待细胞达一定量后用... 目的:从成体人牙周组织中分离培养牙周膜干细胞,研究其生物学特性并进行诱导分化,为牙周组织工程提供可靠的种子细胞来源。方法:选取12~20岁的年轻患者因正畸拔除的健康牙齿,采用酶消化组织块培养法得到牙周膜细胞,待细胞达一定量后用有限元稀释法进行单细胞克隆,筛选牙周膜干细胞(PDLSCs)。计算细胞克隆形成率(CFU-F);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检测细胞的表面蛋白表达;通过对牙周膜干细胞进行体外成骨、成软骨、成脂肪诱导,检测其多向分化潜能。结果:获得纯化的人牙周膜干细胞,其在体外具有一定的克隆形成能力,该细胞免疫细胞化学检测显示波形丝蛋白(vimentin)、STRO-1表达阳性,诱导条件下可向成骨细胞、软骨细胞、脂肪细胞方向分化,符合干细胞的特征。结论:从人年轻恒牙牙周膜中可以分离培养得到牙周膜干细胞,其具有较高的增殖能力和间充质干细胞表面特征,在体外诱导下能分化为成骨样细胞、软骨细胞、脂肪细胞,证实该细胞具有多向分化能力,具有作为牙周组织工程种子细胞来源的可能,为牙周组织工程的应用奠定了实验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周膜 干细胞 诱导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β-磷酸三钙复合骨髓基质细胞构建组织工程骨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2
6
作者 万蕾蕾 刘宏伟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97-500,共4页
目的:验证β-磷酸三钙与骨髓基质细胞复合形成组织工程骨的可行性。方法:取犬骨髓,贴壁法获得骨髓基质细胞,经成骨诱导培养液体外培养,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其形态、增殖情况,选择CD29,CD90,hamIgG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表面抗原,VonKoss... 目的:验证β-磷酸三钙与骨髓基质细胞复合形成组织工程骨的可行性。方法:取犬骨髓,贴壁法获得骨髓基质细胞,经成骨诱导培养液体外培养,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其形态、增殖情况,选择CD29,CD90,hamIgG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表面抗原,VonKossa染色,将培养的第3代细胞接种于多孔支架材料β-磷酸三钙(β-TCP),进行细胞增殖率检测,并于1、3、7d扫描电镜观察细胞材料的复合情况。结果:原代培养20d后分离获得骨髓基质细胞,VonKossa染色鉴定其成骨能力;细胞表面抗原检测显示CD29+,CD90+,hamIgG-,与文献报道一致;细胞增殖率曲线结果显示,细胞粘附多孔β-TCP后增殖率没有明显差异;扫描电镜观察可见细胞生长附着于材料网孔内表面。结论:β-磷酸三钙/骨髓基质细胞复合物显示良好的成骨活性,β-TCP可以用于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基质细胞 Β-磷酸三钙 骨组织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MS1基因扩增与口腔黏膜癌变的相关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夏娟 李秉琦 +3 位作者 曾昕 陈谦明 何园 蔡扬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02-104,共3页
目的 了解EMS1基因扩增是否参与口腔黏膜癌变。方法 采用显微解剖技术分别获取正常口腔黏膜上皮,口腔白斑患者的单纯增生,轻、中、重度异常增生上皮和原发性口腔鳞癌组织标本 78例,应用差示PCR反应检测EMS1基因扩增。结果 ①分别有 2... 目的 了解EMS1基因扩增是否参与口腔黏膜癌变。方法 采用显微解剖技术分别获取正常口腔黏膜上皮,口腔白斑患者的单纯增生,轻、中、重度异常增生上皮和原发性口腔鳞癌组织标本 78例,应用差示PCR反应检测EMS1基因扩增。结果 ①分别有 20 0%的口腔白斑组织, 57 6%的口腔鳞癌组织观察到EMS1扩增;②在口腔黏膜癌变进程中,EMS1扩增开始于中度异常增生黏膜,在伴有淋巴结转移的口腔鳞癌组织中其扩增率有显著增高(P=0 015)。结论 EMS1基因扩增与口腔黏膜癌变的演进相平行,似是口腔黏膜癌变的早期分子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MS1基因扩增 口腔黏膜癌变 显微解剖技术 口腔黏膜上皮
原文传递
塑化剂溶解液用于离体牙塑化根管再通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6
8
作者 黄轶锋 朱亚琴 +1 位作者 潘鸣镝 李辰 《口腔材料器械杂志》 2005年第2期64-66,共3页
目的评价塑化剂溶解液应用于塑化根管再通的效果。方法选择72颗离体牙随机分为2组模拟塑化治疗,随后拆除塑化剂,实验组用15#-30#K型不锈钢扩大锉和塑化剂溶解液(酚克除,Resosolv),对照组仪用15#-30#K型不锈钢扩大锉。然后劈开牙齿观察... 目的评价塑化剂溶解液应用于塑化根管再通的效果。方法选择72颗离体牙随机分为2组模拟塑化治疗,随后拆除塑化剂,实验组用15#-30#K型不锈钢扩大锉和塑化剂溶解液(酚克除,Resosolv),对照组仪用15#-30#K型不锈钢扩大锉。然后劈开牙齿观察塑化剂残余量。结果在到达工作长度方面,两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实验组到达工作长度所用的时间比对照组少,两者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各组在根管的任何一个部位(牙根冠、中、尖1/3)都有塑化剂残余,而且都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塑化剂溶解液可提高塑化根管的再通率;所有的器械都会在根管内残余塑化剂,进一步进行根管清理、扩大、塑形,达到完善根管预备的要求是必需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塑化根管 塑化剂 离体牙 溶解 实验研究 显著性差异 工作长度 塑化治疗 方法选择 根管清理 根管预备 不锈钢 实验组 对照组 残余 再通率 根管内 K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过量氟对大鼠下切牙釉原蛋白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2
9
作者 高春娜 王强 武红梅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CAS 2008年第3期233-235,共3页
目的研究过量氟对大鼠下切牙釉原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氟斑牙的发病机制。方法选择6只Wistar大鼠,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每日饲以F-质量浓度为100mg/L的氟化水,对照组饲以蒸馏水,两组均用常规饲料喂养8周。饲养8周后处死大鼠,... 目的研究过量氟对大鼠下切牙釉原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氟斑牙的发病机制。方法选择6只Wistar大鼠,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每日饲以F-质量浓度为100mg/L的氟化水,对照组饲以蒸馏水,两组均用常规饲料喂养8周。饲养8周后处死大鼠,利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观察过量氟对大鼠下切牙釉原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实验组大鼠下切牙釉原蛋白的表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过量氟可能通过抑制釉原蛋白的表达来影响釉质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氟化物 大鼠 釉原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牙周膜干细胞的初步鉴定及体外成骨诱导 被引量:6
10
作者 甄蕾 刘宏伟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CAS 2008年第5期318-322,共5页
目的:体外培养、鉴定人牙周膜干细胞(periodontal ligament stem cells,PDLSCs)并定向诱导分化为成骨细胞,探讨人PDLSCs的多向分化潜能。方法:体外分离、培养人牙周膜细胞,待细胞达一定量后用有限稀释法进行克隆化培养,筛选鉴定牙周膜... 目的:体外培养、鉴定人牙周膜干细胞(periodontal ligament stem cells,PDLSCs)并定向诱导分化为成骨细胞,探讨人PDLSCs的多向分化潜能。方法:体外分离、培养人牙周膜细胞,待细胞达一定量后用有限稀释法进行克隆化培养,筛选鉴定牙周膜干细胞(PDLSC),矿化诱导培养21d后检测钙结节形成情况、ALP活性,免疫细胞化学检测骨涎蛋白(BSP)、Ⅰ型胶原表达,RT-PCR检测ALP、BSPmRNA表达。结果:人PDLSCs体外诱导培养21d后可见钙结节形成,成骨细胞相关蛋白及mRNA均阳性表达。结论:人PDLSCs在体外诱导条件下具有成骨潜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周膜干细胞 细胞克隆 诱导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温冻存对人牙周膜干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6
11
作者 徐婕 刘宏伟 《中国医药指南》 2009年第17期20-21,91,共3页
目的观察超低温冻存对人牙周膜干细胞(PDLSCs)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方法体外分离、培养人牙周膜细胞,待细胞达一定量后用有限元稀释法筛选PDLSCs。将第3代人PDLSCs经液氮冻存半年后复苏,测其存活率,检测细胞免疫表型,对PDLSCs进行成骨诱导... 目的观察超低温冻存对人牙周膜干细胞(PDLSCs)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方法体外分离、培养人牙周膜细胞,待细胞达一定量后用有限元稀释法筛选PDLSCs。将第3代人PDLSCs经液氮冻存半年后复苏,测其存活率,检测细胞免疫表型,对PDLSCs进行成骨诱导,测定其碱性磷酸酶(ALP)活性及体外矿化能力,观察超低温冻存对PDLSCs生物学特性的影响。结果第3代人PDLSCs冻存、复苏前后两组细胞在细胞形态、生长过程、免疫表型、成骨分化能力等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超低温冻存对人PDLSCs活性、增殖、细胞免疫表型及成骨分化能力没有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冻存 牙周膜干细胞 成骨诱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切牙发育中釉蛋白的免疫荧光定位 被引量:1
12
作者 刘天麟 王强 《上海口腔医学》 CAS CSCD 2010年第4期419-422,共4页
目的:观察釉蛋白在大鼠切牙发育不同时期的表达和分布情况。方法:采用免疫荧光法观察釉蛋白在大鼠切牙发育不同时期的表达与分布。结果:在成釉器增殖期、分化早期,未见釉蛋白表达;在分化晚期,前成釉细胞有弱阳性表达;在成熟早期,成釉细... 目的:观察釉蛋白在大鼠切牙发育不同时期的表达和分布情况。方法:采用免疫荧光法观察釉蛋白在大鼠切牙发育不同时期的表达与分布。结果:在成釉器增殖期、分化早期,未见釉蛋白表达;在分化晚期,前成釉细胞有弱阳性表达;在成熟早期,成釉细胞和成牙本质细胞均阳性表达;在成熟中期,成釉细胞及其基质呈强阳性表达,而成牙本质细胞阳性表达;在成熟晚期,成釉细胞和成牙本质细胞弱阳性表达。在成釉器各期,釉蛋白在外釉细胞、星网状细胞、牙乳头细胞均呈阴性表达。结论:釉蛋白参与釉基质和牙本质基质的形成,可能与牙发育中基质形成的信息传递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釉蛋白 切牙 大鼠 免疫荧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扩根器械拆除根管充填物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黄轶锋 朱亚琴 +1 位作者 潘鸣镝 李辰 《口腔材料器械杂志》 2005年第4期184-186,191,共4页
目的比较不同器械在进行根管再治疗时拆除根管充填物的能力。方法选取48颗离体上前牙常规根管治疗后随机分为4组(每组12颗),进行根充物的拆除。记录到达工作长度牙数、到达工作长度用时、根充物推出根尖孔牙数、发生并发症牙数及器械损... 目的比较不同器械在进行根管再治疗时拆除根管充填物的能力。方法选取48颗离体上前牙常规根管治疗后随机分为4组(每组12颗),进行根充物的拆除。记录到达工作长度牙数、到达工作长度用时、根充物推出根尖孔牙数、发生并发症牙数及器械损耗数。最后纵劈牙齿,统计根管内残余充填物量。实验结果采用 ANOVA 和 X^2检验。结果 H 锉联合回旋手机组到达根尖工作长度用时最短,与其它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四组根管内都有充填物残余;根管冠、中1/3的清理效果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在根尖1/3处 H 锉联合回旋手机组的清理效果好,与其它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K 锉联合回旋手机组有侧穿发生。结论 H 锉拆除根充物速度快、清理效果好;联合使用回旋手机可提高工作效率,但有一定的潜在风险,应谨慎操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根管治疗 根管充填 根管再治疗 回旋手机 根管治疗后 扩根器械 充填物 显著性差异 回旋手机 联合使用 工作长度 根管再治疗 X^2检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端粒、端粒酶与细胞永生化 被引量:1
14
作者 甄蕾 刘宏伟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CAS 2008年第4期285-287,共3页
永生化(immortalization)体外培养细胞自发或受外界因素的影响从增殖衰老危机中逃离.从而具有无限增殖能力的过程。自发永生化的几率非常小,啮齿类动物为10^-5~10^-6,而人类细胞则更为罕见.小于10^-12。目前研究发现细胞永生化... 永生化(immortalization)体外培养细胞自发或受外界因素的影响从增殖衰老危机中逃离.从而具有无限增殖能力的过程。自发永生化的几率非常小,啮齿类动物为10^-5~10^-6,而人类细胞则更为罕见.小于10^-12。目前研究发现细胞永生化与端粒和端粒酶有密切联系。端粒除保持染色体完整性外,还作为细胞生存期限的关键性调控因子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端粒 端粒酶 永生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于牙菌斑pH测定的复合型微pH电极的研制
15
作者 刘大力 袁诗芬 +2 位作者 应太林 朱邦尚 王小平 《口腔材料器械杂志》 2001年第1期12-14,共3页
目的 研制可用于测定菌斑pH值的微pH电极。方法 用循环伏安法聚苯胺修饰钨丝电极作为pH指示电极 ,用Ag AgCl丝作为参比电极 ,二者复合于塑料套管内构成复合型pH微电极 ,试用于菌斑pH的测定。结果 在pH3~ 12范围内 ,该电极呈现Nerns... 目的 研制可用于测定菌斑pH值的微pH电极。方法 用循环伏安法聚苯胺修饰钨丝电极作为pH指示电极 ,用Ag AgCl丝作为参比电极 ,二者复合于塑料套管内构成复合型pH微电极 ,试用于菌斑pH的测定。结果 在pH3~ 12范围内 ,该电极呈现Nernst响应 ,响应时间 <2min。将该电极试用于菌斑pH测定 ,获得蔗糖含漱后菌斑pH变动曲线。结论 该电极可用于菌斑内pH测定 ,且有望用于体内其它微小环境pH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电极 菌斑 PH 牙菌斑 研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脱细胞真皮基质作为引导组织再生屏障膜在体内的组织学变化研究 被引量:6
16
作者 王乾锋 刘宏伟 郑秋林 《口腔医学》 CAS 2010年第9期523-525,共3页
目的观察脱细胞真皮基质(acellular dermal matrix,ADM)作为引导组织再生(guided tissue regeneration,GTR)屏障膜时的体内组织学变化,探索其作为GTR屏障膜的可行性。方法在兔下颌前磨牙颊侧根面形成一开窗型牙周缺损模型,将ADM作为GTR... 目的观察脱细胞真皮基质(acellular dermal matrix,ADM)作为引导组织再生(guided tissue regeneration,GTR)屏障膜时的体内组织学变化,探索其作为GTR屏障膜的可行性。方法在兔下颌前磨牙颊侧根面形成一开窗型牙周缺损模型,将ADM作为GTR屏障膜覆盖和固定于缺损区表面,观察术后4周和8周时ADM的降解、血管化、炎性反应等组织学变化情况。结果术后4周时,ADM无明显降解,基本保持其原来完整结构;8周时,ADM出现轻中度降解,但结缔组织尚未突破整层ADM。结论 ADM可以作为GTR的屏障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脱细胞真皮基质 引导组织再生 屏障膜 组织学检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氯化镧对牙周炎大鼠龈沟液IL-6及IL-1β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7
17
作者 孙嘉方 荆得宝 +2 位作者 王小平 封磊 李晅 《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11年第5期5-9,共5页
目的通过观察牙周炎大鼠龈沟液的IL-1β、IL-6水平的变化探讨氯化镧防治牙周炎的效果。方法将造模成功的SD大鼠64只随机分成4组,即生理盐水冲洗对照组(P组);0.12%氯己定冲洗组(P1组);0.1 mmol/L氯化镧溶液冲洗组(P2组);0.1 mmol/L氯化... 目的通过观察牙周炎大鼠龈沟液的IL-1β、IL-6水平的变化探讨氯化镧防治牙周炎的效果。方法将造模成功的SD大鼠64只随机分成4组,即生理盐水冲洗对照组(P组);0.12%氯己定冲洗组(P1组);0.1 mmol/L氯化镧溶液冲洗组(P2组);0.1 mmol/L氯化镧喂养组(P3组),治疗12周。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 linked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治疗前后龈沟液中IL-1β以及IL-6的含量,治疗前后自身对照。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治疗后P2、P3组龈沟液中IL-1β以及IL-6的含量均有下降,治疗前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氯化镧能降低牙周炎大鼠龈沟液中IL-1β以及IL-6的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化镧 牙周炎模型 白介素 龈沟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io-Gide膜引导牙周组织再生术的配合及护理 被引量:2
18
作者 金文凤 《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06年第B09期109-110,共2页
关键词 BIO-GIDE膜 引导牙周组织再生术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Ⅱ型玻璃离子与3MF2000复合体修复牙楔形缺损 被引量:1
19
作者 杨红宇 《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01年第2期55-55,57,共2页
关键词 玻璃离聚物粘固剂 复合树脂类 牙楔形缺损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根向复位瓣治疗Ⅲ度根分叉病变的临床评价 被引量:3
20
作者 王乾锋 刘宏伟 倪俞佳 《临床口腔医学杂志》 2008年第11期680-682,共3页
目的:评价根向复位瓣治疗下颌第一磨牙Ⅲ度根分叉病变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患有双侧下颌第一磨牙Ⅲ度根分叉病变的慢性牙周炎患者10例,经牙周基础治疗4周后对其中一侧的下颌第一磨牙进行根向复位瓣(ARF)手术治疗,对侧同名牙则继续... 目的:评价根向复位瓣治疗下颌第一磨牙Ⅲ度根分叉病变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患有双侧下颌第一磨牙Ⅲ度根分叉病变的慢性牙周炎患者10例,经牙周基础治疗4周后对其中一侧的下颌第一磨牙进行根向复位瓣(ARF)手术治疗,对侧同名牙则继续行龈下刮治和根面平整(SRP)。测量术前和术后6个月各临床指标包括垂直探诊深度(VPD)、临床附着水平(CAL)、角化龈宽度(WKG)的变化,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后6个月ARF组根分叉充分暴露,无探诊出血和根面龋,VPD为(2.25±0.54)mm,比术前减少(5.57±0.47)mm,与术前和对照组相比较,差异均有高度显著性(P<0.01);CAL增加(0.15±0.15)mm,与术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WKG减少(0.32±0.11)mm,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有平均(1.33±0.72)mm的附着龈形成。结论:根向复位瓣治疗下颌第一磨牙Ⅲ度根分叉病变的近期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根向复位瓣 根分叉病变 下颌第一磨牙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