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临床实践问题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探讨
1
作者 张娟 初茂林 +5 位作者 姜苏娜 薛佳玮 杜文众 迟锦玉 代思明 杨珊珊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24年第14期179-183,共5页
培养创新型高层次复合型医学人才是目前临床医学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目标。临床实践是培养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重要环节,因此基于临床实践—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科研实验设计对临床医学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基于解决临床实践问题... 培养创新型高层次复合型医学人才是目前临床医学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目标。临床实践是培养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重要环节,因此基于临床实践—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科研实验设计对临床医学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基于解决临床实践问题的创新引导教学将可能显著提升临床医学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文章对发掘临床实践问题与培养科研创新能力的脱钩原因进行剖析,对发掘临床实践问题与培养临床医学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新型引导教学模式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探讨应对策略及措施,以期为临床医学研究生的科研素质培养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床医学 研究生教育 科研创新 医学教育 临床实践问题 创新引导教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甲氨蝶呤和叶酸的作用效果 被引量:2
2
作者 赵彦萍 张志毅 《中国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7期22-23,共2页
目的:比较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与健康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观察甲氨蝶呤及叶酸治疗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和风湿性关节炎严重程度的影响。方法:①选择2002-03/2003-12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风湿免疫科住院的类风湿关节... 目的:比较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与健康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观察甲氨蝶呤及叶酸治疗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和风湿性关节炎严重程度的影响。方法:①选择2002-03/2003-12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风湿免疫科住院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63例。均签署知情同意书。随机将63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分为2组:安慰剂对照组31例,叶酸治疗组32例。同期选择本院健康体检者40人为健康对照组。②两组均给予甲氨蝶呤治疗,10~20mg/次,1次/周。叶酸治疗组另外服用小剂量叶酸片,2.5mg/d,治疗3个月。安慰剂对照组患者另外服用安慰剂(淀粉制作),服用剂量及治疗时间同叶酸治疗组。③应用高效液相微柱层析法测定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浓度。④采用疾病活动度积分作为治疗前后风湿性关节炎严重程度判定标准。结果:安慰剂对照组有2例失访,叶酸治疗组有2例出现无法耐受的胃肠道副反应停用甲氨蝶呤,1例失去随访,最终进入结果分析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58例,健康者40人。①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治疗前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犤(18.09±12.15),(13.24±5.72)μmol/L,P<0.05犦。安慰剂对照组治疗后明显高于治疗前犤(22.04±11.90),(17.45±15.9)μmol/L,P<0.05犦;叶酸治疗组治疗前后相近犤(18.44±12.51),(16.21±8.34)μmol/L,P>0.05犦。②疾病活动度积分:安慰剂对照组治疗后明显低于治疗前(4.18±0.63,5.76±0.92,P<0.01);叶酸治疗组治疗后明显低于治疗前(4.04±0.61,5.67±0.89,P<0.01);两组治疗后下降幅度相近。说明叶酸对甲氨蝶呤疗效无影响。结论:①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普遍存在着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甲氨蝶呤的治疗会引起同型半胱氨酸的进一步增高。②小剂量(2.5mg/d)的叶酸补充能有效地降低甲氨蝶呤引起的高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而且不影响甲氨蝶呤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风湿关节炎 血浆同型半胱氨酸 甲氨蝶呤 叶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晚期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康复护理体会
3
作者 徐莹 《黑龙江医学》 2009年第9期708-709,共2页
关键词 类风湿关节炎 康复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甲基-D-天门冬氨酸受体-1反义寡核苷酸对大鼠脑缺血性损伤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2
4
作者 张隽 丰宏林 +2 位作者 姜海智 盛莉 孙威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6年第5期228-231,共4页
目的探讨N-甲基-D-天门冬氨酸受体1(NMDAR1)反义寡核苷酸(ASODN)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的影响。方法将9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3组:缺血再灌注组30只:采用Longa改良方法制作大鼠可复流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模型,在缺血2h后进行... 目的探讨N-甲基-D-天门冬氨酸受体1(NMDAR1)反义寡核苷酸(ASODN)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的影响。方法将9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3组:缺血再灌注组30只:采用Longa改良方法制作大鼠可复流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模型,在缺血2h后进行再灌注;对照组30只:MCAO模型成功后立即向侧脑室内注入10μl灭菌PBS,在缺血2h后进行再灌注;ASODN组30只:MCAO模型成功后立即向侧脑室注入10μlNMDAR1反义寡核苷酸。以上3组依缺血2h后再灌注时间0、6、24、48、72h分为5个亚组,除再灌注72h时间点10只外,其余每个亚组5只。在相应时间点取脑,行HE染色、NMDAR1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及脑梗死体积测定。结果ASODN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1.4±0.5)显著低于缺血再灌注组(2.4±0.6)和对照组(2.5±0.4),P<0.05;ASODN组缺血周边区NMDAR1阳性细胞数(36±10)显著少于缺血再灌注组(46±20)和对照组(50±16),P<0.05。ASODN组平均脑梗死体积百分比(28±4)%显著低于缺血再灌注组(42±3)%和对照组(43±5)%,P<0.01。结论局灶性脑缺血后侧脑室内注入NMDAR1反义寡核苷酸可缩小梗死体积,具有脑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 再灌注损伤 寡核苷酸类 反义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豆角中毒致横纹肌溶解1例 被引量:1
5
作者 王辉 张海宏 张志毅 《黑龙江医学》 2009年第7期560-560,共1页
关键词 横纹肌溶解 豆角中毒 胃肠道症状 食物中毒 病历介绍 中毒病人 主要表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误用小剂量甲氨喋呤致急性造血功能停滞1例
6
作者 赵彦萍 张志毅 梅轶芳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491-491,共1页
关键词 急性造血功能停滞 甲氨喋呤 小剂量 误用 抗SSA抗体 抗SSB抗体 口腔溃疡 ECT检查 干燥综合征 进行性加重 病例介绍 腮腺肿大 反复发作 排泄功能 出现 强的松 治疗后 帕夫林 停药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例过敏性休克致DIC患者的护理 被引量:1
7
作者 王艳丽 刘玉秀 《中国伤残医学》 2008年第5期115-115,共1页
关键词 DIC患者 过敏性休克 护理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临床工作者 纤维蛋白沉积 特异性过敏原 周围循环灌注
原文传递
糖尿病高渗并横纹肌溶解致急性肾衰1例报告
8
作者 赵彦萍 梅轶芳 张志毅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2期3520-3520,共1页
关键词 横纹肌溶解 急性肾功能衰竭 糖尿病高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剂量化疗并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原发性干燥综合征二例患者的免疫重建 被引量:4
9
作者 张志毅 李荣滨 +4 位作者 蒋颖 冷晓梅 梅轶芳 赵彦萍 赵岩 《中华内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926-929,共4页
目的通过观察大剂量化疗(HDC)并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APBSCT)治疗重症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SS)患者治疗前后 T 细胞亚群和 T 细胞受体(TCR)克隆谱型的变化,探讨移植的免疫重建过程。方法 2例长期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治疗病情不能缓解... 目的通过观察大剂量化疗(HDC)并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APBSCT)治疗重症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SS)患者治疗前后 T 细胞亚群和 T 细胞受体(TCR)克隆谱型的变化,探讨移植的免疫重建过程。方法 2例长期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治疗病情不能缓解的重症 pSS 患者,给予HDC 及 APBSCT 治疗。流式细胞仪检测 T 细胞亚群,观察治疗前后 T 细胞亚群的变化。RT-PCR 扩增患者外周血 TCRV 区24个β亚家族序列,阳性的亚家族行荧光标记的二次 PCR,用分析 TCRVβ亚家族 CDR3长度的方法检测 T 细胞克隆性,以及移植前后 T 细胞克隆谱的变化。结果 2例重症 pSS患者顺利完成 APBSCT 全过程,T 细胞亚群有不同程度的恢复,移植后 TCRVβ有由寡克隆向多克隆转化的趋势。结论本组2例重症 pSS 患者 HDC 并 APBSCT 治疗后病情得以控制,免疫功能在3个月时已有恢复的趋势,但其可行性与安全性有待大样本及随诊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干燥综合征 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 免疫重建
原文传递
抗环瓜氨酸肽抗体对类风湿关节炎和丙型肝炎相关关节病鉴别诊断的意义 被引量:1
10
作者 刘殿新 王辉 张志毅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10期607-609,共3页
目的检测血清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抗CCP抗体)和类风湿因子(RF)在类风湿关节炎(RA)和丙型肝炎病毒(HCV)相关关节病中的阳性率,探讨抗CCP抗体检测在RA和HCV相关关节病鉴别诊断中的意义。方法42例RA和38例HCV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目的检测血清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抗CCP抗体)和类风湿因子(RF)在类风湿关节炎(RA)和丙型肝炎病毒(HCV)相关关节病中的阳性率,探讨抗CCP抗体检测在RA和HCV相关关节病鉴别诊断中的意义。方法42例RA和38例HCV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30名健康体检者为正常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定量检测抗CCP抗体浓度,采用免疫散射比浊法定量测定RF浓度。结果血清抗CCP抗体在RA组阳性率为86%(36/42),而在HCV感染组和正常对照组均为阴性。同HCV感染组和正常对照组相比,RA组血清抗CCP抗体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6% VS 0,P〈0.01)。血清RF在RA组阳性率为79%(33/42):HCV感染组阳性率是42%(16/38),健康对照组阳性率是7%(2/30)。而在16例RF阳性HCV感染患者中,HCV相关关节病占81%(13/16),无关节受累者占19%(3/16);13例HCV相关关节病中,多关节痛者占85%(11/13),RA样多关节受累者占15%(2/13);RF在HCV相关关节病与RA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1% VS 79%,19〉0.05)。结论血清抗CCP抗体测定更有助于RA与HCV相关关节病的鉴别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炎 类风湿 类风湿因子 肝炎 丙型 慢性 抗环瓜氨酸肽抗体
原文传递
感染HBV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应用TNF-α拮抗剂的研究进展
11
作者 刘微 梅轶芳 张志毅 《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电子版)》 CAS 2012年第5期74-76,共3页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以关节损害为主要表现的多系统性炎症性自身免疫病。病理特点是慢性滑膜炎,导致关节逐渐退化、破坏、融合,最终可导致残疾。传统治疗RA的药物(如甲氨蝶呤、柳氮磺吡啶、来氟米特、羟...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以关节损害为主要表现的多系统性炎症性自身免疫病。病理特点是慢性滑膜炎,导致关节逐渐退化、破坏、融合,最终可导致残疾。传统治疗RA的药物(如甲氨蝶呤、柳氮磺吡啶、来氟米特、羟氯喹等),只能使部分患者病情达到临床缓解。近年来,随着免疫医学和分子生物学的不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风湿关节炎 关节炎患者 拮抗剂 TNF HBV 自身免疫病 应用 感染
原文传递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与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压患者生存质量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梅轶芳 高娟 +5 位作者 张娟 张海宏 王辉 赵彦萍 姜海智 张志毅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8期543-545,共3页
目的对比研究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与慢性疾病(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压)患者的健康相关生存质量(HRQOL)。方法选择门诊的SLE缓解期患者、住院活动期SLE患者及门诊的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压患者进行健康状况调查问卷简表-36(sF... 目的对比研究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与慢性疾病(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压)患者的健康相关生存质量(HRQOL)。方法选择门诊的SLE缓解期患者、住院活动期SLE患者及门诊的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压患者进行健康状况调查问卷简表-36(sF-36)量表调查,分析量表各维度得分并进行比较。结果SLE组平均年龄(39±13)岁,冠心病组(65±16)岁,糖尿病组(60±13)岁,高血压组(59±14)岁。SLE组患者年龄明显小于其他慢性疾病组(P〈0.05)。缓解期SLE患者的sF-36量表各维度得分与其他慢性疾病没有差别,而活动期的SLE患者各维度与慢性病及缓解期SLE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活动期SLE患者比其他慢性病患者的生存质量明显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斑狼疮 系统性 慢性病 健康状况指标
原文传递
基于合成致死策略寻找ARID1A突变肝细胞癌的治疗靶点 被引量:3
13
作者 王光兴 石毅 +3 位作者 王小晟 张跃 韩泽广 何昆燕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3297-3304,共8页
ARID1A编码的BAF250a蛋白是SWI/SNF(SWItch/Sucrose Non-Fermentable)染色质重组复合物BAF(BRG1-associated factors)的亚基之一,参与改变染色体的结构和可接近性。ARID1A在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中的突变率高达13%,... ARID1A编码的BAF250a蛋白是SWI/SNF(SWItch/Sucrose Non-Fermentable)染色质重组复合物BAF(BRG1-associated factors)的亚基之一,参与改变染色体的结构和可接近性。ARID1A在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中的突变率高达13%,但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药物。本研究旨在利用合成致死策略寻找携带ARID1A突变HCC的治疗新靶标。首先,本研究通过分析ARID1A突变与肿瘤恶性程度的相关性发现ARID1A突变的肿瘤恶性度增加;进而分析Achilles和NCI-60癌症细胞系中ARID1A突变和野生型细胞系的基因表型值(gene phenotype value,GPV)和高表达基因,获得ARID1A突变细胞低GPV和高表达的重叠基因,再扩大样本使用CCLE(Cancer Cell Line Encyclopedia)细胞系的高表达基因进行重叠基因分析;最后并在TCGA(the Cancer Genome Atlas)肝癌数据库中进行筛选,获得116个潜在的ARID1A合成致死基因。本研究运用生物信息学方法计算获得多个ARID1A的潜在合成性致死基因,为ARID1A突变HCC患者提供新的治疗靶点,也为靶向药物研发提供了新靶标和新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RID1A 合成致死 HCC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