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52篇文章
< 1 2 2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地震研究所“七五”计划期间科学活动的投入与产出分析
1
作者 李蓉川 《华南地震》 1992年第2期97-103,共7页
本文从研究所科研管理的角度出发,依据较翔实的统计资料,对“七五”计划期间科学活动的投入与产出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该所取得了良好的科学活动效益,但科技开发工作必须进一步加强。
关键词 科研管理 投入产出分析 经济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震蕴育过程中地壳形变场图象动力学参量的研究 被引量:18
2
作者 周硕愚 吴云 +1 位作者 王若柏 杨国华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3期336-340,共5页
地震蕴育过程中的地壳形变场具有分形特征,分数维随时间而演变.强震发生在降维、减熵和有序化过程之后,震后维数、熵值和有序度均恢复到正常基准,反映了地壳形变场由均匀变形-非均匀变形-失稳-均匀变形的过程.分数维、信息熵和... 地震蕴育过程中的地壳形变场具有分形特征,分数维随时间而演变.强震发生在降维、减熵和有序化过程之后,震后维数、熵值和有序度均恢复到正常基准,反映了地壳形变场由均匀变形-非均匀变形-失稳-均匀变形的过程.分数维、信息熵和有序度可作为地壳形场图象动力学参数使用,它们定量刻划了变形局部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孕震 地壳形变场 图象 动力学参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山地震前后地壳形变场的时空分布、演化特征与机理研究 被引量:17
3
作者 周硕愚 施顺英 帅平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6期559-565,共7页
根据精密水准重复测量和跨断层形变观测资料,应用地壳形变图象动力学方法,研究了唐山地震震源区及其周围地区震前22年至震后9年间地壳形变场的时空演化过程.地壳不稳定区先出现在外围,由外向内扩展包围震源区,震源区出现不稳定... 根据精密水准重复测量和跨断层形变观测资料,应用地壳形变图象动力学方法,研究了唐山地震震源区及其周围地区震前22年至震后9年间地壳形变场的时空演化过程.地壳不稳定区先出现在外围,由外向内扩展包围震源区,震源区出现不稳定但不失稳;经过短暂稳定,又出现由外向内的第2次不稳定过程,导致震源失稳.失稳前出现的“形变空区”与“地震空区”及“断层闭锁区”其空间分布重叠,出现时间略有先后;震源区断层出现临界预滑动后地震发生.地壳形变场演化过程与应力场数值模拟等研究结果能相互印证,支持以坚固体为核的孕震系统演化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 地壳变形 形变场 时空分布 演化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西试验场重力潮汐观测及其地震响应特征的研究 被引量:6
4
作者 李瑞浩 刘贵安 +1 位作者 陈冬生 邓涛 《中国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2期161-167,共7页
本文使用Nakai预处理、Venedikov调和分析和滑动滤波等方法,对滇西地震实验场下关台GS15-227重力仪1987—1992年和丽江台ET-22重力仪1990—1992年观测资料进行了系统分析,确定了该地区最... 本文使用Nakai预处理、Venedikov调和分析和滑动滤波等方法,对滇西地震实验场下关台GS15-227重力仪1987—1992年和丽江台ET-22重力仪1990—1992年观测资料进行了系统分析,确定了该地区最佳重力潮汐参数及潮汐和非潮汐动态变化背景,并对观察期间的6个震例进行清理,分析了重力异常变化与地震的关系,获得了该地区重力潮汐和非潮汐信息的地震响应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力测量 潮汐分析 滇西 地震实验场 地震前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震危险性分析中常见地震发生概率模型的合理性及局限性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龚平 曾心传 罗延钟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57-62,共6页
自本世纪六十年代末工程地震危险性概率分析法产生以来 ,地震发生的概率模型在工程抗震中开始受到极大的重视。人们企图尽可能客观地刻画地震事件序列以降低主观认识所造成的不确定性 ,提出了许多概率模型 ,并对这些模型进行了极为广泛... 自本世纪六十年代末工程地震危险性概率分析法产生以来 ,地震发生的概率模型在工程抗震中开始受到极大的重视。人们企图尽可能客观地刻画地震事件序列以降低主观认识所造成的不确定性 ,提出了许多概率模型 ,并对这些模型进行了极为广泛的研究和探讨。笔者认为这些探讨中大多数研究者们限于对计数特征与时间特征的探讨和计算简化处理 ,很少同时从概率统计、地震事件资料特征和工程近似三者的合理性角度去分析这些模型的合理性与局限性。本文从此角度出发分析自均匀Poisson模型 (C .A .Cornell,196 8)以来常见地震发生概率模型的合理性与局限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 危险性 地震发生 概率模型 合理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长期地震危险区地壳形变场标志的研究 被引量:7
6
作者 吴云 韩键 于品清 《地壳形变与地震》 CSCD 1994年第2期28-34,共7页
本文总结了一些震例震前的垂直形变特征,对垂直形变高梯度带和隆起区的形成机制和孕震原理作了分析,认为这两类形变异常区作为中长期地震危险区预测的地域标志是合理的。讨论了震级与形变异常区范围的一般关系,最后讨论了按贝叶斯公... 本文总结了一些震例震前的垂直形变特征,对垂直形变高梯度带和隆起区的形成机制和孕震原理作了分析,认为这两类形变异常区作为中长期地震危险区预测的地域标志是合理的。讨论了震级与形变异常区范围的一般关系,最后讨论了按贝叶斯公式计算形变异常区发生地震概率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壳形变 地震预报 标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地震烈度衰减关系形式的非等价性研究 被引量:5
7
作者 龚平 曾心传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1期19-28,共10页
本文中,笔者从统计学的角度出发,分析各烈度衰减关系形式的非等价性,并用华南和台湾地区的部分地震资料作统计验证。
关键词 地震烈度 烈度衰减 非等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麻城1932年6.0级地震区地球物理场与深部环境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申重阳 李安然 +1 位作者 王清云 张飞飞 《地壳形变与地震》 CSCD 1994年第3期65-73,共9页
研究了麻城地区重、磁异常场特征,经反演计算获得了深部结构特征。对重力布格异常利用Parker-Oldenburg快速位场反演方法计算出莫霍面的展布,对航磁异常利用对数功率谱法和矩谱法计算出居里面深度。在此基础上,探讨... 研究了麻城地区重、磁异常场特征,经反演计算获得了深部结构特征。对重力布格异常利用Parker-Oldenburg快速位场反演方法计算出莫霍面的展布,对航磁异常利用对数功率谱法和矩谱法计算出居里面深度。在此基础上,探讨该震区深部蕴震条件。主要结论是:①麻城-团凤断裂带为该区切割较深的主要控震构造;②1932年麻城6.0级地震发生在区域重力异常等值线梯度最大处,磁力异常区两局部正异常间的低值带,莫霍面及居里面隆起区边缘;③发震部位有其特定的深部蕴震构造及应力蕴震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区 地球物理场 深部环境 震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丹江口水库及邻区地震震源参数研究 被引量:10
9
作者 严尊国 薛军蓉 耿爱玲 《华南地震》 1994年第3期24-32,共9页
在讨论震源参数和M震级关系以及论述利用地方震尾波估算地震矩方法的基础上,尝试性地系统估算了丹江口水库及邻区内43次ML≥2.5级地震的震源参数,并讨论了丹江口水库地震的特征。丹江口水库及邻区地震震源参数的初步分析表明... 在讨论震源参数和M震级关系以及论述利用地方震尾波估算地震矩方法的基础上,尝试性地系统估算了丹江口水库及邻区内43次ML≥2.5级地震的震源参数,并讨论了丹江口水库地震的特征。丹江口水库及邻区地震震源参数的初步分析表明:丹江口及邻区属低应力降地区。水库蓄水的附加引张应力效应可能使得丹江口水库中局部以引张应变为主的地区应变迅速增加,地震应力降高于该区一般地震原有水平、从而诱发地震。此外,丹江口水库地震的破裂长度可能和震源机制的破裂类型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源参数 丹江口水库 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库诱发地震机制研究 被引量:6
10
作者 梁青槐 高士钧 曾心传 《华南地震》 1995年第1期74-77,共4页
根据摩尔─库仑破裂准则,利用库区应力摩尔圆的移动和半径的变化以及岩石破裂线的变动,分析了库区不同区域的诱震机制。指出水库诱发地震易发生在断裂带及其附近;断层穿过库心正下方时大大增加诱震的危险性;分级蓄水则可以减小诱发... 根据摩尔─库仑破裂准则,利用库区应力摩尔圆的移动和半径的变化以及岩石破裂线的变动,分析了库区不同区域的诱震机制。指出水库诱发地震易发生在断裂带及其附近;断层穿过库心正下方时大大增加诱震的危险性;分级蓄水则可以减小诱发快速响应型地震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诱发地震 摩尔圆 破裂过程 地震 成因 水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历史地震震级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严尊国 薛军蓉 《中国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1期49-55,共7页
根据地震有感区地动位移和震级的关系,本文阐述了利用Ⅳ度有感区等效圆半径估算宏观震级的方法,初步解释了它的物理基础。同极震区烈度估算震级的方法结合运用,可以提高历史地震震级厘定的置信度。 华北地区历史地震震级试算的结果表明... 根据地震有感区地动位移和震级的关系,本文阐述了利用Ⅳ度有感区等效圆半径估算宏观震级的方法,初步解释了它的物理基础。同极震区烈度估算震级的方法结合运用,可以提高历史地震震级厘定的置信度。 华北地区历史地震震级试算的结果表明,现行历史地震目录中强震震级值可能存在偏高估计的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地震 震级 地动位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西秭归5.1级地震构造条件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韩晓光 刘忠书 李安然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1期61-66,共6页
在对震中区及其外缘区域考察和有关资料分析基础上,本文对1979年鄂西秭归龙会观5.1级地震的发震构造进行了探讨。结论认为:通过震中区的一组北东向断裂为龙会观地震的主要发震构造。
关键词 区域构造 构造条件 地震 震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首都圈断层网络形变前兆与大同6.1级地震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张荣富 韩键 周硕愚 《中国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4期63-71,共9页
本文用蕴震系统信息合成方法(ISSS,Information Synthesis of Seismogenic System)来描述和评估首都圈蕴震系统的自组织演化过程。通过前兆信息合成寻求系统由稳态—非稳态—奔向吸引子新稳态的判据与可能的指标。结果表明:无论是对蕴... 本文用蕴震系统信息合成方法(ISSS,Information Synthesis of Seismogenic System)来描述和评估首都圈蕴震系统的自组织演化过程。通过前兆信息合成寻求系统由稳态—非稳态—奔向吸引子新稳态的判据与可能的指标。结果表明:无论是对蕴震大系统(首都圈断层网络)综合形变前兆异常的信息合成,还是对子系统(首都圈几条主要断裂带)前兆异常的信息合成、或是动态灰箱识别异常频次的等权和加权合成,都显著地提高了大同6.1级地震前兆信息的可靠性和清晰度,为首都圈今后地震趋势的评估与预测提供了可信的判据和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层 网络 形变 前兆 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地震考古研究概述 被引量:5
14
作者 林蓉辉 吴翼麟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4期448-453,共6页
为了客观地概述中国地震考古研究现状,对地震和考古两大文献系统中的有关研究论文。进行了收集、归类、分析。本文以具体实例阐述了考古学在历史地震研究和古地震研究中的应用、以及考古学在评估地震灾害和了解古代建筑抗震性能等方面... 为了客观地概述中国地震考古研究现状,对地震和考古两大文献系统中的有关研究论文。进行了收集、归类、分析。本文以具体实例阐述了考古学在历史地震研究和古地震研究中的应用、以及考古学在评估地震灾害和了解古代建筑抗震性能等方面的重要意义。总的看来,中国地震考古研究在70年代中期才起步,迄今尚未趋于完全成熟。随着近代地震科学技术的发展,地震考古研究手段可望在今后得到更为极积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地震 古地震 考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系统科学在京津地区断层形变网络与地震关系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4
15
作者 张荣富 宋永厚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3期319-327,共9页
本文用系统科学(信息论方法)的部分原理和方法,对华北地区断层形变网络与地震的关系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处理.结果证明,唐山地震前,作为与发震断层有关的京津地区断层形变网络具有明显的群体异常特征.以此特征来预测,时间在未来一年,范围... 本文用系统科学(信息论方法)的部分原理和方法,对华北地区断层形变网络与地震的关系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处理.结果证明,唐山地震前,作为与发震断层有关的京津地区断层形变网络具有明显的群体异常特征.以此特征来预测,时间在未来一年,范围在150km,震级≥7.0的地震具有实际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 断层 形变网络 信息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三峡及邻近区地震活动性研究 被引量:11
16
作者 严尊国 《地壳形变与地震》 CSCD 1994年第2期47-55,共9页
本文从大陆地壳受力屈曲失稳的观点出发,较系统地研究了长江三峡及邻区地震活动的空间图象、应力场、区带划分及时间涨落规律。分析结果表明,三峡及邻区地震活动归属于长江中下游地震区西部网络,位于川鄂边境、江汉洞庭和南秦岭地震... 本文从大陆地壳受力屈曲失稳的观点出发,较系统地研究了长江三峡及邻区地震活动的空间图象、应力场、区带划分及时间涨落规律。分析结果表明,三峡及邻区地震活动归属于长江中下游地震区西部网络,位于川鄂边境、江汉洞庭和南秦岭地震小区的交接部位,主要涉及安康-房县、新华-咸丰、远安、南漳-荆门、钟祥等区域性的地震带,区内以北东向和北北西向两组断裂构成主要地震构造网络。地震活动的时间进程分析表明,未来20年内仍处在可能有较强地震应变释放的时段,其主体活动区在川鄂边境地震小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活动性 长江三峡 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北省宜都潘家湾M_s4.9级地震发震构造标志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韩晓光 李安然 +1 位作者 张飞飞 岳书玉 《地壳形变与地震》 CSCD 1991年第2期75-81,共7页
1961年3月8日潘家湾地震(M_S=4.9)是发生在鄂西三峡地区的中强地震之一。通过宏观考察和地质构造调查,对这次地震发震构造条件进行了研究,其地震构造标志可归纳如下: (1)地球物理场梯级带,尤其是位于中国东部重力梯级带东缘附近,也大致... 1961年3月8日潘家湾地震(M_S=4.9)是发生在鄂西三峡地区的中强地震之一。通过宏观考察和地质构造调查,对这次地震发震构造条件进行了研究,其地震构造标志可归纳如下: (1)地球物理场梯级带,尤其是位于中国东部重力梯级带东缘附近,也大致位于地壳深部界面拗折带边缘; (2)新构造期以来地壳运动大型隆起带前缘与黄陵背斜刚性块体顶端相迭合部位; (3)以仙女山断裂为主体的近南北向断裂密集发育地带,地质上形成的地堑地垒组合而成之条块地质结构以及溶蚀洼地与垄岗相间排列的地貌格局; (4)在近东西向褶皱带背景上发育的南北向张性断裂系统并适应了现代应力场作用,易于产生新的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 发震构造 湖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线性理论在地震预报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8
作者 周硕愚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1992年第1期36-44,共9页
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将非线性理论应用于中国地震预报研究所取得的进展,包括对地震预报基本概念和方法论的研究,对地震活动和多学科前兆复杂现象的描述和研究,对复杂性产生原因的试验和研究.还探讨了这一新研究领域兴起的原因以及值得注意... 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将非线性理论应用于中国地震预报研究所取得的进展,包括对地震预报基本概念和方法论的研究,对地震活动和多学科前兆复杂现象的描述和研究,对复杂性产生原因的试验和研究.还探讨了这一新研究领域兴起的原因以及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线性理论 系统演化 复杂性 地震预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随机共振及其在地震学研究中的应用前景 被引量:2
19
作者 郑文衡 王静瑶 《国际地震动态》 1997年第1期5-7,共3页
文章简要地介了随机振现象的理论、特点及其在地震学研究中可能的应用前景。对开阔研究人中同的思路会有所帮助。
关键词 随机共振 地震学 噪声 信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西省东津水库诱发地震可能性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于品清 《华南地震》 1991年第1期76-82,共7页
本文从库区的地层岩性、断裂构造、水文地质条件和库水能起的作用判断,认为拟建的东津水库蓄水后发生水库诱发地震的可能性很少。建立在相似地质构造背景和水文地质条件上的黄龙滩水库,至今未发生水库诱发地震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关键词 水库诱发地震 诱震条件 江西 东津水库 地质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