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民族艺术学:谱系、定位与格局 被引量:3
1
作者 彭兆荣 《民族艺术研究》 CSSCI 2022年第1期46-54,共9页
民族艺术研究兼具人类学、民族学、艺术学之特色,同时对接国际化趋向及中国传统文明、文化的历史价值。作为一门分支学科,我们如何确立中国的民族艺术学——无论是概念谱系还是比较研究范式对于学科发展都极为重要。特别是在中华民族伟... 民族艺术研究兼具人类学、民族学、艺术学之特色,同时对接国际化趋向及中国传统文明、文化的历史价值。作为一门分支学科,我们如何确立中国的民族艺术学——无论是概念谱系还是比较研究范式对于学科发展都极为重要。特别是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需要对一些重要的概念、命题、价值进行辨析,特别是关于中西方相关语义与差异的问题。这些对于中国民族艺术学在学科定位和格局方面都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艺术学 人类学 农耕文明 艺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艺术遗产学:新学科之学理
2
作者 彭兆荣 《民族艺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8-75,共8页
当下,我国的教育学科体制涌现出新学科的发展趋势,“艺术遗产学”便是一个例证。然而,这一新学科究竟包含着哪些基本元素、要素,学理、道理,亟须厘清,特别是“遗产事业”成为当今人类面临重大危机和挑战之时,由联合国主导的世界重大事... 当下,我国的教育学科体制涌现出新学科的发展趋势,“艺术遗产学”便是一个例证。然而,这一新学科究竟包含着哪些基本元素、要素,学理、道理,亟须厘清,特别是“遗产事业”成为当今人类面临重大危机和挑战之时,由联合国主导的世界重大事务与这一学科存在着逻辑关系。中华文明历史悠久,遗产多样,尤其是与传统的农耕文明和谐共融。艺术遗产学这一新学科既表现出学科的发展趋势,又体现了世界的普遍意义,当然,更要表现出“中国特色”和“实践价值”,这些无疑为学科之重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遗产 艺术遗产学 学科建设 新学科 文明基因
原文传递
重建中国仪式话语体系--一种人类学仪式视野 被引量:17
3
作者 彭兆荣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71-79,共9页
中国是一个传统的“礼仪之邦”。“礼仪”成了言说中国的一个凭照,成为了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同时,也是一种特殊的话语体系。人类学对仪式的研究洋洋大观,构成了完整的认知和实践谱系。当今中国,经济迅速发展,成为世界“GDP大国”,... 中国是一个传统的“礼仪之邦”。“礼仪”成了言说中国的一个凭照,成为了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同时,也是一种特殊的话语体系。人类学对仪式的研究洋洋大观,构成了完整的认知和实践谱系。当今中国,经济迅速发展,成为世界“GDP大国”,却丢失了许多传统文明的因子和文化的价值。历史表明,任何国家在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时,都会无例外地将重塑传统文化作为国家战略。这是规律,也是规则。在中华民族伟大崛起的时候,重建中国仪式话语体系是适时的,甚至是急需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仪式 礼仪之邦 人类学仪式研究 仪式话语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运河体系中的水遗产 被引量:1
4
作者 彭兆荣 李春霞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CSSCI 2021年第2期59-67,154,共10页
运河作为联合国遗产体系中“文化景观”的一种分类,属于水遗产范畴。通过分析水遗产的结构及类型、诸多样态性及对水遗产完整性和原真性的评估,梳理和创建运河的知识谱系和“中国运河遗产范式”。
关键词 运河 文化景观 水遗产 中华水文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仪式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的“固体—活态”结构 被引量:3
5
作者 彭兆荣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CSSCI 2023年第1期57-63,共7页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分类里,仪式名列其中。中国自古就有“礼仪之邦”之美誉,名符其实。“礼仪”于是成了一个中式文明传统和文化遗产的重要切入路径。人类学、民俗学对仪式的研究成就斐然。党的二十大报告...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分类里,仪式名列其中。中国自古就有“礼仪之邦”之美誉,名符其实。“礼仪”于是成了一个中式文明传统和文化遗产的重要切入路径。人类学、民俗学对仪式的研究成就斐然。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了“守正创新”。笔者认为,中式仪礼之范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今天尤其需要守正创新,这既可以教化于民,也可以传承于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仪式谱系 人类学研究 礼仪之邦 非遗传承 固体活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业遗产:一个重要的乡村振兴视野 被引量:3
6
作者 彭兆荣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2期89-96,154,共9页
中华文明总体上属于农耕文明,传统以“社稷”作为“国家”的代称,突显“重农”的传统。这是一份弥足珍贵的中式农耕文化遗产。在当今的“遗产世纪”里,中国的农业遗产也被重新提出来。我国正在进行的乡村振兴战略,总体趋于关注产业转型... 中华文明总体上属于农耕文明,传统以“社稷”作为“国家”的代称,突显“重农”的传统。这是一份弥足珍贵的中式农耕文化遗产。在当今的“遗产世纪”里,中国的农业遗产也被重新提出来。我国正在进行的乡村振兴战略,总体趋于关注产业转型、升级、扶贫等方面的“向前看”,还应该关注以了解中国传统农业遗产的性质、形制、特点等重点内容的“向后看”。基于对乡村振兴本源特征的阐释,即对我国农业遗产的深度了解,认识和建立完整的农业遗产体系和机理,强调对乡村传统的继承,才会实现真正的“振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遗产 农耕文明 社稷国家 中国智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人类学的薪火相传——《新生代人类学家之路》序言集
7
作者 徐杰舜 王明珂 +4 位作者 彭兆荣 周大鸣 简美玲 赵旭东 韦小鹏 《百色学院学报》 2021年第4期24-41,共18页
人类学在中国的发展已100余年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类学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涌现出了一大批学术成果,举办了世界人类学民族学大会,形成了一支老中青三代相结合的学术队伍。这样一支学术品位很高的学术队伍,在人类学中国化的道路上,已... 人类学在中国的发展已100余年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类学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涌现出了一大批学术成果,举办了世界人类学民族学大会,形成了一支老中青三代相结合的学术队伍。这样一支学术品位很高的学术队伍,在人类学中国化的道路上,已开始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术性格,实现了中国人类学的薪火相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人类学 人类学中国化 薪火相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书院:中式教育遗产——以朱熹与武夷山书院为例
8
作者 彭兆荣 《百色学院学报》 2021年第5期1-7,共7页
“书院”是中国传统知识培育的基地,作为一种特殊的遗产,包含着传统教育、知识、智慧,以及传播的重要价值,兼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双栖”的中国范式。朱熹与武夷山书院的历史堪为样板,这份历史遗产如何成为中华民族今日之崛起的... “书院”是中国传统知识培育的基地,作为一种特殊的遗产,包含着传统教育、知识、智慧,以及传播的重要价值,兼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双栖”的中国范式。朱熹与武夷山书院的历史堪为样板,这份历史遗产如何成为中华民族今日之崛起的重要财富,如何传承值得吾辈重视。我国当下的教育体制和形制皆为西方模式和模型,如何在我国自己传统的教育范式和范本中获取滋养,是摆在我们这一代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任务。文章以朱熹与武夷山书院遗产为线索试析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书院 朱熹 武夷山书院 中式教育遗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生话语”:凸显边缘形态的民族志范式 被引量:1
9
作者 彭兆荣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1-37,共7页
民族志是人类学用于学科实践和研究的范式。它的转型和转变也成为学科在不同历史语境中的具体体现。在古典时代,人类学侧重于人类的原始形貌,“原始(野性)民族志”成了一种代表性类型。现代民族志则以反映客观事实的照相机式的“科学民... 民族志是人类学用于学科实践和研究的范式。它的转型和转变也成为学科在不同历史语境中的具体体现。在古典时代,人类学侧重于人类的原始形貌,“原始(野性)民族志”成了一种代表性类型。现代民族志则以反映客观事实的照相机式的“科学民族志”为标志。阐释人类学以释放主观性为特点的“实验民族志”成为近几十年人类学的代表性范式。近些年来,一种新型人类学范式悄然出现——博物民族志(“多物种民族志”)成为代表。作为新的价值追求,面对当今世界的“生态—生物—生命”危机,致力于建构以“三生话语”为主轴的民族志范式,突出了“边缘形态”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学 表述范式 “三生话语” 博物民族志 边缘存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回归文化体性的艺术民族志该如何书写——中国艺术人类学前沿话题三人谈之二十 被引量:2
10
作者 彭兆荣 王永健 巴胜超 《民族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11-118,148,共9页
艺术民族志是艺术人类学田野研究的文本呈现,艺术民族志的写作应回归文化体性。艺术民族志包含两种基本指喻:1.以人类学为基本的认知视野、以人类学学科的知识为背景、以人类学田野作业为方法对艺术进行符合人类学范式的民族志“书写”... 艺术民族志是艺术人类学田野研究的文本呈现,艺术民族志的写作应回归文化体性。艺术民族志包含两种基本指喻:1.以人类学为基本的认知视野、以人类学学科的知识为背景、以人类学田野作业为方法对艺术进行符合人类学范式的民族志“书写”;2.以艺术的技巧和手法对人类学“民族志”的技艺化。在中国特殊的历史语境与社会情境中,艺术民族志的书写不仅需要对艺术事象的历史与文化场域的洞悉,而且应具备对于艺术事象本身相关知识的储备,方能实现真正的写文化与写艺术的双重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人类学 艺术民族志 文化体性 写文化 写艺术
原文传递
农业革命与国家生成:一个重要的人类学视野 被引量:2
11
作者 彭兆荣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96-102,共7页
农业革命作为历史演化的重要事件改变了人类社会的进程,被公认为一种历史性社会进步。主流观点认为:以栽培和驯化,以及水利灌溉为基本特征的农业革命不仅是原始时期人类采集狩猎形态的进化,而且促使了人口聚集、群体定居、城市雏形乃至... 农业革命作为历史演化的重要事件改变了人类社会的进程,被公认为一种历史性社会进步。主流观点认为:以栽培和驯化,以及水利灌溉为基本特征的农业革命不仅是原始时期人类采集狩猎形态的进化,而且促使了人口聚集、群体定居、城市雏形乃至国家的生成。近一段时期,人类学家对上述主流观点提出了质疑,出现强烈的反思性、甚至是反叛性观点;尤以詹姆斯·斯科特的《反谷》Against the Grain:A Deep History of the Earliest State 2017年由耶鲁大学出版社出版。其中Against the Grain是作者有意而设定的双关语,具有“事与愿违”的意思。此书2019年由翁德明翻译,麦田出版社出版,书名直译为《反谷》。2022年由田雷翻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出版,书名意译为《作茧自缚》。笔者在引用时兼顾三者,择而引之。为代表。中华文明属于农耕文明,人类学的反思观点对于我国的传统农耕文明、社稷国家的历史是否具有解释性,是否具有周延性,是否具有挑战性,都需要辨析,值得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栽培—驯化 农业革命 国家形态 中式社稷 灌溉沃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乡村振兴战略的三个层面 被引量:2
12
作者 彭兆荣 《青海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30-37,共8页
我国正在实行乡村振兴战略,这是一个适时的、符合国情的决策。然,作为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农耕文明而言,我国的不同地域、民族所建立的村落呈现丰富的多样性和独特的差异性,以单一的方式处置和处理之显然不合适。鉴此,笔者认为,乡村振兴... 我国正在实行乡村振兴战略,这是一个适时的、符合国情的决策。然,作为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农耕文明而言,我国的不同地域、民族所建立的村落呈现丰富的多样性和独特的差异性,以单一的方式处置和处理之显然不合适。鉴此,笔者认为,乡村振兴战略应包含三个基本的层面:乡村传承与创新、乡村坚守与维持、乡村恢复与修正。本文以三个具体的村落试析之,以就教于方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创新 维持 恢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景观之全观性形制 被引量:1
13
作者 彭兆荣 《青海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76-80,共5页
当今的"景观"从一个专业词语迅速进入到社会大众的视野中,景观的基本形制是主-客相兼相融,都与"我"的视觉感受有关。由于中西方的文明背景不同,即便是类型相同的景观,也弥漫着完全不同的文化因子。"家"... 当今的"景观"从一个专业词语迅速进入到社会大众的视野中,景观的基本形制是主-客相兼相融,都与"我"的视觉感受有关。由于中西方的文明背景不同,即便是类型相同的景观,也弥漫着完全不同的文化因子。"家"作为社会的基层单位,衬托着不同文明、文化底色,中国的乡土景观范式独特。"国家"景观作为一种近代产生的景观类型,成为人们政治认同的表现形态。本文就"我一家一国"的景观属性进行分析,以就教于方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 主—客 家园 国家景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与移动:“地方”作为区域协作的“板块” 被引量:1
14
作者 彭兆荣 《百色学院学报》 2020年第1期36-42,共7页
在传统的中华文明,“一点四方”为基本,“四方”既是方位,又是地方,成了“中国”政治结构的基本要素。在全球化的今天,“地方”成了区域协作新的结构“板块”;其“移动性”是决定区域变革的重要因素。文章就其间的变化、变革与变迁进行... 在传统的中华文明,“一点四方”为基本,“四方”既是方位,又是地方,成了“中国”政治结构的基本要素。在全球化的今天,“地方”成了区域协作新的结构“板块”;其“移动性”是决定区域变革的重要因素。文章就其间的变化、变革与变迁进行讨论,以就教于学术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 全球化 移动性 地方 家-家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点石成金:贾平凹文学作品中的“石”表述 被引量:1
15
作者 彭兆荣 《百色学院学报》 2020年第4期2-6,共5页
石文化在乡土社会中有着非常特别的意义。石是自然的,也是认知的;石是坚硬的,也是柔软的;它常常成为作家笔下的“比兴之物”,象征和隐喻意义深厚。在当代作家贾平凹的乡土系列作品中,“石”不仅是自然的“寻常物”,也是意义非凡的“非... 石文化在乡土社会中有着非常特别的意义。石是自然的,也是认知的;石是坚硬的,也是柔软的;它常常成为作家笔下的“比兴之物”,象征和隐喻意义深厚。在当代作家贾平凹的乡土系列作品中,“石”不仅是自然的“寻常物”,也是意义非凡的“非常物”,“点石成金”为其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文化 隐喻 乡土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艺术之“参”
16
作者 彭兆荣 《民族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21-128,共8页
中国传统文明的核心价值是"天地人和",故中国的艺术形制必然嵌入之。具体而言,中国传统艺术价值之特兀者为"参—叁",以凸显我中华艺术"天地人"三维之垂范,以贯通"天文—地文—人文"之经纬,以实... 中国传统文明的核心价值是"天地人和",故中国的艺术形制必然嵌入之。具体而言,中国传统艺术价值之特兀者为"参—叁",以凸显我中华艺术"天地人"三维之垂范,以贯通"天文—地文—人文"之经纬,以实践"农耕文明"之圭臬,呈现出中国艺术特有的形态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特色 天地人和 参—叁 艺术形态学 农耕文明
原文传递
“三野”的行吟之歌——文学旅行志的一种范式
17
作者 彭兆荣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95-100,共6页
人与自然不仅体现为一种共生关系,也表现出文明样态的独特性。“三野”(荒野、原野、田野)是自然的语境化表述。无论作为自然的语义表述,还是人类与之相处的态度和关系,都真切地反映出人与自然的亲密性。“三野”叙事,以旅行为前提,从... 人与自然不仅体现为一种共生关系,也表现出文明样态的独特性。“三野”(荒野、原野、田野)是自然的语境化表述。无论作为自然的语义表述,还是人类与之相处的态度和关系,都真切地反映出人与自然的亲密性。“三野”叙事,以旅行为前提,从古代的行吟诗人到现代的意识流,皆可视为文学旅行志的“行吟之歌”。文学作为一种特殊的表述形式,对“三野”的描述包含着生态智慧的独特性和多样性;而中西方的“三野”文学表述却差异甚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吟之歌 文学旅行志 三野 自然生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式哲理:土地生长粮食的道理
18
作者 彭兆荣 《百色学院学报》 2021年第3期1-7,共7页
土地是生命的家园,生命是哲学的最高认知价值,因此有了“土地哲学”这一概念。在农耕文明的传统中,土地是实在的,是“命根”。这是哲学中对生命理解、体验的至高境界。在我国,“理”从“田”,与“礼”有着剪不断的关系;“理”之“礼”... 土地是生命的家园,生命是哲学的最高认知价值,因此有了“土地哲学”这一概念。在农耕文明的传统中,土地是实在的,是“命根”。这是哲学中对生命理解、体验的至高境界。在我国,“理”从“田”,与“礼”有着剪不断的关系;“理”之“礼”包含着饮食之道。中华文明“社稷”家国的道理皆寓于田地中,是不折不扣的乡土智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哲学 田理 社稷 乡土智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艺术博物志 被引量:1
19
作者 彭兆荣 《民族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34-141,共8页
当今世界出现了生态—生物—生命的危机和挑战。与“全球响应”相一致,科学—学科也加入了应对这一挑战的行列。然而,现行的学科体制中的“学科精致化”无力承担解释、解析、解决上述危机和挑战的使命,需要呼唤更具有整体性、整合性、... 当今世界出现了生态—生物—生命的危机和挑战。与“全球响应”相一致,科学—学科也加入了应对这一挑战的行列。然而,现行的学科体制中的“学科精致化”无力承担解释、解析、解决上述危机和挑战的使命,需要呼唤更具有整体性、整合性、整塑性学科的出现,博物学将重新登台。人类学与博物学素为亲缘学科,尤其是艺术人类学通过人类(原始)艺术在“进化”背景下的反思性探讨,通过艺术中呈现的博物景观,使艺术博物志在学科重建中呈现独特的示范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生物—生命 艺术人类学 博物民族志 原始艺术 艺术博物志
原文传递
当代人类学的三个面向与三种意识
20
作者 彭兆荣 《西北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0-89,共10页
当今世界面临生态危机和生物多样性危机,这些危机与人类的作为密切关联。当代人类学研究面对“三生危机”(生态危机、生物危机和生命危机)表现出独特的三个面向(面向远古、面向当代和面向未来)和三种意识(怀旧情结、反思情怀和忧患意识)... 当今世界面临生态危机和生物多样性危机,这些危机与人类的作为密切关联。当代人类学研究面对“三生危机”(生态危机、生物危机和生命危机)表现出独特的三个面向(面向远古、面向当代和面向未来)和三种意识(怀旧情结、反思情怀和忧患意识),呈现出人类学独特的学科理念与范式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生危机”(生态危机、生物危机和生命危机) 人类学 怀旧 反思 忧患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