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8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2种防护型口罩的定量适合性测试比较 被引量:5
1
作者 甄维 蔡琨 +3 位作者 张靖 史海月 周为民 武桂珍 《生物技术通讯》 CAS 2020年第1期71-74,共4页
目的:对2种防护型口罩(3M1860杯状、3M9332折叠型)进行定量适合性检测,为实验人员合理选择防护型口罩提供依据。方法:使用Model8038型口罩定量适合性检测仪,检测68名实验人员对这2种防护型口罩的适合性,并对每种防护型口罩在检测时规定... 目的:对2种防护型口罩(3M1860杯状、3M9332折叠型)进行定量适合性检测,为实验人员合理选择防护型口罩提供依据。方法:使用Model8038型口罩定量适合性检测仪,检测68名实验人员对这2种防护型口罩的适合性,并对每种防护型口罩在检测时规定动作的适合性因子数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68名测试人员中,有49人通过3M1860适合性检验,41人通过3M9332适合性检验。在不同及相同动作下,规定动作对2种防护型口罩适合性通过率均无差异(P>0.05)。对2种防护型口罩的68次适合性检测的规定动作进行适合性因子分析,发现3M1860杯状口罩除深呼吸(P=0.567)对其初次佩戴口罩适合性的影响无差异外,其他动作(左右转头、低头抬头、说话、弯腰)均对其适合性影响有差异(P<0.050);3M9332折叠型口罩,说话(P=0.000)及弯腰(P=0.000)对初次佩戴口罩适合性的影响有差异,其他动作(深呼吸、左右转头、低头抬头)对其适合性影响无差异。结论:在口罩定量适合性检测通过的情况下,根据每一项动作的适合性因子数,选择适合自己实验活动的防护型口罩,提高口罩的防护效果,保障实验人员的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防护型口罩 定量适合性检测 BSL-3实验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篮式生物反应器在BSL-3实验室进行病毒培养的评估
2
作者 甄维 梁宏阳 +4 位作者 赵雪 常振 史海月 周为民 武桂珍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CAS CSCD 2020年第4期420-423,共4页
目的对篮式生物反应器在BSL-3实验室进行高致病性病毒培养的风险点加以评估,通过对病毒接种、培养、收获3个阶段环境中病毒浓度的监测判断其在BSL-3实验室病毒培养的安全性。方法用灭菌的拭子在病毒的接种、培养、收获3个阶段对篮式生... 目的对篮式生物反应器在BSL-3实验室进行高致病性病毒培养的风险点加以评估,通过对病毒接种、培养、收获3个阶段环境中病毒浓度的监测判断其在BSL-3实验室病毒培养的安全性。方法用灭菌的拭子在病毒的接种、培养、收获3个阶段对篮式生物反应器的罐体及连接处进行涂抹采样,同时在安全柜中,用AirPort MD8空气采样器对病毒的接种和收获操作过成进行空气采样,并且对在3个阶段操作后,实验人员的个人防护装备进行涂抹采样,3种方式进行监测。结果在病毒接种、培养、收获3个阶段,篮式生物反应器的罐体及连接处采样病毒检测结果均为阴性,在病毒接种和收获操作过程中的空气采样病毒检测结果均为阴性,实验人员个人防护装备采样的病毒检测结果均为阴性。结论在BSL-3实验室采用篮式生物反应器进行病毒培养的方法是安全可靠的,通过检测结果显示其在整个操作过程中,未有病毒的泄露,进而确保了实验人员和实验室内环境的生物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SL-3实验室 篮式生物反应器 安全性
原文传递
我国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行现状与预防控制
3
作者 郑张琦 林启晗 +2 位作者 杜珊珊 黄晓霞 李建东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 CAS 2024年第3期129-132,139,共5页
肾综合征出血热(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HFRS)是我国重点防治的乙类传染病,曾在我国广泛流行,给人民群众健康带来严重威胁。多年来,在政府主导多部门通力协作全面落实综合防控措施的背景下,HFRS得到有效控制,发病总体... 肾综合征出血热(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HFRS)是我国重点防治的乙类传染病,曾在我国广泛流行,给人民群众健康带来严重威胁。多年来,在政府主导多部门通力协作全面落实综合防控措施的背景下,HFRS得到有效控制,发病总体上进入低水平波动期,但累及地区却在扩大,新的疫源地仍在出现,部分疫源地疫情时有反复,防控工作面临新的形势。进一步巩固防控成果,降低发病率和病死率,仍是当前公共卫生系统亟待解决的挑战之一。为此,本文介绍了HFRS的病原学特征,结合既往疫情资料分析了我国当前HFRS的流行特点,总结了我国HFRS的防控策略与措施,以期为新形势下我国HFRS的防控工作提供有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综合征出血热 汉坦病毒 病原学特征 流行特征 防控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地区1株呼吸道合胞病毒A亚型ON1基因型流行株的分离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
4
作者 单徐畅 任皎 +9 位作者 张伟 张钟贤 张菱芳 李佳 楚巧鸿 宋敬东 陈志海 邓瑶 翟德胜 谭文杰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16,共7页
目的分离北京地区流行的1株呼吸道合胞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RSV),了解该毒株的基因分型和生物学特性。方法从2023年北京地区1例RSV感染患儿鼻咽分泌物标本中分离RSV。qRT-PCR扩增病毒核酸;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间接免疫荧... 目的分离北京地区流行的1株呼吸道合胞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RSV),了解该毒株的基因分型和生物学特性。方法从2023年北京地区1例RSV感染患儿鼻咽分泌物标本中分离RSV。qRT-PCR扩增病毒核酸;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间接免疫荧光试验、空斑形成试验鉴定病毒;根据全基因组测序结果进行基因组系统发育分析;测定病毒滴度,分析复制特点;验证分离毒株用于抗病毒药物体外筛选平台的有效性。结果成功分离1株RSV毒株hRSV/C-Tan/BJ 202301,其感染Hep-2细胞可形成合胞体。电镜下可观察到呈球形、丝状及不规则的病毒颗粒;经免疫荧光检测,病毒感染Hep-2细胞可见绿色荧光,空斑试验结果可见圆斑,形态与Long株相同;基因组序列分析显示其为ON1基因型;与Long株具有相似的细胞生长动力学特性;可应用于抗病毒药物体外筛选。结论本研究从临床样本中成功分离并鉴定1株RSV,该毒株的生物学特性和亲缘关系反映了北京地区流行毒株的特点,为我国RSV疫苗研发及抗病毒药物筛选提供实验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吸道合胞病毒 病毒分离 鉴定 ON1基因型
原文传递
公卫先行“十三五”国家传染病重大专项助力健康“一带一路”——“‘一带一路’重要传染病流行规律和预警应对技术研究”项目简介 被引量:2
5
作者 阿茹罕 王文玲 武桂珍 《病毒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351-355,共5页
"一带一路"倡议为中国和沿线国家经济发展带来机遇的同时,也给公共卫生带来新的挑战。为了切实应对"一带一路"公共卫生的挑战,降低"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伴随的传染病传播风险,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 "一带一路"倡议为中国和沿线国家经济发展带来机遇的同时,也给公共卫生带来新的挑战。为了切实应对"一带一路"公共卫生的挑战,降低"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伴随的传染病传播风险,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牵头的"‘一带一路’重要传染病流行规律和预警应对技术研究"项目获得了"十三五"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资助。该项目由王文玲研究员作为项目总负责人,汇集了我国新发突发传染病防控的17家优势单位,将围绕5个方面开展相关研究,包括:①"一带一路"重要传染病流行特征研究;②"一带一路"重要病媒生物携带病原体研究;③"一带一路"重要传染病输入风险和监测预警技术研究;④"一带一路"重要传染病协同防控关键技术研究;⑤"一带一路"重要传染病实验室保障技术研究。该项目实施将切实将传染病防控的关口前移,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大卫生概念的现实需求,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重大专项 “一带一路” 传染病 流行规律 预警应对技术
原文传递
新型冠状病毒Beta变异株感染C57BL/6小鼠肺组织转录组分析及趋化因子实验验证
6
作者 张高倩 吴长城 +8 位作者 黄保英 李涵 霍恕婷 叶飞 赵莉 阿茹罕 张钟贤 沈晓玲 谭文杰 《病毒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55-265,共11页
研究旨在通过从转录组水平分析新冠病毒Beta变异株感染C57BL/6小鼠肺部的基因表达变化,以揭示引发轻症肺部损伤的关键宿主因子。首先构建Beta变异株感染C57BL/6小鼠模型,并对感染和未感染第3天(3d)小鼠的肺组织进行病原检测、病理分析... 研究旨在通过从转录组水平分析新冠病毒Beta变异株感染C57BL/6小鼠肺部的基因表达变化,以揭示引发轻症肺部损伤的关键宿主因子。首先构建Beta变异株感染C57BL/6小鼠模型,并对感染和未感染第3天(3d)小鼠的肺组织进行病原检测、病理分析以及差异表达基因分析。最后,筛选可能导致肺部损伤的5个炎症反应关键基因进行RT-qPCR验证。研究结果显示Beta变异株能感染C57BL/6小鼠肺部并导致轻度病理损伤。在感染的小鼠中,Beta变异株激活了肺组织的天然免疫应答,主要通路包括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Ⅰ和Ⅱ型干扰素反应、白细胞趋化反应和细胞因子反应等。通过对重症与轻症感染小鼠的肺组织转录组比较,筛选出与疾病严重程度相关的炎症反应趋化因子,包括Ccl2、Ccl7、Cxcl9、Cxcl10和Cxcl14。通过RT-qPCR验证,基因表达变化趋势与转录组结果一致,表明这些趋化因子过度激活与肺部病理表型损伤程度相关。本研究揭示了Beta变异株感染小鼠肺部激活宿主炎症反应通路关键因子,可能是引发小鼠肺部轻度病理损伤的主要诱因之一,这为预防和治疗新冠病毒感染提供了有利的研究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Beta变异株 肺部损伤 天然免疫 炎症因子 转录组
原文传递
甲型流感病毒病灶形成滴定方法的建立与应用
7
作者 李佳 楚巧鸿 +8 位作者 张菱芳 单徐畅 王瑭琪 韩瑞雯 蒋宇婕 王东红 黄保英 邓瑶 谭文杰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5-52,共8页
目的建立并优化一种甲型流感病毒(influenza A virus,FluA)滴度检测方法——病灶形成试验(focus forming assay,FFA),并与传统噬斑形成试验(plague forming assay,PFA)应用性能进行比较。方法比较3种过氧化物酶底物在免疫染色中的病灶效... 目的建立并优化一种甲型流感病毒(influenza A virus,FluA)滴度检测方法——病灶形成试验(focus forming assay,FFA),并与传统噬斑形成试验(plague forming assay,PFA)应用性能进行比较。方法比较3种过氧化物酶底物在免疫染色中的病灶效果,采用PFA法与FFA法在12孔板上探索FluA培养时间及噬斑形态,并在96孔板上确定不同亚型FluA的最佳孵育时间和优化病毒吸附量。比较优化后FFA法与PFA法的相关性,并将改进优化的FFA法应用于法匹拉韦体外抗病毒药效分析和不同亚型FluA中和抗体检测。结果研究发现,TRUEBLUE显色液是病灶显色的优选底物。FFA法较PFA法在病毒滴定检测中的灵敏度提升且检测时间缩短,2种方法检测结果具有较高的相关性。将96孔板替换12孔板后进行不同亚型FluA的FFA滴定,检出时间可缩短,并通过优化病毒吸附体积,可进一步减少血清样本的使用量。FFA法与PFA法测定的法匹拉韦抗流感病毒半数效应浓度无显著差异,且和荧光定量PCR法检测结果相一致。病灶减少中和试验和血凝抑制试验在抗FluA血清中和抗体滴度测定中也具有良好相关性。结论改进的FFA方法可为FluA滴度测定、抗病毒药物和广谱疫苗评价提供高通量且应用性能更优的实验技术与替代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型流感病毒 噬斑形成试验 病灶形成试验 血凝抑制试验 抗病毒药物 中和抗体
原文传递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流行特征与预防控制研究进展
8
作者 齐上 秦瑶 +3 位作者 邢俊 陈秋兰 李建东 张彦平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52-358,共7页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是一种主要经蜱叮咬传播,致死率较高的新发病毒性传染病。全球已有多个国家发现本地传播病例,报告病例数逐年增加,累及区域不断扩大,尚无特异性治疗药物和疫苗,已成为流行区公众健康安全的严重威胁。本文对发热...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是一种主要经蜱叮咬传播,致死率较高的新发病毒性传染病。全球已有多个国家发现本地传播病例,报告病例数逐年增加,累及区域不断扩大,尚无特异性治疗药物和疫苗,已成为流行区公众健康安全的严重威胁。本文对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流行特征、传播途径及预防控制措施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流行特征 防控策略
原文传递
表达分泌荧光素酶的重组流感病毒构建及体外生物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王东红 邓瑶 +6 位作者 叶飞 周剑芳 王文 黄保英 王梦微 孟昕 谭文杰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823-828,共6页
目的采用不同的流感病毒骨架构建表达分泌荧光素酶(Gaussia luciferase,Gluc)的重组流感病毒,同时研究其生长特性、遗传稳定性、Gluc表达水平、体外抗流感药物活性。方法在PR8NA的C端插入猪捷申病毒2A肽(porcine teschovirus-2A autocle... 目的采用不同的流感病毒骨架构建表达分泌荧光素酶(Gaussia luciferase,Gluc)的重组流感病毒,同时研究其生长特性、遗传稳定性、Gluc表达水平、体外抗流感药物活性。方法在PR8NA的C端插入猪捷申病毒2A肽(porcine teschovirus-2A autocleavage peptide,P2A)自剪切位点及Gluc编码基因,其余7个质粒分别来源于A/Puerto Rico/8/34(PR8)(H1N1)和A/WSN/1933(WSN)(H1N1),通过流感病毒反向遗传学8质粒系统拯救重组病毒,分别命名为PR8NAGluc/PR8和PR8NAGluc/WSN。检测重组病毒遗传稳定性;对比PR8NAGluc/PR8和PR8NAGluc/WSN的荧光强度;检测重组病毒的生长动力学;同时测定PR8NAGluc/WSN荧光强度与半数组织培养感染剂量(median tissue culture infective dose,TCID_(50))的相关性及对奥司他韦、法匹拉韦和莲花清瘟的体外抗流感药物活性。结果通过反向遗传学成功拯救出以PR8和WSN为骨架表达Gluc的重组病毒。相对于PR8骨架,以WSN为骨架明显提高了Gluc的表达且遗传稳定,复制动力学比野生型稍低。PR8NAGluc/WSN荧光强度与TCID_(50)有较好的相关性,其对奥司他韦、法匹拉韦和莲花清瘟具有良好的敏感性。结论以WSN为骨架的重组病毒荧光表达强度比PR8骨架高,为高通量筛选抗流感病毒药物及研发流感病毒载体疫苗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感病毒 反向遗传学 荧光素酶 A/WSN/1933(H1N1) 重组病毒
原文传递
2020年西藏自治区0~5岁健康儿童肠道病毒的流行和分布
10
作者 彭措次仁 刘莹 +13 位作者 李冀琛 顿珠多吉 索朗德吉 罗央措 丛如意 杨婷婷 王琴 代国龙 旦增曲扎 肖金波 孙强 许文波 张勇 红梅 《国际病毒学杂志》 2023年第3期181-186,共6页
目的研究中国西藏自治区2020年0~5岁健康儿童中人肠道病毒的流行和分布。方法粪便标本取自2020年中国西藏自治区574名0~5岁的健康儿童。使用实时荧光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检测粪便标本中的肠道病毒核酸。对肠道... 目的研究中国西藏自治区2020年0~5岁健康儿童中人肠道病毒的流行和分布。方法粪便标本取自2020年中国西藏自治区574名0~5岁的健康儿童。使用实时荧光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检测粪便标本中的肠道病毒核酸。对肠道病毒核酸阳性的标本,采用逆转录PCR扩增肠道病毒VP1区并进行序列测定和分析,根据测定的序列进行肠道病毒分子分型。结果574例样本中检出肠道病毒(enterovirus,EV)核酸阳性89份(15.98%),EV-B检出最多,检出率为10.98%,EV-A和EV-C检出率分别为3.66%和0.87%,未发现EV-D。共鉴定出17种血清型,主要血清型为E11(7.67%),其次为EV-A71(1.74%)。各年龄组感染率存在一定的差异,呈现为随着年龄的增大感染率逐渐降低的现象,0岁和1岁组感染率分别为23.4%和25.0%,而在5岁组感染率降为最低,仅为5.8%。结论西藏自治区健康儿童粪便样本EV病原谱中以EV-B为主。序列分析提示了西藏自治区EV流行的广泛性及多样性,以EV-A71和E11为代表的几种EV型别在西藏自治区相对常见,有导致较严重疾病的潜力,需要进行更加严格的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自治区 健康儿童 肠道病毒 型别分布
原文传递
2020年西藏自治区0~5岁健康儿童携带埃可病毒11型的基因特征分析
11
作者 红梅 刘莹 +13 位作者 顿珠多吉 李冀琛 索朗德吉 罗央措 杨婷婷 丛如意 肖金波 王琴 代国龙 旦增曲扎 孙强 许文波 张勇 彭措次仁 《国际病毒学杂志》 2023年第3期187-191,共5页
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对2020年西藏自治区5岁以下健康儿童中携带埃可病毒11型(echovirus11,E11)的基因特征进行研究,掌握肠道病毒的流行情况,填补西藏自治区关于E11基因特征研究的空白。方法收集2020年在中国西藏自治区内采集的0~5岁健康... 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对2020年西藏自治区5岁以下健康儿童中携带埃可病毒11型(echovirus11,E11)的基因特征进行研究,掌握肠道病毒的流行情况,填补西藏自治区关于E11基因特征研究的空白。方法收集2020年在中国西藏自治区内采集的0~5岁健康儿童的粪便标本,通过病毒分离和肠道病毒分子定型方法,对阳性病毒分离物进行肠道病毒血清型鉴定,并对鉴定结果为E11的病毒分离物进行全长VP1区扩增及核苷酸序列测定和分析。使用MEGA软件构建基因进化树(最大似然法),与中国其他省份E11和全球E11进行遗传进化分析。结果574份粪便标本中分离到89株肠道病毒分离株,其中E11有44株,是主要的血清型,VP1区核苷酸序列之间的相似性为96.4%~100%,在系统发育树上呈现为多个传播链,但均属于D5基因亚型,且与我国2017年后其它省份E11流行株聚为一簇。结论本研究获得了我国西藏自治区流行的E11的基因特征的基本信息,并了解了全球E11的基因型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自治区 埃可病毒11型 基因特征
原文传递
两种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狂犬病病毒滴度的验证
12
作者 于鹏程 陶晓燕 +5 位作者 刘淑清 刘茜 张明慧 沈立萍 毕胜利 朱武洋 《中国疫苗和免疫》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88-292,共5页
目的对检测狂犬病病毒(Rabies virus,RABV)滴度的荧光灶单位(Fluorescent focus unit,FFU)法和半数荧光灶数量(50%fluorescent focus infectious dose,FFD50)法两种直接免疫荧光法进行验证。方法应用FFU法和FFD50法检测RABV不同毒株滴度... 目的对检测狂犬病病毒(Rabies virus,RABV)滴度的荧光灶单位(Fluorescent focus unit,FFU)法和半数荧光灶数量(50%fluorescent focus infectious dose,FFD50)法两种直接免疫荧光法进行验证。方法应用FFU法和FFD50法检测RABV不同毒株滴度,计算FFU值和FFD50值的变异系数(Coefficient of variation,CV),验证可靠性(精密度和稳定性);与标准的小鼠脑内滴定法测定的半数致死量(50%lethal dose,LD50)值进行比较,验证准确性和线性范围。结果日间精密度和中间精密度验证显示,FFU法和FFD50法测定的CVS-11 RABV毒株滴度FFU值和FFD50值的CV均<30%;稳定性验证显示,在改变细胞-病毒孵育时间、丙酮固定时间和染色时间后,两种方法测定的CVS-11毒株滴度FFU值和FFD50值的CV均<30%。准确性验证显示,FFU法和FFD50法测定的CVS-11、SC16、GD1、QH2 RABV毒株滴度FFU值和FFD50值与小鼠脑内滴定法测定的LD50值均接近;病毒稀释倍数在5-1至5-7范围内,FFU和FFD50与其呈线性关系,线性回归方程分别为y=-1.350x+7.391(R2=0.991)和y=-1.453x+8.285(R2=0.980)。结论FFU法和FFD50法检测RABV滴度均具有良好的可靠性和准确性,为替代小鼠脑内滴定法提供了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狂犬病病毒 直接免疫荧光法 荧光灶单位 半数荧光灶数量 可靠性 准确性
原文传递
2012-2023年882例重症手足口病病例病原谱及CV-A6基因特征分析 被引量:3
13
作者 路环环 肖金波 +4 位作者 严冬梅 冀天娇 杨倩 祝双利 张勇 《病毒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83-391,共9页
为了解重症手足口病(Hand,foot,and mouth disease,HFMD)病原谱变化情况以及重症HFMD相关柯萨奇病毒A组6型(Coxsackievirus A6, CVA6)的基因特征,本研究收集了2012-2023年各省级HFMD监测网络实验室送检的882份重症HFMD病例病毒分离物,... 为了解重症手足口病(Hand,foot,and mouth disease,HFMD)病原谱变化情况以及重症HFMD相关柯萨奇病毒A组6型(Coxsackievirus A6, CVA6)的基因特征,本研究收集了2012-2023年各省级HFMD监测网络实验室送检的882份重症HFMD病例病毒分离物,通过扩增病毒的VP1编码区进行分子分型以确定肠道病毒的血清型,并对其中的CVA6进行全长VP1区扩增和核苷酸序列测定分析,进行最大似然法系统进化树和氨基酸置换熵值等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发现,2018年开始,以CVA6和CVA10为主的肠道病毒逐渐取代EV-A71和CV-A16成为导致重症HFMD的主要病原体,在每年检出的病原体中的比例均超过50.0%。除2013年重症HFMD中分离的CVA6属于D2基因亚型外,2013年后重症HFMD中分离的CVA6均属于D3a基因亚型,但2019年以后分离的CVA6序列与以往分离株序列的进化距离明显增大。此外,针对氨基酸位点的置换熵值研究表明,参与构成构象表位的VP1-283易发生突变,该位点从2017年开始由亲水的苏氨酸突变成疏水的丙氨酸,导致其可能分别与VP3-57N、VP3-66R之间形成氢键,这可能会影响到病毒的感染过程。本研究明确了2012-2023年中国重症HFMD病原谱的变化特征,探究了导致重症HFMD的CVA6的进化特点以及重要氨基酸变异特征,为重症HFMD的预防控制策略的制定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手足口病 病原谱 柯萨奇病毒A组6型 系统进化 氨基酸置换熵值
原文传递
我国2019—2023年登革热报告病例流行病学特征 被引量:3
14
作者 李卓威 黄晓霞 +4 位作者 田婷婷 李阿茜 杜珊珊 何广学 李建东 《中国热带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925-930,共6页
目的分析我国2019—2023年登革热报告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为登革热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Joinpoint回归、SaTScan及ArcGIS等软件对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NNDRS)中报告的登革热病例数时间、空间和人间分布特征及发展趋势进... 目的分析我国2019—2023年登革热报告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为登革热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Joinpoint回归、SaTScan及ArcGIS等软件对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NNDRS)中报告的登革热病例数时间、空间和人间分布特征及发展趋势进行分析。结果我国2019—2023年共报告病例43095例,平均报告发病率为0.61/10万,年报告发病率波动显著(AAPC=-3.16%,95%CI:-54.16%~91.47%),主要集中在2019年和2023年,约占近5年总报告病例数的96.83%。各年龄组人群均可发病,30~<40岁年龄组病例占22.6%。全年均有病例发生,6月份开始快速上升,高峰期集中在8—10月份,为34780例(RR=12.44,LLR=29262.52,P<0.05)。疫情特征以输入引发本地传播为主,输入病例主要来源于东南亚地区(占86.56%),其中柬埔寨3284例(占46.11%)、缅甸1851例(占25.99%)为病例主要来源国家。不同年份有显著不同,西南地区、华南地区、华东地区发生本地传播疫情风险高,高发地区主要分布在云南和广东,疫情高峰期持续时间受本地传播疫情早期及时性发现影响,疫情峰值与有防控措施落实有效性有关,疫情规模受境外输入压力和本地疫情防控措施落实能力影响。结论随着全球登革热传播日益上升的趋势,我国发生登革热本地传播疫情风险增加,宜加强早期疫情主动监测和做好本地传播疫情发生后预防控制方案、人员、技术和物质的准备,因地制宜探索跨境流动人员的管理,及时进行风险评估,有效降低输入引发本地传播疫情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登革热 流行病学特征 发病 时空分析 境外输入 中国
原文传递
基于新一代测序技术精准确定复制缺陷型痘苗病毒天坛株全基因组序列及其开放阅读框组成 被引量:1
15
作者 张钟贤 吴长城 +9 位作者 李涵 霍恕婷 赵莉 邓瑶 孟昕 陆柔剑 田厚文 王文玲 黄保英 谭文杰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02-509,共8页
目的应用新一代长读长测序技术精准确定复制缺陷型痘苗病毒天坛株(non-replicating Tiantan strain of vaccinia virus,NTV)全基因组序列及其开放阅读框(ORFs)组成。方法基于本实验室储备的NTV,在鸡胚成纤维细胞上进行扩增并纯化,提取NT... 目的应用新一代长读长测序技术精准确定复制缺陷型痘苗病毒天坛株(non-replicating Tiantan strain of vaccinia virus,NTV)全基因组序列及其开放阅读框(ORFs)组成。方法基于本实验室储备的NTV,在鸡胚成纤维细胞上进行扩增并纯化,提取NTV全长基因组核酸。PacBio HiFi测序从头组装获取NTV全长基因组序列。以同源注释的策略确定其ORF组成,并分析其与已知复制缺陷型痘苗病毒毒株ORF异同。结果NTV全长共171729 bp,GC含量为33%,其独特的倒置末端重复(ITR)区域包含发夹结构、两个串联重复区域及3个非重复区域。NTV共有166个ORFs,与第三代天花病毒疫苗改良安卡拉株(MVA-BN)和复制缺陷型哥本哈根株(NYVAC)株相比,主要差异位于ITR及其周围区域,3个毒株共同享有138个ORFs,NTV特有6个编码与病毒逃避宿主抗病毒反应相关的ORFs。结论通过三代测序技术精准确定NTV全基因组序列及ORFs组成,并揭示其与其他复制缺陷型痘苗病毒毒株的异同,为新一代猴痘疫苗和痘苗病毒载体研发应用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制缺陷型痘苗病毒天坛株 三代测序 全基因组测序 开放阅读框
原文传递
甲型流感病毒H1N1血凝素茎部亚单位疫苗与不同佐剂组合在小鼠中诱导的免疫应答与保护 被引量:1
16
作者 王瑭琪 韩瑞雯 +11 位作者 程雪婷 邴佳洛 李佳 孙树才 郭俊佳 翟程程 郭晓炎 王东红 王文玲 周剑芳 邓瑶 谭文杰 《病毒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2,共12页
通过真核表达系统表达并纯化流感病毒H1N1血凝素(Haemagglutinin,HA)茎部,将其与不同佐剂联合免疫小鼠,评价其免疫原性及攻毒保护效果。本研究以密码子优化且结构修饰的甲型流感病毒A/Brisbane/59/2007(H1N1)的HA茎部为目的基因构建真... 通过真核表达系统表达并纯化流感病毒H1N1血凝素(Haemagglutinin,HA)茎部,将其与不同佐剂联合免疫小鼠,评价其免疫原性及攻毒保护效果。本研究以密码子优化且结构修饰的甲型流感病毒A/Brisbane/59/2007(H1N1)的HA茎部为目的基因构建真核表达质粒pcDNA3.1‐MiniHA(H1),转染HEK‐293T细胞,通过镍离子亲和层析柱纯化Mini‐HA。将Mini‐HA分别与Al(OH)_(3)、Al(OH)_(3)+CPG ODN、AddaS03^(TM)三种佐剂联合免疫小鼠,通过ELISA、ELISPOT和细胞内因子染色进行体液与细胞免疫检测,以H1N1‐PR8进行攻毒保护试验,监测小鼠存活率、体重变化、肺病毒载量以及肺组织病理变化,评估其保护效果。结果显示,Mini‐HA表达形成三聚体结构,Mini‐HA各组初次免疫后即可检测到针对HA茎部及全长HA的特异性IgG,加强免疫后抗体滴度显著增高;Mini‐HA联合Al(OH)_(3)+CPG ODN佐剂可以刺激Th1型细胞因子分泌,联合AddaS03^(TM)佐剂可以刺激Th1/Th2型细胞因子分泌;攻毒保护试验中,Mini‐HA联合Al(OH)_(3)+CPG ODN或AddaS03^(TM)佐剂组小鼠存活率达100%,体重下降低于5%,其中Mini‐HA联合AddaS03^(TM)佐剂组肺组织结构完整,仅见小部分肺泡腔代偿性扩张以及少量淋巴细胞浸润。本研究成功纯化了HA茎部蛋白Mini‐HA,联合佐剂免疫小鼠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以AddaS03^(TM)佐剂效果最好,可以诱导产生特异性体液与细胞免疫应答,保护小鼠抵御H1N1‐PR8流感病毒的攻击,有效抑制病毒复制、减少肺组织病理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感亚单位疫苗 佐剂 血凝素茎部 免疫原性
原文传递
携带Fluc与mCherry双报告基因的重组痘苗病毒WR株的构建及体外应用
17
作者 孙洁伟 黄保英 +8 位作者 王梦微 吴依依 楚巧鸿 霍恕婷 赵莉 翟德胜 邓瑶 赵营 谭文杰 《微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4789-4803,共15页
【目的】构建同时表达双报告基因(荧光素酶Fluc和红色荧光蛋白mCherry)的重组痘苗病毒WR株。【方法】采用CRISPR/Cas9技术构建针对WR株J2R区的gRNA CRISPR/Cas9质粒及表达Fluc和mCherry的质粒pJSE-Fluc/mCherry,插入至TK区构建重组痘苗... 【目的】构建同时表达双报告基因(荧光素酶Fluc和红色荧光蛋白mCherry)的重组痘苗病毒WR株。【方法】采用CRISPR/Cas9技术构建针对WR株J2R区的gRNA CRISPR/Cas9质粒及表达Fluc和mCherry的质粒pJSE-Fluc/mCherry,插入至TK区构建重组痘苗病毒rWR-Fluc/mCherry。采用PCR与测序分析基因插入位置与序列的准确性;通过mCherry、Fluc活性、空斑形态鉴定重组病毒;重组病毒连续盲传12代,检测双报告基因及E3L表达分析重组病毒的遗传稳定性;检测重组病毒(rWR)与野生型病毒(WR)感染Vero和HeLa细胞后的细胞病变、TCID50、报告基因表达,分析病毒的复制动力学。采用空斑法、qPCR法、双报告基因活性检测,评价ST-246作为阳性药物的体外抗病毒药效。【结果】体外鉴定结果显示,Fluc和mCherry准确插入WR株的TK区域,感染Vero细胞后可检测到mCherry荧光及Fluc酶活性,空斑形态与野生型病毒一致,连续盲传12代病毒滴度保持稳定,并且双报告基因活性及E3L表达均可稳定检出,表明重组病毒rWR-Fluc/mCherry构建成功且遗传稳定;重组病毒感染Vero和HeLa细胞后的细胞病变、TCID50滴定、双报告基因活性检测均表明,感染后48-72h达到复制高峰,与WR的复制动力学一致。采用重组病毒rWR-Fluc/mCherry测得ST-246的 EC50与WR野生型病毒一致,多个检测方法(病毒蚀斑、DNA拷贝数、双报告基因活性) EC50结果(2-7 nmol/L之间)间均具有良好的一致性(相关系数r均大于0.500 0,P<0.05)。【结论】成功构建了可同时表达Fluc与mCherry双报告基因且遗传稳定的重组痘苗病毒rWR-Fluc/mCherry,可应用于抗病毒药物体外快捷筛选及药效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痘苗病毒 重组 双报告基因 抗正痘病毒药物 半数有效浓度
原文传递
广谱抗病毒药物吐根碱抑制HCoV-OC43的转录组分析
18
作者 李涵 张高倩 +9 位作者 吴长城 张钟贤 牛军伟 霍恕婷 叶飞 邓瑶 黄保英 赵莉 沈晓玲 谭文杰 《病毒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58-468,共11页
本研究旨在探索吐根碱对人冠状病毒OC43(Human coronavirus OC43, HCoV-OC43)的作用时相和抗病毒机制。首先,在MRC-5细胞上建立了HCoV-OC43病毒的体外感染复制动力学曲线,测定了药物的EC_(50)和CC_(50)。结果表明吐根碱能够在感染早期... 本研究旨在探索吐根碱对人冠状病毒OC43(Human coronavirus OC43, HCoV-OC43)的作用时相和抗病毒机制。首先,在MRC-5细胞上建立了HCoV-OC43病毒的体外感染复制动力学曲线,测定了药物的EC_(50)和CC_(50)。结果表明吐根碱能够在感染早期有效地抑制HCoV-OC43病毒在MRC-5细胞中的复制。通过转录组分析,发现HCoV-OC43感染和吐根碱处理均导致宿主基因表达的紊乱,并且两者共同激活了抗病毒通路。吐根碱可能通过激活OASL、Mx1和IFIT2等抗病毒基因来增强宿主对病毒的抵抗能力。此外,吐根碱还可能通过抑制TMEM41B表达而进一步影响病毒复制过程。这些研究结果为深入探究吐根碱作为抗冠状病毒药物的机制和潜在靶点提供了重要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吐根碱 HCoV-OC43 抗病毒作用 转录组学 基因表达紊乱
原文传递
检测痘苗病毒体外感染的病灶形成方法的优化与应用
19
作者 楚巧鸿 冯霞 +7 位作者 李佳 张菱芳 单徐畅 舒畅 程雪婷 霍恕婷 邓瑶 谭文杰 《病毒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92-499,共8页
本研究旨在建立一种快速、通用、高通量的病灶形成测定法(Focus-forming assay, FFA),用于痘苗病毒(Vaccinia virus, VACV)的研究。首先采用经典噬斑染色法与免疫噬斑法对不同VACV代表性毒株(Western Reserve strain, WR;Tiantan strain... 本研究旨在建立一种快速、通用、高通量的病灶形成测定法(Focus-forming assay, FFA),用于痘苗病毒(Vaccinia virus, VACV)的研究。首先采用经典噬斑染色法与免疫噬斑法对不同VACV代表性毒株(Western Reserve strain, WR;Tiantan strain, VTT;Modified Ankara strain, MVA)在BHK-21细胞和Vero细胞上的噬斑特性进行评估,通过实验条件(包括显色液、非特异性染色、细胞培养板和病毒培养时间)的优化,提高病灶的可视化质量和测定的准确性。并基于改进优化的FFA法研究了VACV在BHK-21细胞和Vero细胞上的生长曲线,同时对FFA法的重复性进行了评估。研究发现BHK-21细胞对VACV的感染更加敏感,适宜于多种VACV滴度测定。实验条件的优化显著提高了病灶的可视化质量和测定的准确性。应用FFA法发现WR、VTT和MVA毒株在BHK-21细胞上能够有效复制,而MVA在Vero细胞上的复制受限,且FFA法在同一实验内具有良好的重复性,变异系数在0.17%到3.50%之间。改进后的FFA法是一种快速、通用、高通量的方法,适用于痘苗病毒滴度的测定,为痘苗病毒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痘苗病毒 噬斑实验 病灶形成实验 滴度测定
原文传递
表达呼吸道合胞病毒G蛋白胞外区的重组H1N1流感病毒单剂滴鼻免疫可在小鼠诱导强免疫应答与保护
20
作者 韩瑞雯 王东红 +7 位作者 王瑭琪 程雪婷 邴佳洛 翟程程 孙树才 邓瑶 黄保英 谭文杰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93-100,共8页
目的基于重组流感病毒载体的呼吸道合胞病毒(RSV)疫苗的构建及在小鼠体内的免疫保护效果评价。方法构建并拯救表达RSV A2型G蛋白胞外结构域(Gecto)的重组甲型流感病毒,将其命名为PR8NAGecto/WSN。体外验证重组病毒G蛋白表达与病毒生长... 目的基于重组流感病毒载体的呼吸道合胞病毒(RSV)疫苗的构建及在小鼠体内的免疫保护效果评价。方法构建并拯救表达RSV A2型G蛋白胞外结构域(Gecto)的重组甲型流感病毒,将其命名为PR8NAGecto/WSN。体外验证重组病毒G蛋白表达与病毒生长动力学后,单剂滴鼻免疫BALB/c小鼠,并评价体液免疫、黏膜免疫与细胞免疫。免疫4周后,分别用RSV A2与RSV B9320进行攻毒,通过小鼠体重变化、肺组织病毒滴度及病理评价免疫保护效果。结果单剂滴鼻免疫PR8NAGecto/WSN能在小鼠体内产生较强的体液免疫、黏膜免疫及细胞免疫。与对照组比较,免疫组小鼠经RSV A2或B9320两个亚型病毒攻毒后肺病毒载量与肺组织病理均明显改善。结论单剂滴鼻免疫重组PR8NAGecto/WSN疫苗可在小鼠体内诱导较强的RSV特异免疫应答与攻毒保护。本研究为新型RSV黏膜疫苗的研发提供新的思路与实验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吸道合胞病毒 流感病毒 病毒载体 G蛋白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