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7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突触的可塑性研究──大鼠运动神经末梢增龄变化
1
作者 许予明 方岩 +4 位作者 赵德华 张世锋 闫桂芳 袁锦楣 方树友 《新乡医学院学报》 CAS 1995年第3期205-207,共3页
目的探讨大鼠运动神经末梢随年龄变化的规律,为同类研究提供正常参考。方法借助组化方法显示运动神经末梢、肌纤维、运动终板及其发芽,并行定量研究。结果大鼠比目鱼肌运动神经末梢一生都在进行着终板发芽,年轻至老年前期较为明显,... 目的探讨大鼠运动神经末梢随年龄变化的规律,为同类研究提供正常参考。方法借助组化方法显示运动神经末梢、肌纤维、运动终板及其发芽,并行定量研究。结果大鼠比目鱼肌运动神经末梢一生都在进行着终板发芽,年轻至老年前期较为明显,老年时减弱。结论年轻大鼠随年龄增长,运动神经末梢分枝点增多,终板增大,到了老年,终权简单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鼠 比目鱼肌 运动神经末梢 神经肌肉接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依达拉奉联合神经节苷酯治疗血管源性帕金森综合征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4
2
作者 吴海燕 《中国实用医药》 2012年第30期153-154,共2页
目的观察依达拉奉联合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酯(GMl)治疗血管源性帕金森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96例我院收治的血管源性帕金森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两组均予美多巴、拜阿司匹林等基础治疗,对照组给予依达拉奉30mg/次、2次/d治... 目的观察依达拉奉联合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酯(GMl)治疗血管源性帕金森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96例我院收治的血管源性帕金森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两组均予美多巴、拜阿司匹林等基础治疗,对照组给予依达拉奉30mg/次、2次/d治疗,试验组在依达拉奉的基础上加用GMl80mg/次,1次/d静脉滴注,3周一疗程。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有效率。结果试验组有效19例,占39.58%;对照组有效9例,占18.7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示试验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依达拉奉联合GM1治疗血管源性帕金森综合征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源性帕金森综合征 依达拉奉 GML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CD微栓子信号检测对急性缺血性卒中进展性神经功能缺失和新发梗死的意义 被引量:4
3
作者 张卫斌 姜然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4年第6期85-86,共2页
目的探讨大动脉狭窄缺血性卒中病人微栓子信号(MES)、脑梗死与神经功能缺失进展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有大动脉狭窄(直径减少≥50%)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急性脑梗死病人,在入院第1天和第7天分别应用经颅多普勒(TCD)进行微栓子信号检测、... 目的探讨大动脉狭窄缺血性卒中病人微栓子信号(MES)、脑梗死与神经功能缺失进展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有大动脉狭窄(直径减少≥50%)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急性脑梗死病人,在入院第1天和第7天分别应用经颅多普勒(TCD)进行微栓子信号检测、弥散加权成像(DWI)显示梗死灶和NIHSS评估。结果 134例病人65例(48.5%)入院当天发现MES,MES与梗死数目和多部位梗死有关,但与NIHSS评分无明显关系。7d时有15例(23.1%)DWI显示新发脑梗死或梗死范围扩大。结论 MES检测能预测脑梗死的发生,提示急性期MES消失预示神经功能恢复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栓子信号 经颅多普勒 弥散加权成像 脑梗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尿激酶合双联抗血小板聚集对进展性脑卒中神经功能的影响
4
作者 王男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19年第6期108-110,共3页
目的:探讨小剂量尿激酶联合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在进展性脑卒中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我院2017年2月~2018年11月收治的126例进展性脑卒中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63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对照组采用双联抗血小板... 目的:探讨小剂量尿激酶联合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在进展性脑卒中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我院2017年2月~2018年11月收治的126例进展性脑卒中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63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对照组采用双联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观察组给予小剂量尿激酶+双联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对比两组治疗7d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IHSS评分)改善情况、治疗后3个月生活质量(BI评分)变化及治疗安全性。结果:治疗7d后两组NIHSS评分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3个月两组BI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期间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剂量尿激酶联合双联抗血小板聚集治疗进展性脑卒中效果显著,有利于减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促进生活质量改善,且具有一定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进展性脑卒中 双联抗血小板聚集方案 小剂量尿激酶 神经功能 生活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癫痫132例外周血三磷酸腺苷结合盒转运子A7、髓样细胞触发受体2的水平及临床意义
5
作者 王男 赵旭东 杜艳姣 《安徽医药》 CAS 2024年第9期1806-1809,共4页
目的探究癫痫病人外周血中三磷酸腺苷结合盒转运子A7(ABCA7)、髓样细胞触发受体2(TREM2)的表达水平及与认知功能的关系。方法选取商丘市中心医院2017年6月至2021年7月收治的132例癫痫病人为研究对象,根据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得... 目的探究癫痫病人外周血中三磷酸腺苷结合盒转运子A7(ABCA7)、髓样细胞触发受体2(TREM2)的表达水平及与认知功能的关系。方法选取商丘市中心医院2017年6月至2021年7月收治的132例癫痫病人为研究对象,根据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得分将癫痫病人分为两组,认知功能正常组(MoCA≥26分,60例)和认知功能障碍组(MoCA 0~25分,72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检测血清ABCA7、TREM2水平;Spearman法分析相关性、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因素、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估预测价值。结果相较于认知功能正常组,认知功能障碍组血清ABCA7[(1.17±0.26)μg/L比(1.53±0.37)μg/L]水平升高,TREM2[(25.14±3.47)ng/L比(20.58±2.52)ng/L]水平降低(t=6.34、8.73,P<0.05)。认知功能障碍病人血清ABCA7水平与MoCA评分呈负相关(r=−0.55,P<0.001),血清TREM2水平与MoCA评分呈正相关(r=0.56,P<0.001)。TREM2、发作持续时间、病程、ABCA7是癫痫病人发生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因素。血清ABCA7、TREM2水平单独及联合预测癫痫病人认知功能障碍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9、0.84、0.93,血清ABCA7、TREM2水平联合预测的曲线下面积明显高于二者单独预测(P<0.05)。结论癫痫病人血清中ABCA7的表达水平显著升高,TREM2表达水平显著降低,均为癫痫病人发生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因素,与癫痫病人的认知功能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癫痫 三磷酸腺苷结合盒转运子A7 髓样细胞触发受体2 认知功能障碍 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阶段式摄食指导在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6
作者 张燕 孙红娟 陈艳美 《医学临床研究》 CAS 2024年第9期1424-1426,共3页
【目的】探讨阶段式摄食指导在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在商丘市中心医院就诊的12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指导,观察组实施阶段式摄食指导,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吞咽功能[吞... 【目的】探讨阶段式摄食指导在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在商丘市中心医院就诊的12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指导,观察组实施阶段式摄食指导,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吞咽功能[吞咽功能评定量表(SSA)评分]及生活质量[吞咽生命质量问卷(SWAL-QOL)评分]。【结果】干预前,两组患者SSA各项评分、SWAL-QOL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SSA中临床检查、吞咽测试、加强吞咽测试评分及总分均低于干预前(P<0.05),且观察组各项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SWAL-QOL评分均高于干预前(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阶段式摄食指导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能够更好地改善患者吞咽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并发症 吞咽障碍/并发症 吞咽障碍/护理 摄食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血管造影在自发性脑内血肿病因诊断中的初步应用 被引量:1
7
作者 张卫斌 胡锦清 凌华威 《中国误诊学杂志》 CAS 2002年第12期1821-1822,共2页
关键词 CT血管造影 自发性脑内血肿 病因诊断 临床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脑卒中院内死亡相关危险因素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30
8
作者 赵爱云 史俊霞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7期1879-1881,共3页
目的探讨急性脑卒中患者的院内病死率及其相关危险因素,指导临床治疗,降低其病死率。方法收集我院1 500例急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引起死亡的多种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急性脑卒中患者院内病死率为3%(45/1 500)。年龄、昏迷、高热... 目的探讨急性脑卒中患者的院内病死率及其相关危险因素,指导临床治疗,降低其病死率。方法收集我院1 500例急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引起死亡的多种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急性脑卒中患者院内病死率为3%(45/1 500)。年龄、昏迷、高热、肺部感染、脑中线移位、消化道出血、脑心综合征、卒中史、留置胃管和尿管及血压、血糖、心肌肌酸激酶同工酶、血钾、血钠、血肌酐、血尿素氮水平与患者的死亡关系密切(P<0.05~0.01),尤其是昏迷、高热、肺部感染、脑心综合征、脑中线移位、消化道出血与急性脑卒中患者的死亡关系最为密切(P<0.01)。结论昏迷、高热、肺部感染、脑心综合征、脑中线移位、消化道出血是急性脑卒中患者院内死亡的重要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卒中 院内死亡率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卒中后睡眠障碍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28
9
作者 赵爱云 杨勇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7期2702-2704,2707,共4页
目的探讨脑卒中急性期睡眠障碍的发生率以及脑卒中部位、性质、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年龄等相关因素的关系和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320例脑卒中急性期住院病人,对其伴发睡眠障碍的发生率、相关因素及治疗效果。结果脑卒中急性期睡眠障... 目的探讨脑卒中急性期睡眠障碍的发生率以及脑卒中部位、性质、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年龄等相关因素的关系和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320例脑卒中急性期住院病人,对其伴发睡眠障碍的发生率、相关因素及治疗效果。结果脑卒中急性期睡眠障碍的发生率为18.75%,脑卒中后睡眠障碍的发生与脑卒中部位相关,大脑皮质下卒中睡眠障碍发生率(26.10%)较皮质卒中睡眠障碍发生率(10.40%)、小脑卒中睡眠障碍发生率(5.00%)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左半球卒中睡眠障碍发生率(28.00%)较右半球卒中睡眠障碍发生率(12.30%)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脑出血患者睡眠障碍发生率(25.00%)较脑梗死患者睡眠障碍发生率(15.00%)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越重,睡眠障碍发生率越高。年龄越大,睡眠障碍发生率越高。早期诊断及时治疗,效果较好。结论脑卒中急性期睡眠障碍的发生率较高,与脑卒中部位、性质、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年龄等因素有关,早期积极治疗,预后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睡眠障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尔茨海默病伴发癫痫临床分析 被引量:2
10
作者 赵爱云 崔群力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4年第14期27-28,共2页
目的探讨阿尔茨海默病(AD)伴发癫痫的发生率、机制、临床治疗及癫痫对AD病情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2000—2012年120例AD患者,分析癫痫发生率,将19例AD伴发癫痫病人设为观察组,101例AD不伴癫痫病人设为对照组,分析19例AD患者伴发癫痫的临... 目的探讨阿尔茨海默病(AD)伴发癫痫的发生率、机制、临床治疗及癫痫对AD病情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2000—2012年120例AD患者,分析癫痫发生率,将19例AD伴发癫痫病人设为观察组,101例AD不伴癫痫病人设为对照组,分析19例AD患者伴发癫痫的临床治疗、辅助检查结果及癫痫对AD病情的影响。结果 120例AD患者中19例(15.8%)伴癫痫发作,其中AD早期7例,中期3例,晚期9例;癫痫发作类型,全身性强直-阵挛发作8例,复杂部分性发作13例,单纯部分性发作2例,2例出现癫痫持续状态;AD伴癫痫组患者发病年龄明显小于AD不伴癫痫组(P<0.05),AD伴发癫痫组患者平均生存期明显短于AD不伴癫痫组(P<0.05);AD伴发癫痫组脑萎缩明显;AD病人出现癫痫,应用抗癫痫药物治疗效果欠佳,在AD症状加重时癫痫发作增多。结论 AD有15.8%伴癫痫发作,癫痫发作可在AD任何时期,AD伴发癫痫患者发病年龄小,癫痫加重AD病情发展,生存时间短。AD伴发癫痫相关的机制与神经元丧失、颞叶海马硬化有关,抗癫痫药物治疗效果欠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茨海默病 癫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血糖对脑卒中病情的影响 被引量:8
11
作者 赵爱云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2006年第2期113-114,共2页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高血糖对脑卒中患者病情的影响。方法检测200例脑卒中急性期(发病后24 h内)患者的首次空腹血糖,分为高血糖组、血糖正常组。根据颅脑CT或MR I记录高血糖组病灶的性质、大小及部位。结果高血糖组患者和血糖正常组患者神...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高血糖对脑卒中患者病情的影响。方法检测200例脑卒中急性期(发病后24 h内)患者的首次空腹血糖,分为高血糖组、血糖正常组。根据颅脑CT或MR I记录高血糖组病灶的性质、大小及部位。结果高血糖组患者和血糖正常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间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患者疗效间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5);血糖正常组脑卒中急性期预后与高血糖组间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5);出血组和大病灶组患者的血糖水平分别较缺血组和小病灶组患者明显升高(P<0.01);高血糖组不同病变部位患者血糖水平间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脑出血较脑梗死、大病灶较小病灶、近中线部位较远离中线部位患者血糖升高明显,血糖可作为急性脑卒中评估病情的指标之一,高血糖可加重脑卒中患者的病情,应避免引起血糖升高的各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高血糖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百忧解治疗脑卒中伴发抑郁的疗效评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李慧梅 姜克颖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0年第15期76-78,共3页
目的观察脑卒中后抑郁(PSD)的临床特点与百忧解治疗效果。方法对82例脑卒中伴抑郁发作患者应用百忧解和阿米替林进行对照治疗观察,疗程6周。治疗后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神经功能缺损评分(MESSS)量表进行评定其疗效。结果脑卒中后... 目的观察脑卒中后抑郁(PSD)的临床特点与百忧解治疗效果。方法对82例脑卒中伴抑郁发作患者应用百忧解和阿米替林进行对照治疗观察,疗程6周。治疗后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神经功能缺损评分(MESSS)量表进行评定其疗效。结果脑卒中后抑郁状态发生的解剖学基础是脑卒中灶,百忧解治疗卒中后抑郁有明显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抑郁 百忧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误诊为急性脑血管病的低血糖反应 被引量:4
13
作者 赵爱云 《实用老年医学》 CAS 2005年第5期281-281,共1页
关键词 急性脑血管病 低血糖反应 误诊为 突发意识障碍 临床资料分析 临床工作 肢体瘫痪 精神症状 抢救工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梗死患者的康复护理研究 被引量:7
14
作者 李仁梅 《中国当代医药》 2011年第22期110-111,共2页
目的:结合对脑梗死患者的护理经验,探讨对其最佳护理方案。方法:选取2008年1月~2010年12月,本科收治脑梗死患者180例,早期开展康复护理。结果:180例患者,有显著疗效45例,占25%,好转131例,占72.7%,4例无效。结论:通过对脑梗塞患者进... 目的:结合对脑梗死患者的护理经验,探讨对其最佳护理方案。方法:选取2008年1月~2010年12月,本科收治脑梗死患者180例,早期开展康复护理。结果:180例患者,有显著疗效45例,占25%,好转131例,占72.7%,4例无效。结论:通过对脑梗塞患者进行综合康复护理可达到较好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偏瘫 康复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依达拉奉联合丁苯酞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预后影响 被引量:10
15
作者 蒋玉侠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8年第17期1899-1904,共6页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联合丁苯酞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C反应蛋白(CRP)水平变化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商丘市中心医院9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建档顺序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8例。2组均予以常规治疗,于此基础上...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联合丁苯酞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C反应蛋白(CRP)水平变化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商丘市中心医院9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建档顺序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8例。2组均予以常规治疗,于此基础上对照组仅采取依达拉奉治疗,观察组联合丁苯酞治疗,均持续治疗2周。统计对比2组治疗前、治疗2周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日常生活能力评分(BI),检测2组治疗前、治疗2周后血清NT-proBNP、CRP水平,观察2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2组治疗前NIHSS评分、BI评分及血清NT-proBNP、CRP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观察组BI评分较对照组升高,NIHSS评分及血清NT-proBNP、CRP水平较对照组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9.58%(43/48)高于对照组70.83%(34/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6.25%(3/48)与对照组4.17%(2/48)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联合应用依达拉奉与丁苯酞治疗效果显著,可有效降低患者血清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C反应蛋白水平,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且安全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依达拉奉 丁苯酞 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 C反应蛋白 神经功能 日常生活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卒中后睡眠障碍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6
16
作者 赵爱云 《中国临床医学》 2012年第1期31-32,共2页
目的:探讨卒中急性期睡眠障碍的发生率和相关因素。方法: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量表评判睡眠障碍。分析1 200例卒中急性期住院患者睡眠障碍的发生率和相关因素。结果:卒中者急性期睡眠障碍(PSQI总分>7分)的发生率为18.75%。... 目的:探讨卒中急性期睡眠障碍的发生率和相关因素。方法: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量表评判睡眠障碍。分析1 200例卒中急性期住院患者睡眠障碍的发生率和相关因素。结果:卒中者急性期睡眠障碍(PSQI总分>7分)的发生率为18.75%。睡眠障碍患者与非睡眠障碍患者在年龄、职业、文化程度、经济状况、精神状况、卒中部位、卒中性质、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卒中后睡眠障碍的发生与患者年龄<50岁、焦虑抑郁、脑出血、皮质下卒中、左半球卒中、神经功能缺损重显著相关(P<0.01)。结论:卒中急性期睡眠障碍的发生率较高,与卒中部位、性质、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年龄及社会心理等因素有关,早期进行心理干预、配合药物综合治疗者的预后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睡眠障碍 相关因素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脑梗死超早期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体会 被引量:19
17
作者 蒋玉侠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2年第1期39-40,共2页
目的观察中等剂量尿激酶在急性脑梗死超早期静脉溶栓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发病在6h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47例,随机分为治疗组23例,对照组24例,治疗组一次性应用尿激酶75万~100万U静脉溶栓治疗。观察溶栓后1d、7d、14d2组神经... 目的观察中等剂量尿激酶在急性脑梗死超早期静脉溶栓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发病在6h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47例,随机分为治疗组23例,对照组24例,治疗组一次性应用尿激酶75万~100万U静脉溶栓治疗。观察溶栓后1d、7d、14d2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变化。以溶栓后出血转化、24h内再梗死及死亡等作为安全指标。结果 2组治疗前后NIHS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24h内出血转化1例,对照组再梗死1例,死亡1例。结论中等剂量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超早期急性期脑梗死临床疗效显著、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尿激酶 溶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缺血性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6
18
作者 蒋玉侠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18年第1期37-39,共3页
目的分析急性缺血性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及相关因素。方法选取商丘市中心医院2014年7月至2016年11月收治的108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将35例伴认知功能障碍患者设为治疗组,73例无认知功能障碍患者设为对照组。统计两组年龄、性别、心衰、... 目的分析急性缺血性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及相关因素。方法选取商丘市中心医院2014年7月至2016年11月收治的108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将35例伴认知功能障碍患者设为治疗组,73例无认知功能障碍患者设为对照组。统计两组年龄、性别、心衰、高血压、心肌梗死、房颤、烟酒史、脑卒中史及糖尿病等资料,并通过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缺血性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治疗组房颤、高血压、烟酒史、大病灶、病灶位于基底节、脑卒中史及糖尿病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多因素分析,脑卒中病史、大病灶、病灶位于基底节、高血压及糖尿病为急性缺血性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急性缺血性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是由多种因素综合作用引起,其中脑卒中病史、大病灶、病灶位于基底节、高血压及糖尿病为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脑缺血 认知功能障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脑梗死患者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的发生率 相关危险因素及对患者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8
19
作者 蒋玉侠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9年第5期498-504,共7页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SIRS)的发生率、相关危险因素及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抽取2013-01—2016-10商丘市中心医院收治的224例ACI患者,将53例发生SIRS患者设为观察组,未发生SIRS的171例ACI患者设为对照组。对...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SIRS)的发生率、相关危险因素及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抽取2013-01—2016-10商丘市中心医院收治的224例ACI患者,将53例发生SIRS患者设为观察组,未发生SIRS的171例ACI患者设为对照组。对比2组年龄、性别、并发症(高血压、糖尿病)、血脂[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入院时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空腹血糖(FBG)及C反应蛋白(CRP),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ACI患者发生SIRS的相关危险因素,随访3个月,对比2组改良Rankin量表(mRS)及病死率。结果观察组年龄、入院时NIHSS评分、FBG、CRP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性别、并发症、血脂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检验可知,入院时NIHSS评分、FBG、CRP水平均为ACI发生SIRS的危险因素(P<0.05);随访3个月后,观察组mRS评分高于对照组,且病死率30.19%(16/53)高于对照组8.77%(15/1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IRS具有较高发生率,且合并SIRS患者预后较差,其中入院时NIHSS评分、FBG、CRP水平为ACI发生SIRS的高危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 相关危险因素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依达拉奉联合巴曲酶治疗非痴呆性血管认知障碍脑梗死临床观察 被引量:6
20
作者 李慧梅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8年第15期1694-1697,共4页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联合巴曲酶治疗对非痴呆性血管认知障碍脑梗死患者脑血管储备及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74例非痴呆性血管认知障碍(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 no dementia,VCIND)脑梗死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7例。对照组静...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联合巴曲酶治疗对非痴呆性血管认知障碍脑梗死患者脑血管储备及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74例非痴呆性血管认知障碍(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 no dementia,VCIND)脑梗死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7例。对照组静滴胞磷胆碱注射液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增加30mg依达拉奉静滴,同时每日肌注1U巴曲酶。2组连续治疗3周,检测治疗前后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Fib)、脑动脉平均血流量(MCV)增加值、血流灌注指数(PI)和脑血管储备(CVR)变化,并采用MoCA评分评价认知能力。结果经治疗,治疗组Fib水平和血浆黏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MCV增加值和CVR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PI值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MoCA各项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VCIND脑梗死患者采用依达拉奉联合巴曲酶治疗,可有效降低血浆黏度,提高脑血管储备能力和认知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依达拉奉 巴曲酶 非痴呆性血管认知障碍 脑血管储备 认知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