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高分辨率磁共振管壁成像的颅内动脉两相血流动力学分析
1
作者 崔宇翔 蔡伟华 +3 位作者 相菲 田园 李露露 郭宏 《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 CSCD 2024年第11期1421-1427,共7页
基于高分辨率磁共振管壁成像,采用逆向医学工程建模技术获取个体化缺血性脑卒中高发颅内动脉模型,通过建立3种颅内动脉模型,包括牛顿流体血液模型、非牛顿流体血液模型与两相流非牛顿流体血液模型,运用计算流体力学方法进行瞬态数值模拟... 基于高分辨率磁共振管壁成像,采用逆向医学工程建模技术获取个体化缺血性脑卒中高发颅内动脉模型,通过建立3种颅内动脉模型,包括牛顿流体血液模型、非牛顿流体血液模型与两相流非牛顿流体血液模型,运用计算流体力学方法进行瞬态数值模拟,分析血液流场、壁面剪切力分布及红细胞体积分布等血流动力学参数,并探究其参与颅内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及进展的可能机制。研究发现血流速度在颈内动脉及大脑中动脉末端显著增加,局部血管出现低速涡流、扰动流,且管壁中心与边缘血流速度差异较大,外侧均存在明显低流速区域。狭窄的管壁在高速血流作用下会形成一个较为清晰的中心核心区域,边缘层变薄且红细胞体积分数相对较低。在边缘层低红细胞分布与管壁外侧低流速的共同作用下,加剧血管内皮细胞坏死、缺氧、内皮功能障碍并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相较于牛顿流体血液模型、非牛顿流体血液模型,两相流非牛顿流体血液模型对于血流动力学参数具有较大差异性,在模拟血液流动方面表现出更高的逼真度,为临床脑血管疾病的诊治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卒中 颅内动脉 两相流 非牛顿流体 血液动力学 磁共振血管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磁共振检测压力超负荷猪左室心肌肥厚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2
2
作者 刘尚典 刘宗泓 +2 位作者 李露露 刘鹏飞 刘宏宇 《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7年第2期123-126,共4页
目的探讨压力超负荷猪左室肥厚模型的可行性及核磁共振技术检测心脏结构及心功能的可靠性。方法将10头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手术组,造模方法:分离升主动脉根部,应用内置缝线的硅树脂管环绕升主动脉,随着猪生长主动脉管径逐渐增加,固定... 目的探讨压力超负荷猪左室肥厚模型的可行性及核磁共振技术检测心脏结构及心功能的可靠性。方法将10头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手术组,造模方法:分离升主动脉根部,应用内置缝线的硅树脂管环绕升主动脉,随着猪生长主动脉管径逐渐增加,固定直径的硅树脂管导致升主动脉管径渐进性的缩窄。假手术组不用硅树脂管造成缩窄。应用核磁共振检测猪术后0周、4周、8周的左室收缩末期室壁厚度指标,并于术后8周比较两组猪左室射血分数及左室重量占全心重量比率。结果与假手术组(1.15 cm±0.13 cm)比较,手术组左室收缩末期室壁厚度(1.59 cm±0.22 cm)明显增加(P<0.05),手术组射血分数(58.44±5.87)较对照组(75.34±2.58)低(P<0.05),左室重量占全心重量比率手术组(0.58±0.04)明显增加(P<0.05)。结论核磁共振的应用为无创性测量和评价心脏收缩功能及心脏结构提供了新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室肥厚 压力负荷 核磁共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共振T2 mapping成像评价膝关节骨关节炎软骨损伤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37
3
作者 孙兆男 王旭超 +2 位作者 徐敏 徐畅 王巍 《磁共振成像》 CAS 2019年第9期680-684,共5页
目的观察软骨损伤中T2值的变化规律及T2 mapping成像对膝关节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软骨损伤的诊断价值和临床意义。材料与方法选取60例膝关节OA患者为观察组及30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两组受试者行膝关节MRI常规和T2 mapping序... 目的观察软骨损伤中T2值的变化规律及T2 mapping成像对膝关节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软骨损伤的诊断价值和临床意义。材料与方法选取60例膝关节OA患者为观察组及30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两组受试者行膝关节MRI常规和T2 mapping序列扫描。分别测量两组受试者股骨内、外侧髁负重区与非负重区,胫骨内、外侧平台及髌软骨平均T2值。结果观察组各区域软骨平均T2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除对照组股骨内侧髁外,观察组股骨内外侧髁和对照组股骨外侧髁负重区平均T2值均显著高于非负重区(P<0.05);除观察组股骨内侧髁负重区外,两组各区域浅层软骨平均T2值均显著高于同区域深层软骨(P<0.05);重度和轻度OA组股骨内外侧髁负重区平均T2值均显著高于正常组(P<0.05),重度OA组和轻度OA组股骨内外侧髁负重区平均T2值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T2 mapping可测量出软骨T2值的改变,有助于OA患者及时开始治疗,监测疾病进展以及对软骨修复进行随访,在评估软骨变化方面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和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骨 关节 骨关节炎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分辨率磁共振管壁成像在颅内动脉夹层中的应用 被引量:9
4
作者 朱元博 刘鹏飞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613-616,F0003,共5页
颅内动脉夹层在临床中较为少见,但在青年人颅内血管疾病中占比较大。高分辨率MR管壁成像是直接针对于血管壁的成像方法,以其高空间分辨率、高信噪比、重复性强的优势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作者着重介绍了颅内动脉夹层在高分辨率MR管壁成像... 颅内动脉夹层在临床中较为少见,但在青年人颅内血管疾病中占比较大。高分辨率MR管壁成像是直接针对于血管壁的成像方法,以其高空间分辨率、高信噪比、重复性强的优势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作者着重介绍了颅内动脉夹层在高分辨率MR管壁成像中的典型影像学表现,和对于内膜瓣、双腔征、管径改变及壁间血肿等特征的独特优势,弥补了传统管腔成像在夹层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不足,为颅内血管夹层疾病的确诊和干预治疗提供有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 颅内动脉夹层 管壁成像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椎动脉优势与基底动脉斑块特征间的关系:一项基于磁共振高分辨率血管壁成像技术的研究 被引量:6
5
作者 隋莹 孙佳莉 +4 位作者 陈悦 邹文轩 周忠凯 徐畅 王巍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239-247,共9页
目的 通过磁共振高分辨率血管壁成像(HR-VWI)技术,探究基底动脉血管形态以及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特点在椎动脉优势(VAD)作用下的不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9月至2022年9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磁共振科连续收治的基底动脉粥样硬化... 目的 通过磁共振高分辨率血管壁成像(HR-VWI)技术,探究基底动脉血管形态以及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特点在椎动脉优势(VAD)作用下的不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9月至2022年9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磁共振科连续收治的基底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根据VAD判定标准,将所有患者分为VAD组与非VAD组。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性别、年龄、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等)和临床资料如实验室检查结果(同型半胱氨酸、血脂等)及影像学资料(MR检查资料),并根据HR-VWI图像分析基底动脉斑块特点,确定斑块的横向分布(包括腹侧壁、背侧壁、侧壁)以及纵向分布(远端、近端)。获得基底动脉最大管腔狭窄层面和参考层面的短轴横断面图像,测量感兴趣区(狭窄层和参考层)的管壁面积、管腔面积及血管面积,并根据公式计算狭窄程度、重构指数等,分析两组患者间临床资料及基底动脉形态学特征、斑块特征是否存在差异。结果 共纳入基底动脉粥样硬化患者71例,其中VAD组51例,非VAD组20例。与非VAD组比较,VAD组年龄更大[(62±12)岁比(56±16)岁,t=2.243,P=0.027],男性患者比例更高[74.5%(38例)比45.0%(9例),χ^(2)=5.591,P=0.018],低密度脂蛋白水平更高[(2.7±0.9) mmol/L比(2.3±0.8) mmol/L,t=2.356,P=0.02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基底动脉斑块的横向分布(χ^(2)=7.361,P=0.020)、纵向分布(χ^(2)=13.578,P=0.004)、狭窄程度[31.2(17.6,60.0)%比31.0(11.0,50.0)%,Z=7.552,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VAD组狭窄处血管面积多于非VAD组[7.63(5.10,10.38) mm2比6.00(4.01,10.16) mm2,Z=6.018,P<0.01];VAD组基底动脉弯曲度较高[2.20(1.19,4.70) mm比0.35(0,1.86) mm;Z=3.428,P<0.01],且多向右侧弯曲[45.1%(23/51)比15.0%(3/20);χ^(2)=12.905,P=0.001]。结论 VAD对基底动脉斑块分布、狭窄程度及弯曲方向、弯曲程度等可能产生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基底动脉 斑块 动脉粥样硬化 磁共振高分辨率血管壁成像 基底动脉弯曲 椎动脉优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共振mapping技术在左室肥厚性疾病鉴别中的应用 被引量:1
6
作者 陈艳菲 刘鹏飞 《磁共振成像》 CAS 2020年第12期1198-1200,共3页
目前左室肥厚性疾病的早期诊断仍面临许多挑战,难以在病变早期实施有效治疗。磁共振作为心肌病变无创性诊断的"金标准",利用mapping技术定量分析不同疾病心肌受累的特点,补充部分鉴别诊断信息,与对比剂延迟强化(late gadolini... 目前左室肥厚性疾病的早期诊断仍面临许多挑战,难以在病变早期实施有效治疗。磁共振作为心肌病变无创性诊断的"金标准",利用mapping技术定量分析不同疾病心肌受累的特点,补充部分鉴别诊断信息,与对比剂延迟强化(late gadolinium enhancement,LGE)技术相结合,大大提高了疾病的早期诊断率,具有重要的风险评估、治疗指导价值。笔者就左室肥厚性疾病心肌mapping参数值的变化特点展开综述,以期为鉴别诊断提供必要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室肥厚 磁共振成像 mapping技术 对比剂延迟强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NP-PEG-Gd纳米粒子在脑胶质母细胞瘤磁共振成像和光热治疗的实验研究
7
作者 刘晓佳 石莹 +1 位作者 王鹏丽 刘鹏飞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701-707,共7页
目的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GBM)呈浸润性生长,手术无法完全切除病灶,GBM的精确示踪并识别和清除手术残余病灶仍存在挑战性。文中旨在制备MNP-PEG-Gd纳米粒子并探究其用于脑胶质母细胞瘤磁共振成像和光热治疗的效果。方法以黑色素为原料,... 目的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GBM)呈浸润性生长,手术无法完全切除病灶,GBM的精确示踪并识别和清除手术残余病灶仍存在挑战性。文中旨在制备MNP-PEG-Gd纳米粒子并探究其用于脑胶质母细胞瘤磁共振成像和光热治疗的效果。方法以黑色素为原料,经过聚乙二醇修饰后再与钆离子(Gd^(3+))螯合,获得MNP-PEG-Gd纳米粒子。体外表征其理化性质、弛豫率、光热转化率和细胞毒性,并在细胞水平上验证光热治疗效果。体内探究该纳米粒子在裸鼠体内对脑胶质母细胞瘤的成像和光热治疗效果。结果制备的MNP-PEG-Gd纳米粒子流体动力学直径约为24nm,表面电荷为(-4.77±1.05)mV,且具有高螯合稳定性和光稳定性。体外磁共振研究得r1值为46.40 mM^(-1) s^(-1),具有较高的弛豫率。MNP-PEG-Gd的光热转换能力随时间的增加而增强。照射5 min后125、250、500、1000μg/mL的MNP-PEG-Gd水溶液温度最高升至40.1、42.2、49.0和55.0℃,而PBS的温度仅升至30.1℃,有良好的光热转换能力。当MNP-PEG-Gd浓度为250μg/mL时细胞存活率低于89%,当MNP-PEG-Gd浓度为1000μg/mL时细胞存活率仅是30%左右。尾静脉注射该纳米粒子0.5 h后即可显像并可通过肝肾系统清除。结论成功制备了MNP-PEG-Gd纳米粒子,其不仅具有良好的生物安全性还具有良好的磁共振成像性能和光热治疗效果,可以为GBM诊疗一体化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色素纳米粒子 对比剂 磁共振成像 光热治疗 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于磁共振成像黑色素基对比剂的研究现状
8
作者 刘晓佳 石莹 +2 位作者 王鹏丽 刘鹏飞 杨立祥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22年第12期2181-2183,2217,共4页
生物体内的内源性生物材料具有天然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可降解性,在纳米诊断和治疗系统的开发中表现出很多的优势,可用于未来的临床转化。黑色素是一种内源性色素,具有独特的性质,包括金属离子螯合、近红外区强光吸收、自由基淬灭、光保... 生物体内的内源性生物材料具有天然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可降解性,在纳米诊断和治疗系统的开发中表现出很多的优势,可用于未来的临床转化。黑色素是一种内源性色素,具有独特的性质,包括金属离子螯合、近红外区强光吸收、自由基淬灭、光保护和生物相容性,在生物医学中有许多潜在的应用。由于其对顺磁性金属阳离子优异的亲和力和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使合成黑色素基材料作为磁共振成像对比剂具有特别意义。本文通过介绍螯合几种不同金属阳离子的高弛豫率和高生物相容性的黑色素基对比剂及其应用,使人们更广泛更深入的了解该纳米粒子,也为构建成像与诊疗一体化纳米系统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色素 磁共振成像 对比剂 纳米粒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学科整合的数字信息化医学影像学教学模式探索 被引量:7
9
作者 石莹 刘晓佳 +2 位作者 田园 刘鹏飞 崔英哲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22年第10期170-173,共4页
传统医学影像学教学与临床应用的断层明显,使得临床医生在本科教育阶段对于医学影像学的重视程度不足,导致临床诊断需要和医生知识储备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因此,改变医学影像学的传统教学模式势在必行。本研究提出借助网络化、多媒体教... 传统医学影像学教学与临床应用的断层明显,使得临床医生在本科教育阶段对于医学影像学的重视程度不足,导致临床诊断需要和医生知识储备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因此,改变医学影像学的传统教学模式势在必行。本研究提出借助网络化、多媒体教学模式,将影像解剖学、临床病理学与医学影像学进行学科整合,开展基于学科整合的数字信息化教学模式,以期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提升影像学的教学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科整合 数字化信息 医学影像学 解剖学 临床病理学 多媒体教学 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损性与脑白质高信号的相关性研究
10
作者 李家钰 石莹 +2 位作者 崔英哲 田园 刘鹏飞 《放射学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998-1006,共9页
目的:通过对比分析基于Fazekas评分的不同严重程度脑白质高信号(WMHs)患者的大脑中动脉管壁改变和斑块特征,探讨斑块易损性参数与脑白质高信号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将2021年5月-2023年5月本院收治的因怀疑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而... 目的:通过对比分析基于Fazekas评分的不同严重程度脑白质高信号(WMHs)患者的大脑中动脉管壁改变和斑块特征,探讨斑块易损性参数与脑白质高信号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将2021年5月-2023年5月本院收治的因怀疑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而行常规序列颅脑MR扫描及大脑中动脉M1段高分辨管壁成像检查的99例住院患者纳入本研究。基于颅脑MRI平扫图像,根据改良Fazekas评分标准将患者分为2组:无和轻度WMHs组(Fazekas 0~2分)57例,中重度WMHs组(Fazekas 3~6分)42例。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非参数Mann-Whitney U检验和卡方分析比较两组之间血管狭窄程度、斑块分布、管壁重构模式、斑块内出血和斑块负荷等易损性参数的差异。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易损斑块与WMHs之间的关系。结果:年龄及血脂异常和斑块内出血占比在两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和重度WMHs组患者年龄更大,血脂异常更常见,斑块内出血比例更高。相关性分析显示,年龄,血脂异常和斑块内出血均与白质高信号等级呈正相关(r=0.276、0.215、0.321,P均<0.05)。二元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和斑块内出血是WMHs严重程度的独立危险因素[OR=1.083(1.030,1.139),P=0.002;OR=4.991(1.459,17.072),P=0.010]。结论:年龄、血脂异常和斑块内出血与WMHs严重程度相关,年龄和斑块内出血是WMHs严重程度的独立影响因素,提示颅内大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性斑块与脑小血管病具有相关性,有助于指导临床制订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白质高信号 脑小血管病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磁共振成像 高分辨血管壁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内外医学教学模式对医学影像学教学改革的启示 被引量:7
11
作者 崔英哲 李家钰 +2 位作者 石莹 田园 刘鹏飞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22年第16期194-198,共5页
随着人民对健康的需求日益增加,医生的专业知识需不断更新以实现一切为了人民健康的目标。医学影像学作为现代循证医学的基石,在疾病的病前诊断、病中评估疗效以及病后随访中至关重要。然而科技的飞速发展使得影像技术快速更新,这对我... 随着人民对健康的需求日益增加,医生的专业知识需不断更新以实现一切为了人民健康的目标。医学影像学作为现代循证医学的基石,在疾病的病前诊断、病中评估疗效以及病后随访中至关重要。然而科技的飞速发展使得影像技术快速更新,这对我国以传统教学模式为主的医学影像学教育提出了巨大挑战。文章通过阐述目前国内外医学影像学高等教育及继续教育在课程设置、培养目标以及教学方法上的一些成功做法,为我国医学影像学课程改革提供从国外现有模式中可吸收和借鉴的先进经验,说明了我国在医学影像学教育领域改革和发展的不足及应该改进必要性和重要性,以期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提升影像学的教学品质,为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培养高质量的后备力量和下一代杰出的医务工作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学影像学 教学改革 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模式 以临床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模式 慕课 解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轻微型肝性脑病的DTI定量研究 被引量:8
12
作者 彭君 刘鹏飞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986-989,共4页
目的:利用扩散张量成像(DTI)评价有与没有轻微型肝性脑病(MHE)的肝硬化患者是否存在异常脑改变,并探讨其在检测MHE中的价值。方法:29例肝硬化患者进行MRI与DTI扫描,其中15例有MHE,经神经心理学测试的数字连接试验(NCT-A)及数字符号试验(... 目的:利用扩散张量成像(DTI)评价有与没有轻微型肝性脑病(MHE)的肝硬化患者是否存在异常脑改变,并探讨其在检测MHE中的价值。方法:29例肝硬化患者进行MRI与DTI扫描,其中15例有MHE,经神经心理学测试的数字连接试验(NCT-A)及数字符号试验(DST)测试。14例健康志愿者作对照。DTI选用平均扩散率(MD)及各向异性分数(FA)作为参数,选取主要的白质及深部灰质共7个部位为感兴趣区,计算各部位MD及FA值。结果:有与没有MHE的肝硬化患者及对照组不同部位MD值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A值无显著性差异(P>0.05)。分别与对照组比较,MHE组在5个部位MD值显著性增加(P<0.05);肝硬化组仅在尾状核部MD值显著增加(P<0.05)。结论:MHE患者出现MD值增高不伴FA值异常改变,提示存在轻度细胞外间隙脑水肿,没有脑白质微细结构的变化。在临床及神经心理学测试之前出现MD值变化表明DTI在检测MHE中有一定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肝性脑病 磁共振成像 扩散张量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发梗死性痴呆的MRI特征
13
作者 刘志兰 谭静江 +4 位作者 刘鹏飞 姜涛 石亚力 张波 李增会 《中国临床康复》 CAS CSCD 2003年第16期2371-2371,共1页
应用MRI测量多发性脑梗死(MI)和多发性脑梗死性痴呆(MID)两组患者各部位梗死灶容积,探讨MID的MRI特征。结果MID组各部位梗死灶容积均大于MI组,基底核区、颞叶、枕叶的梗死对MID的产生起重要作用。提示:梗死灶容积及其累及的部位是MID的... 应用MRI测量多发性脑梗死(MI)和多发性脑梗死性痴呆(MID)两组患者各部位梗死灶容积,探讨MID的MRI特征。结果MID组各部位梗死灶容积均大于MI组,基底核区、颞叶、枕叶的梗死对MID的产生起重要作用。提示:梗死灶容积及其累及的部位是MID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梗死性痴呆 MRI特征 多发性脑梗死 诊断 脑白质疏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分辨MRI大脑中动脉管壁改变与脑白质高信号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10
14
作者 刘天怡 杨诗琪 +3 位作者 赵庆龙 李国忠 钟镝 陈洪苹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18年第5期420-424,共5页
目的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头部MRI影像筛查,探讨大脑中动脉管壁改变与大脑白质高信号严重程度的相关性,以及脑血管病相关危险因素对它们的影响。方法连续收集经DWI确诊的急性脑梗死患者86例,并应用头部MRI T_2、FLAIR及大脑中动脉管壁H... 目的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头部MRI影像筛查,探讨大脑中动脉管壁改变与大脑白质高信号严重程度的相关性,以及脑血管病相关危险因素对它们的影响。方法连续收集经DWI确诊的急性脑梗死患者86例,并应用头部MRI T_2、FLAIR及大脑中动脉管壁HRMR成像,记录患者病史资料、大脑中动脉管壁改变情况及脑白质高信号程度。依据有无大脑中动脉管壁改变以及脑白质高信号严重程度分别分析两者危险因素,并采用多因素回归分析两者的独立预测因素。结果排除3例图像质量不佳者,83例纳入研究。T_2FLAIR像中存在显著WMH(2分、3分)37例,不存在显著WMH(0分、1分)46例。WMH与年龄、mRs评分、高血压病、糖尿病及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管壁改变呈显著相关性(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中,高血压病、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管壁改变与WMH密切相关。本研究组中存在严重的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管壁改变(2分、3分)38例,不存在(0分、1分)45例,其与年龄、高血压病和糖尿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年龄与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管壁改变严重程度密切相关。结论 WMH在脑血管病患者中有较高的发病率,并与年龄、mRs评分、高血压病、糖尿病及高分辨下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管壁改变密切相关。早期发现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管壁改变并采取适当的干预措施,对于预防WMH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白质高信号 高分辨磁共振成像 三维等体素快速自旋回波采集序列 动脉粥样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高分辨力MRI特征及其与ABCD3评分相关性的研究 被引量:5
15
作者 周忠凯 石莹 +6 位作者 钟镝 任艺博 孙佳莉 陈悦 邹文轩 隋莹 王巍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91-97,共7页
目的利用高分辨力磁共振成像(high-resolutio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HR-MRI)探究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患者低中危组与高危组间斑块特征的差异及ABCD3评分与斑块特征的相关性。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7... 目的利用高分辨力磁共振成像(high-resolutio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HR-MRI)探究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患者低中危组与高危组间斑块特征的差异及ABCD3评分与斑块特征的相关性。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72例接受HR-MRI检查的TIA患者病例。根据风险评分量表ABCD3分为低中危组(ABCD3<6)与高危组(ABCD3≥6)。两名有五年以上斑块分析经验的医师独立识别出斑块位置、斑块成分,测量并计算斑块或参考管腔的血管面积和管腔面积、狭窄率、标准化壁指数(normalized wall index,NWI)、重构指数(remodeling index,RI)。依照对比后增强率(enhancement ratio,ER)定量对斑块强化进行分级:0级(ER_(斑块)≤ER_(参考管壁)),1级(ER_(参考管壁)<ER_(斑块)<ER_(垂体漏斗))和2级(ER斑块≥ER垂体漏斗)。采用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或卡方检验比较组间临床特征和斑块特征的差异。斑块特征和ABCD3评分的相关性通过Spearman等级相关或Pearson相关进行分析。结果72名患者最终纳入研究,高危组(n=39,54.17%)的NWI、RI数值显著高于低中危组(n=33,45.83%)[0.86(0.76,0.92)vs.0.62(0.49,0.75);1.25(1.05,1.33)vs.1.00(0.81,1.11);P均<0.05],高危组的斑块内出血(intraplaque hemorrhage,IPH)和2级强化比例显著高于低中危组[74.4%vs.33.3%;56.4%vs.6.1%;P均<0.05],且NWI(r=0.661,P<0.01)、IPH(r=0.388,P<0.01)、斑块强化(r=0.467,P<0.01)与ABCD3评分呈正相关。结论本研究揭示了低中危组及高危组TIA患者的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不同形态学特征,且NWI、IPH和2级强化是识别高风险TIA患者的潜在指标,HR-MRI探测这些特征可为TIA患者的早期干预提供循证医学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ABCD3评分 动脉粥样硬化 斑块 早期诊断 高分辨力磁共振成像 磁共振血管成像 扩散加权成像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T1 mapping技术对心外膜脂肪组织与肥厚性心肌病左室重构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7
16
作者 陈艳菲 周莹雪 刘鹏飞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34-37,共4页
目的利用T1 mapping技术探究心外膜脂肪组织(epicardial adipose tissue,EAT)对肥厚性心肌病(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HCM)左室重构的影响。材料与方法通过心脏磁共振电影序列、对比增强前、后T1 mapping序列对52例于本院确诊为HC... 目的利用T1 mapping技术探究心外膜脂肪组织(epicardial adipose tissue,EAT)对肥厚性心肌病(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HCM)左室重构的影响。材料与方法通过心脏磁共振电影序列、对比增强前、后T1 mapping序列对52例于本院确诊为HCM患者的EAT、心肌细胞外容积比率(extracellular volume fraction,ECV)进行测量,通过ECV衡量左室纤维化水平。将EAT以中位数划分为高、低两组,评估EAT及相关临床因素对左室纤维化的影响,采用线性回归分析对上述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进行共线性诊断,并进一步比较不同EAT值发生梗阻性心肌肥厚的差异。结果高量EAT患者心肌ECV值高于低量EAT患者(P=0.003),且高量EAT发生梗阻性肥厚者多于低量EAT(P=0.012)。男性ECV值高于女性(P=0.047),性别与EAT之间不存在多重共线性(容差≥0.1,VIF≤5),其他临床因素与ECV无显著相关(P>0.05)。结论高量EAT发生梗阻性心肌肥厚者增多,是HCM间质纤维化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肥厚性心肌病 心外膜脂肪组织 细胞外容积比率 纤维化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底动脉重构模式与急性脑梗死相关性的高分辨率MRI研究 被引量:3
17
作者 杨立祥 崔英哲 刘鹏飞 《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 2021年第6期419-424,共6页
目的研究基底动脉重构模式与斑块特征的关系以及与急性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2021年8月在3.0 T MRI扫描仪行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HR-MRI),诊断为基底动脉狭窄的86例患者临床和影像学资料,其中梗死组39例,非梗死组47例... 目的研究基底动脉重构模式与斑块特征的关系以及与急性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2021年8月在3.0 T MRI扫描仪行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HR-MRI),诊断为基底动脉狭窄的86例患者临床和影像学资料,其中梗死组39例,非梗死组47例,正性重构组(PR)组40例(51.16%),非正性重构组(Non-PR)组46例(48.83%)。比较梗死组与非梗死组、PR组与Non-PR组基底动脉管壁狭窄的平扫T1WI VISTA、增强后T1WI VISTA,并分析重构模式与急性脑梗死之间的关系。结果梗死组正性重构(61.70%比21.27%,P<0.001)、斑块内出血(IPH)(41.03%比4.26%,P<0.001)、明显强化(58.97%比17.02%,P<0.001)、斑块大小(7.07±3.44比5.01±3.91,P<0.001),斑块负荷(28.72±10.99比20.96±14.33,P=0.007)等指标均明显高于非梗死组。PR组斑块内出血(37.50%比6.52%,P<0.001)、明显强化(52.50%比21.74%,P<0.001)高于Non-PR组(P<0.001)、斑块大小(8.24±2.60比3.95±3.61,P<0.001)、斑块负荷(32.46±8.86比17.54±12.90,P<0.001)高于Non-PR组(P<0.001)。多变量分析结果显示,斑块内出血是急性脑梗死的最强独立斑块特征[优势比(95.00%置信区间):18.408(2.758,122.871);P=0.003]。斑块明显强化与急性脑梗死相关[优势比:8.459(2.321,30.831);P=0.001]。正性重构也与急性脑梗死相关[优势比:5.761(1.362,24.366);P=0.017]。正性重构诊断急性脑梗死的敏感度74.4%,特异度76.6%,ROC曲线下面积为0.755。结论正性重构较非正性重构管壁出现更多的斑块明显强化和IPH,管壁正性重构与急性脑梗死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底动脉 磁共振成像 脑梗死 动脉重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肿瘤靶向纳米成像技术研究现状 被引量:1
18
作者 王鹏丽 石莹 +1 位作者 刘晓佳 刘鹏飞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22年第12期2177-2180,共4页
随着多种影像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影像学检查在肿瘤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磁共振成像(MRI)有着良好的时间分辨率和优越的空间分辨率,但其灵敏度有限。磁共振对比剂改变了活体组织的内在特性,增加了图像中的信息。... 随着多种影像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影像学检查在肿瘤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磁共振成像(MRI)有着良好的时间分辨率和优越的空间分辨率,但其灵敏度有限。磁共振对比剂改变了活体组织的内在特性,增加了图像中的信息。靶向纳米系统、多模态纳米探针等纳米技术可提高MRI的敏感度。靶向纳米粒子具有高度的设计灵活性,因此可根据设计者要求特异地提高对比敏感度、结合亲合力、靶向特异性,以用于检测特定位点或特定微环境。本文综述了与磁共振对比剂使用相关的原理,总结了MRI的纳米粒子成像剂和多模态纳米探针的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对比剂 纳米粒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底动脉斑块分布的T1W-3D-VISTA序列诊断研究
19
作者 赵庆龙 刘景瑶 刘鹏飞 《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1年第4期394-397,共4页
目的应用磁共振高分辨序列(T1W-3D-VISTA)研究基底动脉(basilar artery, BA)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分布及临床意义。方法对57例BA硬化性脑梗塞患者T1W-3D-VISTA图像及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分为有症状和无症状2组,有症状组22例,无... 目的应用磁共振高分辨序列(T1W-3D-VISTA)研究基底动脉(basilar artery, BA)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分布及临床意义。方法对57例BA硬化性脑梗塞患者T1W-3D-VISTA图像及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分为有症状和无症状2组,有症状组22例,无症状组35例,将斑块基于BA壁的腹、背及侧壁分类,其中致病性斑块定义为供血区、相邻层面或存在可能因果关系的斑块。分析斑块分布和临床特点。结果斑块总体分布情况为腹壁30.3%、背侧壁36.5%和侧壁33.2%,分布情况相似。与无症状组相比,有症状组斑块在腹壁(15.8%vs. 44.8%)较少而侧壁(41.3%vs. 25.1%)较多(P为<0.001和0.016)。有症状脑桥梗塞和无症状静息性脑桥梗塞患者的致病性斑块分别为83.3%(15/18)和23.1%(3/13,P<0.001)。其余有症状与无症状小脑、枕叶和丘脑梗塞的致病性斑块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T1W-3D-VISTA序列可检测BA斑块的分布。BA动脉侧壁斑块更易引起症状性脑梗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基底动脉 斑块 动脉粥样硬化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