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疟疾快速诊断试纸条在消除疟疾阶段应用的可行性研究——基于江苏省的一项定性研究 被引量:6
1
作者 金嘉杰 王伟明 +4 位作者 曹园园 朱国鼎 周华云 曹俊 黄葭燕 《中国卫生政策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66-71,共6页
目的:发现和总结消除疟疾阶段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应用疟疾快速诊断试纸条(Rapid Diagnostic Test, RDT)的经验与问题,探讨在基层推广使用RDT的可行性,为改进疟疾诊断工作体系、适应疟疾消除阶段工作要求提供实证依据和政策建议。方法:在... 目的:发现和总结消除疟疾阶段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应用疟疾快速诊断试纸条(Rapid Diagnostic Test, RDT)的经验与问题,探讨在基层推广使用RDT的可行性,为改进疟疾诊断工作体系、适应疟疾消除阶段工作要求提供实证依据和政策建议。方法:在江苏省选取4个设区市作为研究现场调查点,在市、县、乡镇三个层面邀请医疗机构临床医师、检验人员、疾控机构疟疾防治人员及疟疾曾患病例共计36名研究对象,开展面对面半结构式关键知情人访谈和焦点小组访谈。结果:试点阶段江苏省基层疟疾防治人员对于RDT持谨慎欢迎态度,缺乏配套培训体系和RDT定位的不明晰是导致上述人员在实际工作中遭遇困惑和挑战的主要原因。临床医师对于疟疾诊治工作的态度和对于疟疾诊断技术的认知主要取决于其实际接诊疟疾病例经验和所在地区出国务工人员数量,不同地区间差异较大。结论:在基层医疗机构有开展RDT的需求和可能性,但需进一步加强对疟疾防治人员的培训和对临床医生的相关知识宣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疟疾 快速诊断 利益相关者 培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曼氏裂头蚴病动物模型的建立及诊治技术研究Ⅱ原尾蚴灌胃法建立曼氏裂头蚴病小鼠模型
2
作者 汤宪时 许永良 +2 位作者 王强 张英 仝德胜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400-403,411,共5页
目的探索通过感染原尾蚴的剑水蚤灌胃小鼠建立曼氏裂头蚴病小鼠动物模型的可行性。方法实验室条件下用曼氏裂头蚴感染家猫,收集当日新产猫粪,用去氯水淘洗后过滤获得曼氏迭宫绦虫虫卵,制成虫卵悬浊液。将20只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实验... 目的探索通过感染原尾蚴的剑水蚤灌胃小鼠建立曼氏裂头蚴病小鼠动物模型的可行性。方法实验室条件下用曼氏裂头蚴感染家猫,收集当日新产猫粪,用去氯水淘洗后过滤获得曼氏迭宫绦虫虫卵,制成虫卵悬浊液。将20只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15只、对照组5只。以曼氏迭宫绦虫钩球蚴感染野生剑水蚤,使每只剑水蚤体内含有3~5条原尾蚴;再将感染原尾蚴的剑水蚤灌胃实验组小鼠,每只小鼠灌入剑水蚤15只,对照组灌胃等体积去氯水。6个月后处死小鼠,分离疑似裂头蚴虫体,并用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小鼠血清中抗曼氏裂头蚴特异性IgG抗体水平。提取疑似虫体基因组DNA,以曼氏裂头蚴细胞色素C氧化酶1(CO1)基因片段为目的序列进行PCR扩增以鉴别疑似虫体。结果实验组15只小鼠中,6只小鼠血清抗曼氏裂头蚴特异性IgG抗体检测呈阳性;于其中4只小鼠皮下发现并分离出乳白色虫体。每只小鼠均仅检出1条虫体,虫体形态与曼氏裂头蚴相似。基于CO1基因的疑似虫体PCR扩增产物在毛细管电泳上于151 bp处显示特异性条带,测序结果与已知曼氏裂头蚴序列100%符合。结论本研究成功建立了一种曼氏裂头蚴病小鼠动物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曼氏裂头蚴病 曼氏裂头蚴 原尾蚴 动物模型
原文传递
小鼠慢性弓形虫病发生过程及其动态变化规律初探
3
作者 周国庆 白邵缘 +2 位作者 李宇渊 朱国鼎 黄思扬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04-309,共6页
目的观察不同形态刚地弓形虫感染后小鼠脑内包囊形成及其动态变化,为弓形虫病防控提供依据。方法取6~8周龄ICR小鼠(20~25 g)建立慢性弓形虫感染模型,其中弓形虫PRU株速殖子按1×10^(5)个/只剂量腹腔注射感染小鼠,包囊和卵囊分别按20... 目的观察不同形态刚地弓形虫感染后小鼠脑内包囊形成及其动态变化,为弓形虫病防控提供依据。方法取6~8周龄ICR小鼠(20~25 g)建立慢性弓形虫感染模型,其中弓形虫PRU株速殖子按1×10^(5)个/只剂量腹腔注射感染小鼠,包囊和卵囊分别按20、200个/只剂量通过灌胃针口服感染小鼠,观察感染后小鼠临床症状和存活情况。分别以10(低剂量组)、20(中剂量组)、40个包囊/只(高剂量组)剂量感染小鼠,观察弓形虫不同感染剂量对小鼠脑内包囊数量的影响。将小鼠按性别(雌、雄性)、感染时间(感染后20、30、60、90、120、150、180 d)分组,按20个/只剂量口服弓形虫包囊后,分别观察性别和感染时间对小鼠脑内包囊数量的影响。将小鼠分成速殖子组(T组)、包囊1代组(C1组)、包囊2代组(C2组)、包囊3代组(C3组)、包囊4代组(C4组);T组小鼠按1×10^(5)个/只剂量腹腔注射弓形虫速殖子,感染后第30天处死小鼠并收集其脑组织内包囊,再按20个/只感染C1组小鼠。此后每一代小鼠均采用上一代所产生包囊进行口服连续传代,观察连续传代对小鼠脑内弓形虫包囊数量的影响。结果以弓形虫速殖子、包囊、卵囊分别感染小鼠,感染第6~13天小鼠出现明显临床症状、感染第7~12天小鼠出现集中死亡。感染第30天时,感染速殖子、包囊、卵囊的小鼠存活率分别为67.0%、87.0%、53.0%,平均脑内包囊数量分别为(516.0±257.2)、(1203.0±502.0)、(581.0±183.1)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1.94,P<0.01),感染速殖子、卵囊的小鼠脑内包囊数低于感染包囊的小鼠(P均<0.01)。感染后第30天,低、中、高剂量组小鼠存活率分别为87.0%、87.0%、60.0%,平均脑内包囊数量分别为(953.0±355.5)、(1084.0±474.3)、(1113.0±546.0)个,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42,P>0.05);雄、雌性组小鼠存活率分别为73.0%和80.0%,平均脑内包囊数量分别为(946.4±411.4)、(932.1±322.4)个,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63,P>0.05)。通过连续传代感染后,T、C1、C2、C3、C4组小鼠平均脑内包囊数量分别为(516.0±257.2)、(1203.0±502.0)、(896.8±332.3)、(782.5±423.9)、(829.2±306.0)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82,P<0.01);C1组小鼠脑内包囊数高于速殖子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小鼠口服20个包囊后,感染第20天首次查见脑内弓形虫包囊,随感染时间延长脑内包囊数量逐渐增加;至感染第30、90天时,脑内包囊数量分别达峰值,此后逐步下降,至感染第180天时仍能查见脑内包囊。结论刚地弓形虫包囊较速殖子、卵囊感染后形成慢性感染的可能性更高,且慢性感染程度亦最严重;感染弓形虫包囊数量与慢性感染严重程度无关;脑内包囊形成数量于感染第30天和90天时达高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刚地弓形虫 慢性弓形虫病 包囊 卵囊 速殖子 脑组织 小鼠
原文传递
基于重组酶介导等温扩增技术的细粒棘球绦虫核酸检测方法的建立 被引量:15
4
作者 丁昕 刘燕红 +5 位作者 倪碧娴 王晓婷 徐祥珍 应清界 戴洋 曹俊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340-344,共5页
目的建立一种基于重组酶介导等温扩增技术(RAA)的细粒棘球绦虫核酸检测方法。方法针对细粒棘球绦虫12S rRNA基因序列片段,设计、筛选并合成RAA特异性扩增引物和荧光检测探针,构建细粒棘球绦虫荧光RAA检测方法。分别以含靶序列的不同拷... 目的建立一种基于重组酶介导等温扩增技术(RAA)的细粒棘球绦虫核酸检测方法。方法针对细粒棘球绦虫12S rRNA基因序列片段,设计、筛选并合成RAA特异性扩增引物和荧光检测探针,构建细粒棘球绦虫荧光RAA检测方法。分别以含靶序列的不同拷贝数重组质粒和不同浓度细粒棘球绦虫基因组DNA为模板进行荧光RAA扩增,评价其检测灵敏度;分别以细粒棘球绦虫、多房棘球绦虫、日本血吸虫、曼氏血吸虫、十二指肠钩虫、华支睾吸虫、牛带绦虫、曼氏迭宫绦虫、猪带绦虫基因组DNA为模板进行荧光RAA扩增,评价其检测特异性。结果成功建立了细粒棘球绦虫荧光RAA检测法,在39℃条件下20 min内可以实现对细粒棘球绦虫基因组DNA特异性扩增,最低可以检测出10拷贝/μL含靶序列的重组质粒DN A和0.1 ng/μL细粒棘球绦虫基因组DN A样本,具备较高敏感性;对多房棘球绦虫、日本血吸虫、曼氏血吸虫、十二指肠钩虫、华支睾吸虫、牛带绦虫、曼氏迭宫绦虫、猪带绦虫基因组DNA均无阳性扩增,具备较高特异性;且该荧光RAA法可成功检出细粒棘球绦虫包囊中DNA。结论成功建立了一种快速、灵敏、特异的可用于细粒棘球绦虫核酸检测的荧光RAA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粒棘球绦虫 重组酶 核酸等温扩增 荧光探针 诊断效能
原文传递
疟疾快速诊断试纸条技术使用与管理优化策略在江苏省实施效果研究 被引量:10
5
作者 钱稳吉 金嘉杰 +6 位作者 曹园园 王伟明 杨蒙蒙 曹俊 谢宇 黄葭燕 朱国鼎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383-389,共7页
目的评价疟疾快速诊断试纸条(RDT)技术使用与管理优化策略在江苏省的实施效果,为进一步推广RDT技术的规范使用提供实证依据。方法在江苏省内选择4个试点地区实施RDT技术使用与管理优化策略,比较该优化策略实施前后调查对象对RDT技术相... 目的评价疟疾快速诊断试纸条(RDT)技术使用与管理优化策略在江苏省的实施效果,为进一步推广RDT技术的规范使用提供实证依据。方法在江苏省内选择4个试点地区实施RDT技术使用与管理优化策略,比较该优化策略实施前后调查对象对RDT技术相关知识、态度、行为及工作满意度。结果 RDT技术使用与管理优化策略实施后,江苏省4个试点地区13.9%的检验人员、21.9%的临床医师和4.1%的疾控机构工作人员对RDT技术相关知识认识有明显提升;10.9%的检验人员和25.6%的疾控机构工作人员对RDT技术的态度有所改善;38.4%的检验人员和10.0%的临床医师在RDT技术使用的规范性上有所提升;各类人员对该优化策略的满意度和有效性评价均较高,临床医师的评价略低于检验人员和疾控机构工作人员。结论 RDT技术使用与管理优化策略可有效改善江苏省专业技术人员RDT技术相关知识、态度和行为,有助于RDT技术的规范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疟疾 快速诊断试纸条 优化策略 知识、态度、行为 江苏省
原文传递
江苏省基层专业技术人员疟疾快速诊断试纸条相关知识 态度 行为调查 被引量:9
6
作者 金嘉杰 王伟明 +4 位作者 曹园园 朱国鼎 周华云 黄葭燕 曹俊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378-382,414,共6页
目的了解江苏省基层专业技术人员快速诊断试纸条(RDT)相关知识、态度与行为(KAP)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典型抽样方法,在江苏省选取4个设区市开展针对基层专业技术人员的RDT相关KAP及工作满意度调查,并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模... 目的了解江苏省基层专业技术人员快速诊断试纸条(RDT)相关知识、态度与行为(KAP)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典型抽样方法,在江苏省选取4个设区市开展针对基层专业技术人员的RDT相关KAP及工作满意度调查,并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基层专业技术人员RDT相关KAP的影响因素。结果共发放调查问卷1 150份,回收有效问卷949份,问卷总体有效回收率为82.52%;其中来自检验人员问卷453份,来自临床医师问卷466份,来自疾控机构疟疾防治人员30份。83.98%的受调查者对RDT技术基础知识掌握不够。52.17%的检验人员认为RDT技术的开展能够改善基层疟疾诊断工作,其对于RDT技术优势的认可程度高于临床医师;79.25%的检验人员自评能够规范完成RDT检测操作,84.55%的临床医师自评具有规范疟疾临床诊断行为。受调查检验人员性别、学历、所在单位级别、职称、从事镜检工作年限以及受调查临床医师单位级别是影响其RDT技术相关KAP的关键因素。结论江苏省基层专业技术人员对疟疾RDT技术接受度较好,但RDT相关知识掌握程度相对不足。应进一步开展针对性培训和宣传,从而为更好地发挥RDT在消除疟疾工作中的作用提供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疟疾 快速诊断试纸条 知识、态度、行为 江苏省
原文传递
2016—2020年江苏省农村地区无害化卫生户厕改造效果评估 被引量:4
7
作者 丁昕 金小林 +4 位作者 茅范贞 张强 徐祥珍 戴洋 曹俊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794-798,共5页
目的评估2016—2020年江苏省农村无害化卫生户厕改造的效果。方法从江苏省13个设区市各随机选取1个县(市、区),每个县(市、区)选择2个村,每个村随机选择10户及以上于2016—2020年完成户厕改建的农户,开展入户调查,了解户厕改造的一般情... 目的评估2016—2020年江苏省农村无害化卫生户厕改造的效果。方法从江苏省13个设区市各随机选取1个县(市、区),每个县(市、区)选择2个村,每个村随机选择10户及以上于2016—2020年完成户厕改建的农户,开展入户调查,了解户厕改造的一般情况、化粪池类型、有效容积和第3池粪液去向,采集第1池、第3池粪液样品,检测粪液中粪大肠菌值、五日生化需氧量(BOD5)、化学需氧量(COD)、氨氮(AN)和寄生虫虫卵等。对调查户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居民对改厕结果的满意度和正确使用粪肥情况。统计2016—2020年评估村当地街道(镇)卫生院所上报的总肠道传染病发病率,收集评估村2015和2020年因肠道传染病所造成的经济支出。第1池和第3池粪大肠菌值、COD、BOD5和AN等指标的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累计调查26个行政村共367户农户。化粪池类型以砖砌式和水泥预制式为主,分别占42.7%(157/367)和24.5%(90/367);化粪池有效容积达1.5 m^(3)的占93.0%(279/300);第3池粪液的去向主要为田间施肥(212/290);第1池、第3池粪液中粪大肠菌值分别为(119.8±33.4)、(42.0±18.5)个/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534,P<0.01);第1池粪液BOD5、COD和AN的浓度分别为(354.7±124.8)、(1021.8±352.5)、(119.2±64.3)mg/L,第3池分别为(138.6±62.4)、(531.1±229.6)、(96.3±42.7)mg/L,第1池第3池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042、9.631、2.455,P<0.01);所有粪液样品均未检获人体寄生虫虫卵。2016—2020年,评估村当地街道(镇)总肠道传染病的发病率由2016年的24.6/10万下降至2020年的4.3/10万。累计完成入户问卷调查305份,居民对改厕相关知识的知晓率为95.1%(290/305),对改厕工作的支持率为100%(303/303),满意率为96.7%(291/301),家中可查阅到宣传资料的占88.5%(270/305),知道使用第3池粪液作肥料的占96.1%(293/305)。2020年评估村由肠道传染病所支出的费用为8.1万元,较2015年的17.6万元下降了53.9%。结论2016—2020年,江苏省完成改造的户厕达到农村地区粪便的无害化处理标准,有助于控制肠道寄生虫病等粪-口感染性疾病传播,改善卫生条件和保障群众健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寄生虫病 无害化厕所 效果评估 江苏省
原文传递
基于机器学习的江苏省输入性疟疾病例就医延迟风险预测模型构建 被引量:3
8
作者 章钰莹 曹园园 +10 位作者 杨凯 王伟明 杨蒙蒙 柴丽莹 顾己悦 李梦月 卢艳 周华云 朱国鼎 曹俊 卢光玉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25-235,243,共12页
目的基于机器学习算法构建江苏省输入性疟疾病例就医延迟风险预测模型,为江苏省输入性疟疾病例早期发现提供依据。方法基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和寄生虫病防治信息管理系统,收集2019年江苏省报告的输入性疟疾病... 目的基于机器学习算法构建江苏省输入性疟疾病例就医延迟风险预测模型,为江苏省输入性疟疾病例早期发现提供依据。方法基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和寄生虫病防治信息管理系统,收集2019年江苏省报告的输入性疟疾病例个案调查、首发症状及初诊时间等信息。以职业、感染疟原虫虫种、主要临床表现、有无并发症、疾病严重程度、年龄、国外居留时间、在国外感染疟疾次数、潜伏期、初诊单位级别、来源国、同行人员和出国途径等13个因素为自变量,以就医延迟时间(≤24 h和>24 h)为因变量,分别运用BP神经网络、logistic回归、随机森林和贝叶斯算法构建输入性疟疾病例就医延迟风险预测模型。使用列线图对logistic回归进行可视化分析,绘制校准曲线对列线图进行评价,并比较4种模型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以评价模型预测效能。进一步分析各特征数值大小对预测结果的正负影响,应用SHAP算法对各特征重要性进行量化和归因。结果共纳入输入性疟疾病例244例,其中自出现首发症状后到初诊时间超过24 h的病例累计100例(40.98%)。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发现,有疟疾感染史[比值比(odds ratio,OR)=3.075,95%可信区间(confidential inter⁃val,CI):(1.597,5.923)]、潜伏期长[OR=1.010,95%CI:(1.001,1.018)]或在省市级医疗机构就医[OR=12.550,95%CI:(1.158,135.963)]是输入性疟疾病例就医延迟的危险因素。BP神经网络模型结果分析发现,对输入性疟疾就医延迟影响较大的因素是国外居留时间、潜伏期和年龄。随机森林模型结果分析发现,影响输入性疟疾就医延迟的前5位因素依次为主要临床表现、出国途径、潜伏期、国外居留时间和年龄。贝叶斯模型结果分析发现,影响输入性疟疾就医延迟的前5位因素依次为初诊单位级别、年龄、来源国、疟疾感染史和同行人员。通过比较各模型AUC发现,BP神经网络模型与lo⁃gistic回归模型总体性能较优(Z=2.700~4.641,P均<0.01),且AU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209,P>0.05)。Logistic回归模型预测灵敏度(71.00%)和约登指数(43.92%)均高于BP神经网络模型(63.00%和36.61%);而BP神经网络模型预测特异度(73.61%)高于logistic回归模型(72.92%)。结论国外居留时间长、有疟疾感染史、潜伏期长、高年龄组和在省市级医疗机构就诊的江苏省输入性疟疾病例发生就医延迟的概率较高。基于logistic回归模型和BP神经网络模型构建江苏省输入性疟疾患者就医延迟风险预测模型具有较好预测效能,可为输入性疟疾患者健康管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入性疟疾 就医延迟 机器学习 BP神经网络模型 LOGISTIC回归模型 风险预测模型 江苏省
原文传递
蠕虫及其来源分子干预炎症性疾病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9
作者 陈玉莹 王晓婷 +1 位作者 戴洋 曹俊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80-385,共6页
炎症是由机体应对病原体入侵或组织损伤产生的一种复杂的保护性反应,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哮喘、肥胖症等均为炎症相关疾病。近年来,大量证据表明,蠕虫及其来源分子对炎症性疾病具有有效的干预作用,故提出了"蠕虫疗法"这一概... 炎症是由机体应对病原体入侵或组织损伤产生的一种复杂的保护性反应,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哮喘、肥胖症等均为炎症相关疾病。近年来,大量证据表明,蠕虫及其来源分子对炎症性疾病具有有效的干预作用,故提出了"蠕虫疗法"这一概念。由于接种活体蠕虫面临较大伦理及安全性方面的争议,目前研究热点聚焦于蠕虫源性抗炎效应分子的筛选、结构解析、抗炎活性的鉴定及验证等方面。本文对蠕虫来源的抗炎活性分子及其干预炎症性疾病作用机制的最新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蠕虫 抗炎分子 炎症性疾病 免疫调控
原文传递
中国国际话语权演进中的血吸虫病防治 被引量:4
10
作者 周丽颖 张键锋 +1 位作者 李伟 杨坤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518-522,共5页
作为全球公共卫生的成功典范,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技术和经验已被纳入全球公共卫生治理工作中。中国血吸虫病防治工作与中国国际话语权的发展偕同共进,经历了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至改革开放前后,我国血吸虫病防... 作为全球公共卫生的成功典范,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技术和经验已被纳入全球公共卫生治理工作中。中国血吸虫病防治工作与中国国际话语权的发展偕同共进,经历了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至改革开放前后,我国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思想指导下、在党和政府关心下,整合各方面力量取得了重大成功。改革开放后,我国血吸虫病防治工作正确认识现实情况,抓住一切机遇,解决所面临的问题,2015年全国达到血吸虫病控制标准。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向世界贡献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中国血吸虫病防治积极参与到"一带一路"卫生合作项目中,为全球血吸虫病防治工作贡献中国智慧、向世界传达中国声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吸虫病 防治策略 国际话语权 中国
原文传递
2015—2022年江苏省棘球蚴病网络报告病例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倪碧娴 徐祥珍 +6 位作者 张强 唐凤 张嘉尧 茅范贞 戴洋 刘耀宝 曹俊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636-639,643,共5页
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收集2015—2022年江苏省棘球蚴病报告病例资料并进行个案流行病学调查,选择既往疑似本地病例集中出现的溧阳市及宜兴市2个棘球蚴病重点地区开展中间宿主、终末宿主感染情况调查,每年在两市屠宰场抽取100~20... 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收集2015—2022年江苏省棘球蚴病报告病例资料并进行个案流行病学调查,选择既往疑似本地病例集中出现的溧阳市及宜兴市2个棘球蚴病重点地区开展中间宿主、终末宿主感染情况调查,每年在两市屠宰场抽取100~200份羊脏器样品,采用内脏剖检法检查羊棘球蚴感染情况,采集1~3个行政村不少于100只家犬的粪样,ELISA检测犬粪棘球绦虫抗原。采用PASW 18.0对报告病例的时间、地区、人群分布、诊疗情况和中间宿主、终末宿主监测结果等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显示,2015—2022年,江苏省累计报告棘球蚴病病例29例,其中确诊病例占62.07%(18/29),临床诊断病例占37.93%(11/29)。疑似本地感染病例共14例,外地输入性病例共15例。输入性病例中12例来源于新疆,2例来源于西藏,1例来源于巴基斯坦。常州市报告病例数最多,为13例(其中10例为溧阳市的疑似本地感染病例)。报告的29例病例中,男性、女性报告病例数分别占34.48%(10/29)和65.52%(19/29);40~60岁报告病例数最多,占51.73%(15/29);职业以农民为主,占41.38%(12/29)。报告病例均为细粒棘球蚴病,上腹部不适等症状出现最多,占51.72%(15/29),主要寄生部位为肝(93.10%,27/29)。75.86%(22/29)的病例接受了手术治疗。终宿主犬棘球绦虫粪抗原阳性率为0.74%(15/2028),且在其中的2份犬粪中发现了疑似棘球绦虫虫卵。2015—2022年江苏省每年均有棘球蚴病病例报告,除输入病例外,还存在疑似本地感染病例,局部地区可能存在棘球蚴病传播链,后续应强化棘球蚴病监测,针对重点地区和重点人群积极开展棘球蚴病筛查和健康教育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棘球蚴病 江苏省 报告病例 流行特征 防控策略
原文传递
某海外企业员工疟疾防治健康教育效果评价
12
作者 杜炎秋 梁成 +3 位作者 顾亚萍 周华云 黄葭燕 曹俊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383-391,共9页
目的评价健康教育改善海外企业员工疟疾防治相关知识、态度与行为(knowledge-attitude-practice,KAP)的效果。方法2019年9月,对刚果民主共和国某中资矿产企业全体中方员工开展实地疟疾防治健康教育。在问卷星网站创建疟疾防治KAP调查问... 目的评价健康教育改善海外企业员工疟疾防治相关知识、态度与行为(knowledge-attitude-practice,KAP)的效果。方法2019年9月,对刚果民主共和国某中资矿产企业全体中方员工开展实地疟疾防治健康教育。在问卷星网站创建疟疾防治KAP调查问卷,分别于干预前和干预后14个月对干预对象开展两次问卷调查。回收问卷后,根据调查对象是否接受健康教育干预及参与前后两次问卷调查,将有效问卷分为基线组(接受干预且参与两次问卷调查的应答者干预前填写的问卷)、失访组(接受干预但仅参与干预前问卷调查的应答者填写的问卷)、复测组(接受干预且参与两次问卷调查的应答者干预后填写的问卷)、新增组(未接收干预、仅参与干预后问卷调查的应答者填写的问卷)4组。对基线组与失访组、基线组与复测组、复测组与新增组疟疾防治知识正确率、态度认可率、行为依从率进行比较。结果两次问卷调查分别回收有效问卷110份和142份,有效回收率分别为90.9%和70.3%。基线组、失访组、复测组、新增组分别包含77、77、33、65份有效问卷。基线组与失访组应答者性别、年龄、学历构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应答者KAP平均得分差异亦均无统计学意义(Z_(知识)=2.011、t_(态度)=-0.787、t_(行为)=-0.787,P均>0.05)。复测组应答者疟疾防治知识、态度、行为平均得分分别为10.83、29.48、6.43分,基线组分别为9.79、28.61、5.91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_(知识)=-4.017、Z_(态度)=-1.981、Z行为=-2.499,P均<0.05)。复测组与新增组应答者性别、年龄、学历构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复测组应答者疟疾防治知识平均得分(10.83分)高于新增组(9.81分)(Z_(知识)=-2.962,P<0.05),两组应答者疟疾防治态度(29.48分vs.30.17分)和行为平均得分(6.43分vs.6.37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Z_(态度)=-1.158,Z_(行为)=-0.048,P均>0.05)。结论以疟疾防治为主题的健康教育可明显提升海外企业员工疟疾防治知识知晓率、对正确态度的认可度以及对正确行为的依从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疟疾 健康教育 知识、态度、行为 海外企业
原文传递
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及其在流行病学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13
作者 王喆 刘璐 杨坤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99-205,共7页
时空地理加权回归(geographical and temporal weighted regression,GTWR)模型是一种局部回归线性模型,通过推算参数随空间和时间变化的趋势间接反映研究数据的时空非平稳性特征。近年来,GTWR模型已成为研究疾病时空异质性的热点之一。... 时空地理加权回归(geographical and temporal weighted regression,GTWR)模型是一种局部回归线性模型,通过推算参数随空间和时间变化的趋势间接反映研究数据的时空非平稳性特征。近年来,GTWR模型已成为研究疾病时空异质性的热点之一。本文综述了GTWR模型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同时梳理了该模型在流行病学中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空地理加权回归 局部回归 时空异质性 流行病学
原文传递
当前疟疾形势与我国消除疟疾后的再传播风险与对策 被引量:18
14
作者 高琪 《中国热带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5,共5页
疟疾曾是我国流行严重的传染病之一,在几代人不懈努力下,我国疟疾防控从控制到消除取得了显著成效,特别是经过10年国家消除疟疾行动,成功阻断了本地传播,实现了年发病数从3000万到0。尽管我国成功消除疟疾,但全球疟疾流行依然严重,我国... 疟疾曾是我国流行严重的传染病之一,在几代人不懈努力下,我国疟疾防控从控制到消除取得了显著成效,特别是经过10年国家消除疟疾行动,成功阻断了本地传播,实现了年发病数从3000万到0。尽管我国成功消除疟疾,但全球疟疾流行依然严重,我国原疟疾流行区仍存在传疟按蚊,每年有数千例境外输入病例,跨境阳性按蚊对边境地区再传播造成新的风险。防止输入再传播将成为我国消除疟疾后长期工作任务。本文总结了我国消除疟疾5项支柱和“1-3-7”策略,分析了全球疟疾形势和我国消除疟疾后的再传播风险新特点,提出了加强对防止疟疾输入再传播工作的支持、适时调整再传播风险分层、加强医疗机构对输入性疟疾的诊治能力和疾控机构再传播风险监测预警及应急处置能力、重视特殊抗疟产品生产/供应和创新研究等对策、措施的建议,以期为我国防止输入再传播工作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疟疾 再传播 风险 对策
原文传递
一起聚集性疫情来源的间日疟原虫分子溯源分析
15
作者 刘耀宝 徐岁 +3 位作者 朱国鼎 胡向科 庄世锋 高琪 《中国热带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77-381,共5页
目的对一起聚集性疫情中的间日疟原虫样本进行基因分型和分子溯源分析,为病例来源的判定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2018年6—7月湖南省隆回县一起间日疟聚集性疫情中4例患者的血样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PCR)虫... 目的对一起聚集性疫情中的间日疟原虫样本进行基因分型和分子溯源分析,为病例来源的判定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2018年6—7月湖南省隆回县一起间日疟聚集性疫情中4例患者的血样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PCR)虫种鉴定,并采用9个微卫星分子标记对4个样本的虫株进行基因分型,基于亚太地区消除疟疾网络间日疟原虫微卫星基因型数据库(VivaxGEN-MS)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间日疟原虫株进行种群遗传学STRUCTURE分析,判定虫株所属的遗传亚群和地理来源。结果经qPCR鉴定,4个病例均为间日疟原虫感染,4个病例样本的9个微卫星位点均成功分型,4个样本的基因单体型不同,其中病例1、病例3和病例4为单一克隆虫株感染,病例2为多克隆虫株感染。用STURCTURE分析把所有间日疟原虫样本分成2个遗传亚群(K=2)时,4例湖南样本被划分为热带株遗传亚群(来源于埃塞尔比亚、伊朗、不丹、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中国南部的虫株);用STURCTURE分析把所有间日疟原虫样本分成4个遗传亚群(K=4)时,4例湖南样本被划分为南亚/东南亚株遗传亚群(来源于不丹、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中国南部的虫株)。结论分子溯源分析结果不支持该起疫情中4例间日疟原虫株的感染来源为中国中部种群,疟原虫分子溯源技术可为疟疾消除和消除后疟疾病例感染来源的判定提供客观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除疟疾 间日疟原虫 微卫星标记 分子溯源
原文传递
2021年江苏省蠕虫卵镜检技能评估结果分析
16
作者 唐凤 徐祥珍 +2 位作者 戴洋 茅范贞 刘耀宝 《寄生虫病与感染性疾病》 CAS 2024年第3期175-180,共6页
目的 了解江苏省寄生虫病防治专业人员的蠕虫卵镜检技能水平,为开展蠕虫卵镜检技能培训和评估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2021年江苏省2期蠕虫卵镜检技能评估班51名学员的个人信息、镜检读片成绩及学员判定感染片的结果等数据,比较不同特征学... 目的 了解江苏省寄生虫病防治专业人员的蠕虫卵镜检技能水平,为开展蠕虫卵镜检技能培训和评估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2021年江苏省2期蠕虫卵镜检技能评估班51名学员的个人信息、镜检读片成绩及学员判定感染片的结果等数据,比较不同特征学员镜检读片成绩之间的差异,分析学员获得的蠕虫卵镜检技能等级水平与其从事镜检工作年限间的相关性。对学员镜检读片成绩按照性别、年龄、学历、从事镜检工作年限、单位性质等进行t检验或方差分析,检验水准为α=0.05。结果 51名学员镜检读片成绩的平均分为(84.3±25.3)分,最低为34分,最高为131分。第1 d镜检考试的平均分为(24.5±11.8)分,第2 d镜检考试的平均分为(28.3±9.0)分,第3 d镜检考试的平均分为(31.5±8.7)分,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236,P=0.003)。不同性别、学历、单位性质的学员镜检读片成绩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不同年龄段及从事镜检工作年限的学员镜检读片成绩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年龄=6.558,P=0.003;F工作年限=29.791,P<0.001)。获得1、2、3、4评估等级的学员人数分别有0、5、8、38人(数值越小代表等级越高)。学员获得的蠕虫卵镜检技能等级水平与其从事镜检工作的年限呈正相关(F=9.713,P=0.003)。11种虫卵中鞭虫卵的检出率最高(77.8%),长膜壳绦虫卵的检出率最低(30.4%)。单一虫种感染片虫卵的检出率范围为34.0%~96.3%,2种虫种混合感染片虫卵的检出率范围为25.0%~73.0%,3种虫种混合感染片虫卵的检出率范围为12.0%~96.0%。结论 为期3.5 d的评估课程对提升学员的蠕虫卵镜检水平成效明显,但江苏省寄生虫病防治专业技术人员的蠕虫卵镜检技能水平仍普遍较低,亟需加强蠕虫卵镜检技能培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寄生虫病 蠕虫卵 镜检 技能评估
原文传递
白纹伊蚊共生伊丽莎白菌分布特征及对蚊卵孵化和幼虫生长的影响
17
作者 夏骜 顾玲 +7 位作者 赵永俏 张梅花 李菊林 梁成 吴竞瑶 杨蒙蒙 朱国鼎 唐建霞 《热带医学杂志》 CAS 2024年第8期1109-1114,I0001,共7页
目的分析伊丽莎白菌在白纹伊蚊不同发育阶段、组织及现场种群中的分布,并研究其对蚊卵孵化以及幼虫生长的影响。方法从实验室白纹伊蚊中分离伊丽莎白菌,通过扫描电镜、理化反应以及进化树分析,综合鉴定菌属。绝对定量法检测伊丽莎白菌... 目的分析伊丽莎白菌在白纹伊蚊不同发育阶段、组织及现场种群中的分布,并研究其对蚊卵孵化以及幼虫生长的影响。方法从实验室白纹伊蚊中分离伊丽莎白菌,通过扫描电镜、理化反应以及进化树分析,综合鉴定菌属。绝对定量法检测伊丽莎白菌在白纹伊蚊不同发育阶段、组织以及现场种群的分布情况。水中添加该细菌,分为对照组、抗生素组、白纹伊蚊-3(AdeAl-3)组和抗生素+AdeAl-3组,观察不同组别蚊卵孵化率、幼虫生存率及化蛹率的变化。结果从不同发育阶段白纹伊蚊体内分离一株细菌AdeAl-3,鉴定为米尔伊丽莎白菌。AdeAl-3在白纹伊蚊蛹和幼虫含量丰富,在成蚊中较少,不同发育阶段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8.11,P<0.05)。AdeAl-3主要分布于白纹伊蚊肠中,在唾液腺和卵巢均有分布但含量较少,不同组织间的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88.70,P<0.05)。现场白纹伊蚊种群中存在AdeAl-3。AdeAl-3组蚊卵孵化率、幼虫生存率与对照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06、0.01,P均>0.05);对照组、AdeAl-3组和抗生素+AdeAl-3组这三组间的幼虫化蛹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22,P<0.05)。AdeAl-3组幼虫化蛹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62,P<0.05)。结论伊丽莎白菌株AdeAl-3在白纹伊蚊种群中普遍存在,对蚊卵孵化、幼虫生存无显著影响,可明显提高幼虫化蛹率,具有作为工程细菌的潜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纹伊蚊 米尔伊丽莎白菌 蚊卵孵化 幼虫生长
原文传递
取不易守更难:我国巩固消除疟疾成果面临的挑战 被引量:35
18
作者 朱国鼎 高琪 曹俊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09-111,114,共4页
2021年6月我国正式通过WHO消除疟疾认证,实现了消除疟疾目标。但目前全球疟疾流行形势依然严峻,近年来疟疾发病数和死亡数不降反升,我国传疟媒介仍将长期存在,巩固来之不易的消除疟疾成果任重道远。本文对我国当前疟疾防控工作中存在的... 2021年6月我国正式通过WHO消除疟疾认证,实现了消除疟疾目标。但目前全球疟疾流行形势依然严峻,近年来疟疾发病数和死亡数不降反升,我国传疟媒介仍将长期存在,巩固来之不易的消除疟疾成果任重道远。本文对我国当前疟疾防控工作中存在的困难与挑战进行分析,并提出下一步工作重点,旨在为防止疟疾输入再传播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疟疾 消除 巩固 挑战
原文传递
朝督暮责:定期开展评估是保持防止疟疾输入再传播能力的有效手段 被引量:9
19
作者 朱国鼎 曹俊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13-115,120,共4页
实现消除疟疾目标后,防止境外输入本地再传播、巩固消除疟疾成果是我国疟疾防控工作的重中之重。由于境外输入性疟疾病例长期存在、本地流行的条件尚未彻底根除,我国防止疟疾输入再传播工作任重道远。针对这一关键环节,本文提出定期开... 实现消除疟疾目标后,防止境外输入本地再传播、巩固消除疟疾成果是我国疟疾防控工作的重中之重。由于境外输入性疟疾病例长期存在、本地流行的条件尚未彻底根除,我国防止疟疾输入再传播工作任重道远。针对这一关键环节,本文提出定期开展评估是保持防止疟疾输入再传播能力的有效手段;并介绍了开展防止输入再传播能力评估的目的、意义、组织管理和实施方法,为消除后疟疾防控工作策略的制订和调整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疟疾 消除 输入性疟疾 再传播 能力评估
原文传递
江苏省消除疟疾疫点分类及疫点分布图的制作 被引量:4
20
作者 王伟明 曹园园 +4 位作者 周华云 杨蒙蒙 朱国鼎 刘耀宝 曹俊 《中国热带医学》 CAS 2020年第1期18-22,共5页
目的对江苏省疟疾疫点进行分类并建立疫点分布图制作方法。方法收集2011—2018年江苏省疟疾病例疫情资料,根据病例的感染来源、感染虫种、感染季节以及传疟媒介种类综合判断疫点类型,采用KML文件格式转换器实现疫点的批量标记,利用Googl... 目的对江苏省疟疾疫点进行分类并建立疫点分布图制作方法。方法收集2011—2018年江苏省疟疾病例疫情资料,根据病例的感染来源、感染虫种、感染季节以及传疟媒介种类综合判断疫点类型,采用KML文件格式转换器实现疫点的批量标记,利用Google Earth加载数据完成疫点分布图制作。结果2011—2018年江苏省共报告疟疾病例2463例,其中,间日疟119例、恶性疟1928例、三日疟80例、卵形疟316例、恶性疟与卵形疟混合感染20例。2463例病例中,本地感染病例13例、国内其他省输入病例9例、省内其他市输入病例2例、境外输入性病例2435例、输血感染病例4例。2463例疟疾病例经综合判断疫点分类为:已出现传播的疫点13个,为2011年报告的13例本地感染病例;具备传播可能的疫点56个,为5—10月份输入性间日疟病例;无传播可能的疫点2394个,包括输入性恶性疟1928例、输入性卵形疟316例、输入性三日疟80例、输入性恶性疟与卵形疟混合感染20例,以及非流行季节输入性间日疟50例。制作了基于Google Earth的江苏省2011—2018年疟疾疫点分布图。结论依托KML文件转换器实现了疟疾疫点分布图的批量制作,为省级消除疟疾评估提供了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除疟疾 疫点分类 疫点分布图 江苏省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