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川中丘陵区火棘生物量模型及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1
作者 陈俊华 刘一丁 +4 位作者 蒋川东 刘威君 谢川 唐艺家 慕长龙 《西北林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4-92,102,共10页
植物的生物量是生态系统生产者的生产力和固碳能力的体现,研究植物的C、N、P含量及C/N、C/P、N/P的关系,能够反映它们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有利于研究国家“双碳”目标下植物的固碳增汇机制。本研究以四川盆地丘陵区典型灌木-火棘作为... 植物的生物量是生态系统生产者的生产力和固碳能力的体现,研究植物的C、N、P含量及C/N、C/P、N/P的关系,能够反映它们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有利于研究国家“双碳”目标下植物的固碳增汇机制。本研究以四川盆地丘陵区典型灌木-火棘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设定样地,以全收获法收集了32株火棘标准株的干、根、枝、果等器官的生物量,以植株体积V作为估测模型的自变量,在Origin 2018软件中进行曲线拟合,建立火棘各器官及全株生物量的最优估算模型,并分析了C、N、P含量,C/N、C/P、N/P以及各元素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火棘各器官生物量以枝和根的占比较高,分别占全株生物量的34.53%和33.64%。地上部分生物量占全株生物量的66.36%,明显高于地下部分。2)株高(H)、地径(D)、冠幅面积(CA)、D2H、植株体积(V)与总生物量及各器官生物量之间均具有很强的相关性(P<0.01)。其中植株体积(V)最高,适合选取作为回归方程的自变量。3)除火棘的果以外,各器官及全株最优生物量模型是幂函数,其中干、地上部分、全株的R^(2)分别为0.907、0.875和0.858。火棘果的拟合效果不太理想,最优模型为二次多项式,R^(2)为0.554。4)各器官及整株N、P、C 3种元素的平均含量较低;干对N和P的利用效率最高,枝对N的利用效率最低,果对P的利用效率最低。干、枝、根的生长受P的限制,而果的生长受N的限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中丘陵区 火棘 生物量模型 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SPA与MCR模型的生态网络构建方法研究——以南充市为例 被引量:31
2
作者 刘一丁 何政伟 +3 位作者 陈俊华 谢川 谢天资 慕长龙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54-363,共10页
【目的】改善南充市目前生态环境斑块被高速城镇化、土地过度开发利用侵蚀占据所导致的破碎化和岛屿化问题,通过选取重要生态源地、提取重要生态廊道,构建并优化南充市生态网络,为增加南充市各类绿地景观的连通性、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 【目的】改善南充市目前生态环境斑块被高速城镇化、土地过度开发利用侵蚀占据所导致的破碎化和岛屿化问题,通过选取重要生态源地、提取重要生态廊道,构建并优化南充市生态网络,为增加南充市各类绿地景观的连通性、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及城市发展和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模型(MSPA),把对南充市构建生态网络有重要生态价值意义的核心区提取出来,同时取用整体连通性(IIC)、可能连通性(PC)和斑块重要性(dI)等景观指数进行景观连接度评价。通过评价选出16个对构建生态网络贡献最大的核心区作为生态源地,并以斑块重要性为依据对其他核心区进行进一步级别划分。通过物种迁徙交流所受不同景观要素的阻力大小构建消费阻力面,基于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CR)连接生态源地,并以重力模型识别提取重要生态廊道,提出南充市生态网络优化建议。【结果】(1)MSPA模型识别出南充市景观空间格局为核心区的面积4148.51 km^(2),占研究区面积的33.23%,呈破碎状主要分布在嘉陵江水域两侧。根据斑块的dIIC和dPC综合筛选出重要生态源地16个,面积为1060.61 km^(2),占核心区面积的25.57%。(2)基于MCR和重力模型识别得到重要廊道12条,一般廊道108条。主要集中分布在研究区的北部、西部和东部,而中部和南部生态廊道较少。(3)构建生态网络优化后,新增3个重要生态源地;建设25个踏脚石,其中林地踏脚石15个,水域2个,耕地或其它用地8个;修复59个生态断裂点,集中分布于研究区中部和北部,其中位于铁路上的9个,高速公路上的20个,其余全部分布于国道、省道上。【结论】南充市生态源地分布不均,且较破碎化,连通性较差,其中大型生态源地集中分布于东部、北部以及西南部,而中部和南部缺少大面积的源地。在今后的生态建设中,应加强中部、南部生态源地和生态廊道的建设,同时在修护现有生态源地和生态廊道的基础上,提升其质量,以稳定整个区域的生态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网络 生态廊道 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MPSA) 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CR) 南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中丘陵区人工柏木林不同结构调整模式对比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陈俊华 杨梅 +4 位作者 刘一丁 蒋川东 李羽洁 龚固堂 廖清贵 《四川林业科技》 2022年第6期11-17,共7页
以川中丘陵区人工柏木林两种结构调整改造模式—“带状采伐+补阔”改造林分(采伐带与保留带均为8m,补植阔叶树为桤木、香椿、香樟、喜树)、“生态疏伐”改造林分(按蓄积疏伐强度为25%~30%)和对照林分以及天然次生栎柏混交林作为研究对象... 以川中丘陵区人工柏木林两种结构调整改造模式—“带状采伐+补阔”改造林分(采伐带与保留带均为8m,补植阔叶树为桤木、香椿、香樟、喜树)、“生态疏伐”改造林分(按蓄积疏伐强度为25%~30%)和对照林分以及天然次生栎柏混交林作为研究对象,分析生物多样性、乔木生长、灌草盖度和林下更新幼苗数量,结果表明:(1)乔木层丰富度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最高的是栎柏混交林,其次是“带状改造+补阔”改造林分。灌、草丰富度均以栎柏混交林最高,其次是“生态疏伐”改造林分;灌木多样性指数最高的是“生态疏伐”改造林分,其次是栎柏混交林;草本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最高的是栎柏混交林,其次是“生态疏伐”改造林分。对照林分乔灌草层物种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均最低。(2)乔木平均胸径、平均树高按大小排列分别为:“生态疏伐”改造林分>“带状采伐+补阔”改造林分>栎柏混交林>对照,栎柏混交林>“带状采伐+补阔”改造林分>“生态疏伐”改造林分>对照。(3)灌草盖度第一、第二均是带状采伐+补阔”改造林分和栎柏混交林,对照最小。(4)林下更新幼苗以栎柏混交林最多,最少的是对照,“带状采伐+补阔”改造林分和“生态疏伐”改造林分差异不大。(5)对川中丘陵区的人工柏木林应根据不同经营目标科学编制森林经营方案,开展多功能经营,以更好地发挥其多种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柏木林 多功能经营 结构调整 川中丘陵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绿地乔木固碳能力及碳抵消效果评估
4
作者 陈俊华 黎晓平 +5 位作者 李羽洁 慕长龙 谢川 刘一丁 谢天资 简毅 《中国城市林业》 2024年第3期26-33,共8页
定量测算城市绿地乔木固碳能力及抵消碳排放,可为森林城市建设的树种选择和配置提供决策支持。基于高清卫星遥感影像数据和有关经济社会统计数据,结合实地调查,利用生物量模型法测算南充市主城区绿地乔木的固碳能力,探讨群落结构与固碳... 定量测算城市绿地乔木固碳能力及抵消碳排放,可为森林城市建设的树种选择和配置提供决策支持。基于高清卫星遥感影像数据和有关经济社会统计数据,结合实地调查,利用生物量模型法测算南充市主城区绿地乔木的固碳能力,探讨群落结构与固碳能力的影响;分析抵消城市能源CO_(2)排放的成效。结果表明:1)南充市主城区绿化植被中木本植物共269种,分属76科163属。出现频度最高的为桂花、银杏、黄葛树、天竺桂、樟木、樱花等10个树种。2)各类绿地林分平均密度677±425株·hm^(-2),平均胸径21.01±7.15 cm,平均树高8.52±2.06 m。3)各类绿地碳密度按大小为广场用地>附属绿地>公园绿地>防护绿地;固碳速率最大的是附属绿地(2.54 t·hm^(-2)·a^(-1)),最小的是公园绿地(1.64 t·hm^(-2)·a^(-1))。4)南充市主城区绿地乔木2020年碳固定量为9 347 t,能源CO_(2)总排放量为1 016.55万t,绿地乔木大约抵消城市能源0.09%CO_(2)的排放量。最后,建议南充市在城市森林营建过程中,应优先考虑多树种混合使用,并适时调整群落密度以优化林分结构、改善生境条件,促进林木整体水平的生长,进而提高群落的固碳能力;同时尽量采用近自然、较为粗放的经营方式,以减少碳排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绿地 乔木 碳密度 固碳速率 生物量 南充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中丘陵区人工柏木林生物量模型及碳计量参数 被引量:2
5
作者 陈俊华 刘威君 +5 位作者 蒋川东 刘一丁 王凯 谢川 唐艺家 慕长龙 《四川林业科技》 2023年第6期32-39,共8页
人工柏木林(Cupressus funebris)是川中丘陵区主要的森林类型。确定其含碳率和生物量模型,对精确估算人工柏木林生态系统中的植被碳储量,进一步研究该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及碳汇大小提供基础数据。通过金堂县、盐亭县野外样地样品采集与室... 人工柏木林(Cupressus funebris)是川中丘陵区主要的森林类型。确定其含碳率和生物量模型,对精确估算人工柏木林生态系统中的植被碳储量,进一步研究该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及碳汇大小提供基础数据。通过金堂县、盐亭县野外样地样品采集与室内分析测试获得柏木整株及各器官的含碳率、生物量(共计采集样株56株),建立生物量模型。结果表明:(1)柏木各器官生物量按大小排列为干(46.45%)>根(22.87%)>枝(15.80%)>叶(8.56%)>皮(6.33%)。地上部分生物量占总生物量的比为77.13%,地下部分占22.87%。(2)柏木单株总平均含碳系数为0.4903±0.0197。各器官含碳系数按大小排列为枝>干>叶>皮>根。干的含碳系数与根、皮之间差异显著(P<0.05),根的含碳系数仅与皮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皮的含碳系数仅与根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枝和叶的含碳系数仅与干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3)不同地方柏木各器官含碳系数略有差别,变化幅度为0.44~0.57,金堂县柏木整株和各器官的含碳系数均明显高于盐亭县的。(4)无论是一元还是二元,柏木各器官以及整株拟合效果最好的均为指数模型和幂函数,R^(2)范围为0.815~0.939。且全株、地上部分、干拟合效果明显优于皮、枝、叶。(5)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校正IPCC法中碳计量参数,准确估算森林碳储量提供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中丘陵区 人工柏木林 柏木器官 含碳系数 生物量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