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心脏外科围术期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9例效果分析 被引量:4
1
作者 刘胜中 谭今 黄克力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14年第6期75-77,共3页
目的总结心脏外科围术期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ntra-aortic balloon pump,IABP)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4月至2013年6月我院9例应用IABP辅助治疗的心脏病患者资料。结果 4例痊愈出院,5例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IABP辅助时间(94.5... 目的总结心脏外科围术期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ntra-aortic balloon pump,IABP)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4月至2013年6月我院9例应用IABP辅助治疗的心脏病患者资料。结果 4例痊愈出院,5例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IABP辅助时间(94.5±21.2)h,均未出现与IABP相关的并发症。结论 IABP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循环辅助方式,尽早应用,可以提高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 心脏手术 低心排综合征 围术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脉搏指示连续心输出量监测技术及其在心脏外科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2
2
作者 刘胜中 郭应强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16年第6期166-168,共3页
脉搏指示连续心输出量(pulse-indicated continuous cardiac output,Pi CCO)监测是一项微创、简便、精确、连续的血流动力学监测技术;采用经肺热稀释技术和连续脉搏波形测量技术,获取患者心功能、容量、血管外肺水等一系列血流动力学指... 脉搏指示连续心输出量(pulse-indicated continuous cardiac output,Pi CCO)监测是一项微创、简便、精确、连续的血流动力学监测技术;采用经肺热稀释技术和连续脉搏波形测量技术,获取患者心功能、容量、血管外肺水等一系列血流动力学指标,指导临床治疗决策,尤其有助于危重患者的病情判断。本文就Pi CCO的监测原理、监测指标及其在心脏外科的应用进展做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搏指示连续心输出量监测 血流动力学 心脏外科 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左心室风湿性心脏病患者的外科治疗 被引量:1
3
作者 刘胜中 谭今 黄克力 《当代医学》 2015年第25期1-4,共4页
目的总结小左心室(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40 mm)风湿性心脏病患者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对292例风湿性心脏病患者行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治疗,其中3例患者合并小左心室,本文对此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例于术后第6天死... 目的总结小左心室(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40 mm)风湿性心脏病患者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对292例风湿性心脏病患者行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治疗,其中3例患者合并小左心室,本文对此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例于术后第6天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其余2例痊愈出院,心功能恢复至I^II级。随访13~18个月,心脏彩超显示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分别为45 mm和46 mm,左心室射血分数分别为0.78和0.76,均较术前改善(P<0.05)。结论小左心室患者病程长,病情重,多合并三尖瓣关闭不全及肺动脉高压,晚期部分患者可发展为左心室萎缩及右心功能不全,手术风险大,死亡率高;重视围手术期处理,可以提高手术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左心室 心脏直视手术 体外循环 围手术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尖瓣重度狭窄伴小左心室的外科治疗体会 被引量:5
4
作者 刘胜中 谭今 黄克力 《中国临床新医学》 2015年第1期19-23,共5页
目的 总结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重度狭窄伴小左心室(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40 mm)患者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 292例风湿性心脏病患者于2012-04~2013-07在该科接受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治疗,其中3例患者系二尖瓣重度狭窄伴小左心室,该文对... 目的 总结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重度狭窄伴小左心室(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40 mm)患者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 292例风湿性心脏病患者于2012-04~2013-07在该科接受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治疗,其中3例患者系二尖瓣重度狭窄伴小左心室,该文对此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例患者术后出现低氧血症、肺部感染、低心排、急性肾功能衰竭,予以呼吸机辅助呼吸、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支持和床旁透析治疗,效果不佳,于术后第6天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其余2例痊愈出院,心功能恢复至Ⅰ~Ⅱ级。随访13~18个月,心脏彩超显示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分别为45 mm和46 mm,左心室射血分数分别为0.78和0.76,均较术前改善。结论 小左心室患者病程长,病情重,多合并三尖瓣关闭不全及肺动脉高压,晚期部分患者可发展为左心室萎缩及右心功能不全,手术风险大,病死率高;重视围术期处理,可以提高手术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左心室 二尖瓣重度狭窄 心脏直视手术 围手术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脏磁共振成像在冠心病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4
5
作者 刘胜中 郭应强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17年第1期141-144,共4页
心脏磁共振成像可一次性完成心脏结构与功能评估,且无电离辐射,被称为心脏"一站式"无创检查,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临床。本文就冠状动脉磁共振成像、负荷心肌灌注首过磁共振成像、延迟增强磁共振成像在冠心病诊断和预后判断中... 心脏磁共振成像可一次性完成心脏结构与功能评估,且无电离辐射,被称为心脏"一站式"无创检查,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临床。本文就冠状动脉磁共振成像、负荷心肌灌注首过磁共振成像、延迟增强磁共振成像在冠心病诊断和预后判断中的应用进展做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磁共振 冠状动脉磁共振成像 负荷心肌灌注首过磁共振成像 延迟增强磁共振成像 冠心病 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延续护理在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中的应用 被引量:28
6
作者 刘丽华 《四川医学》 CAS 2013年第9期1456-1458,共3页
目的探讨延续护理在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抗凝治疗过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科2012年1月~2012年10月行心脏瓣膜置换术的患者8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在住院期间和出院后给予常规的治疗、护理、健康... 目的探讨延续护理在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抗凝治疗过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科2012年1月~2012年10月行心脏瓣膜置换术的患者8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在住院期间和出院后给予常规的治疗、护理、健康教育及出院指导,试验组在此基础上出院后给予系统的延续护理服务,分别于出院后3、6个月对两组患者进行抗凝相关知识、抗凝药物服用的依从性调查。结果出院后3、6个月试验组抗凝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对抗凝治疗的依从性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抗凝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延续护理服务能有效提高患者服药的依从性,使抗凝治疗更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续护理 心脏瓣膜置换术 抗凝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8例二叶式主动脉瓣畸形的外科治疗体会 被引量:1
7
作者 刘胜中 黄克力 谭今 《四川医学》 CAS 2013年第3期317-320,共4页
目的总结二叶式主动脉瓣畸形的临床特点、外科治疗经验及疗效。方法对2007年1月~2011年12月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48例二叶式主动脉瓣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全组行主动脉瓣置换术47例,主动脉瓣成形术1例;同期行升主动... 目的总结二叶式主动脉瓣畸形的临床特点、外科治疗经验及疗效。方法对2007年1月~2011年12月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48例二叶式主动脉瓣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全组行主动脉瓣置换术47例,主动脉瓣成形术1例;同期行升主动脉成形术3例,升主动脉置换术2例(Wheat术),冠状动脉移植+升主动脉置换术(Bentall术)4例,二尖瓣置换术7例,二尖瓣成形术5例,三尖瓣成形术2例,室间隔缺损修补术2例,主动脉窦瘤破裂修补术1例。术后3例出现并发症,1例死亡。32例随访6~61个月,患者临床症状减轻或者消失,心功能明显改善。结论二叶式主动脉瓣畸形可致主动脉瓣狭窄或者关闭不全,也可引起感染性心内膜炎或者升主动脉扩张;主动脉瓣置换术是治疗二叶式主动脉瓣畸形的常规有效方法,但应根据患者的不同临床特点选择合适的术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叶式主动脉瓣畸形 主动脉瓣置换术 心脏外科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支型覆膜支架在外科治疗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中的应用及中期结果 被引量:2
8
作者 刘胜中 黄克力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15年第2期59-62,共4页
目的总结术中置入分支型覆膜支架重建主动脉弓部治疗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的应用经验,并评价其中期结果。方法 17例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在体外循环下先进行近心端操作,鼻咽温降至18-20℃,停循环,选择性脑灌注,经无名动脉近端升主动脉横切... 目的总结术中置入分支型覆膜支架重建主动脉弓部治疗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的应用经验,并评价其中期结果。方法 17例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在体外循环下先进行近心端操作,鼻咽温降至18-20℃,停循环,选择性脑灌注,经无名动脉近端升主动脉横切口,直视下置入分支型覆膜支架重建主动脉弓部,主干支架血管近端、远端自体主动脉壁与替换近端升主动脉的人造血管端端吻合,以残余主动脉壁或自体心包片包裹人造血管及吻合口,并与右心耳吻合连通行内引流术。结果术中置入三分支覆膜支架16例,一分支覆膜支架1例。全组手术时间(276±54)min,体外循环时间(141±28)min,阻断时间(81±12)min,深低温停循环选择性脑灌注时间(17±7)min。术中死亡1例,术后死亡3例,其余患者痊愈出院。术后住院时间(14±6)d。13例随访29-56个月,主动脉血管成像(CTA)显示患者主动脉弓降部及分支动脉内支架扩张贴壁满意,无移位、扭曲、打折,支架相应部位假腔消失,远端假腔内血栓填充。结论术中置入分支型覆膜支架重建主动脉弓部治疗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可以简化主动脉弓部操作、降低手术风险、提高手术成功率,中期结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 分支型覆膜支架 外科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叶式主动脉瓣畸形的外科治疗 被引量:1
9
作者 刘胜中 黄克力 谭今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13年第2期48-51,共4页
目的总结二叶式主动脉瓣畸形(bicuspid aortic valve,BAV)的临床特点、外科治疗经验及疗效。方法我院2007年1月至2011年12月手术治疗48例二叶式主动脉瓣畸形患者,手术均在全麻中度低温(28~32℃)体外循环下进行,其中47例行主动脉瓣置换... 目的总结二叶式主动脉瓣畸形(bicuspid aortic valve,BAV)的临床特点、外科治疗经验及疗效。方法我院2007年1月至2011年12月手术治疗48例二叶式主动脉瓣畸形患者,手术均在全麻中度低温(28~32℃)体外循环下进行,其中47例行主动脉瓣置换术,1例行主动脉瓣成形术;同期行升主动脉成形术3例,升主动脉置换术2例,冠状动脉移植+升主动脉置换术(Bentall术)4例,二尖瓣置换术7例,二尖瓣成形术5例,三尖瓣成形术2例,室间隔缺损修补术2例,主动脉窦瘤破裂修补术1例。结果术后3例出现并发症,1例死亡。32例随访6~61个月,患者临床症状减轻或者消失,心功能明显改善。结论主动脉瓣置换术是治疗BAV的常规有效方法,但应根据患者的不同临床特点选择合适的术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叶式主动脉瓣畸形 主动脉瓣置换术 心脏外科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达芬奇机器人心脏手术2例报告
10
作者 谭今 于涛 +5 位作者 张晓慎 刘胜中 向波 蒋露 曾菲 黄克力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16年第5期231-231,共1页
2016年1月18日和3月18日,四川省人民医院在da Vinci Si(达芬奇)机器人系统(Intuitive Surgical公司)下,自主独立完成了西南地区(云贵川渝藏)前2例全机器人心脏手术,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病例1,男,17岁,因“活动后心累、气促... 2016年1月18日和3月18日,四川省人民医院在da Vinci Si(达芬奇)机器人系统(Intuitive Surgical公司)下,自主独立完成了西南地区(云贵川渝藏)前2例全机器人心脏手术,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病例1,男,17岁,因“活动后心累、气促1+年,发现心脏杂音4月”于2016年1月12日入院。查体:T 36.5℃,P 70次/分,R 14次/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达芬奇机器人 机器人系统 心脏手术 心脏杂音 四川省人民医院 自主独立 胸引管 三维图像 西南地区 房缺修补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奈西立肽在心脏瓣膜术后早期应用的临床价值
11
作者 曾娟 于涛 +3 位作者 李健 侯晓林 刘蓉安 曾庆华 《中国生化药物杂志》 CAS 2015年第9期57-60,共4页
目的观察心脏瓣膜术后早期应用奈西立肽对心肌损伤及心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连续收集2013年11月-2015年2月四川省人民医院心外科收治的心脏瓣膜病患者78例,随机分为奈西立肽组(n=38)和对照组(n=40)。奈西立肽组患者在术后常规心肌... 目的观察心脏瓣膜术后早期应用奈西立肽对心肌损伤及心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连续收集2013年11月-2015年2月四川省人民医院心外科收治的心脏瓣膜病患者78例,随机分为奈西立肽组(n=38)和对照组(n=40)。奈西立肽组患者在术后常规心肌保护治疗的基础上给予24-72 h的奈西立肽[0.01μg/(kg·min)]治疗。对照组患者术后仅接受常规心肌保护治疗。观察指标:1心肌肌钙蛋白(c Tn I)、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分别在术前、术后0、24、72 h抽取静脉血检测;2患者血肌酐(SCr):分别在术前、术后7 d抽取静脉血检测;3左室射血分数(LVEF):分别在术前、术后7 d行超声心动图测定;4ICU停留时间及机械辅助通气时间。结果 2组患者术后24 h c Tn I及CK-MB差异无统计意义;奈西立肽组术后72 h c Tn I为(5.10±2.03)ng/m L,显著低于对照组的(8.94±3.35)ng/m L(P〈0.05),奈西立肽组CK-MB为(36.27±12.18)U/L,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3.24±14.67)U/L(P〈0.05);2组患者术后7 d的SCr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7 d奈西立肽组LVEF为(60.47±8.60)%,较对照组(54.60±10.92)%明显改善(P〈0.05);2组患者ICU停留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奈西立肽组机械辅助通气时间[(3.14±1.95)d]明显短于对照组[(4.29±2.25)d,P〈0.05]。结论心脏瓣膜术后早期应用奈西立肽可减轻心肌损伤,改善心脏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奈西立肽 心脏瓣膜术 肌钙蛋白 肌酸激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达芬奇机器人心脏手术2例
12
作者 谭今 于涛 +5 位作者 张晓慎 刘胜中 向波 蒋露 曾菲 黄克力 《四川医学》 CAS 2017年第2期156-158,共3页
目的总结西南地区前2例全机器人系统下完成的心脏手术情况,观察其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2016年1月18日和3月18日,我院在da Vinci Si机器人手术系统下,完成房间隔缺损修补术2例,收集相关临床资料,并与同期所行的开放手术对比。结果 2例患... 目的总结西南地区前2例全机器人系统下完成的心脏手术情况,观察其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2016年1月18日和3月18日,我院在da Vinci Si机器人手术系统下,完成房间隔缺损修补术2例,收集相关临床资料,并与同期所行的开放手术对比。结果 2例患者手术均取得成功,术后出血、带呼吸机时间、住院时间、带引流管时间显著少于开放手术,体外循环时间长于开放手术,总体手术时间基本相当。短期随访无其它并发症。结论全机器人心脏手术安全可靠,疗效优越,是未来心脏外科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达芬奇Si机器人系统 心脏外科手术 房间隔缺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脏直视手术后延迟性心脏压塞的诊治体会
13
作者 刘胜中 黄克力 《当代医学》 2015年第26期43-44,共2页
目的 总结心脏直视手术后延迟性心脏压塞(delayed cardiac tamponade,DCT)的诊治经验。方法 4例在四川省人民医院接受心脏直视手术治疗的患者分别于术后7∽85 d发生DCT。1例行心包穿刺抽液治疗,1例行原切口剑突下切开引流治疗,2例经... 目的 总结心脏直视手术后延迟性心脏压塞(delayed cardiac tamponade,DCT)的诊治经验。方法 4例在四川省人民医院接受心脏直视手术治疗的患者分别于术后7∽85 d发生DCT。1例行心包穿刺抽液治疗,1例行原切口剑突下切开引流治疗,2例经原切口开胸行廓清手术治疗。结果 4例均痊愈出院,心功能恢复至Ⅰ级,随访心脏彩超提示心包腔内无明显积液和积血。结论 DCT可致严重后果,一旦确诊,应及早手术治疗。对接受心脏直视手术的患者术后应严密观察,预防DCT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直视手术 延迟性心脏压塞 外科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胸骨上段小切口心脏瓣膜置换术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6
14
作者 刘胜中 谭今 +6 位作者 向波 蒋露 蒋钦 魏大闯 刘科 于涛 黄克力 《微创医学》 2018年第5期576-579,共4页
目的总结经胸骨上段小切口行主动脉瓣或二尖瓣置换术的临床经验,并评价其安全性和疗效。方法选取经胸骨上段小切口行主动脉瓣或二尖瓣置换术的9例瓣膜性心脏病患者为微创组;选择同期经胸骨正中切口进行相应手术的9例患者为传统组。比较... 目的总结经胸骨上段小切口行主动脉瓣或二尖瓣置换术的临床经验,并评价其安全性和疗效。方法选取经胸骨上段小切口行主动脉瓣或二尖瓣置换术的9例瓣膜性心脏病患者为微创组;选择同期经胸骨正中切口进行相应手术的9例患者为传统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价经胸骨上段小切口心脏瓣膜置换术的安全性和疗效。结果微创组9例患者手术全部成功,其中主动脉瓣置换术7例(2例使用生物瓣),二尖瓣置换术1例,二尖瓣置换+三尖瓣成形+主动脉瓣环扩大+主动脉瓣置换术1例,植入主动脉瓣膜型号19~25 mm,无1例延长手术切口。术后无死亡患者,无出血及胸部切口愈合不良,术后出现右侧胸腔积气和右侧胸腔积液各1例,均经胸腔引流后治愈出院。与传统组相比,微创组手术时间、体外循环(CPB)时间和主动脉阻断(ACC)时间稍延长(P <0. 05),但并不延长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和ICU入住时间(P> 0. 05),且术后引流量和总输血量减少(P <0. 05),皮肤切口长度及术后住院时间缩短(P <0. 05)。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微创组患者术后随访1~13个月,心脏彩超提示人工瓣膜未见明显异常,心功能恢复至Ⅰ级。结论经胸骨上段小切口行主动脉瓣或二尖瓣置换术可以取得与经胸骨正中切口同样的效果,但创伤更小,失血和输血更少,术后恢复更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骨上段 小切口 微创 主动脉瓣置换术 二尖瓣置换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冠心病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22
15
作者 刘胜中 谭今 +3 位作者 向波 蒋露 于涛 黄克力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16年第1期19-25,共7页
目的总结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OPCABG)治疗冠心病的临床经验,评价其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4月至2015年9月在四川省人民医院心脏外科中心接受OPCABG治疗的119例冠心... 目的总结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OPCABG)治疗冠心病的临床经验,评价其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4月至2015年9月在四川省人民医院心脏外科中心接受OPCABG治疗的119例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全组手术均顺利完成,搭桥(2.97±0.24)支,左侧乳内动脉桥63支,大隐静脉桥288支;手术时间、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术后ICU入住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301.5±52.8)min、(14.3±6.2)h、(23.6±8.4)h和(12.8±6.1)d。术后并发低心排8例、急性肾衰4例、急性心梗1例、肺部感染6例、再次开胸止血2例、胸骨裂开4例、脑梗塞3例、消化道出血2例、下肢切口愈合不良6例;使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辅助11例,床旁透析治疗4例;住院死亡5例,死亡率4.2%。114例随访1-39个月[(17.9±10.2)月],3例死亡;25例经冠脉CTA或冠脉造影检查证实14支乳内动脉桥通畅(100%,14/14),57支大隐静脉桥通畅(89.06%,57/64);3例因心绞痛复发行经皮冠脉介入术,其余患者生活质量良好,超声心动图显示心功能不同程度改善。结论 OPCABG治疗冠心病安全有效,保障桥血管通畅、维护左心室功能、防治并发症是提高手术疗效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冠心病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内直视手术中结扎左心耳预防风湿性心房颤动患者脑栓塞的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刘胜中 谭今 +3 位作者 向波 蒋露 于涛 黄克力 《重庆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905-908,共4页
目的探讨在心内直视手术中采用丝线结扎闭塞左心耳的安全性,并评价其预防风湿性心房颤动患者脑栓塞的有效性。方法 2012年4月至2014年3月,该院心脏外科中心在129例接受二尖瓣机械瓣置换术的风湿性心房颤动患者心内直视手术中,采用双10... 目的探讨在心内直视手术中采用丝线结扎闭塞左心耳的安全性,并评价其预防风湿性心房颤动患者脑栓塞的有效性。方法 2012年4月至2014年3月,该院心脏外科中心在129例接受二尖瓣机械瓣置换术的风湿性心房颤动患者心内直视手术中,采用双10号丝线从心外结扎闭塞左心耳(结扎组),通过观察手术相关指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以及随访期内脑栓塞发生率,并与该院同期未行左心耳结扎术的129例患者(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结扎组的手术时间、体外循环时间、阻断时间、ICU入住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235±50)min、(88±24)min、(57±16)min、(26.5±9.3)h和(12.4±7.5)d,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扎组术后再次开胸止血(1例)、低心排血量综合征(2例)、急性肾衰竭(2例)、肺部感染(3例)、胸骨切口裂开(2例)等并发症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扎组死亡2例,对照组死亡3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扎组127例随访(23.6±11.3)个月,无1例发生脑栓塞,而对照组126例随访(22.9±12.1)个月,5例发生脑栓塞,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内直视手术中采用丝线结扎闭塞左心耳,简单安全,可降低风湿性心房颤动患者脑栓塞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心耳结扎 左心耳闭塞 二尖瓣置换术 心房颤动 脑栓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尖瓣环大小和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在功能性三尖瓣成形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5
17
作者 左明良 尹立雪 +4 位作者 李春梅 邓燕 王斯佳 徐云 于涛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17年第5期202-205,共4页
目的评估和比较经胸超声心动图和经食道超声心动图测量三尖瓣环。方法从2015年12月至2017年4月我院心脏外科中心接受因功能性三尖瓣返流行三尖瓣成形的146名患者。完成左心手术后三尖瓣缝线成形或成形环成形,并分为缝线组72例,成形环成... 目的评估和比较经胸超声心动图和经食道超声心动图测量三尖瓣环。方法从2015年12月至2017年4月我院心脏外科中心接受因功能性三尖瓣返流行三尖瓣成形的146名患者。完成左心手术后三尖瓣缝线成形或成形环成形,并分为缝线组72例,成形环成型组74例。分别采用经胸超声心动图心尖切面及经食道超声心动图食管中段右室流入道流出道切面测量三尖瓣环,并与术中实际测值比较。结果 79例女性患者,平均年龄(46.2±14.7)岁,平均左室射血分数60.1%,肺动脉收缩压(44.9±14.9)mm Hg。同时进行二尖瓣置换或成形78例,主动脉瓣置换51例,其中双瓣置换62例,房间隔缺损修复17例。三尖瓣缝线和成形环成形两组间比较,两组主动脉阻断时间、体外循环时间、肺动脉收缩压、左室收缩功能无显著区别,然而,成形环成形组年龄小于缝线组,二尖瓣置换或修复及房间隔修复患者多于缝线组,三尖瓣返流程度较缝线组重。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右室流入道流出道切面测量三尖瓣瓣环径与术中实测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经胸超声心动图测值显著低于术中实测值。结论经食管超声心动图能提供加准确的三尖瓣环测值,而经胸超声心动图低估三尖瓣环直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食道超声心动图 三尖瓣环 功能性三尖瓣成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体外循环冠脉旁路移植术不完全再血管化的病例特点 被引量:3
18
作者 蒋钦 向波 +1 位作者 于涛 黄克力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16年第5期58-60,共3页
目的探讨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不完全再血管化(ICR)患者的病例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6月至2015年12月接受单纯OPCABG的12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解剖分类法分为完全再血管化(CR)和不完全再血管化(ICR)两组... 目的探讨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不完全再血管化(ICR)患者的病例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6月至2015年12月接受单纯OPCABG的12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解剖分类法分为完全再血管化(CR)和不完全再血管化(ICR)两组。结果 120例患者中,CR组80例,ICR组40例。两组患者高血压病史、吸烟史、心肌梗死史、脑梗塞史、外周血管病变史和血管病变分支数量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ICR组有糖尿病史例数和甘油三脂水平明显高于CR组(P<0.05)。两组术后呼吸机支持时间、术后急性肾衰竭发生数和ICU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CR组人均冠状动脉远端吻合数少于CR组(P<0.05),IABP使用率高于CR组(P<0.05)。结论糖尿病、高甘油三脂血症、复杂病变的患者接受ICR的比例更高;ICR患者远端吻合口数更少,围手术期使用IABP数更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再血管化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非体外循环 糖尿病 SYNTAX评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普勒超声测量非限制性缺损先心病肺血管阻力的可靠性分析 被引量:1
19
作者 左明良 尹立雪 +3 位作者 李春梅 邓燕 罗玲 向波 《成都医学院学报》 CAS 2017年第3期329-333,共5页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测量非限制性先心病患者肺血管阻力的可靠性。方法选择先天性非限制性三尖瓣后型缺损患者19例(室间隔缺损患者13例,非限制性动脉导管未闭患者6例),对照组患者19例作为研究对象。用连续多普勒测量三尖瓣最大返流速度,...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测量非限制性先心病患者肺血管阻力的可靠性。方法选择先天性非限制性三尖瓣后型缺损患者19例(室间隔缺损患者13例,非限制性动脉导管未闭患者6例),对照组患者19例作为研究对象。用连续多普勒测量三尖瓣最大返流速度,右室流出道前向血流频谱并测量流速时间积分TVIRVOT。按照公式1PVRecho=TRV/TVIRVOT+0.16和公式2PVRecho2=TRV^2/TVIRVOT*5.19-0.4计算PVR。全部患者超声检查完毕后3日内完成右心导管检查。对两种测量结果行相关性分析。结果非限制性室间隔缺损多数呈现双向分流,公式2测量的结果与右心导管检查结果高度相关,对于右室流出道增大患者,这种相关性减弱。超声与右心导管测量肺血管阻力在非限制性动脉导管未闭患者中无显著相关。结论超声心动图多普勒能够较可靠测量非限制性室间隔缺损先心病,尤其是双向分流可疑艾森曼格综合征患者肺血管阻力,并可能成为有用且性价比高的无创评价和跟踪肺血管阻力变化的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普勒超声 非限制性缺损 先心病 肺血管阻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右心房分流术在主动脉根部手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2
20
作者 刘胜中 黄克力 谭今 《西部医学》 2013年第1期90-92,共3页
目的总结右心房分流术在主动脉根部手术中的应用经验,并评价其安全性和疗效。方法对26例在医院接受主动脉根部手术治疗的患者(A组),采用残余主动脉血管片或自体心包片缝合包裹人造血管及吻合口,并与右心耳部行吻合,建立与右心房间的交通... 目的总结右心房分流术在主动脉根部手术中的应用经验,并评价其安全性和疗效。方法对26例在医院接受主动脉根部手术治疗的患者(A组),采用残余主动脉血管片或自体心包片缝合包裹人造血管及吻合口,并与右心耳部行吻合,建立与右心房间的交通,将人造血管及各吻合口渗血引流入右心房内;并与同时间段未行右心房分流术的21例主动脉根部疾病患者(B组)进行对比研究。结果两组患者的主动脉阻断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B组相比,A组手术时间和体外循环时间缩短,术中失血量少,术后第1d心包和纵隔引流量以及术后总引流量少,输入血液制品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出院前超声心动图检查提示主动脉根部与右心房间无血流流动,主动脉CTA检查显示主动脉根部与右心房间分流通道内有血栓形成。结论右心房分流术操作简单、安全,可以有效减少主动脉根部手术后出血,减少出血相关并发症,显著改善主动脉根部手术的临床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心房分流术 主动脉根部替换术 主动脉外科 体外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