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腰交感神经节阻滞治疗下肢伤口长期不愈合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2
1
作者 李洪颖 罗振红 吴月溪 《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428-430,共3页
目的观察腰交感神经节阻滞法治疗下肢伤口长期不愈合的临床效果。方法48例下肢损伤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常规伤口护理;治疗组常规伤口护理+腰交感神经节阻滞。每组根据伤口情况分为轻、中、重三级分别观察各组患者的伤口愈合时间... 目的观察腰交感神经节阻滞法治疗下肢伤口长期不愈合的临床效果。方法48例下肢损伤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常规伤口护理;治疗组常规伤口护理+腰交感神经节阻滞。每组根据伤口情况分为轻、中、重三级分别观察各组患者的伤口愈合时间及伤口愈合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患者下肢伤口愈合时间显著提前;治疗组患者伤口愈合级别显著优于对照组。结论腰交感神经节阻滞可以缩短下肢伤口的愈合时间,并改善伤口的愈合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感神经节阻滞 下肢 伤口不愈合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手术后病人应用自控镇痛的临床效果观察 被引量:2
2
作者 李洪颖 罗振红 曲丽琴 《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514-516,共3页
目的观察手术后病人自控镇痛(PCA)的镇痛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对1692例手术病人根据手术部位不同分为5组,采用自控静脉镇痛和硬膜外镇痛,观察48h内镇痛效果、不良反应。结果各组手术后VAS评分均在3分以下;胸部组术后24h和48h VAS... 目的观察手术后病人自控镇痛(PCA)的镇痛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对1692例手术病人根据手术部位不同分为5组,采用自控静脉镇痛和硬膜外镇痛,观察48h内镇痛效果、不良反应。结果各组手术后VAS评分均在3分以下;胸部组术后24h和48h VAS评分最高,腹部组次之;腹部组术后48h内按压次数和有效次数最多;术后24-48h头部、胸部、腹部、四肢组按压次数最多,脊柱组最少;胸部组手术后呼吸抑制、头晕发生最多;腹部组手术后恶心、呕吐及尿潴留发生最多。结论术后镇痛使用硬膜外或静脉病人自控镇痛方法,镇痛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术病人 自控镇痛 静脉镇痛 硬膜外镇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身麻醉用于危重孕妇剖宫产的体会
3
作者 边防 张丽颖 +1 位作者 佟华铭 马雪松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472-473,共2页
关键词 全身麻醉 剖宫产 孕妇 危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乌甲素联合芬太尼用于神经外科患者术后镇痛 被引量:5
4
作者 崔颖 彭永明 +1 位作者 魏荧 戚思华 《海南医学》 CAS 2011年第23期69-71,共3页
目的观察高乌甲素(Lappaconitine,LA)联合芬太尼用于神经外科患者自控静脉镇痛(PCta)的效果,探讨其对神经外科术后应激反应及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30例择期开颅手术的患者,年龄28~63岁,ASAI~Ⅱ级,随机分为两组。芬太尼组... 目的观察高乌甲素(Lappaconitine,LA)联合芬太尼用于神经外科患者自控静脉镇痛(PCta)的效果,探讨其对神经外科术后应激反应及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30例择期开颅手术的患者,年龄28~63岁,ASAI~Ⅱ级,随机分为两组。芬太尼组(I组,n=15):术后镇痛给予芬太尼12.0μg/kg+昂丹司琼0.15mg/kg;高乌甲素组(Ⅱ组,舻15):术后镇痛给予高乌甲素0.4mg/kg+芬太尼6.0gg/kg+昂丹司琼0.15mg/kg。手术结束前30min,负荷镇痛I组静脉给予芬太尼1.0μg/kg+昂丹司琼0.08mg/kg,H组静脉给予高乌甲素0.08mg/kg+昂丹司琼0.08mg/kg,手术结束后即刻连接静脉镇痛泵。分别记录术后6h、24h和48h各时间点的VAS评分,Ramsay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用放射免疫法检测术后6h和24h外周静脉血血浆内皮素-1(ET-1)和白细胞介素-2(IL-2)表达水平。结果与I组相比,Ⅱ组术后6h、24h和48hVAS评分和Ramsay镇静评分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I组相比,Ⅱ组术后恶心呕吐评分显著降低(P〈0.05);I组有呼吸抑制发生CP〈0.05)。与术前相比,I组和Ⅱ组术后6h和24h血浆ET-1水平显著降低(P〈0.05);与I组相比,Ⅱ组术后6h和24h血浆ET-1水平无明显变化。与术前相比,I组术后6h和24h血清IL-2水平显著降低(P〈0.05);与I组相比,Ⅱ组术后6h和24h血清IL-2水平显著升高(P〈0.05)。结论高乌甲素联合芬太尼用于神经外科开颅手术患者自控静脉镇痛效果与单纯使用芬太尼相似,并降低恶心呕吐和呼吸抑制发生;同时能够抑制机体应激反应,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外科 术后镇痛 高乌甲素 应激 免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塞米松对氟比洛芬酯超前镇痛的影响 被引量:3
5
作者 冯翠 杨春华 +3 位作者 刘晓鸣 李军 高大鹏 戚思华 《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69-371,377,共4页
目的探讨地塞米松复合氟比洛芬酯超前镇痛对术后疼痛的影响。方法 60例择期妇科手术,随机双盲分成地塞米松10 mg复合氟比洛芬酯100 mg组(Ⅰ组)、氟比洛芬酯组100 mg组(Ⅱ组)、芬太尼50μg复合氟比洛芬酯组100 mg(Ⅲ组)。所有患者均接受... 目的探讨地塞米松复合氟比洛芬酯超前镇痛对术后疼痛的影响。方法 60例择期妇科手术,随机双盲分成地塞米松10 mg复合氟比洛芬酯100 mg组(Ⅰ组)、氟比洛芬酯组100 mg组(Ⅱ组)、芬太尼50μg复合氟比洛芬酯组100 mg(Ⅲ组)。所有患者均接受L_2、L_3腰-硬联合阻滞。所有药物按分组于手术结束前15 min一次性静脉注入,观察术后6、12、24、48、72 h的VAS评分、Ramsay镇静评分及不良反应。结果术后各个时间点,Ⅰ组的VAS评分都低于Ⅱ组和Ⅲ组(P<0.05);Ⅰ组术后24 h的VAS评分高于其他各个时点(P<0.05);Ⅱ组和Ⅲ组术后48 h和72 h的VAS评分低于24 h(P<0.05)。3组组间Ramsay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Ⅱ组和Ⅲ组追加镇痛药的次数高于Ⅰ组(P<0.05)。Ⅲ组恶心及皮肤瘙痒的发生率高于Ⅰ组和Ⅱ组(P<0.05)。结论地塞米松能够协同氟比洛芬酯镇痛作用,延长术后镇痛时间,副作用小,是良好的超前镇痛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塞米松 氟比洛芬酯 芬太尼 超前镇痛 静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γ-羟基丁酸对缺血预处理大鼠白细胞介素-6和水通道蛋白-4表达的影响
6
作者 郜旭 田昊 +1 位作者 吴秀萍 王颖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905-907,共3页
目的探讨脑缺血预处理和γ-羟基丁酸(GHBA)的脑保护机制。方法96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三组:缺血组、缺血预处理组、预处理后GHBA干预组。每组按照再缺血后12h、1d、2d、3d四个时间点平均分为四个亚组。用二次线栓法制成局灶性脑缺血... 目的探讨脑缺血预处理和γ-羟基丁酸(GHBA)的脑保护机制。方法96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三组:缺血组、缺血预处理组、预处理后GHBA干预组。每组按照再缺血后12h、1d、2d、3d四个时间点平均分为四个亚组。用二次线栓法制成局灶性脑缺血耐受动物模型。分别观察比较三组动物脑组织含水量和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并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水通道蛋白-4(AQP4)的表达。结果在缺血后相同时间点,预处理组较缺血组脑组织含水量、IL-6水平及AQP4表达均有明显降低,在此基础上,干预组较预处理组又有进一步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缺血预处理可诱导脑缺血耐受作用,与炎症细胞因子及AQP4表达降低有关,缺血预处理后预防性使用GHBA可以对再次严重缺血脑损伤产生更明显的保护作用,进一步减轻神经功能缺损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预处理 GHBA 白细胞介素-6 水通道蛋白-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缺血后处理脑保护作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9
7
作者 刘云 高晓莹 戚思华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60-164,共5页
随着溶栓药物和血管内治疗技术的进步,在时间窗内对缺血性卒中的治疗能够减轻脑损伤,改善神经功能。但脑缺血-再灌注(ischemia-reperfusion,IR)发生过程中,由于氧自由基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加重脑组织的损伤。
关键词 脑缺血 再灌注损伤 缺血后处理 脑保护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异丙酚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nNOS表达的影响
8
作者 戚思华 咸子薇 +3 位作者 李文志 张冰 李军 韩宝庆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6期606-610,共5页
目的探讨异丙酚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神经型一氧化氮合酶(nNOS)表达的影响及其可能的脑保护机制。方法78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S组,n =6);缺血-再灌注组(I-R组,n=36);异丙酚干预组(P组,n=36)。I-R组和P组按... 目的探讨异丙酚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神经型一氧化氮合酶(nNOS)表达的影响及其可能的脑保护机制。方法78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S组,n =6);缺血-再灌注组(I-R组,n=36);异丙酚干预组(P组,n=36)。I-R组和P组按不同再灌注时间又随机分为三个亚组:1 h亚组、3 h亚组、6 h亚组(n=12)。采用右侧大脑中动脉线栓法(MCAO)建立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S组行假手术操作,但不行线栓法阻断血流及药物干预;I-R组于缺血2 h后再灌注时即刻右侧侧脑室注射生理盐水(1 mg/kg);P组于缺血2 h后再灌注时即刻右侧侧脑室注射1%异丙酚(1 mg/kg)。所有大鼠于再灌注前进行神经学功能评分;分别于各再灌注时间点断头取脑组织,TTC染色法测定脑梗死灶(n=6);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脑组织病理学变化(n=6);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测定nNOS蛋白表达(n=6)。结果与I-R组比较,P组神经学功能评分降低(P<0.05)。在I-R组内,与1h亚组比较,3 h亚组和6 h亚组脑梗死灶明显增大(P<0.05);P组3 h亚组、6 h亚组与I-R组同时间亚组比较,脑梗死灶减小( P<0.05)。S组神经细胞结构完整;I-R组神经细胞结构破坏,有核分裂及核溶解;与I-R组比较,P组脑组织病理学改变减轻。S组仅有少量nNOS蛋白表达;在I-R组内,nNOS蛋白在1h亚组表达升高,在3 h亚组表达到高峰,6 h亚组与3 h亚组比较表达降低(P<0.05);P组3 h亚组、6 h亚组与I-R组同时间亚组比较,nNOS蛋白表达减少(P<0.05)。结论异丙酚抑制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nNOS蛋白的表达,可能是其脑保护作用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异丙酚 脑缺血 再灌注损伤 神经型-氧化氮合酶
原文传递
丙泊酚对大鼠前脑缺血/再灌注诱导线粒体损伤及解耦联蛋白2表达的影响
9
作者 戚思华 王晓东 +2 位作者 李军 王毅 李文志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CAS 2010年第4期289-293,共5页
目的 探讨丙泊酚对大鼠前脑缺血/再灌注(ischemia reprfnsion,I/R)诱导线粒体损伤及解耦联蛋白2(uncoupling protein 2,UCP 2)表达的影响.方法 45只健康雄性Wistar大鼠,体重250 g~300 g,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n=15).采用"二血... 目的 探讨丙泊酚对大鼠前脑缺血/再灌注(ischemia reprfnsion,I/R)诱导线粒体损伤及解耦联蛋白2(uncoupling protein 2,UCP 2)表达的影响.方法 45只健康雄性Wistar大鼠,体重250 g~300 g,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n=15).采用"二血管阻断法"制备大鼠前脑I/R损伤模型.假手术组(C组):暴露双侧颈总动脉后,侧脑室注射生理盐水1 mg/kg;缺血/再灌注(I/R组):脑缺血后侧脑室注射生理盐水1 mg/kg;丙泊酚干预组(P组):脑缺血后侧脑室注射丙泊酚1 mg/kg.各组分别于再灌注后24 h断头取海马组织,提取海马组织线粒体,加入CaCl2于37℃下孵育5 min.透射电镜下观察线粒体形态学改变(n=3);紫外分光光度计法检测线粒体通透性转换孔(mitochondrial permeability transition pore,MPTP)活性(n=6);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解耦联蛋白2的表达(n=6).结果 电镜下C组线粒体结构完整,I/R组可见线粒体显著肿胀、嵴断裂、膜破裂,P组损伤程度轻于I/R组.C组、I/R组和P组线粒体吸光度值均下降;与C组相比,I/R组和P组线粒体吸光度值明显下降(p〈0.05);与I/R组(0.028±0.007)相比,P组(0.017±0.007)吸光度值下降幅度减小(P〈0.05).与C组(0.62±0.05)相比,I/R组(0.88±0.14)和P组(1.32± 0.10)UCP2蛋白表达上调(P〈0.05);P组UCP2蛋白表达高于I/R组(P〈0.05).结论 丙泊酚能够改善大鼠前脑t/R后线粒体形态,促进神经细胞线粒体UCP2表达上调,抑制线粒体经Ca^2+诱导后MPTP开放,从而改善线粒体功能,这可能是丙泊酚减轻脑I/R损伤的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泊酚 前脑缺血/再灌注 线粒体通透性转换孔 解耦联蛋白2
原文传递
硝普钠对大鼠局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型一氧化氮合酶的影响
10
作者 戚思华 李贞贞 +2 位作者 李晓光 李军 李文志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CAS 2010年第3期195-198,214,共5页
目的 观察硝普钠(sodium nitroprusside,SNP)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海马区神经型一氧化氮合酶(neuronal nitricoxide synthase,nNOs)表达的影响及在脑保护作用中的机制. 方法108只健康雄性SD大鼠,体重250 g~300 g,采用线栓法... 目的 观察硝普钠(sodium nitroprusside,SNP)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海马区神经型一氧化氮合酶(neuronal nitricoxide synthase,nNOs)表达的影响及在脑保护作用中的机制. 方法108只健康雄性SD大鼠,体重250 g~300 g,采用线栓法建立大鼠左侧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梗塞局灶性脑缺血模型,随机分为3组,每组36只.正常对照组(C组):左侧脑室内注射生理盐水5μl后,暴露颈内动脉但不栓塞MCA;局灶性脑缺血组(I组):左侧脑室内注射生理盐水5μl后,栓塞MCA 2 h;硝普钠组(s组):左侧脑室内注射硝普钠0.055 mg,kg(溶于5μl生理盐水中)后,栓塞MCA 2 h.各实验组按不同再灌注时间随机分为3个亚组(n=12):分别为冉灌注2 h组、6 h组和12 h组.各实验组于动物清醒后进行神经学功能评分;苏木素咿红(HE)染色,观察脑组织病理学改变;免疫组织化学(IH)法测定海马区nNOS蛋白表达;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测定海马区nNOS mRNA表达. 结果 I组和S组各亚组神经细胞死亡率均高于C组(P〈0.05);与I组2 h(43.8±2.1)、6 h(73.9±4.7)亚组比较,S组2 h(36.5±1.2)、6 h(42.6±1.9)亚组神经细胞死亡率降低(P〈0.05).I组和S组各亚组nNOS mRNA的表达均高于C组(P〈0.05);与I组2 h(0.472 1±0.011 5)、6 h(0.744 2±0.011 6)亚组比较,S组2 h(0.428 3±0.000 4)、6 h(0.482 7±0.005 2)亚组nNOS mRNA的表达降低(P〈0.05).I组和S组各亚组nNOS蛋白表达,除S组6 h亚组外,均高于C组(9〈0.05);与I组2 h(0.265 8±0.000 5)、6 h(0.284.0±0.0134)亚组比较,S组2 h(0.251 4±0.001 1)、6 h(0.25 9±0.0040)亚组nNOS蛋白的表达降低(P〈0.05).结论 硝普钠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nNOS的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局脑缺血再灌注 神经型一氧化氮合酶 硝普钠 侧脑室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