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水中人参”芡实的食疗方法
- 1
-
-
作者
李杰
刘绪强(指导)
-
机构
河南大学
国家食用菌加工技术研发专业中心
-
出处
《中国食品》
2025年第1期117-117,共1页
-
文摘
芡实是一年生大型水生草本植物,又称鸡头米、鸡头莲,植物学称为欧洲黑麦草、狐狸坚果,主要分布于中国南部和印度比哈尔邦北部,每年七八月份成熟。芡实不仅是餐桌上的美味佳肴,更是中医药宝库中的瑰宝,自古就被誉为“水中人参”,2002年被列入药食同源类产品。
-
关键词
医药宝库
水中人参
水生草本植物
比哈尔邦
美味佳肴
药食同源
芡实
食疗方法
-
分类号
R28
[医药卫生—中药学]
-
-
题名“花中皇后”玫瑰的健康养生价值
- 2
-
-
作者
柳东奇
康文艺(指导)
-
机构
河南大学农学院
国家食用菌加工技术研发专业中心
-
出处
《中国食品》
2024年第23期138-138,共1页
-
文摘
提到“花中皇后”玫瑰,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它娇艳的模样和浓郁的浪漫气息,其实它还有着很高的健康养生价值。玫瑰的食疗保健和药用历史悠久。中医认为,玫瑰性温,味甘、微苦,归肝、脾经,有疏肝理气、活血化瘀、调经止痛等功效。现代医学研究表明,玫瑰含有挥发油、黄酮类、多酚类和多糖等功效成分,挥发油可有效预防和治疗多种病菌引发的感染性疾病,对呼吸道感染、胃肠道炎症等疾病有一定的预防和辅助治疗效果。
-
关键词
健康养生
调经止痛
呼吸道感染
疏肝理气
感染性疾病
脾经
食疗保健
活血化瘀
-
分类号
R28
[医药卫生—中药学]
-
-
题名田野中的养生瑰宝:野菊
- 3
-
-
作者
李再辉
康文艺(指导)
-
机构
河南大学农学院
国家食用菌加工技术研发专业中心
-
出处
《中国食品》
2024年第23期141-141,共1页
-
文摘
在大自然中,有一种看似平凡却蕴含神奇力量的药食同源植物——野菊。它广泛分布于山坡、草地、灌丛、河边湿地等环境中,以顽强的生命力和独特的养生保健价值,为人类健康带来了诸多益处。野菊(Chrysanthemum indicum L.)属于菊科菊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共有6种,分别是甘菊、毛华菊、楔叶菊、小红菊、菱叶菊和紫花野菊,植株高度通常在25-100厘米。
-
关键词
药食同源植物
神奇力量
野菊
植株高度
毛华菊
小红菊
-
分类号
G63
[文化科学—教育学]
-
-
题名杏仁:高血脂患者的得力“助手”
- 4
-
-
作者
兰梦琪
刘绪强(指导)
-
机构
河南大学农学院
国家食用菌加工技术研发专业中心
-
出处
《中国食品》
2025年第3期88-88,共1页
-
文摘
有心脑血管病的人通常更容易患高脂血症,长 此以往会引发机体出现一系列疾病,如冠心病、中 风等。在各种防治高脂血症的食疗方法中,总是 少不了杏仁的身影,它可以说是对抗高血脂的一 把利器。 杏仁作为坚果家族的一员,含有丰富的营养成 分。其中,杏仁富含的单不饱和脂肪酸就像血脂的 “清道夫”,进入人体后能够参与到肝脏脂蛋白的 合成与转运环节,巧妙地“引导”脂肪走向合理 代谢的路径,避免过度堆积在血液中,从而降低 血脂。
-
关键词
高血脂患者
心脑血管病
单不饱和脂肪酸
高脂血症
脂蛋白
杏仁
冠心病
血脂
-
分类号
R58
[医药卫生—内分泌]
-
-
题名百合:药食同源的“云裳仙子”
- 5
-
-
作者
刘亚莉
康文艺(指导)
-
机构
河南大学农学院
国家食用菌加工技术研发专业中心
-
出处
《中国食品》
2025年第1期66-66,共1页
-
文摘
百合又被称为“山丹”“中庭”“中逢花”和“夜合花”等,是百合科百合属多年生草本的球根植物。百合花有较高的观赏价值,有着“云裳仙子”的美誉。由于百合花盛开时常常散发出淡淡幽香,因此古人在艺术创作时常把它和水仙、栀子、梅、菊、桂花和茉莉合称七香图,同时还有着“百年好合”“百事合意”“圣洁高雅”等美好寓意,象征着家庭和谐、美满和长久的爱情。
-
关键词
多年生草本
百合科百合属
百合花
球根植物
药食同源
百年好合
水仙
家庭和谐
-
分类号
S68
[农业科学—观赏园艺]
-
-
题名红花:从古老染料到现代良药
- 6
-
-
作者
张富
康文艺(指导)
-
机构
河南大学农学院
国家食用菌加工技术研发专业中心
-
出处
《中国食品》
2025年第5期64-64,共1页
-
文摘
菊科红花是一年生草本植物,茎直立,高30-150厘米,原产于地中海地区,喜温暖、干燥的气候,耐旱怕涝,适宜在疏松、肥沃的土壤中生长。红花的种植周期约为120天,一般在春季播种,夏季开花,秋季收获,现已广泛栽培于世界各地。红花的使用历史可以追溯到古埃及时代,主要是作为染料和化妆品使用。在古埃及法老图坦卡蒙的陵墓中就发现了用红花染色的衣物,古罗马人则用红花来制作胭脂和口红。在印度,红花被视为神圣的植物,常用于宗教仪式和庆典活动中,印度妇女也喜欢用红花来装饰头发和身体。
-
关键词
春季播种
地中海地区
宗教仪式
红花
古埃及
庆典活动
图坦卡蒙
古罗马
-
分类号
R28
[医药卫生—中药学]
-
-
题名膳食纤维:守护人体健康的“卫士”
- 7
-
-
作者
刘军尚
康文艺(指导)
-
机构
河南大学农学院
国家食用菌加工技术研发专业中心
-
出处
《中国食品》
2025年第1期73-73,共1页
-
文摘
膳食纤维作为一种关键营养素,在保障人体健康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虽然它并非传统意义上能为人体供能或构建组织的营养成分,却在多个生理机能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从本质上讲,膳食纤维是植物细胞壁中的复杂碳水化合物,包含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与果胶等。它在我们的胃肠道中“走一遭”,却不会被人体消化吸收,但这并不意味着它毫无作用,相反,其作用不容小觑。
-
关键词
人体健康
消化吸收
膳食纤维
植物细胞壁
生理机能
半纤维素
营养成分
不可替代
-
分类号
R15
[医药卫生—营养与食品卫生学]
-
-
题名“香料皇后”丁香的妙用
- 8
-
-
作者
韩晶
康文艺(指导)
-
机构
河南大学农学院
国家食用菌加工技术研发专业中心
-
出处
《中国食品》
2025年第1期116-116,共1页
-
文摘
谈及丁香,人们的脑海中会浮现出花色淡雅、清香宜人的丁香花,其实自然界还存在一种药用丁香,有“香料皇后”之称,不仅在香料界闻名,更以其独特的药用养生价值而备受关注。药用丁香是桃金娘科蒲桃属,别名丁子香、鸡舌香,是一种小型常绿乔木,广泛种植于热带地区,晒干后形如钉子,因此得名“丁香”。丁香的花蕾称为公丁香,果实则称为母丁香,花蕾芳香浓烈、味道辛辣,有麻舌感。
-
关键词
常绿乔木
桃金娘科
公丁香
花蕾
清香宜人
丁香花
丁子香
蒲桃属
-
分类号
S68
[农业科学—观赏园艺]
-
-
题名人间“仙草”何首乌
- 9
-
-
作者
高岩
康文艺
-
机构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生物医学创新中心
国家食用菌加工技术研发专业中心
-
出处
《中国食品》
2025年第5期106-106,共1页
-
文摘
何首乌(Polygonum multiflorum Thunb.),又称地精、夜交藤等,为多年生的缠绕藤本植物,叶片互生,叶柄长,常生长于草坡、山路旁边,石隙或灌木丛当中,是“中华九大仙草”之一,传说张果老误食千年何首乌后便飞升成仙。
-
关键词
夜交藤
何首乌
藤本植物
中华九大仙草
-
分类号
R28
[医药卫生—中药学]
-
-
题名苹果叶和花在花开放过程中根皮苷含量动态变化研究
- 10
-
-
作者
侯杏子
李晓琳
宋如月
杨黛
康文艺
崔丽丽
-
机构
河南大学国家食用菌加工技术研发专业中心
-
出处
《化学研究》
CAS
2019年第5期478-482,共5页
-
基金
河南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201910475106)
-
文摘
对同时期苹果叶和花在花开放过程中根皮苷含量动态变化进行了研究。以根皮苷含量为指标,采用HPLC法测定苹果叶和花中根皮苷含量,色谱条件:采用PUXIANG C18色谱柱(4.6 mm×5 mm,5μm),以甲醇-0.1%磷酸水溶液为流动相,梯度洗脱,进样量为20μL,流速为0.8 mL/min,检测波长270 nm,柱温30℃.根皮苷进样量在0.40~16.00μg(r=0.9991)范围内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苹果叶和苹果花中根皮苷的含量大体上呈现出先增加后降低又上升的趋势,二者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在第6天含量达到最高,最高含量分别为263.92和143.00 mg/g.在花开放过程中,对比同时期的苹果叶和苹果花中根皮苷含量,苹果叶中根皮苷含量明显高于苹果花中根皮苷含量.
-
关键词
苹果叶
苹果花
根皮苷
含量变化
-
Keywords
Malus pumila leaves
Malus pumila flowers
phlorizin
content changes
-
分类号
R284.2
[医药卫生—中药学]
-
-
题名三种药食同源鲜花
- 11
-
-
作者
王金贝
李昌勤(指导)
-
机构
河南大学农学院
国家食用菌加工技术研发专业中心
-
出处
《中国食品》
2024年第23期140-140,共1页
-
文摘
谈起颜色绚丽、肆意盛开的花朵,大多数人都是以观赏为主,但其实,有些鲜花是药食同源物质,有着神奇的保健效果。桂花:化痰止咳天凉入秋,在万物沉寂的日子中,一抹流淌着暖意的金色花开正盛,为原本肃杀、悲凉的寒秋平添了几分暖意,它便是桂花。凭借药食同源的特性。
-
关键词
药食同源
保健效果
化痰止咳
桂花
鲜花
暖意
悲凉
沉寂
-
分类号
I26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蒲公英:春天里的“健康使者”
- 12
-
-
作者
涂宿幸
李昌勤(指导)
-
机构
河南大学
-
出处
《中国食品》
2025年第7期115-115,共1页
-
文摘
春风轻拂,蒲公英的绒毛小伞随风飘扬,散落在田野间,为世人带去了健康。中医认为,蒲公英味苦、甘,性寒,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唐代《新修本草》记载,蒲公英“味甘平,主妇人乳痈肿”;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用“解食毒,散滞气,化热毒,消恶肿”12个字概括了其功效;《滇南本草》记载,蒲公英“敷诸疮肿毒,疥癞癣疮”。
-
关键词
《新修本草》
《滇南本草》
蒲公英
散滞
《本草纲目》
明代李时珍
随风飘扬
清热解毒
-
分类号
R28
[医药卫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