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可穿戴主动健康设备与常规医用检测设备在心血管系统主动健康管理中的研究 被引量:7
1
作者 田美策 翟文轩 +3 位作者 吴岳 于伟泓 王立清 王现强 《中国医刊》 CAS 2020年第9期947-950,共4页
目的初步分析可穿戴主动健康设备与常规医用检测设备在佩戴者多种生活情境下的数据差异。方法纳入2019年10—12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健康体检中心体检的18岁以上健康受试者300例,首先进行可穿戴主动健康设备及常规医用检测设备的... 目的初步分析可穿戴主动健康设备与常规医用检测设备在佩戴者多种生活情境下的数据差异。方法纳入2019年10—12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健康体检中心体检的18岁以上健康受试者300例,首先进行可穿戴主动健康设备及常规医用检测设备的标准化测量。随后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300名受试者随机分为4组,每组75名,分别在电极片接触不良、运动干扰、电磁干扰、导联错误情境下穿戴主动健康设备(快速心电检测仪)及常规医用检测设备(动态心电图仪)各检测1d,测量心率以及心率变异性、动态心电图,并将多种测量方式后的数据进行整合与差异化描述。结果标准化测量结果显示,可穿戴主动健康设备检出的总心搏>10万的比例低于常规医用检测设备,差异有显著性(P<0.01),其他参数的判断方面均差异无显著性(P>0.05)。不同情境下的测量结果与标准化测量结果比较,电极片接触不良时主动健康设备及医用设备的总心搏>10万的检出率均偏低;存在运动干扰时,两种设备早搏及ST段/T波改变的检出率有增高趋势;存在电磁干扰时,两种设备各测量参数未见明显差异化趋势;存在导联错误时,两种设备对心律失常的检出率均未受影响,但ST段/T波异常的检出率有增高趋势。不同情境下可穿戴主动健康设备与常规医用检测设备在各参数的判断方面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在规范测量及佩戴的前提下,动态心电设备具备较高的精确度及良好的可靠性,有必要普及相关规范,将可穿戴主动健康设备用于主动健康管理,从而提高人群自我健康管理能力,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健康管理 心血管疾病 可穿戴设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瓣衰竭48枚外科病理学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段雪晶 王红月 +3 位作者 许建屏 李莉 徐红宇 王清峙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710-715,共6页
目的 探讨生物瓣置换术后瓣膜衰竭的病理学变化及其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4年12月瓣膜置换术后因瓣膜功能衰竭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接受二次手术摘除的患者资料,利用大体观察、X线摄影及组织病理学染色等方法,观... 目的 探讨生物瓣置换术后瓣膜衰竭的病理学变化及其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4年12月瓣膜置换术后因瓣膜功能衰竭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接受二次手术摘除的患者资料,利用大体观察、X线摄影及组织病理学染色等方法,观察生物瓣的钙化、撕裂、纤维组织过度生长及感染性心内膜炎等改变,再结合患者的首次瓣膜置换年龄、瓣膜材料类型和植入部位等临床资料,利用U检验、x2检验和Fisher确切概率法等进一步分析其与病变的关系.结果 收集到的生物瓣共48枚(40例,其中女性26例),牛心包瓣和猪主动脉瓣各24枚.植入部位包括二尖瓣位29枚、主动脉瓣位14枚和三尖瓣位5枚.首次瓣膜置换年龄为12~71岁(中位数58岁),瓣膜寿命5d至27年(平均111.1个月).生物瓣衰竭的原因有结构性瓣膜毁损32枚(66.7%),感染性心内膜炎9枚(18.7%),非结构性瓣膜毁损7枚(14.6%);未见血栓形成.生物瓣钙化程度与瓣膜寿命呈正相关(R =0.52,P=0.000).牛心包瓣平均瓣膜寿命大于猪主动脉瓣[(146±74)个月比(77±68)个月,Z=-3.24,P=0.001],猪主动脉瓣的钙化比例低于牛心包瓣(41.7%比75.0%,x2=5.37,P=0.019),但瓣叶撕裂的比例较高(66.7%比16.7%,x2=12.34,P=0.000).60岁前瓣膜置换的瓣膜钙化检出率高于60岁后瓣膜置换的瓣膜(45.1%比2/17,x2=5.51,P=0.019),但是瓣叶撕裂比例更低(12.9%比58.8%,P=0.002).寿命≤5年的瓣膜感染性心内膜炎检出率高于寿命>5年的瓣膜(6/14比8.8%,P=0.019).结论 结构性瓣膜毁损是本组生物瓣衰竭的主要原因,早中期衰竭的瓣膜中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比例较高.60岁前、后首次瓣膜置换的瓣膜衰竭模式不同,较年轻的患者易出现生物瓣钙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瓣膜疾病 心脏瓣膜 人工 病理学 外科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