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神经梅毒研究进展 被引量:17
1
作者 欧强 卢峪霞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78-79,共2页
神经梅毒是梅毒苍白螺旋体侵犯脑膜和(或)脑实质引起的一种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近年来梅毒和神经梅毒的报道日益增多,受到人们普遍关注。现综合国内外文献就神经梅毒的研究进展作一简要综述。
关键词 神经梅毒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 苍白螺旋体 流行病学 脑实质 国内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乙型肝炎病人的心理状况调查 被引量:1
2
作者 王新敏 李春波 +1 位作者 沈昭在 余金明 《世界感染杂志》 2006年第5期439-440,共2页
目的调查慢性乙型肝炎病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和焦虑、抑郁发生情况。方法采用一般健康问卷对536例慢性乙型肝炎病人和200例正常志愿者进行调研,用EXCEL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慢性乙型肝炎病人中,存在... 目的调查慢性乙型肝炎病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和焦虑、抑郁发生情况。方法采用一般健康问卷对536例慢性乙型肝炎病人和200例正常志愿者进行调研,用EXCEL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慢性乙型肝炎病人中,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病人占47.0%;其中轻中度心理障碍为27.6%,重度心理障碍倾向病人的比例为19.4%。筛查焦虑检出率为45.3%,筛查抑郁检出率为36.0%;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差异。结论慢性乙型肝炎病人中存在焦虑和抑郁等心理障碍的比例远高于正常人;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考虑综合性治疗比较好,包括心理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 慢性 心理健康 焦虑 抑郁 筛检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NaPshot技术对萎缩性胃炎IL-1B-1473单核苷酸多态性的检测 被引量:5
3
作者 叶荣菊 黄志刚 +3 位作者 王讳 王娜 王韶英 陈锡美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1202-1206,共5页
目的:探讨IL-1B-1473基因与萎缩性胃炎的相关性.方法:选择上海同济医院经病理确诊的慢性萎缩性胃炎和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各100例,收集其外周血标本和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抽提标本DNA,以多重SNaPshot技术检测IL-1B-1473单核苷酸多态性.结果... 目的:探讨IL-1B-1473基因与萎缩性胃炎的相关性.方法:选择上海同济医院经病理确诊的慢性萎缩性胃炎和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各100例,收集其外周血标本和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抽提标本DNA,以多重SNaPshot技术检测IL-1B-1473单核苷酸多态性.结果:IL-1B-1473基因在萎缩组和非萎缩组的基因型分布频率未见显著性差异.IL-1B-1473基因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萎缩程度无显著关联,携带-1473G/G的个体与携带-1473C/C者比较,其发生萎缩的危险性增加32%(OR=1.32,95%CI:0.55-3.16),但未达到统计学显著性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萎缩性胃炎 白介素-1B 多态性 SnaPshot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6s rDNA扩增子测序分析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肠道菌群的改变 被引量:2
4
作者 卢峪霞 李信 +2 位作者 艾自胜 梁萍 杨长青 《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21年第2期206-213,共8页
目的应用16s rDNA扩增子测序技术分析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 CHB)患者和健康人肠道菌群的差异,探讨肠道菌群对CHB患者疾病的影响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收集2017年1月—2018年12月就诊的CHB患者(60例)、健康对照者(30例)粪... 目的应用16s rDNA扩增子测序技术分析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 CHB)患者和健康人肠道菌群的差异,探讨肠道菌群对CHB患者疾病的影响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收集2017年1月—2018年12月就诊的CHB患者(60例)、健康对照者(30例)粪便样本,应用16s rDNA扩增子测序技术,进行菌群鉴定及差异性分析。结果与CHB组比较,健康对照组肠道菌群的丰富度、多样性、均匀度更高。在门水平,两组样本菌群均以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为主;健康对照组出现了独有的浮霉菌门(Planctomycetes)。在纲水平,健康对照组独有Melainabacteria和OM190;芽孢杆菌纲在CHB组较健康对照组多(P=0.000 999)。在目水平,放线菌目、假单胞菌目在CHB组中独有;Gastranaerophilales在健康对照组独有;乳酸菌目在CHB组多于健康对照组(P=0.000 999);柄杆菌目、脱硫弧菌目、根瘤菌目在CHB组少于健康对照组(P=0.000 999、0.045 954、0.000 003 57)。在科水平,放线菌科、丛毛单胞菌科、莫拉氏菌科在CHB组中独有;叶杆菌科、柄杆菌科、氨基酸球菌科在CHB组少于健康对照组(P=0.000 003 57、0.000 999、0.039 96);Defluviitaleaceae、链球菌科、毛螺菌科在CHB组多于健康对照组(P=0.000 067 3、0.000 999、0.018 981)。在属水平,CHB组独有12个属,健康对照组独有5个属;CHB组毛螺旋菌属UCG-010、中慢生根瘤菌属少于健康对照组(P=0.033 966、0.000 003 57);以下菌属在CHB组多于健康对照组:瘤胃球菌属1、伊格尔兹氏菌属、毛螺旋菌属NC2004、毛螺旋菌属FCS020、梭菌属、Defluviitaleaceae UCG-011、颤杆菌克属、Blautia(P=0.009 99、0.004 995、0.030 969、0.011 988、0.027 972、0.000 067 35、0.000 969、0.019 98)。慢乙肝患者不同个体间肠道菌群差异大,健康对照组个体差异小。结论与CHB组比较,健康对照组肠道菌群的丰富度、多样性、均匀度更高。在门、纲、目、科、属等不同分类水平,CHB组和健康对照组肠道菌群有各自独有的菌种和差异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乙型肝炎 肠道菌群 肠-肝轴 16s rDN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综合性大学医学传播学通识课程的实践探索
5
作者 李颖 顾春雅 +4 位作者 卢峪霞 吴珩 葛艳丽 姜淼 程黎明 《中华医学教育杂志》 2021年第12期1095-1099,共5页
为了提高高校学生健康素养、培养学生对媒体传播医学知识的评判性思维能力、促进健康理念和行为的形成,同济大学同济临床医学院面向通识教育阶段各专业学生开设"健康疾病传播"医学传播学通识选修课程。课程在设计上关注学生需... 为了提高高校学生健康素养、培养学生对媒体传播医学知识的评判性思维能力、促进健康理念和行为的形成,同济大学同济临床医学院面向通识教育阶段各专业学生开设"健康疾病传播"医学传播学通识选修课程。课程在设计上关注学生需求,提升高阶性和挑战度,应用案例教学方法和任务驱动教学方法,通过医学传播案例分析、传播作品创作、研究性项目任务等促进学生学习投入度,提高了学生健康素养,提升了学生思维、综合、创造能力。课程运行2轮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可以为医学传播学课程建设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学传播学 健康 疾病 综合性大学 通识教育
原文传递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生存质量与肝功能的关系 被引量:2
6
作者 王新敏 李春波 +1 位作者 沈昭在 余金明 《中华全科医师杂志》 2007年第4期212-214,共3页
目的研究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生存质量与肝功能变化的关系。方法采用健康状况问卷(SF-36)对536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和200例正常志愿者进行心理状况调查,同时根据调查时2周内的 ALT 和胆红素结果,分成肝功能正常及轻、中、重度损伤4组。肝... 目的研究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生存质量与肝功能变化的关系。方法采用健康状况问卷(SF-36)对536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和200例正常志愿者进行心理状况调查,同时根据调查时2周内的 ALT 和胆红素结果,分成肝功能正常及轻、中、重度损伤4组。肝功能异常者,在上述指标恢复正常后复测1次。肝功能异常者做自身前后比较,用 Wilcoxon 符号秩检验,用 Jonckheere-Terpstra方法进行肝功能变化的趋势检验。结果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躯体功能、躯体健康所致角色限制、躯体疼痛、总体健康感、生命活力、社交功能、情感问题所致角色受限、精神健康,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生存质量的调查结果显示,以总体健康感、躯体健康所致角色限制、情感问题所致角色限制、生命活力得分相对最低。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生存质量远低于正常者,肝功能损伤严重者的生存质量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 乙型 慢性 生活质量 肝功能
原文传递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心理状况和生存质量的调查 被引量:2
7
作者 王新敏 李春波 +1 位作者 沈昭在 余金明 《中华全科医师杂志》 2009年第4期276-277,共2页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在全世界一直都是一个严重的健康卫生问题。中国乙型肝炎患者众多,目前治疗上主要重视躯体疾病的治疗而较少关心此类患者的心理状况,本研究调查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心理状况和生存质量现状,以期能引起大家的重视。
关键词 肝炎 乙型 慢性
原文传递
高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肝肾及凝血功能损伤的临床特征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朱竹先 张晓林 +1 位作者 李旭 张子强 《上海预防医学》 CAS 2020年第9期732-735,745,共5页
【目的】了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的临床特点,重点分析高龄COVID-19患者肝肾及凝血功能损伤以及临床转归情况。【方法】收集2020年1月20日至2020年4月20日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收治的72例COVID-19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人口... 【目的】了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的临床特点,重点分析高龄COVID-19患者肝肾及凝血功能损伤以及临床转归情况。【方法】收集2020年1月20日至2020年4月20日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收治的72例COVID-19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人口学数据、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测结果、合并的基础疾病、出院及死亡情况,根据病情轻重及年龄分层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72例COVID-19患者中,重症患者27例,非重症患者45例;高龄(≥60岁)患者31例,低龄(<60岁)患者41例;发热(83.3%)、咳嗽(36.1%)、疲劳(23.6%)是最常见的临床症状。患者的中位年龄为56.1岁(15~80岁),非重症和重症患者的平均年龄分别为47.4岁和64.6岁。高龄组和低龄组中重症患者分别占67.7%(21/31)和14.6%(6/41)。与低龄患者比较,高龄患者的天冬氨酸转氨酶、肌酐及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水平显著增高(P<0.05),住院时间显著延长(P<0.001),死亡比例显著增加(P<0.05)。【结论】高龄COVID-19患者存在明显的肝肾及凝血功能损伤,影响COVID-19的临床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肝肾功能 凝血功能 高龄
原文传递
绿脓假单胞菌生物被膜形成中相关基因的表达
9
作者 倪明 田德英 +3 位作者 余冰 王卫华 张蓓 宋佩辉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1078-1080,共3页
目的通过检测绿脓假单胞菌生物被膜形成过程中藻酸盐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研究藻酸盐在绿脓假单胞菌生物被膜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方法改良平板培养法建立黏液型绿脓假单胞菌PA17和非黏液型绿脓假单胞菌PAO1生物被膜模型,半定量RT-PCR测定... 目的通过检测绿脓假单胞菌生物被膜形成过程中藻酸盐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研究藻酸盐在绿脓假单胞菌生物被膜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方法改良平板培养法建立黏液型绿脓假单胞菌PA17和非黏液型绿脓假单胞菌PAO1生物被膜模型,半定量RT-PCR测定生物被膜形成不同时间点algD、algU的表达,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PAO1和PA17分别于第3天和第6天形成成熟生物被膜。algD和algU均在微菌落分化为成熟生物被膜的阶段表达增高。单因素方差分析示同一菌株的相同基因在生物被膜形成过程的不同时间点表达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独立样本秩和检验示同一基因在不同菌株生物被膜形成过程中表达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藻酸盐在绿脓假单胞菌生物被膜形成过程中微菌落分化为成熟生物被膜的阶段发挥作用,不受绿脓假单胞菌表型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假单胞菌 铜绿 生物被膜 藻酸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