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能源汽车与行人交通事故严重程度分析 被引量:2
1
作者 张道文 董鑫驰 +5 位作者 雷毅 黎华惠 罗晶 张诚龙 赵成一 汤楷文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61-1069,共9页
为探究影响新能源汽车与行人交通事故严重程度的诱因,基于英国近4 a发生的1819条新能源汽车与行人交通事故数据,从驾驶员、行人、新能源车辆、道路、时空和环境5个方面选择了19个影响因素作为协变量,并根据数据特征将因变量分为轻伤和... 为探究影响新能源汽车与行人交通事故严重程度的诱因,基于英国近4 a发生的1819条新能源汽车与行人交通事故数据,从驾驶员、行人、新能源车辆、道路、时空和环境5个方面选择了19个影响因素作为协变量,并根据数据特征将因变量分为轻伤和严重伤害两类。考虑到数据异质性,首先通过因子分析法与k-means聚类进行聚类分析,然后采用Logistic模型对聚类分析得到的两类集群进一步分析,从预测准确率和协变量共线性指标两个方面确认了模型的适用度。结果表明:基于聚类分析构建的Logistic模型预测准确率均达到80%以上;变道或超车、车龄、支路及环形交叉口、双幅路(有中央分隔带)对事故伤害严重程度有异质性影响;行人年龄大于46岁和夜间行车会明显增加事故严重程度;其中,变道或超车和行人年龄对新能源汽车事故严重程度的影响比传统人-车事故更加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全工程 新能源汽车 行人交通事故 严重程度 聚类分析 二项Logistic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触觉引导的L2级智能汽车人机共享控制技术综述 被引量:1
2
作者 邓修金 王艳阳 +2 位作者 黄秋实 王珂 廖凯凯 《交通信息与安全》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23-33,共11页
因技术和法规等因素限制,智能汽车短时间内难以实现L1级到L5级的快速跨越,人机共驾将长期存在;基于触觉引导的人机共享控制技术为L2级智能汽车人机共驾提供了有效的人机共享控制途径。通过综述国内外车辆人机共享控制技术相关问题的研... 因技术和法规等因素限制,智能汽车短时间内难以实现L1级到L5级的快速跨越,人机共驾将长期存在;基于触觉引导的人机共享控制技术为L2级智能汽车人机共驾提供了有效的人机共享控制途径。通过综述国内外车辆人机共享控制技术相关问题的研究现状,重点分析了基于触觉引导的车道保持、换道、避撞、倒车辅助等人机共享控制在路径规划、意图决策和权限分配转移等过程中,可能会造成人机冲突进而导致车辆稳定性降低、行车安全性变差和驾驶员操作舒适度与自由度恶化等关键问题。同时针对人机共享控制中固有的驾驶人风格及认知差异进行了探讨,以期进一步明确人机共享控制器的设计方法及人机冲突产生的机理。提出未来应在大量仿真或实测行车数据的基础上不断迭代优化智能系统,提高智能控制系统对行车环境和驾驶人状态识别的精准度,从而合理分配人机共享控制权重,有效解决人机冲突、车辆稳定性、行车安全性、驾驶员操作舒适性和自由度等问题。基于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指出自适应性触觉引导共享控制器、权重分配共享控制器、基于神经肌肉反应共享控制器及基于高级辅助驾驶系统共享控制器等将是智能汽车人机共享控制的主要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机共驾 触觉引导 人机共享控制 车辆稳定性 人机冲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级可变车载充电机双闭环区间二型模糊控制研究
3
作者 张庭森 彭忆强 +2 位作者 赵玉友 黄晓蓉 刘昕然 《控制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455-1467,共13页
现有车载充电机拓扑结构无法兼顾单相和三相交流电,控制策略难以实现宽范围电压的动态调节和高精度、低抖动的输出。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一种双闭环区间二型模糊控制的前级可变车载充电机。在图腾柱功率因数校正电路结构上,增加第三桥臂... 现有车载充电机拓扑结构无法兼顾单相和三相交流电,控制策略难以实现宽范围电压的动态调节和高精度、低抖动的输出。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一种双闭环区间二型模糊控制的前级可变车载充电机。在图腾柱功率因数校正电路结构上,增加第三桥臂和对应的控制开关,设计出前级可变电路;选用LLC谐振电路作为车载充电机的后级电路。基于此拓扑,提出区间二型模糊电压外环和区间二型模糊电流内环的双闭环控制策略。经仿真分析验证了所提拓扑结构能够兼容两种规格交流电的可行性。同时,所提控制策略的系统输出与电压外环电流内环的双闭环PID和一型模糊双闭环PID相比,有了明显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车载充电机 前级可变电路 兼容 高精度 双闭环区间二型模糊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信号交叉口混行交通协同控制方法
4
作者 黄秋实 王艳阳 +3 位作者 邬昌良 黄俊富 张胜根 罗浩轩 《系统仿真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71-283,共13页
针对信号交叉口下的混行交通,以改善交叉口的通行环境为目标,设计了一种分层解耦的信号灯-混行队列协同控制方法。在上层信号灯控制研究中,选取交叉口车辆延误时间计算模型,以车辆平均延误时间最小为目标,提出基于遗传算法的交叉口信号... 针对信号交叉口下的混行交通,以改善交叉口的通行环境为目标,设计了一种分层解耦的信号灯-混行队列协同控制方法。在上层信号灯控制研究中,选取交叉口车辆延误时间计算模型,以车辆平均延误时间最小为目标,提出基于遗传算法的交叉口信号灯上层控制策略;在下层混行队列控制研究中采用“1+N”模式,建立混行队列动力学模型,选取车辆能耗模型,以队列经济性最低为目标,提出基于最优控制的混行队列下层控制策略。在上、下层控制策略验证的基础上,对协同控制方法进行有效性和敏感性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提出的协同控制方法在不同交通场景下,均能有效改善交叉口通行效率和车辆经济性;当最小绿灯时长和控制区长度的取值越小时,车辆平均延误时间和平均百公里油耗改善效果越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协同控制 交叉口 混行队列 遗传算法 最优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PC理论的不确定参数电动汽车脉冲响应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田国英 张大伟 +2 位作者 易兴利 邓鹏毅 孙树磊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6期81-90,150,共11页
基于广义多项式混沌(gPC)理论和汽车系统动力学,建立了考虑电机参振的不确定参数电动汽车的平顺性分析模型,并与蒙特卡洛法对比,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以某型电动乘用车为例,分别在整车和电机总成两类参数不确定(10%~30%变异系数)条件下... 基于广义多项式混沌(gPC)理论和汽车系统动力学,建立了考虑电机参振的不确定参数电动汽车的平顺性分析模型,并与蒙特卡洛法对比,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以某型电动乘用车为例,分别在整车和电机总成两类参数不确定(10%~30%变异系数)条件下,计算了汽车以10~60 km/h车速通过脉冲型路面时的平顺性指标和电机振动响应的均值、方差、变异系数、概率密度和分布以及超限概率等统计指标,分析了不同变异系数下两类参数不确定对各自振动响应的影响程度和规律。结果表明:gPC理论能快速给出参数不确定对各统计指标的影响程度和规律,且该影响十分显著;在所分析速度域内,随参数不确定程度的增加,各均值响应最大值基本不变,但其方差、变异系数和分布范围均不断增大,超限概率的变化规律存在多样性。当不确定参数变异系数为30%和车速为60 km/h时,车体加速度、悬架压缩量、轮胎载荷、电机加速度和悬置压缩量响应最大值的变异系数最大,分别可达34%,47%,42%,15%和51%;不同参数变异系数和车速条件下,以上各响应最大值超越给定限值的最大概率分别达53%,36%,30%,75%和68%,车轮离地最大概率则达到6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动汽车 平顺性 广义多项式混沌(gPC) 参数不确定 变异系数 超限概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脚轮式全向移动平台的运动控制设计与仿真 被引量:4
6
作者 张天宇 彭忆强 +2 位作者 黄晓蓉 孙树磊 何灼馀 《中国测试》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109-118,124,共11页
针对装配有3个单电机脚轮的全驱动全向移动平台(以下简称平台)运动控制问题,首先,采用正交分解法,根据纯滚动约束条件建立平台运动学模型;对于速度雅可比矩阵不可逆时平台处于奇异位形,失去全向移动能力的问题,通过耦合转角运动学和转... 针对装配有3个单电机脚轮的全驱动全向移动平台(以下简称平台)运动控制问题,首先,采用正交分解法,根据纯滚动约束条件建立平台运动学模型;对于速度雅可比矩阵不可逆时平台处于奇异位形,失去全向移动能力的问题,通过耦合转角运动学和转向角运动学,设计耦合因子识别平台当前位形和奇异位形靠近程度,动态调节平台摆脱奇异位形。其次,采用拉格朗日法建立平台动力学模型,分析动力学Matlab仿真结果,消除转向角对平台的影响,合理简化动力学模型。最后,设计基于逆动力学的双闭环模糊PID控制策略使平台跟踪期望速度。仿真结果表明,耦合运动学模型可驱动平台产生特定运动方式摆脱奇异位形;动态耦合因子可减小转速超调量,降低驱动轮响应时间;在基于逆动力学的双闭环模糊PID控制策略作用下,平台实际速度能够快速稳定的收敛于期望速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向移动平台 奇异位形 动力学模型简化 双闭环模糊PI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桥LLC谐振变换器的积分滑模-PI混合控制 被引量:1
7
作者 赵玉友 黄晓蓉 +2 位作者 张庭森 彭忆强 刘昕然 《控制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286-1296,共11页
全桥LLC谐振变换器的PI控制存在响应慢和鲁棒性差的问题,滑模控制存在高频抖振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基于模糊规则切换的积分滑模-PI混合控制方法。首先,通过扩展函数描述法建立全桥LLC谐振变换器的大信号模型,利用输入输出反馈线... 全桥LLC谐振变换器的PI控制存在响应慢和鲁棒性差的问题,滑模控制存在高频抖振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基于模糊规则切换的积分滑模-PI混合控制方法。首先,通过扩展函数描述法建立全桥LLC谐振变换器的大信号模型,利用输入输出反馈线性化设计滑模面;然后,利用扫频法验证PI控制设计的合理性;最后,经多次实验,确定模糊控制的最佳输入和输出隶属度函数,实现在瞬态时由滑模控制起主导作用,在稳态时仅使用PI控制的混合控制方法。在MATLAB/Simulink中进行仿真分析,仿真结果表明,所提控制方法不仅具有滑模控制的瞬态响应快、鲁棒性强的优点,还消除了高频抖振,具有良好的控制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桥LLC谐振变换器 积分滑模-PI混合控制 模糊切换控制 瞬态响应 稳态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氢能及燃料电池产业政策研究及启示 被引量:7
8
作者 王意东 许苏予 +2 位作者 何太碧 韩锐 杨炜程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36-145,共10页
氢能作为中国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实现“双碳”目标、培育新经济增长点的重要支撑,氢能产业政策直接关系到产业的健康、高质量和可持续发展。为此,系统梳理了国家和地方层面氢能及燃料电池产业的政策体系,分析... 氢能作为中国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实现“双碳”目标、培育新经济增长点的重要支撑,氢能产业政策直接关系到产业的健康、高质量和可持续发展。为此,系统梳理了国家和地方层面氢能及燃料电池产业的政策体系,分析了当前中国氢能产业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为加快构建中国氢能及燃料电池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相关政策建议:①完善氢能政策顶层设计,明确管理职能、规范监管审批流程,引导地方因地制宜、跨区域协同发展,避免重复建设;②明确氢气的原料和能源属性,或实行分类管理;③建立健全国家层面氢能安全管理机制,创新监管手段和管理方式,开展沙盒试点,保障技术创新;④完善氢能交易及减碳机制,构建全国性氢交易所;⑤把握氢能标准建设与产业发展速度的关系,完善标准体系建设,重点破除不适性、解决滞后性,同时具备探索性;⑥以交通领域氢能应用为重点,以点带面稳步推进,同时积极培育和拓展其他氢能应用场景;⑦构建多元低碳能源体系,支持天然气工业与氢工业融合发展,积极开展天然气制氢、天然气掺氢输配、天然气掺氢利用等相关研究及示范试点。结论认为,中国氢能产业各环节依然存在许多政策堵点,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氢能产业的发展,研究成果对氢能产业政策的制定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有助于推进中国氢能产业的高质量快速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氢能 燃料电池 产业政策 面临问题 政策建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车辆跟驰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综述
9
作者 周莹媛 王艳阳 +2 位作者 邬翔 张玉锋 李磊 《西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5期47-58,共12页
概述国内外车辆跟驰行为,重点分析L0—L5级车辆跟驰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明确各因素对车辆跟驰行为的影响机制,为解决由驾驶人、车辆特性和车辆自动化等级导致的跟驰行为问题提出合理的解决思路,最后提出综合考虑驾驶人和车辆特性因素影... 概述国内外车辆跟驰行为,重点分析L0—L5级车辆跟驰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明确各因素对车辆跟驰行为的影响机制,为解决由驾驶人、车辆特性和车辆自动化等级导致的跟驰行为问题提出合理的解决思路,最后提出综合考虑驾驶人和车辆特性因素影响下L0—L5级车辆的跟驰行为,驾驶不同等级的L0—L5级车辆驾驶人驾驶风格与自动化等级之间的耦合跟驰行为,以及L4—L5级车辆的行为预测与跟踪对车辆跟驰行为的影响等是未来需要进一步研究的主要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车辆跟驰行为 影响因素 驾驶人 智能系统 无人驾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虚拟轨道列车过道宽度对双横臂悬架运动学性能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沈龙江 田国英 +2 位作者 陈昭翔 孙树磊 邓鹏毅 《中国测试》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46-152,共7页
采用双横臂悬架结构的高舒适性虚拟轨道列车,其上横臂长度直接影响过道宽度,与悬架运动学性能也有密切联系。为分析过道宽度对悬架运动学性能的影响,首先根据实车硬点坐标建立某型虚轨列车双横臂悬架运动学模型;基于实际结构空间,设置... 采用双横臂悬架结构的高舒适性虚拟轨道列车,其上横臂长度直接影响过道宽度,与悬架运动学性能也有密切联系。为分析过道宽度对悬架运动学性能的影响,首先根据实车硬点坐标建立某型虚轨列车双横臂悬架运动学模型;基于实际结构空间,设置臂长在290~490 mm范围内变动,针对双轮同向跳动、双轮反向跳动和转向3类工况,分析不同臂长下悬架主要运动学参数及其变化梯度的差异;最后通过综合分析获得合理的上横臂长度及车身过道宽度。分析结果表明,该悬架上横臂臂长越短,多数运动学参数及其梯度出现一定程度劣化,但劣化程度有限,部分参数有提升;通过运动学分析和多数大客车过道宽度统计值,选择将过道宽度设置为700 mm,从悬架运动学角度来讲,该过道宽度合理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轨列车 过道宽度 双横臂悬架 运动学分析 梯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汽车与二轮车十字路口垂向行驶工况的AEB系统优化 被引量:1
11
作者 张道文 李哓艳 +2 位作者 金思雨 黎华惠 ZHANG Tianshu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916-1925,共10页
为研究汽车与二轮车十字路口垂向行驶工况汽车自动紧急制动(Automatic Emergency Braking,AEB)系统的效能,从国家车辆事故深度调查体系中筛选88起汽车与二轮车事故,运用PreScan搭建预碰撞场景,使用MATLAB/Simulink搭建AEB控制算法模型,... 为研究汽车与二轮车十字路口垂向行驶工况汽车自动紧急制动(Automatic Emergency Braking,AEB)系统的效能,从国家车辆事故深度调查体系中筛选88起汽车与二轮车事故,运用PreScan搭建预碰撞场景,使用MATLAB/Simulink搭建AEB控制算法模型,分析优化触发宽度、制动提前时间后事故避撞情况。利用PC-Crash重建未避撞事故,研究优化前后二轮车骑车人损伤情况。结果表明:当触发宽度为3.75 m、部分制动提前时间为1.6 s、全力制动提前时间为0.6 s时,汽车速度小于30 km/h,避撞效果最优;当触发宽度为3.75 m、一级制动提前时间为1.6 s时,汽车速度小于40 km/h,事故均可避撞;当汽车及二轮车速度均大于40 km/h时,事故均未避撞。同时优化两参数也存在无法避撞的事故,二轮车速度对无法避撞影响最大,应将其纳入决策变量;未避撞的事故优化后较优化前骑车人身体各部位损伤大幅度降低。该研究结果可为AEB系统算法完善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全系统学 汽车与二轮车事故 垂向行驶工况 自动紧急制动(AEB) 触发宽度 制动提前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脚轮式全向移动平台负载变化时速度跟踪控制 被引量:1
12
作者 黄晓蓉 张天宇 +3 位作者 彭忆强 孙树磊 蒋鹏 李华夏 《西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3年第2期1-12,19,共13页
针对装配有3个单电机脚轮的全向移动平台(简称平台)在不同负载下运动控制精度问题,首先建立平台逆运动学和逆动力学模型;然后在SolidWorks中建立平台三维模型并导入至Adams中建立虚拟样机;在此基础上结合模糊PID控制原理设计速度控制器... 针对装配有3个单电机脚轮的全向移动平台(简称平台)在不同负载下运动控制精度问题,首先建立平台逆运动学和逆动力学模型;然后在SolidWorks中建立平台三维模型并导入至Adams中建立虚拟样机;在此基础上结合模糊PID控制原理设计速度控制器,并利用Lyapunov函数法证明被控系统的稳定性;最后,在上述控制器作用下,采用Adams-Matlab/Simulink联合仿真技术对平台0%(空载)、20%、50%和100%共4种不同负载情况下的平移运动、复合运动(平动转动同时存在)两种工况进行仿真,并与PID控制效果对比分析。仿真结果表明,模糊PID速度控制器能使速度跟踪滞后时间平均减少56.25%,自转速度最大振幅平均减少46.62%,轨迹误差平均减少57%,及时有效地抑制了负载变化对平台产生的影响,使平台实际速度快速、稳定、准确地收敛于参考速度,系统具有较强的鲁棒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脚轮式全向移动平台 虚拟样机 模糊PID控制 控制系统稳定性 Matlab/Simulink-Adams联合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因素属性及层级关系的十字路口汽车事故致因分析
13
作者 张道文 董鑫驰 +2 位作者 汤楷文 王朝健 雷毅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4033-4041,共9页
为了从层次划分的角度分析十字路口汽车交通事故发生的深层原因,引入解释结构模型和交叉影响矩阵相乘法模型并加以改进,利用国家车辆事故深度调查体系中4个省份共290起十字路口汽车交通事故数据,建立事故致因体系。通过构建改进灰色关... 为了从层次划分的角度分析十字路口汽车交通事故发生的深层原因,引入解释结构模型和交叉影响矩阵相乘法模型并加以改进,利用国家车辆事故深度调查体系中4个省份共290起十字路口汽车交通事故数据,建立事故致因体系。通过构建改进灰色关联度矩阵与解释结构模型并进行混合建模,揭示各因素间的层级作用关系。同时,采用交叉影响矩阵相乘法构建驱动力依赖性坐标图以进一步分析各致因因素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结果显示:十字路口汽车交通事故致因可划分为6级3阶的递阶结构,其中道路状况和交通管理因素是最根本因素,道路设施因素是最关键的间接因素,人的影响是最直接因素。这表明优先解决不良道路状况和其他驱动力因素会明显减少汽车事故发生,提高道路交通安全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全工程 因素属性 层级关系 十字路口 汽车事故致因 解释结构模型 交叉影响矩阵相乘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时空结合的道路交通事故的黑点判别方法
14
作者 陈春 王晨宇 张道文 《汽车安全与节能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21-328,共8页
为精准识别道路交通事故黑点,辅助交通事故的防控,提出了一种基于时空结合的交通事故黑点判别方法。以时空重叠率,来衡量道路危险程度;用双曲正切函数拟合时空重叠率的累积频率;将拟合函数最小曲率半径对应的点,规定为临界值;以大于临... 为精准识别道路交通事故黑点,辅助交通事故的防控,提出了一种基于时空结合的交通事故黑点判别方法。以时空重叠率,来衡量道路危险程度;用双曲正切函数拟合时空重叠率的累积频率;将拟合函数最小曲率半径对应的点,规定为临界值;以大于临界值的时空复合点,来判别为事故黑点;对成南(成都—南充)高速第二辖区交警大队收集的交通事故数据,进行实例研究。利用本时空结合的判别方法,从64例有效案例中,共判别出13个事故黑点。结果表明:事故频率法、累积频率曲线法、核密度分析法、时空重叠率法的碰撞预测准确率指标(CPAI)值分别为2.29、2.03、2.03、2.29,这意味着:时空重叠率法具有良好的判别准确性。时空重叠率法同时结合空间和时间维度,增加了黑点判别的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路交通事故 交通安全 事故黑点 黑点判别方法 时空重叠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PC和PID的脚轮式全向移动平台轨迹跟踪
15
作者 李华夏 黄晓蓉 +3 位作者 沈安林 蒋鹏 彭忆强 隋立起 《计算机应用》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285-2293,共9页
针对现有运动控制策略无法保证独立驱动脚轮式全向移动平台位姿的高精度控制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模型预测控制(MPC)和PID控制相结合的双闭环轨迹跟踪控制策略。首先,利用运动学几何关系建立独立驱动脚轮式全向移动平台在世界坐标系下的三... 针对现有运动控制策略无法保证独立驱动脚轮式全向移动平台位姿的高精度控制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模型预测控制(MPC)和PID控制相结合的双闭环轨迹跟踪控制策略。首先,利用运动学几何关系建立独立驱动脚轮式全向移动平台在世界坐标系下的三自由度运动学模型,基于正交分解法建立平台在机器人坐标系下的逆运动学模型,以反映平台中心点速度与各个脚轮转速间的关系;其次,采用MPC并基于三自由度运动学模型设计位姿控制器,使平台对期望轨迹进行位姿跟踪,并在考虑多目标约束条件的情况下通过位姿控制器求解出最优控制量;最后,采用PID设计速度控制器,用于跟踪位姿控制器输出的期望速度,通过平台逆运动学模型计算得到期望轮速,从而驱动平台实现全向运动。通过仿真验证了所提控制策略的有效性,平台能有效跟踪直线轨迹和圆形轨迹。仿真结果表明,与通过平台转角逆运动学模型解耦驱动轮速的位置单环轨迹跟踪控制策略相比,加入速度内环后系统超调量下降97.23%,响应时间缩短36.8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独立驱动脚轮式全向移动平台 模型预测控制 轨迹跟踪 PID控制 运动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马尔科夫链的示范线路燃料电池公交车行驶工况构建 被引量:1
16
作者 韩震 彭忆强 +1 位作者 武小花 金思含 《中国测试》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4-82,共9页
为反映成都市燃料电池示范线路道路实际工况特征以及燃料电池公交车工况独特性,基于8个月的数据采集,采用聚类分析和马尔可夫链相结合的方法构建成都示范区燃料电池公交车行驶工况。为验证所用方法的有效性,将示范线路工况与数据库总体... 为反映成都市燃料电池示范线路道路实际工况特征以及燃料电池公交车工况独特性,基于8个月的数据采集,采用聚类分析和马尔可夫链相结合的方法构建成都示范区燃料电池公交车行驶工况。为验证所用方法的有效性,将示范线路工况与数据库总体样本特征值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所建工况与验证数据的平均绝对值偏差为4.66%,且各参数偏差均小于7%。为体现燃料电池公交车工况独特性,将其与国内外其他代表性工况进行比较。对比结果显示:燃料电池公交车工况速度比例分布不均,其平均车速、平均运行车速和怠速比例介于国内一、二线城市之间。匀速比例高,平均加速度和加速比例低于普通燃油公交车工况。该文所建工况符合燃料电池公交车运行特征,可作为示范区代表性行驶工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汽车 行驶工况 马尔科夫链 燃料电池 公交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废气再循环对柴油机颗粒结构特征与氧化活性的影响
17
作者 华琰 王忠 +4 位作者 李瑞娜 刘帅 赵洋 梅德清 吕辉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21-30,共10页
为探究废气再循环(EGR)对柴油机颗粒结构特征与氧化活性的影响规律,采集了不同废气质量分数的F-T柴油、生物柴油和柴油3种燃料的燃烧颗粒,运用粒径谱仪(EEPS)、透射电镜(TEM)、热重分析仪(TGA)等方法,探究了颗粒物的结构特征与氧化活性... 为探究废气再循环(EGR)对柴油机颗粒结构特征与氧化活性的影响规律,采集了不同废气质量分数的F-T柴油、生物柴油和柴油3种燃料的燃烧颗粒,运用粒径谱仪(EEPS)、透射电镜(TEM)、热重分析仪(TGA)等方法,探究了颗粒物的结构特征与氧化活性。结果显示,随着废气质量分数的增加,颗粒物平均粒径、分形维数D_(f)、基本粒子的层面间距d和微晶曲率T_(f)升高,微晶尺寸L_(a)、氧化特征温度和表观活化能E_(a)降低,颗粒物结构更加紧凑,团聚程度增加,碳层有序性减弱,颗粒稳定性变差,氧化活性增强,表明采用EGR技术可降低颗粒捕集器(DPF)的再生温度。废气质量分数相同时,柴油产生的颗粒物平均粒径最大,比F-T柴油升高了3.3%~7.1%;燃用生物柴油的颗粒物基本粒子碳层排列更加无序,氧化反应活性较强;当颗粒基本粒子具有更宽的d、更短的L_(a)和更大的T_(f)时,颗粒氧化活性更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油机 F-T柴油 生物柴油 颗粒物 废气再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五阶Bezier曲线的无人车避障轨迹规划 被引量:13
18
作者 陈鹏宇 孔令安 彭忆强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1期13933-13941,共9页
无人驾驶汽车的局部路径规划对于自动驾驶技术的推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研究无人驾驶汽车在运行过程中前方会出现会静止障碍物采用换道避障策略的情况,提出了基于五阶Bezier曲线的局部路径规划方法。首先,通过分析车辆性能极限及... 无人驾驶汽车的局部路径规划对于自动驾驶技术的推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研究无人驾驶汽车在运行过程中前方会出现会静止障碍物采用换道避障策略的情况,提出了基于五阶Bezier曲线的局部路径规划方法。首先,通过分析车辆性能极限及车辆碰撞边界确定换道过程中车辆的可行驶域,再进一步考虑车辆的物理特性提出轨迹曲线优化目标函数,确定五阶Bezier曲线的6个控制点,得到最优避障轨迹。然后利用CarSim和MATLAB/Simulink软件进行仿真实验验证。结果表明此方法能够规划出易于车辆跟踪的轨迹曲线,且针对不同车速情况下的换道避障能够分别产生此车速下的最优避障轨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局部路径规划 避障路径 自动驾驶 BEZIER曲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都市燃料电池公交车示范运行行驶工况的构建 被引量:6
19
作者 金思含 彭忆强 +1 位作者 武小花 韩震 《汽车安全与节能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02-208,共7页
为构建成都市燃料电池公交车示范运行行驶工况,基于示范区内燃料电池公交车实际行驶数据,对预处理后的有效运行数据进行运动学片段划分,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数据降维处理;利用肘部法则确定最佳聚类数目,使用K-means++算法对主成分进行... 为构建成都市燃料电池公交车示范运行行驶工况,基于示范区内燃料电池公交车实际行驶数据,对预处理后的有效运行数据进行运动学片段划分,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数据降维处理;利用肘部法则确定最佳聚类数目,使用K-means++算法对主成分进行聚类;以不同聚类所占比例和距中心点距离确定最优运动学片段。结果表明:构建出的行驶工况能够反映成都市燃料电池公交车示范区内交通行驶特征,且时长为1577 s;成都市燃料电池公交车示范运行行驶工况与中国城市客车行驶工况在某些特征参数上存在一些差异。此工况的建立为研制燃料电池公交车智能能量管理系统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料电池公交车 城市道路 行驶工况 主成分分析 K-means++聚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型货车与二轮车事故致因及其拓扑层级分析 被引量:3
20
作者 张道文 李敏 +1 位作者 庞劭荣 罗崎瑞 《汽车安全与节能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57-164,共8页
为探究重型货车与二轮车事故因素间的相互作用,提出了一种改进的DEMATEL-AISM方法(DEMATEL为决策试验与评价实验室分析法,AISM为对抗解释结构模型法)。结合文献分析法和(中国)国家车辆深度调查体系(NAIS)数据,建立事故致因指标体系。据... 为探究重型货车与二轮车事故因素间的相互作用,提出了一种改进的DEMATEL-AISM方法(DEMATEL为决策试验与评价实验室分析法,AISM为对抗解释结构模型法)。结合文献分析法和(中国)国家车辆深度调查体系(NAIS)数据,建立事故致因指标体系。据事故数据特征改进DEMATEL法,定量分析事故因素间的影响程度。基于AISM建立事故因素拓扑层级模型,分析事故系统的拓变性和因素间作用。结果表明:在重型货车与二轮车事故中,超载对其他因素间的影响只有0.150;结果因素是易受影响的关键因素,其中决策失误的中心度为5.25、被影响度为5.18;事故系统为活动系统,且事故发生受到驱动层、直接层和中间层因素的共同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路交通安全 重型货车与二轮车事故 致因分析 拓扑层级 决策试验与评价实验室(DEMATEL)分析法 对抗解释结构模型(AIS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