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多模态影像结合病例分析在神经外科学教学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
作者 王耿焕 沈和平 +3 位作者 颜羽 王翊飞 周海航 沈健 《浙江医学教育》 2024年第1期10-13,共4页
目的 探索多模态影像结合病例分析在神经外科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20年1月至2021年5月在嘉兴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学习的本学院2018级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185班和186班共86名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试验对照方法,将185班44名学生设... 目的 探索多模态影像结合病例分析在神经外科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20年1月至2021年5月在嘉兴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学习的本学院2018级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185班和186班共86名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试验对照方法,将185班44名学生设为A组,前半部分课程采用多模态影像结合病例分析教学方式,后半部分课程采用常规教学方式;将186班42名学生设为B组,前半部分课程采用常规教学方式,后半部分课程采用多模态影像结合病例分析教学方式。课程教学结束后,对两组学生进行相关理论知识考核和教学满意度问卷调查,比较分析两组学生不同教学安排的实施效果。结果 A组学生前半部分课程理论知识考核成绩为(92.5±12.7)分,教学满意度评分为(4.5±1.1)分;后半部分课程理论知识考核成绩为(85.8±10.6)分,教学满意度评分为(3.7±1.2)分。B组学生前半部分课程理论知识考核成绩为(86.5±11.4)分,教学满意度评分为(3.6±1.2)分;后半部分课程理论知识考核成绩为(91.8±12.8)分,教学满意度评分为(4.4±1.3)分。两组学生相同部分课程理论知识考核成绩和教学满意度评分比较,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在神经外科学教学中应用多模态影像结合病例分析教学方式,能够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考核成绩和教学满意度评分,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外科学 多模态影像 病例分析 教学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型创伤性脑损伤去骨瓣减压应用改良Paine点穿刺监测脑室内颅内压的优势 被引量:1
2
作者 田和平 钟琦 +1 位作者 王耿焕 周海航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82-187,共6页
目的探讨重型创伤性脑损伤(TBI)开颅去骨瓣减压术(DC)中应用改良Paine点穿刺行脑室内颅内压(ICP)监测探头置入的优势。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4月-2022年4月嘉兴市第二医院收治的48例重型TBI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DC联合脑室内ICP... 目的探讨重型创伤性脑损伤(TBI)开颅去骨瓣减压术(DC)中应用改良Paine点穿刺行脑室内颅内压(ICP)监测探头置入的优势。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4月-2022年4月嘉兴市第二医院收治的48例重型TBI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DC联合脑室内ICP监护术,按照ICP监测术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23例)与对照组(25例),其中观察组行DC切口内改良Paine点穿刺脑室内ICP监测探头置入术,对照组行传统DC对侧切口颅骨钻孔经Kocher点脑室内ICP监测探头置入术。比较两组术前一般资料、手术用时、术后甘露醇使用剂量及持续时间、ICP监测持续时间、术后再出血率、颅内感染率、术后3个月时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结果两组一般资料、甘露醇使用剂量、甘露醇持续时间和ICP监测持续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用时、术后再出血率、颅内感染率明显少于或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3个月GO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较传统的DC对侧切口颅骨钻孔经Kocher点行脑室内ICP监测探头置入术,重型脑外伤DC术中通过切口内改良Paine点穿刺行脑室内ICP监测探头置入术可缩短手术用时,降低术后再出血率、颅内感染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型创伤性脑损伤 去骨瓣减压术 脑室内颅内压监测探头置入术 改良Paine点脑室穿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医院感染的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46
3
作者 王耿焕 沈和平 +2 位作者 褚正民 沈建国 张李涛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405-408,共4页
目的探讨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NmtJ)内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医院感染的临床特征及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浙江嘉兴学院附属第二医院NICU收治的372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 目的探讨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NmtJ)内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医院感染的临床特征及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浙江嘉兴学院附属第二医院NICU收治的372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影响患者医院感染的因素。结果372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发生医院感染的有214例(57.5%),以呼吸道、泌尿系统多见,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开颅手术、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与医院感染相关(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入院时GCS评分低、昏迷时间I〉2周、留置导尿管≥2周、留置深静脉I〉2周、使用镇静药物为NICU内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均P〈0.05),而早期肠内营养支持(一周内≥104.5kJ·kg-1·d-1)为发生医院感染的保护因素(P〈0.05)。结论NICU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高,入院时GCS评分低、昏迷时间I〉2周、留置导尿管≥2周、留置深静脉≥2周、使用镇静药物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易发生医院感染,而进行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则可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脑损伤 交叉感染 危险因素 重症监护病房
原文传递
鬼臼毒素纳米靶向制剂的制备与理化性质评价 被引量:8
4
作者 王耿焕 沈和平 +3 位作者 金成胜 黄嬛 蒋小红 褚正民 《医药导报》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237-1240,共4页
目的探讨鬼臼毒素纳米靶向制剂的制备方法及评价其质量。方法采用碳二亚胺为耦联剂,合成硬脂酸-壳寡糖嫁接物,采用三硝基苯磺酸法测定载体中氨基取代度,以透析法制备鬼臼毒素载药聚合物胶团,考察载药胶团的粒径、表面电位、药物含量、... 目的探讨鬼臼毒素纳米靶向制剂的制备方法及评价其质量。方法采用碳二亚胺为耦联剂,合成硬脂酸-壳寡糖嫁接物,采用三硝基苯磺酸法测定载体中氨基取代度,以透析法制备鬼臼毒素载药聚合物胶团,考察载药胶团的粒径、表面电位、药物含量、包封率,释药行为以评价其质量。结果鬼臼毒素纳米靶向胶团粒径为30.8~48.3 nm,随着胶团载药量的增大,粒径逐渐增大,并且随着投药量的增加表面电荷逐渐升高,具有较高的包封率和载药量,鬼臼毒素的投药量为10%时,包封率达69.31%,可明显延缓药物的释放,释放速度随投药量减少而加快。结论鬼臼毒素纳米靶向制剂制备工艺简单,质量较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鬼臼毒素 硬脂酸 壳寡糖 胶团 药物靶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VIS支架辅助血管内介入治疗急性破裂出血的复杂颅内动脉瘤疗效观察 被引量:16
5
作者 褚闻来 田和平 +3 位作者 张李涛 王健超 沈建国 周海航 《浙江医学》 CAS 2020年第1期67-69,72,共4页
目的观察低剖面可视化腔内支撑装置(LVIS支架)辅助血管内介入治疗急性破裂出血的复杂颅内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对行LVIS支架辅助血管内介入治疗的22例急性破裂出血的复杂颅内动脉瘤患者即刻栓塞效果(采用Raymond标准进行评价)、手术... 目的观察低剖面可视化腔内支撑装置(LVIS支架)辅助血管内介入治疗急性破裂出血的复杂颅内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对行LVIS支架辅助血管内介入治疗的22例急性破裂出血的复杂颅内动脉瘤患者即刻栓塞效果(采用Raymond标准进行评价)、手术并发症、随访结果[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估预后]进行分析。结果22例患者中,21例支架释放完全。RaymondⅠ级17例,Ⅱ级2例,Ⅲ级2例,瘤腔内未填塞1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2.7%,除1例动脉瘤术后合并脑积水外引流后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治疗无效死亡外,其余经对症治疗后均恢复良好。22例患者中,21例完成术后3~12个月的DSA随访,其中动脉瘤完全闭塞18例,动脉瘤稳定2例,动脉瘤瘤颈复发覆盖第2枚支架后治愈1例。术后半年预后良好率为81.8%。结论LVIS支架辅助血管内介入治疗急性破裂出血的复杂颅内动脉瘤安全有效,短期疗效确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破裂 复杂 LVIS支架 血管内治疗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hiari I型畸形的显微后颅窝减压手术治疗 被引量:1
6
作者 褚正民 周海航 +4 位作者 金成胜 沈建国 王翊飞 王耿焕 褚闻来 《浙江医学》 CAS 2013年第3期215-217,共3页
Chiari畸彤是指颅颈交界区的畸形,其发病机制目前仍不完全清楚,通常无法采用药物治疗,对有症状的患者早期手术减压治疗能够提供最佳的恢复机会[1]。我科1998-01-2010-l2收治Chiari I型畸形患者19例,均行后颅窝减压加硬脑膜扩大修补... Chiari畸彤是指颅颈交界区的畸形,其发病机制目前仍不完全清楚,通常无法采用药物治疗,对有症状的患者早期手术减压治疗能够提供最佳的恢复机会[1]。我科1998-01-2010-l2收治Chiari I型畸形患者19例,均行后颅窝减压加硬脑膜扩大修补手术治疗,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iari畸 后颅窝减压 手术治疗 畸形 硬脑膜扩大修补 颅颈交界区 发病机制 药物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期系统性康复治疗对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
7
作者 俞晓翔 沈和平 +2 位作者 王耿焕 褚闻来 尹汉奎 《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 2019年第9期847-848,851,共3页
脑弥漫性轴索损伤(diffuse axonal injury,DAI)是一种严重的原发性脑损伤,常引起不良结果及认知功能障碍[1]。文献报道,在中重度DAI患者中约65%会出现长期的认知功能障碍,是DAI患者致残的重要原因之一[2]。目前,临床上对DAI患者认知功... 脑弥漫性轴索损伤(diffuse axonal injury,DAI)是一种严重的原发性脑损伤,常引起不良结果及认知功能障碍[1]。文献报道,在中重度DAI患者中约65%会出现长期的认知功能障碍,是DAI患者致残的重要原因之一[2]。目前,临床上对DAI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认知仍不足,治疗措施有限,本次研究探索早期系统性康复治疗对DAI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作用。现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弥漫性轴索损伤 认知功能障碍 康复治疗 患者 系统 早期 原发性脑损伤 DAI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人小脑神经节细胞胶质瘤1例
8
作者 颜羽 王耿焕 +2 位作者 褚正民 沈建国 朱坤灿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511-512,共2页
神经节细胞胶质瘤(GG)是一种较少见的、以包含肿瘤性神经元和肿瘤性胶质细胞为特征的占位性病变,多位于颞叶,好发于儿童和青少年。本文报道1例成人小脑GG患者,影像学表现为囊实性占位性病变,伴有钙化灶,增强扫描呈点片状强化,手术予全... 神经节细胞胶质瘤(GG)是一种较少见的、以包含肿瘤性神经元和肿瘤性胶质细胞为特征的占位性病变,多位于颞叶,好发于儿童和青少年。本文报道1例成人小脑GG患者,影像学表现为囊实性占位性病变,伴有钙化灶,增强扫描呈点片状强化,手术予全切除。术后4个月随访,患者有轻微行走不稳,无癫痫发作,无明显不适症状,增强头颅MRI复查结果显示未见肿瘤复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性 复查结果 点片状 肿瘤复发 占位性病变 头颅MRI 钙化灶 胶质细胞
原文传递
高渗盐水联合硫酸镁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7
9
作者 王耿焕 褚闻来 +7 位作者 褚正民 沈建国 王翊飞 周海航 沈健 张李涛 朱坤灿 沈和平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196-1200,共5页
目的探讨高渗盐水联合硫酸镁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疗效。方法前瞻性选择嘉兴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外科自2017年9月至2019年2月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在患者家属知情同意的情况下,将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实验组。2组患者... 目的探讨高渗盐水联合硫酸镁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疗效。方法前瞻性选择嘉兴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外科自2017年9月至2019年2月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在患者家属知情同意的情况下,将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实验组。2组患者均接受颅内压监护治疗,实验组患者在该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高渗盐水联合硫酸镁治疗,连续使用7 d,比较2组患者颅内压监护期间高颅内压、癫痫、低灌注压、脑血管痉挛、脑梗死及颅内压反跳的发生率,伤后1周甘露醇总用量、血清神经元特异烯醇化酶(NSE)浓度,伤后3个月患者的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评分及死亡率。结果共纳入重型颅脑损伤患者93例,其中实验组患者46例,对照组患者47例,2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和血清NSE浓度、开颅血肿清除术和去骨瓣减压术者所占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患者伤后1周甘露醇总用量、血清NSE浓度较低,伤后3个月GOS评分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患者高颅内压、脑血管痉挛、颅内压反跳的发生率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渗盐水联合硫酸镁治疗重型颅脑损伤能改善患者预后,而且副作用少,有可能成为一种较理想的脑保护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型颅脑损伤 高渗盐水 硫酸镁 颅内压 脑血管痉挛 预后
原文传递
3D-CTA在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中早期筛查的意义 被引量:11
10
作者 沈建国 郁龚杰 +2 位作者 周海航 张李涛 褚正民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394-1396,共3页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spontaneous subarachnoidhemorrhage, s-SAH) 是指某些疾病引起的脑血管破裂,血液流至蛛网膜下腔出现的一组症状,是神经外科较常见的疾病,其中由颅内动脉瘤破裂引起的约占到50%~80%,其次为动静脉畸形...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spontaneous subarachnoidhemorrhage, s-SAH) 是指某些疾病引起的脑血管破裂,血液流至蛛网膜下腔出现的一组症状,是神经外科较常见的疾病,其中由颅内动脉瘤破裂引起的约占到50%~80%,其次为动静脉畸形,还包括烟雾病、血管炎等。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具有较高的致死率和致残率,因此,对其进行早期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3D-CTA 早期筛查 颅内动脉瘤破裂 脑血管破裂 动静脉畸形 神经外科 早期诊断
原文传递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脑组织CT灌注成像与CGRP、ET-1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8
11
作者 张李涛 田和平 +3 位作者 郁龚杰 王健超 沈建国 周海航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49-252,共4页
颅内动脉瘤破裂导致的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age, aSAH)是神经外科常见的急危重症, 具有相当高的致残致死性[1]。目前对于颅内动脉瘤临床主要以颅脑CT平扫评估出血情况, 以CT血管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 颅内动脉瘤破裂导致的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age, aSAH)是神经外科常见的急危重症, 具有相当高的致残致死性[1]。目前对于颅内动脉瘤临床主要以颅脑CT平扫评估出血情况, 以CT血管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 CTA)或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DSA)检查显示动脉瘤形态与载瘤动脉的关系[2], 并给予合适的治疗。但治疗仅降低了患者再出血的可能, 出血后脑血流动力学异常导致的脑损伤仍是SAH后致死致残的重要原因。CT灌注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perfusion, CTP)用于检测大脑组织血流灌注的变化情况[3], 反映周围脑组织缺血缺氧情况。本研究通过CTP检查来评估aSAH后颅内灌注的变化, 结合血管生物标志物检测评估脑血管微循环及内皮功能, 旨在探讨动脉瘤破裂出血后血流动力学的变化, 为临床诊疗选择及预后判断提供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CT灌注成像 脑损伤 载瘤动脉 急危重症 再出血 CT血管成像 神经外科
原文传递
脑室外引流导管相关性感染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4
12
作者 周海航 褚闻来 +2 位作者 沈健 朱坤灿 沈建国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451-1454,共4页
脑室外引流术作为神经外科最常见的暂时性治疗性手术,广泛应用于神经外科各种疾病的监护和治疗,如脑外伤、脑出血、脑肿瘤、动脉瘤等等引起的脑室出血、急性脑积水及颅内压管理。由于脑室外引流管往往需要摆放较长时间,而且引流管将... 脑室外引流术作为神经外科最常见的暂时性治疗性手术,广泛应用于神经外科各种疾病的监护和治疗,如脑外伤、脑出血、脑肿瘤、动脉瘤等等引起的脑室出血、急性脑积水及颅内压管理。由于脑室外引流管往往需要摆放较长时间,而且引流管将颅内外相互联通,导致颅内感染常不可避免。尽管强效的抗生素不断出现及各种检查技术飞速发展,对颅内感染的诊断和治疗有了很大的进步,但颅内感染患者的病死率和致残率仍很高。为探讨脑室外引流术后并发颅内感染的影响因素,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收集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嘉兴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经额脑室前角穿刺外引流术患者217例的临床资料,为进一步预防和控制导管相关性颅内感染提供临床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室外引流术 导管相关性 感染危险因素 脑室前角穿刺外引流术 颅内感染 附属第二医院 神经外科 外引流管
原文传递
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脑血流动力学改变与认知功能障碍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6
13
作者 沈和平 王耿焕 +2 位作者 张晓玲 官俏兵 翟丽萍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59-61,共3页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脑血流动力学改变与认知功能障碍的关系。 方法前瞻性连续纳入符合标准的SAH患者115例,收集患者年龄、性别、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Hunt-Hess分级、Fisher分级、医院感染、手术或介入...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脑血流动力学改变与认知功能障碍的关系。 方法前瞻性连续纳入符合标准的SAH患者115例,收集患者年龄、性别、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Hunt-Hess分级、Fisher分级、医院感染、手术或介入治疗等基线资料,于发病后7d、14d时采用经颅多普勒(TCD)检测患者血流动力学改变,于发病2周及3个月时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对患者认知功能进行评价,再分析血流动力学改变与认知功能障碍间的相关性。 结果共入选115例患者,其中脑血管痉挛52例,认知功能障碍37例,通过校正各种危险因素,经Logistic回归分析脑血管痉挛与认知功能障碍间的关系,结果显示脑血流动力学改变与认知功能障碍具有正相关性。 结论SAH患者脑血流动力学改变与认知功能障碍具有正相关性,是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蛛网膜下腔出血 认知功能障碍 脑血流动力学 脑血管痉挛 经颅多普勒
原文传递
早期颅骨修补术治疗去骨瓣减压术后难治性硬膜下积液 被引量:10
14
作者 褚正民 王耿焕 +2 位作者 沈建国 张李涛 李卫国 《中华创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024-1026,共3页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去骨瓣减压术后发生硬膜下积液很常见,有些患者可以经非手术治疗治愈,但有些患者硬膜下积液进行性增多,产生临床症状,需手术治疗.目前常用的手术方法为钻孔引流术、硬膜下腔腹腔分流术、侧裂池蛛网膜开放术等,但部分患...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去骨瓣减压术后发生硬膜下积液很常见,有些患者可以经非手术治疗治愈,但有些患者硬膜下积液进行性增多,产生临床症状,需手术治疗.目前常用的手术方法为钻孔引流术、硬膜下腔腹腔分流术、侧裂池蛛网膜开放术等,但部分患者对这些手术方式无效.笔者采用早期颅骨修补术治疗9例难治性硬膜下积液,探讨早期颅骨修补术对难治性硬膜下积液的疗效及去骨瓣减压术后硬膜下积液的发生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减压颅骨切除术 硬膜下积液 颅骨修补术
原文传递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血清S100B、IL-6与颅内压力变化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9
15
作者 周海航 张李涛 +2 位作者 沈建国 褚正民 褚闻来 《中华全科医学》 2017年第4期574-576,共3页
目的检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伤后各时间点颅内压的变化及颅内血清中的S100B及IL-6的水平,分析研究血清S100B、IL-6水平与颅内压力变化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6年4月于嘉兴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就诊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共88例作为... 目的检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伤后各时间点颅内压的变化及颅内血清中的S100B及IL-6的水平,分析研究血清S100B、IL-6水平与颅内压力变化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6年4月于嘉兴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就诊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共88例作为本次研究的研究对象。对患者的颅内压进行连续性的监测,并于入院后的6、12、24、48和72 h分别采集患者的静脉血。检测血清中的S100B蛋白及IL-6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分析不同时间点血清IL-6及S100B水平,并对IL-6及S100B水平变化与颅内压的水平进行相关性分析。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量资料的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S100B水平在受伤后逐渐升高,24 h时达到峰值,随后便逐渐下降;而患者的IL-6和颅内压水平在受伤后逐渐升高,患者血清IL-6及S-100B水平与颅内压水平存在显著相关性(r=1.933、r=4.859,P<0.05)。但是S100B的峰值出现的比颅内压早,而IL-6的变化趋势与颅内压的变化趋势相符。结论重型颅脑损伤后的颅内压力变化与血清中的S100B和IL-6水平呈正比,因此,S100B和IL-6水平可以反映患者的损伤程度,为患者的病情判断提供临床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型颅脑损伤 颅内压力 白细胞介素 S100B蛋白
原文传递
低钙血症对脑出血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6
16
作者 沈和平 王耿焕 +3 位作者 张晓玲 官俏兵 翟丽萍 罗本燕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471-473,共3页
目的前瞻性研究探讨低钙血症对脑出血预后的影响。方法410例连续纳入的脑出血患者按发病12h内检测的血钙浓度分成低钙组、正常组、高钙组,同时详细记录分析每位患者的年龄、性别、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血肿量等基线资料,6... 目的前瞻性研究探讨低钙血症对脑出血预后的影响。方法410例连续纳入的脑出血患者按发病12h内检测的血钙浓度分成低钙组、正常组、高钙组,同时详细记录分析每位患者的年龄、性别、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血肿量等基线资料,6个月后随访,按格拉斯预后评分(GOS)评估预后,GOS大于3分为预后良好,GOS小于等于3分,为预后不良。结果低钙组有更低的GCS评分,更大的血肿量,手术比例高,再出血发生率高,6个月后预后不良率明显高于其他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校正其他可能影响因素,显示低钙血症组的预后比正常血钙组差(P〈0.05),Oddsratio(OR)值为3.01,95%CI值为1.06~6.12。结论低钙血症是影响脑出血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钙血症 脑出血 预后
原文传递
颅脑损伤去骨瓣减压术后硬膜下积液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0
17
作者 王耿焕 沈和平 +3 位作者 褚正民 沈建国 张李涛 朱坤灿 《中华全科医学》 2022年第2期243-245,共3页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去骨瓣减压术后硬膜下积液的临床特点,分析其影响因素,为早期进行积极预防和干预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选择嘉兴学院附属第二医院2010年1月-2019年11月收治的颅脑损伤去骨瓣减压术后患者608例为观察对象,根据术后是否继发...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去骨瓣减压术后硬膜下积液的临床特点,分析其影响因素,为早期进行积极预防和干预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选择嘉兴学院附属第二医院2010年1月-2019年11月收治的颅脑损伤去骨瓣减压术后患者608例为观察对象,根据术后是否继发硬膜下积液分为硬膜下积液组(120例)和无硬膜下积液组(488例),分析硬膜下积液组的临床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608例患者中出现硬膜下积液120例,硬膜下积液发生在手术后4~22(10.3±4.2)d,积液量为12.2~120.8(25.4±10.3)mL,硬膜下积液位于一侧97例,双侧23例,95例保守治疗,25例手术治疗。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积液组与无积液组患者性别、年龄、血肿量、入院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中线移位、大骨瓣、双侧开颅、糖尿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血肿量、入院GCS评分、中线移位、大骨瓣是去骨瓣减压术后硬膜下积液发生的影响因素(均P<0.05)。结论颅脑损伤去骨瓣减压术后硬膜下积液发生率高。年龄大、血肿量大、入院GCS评分低、中线移位、大骨瓣是去骨瓣减压术后硬膜下积液发生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脑损伤 硬膜下积液 去骨瓣减压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慢性硬膜下血肿术后脑组织复位对术后血肿复发的影响 被引量:7
18
作者 褚闻来 王耿焕 +1 位作者 褚正民 沈建国 《中华全科医学》 2018年第9期1586-1587,1590,共3页
目的探讨慢性硬膜下血肿(chronic subdural hematoma,CSDH)术后脑组织复位对术后血肿复发的影响,为及早预测、提前预防术后血肿复发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6年1月嘉兴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375例慢性硬膜下血肿患... 目的探讨慢性硬膜下血肿(chronic subdural hematoma,CSDH)术后脑组织复位对术后血肿复发的影响,为及早预测、提前预防术后血肿复发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6年1月嘉兴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375例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的临床资料,随访3~6个月,所有患者均行单孔或双孔引流,排除开颅骨瓣手术者及术后并发急性硬膜外血肿、硬膜下血肿、脑内血肿患者。详细记录分析每位患者的性别、年龄、吸烟、饮酒、神经功能缺损、高血压、糖尿病、术前用药(抗凝或抗血小板药物)、血肿最宽径、血肿是否混杂密度、单孔引流还是二孔引流、术后脑组织复位情况,术后颅内积气情况,术后血肿复发,再次手术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校正其他可能影响因素,评估脑组织复位水平是否为影响慢性硬膜下血肿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375例患者术后复发65例,占17.3%,其中11例病情进展而再次手术,占2.9%,其余54例因中线移位<0.5 cm,无神经功能缺损而采取保守治疗成功,通过调整混杂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脑组织复位不良的OR=2.51,95%CI:1.16~6.02,P=0.035。结论慢性硬膜下血肿术后脑组织复位不良是引起血肿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一部分复发患者,只要中线移位<0.5 cm且没有神经功能缺损,可以严密观察,定期随访,血肿有很大几率能自行吸收从而避免再次手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硬膜下血肿 钻孔引流术 脑组织复位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皮肌瓣一次性分离技术在额颞部颅骨修补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9
作者 王耿焕 颜羽 +3 位作者 沈和平 褚正民 沈建国 朱坤灿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74-278,共5页
目的对比分析皮肌瓣一次性分离技术在额颞部颅骨修补术中的应用优势。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嘉兴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外科行额颞部钛网颅骨修补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共242例。其中采用皮肌瓣一次性分离技术(试验组)75例(3... 目的对比分析皮肌瓣一次性分离技术在额颞部颅骨修补术中的应用优势。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嘉兴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外科行额颞部钛网颅骨修补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共242例。其中采用皮肌瓣一次性分离技术(试验组)75例(31.0%),常规手术方法(常规手术组)167例(69.0%)。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长、术中硬脑膜悬吊和脑膜破损率、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长,以及眼部肿胀、皮下积液、面神经损伤、癫痫、切口感染、脑积水发生率的差异。结果与常规手术组比较,试验组术后的引流量[(184.1±45.1)ml对比(254.3±52.3)ml]少、眼部肿胀[9.3%(7/75)对比92.2%(154/167)]和皮下积液[20.0%(15/75)对比34.1%(57/167)]的发生率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试验组术后无一例患者发生面神经损伤,与常规手术组的5.4%(9/167)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手术时长、术中脑膜破损和行硬脑膜悬吊的比率、术后住院时长和切口感染的发生率,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随访3个月至2.5年,中位数为1.2年,癫痫、脑积水的发生率,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在额颞部颅骨修补术中应用皮肌瓣一次性分离技术,能减少术后引流量,降低眼部肿胀、皮下积液及面神经损伤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骨修补 皮肌瓣 手术后并发症 治疗结果
原文传递
长链非编码RNA CRNDE对胶质瘤干细胞特性改变的影响及其机制 被引量:3
20
作者 王耿焕 沈和平 +2 位作者 黄嬛 蒋小红 陈鹏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33-140,共8页
目的探讨长链非编码RNA CRNDE对胶质瘤干细胞特性改变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应用免疫磁珠法从人胶质瘤细胞系U251中分离出CD133+U251干细胞(U251s)。将实验细胞分为U251s组、U251s-CRNDE组及U251组、U251-CRNDE组,其中U251s-CRNDE组、U25... 目的探讨长链非编码RNA CRNDE对胶质瘤干细胞特性改变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应用免疫磁珠法从人胶质瘤细胞系U251中分离出CD133+U251干细胞(U251s)。将实验细胞分为U251s组、U251s-CRNDE组及U251组、U251-CRNDE组,其中U251s-CRNDE组、U251-CRNDE组细胞预先用CRNDE短发夹RNA(shRNA)慢病毒载体转染以下调CRNDE的表达。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检测各组细胞中CRNDE mRNA的表达水平,应用细胞计数试剂(CCK)-8法检测各组细胞的增殖变化,应用Transwell小室实验检测各组细胞的侵袭能力,应用划痕实验检测各组细胞的迁移能力,应用平板克隆实验检测各组细胞的克隆形成能力,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细胞的周期改变,应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U251s组、U251s-CRNDE组细胞中干细胞标志蛋白A2B5、CD133、巢蛋白、Sox2、Oct-4、Nanog以及磷脂酰肌醇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信号通路关键蛋白PI3K、AKT、磷酸化(p)-AKT、mTOR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与U251组相比,U251s组细胞中CRNDE mRNA的表达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U251s-CRNDE组与U251s组细胞相比,U251-CRNDE组与U251组细胞相比,前者的细胞增殖率、穿膜细胞数量、细胞迁移率、细胞集落形成数目、G2/M期细胞比例明显降低,G1/G0期细胞比例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U251s组相比,U251s-CRNDE组细胞中CD133、巢蛋白、Sox2、Oct-4及PI3K、AKT、p-AKT、mTOR蛋白的表达水平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RNDE在胶质瘤干细胞中表达增高,而下调CRNDE的表达后可以抑制胶质瘤干细胞的特性,且这种影响与PI3K-AKT-mTOR信号通路的调控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胶质瘤 长链非编码RNA CRNDE 肿瘤干细胞 干细胞特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