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44篇文章
< 1 2 5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浅谈高校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创新管理——基于“2011计划”思考
1
作者 查春燕 《神州》 2013年第30期261-261,共1页
如何科学管理高校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和提升其创新能力是一项重大复杂的系统工程,从这一角度出发,分析当前中心在创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建议。
关键词 高校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协同创新管理 人事管理制度改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六辊可逆冷轧机道次量综合优化技术的研究
2
作者 龚辉 胡志忠 +3 位作者 杨可托 仪克松 王康 王俭辉 《重型机械》 2024年第1期32-37,共6页
在六辊单机架可逆轧机高速轧制过程中,轧制道次量的设定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带钢的出口板形分布以及轧机轧制的稳定性,也对生产效率与机组能耗产生影响。高速轧制虽然速度快,但是高速轧制工况下,平均每个道次压下量受到限制,相对较小,要实... 在六辊单机架可逆轧机高速轧制过程中,轧制道次量的设定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带钢的出口板形分布以及轧机轧制的稳定性,也对生产效率与机组能耗产生影响。高速轧制虽然速度快,但是高速轧制工况下,平均每个道次压下量受到限制,相对较小,要实现出口厚度一致要多出相应数量的道次。对于可逆轧机来说,道次的增加意味着整个机组能耗的较大增加。针对高速可逆轧制过程出现的板形和能耗较大问题,通过优化各道次的前后张力、轧制速度等参数,有效降低了后3道次的轧制压力和轧制功率。并建立了各道次的板形控制和功率控制目标函数,进行加权计算后,形成了一套以各道次轧制功率均匀为目标,同时兼顾板形控制、轧制稳定性以及表面缺陷防治等因素的轧制规程综合优化设定技术。将该优化技术应用到了国内某单机架可逆冷轧机组的带钢生产,带钢出口板形质量得到改善,滑伤率有效降低,生产效率得到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形控制 六辊单机架可逆轧机 轧制规程优化 功率裕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冷轧带钢卷取工艺优化技术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张晓宇 陈骏生 崔熙颖 《重型机械》 2021年第4期43-47,51,共6页
针对酸轧机组卷取时出现钢卷松卷的问题,考虑到酸轧机组的设备和工艺特点,研究通过卷紧紧密函数、层间滑移和半径均匀度确定钢卷卷紧综合评价函数,对钢卷进行受力分析,提出卷取松卷的控制目标函数。在此基础上研究卷取张力对卷取质量的... 针对酸轧机组卷取时出现钢卷松卷的问题,考虑到酸轧机组的设备和工艺特点,研究通过卷紧紧密函数、层间滑移和半径均匀度确定钢卷卷紧综合评价函数,对钢卷进行受力分析,提出卷取松卷的控制目标函数。在此基础上研究卷取张力对卷取质量的影响,进一步建立了卷取张力优化模型优化出最佳张力值。将此研究结果应用于现场生产可以预报出最佳卷取张力值,加强了现场对于钢卷内部应力场的了解,也为卷取质量的综合控制提供了参考,为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轧 卷取 松卷 张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次冷轧设备及工艺研究进展 被引量:9
4
作者 白振华 宋和川 +3 位作者 钱承 刘亚星 杜江城 华长春 《塑性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87-93,共7页
在介绍了二次冷轧的基本定义、二次冷轧产品的主要用途与性能要求的基础上,首先综述了国内外二次冷轧设备的发展概况,比较了国内外典型二次冷轧机组主要特征参数;随后简单分析了二次冷轧的工艺特点,并从二次冷轧机组总压下率设定技术、... 在介绍了二次冷轧的基本定义、二次冷轧产品的主要用途与性能要求的基础上,首先综述了国内外二次冷轧设备的发展概况,比较了国内外典型二次冷轧机组主要特征参数;随后简单分析了二次冷轧的工艺特点,并从二次冷轧机组总压下率设定技术、张力优化设定技术、辊系板形参数设定技术、辊型参数设定技术、工艺润滑参数设定技术、高速稳定轧制与缺陷控制技术等方面入手,综述了国内外二次冷轧工艺发展情况;最后,简单分析了二次冷轧产品的市场前景,并根据二次冷轧产品的发展趋势与市场需求,结合现场实际经验,给出了二次冷轧设备与工艺的未来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次冷轧设备 工艺特点 发展现状 市场前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冷轧超高强钢退火板形优化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8
5
作者 张理扬 万照堂 张文军 《金属热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230-237,共8页
简要介绍了连续退火机组的设备配置及发展概况,分析了连续退火机组冷轧超高强钢板形改进方向。针对板形问题,在退火过程板形演变机理分析基础上,从连退机组加热区板形优化、冷却区板形优化、平整区板形优化、张力制度优化、炉辊辊型优... 简要介绍了连续退火机组的设备配置及发展概况,分析了连续退火机组冷轧超高强钢板形改进方向。针对板形问题,在退火过程板形演变机理分析基础上,从连退机组加热区板形优化、冷却区板形优化、平整区板形优化、张力制度优化、炉辊辊型优化等方面综述了目前超高强钢退火板形优化技术的发展情况。指出了来料板形、退火张力、退火工艺、快热快冷技术、沿带钢宽度方向温度均匀性、炉辊辊型、平整工艺等对连退机组板形的影响,为掌握超高强钢连退过程板形控制关键工艺技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起到了重要的指引作用。最后还对连续退火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强钢 连续退火机组 板形 控制技术 影响因素
原文传递
汽车用先进高强度中锰钢研究进展
6
作者 李倩 陈晨 +3 位作者 李艳国 杨志南 吕博 张福成 《燕山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9,共9页
中锰钢属于第三代汽车用先进高强钢的范畴,其很好地平衡了汽车工业对强塑性和生产成本的要求,十多年来吸引了众多材料研究学者开展相关研究工作。本文介绍了汽车用先进高强度中锰钢的起源、化学成分及力学性能特点,分析讨论了高强度中... 中锰钢属于第三代汽车用先进高强钢的范畴,其很好地平衡了汽车工业对强塑性和生产成本的要求,十多年来吸引了众多材料研究学者开展相关研究工作。本文介绍了汽车用先进高强度中锰钢的起源、化学成分及力学性能特点,分析讨论了高强度中锰钢的强塑化机制,总结了合金化和奥氏体逆转变退火工艺对高强度中锰钢微观组织和力学性能调控的研究现状,并论述了中锰钢焊接性和氢脆敏感性问题。最后,对今后一段时间内中锰钢的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方向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汽车用钢 中锰钢 强塑性 焊接性 氢脆敏感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层状金属复合板带铸轧复合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22
7
作者 季策 黄华贵 +1 位作者 孙静娜 刘文文 《中国机械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5期1873-1881,共9页
介绍了层状金属复合板带铸轧复合技术的发展背景和意义,概述了近年来固-液铸轧复合工艺和液-液铸轧复合工艺开发现状及研究成果,对比分析了传统的固-固相、固-液相金属界面结合机理和铸轧复合机理的区别,并结合研究现状,从产品极限规格... 介绍了层状金属复合板带铸轧复合技术的发展背景和意义,概述了近年来固-液铸轧复合工艺和液-液铸轧复合工艺开发现状及研究成果,对比分析了传统的固-固相、固-液相金属界面结合机理和铸轧复合机理的区别,并结合研究现状,从产品极限规格、产品种类、复合界面性能调控、全生命周期理论等方面对层状金属复合材料铸轧复合工艺发展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状金属复合板带 铸轧复合 固-液铸轧复合 液-液铸轧复合 界面结合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343/3003/4343铝合金钎焊板固-液-固铸轧复合制备工艺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赵日东 焦子帅 +1 位作者 燕猛 黄华贵 《热加工工艺》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7期122-126,共5页
基于双辊铸轧复合技术,提出了4343/3003/4343铝合金钎焊板的固-液-固双辊铸轧复合工艺,并实现了3.65 mm厚铸轧复合板在实验室条件下的制备,随后将其冷轧至目标厚度0.5 mm,对铸轧复合板的微观组织进行了SEM和能谱分析(EDS)研究,对轧制成... 基于双辊铸轧复合技术,提出了4343/3003/4343铝合金钎焊板的固-液-固双辊铸轧复合工艺,并实现了3.65 mm厚铸轧复合板在实验室条件下的制备,随后将其冷轧至目标厚度0.5 mm,对铸轧复合板的微观组织进行了SEM和能谱分析(EDS)研究,对轧制成品复合带的包覆率与拉伸性能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铸轧复合铝板的界面平整,无空隙、杂质缺陷存在,芯材与覆层之间存在1.4μm的扩散层,两者的结合为冶金结合。复合带的包覆率为9.97%,偏差为±0.15%,抗拉强度为234.8MPa,伸长率为3.74%,满足国家标准要求。采用固-液-固固铸轧复合工艺能够快速实现芯材与覆层的冶金结合,同时铸轧出口厚度较小,轧制到成品所需道次少,具有生产效率高、能耗低、成本低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液-固双辊铸轧 铝合金钎焊板 冶金结合 包覆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次冷轧机组基于油膜形成机理的喷嘴距离设定技术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李秀军 崔亚亚 +2 位作者 刘亚星 钱承 白振华 《塑性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90-294,共5页
针对带钢二次冷轧机组轧制过程中的表面质量缺陷问题,充分结合二次冷轧机组的设备与工艺特征,在分析了带钢表面油膜形成机理、建立了带钢表面乳化液润滑油膜厚度计算模型的基础上,给出了二次冷轧过程中带钢表面所能形成的最大油膜厚... 针对带钢二次冷轧机组轧制过程中的表面质量缺陷问题,充分结合二次冷轧机组的设备与工艺特征,在分析了带钢表面油膜形成机理、建立了带钢表面乳化液润滑油膜厚度计算模型的基础上,给出了二次冷轧过程中带钢表面所能形成的最大油膜厚度,考虑到油膜厚度形成所需时间和带钢运行速度的影响,开发出一套二次冷轧机组喷嘴距离设定技术,实现了乳化液直喷系统喷嘴距离的最优设定。相关技术被应用到现场之后,出口带钢的乳化液斑迹封闭率从优化前的平均14.936%下降到优化后的平均0.6745%,有效的改善了出口带钢的表面质量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次冷轧 乳化液 油膜 表面质量 喷嘴距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退火工艺下轧制差厚板非均匀温度场研究
10
作者 卢日环 宋行之 +4 位作者 王小巩 刘自权 贾方振 张思佳 胡贤磊 《燕山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22-332,共11页
轧制差厚钢板具有连续变化的厚度特性,因此在退火工艺下不同厚度区域的温度变化路径存在显著差异。这种差异改变了轧制差厚钢板的微观组织及力学性能,进而直接影响其后续成形及服役性能。为掌握退火工艺下轧制差厚钢板具有的性能差异化... 轧制差厚钢板具有连续变化的厚度特性,因此在退火工艺下不同厚度区域的温度变化路径存在显著差异。这种差异改变了轧制差厚钢板的微观组织及力学性能,进而直接影响其后续成形及服役性能。为掌握退火工艺下轧制差厚钢板具有的性能差异化特性及产生内因,需要对轧制差厚钢板热处理过程中的温度分布及规律进行系统研究。研究所用轧制差厚钢板的几何特征为:薄区、过渡区及厚区纵向长度均为50 mm;薄区厚度1 mm,厚区为1.5 mm,差厚比1.5,过渡区厚度连续变化且无突变。建立了同步考虑轧制差厚钢板厚度连续变化特性及综合传热形式的温度场非稳态理论模型,并通过实验方法验证理论模型准确性。结果表明,在预设退火温度780℃的升温历程中,以薄区达到临界温度的时间(75 s)为测温终点,各厚区最高温度为779.3℃;最高温差135.1℃,整体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最大升温速率为21.9℃/s,之后各区域升温速率逐步递减且在到达37 s时各厚区升温速率的高低顺序发生转变。研究通过分析轧制差厚钢板随时间变化的温度分布态势与其内在规律,以期为轧制差厚钢板热处理后的性能差异化预测提供理论基础及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轧制差厚钢板 非均匀温度场 厚度连续变化特性 温度分布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大机械装备关键部件服役寿命管控技术研究
11
作者 鲍梦媛 常家泽 +4 位作者 徐奥 王佳坡 石宝东 孙建亮 彭艳 《燕山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377-389,共13页
关键部件服役可靠性是制约重大机械装备发展的核心因素之一。实现重大机械装备关键部件复杂服役条件下疲劳寿命精确管控对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针对轧机轧辊、先进航空发动机叶片以及高速列车转向架等重大机械装备关键... 关键部件服役可靠性是制约重大机械装备发展的核心因素之一。实现重大机械装备关键部件复杂服役条件下疲劳寿命精确管控对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针对轧机轧辊、先进航空发动机叶片以及高速列车转向架等重大机械装备关键部件的服役过程,从国内外研究和应用现状出发,总结了当下研究热点和关键结论,分析了当前几种典型部件关键性能的退化机制与失效机理以及寿命预测研究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对未来相关研究的发展趋势作出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大机械装备 质量管控 可靠性 服役寿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冷轧铜带板形控制系统数字孪生研究
12
作者 高心成 刘宏民 +1 位作者 王东城 石磊腾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2978-2988,共11页
本文以冷轧铜带板形控制的物理系统为基础,采用机理分析与数据智能协同建模方法,应用在线传感、互联网、云服务、大数据、虚拟仿真、机器学习等技术,研发了一套冷轧铜带板形控制数字孪生系统,实现了与物理系统的实时互动,形成了面向板... 本文以冷轧铜带板形控制的物理系统为基础,采用机理分析与数据智能协同建模方法,应用在线传感、互联网、云服务、大数据、虚拟仿真、机器学习等技术,研发了一套冷轧铜带板形控制数字孪生系统,实现了与物理系统的实时互动,形成了面向板形控制的信息物理系统。该系统实现在600 mm四辊轧机和600 mm六辊轧机上的工业应用。结果表明:冷轧铜带板形控制数字孪生系统不仅可以实时监控和优化轧制过程,提高板形控制水平和质量,而且可以预警轧制故障,提高轧机运行的稳定性和安全性。该系统为研发新一代冷轧带材板形智能控制技术,提供新的思路方法和应用场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轧铜带 板形控制 数字孪生 建模仿真 机器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连轧过程机架间运动板带动特性研究
13
作者 崔金星 孙建亮 +1 位作者 彭艳 邢建康 《工程力学》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34-246,共13页
研究了热轧过程机架间运动板带动力学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基于热轧过程板带张力形成机理,考虑机架间板带张力建立了动态张力模型;同时,考虑热轧机活套辊对运动板带的支撑作用,基于Hamilton理论建立了运动板带等效运动梁模型,并基于四阶Ga... 研究了热轧过程机架间运动板带动力学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基于热轧过程板带张力形成机理,考虑机架间板带张力建立了动态张力模型;同时,考虑热轧机活套辊对运动板带的支撑作用,基于Hamilton理论建立了运动板带等效运动梁模型,并基于四阶Galerkin截断法对偏微分方程进行离散化,得到系统四阶常微分方程组。仿真分析机架间板带张力、速度和活套辊支承刚度对运动板带动力学特性的影响,以及运动板带在辊系振动引发的速度摄动下振动特征和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张力、板带速度和活套支撑辊刚度均影响板带动力学模态特征,且活套辊支撑作用可降低板带振动幅值;在热轧工艺范围内,调整板带张力和速度对运动板带的稳定性影响不大;辊系振动造成板带运动速度呈摄动特征,且摄动频率和幅值与板带振动强度关系密切。该研究对热轧过程机架间运动板带稳定性分析和活套控制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轧 运动板带 Galerkin离散法 张力 板带振动 混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弯管机关键机构设计及相关工艺的开发
14
作者 白振华 林威 +1 位作者 胡万通 张佳胜 《机械设计与制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69-373,共5页
针对新型弯管机组在生产弯管的过程中,由于管材弯曲变形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使得弯管的成形过程中容易产生管壁失稳起皱、减薄拉裂、横截面畸变等各种缺陷等重要问题,以外径60.3mm、壁厚3.05mm规格的不锈钢管材为对象,在机械设计理论的基... 针对新型弯管机组在生产弯管的过程中,由于管材弯曲变形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使得弯管的成形过程中容易产生管壁失稳起皱、减薄拉裂、横截面畸变等各种缺陷等重要问题,以外径60.3mm、壁厚3.05mm规格的不锈钢管材为对象,在机械设计理论的基础上,对其管状毛坯的定位机构进行了设计并通过有限元分析实现管状毛坯两端倾角,管状毛坯上下端长度以及管状毛坯的中心长度变形率的确定。使新型弯管机的弯管成形机构、管状毛坯和液压推杆的中轴线保持在同一水平高度上面,以保证管状毛坯在液压推杆的推动下能够准确地进入成形模具之中。可以代替原本的设备,提高弯管的成形质量,提高生产效率,具有进一步推广应用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弯管机组 不锈钢 管材 有限元分析 管状毛坯 定位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P980超高强钢与AA5052铝合金薄板预成形无铆连接实验研究
15
作者 张山寅 邓勃然 +3 位作者 胡寓婷 卢晓镡 仇平 肖宏 《精密成形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7-106,共10页
目的研究预成形无铆连接相关工艺参数对超高强钢与铝合金薄板接头形貌的影响及连接效果。方法采用预成形无铆连接方法,对钢板进行预成形,解决铆接过程中因变形抗力太大导致的接头断裂或互锁量不足问题,同时,提出带有压台结构的铆接凸模... 目的研究预成形无铆连接相关工艺参数对超高强钢与铝合金薄板接头形貌的影响及连接效果。方法采用预成形无铆连接方法,对钢板进行预成形,解决铆接过程中因变形抗力太大导致的接头断裂或互锁量不足问题,同时,提出带有压台结构的铆接凸模,以防止铝合金材料外溢,压实接头,进一步提高铆接质量。选取DP780高强钢、DP980超高强钢和AA5052铝合金薄板为研究对象,以预成形深度、凹模深度以及凸模压台高度为变量,通过各种组合方法进行无铆连接实验,对比分析各工艺参数对DP780/AA5052和DP980/AA5052接头形貌的影响规律,最后采用剪切和剥离强度实验,评价DP980/AA5052预成形无铆连接的可行性与效果。结论接头检测结果表明,随着预成形深度和凹模深度的增大以及压台高度的减小,接头互锁量增大,其中预成形深度影响较大;随着预成形深度和压台高度的减小以及凹模深度的增大,接头颈厚略有增加,其中凹模深度影响较大。由剪切和剥离实验可知,进行剪切实验时,DP780/AA5052接头出现剥离和剪切失效,DP980/AA5052接头皆为剥离失效;进行剥离实验时,2种板材接头都为铝板撕裂失效;对比两者接头剪切强度得到DP980/AA5052接头连接强度高于DP780/AA5052接头的连接强度,验证了超高强钢与铝合金薄板预成形无铆连接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成形 无铆连接 DP980超高强钢 AA5052铝合金 压台凸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冷轧带材多通道板形并行预报方法
16
作者 段伯伟 王东城 +1 位作者 徐扬欢 刘宏民 《中国机械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58-569,共12页
采用集成学习方法研究了一种精度高、泛化能力强的冷轧带材板形预报方法。以工业大数据为基础构建模型训练所需的数据集具有数据规模大、板形多样化程度高的特点。根据轧机与板形仪间的相对位置进行时间滞后补偿处理,消除数据之间的时... 采用集成学习方法研究了一种精度高、泛化能力强的冷轧带材板形预报方法。以工业大数据为基础构建模型训练所需的数据集具有数据规模大、板形多样化程度高的特点。根据轧机与板形仪间的相对位置进行时间滞后补偿处理,消除数据之间的时间不同步。利用数据挖掘技术中的孤立森林算法对数据中的异常点进行清洗,提高了训练数据质量和模型性能。基于极端梯度提升算法搭建多通道板形并行预报架构,利用处理后生产数据对此架构进行训练,得到冷轧带材板形预报模型(CCFD_M)。以模型CCFD_M为基础,提出板形通道优化算法消除预报结果的“伪板形”问题,得到实用版冷轧带材板形预报模型CCFD_OM。经测试集验证,模型CCFD_OM的预报误差指标MAE(平均绝对误差)和RMSE(均方根误差)分别达到0.4044I和0.6816I,拟合性能指标R~2达到了0.83,能够满足实际生产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轧带材 板形预报 时间滞后补偿 孤立森林算法 极端梯度提升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冷轧带钢在线板形信号补偿技术及工业应用 被引量:15
17
作者 杨利坡 于丙强 +1 位作者 孙亚波 王军生 《机械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56-61,共6页
综合考虑冷带钢轧机现场实际工况条件,根据板形仪在线板形检测原理、受力条件和几何关系,研究带钢横向温差、带钢卷形、边部覆盖,检测辊包角、挠度、安装几何误差和磨损量等因素对在线板形检测精度的影响,与生产实际相结合,建立一套满... 综合考虑冷带钢轧机现场实际工况条件,根据板形仪在线板形检测原理、受力条件和几何关系,研究带钢横向温差、带钢卷形、边部覆盖,检测辊包角、挠度、安装几何误差和磨损量等因素对在线板形检测精度的影响,与生产实际相结合,建立一套满足工业应用的在线板形信号综合补偿模型。依托该模型开发的在线板形信号综合补偿技术,成功应用于鞍钢1 250 mm六辊冷带钢轧机上,使板形仪在线检测板形信号准确反映冷轧带钢真实板形状况,兼顾后续深加工工艺要求,根据不同轧制条件和产品规格制定动态板形标准曲线,为板形闭环控制提供可靠板形数据,显著提高冷轧带钢产品的板形指标和质量稳定性。总张力计算值与实测值误差在3%以内,板形闭环控制投入后,稳态时板形指标在6 I以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轧带钢 信号补偿 板形仪 目标曲线 闭环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辊薄带铸轧中心线偏析机理与实验研究 被引量:9
18
作者 杜凤山 吕征 +2 位作者 黄华贵 许志强 安仲健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2738-2744,共7页
以薄带铸轧中心线偏析问题为研究对象,从宏观和微观角度分析铸轧薄带芯部偏析的成因与机理,建立完全耦合溶质场、流场、温度场的数学模型。通过数学模型对铸轧铝合金熔池中的Fe、Mn元素分布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理论研究与实验结果基本... 以薄带铸轧中心线偏析问题为研究对象,从宏观和微观角度分析铸轧薄带芯部偏析的成因与机理,建立完全耦合溶质场、流场、温度场的数学模型。通过数学模型对铸轧铝合金熔池中的Fe、Mn元素分布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理论研究与实验结果基本吻合。熔池区凝固组织以柱状晶形式沿?001?方向迅速生长,同时溶质成分逐渐偏聚于熔池芯部区域,并在Kiss点区域达到最大值。其中Fe元素在Kiss点区域的含量明显高于其他区域的,完全凝固后易产生中心线偏析。随着铸轧速度的提高,辊缝宽度增大,中心线偏析趋势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辊薄带铸轧 溶质场 流场 中心线偏析 Kiss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冷轧机组升降速过程轧制压力变化模型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10
19
作者 白振华 宋和川 +3 位作者 侯彬 刘云峰 赵伟泉 王松尧 《塑性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35-141,共7页
针对冷轧机组升降速过程轧制压力波动较大的问题,充分考虑到冷轧机组的设备与工艺特点,在分析了冷轧机组轧制速度与轧制压力关系及其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一套冷轧机组升降速过程轧制压力变化模型,定量分析了不同轧制工艺和润滑工艺等... 针对冷轧机组升降速过程轧制压力波动较大的问题,充分考虑到冷轧机组的设备与工艺特点,在分析了冷轧机组轧制速度与轧制压力关系及其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一套冷轧机组升降速过程轧制压力变化模型,定量分析了不同轧制工艺和润滑工艺等条件下轧制压力随着轧制速度的变化,并给出轧制压力波动的控制策略,最后将相关理论应用到生产实践,开发出了一套《冷轧机组升降速过程轧制压力变化模型预报软件》,实现了现场对升降速过程轧制压力变化的预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轧机组 轧制速度 轧制压力 预报 波动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450冷轧机板形控制系统变形抗力补偿研究 被引量:6
20
作者 田宝亮 牛培峰 +2 位作者 马啸飞 翟社霞 张向业 《矿冶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07-109,114,共4页
利用某公司1450冷连轧机板形闭环控制系统的板形检测原理及其控制策略进行带钢轧制时,带钢横向温差导致沿带钢宽度方向上变形抗力不同,由于该板形控制系统未考虑带钢横向变形抗力对板形测量的影响,板形控制效果不太理想。针对该板形闭... 利用某公司1450冷连轧机板形闭环控制系统的板形检测原理及其控制策略进行带钢轧制时,带钢横向温差导致沿带钢宽度方向上变形抗力不同,由于该板形控制系统未考虑带钢横向变形抗力对板形测量的影响,板形控制效果不太理想。针对该板形闭环控制系统的不足,增加了板形目标曲线的变形抗力补偿值。结果表明:增加变形抗力补偿后减少了带钢横向变形抗力不同引起的板形缺陷,提高了板形控制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形控制 变形抗力补偿 横向温度 目标曲线 冷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