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2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三种生物骨衍生材料修复节段性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6
1
作者 李彦林 杨浩 +4 位作者 韩睿 李林芝 李秀群 李世和 赵晓霞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18-123,共6页
目的 评价 3种生物骨衍生材料修复节段性骨缺损的成骨作用。 方法 将 6 0只健康日本大耳白兔双侧桡骨中段制成 10 mm节段性骨缺损 ,并随机分为 A、B、C、D和 E组 ,每组 12只 ,其中 A组植入复合型完全脱蛋白骨 (composite fully depro... 目的 评价 3种生物骨衍生材料修复节段性骨缺损的成骨作用。 方法 将 6 0只健康日本大耳白兔双侧桡骨中段制成 10 mm节段性骨缺损 ,并随机分为 A、B、C、D和 E组 ,每组 12只 ,其中 A组植入复合型完全脱蛋白骨 (composite fully deproteinised bone,CFDB)、B组植入部分脱蛋白骨 (partially deproteinised bone,PDPB)、C组植入部分脱钙骨 (partially decalcified bone,PDCB)修复兔桡骨节段性缺损 ,D组自体髂骨移植 ,E组以空白缺损为对照 ,于术后4、8、12及 2 4周取材 ,通过 X线摄片和不脱钙硬组织切片检测 ,评价 3种材料的成骨作用。 结果  X线摄片观察 :A、B与 C组 4周时材料密度较高 ;8周时材料与宿主骨交界处模糊 ;12周时材料边缘部分区域密度接近宿主骨 ;2 4周时 B组髓腔再通 ,C组缺损区域密度大部分接近宿主骨 ,有少许高密度影 ,A组缺损区域有较多高密度影。 X线片评分 4周和8周时各材料组无统计学差异 (P>0 .0 5 ) ;12周时 B组和 C组高于 A组 (P<0 .0 5 ) ;2 4周时 D组 >B组 >C组 >A组(P<0 .0 5 )。经组织学形态观察可见 4周和 8周时新骨贴附材料生长 ;以后新骨增多 ;材料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降解吸收 ;2 4周时成骨量 D组 >B组 >C组 >A组 (P<0 .0 5 )。 结论  PDPB修复节段性骨缺损的效果佳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节段性骨缺损 植入 修复 桡骨 X线摄片 成骨作用 宿主 生物 蛋白 硬组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衍生羊膜对大鼠跟腱粘连影响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0
2
作者 罗静聪 杨志明 李秀群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5期431-434,共4页
目的 研究生物衍生羊膜预防 SD大鼠跟腱粘连的效果 ,并为临床预防术后跟腱粘连提供实验数据。方法 以 2 8只 SD大鼠后肢跟腱为实验模型 ,切断并缝合跟腱 ,实验侧跟腱包裹生物衍生羊膜 ,对侧不包裹作为对照 ,术后 1、2、4、6、8和 12... 目的 研究生物衍生羊膜预防 SD大鼠跟腱粘连的效果 ,并为临床预防术后跟腱粘连提供实验数据。方法 以 2 8只 SD大鼠后肢跟腱为实验模型 ,切断并缝合跟腱 ,实验侧跟腱包裹生物衍生羊膜 ,对侧不包裹作为对照 ,术后 1、2、4、6、8和 12周分别取跟腱 ,大体及组织学观察跟腱的粘连、愈合情况。 结果 术后各时间点两侧跟腱吻合处炎性细胞浸润情况、跟腱愈合进程无明显差别 ,跟腱粘连的半定量评分表明实验侧和对照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P<0 .0 5 )。 结论 生物衍生羊膜能有效预防跟腱粘连 ,是一种较为理想的预防跟腱粘连的生物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跟腱 粘连 羊膜 术后 预防 SD大鼠 对照 生物 组织学观察 实验数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靶向肿瘤生物治疗 被引量:18
3
作者 胡兵 魏于全 《癌症》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471-475,共5页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growthfactorreceptor,EGFR)的异常高表达可见于多种恶性肿瘤,并与肿瘤细胞的恶性生物学行为以及肿瘤患者的不良预后密切相关。EGFR已成为阳性表达肿瘤的重要治疗靶标。以EGFR为靶点的治疗主要有单克隆抗体...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growthfactorreceptor,EGFR)的异常高表达可见于多种恶性肿瘤,并与肿瘤细胞的恶性生物学行为以及肿瘤患者的不良预后密切相关。EGFR已成为阳性表达肿瘤的重要治疗靶标。以EGFR为靶点的治疗主要有单克隆抗体以及小分子化合物激酶拮抗剂两种方式,目前已进行了广泛的实验与临床研究,其抗肿瘤的主要作用机制包括:(1)细胞周期阻滞;(2)促凋亡;(3)抗肿瘤浸润与转移;(4)抗新生血管生成;(5)放化疗细胞毒增敏。此外,本实验室曾以异种同源分子免疫的策略打破了机体对自身EGFR的免疫耐受,发现以人EGFR为免疫原在小鼠体内可以激发特异的免疫反应,该反应能交叉反应于鼠同源EGFR,进而达到治疗EGFR阳性表达肿瘤的目的。迄今,EGFR靶向治疗均很少观察到显著的EGFR相关的毒副作用,这可能与正常细胞EGFR显著的调控性低表达以及对EGFR通路信号的相对不依赖性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EGFR 肿瘤细胞 生物治疗 主动免疫 单克隆抗体 化学抑制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生物技术基因治疗载体研究进展 被引量:7
4
作者 张小伟 田聆 魏于全 《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610-613,共4页
基因治疗已在治疗多种人类重大疾病如遗传病、肿瘤等方面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但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其中之一就是需要安全、高效、靶向的载体系统。纳米生物材料,如脂质体、聚丙交酯-乙交酯(PLGA),聚乳酸(PLA)等,由于具有良好的生物... 基因治疗已在治疗多种人类重大疾病如遗传病、肿瘤等方面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但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其中之一就是需要安全、高效、靶向的载体系统。纳米生物材料,如脂质体、聚丙交酯-乙交酯(PLGA),聚乳酸(PLA)等,由于具有良好的生物安全性、可方便有效地实现基因靶向性及高效表达和缓释,成为制备高效、靶向的基因治疗载体系统的良好介质,日益在基因治疗载体系统中受到广泛重视。本文综述了目前在基因治疗领域中常用的纳米载体的生物学特性,以及它们的最新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生物技术 基因治疗 载体 生物材料 纳米粒 壳聚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子模拟与微生物、自身免疫交叉识别以及肿瘤免疫治疗 被引量:3
5
作者 胡兵 魏于全 《生命科学》 CSCD 2004年第2期66-72,共7页
分子模拟是生物界广为存在的一种自然现象。细菌等病原微生物可利用蛋白质序列或结构的相似而模拟宿主细胞某些分子的功能,从而协助其入侵与存活;另一方面,微生物也可因某些蛋白质的同源或相似而致宿主交叉免疫反应,导致自身免疫参与自... 分子模拟是生物界广为存在的一种自然现象。细菌等病原微生物可利用蛋白质序列或结构的相似而模拟宿主细胞某些分子的功能,从而协助其入侵与存活;另一方面,微生物也可因某些蛋白质的同源或相似而致宿主交叉免疫反应,导致自身免疫参与自身免疫疾病的发生,其本质是一种交叉识别。本室及其他研究小组发现可利用不同种属某些肿瘤相关同源分子的异源性激发特异的免疫反应,并因其同源性而交叉反应于宿主分子,从而产生抗肿瘤的自身免疫,亦即通过异种同源分子的策略主动免疫治疗肿瘤。这种模拟还可以在表位肽的水平进行,相信分子模拟的深入研究将有助于揭示进化与分子识别的本质以及自身免疫的规律,从而探索分子模拟在疾病预防与治疗中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模拟 微生物 自身免疫 肿瘤免疫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FLK-1基因治疗联合伽玛刀治疗胶质瘤的实验研究
6
作者 陈兢 王正荣 +3 位作者 李浩 魏于全 王伟 朱彬 《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708-711,716,共5页
目的通过对荷瘤小鼠进行以腺病毒为载体的可溶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型受体(soluble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receptor-2,sFLK-1)基因治疗联合伽玛刀治疗,了解两者的协同治疗作用。方法构建表达sFLK-1基因的腺病毒,在293细胞中扩增... 目的通过对荷瘤小鼠进行以腺病毒为载体的可溶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型受体(soluble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receptor-2,sFLK-1)基因治疗联合伽玛刀治疗,了解两者的协同治疗作用。方法构建表达sFLK-1基因的腺病毒,在293细胞中扩增、纯化、鉴定。建立负载大鼠C6胶质瘤细胞的BALB/c裸小鼠的动物模型,实验分为空载病毒组、重组腺病毒组、伽玛刀组、重组腺病毒+伽玛刀联合治疗组,肿瘤细胞接种后12d(体积增至约110mm3)联合治疗组及伽玛刀组应用伽玛刀(13Gy)对荷瘤小鼠进行治疗;肿瘤细胞接种后7、14d联合治疗组及重组腺病毒组尾静脉注射重组腺病毒(Ad-sFLK-1)1×109PFU;观察荷瘤小鼠存活率,测量肿瘤大小,免疫组化法测肿瘤组织微血管密度,Tunel法检测凋亡小体。结果联合治疗组不仅能明显抑制肿瘤组织的生长,而且能明显延长小鼠的生存期,与其他三组比较减少肿瘤组织中微血管密度,Tunel法显示凋亡小体明显增多,P均<0.05。结论对负载大鼠C6胶质瘤细胞的荷瘤小鼠,sFLK-1基因治疗联合伽玛刀能够抑制小鼠肿瘤生长和肿瘤血管生成,起到协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生成 伽玛刀 可溶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Ⅱ型受体 基因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皮抑素基因治疗对癌性腹水抑制效应研究 被引量:46
7
作者 吴莹 赵敏 +3 位作者 杨莉 刘健 魏于全 赵霞 《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316-319,共4页
目的 探讨内皮抑素基因对癌性腹水的治疗作用 ,并观察与化疗药物顺铂 (DDP)联合应用的疗效。方法 利用已构建的腺病毒载体介导的内皮抑素基因 ,在体外转染 SKOV3肿瘤细胞 ,观察其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抑制 ;在小鼠腹腔内注射腺病毒载... 目的 探讨内皮抑素基因对癌性腹水的治疗作用 ,并观察与化疗药物顺铂 (DDP)联合应用的疗效。方法 利用已构建的腺病毒载体介导的内皮抑素基因 ,在体外转染 SKOV3肿瘤细胞 ,观察其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抑制 ;在小鼠腹腔内注射腺病毒载体介导的内皮抑素基因 ,观察其在体内的表达情况 ;在两个不同的小鼠肿瘤腹水模型腹腔中注射腺病毒载体介导的内皮抑素基因 ,观察其对腹水形成、腹膜渗透性、新生血管形成及肿瘤细胞作用 ,以及对小鼠生存期的影响等 ,并比较与化疗药物顺铂联合应用的疗效。结果  1体外重组内皮抑素蛋白抑制内皮细胞生长 ,在 1∶ 8稀释倍数时内皮细胞抑制率达到 5 0 %以上 ;2腺病毒载体介导的内皮抑素基因在小鼠体内能够表达 ,在注射第 3d血清表达量最高 ,达 192 1ng/m l;3使用内皮抑素基因治疗组小鼠的腹水量 ,腹膜渗透性受到明显抑制 ,腹水中的红细胞、癌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明显减少 ,腹水中的凋亡细胞明显增多 ,肿瘤组织内微血管密度明显减少 ,小鼠的生存期明显延长。内皮抑素基因治疗与化疗联合应用进一步加强这一种治疗效果。结论内皮抑素基因治疗有望成为治疗癌性腹水的一种新方法 ,与化疗联合应用可以加强这种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癌性腹水 抗血管生成治疗 内皮抑素 基因治疗 顺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保存方法对生物衍生骨支架材料细胞相容性的影响 被引量:13
8
作者 蓝旭 杨志明 +1 位作者 罗静聪 李秀群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3期209-213,共5页
 目的 了解不同保存方法对生物衍生骨支架材料细胞相容性的影响。 方法 冻干生物衍生骨用两种不同保存液同等条件 4℃冷藏保存 3个月 ,以保存相同时间冻干生物衍生骨为对照。实验分为 A组 :成骨细胞复合 1号保存液处理材料培养 ;B...  目的 了解不同保存方法对生物衍生骨支架材料细胞相容性的影响。 方法 冻干生物衍生骨用两种不同保存液同等条件 4℃冷藏保存 3个月 ,以保存相同时间冻干生物衍生骨为对照。实验分为 A组 :成骨细胞复合 1号保存液处理材料培养 ;B组 :成骨细胞复合 2号保存液处理材料培养 ;C组 :成骨细胞复合冻干骨培养 ;D组 :单纯成骨细胞培养。以 2× 10 6个 / ml密度的成骨细胞悬液复合材料培养 1、3、5和 7天。用倒置相差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细胞的黏附和生长情况、检测细胞活力、碱性磷酸酶 (alkaline phosphatase,AL P)活性及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周期。 结果 成骨细胞与三种不同方法保存的材料均可黏附 ,并在材料孔隙内生长、分化和增殖。复合培养 1和 3天 ,各组间无显著差异 ;复合培养 5和 7天 ,黏附于材料的细胞活力大小依次为 A组 >C组 >B组 (P<0 .0 1,P<0 .0 5 )。复合培养 7天 ,黏附于材料的细胞 AL P活性大小依次为 A组 >C组 >B组 (P<0 .0 1)。各组细胞周期未见明显变化 ,未见异倍体细胞。 结论 选择适宜的保存液对生物衍生骨支架材料的细胞相容性有一定优化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工程 生物衍生骨 成骨细胞 保存方法 细胞相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衍生骨复合骨髓基质干细胞修复山羊胫骨缺损的血管化研究 被引量:11
9
作者 陈进利 黄富国 +4 位作者 戚超 李秀群 蔡琰 张姝江 杨志明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4期309-313,共5页
目的 研究生物衍生骨与骨髓基质干细胞 ( marrow stromal stem cells,MSCs)复合修复山羊胫骨缺损的血管化过程 ,了解其修复长段管状负重骨缺损的血管化情况。 方法 制备生物衍生骨作为支架材料 ,培养、诱导MSCs作为种子细胞 ,二者在... 目的 研究生物衍生骨与骨髓基质干细胞 ( marrow stromal stem cells,MSCs)复合修复山羊胫骨缺损的血管化过程 ,了解其修复长段管状负重骨缺损的血管化情况。 方法 制备生物衍生骨作为支架材料 ,培养、诱导MSCs作为种子细胞 ,二者在体外复合构建组织工程骨。 2 0只山羊双侧胫骨中段制备成 2 0 mm长的骨 -骨膜缺损模型 ,采取自身左右侧对照 ,实验侧 (右侧 )缺损处植入组织工程骨 ,对照侧 (左侧 )植入单纯支架材料 ,采用钢板内固定。术后2、4、6及 8周用墨汁灌注透明标本及血管面积图像分析方法观察血管化过程 ,组织学观察血管形成及成骨情况。 结果术后 2、4周 ,实验侧血管形成较对照侧少 ( P<0 .0 5 ) ;术后 8周 ,两侧均完全血管化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P>0 .0 5 )。实验侧于术后 6、8周新骨形成逐渐增加 ,材料降解吸收较对照组快 ;对照侧术后 8周材料孔隙内仍无明显新骨形成。 结论 生物衍生骨作为骨组织工程的支架材料 ,能够较快发生血管化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工程骨 胫骨缺损 血管化 山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髓基质干细胞与生物衍生骨复合修复山羊胫骨缺损的影像学研究 被引量:6
10
作者 戚超 黄富国 +3 位作者 杨志明 罗静聪 李秀群 蔡琰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2期83-87,共5页
目的 探讨骨髓基质干细胞 (MSCs)与生物衍生骨复合修复山羊胫骨的长段骨 -骨膜缺损 ,以及修复负重骨缺损的可行性。 方法 将 18只 12月龄健康杂种青山羊 (雌雄不限 ) ,制备成双侧胫骨中段 2 0 mm骨 -骨膜缺损模型 ,常规钢板螺钉固定 ... 目的 探讨骨髓基质干细胞 (MSCs)与生物衍生骨复合修复山羊胫骨的长段骨 -骨膜缺损 ,以及修复负重骨缺损的可行性。 方法 将 18只 12月龄健康杂种青山羊 (雌雄不限 ) ,制备成双侧胫骨中段 2 0 mm骨 -骨膜缺损模型 ,常规钢板螺钉固定 ;MSCs与生物衍生骨于体外复合培养 ;对同一只山羊将复合物植入右侧胫骨缺损处作为实验组 ,以单纯材料植入左侧胫骨缺损处作为对照组 ,空白组不植入任何材料 ;在 8、12、16和 2 4周各时间点分别行标本的大体观察、X线片观察和骨密度测试 ,比较其修复骨缺损的能力。 结果 大体观察、X线片和骨密度测试显示 :实验组 8周骨缺损部分修复 ,12、16周骨缺损完全修复 ,8、12和 16周其骨密度较对照组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 .0 5 ) ;2 4周实验组与对照组骨密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空白组骨缺损未修复。 结论 组织工程骨早期修复骨缺损能力较强 ,且较单纯材料成骨量大、迅速 ,能够对负重骨缺损进行有效的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基质干细胞 生物衍生骨 修复 山羊 胫骨缺损 影像学 组织工程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骨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联合培养的生物学特性 被引量:9
11
作者 芮钢 王者生 +2 位作者 吕刚 高景恒 李秀群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4期327-330,共4页
目的 探讨成骨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联合培养的生物学特性。 方法 取 2周龄乳兔颅盖骨及肾脏皮质传代培养制备成骨细胞 ( A组 )、血管内皮细胞 ( B组 )及成骨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联合培养 ( C组 ) ,用 型胶原和血管 因子免疫细胞化学... 目的 探讨成骨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联合培养的生物学特性。 方法 取 2周龄乳兔颅盖骨及肾脏皮质传代培养制备成骨细胞 ( A组 )、血管内皮细胞 ( B组 )及成骨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联合培养 ( C组 ) ,用 型胶原和血管 因子免疫细胞化学染色鉴定成骨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 ,倒置相差显微镜和组织学染色观察细胞的生长特性和细胞相容性 ,检测碱性磷酸酶 ( alkaline phosphatase,AL P)活性 ,观察血管内皮细胞对成骨细胞产生的 AL P活性有无影响 ,MTT法检测细胞活力 ,分析细胞生长和增殖情况。 结果 免疫细胞化学染色证实 ,培养的细胞为成骨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倒置相差显微镜、HE和 Masson染色均显示两种细胞混合生长良好。AL P检测结果 :C组 AL P活性明显高于 A组和 B组 ( P<0 .0 1) ,A组高于 B组 ( P<0 .0 5 )。 MTT检测结果表明 :C组细胞早期增殖较慢 ,而后期增殖较快。 结论 成骨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具有良好的相容性 ,血管内皮细胞能够增强成骨细胞的 AL P活性 ,提高成骨细胞的增殖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工程 成骨细胞 血管内皮细胞 生物学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纤维化的实验动物模型 被引量:28
12
作者 王丽春 赵连三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4期246-250,共5页
本文讨论了建立肝纤维化动物模型的技术与存在的问题,以大鼠为主要动物讨论了目前常用的几种造模方法、每种造模方法的致病机理、造模途径、效果,同时比较了不同造模方法的优缺点及各自的用途,提出了肝纤维化动物模型领域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 肝纤维化 造模方法 实验动物模型 大鼠 致病机理 效果 问题 用途 研究方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参芪扶正注射液配合化疗治疗大肠癌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9
13
作者 敬新蓉 陈健 +4 位作者 闵敏 钟国成 岳伦莉 廖浩 王跃蓉 《现代肿瘤医学》 CAS 2007年第3期384-386,共3页
目的观察奥沙利铂(oxaliplatin)、亚叶酸钙(CF)、氟尿嘧啶(5-Fu)组成的FOLFOX4方案并用参芪扶正注射液及单用化疗治疗大肠癌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67例接受化疗的大肠癌患者采用单盲法分为单用化疗组(对照组)及化疗并用参芪扶正注射液... 目的观察奥沙利铂(oxaliplatin)、亚叶酸钙(CF)、氟尿嘧啶(5-Fu)组成的FOLFOX4方案并用参芪扶正注射液及单用化疗治疗大肠癌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67例接受化疗的大肠癌患者采用单盲法分为单用化疗组(对照组)及化疗并用参芪扶正注射液组(研究组)。结果研究组有效率(CR+PR)57.14%,对照组有效率53.1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髓抑制、恶心、呕吐等反应较单纯化疗组轻,P<0.05;化疗后研究组CD3、CD4、CD4/CD8、NK细胞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参芪扶正注射液联用FOLFOX4方案与单用FOLFOX4方案化疗相比能减轻化疗毒副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参芪扶正注射液 配合化疗 大肠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药抗肝纤维化的实验研究概况 被引量:11
14
作者 王丽春 赵连三 《中医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28-230,共3页
肝纤维化是慢性肝损伤进展为肝硬化的一个重要阶段,主要特征是细胞外基质在肝内过度沉积.目前普遍认为,在这个阶段,肝脏的病变是可逆的[1],而肝硬化、原发性肝癌则不可逆转,因此,如何有效地防治肝纤维化,阻断其进展,已经成为国内外研究... 肝纤维化是慢性肝损伤进展为肝硬化的一个重要阶段,主要特征是细胞外基质在肝内过度沉积.目前普遍认为,在这个阶段,肝脏的病变是可逆的[1],而肝硬化、原发性肝癌则不可逆转,因此,如何有效地防治肝纤维化,阻断其进展,已经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近年来中药治疗肝纤维化在临床研究和实验研究方面均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显示出了特有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肝纤维化 实验研究 肝硬化 中药 慢性肝损伤 肝内 逆转 阶段 优势 主要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恶性实体瘤患者自体PHA-LAK细胞过继性免疫治疗对淋巴细胞表型及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2
15
作者 罗锋 毛咏秋 +5 位作者 阚兵 何秋明 田玲 杨莉 彭枫 姜愚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3期243-246,共4页
目的 :研究回输自体PHA LAK细胞对恶性实体瘤患者淋巴细胞表型及功能状态的影响。方法 :入组2 0 4例实体瘤患者 ,并以 10例健康成人作为对照 ,采集与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体外扩增PHA LAK细胞 ,采用流式细胞术分析淋巴细胞表型 ,MTT... 目的 :研究回输自体PHA LAK细胞对恶性实体瘤患者淋巴细胞表型及功能状态的影响。方法 :入组2 0 4例实体瘤患者 ,并以 10例健康成人作为对照 ,采集与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体外扩增PHA LAK细胞 ,采用流式细胞术分析淋巴细胞表型 ,MTT法检测淋巴细胞杀伤活性。结果 :实体瘤患者较正常人淋巴细胞亚群CD3 + /CD4+ 细胞、CD3 + /CD8+ 细胞、B细胞、NK细胞减少 ,淋巴细胞杀伤活性下降。扩增的PHA LAK是以激活的淋巴细胞亚群CD3 + /CD8+ 细胞、CD3 + /CD56+ 细胞、CD4+ /CD2 8+ 细胞为主的异质性群体 ,其数量及杀伤活性明显增加 ,激活淋巴细胞标记性抗原分子表达亦增加。PHA LAK细胞回输治疗后 ,患者外周血上述激活淋巴细胞亚群数量增加 ,淋巴细胞杀伤活性增强。结论 :实体瘤患者淋巴细胞亚群数量及功能低下 ,PHA LAK细胞过继性免疫治疗使患者体内激活淋巴细胞亚群数量增加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体瘤 PHA-LAK纲胞 过继性免疫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参芪扶正注射液配合化疗治疗胃肠腺癌的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1
16
作者 敬新蓉 陈健 +4 位作者 闵敏 钟国成 岳伦莉 廖浩 王跃蓉 《四川中医》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45-47,共3页
目的:观察顺铂(DDP)、亚叶酸钙(CF)、氟尿嘧啶(5FU)组成的化疗方案并用参芪扶正注射液及单用化疗治疗胃肠道腺癌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67例接受化疗的胃肠道腺癌采用单盲法分为单用化疗组(对照组)及化疗并用参芪扶正注射液组(研究组)... 目的:观察顺铂(DDP)、亚叶酸钙(CF)、氟尿嘧啶(5FU)组成的化疗方案并用参芪扶正注射液及单用化疗治疗胃肠道腺癌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67例接受化疗的胃肠道腺癌采用单盲法分为单用化疗组(对照组)及化疗并用参芪扶正注射液组(研究组)。结果:研究组有效率(CR+PR)57.14%,对照组有效率31.2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骨髓抑制、恶心、呕吐等反应较单纯化疗组轻(P<0.05);化疗后研究组CD4、CD8、NK细胞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参芪扶正注射液联用DF方案与单用DF方案化疗相比能提高化疗有效率,减轻化疗毒副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腺癌 参芪扶正注射液 化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外源性透明质酸钠修复兔膝关节软骨缺损的研究 被引量:13
17
作者 孔清泉 项舟 +2 位作者 鲜思平 汪金平 杨志明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4期318-322,共5页
目的 探讨全层软骨缺损修复效果与关节腔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来源数量的相关性 ,了解体内条件下外源性透明质酸钠 ( sodium hyaluronate,SH)能否促进体外培养扩增的MSCs聚集到软骨缺损处。 方法... 目的 探讨全层软骨缺损修复效果与关节腔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来源数量的相关性 ,了解体内条件下外源性透明质酸钠 ( sodium hyaluronate,SH)能否促进体外培养扩增的MSCs聚集到软骨缺损处。 方法  4月龄日本大耳白兔 6 6只 ,用手摇钻制成直径 5 mm、深 4 mm的圆柱形膝关节软骨缺损。从兔股骨提取 MSCs,经体外培养 Brdu标记后 ,单独或与 SH一起注射到自体软骨损伤关节腔中。实验动物共分4组 :A组 ( n=15 ) ,同时注射 SH和兔自体 MSCs;B组 ( n=15 ) ,单独注射自体 MSCs;C组 ( n=18) ,单独注射 SH;D组 ( n=18) ,不给治疗措施。术后 5、8和 12周 ,行大体、组织学、免疫组织化学观察及修复组织厚度测定。 结果 术后 5、8和 12周 ,修复组织厚度 A组与 B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P<0 .0 1) ;A组与 C组比较及 B组与 D组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P>0 .0 5 )。组织学观察显示 ,修复组织 A组以纤维软骨为主 ,B组以纤维组织为主。两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缺损部位均未见到 Brdu标记物。 结论 关节腔内注入体外培养扩增的 MSCs,不能促进软骨缺损修复。外源性 SH对软骨缺损的修复有一定作用 ,但不能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透明质酸钠 膝关节 软骨缺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与培养 被引量:14
18
作者 张怡 赵连三 唐红 《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 EI CAS CSCD 2004年第5期746-748,765,共4页
探索在体外分离培养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Bone m arrow m esenchym al stem cells,BMSCs)的最适条件。以密度梯度离心技术及贴壁筛选法相结合 ,在体外分离 BAL B/C小鼠的 BMSCs,通过 MTT法测定了不同离心力、不同换液时间、不同血清... 探索在体外分离培养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Bone m arrow m esenchym al stem cells,BMSCs)的最适条件。以密度梯度离心技术及贴壁筛选法相结合 ,在体外分离 BAL B/C小鼠的 BMSCs,通过 MTT法测定了不同离心力、不同换液时间、不同血清浓度、不同种植密度等因素对 BMSCs分离和培养的影响。在 5 0 0 g× 30 min的离心力下分离细胞 ,加入 10 %的胎牛血清 ,原代按 (12~ 2 0 )× 10 5/m l的细胞密度接种 ,接种 2 4 h后换液 ,继代种植密度为 6 .4~ 2 5 .6× 10 4 /ml时最适宜细胞生长 ;在此条件下 ,细胞快速增殖 ,传代后 8h贴壁达 90 %以上 ,2 4 h便进入对数生长期 ,直至第 5 d,细胞约增殖 3倍。本研究建立了在体外分离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细胞生物学方法和技术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小鼠 体外分离 BMSC 增殖 骨髓问充质干细胞 培养 密度梯度离心 细胞生物学 继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硬组织切片技术在组织工程骨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13
19
作者 李秀群 邓力 +1 位作者 罗静聪 黄云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3期239-240,共2页
目的 改进硬组织切片技术以适应骨组织工程研究。 方法 组织工程骨修复兔桡骨的术后标本和四环素标记大鼠股骨标本的观察。通过对硬组织切片中组织包埋、切片的方法、步骤及染色法 ,确定操作过程中的关键技术和需注意的问题 ,重点解... 目的 改进硬组织切片技术以适应骨组织工程研究。 方法 组织工程骨修复兔桡骨的术后标本和四环素标记大鼠股骨标本的观察。通过对硬组织切片中组织包埋、切片的方法、步骤及染色法 ,确定操作过程中的关键技术和需注意的问题 ,重点解决硬组织切片易于脱片的缺点。 结果 经改进后的硬组织切片技术能保持其原有组织结构 ,可进行 HE、Masson法以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染色后组织结构完整 ,细胞形态清晰 ,切片质量好。荧光显微镜观察骨组织结构完整。克服了普通硬组织切片技术容易发生脱片的缺点。 结论 改进的硬组织切片技术适合骨组织工程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硬组织切片技术 组织工程骨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Masson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强度聚焦超声对人乳腺癌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及机理研究 被引量:9
20
作者 王修杰 袁淑兰 +8 位作者 张洁 陆燕蓉 王艳萍 陈晓禾 宁其志 傅玉瑞 刘柏涛 曾文富 何跃明 《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60-63,共4页
目的 研究高强度聚焦超声 (HIFU)对人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 ,并探索其作用机理。方法 用不同强度HIFU处理人乳腺癌细胞 MCF- 7,用台盼蓝排斥法染色、细胞增殖试验 (MTT法 )、克隆形成实验研究 HIFU对癌细胞的杀伤和生长抑制作用 ;用流... 目的 研究高强度聚焦超声 (HIFU)对人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 ,并探索其作用机理。方法 用不同强度HIFU处理人乳腺癌细胞 MCF- 7,用台盼蓝排斥法染色、细胞增殖试验 (MTT法 )、克隆形成实验研究 HIFU对癌细胞的杀伤和生长抑制作用 ;用流式细胞术检测 HIFU对癌细胞周期、凋亡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 用 HIFU处理后 ,癌细胞死亡率升高 ,增殖活性降低 (P<0 .0 5 ) ,克隆形成下降 (P<0 .0 0 1) ,G0 /G1 期细胞数增加 (P<0 .0 5 ) ,S期细胞数减少 (P<0 .0 1) ,凋亡指数升高 (P<0 .0 1) ,热休克蛋白表达升高 (P<0 .0 5 ) ,P5 3、BCL- 2、FAS表达阳性细胞数与对照组比 ,无显著性差异 (P>0 .0 5 )。结论  HIFU对人乳腺癌细胞有明显的杀伤及抑制生长和克隆形成作用 ,其机理与抑制 DNA合成有关 ;HIFU具有诱导癌细胞凋亡作用 ,可能与 P5 3、BCL- 2、FAS的介导和调控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 乳腺癌 生长抑制 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