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9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快速城市化地区自然/半自然景观空间生态风险评价研究--以北京为例 被引量:73
1
作者 李景刚 何春阳 李晓兵 《自然资源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33-47,共15页
有效、合理地评估快速城市化过程中自然/半自然景观的生态风险,对于优化城市土地利用格局、降低和防范城市生态环境风险,非常必要。论文在利用遥感和G IS技术测量北京1991~2004年景观变化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多因素景观空间生态风险评... 有效、合理地评估快速城市化过程中自然/半自然景观的生态风险,对于优化城市土地利用格局、降低和防范城市生态环境风险,非常必要。论文在利用遥感和G IS技术测量北京1991~2004年景观变化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多因素景观空间生态风险评价模型,并以此对北京地区1991~2004年快速城市扩展过程中的自然/半自然景观的空间生态风险水平进行了评估分析。具体结论为:①伴随着快速城市化过程,1991~2004年北京景观变化的主要特征为人工建筑景观持续增加以及耕地景观大量减少;同时,山区林地景观增加也比较明显。②研究区自然/半自然景观的生态风险水平总体表现出上升的趋势。其中,山区自然景观空间生态风险水平要明显低于平原区,受区域快速城市化过程影响相对较小。③研究区各种自然/半自然景观类型间生态风险水平也存在一定的不同。其中,森林景观的生态风险最低,而混合景观的生态风险最高,受区域快速城市化过程的影响最为明显。④研究区新增建设用地景观单元主要来源于耕地和混合两种景观类型,其中混合景观所占比重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空间生态风险 自然/半自然景观 城市化 土地利用 北京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lobeLand 30的耕地资源损失过程研究——以环渤海地区为例 被引量:8
2
作者 杨洋 麻馨月 何春阳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72-79,F0003,共9页
研究目的:认识和理解耕地资源损失过程。研究方法:基于中国成功研制出的世界上首套30 m分辨率2000—2010年GlobeLand 30数据,利用GIS空间分析方法,综合分析环渤海地区耕地资源损失流向、质量和空间特征。研究结果:2000—2010年,环渤海... 研究目的:认识和理解耕地资源损失过程。研究方法:基于中国成功研制出的世界上首套30 m分辨率2000—2010年GlobeLand 30数据,利用GIS空间分析方法,综合分析环渤海地区耕地资源损失流向、质量和空间特征。研究结果:2000—2010年,环渤海地区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剧烈,耕地资源明显减少,主要损失流向为人造覆盖、草地、水体和森林;耕地资源损失区域主要位于降水量较少、海拔较高等耕作条件较差的地区;耕地资源重心总体向东南方向移动,破碎化程度日趋严重。研究结论:基于GlobeLand30数据的耕地资源损失过程研究能有效揭示耕地资源损失流向、质量和空间特征,为区域耕地资源利用与保护提供了积极借鉴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耕地资源损失 流向 质量 空间 GlobeLand30 环渤海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城市扩展过程中耕地自然生产功能损失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赵媛媛 何春阳 +1 位作者 龚立萍 姚辉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71-78,共8页
研究目的:评估城市扩展过程中耕地的生产功能损失。研究方法:以北京为例,在遥感影像生成的1991、1997、2000和2004年4期土地利用数据支持下分析了耕地损失特征;利用气象数据结合桑斯维特纪念模型计算了作物生产潜力;从点、线、面和各区... 研究目的:评估城市扩展过程中耕地的生产功能损失。研究方法:以北京为例,在遥感影像生成的1991、1997、2000和2004年4期土地利用数据支持下分析了耕地损失特征;利用气象数据结合桑斯维特纪念模型计算了作物生产潜力;从点、线、面和各区县角度分析了1991—2004年耕地损失对作物生产潜力的影响。研究结果:北京耕地由1991年的6158.9km2减少为1997年的5598.9km2,2000年的5121.4km2以及2004年的4387.8km2;由中心城市周围的面状耕地损失、次级城区周围的点状耕地损失和交通干线周围的线状耕地损失导致的作物生产潜力损失总量分别约为14.52×104t、20.67×104t和103.76×104t;1991—2004年,北京各区县作物生产潜力损失总量约为223.6×104t,其中密云区损失最大,门头沟区最小。研究结论:快速城市扩展过程中耕地生产功能损失明显,制定耕地保护策略时要兼顾耕地损失的数量、格局以及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耕地自然生产功能损失 桑斯维特纪念模型 耕地损失 北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顾及土地利用强度和生态-经济权衡的四川省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预测与热点分析 被引量:4
4
作者 高怡凡 宋长青 +2 位作者 王元慧 叶思菁 高培超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3958-3969,共12页
中国致力于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为缓解气候变化的全球性目标贡献力量。人类活动引起的土地变化是造成碳排放的主要原因之一。四川省森林资源丰富,具有较高的经济增长潜力和重要的生态地位,是中国实现碳中和的关键区域之一。为从土地... 中国致力于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为缓解气候变化的全球性目标贡献力量。人类活动引起的土地变化是造成碳排放的主要原因之一。四川省森林资源丰富,具有较高的经济增长潜力和重要的生态地位,是中国实现碳中和的关键区域之一。为从土地管理的角度为中国的碳中和提供政策支持,本文在顾及土地利用强度和生态-经济权衡的情景下预测了四川省2030年的土地变化,提出了顾及土地利用强度的陆地生态系统未来碳储量估算方法,并估算了四川省2030年的碳储量。结果表明,四川省若能在未来平衡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可在2030年同时实现经济生产总值(相对于2020)增加约34%和碳储量增加约3%。为实现上述目标,四川省未来具体需加强西北部高原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和高原亚寒带半湿润地区的林地和湿地的保护与扩张,并促进以成都为核心的四川省东南部中亚热带湿润地区城市的均衡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强度 土地变化模拟 碳储量 经济效益 生态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地表温度-植被指数特征空间的区域土壤干湿状况 被引量:104
5
作者 杨曦 武建军 +1 位作者 闫峰 张洁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205-1216,共12页
土壤干湿状况是监测土地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在水文、气候和生态等多个领域有广泛应用。地表温度-植被指数特征空间(Ts/VI)综合了传感器从可见光到近红外波段的信息,能较好地反映区域土壤干湿状况。以华北平原作为研究区,选择了研究区... 土壤干湿状况是监测土地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在水文、气候和生态等多个领域有广泛应用。地表温度-植被指数特征空间(Ts/VI)综合了传感器从可见光到近红外波段的信息,能较好地反映区域土壤干湿状况。以华北平原作为研究区,选择了研究区的云量较少的16幅MODIS产品,包括每日500m地表反射率产品(MOD09GA),每日1km地表温度产品(MOD11A1),建立温度-植被指数特征空间。首先利用线性方程拟合了特征空间的上下边界,改进了计算特征空间的干湿边的方法,并分析了干湿边参数随时间变化的趋势,比较了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和增强型植被指数(EVI)构建的地表温度-植被指数特征空间形状的差异。基于研究区107个土壤湿度站点的数据,讨论分别由Ts/NDVI和Ts/EVI特征空间计算得到的温度植被干旱指数(temperature vegetation dryness index,简称TVDI,分别为TVDIN与TVDIE)和土壤湿度的相关性,以此验证TVDI反映区域土壤干湿状况的能力。利用Ts/EVI空间计算得到的TVDI分析了研究区4个时期土壤湿度的5空间分布规律。同时在气象站点尺度上,讨论了TVDI与降水变化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TVDI能够反映土壤表层的干湿状况;Ts/EVI空间计算得到的TVDI与土壤湿度的相关性比Ts/NDVI空间计算得到的TVDI与土壤湿度的相关性要高。降水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和TVDI也有明显的相关性,即:每次连续降水以后TVDI值下降,表明土壤湿度升高;经过一段无降水的时间之后,TVDI值上升,土壤湿度降低。研究区不同时期的TVDIE图表明,TVDIE能够有效的反映土壤湿度的时空差异,是一种有效的实时监测土壤干湿状况的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VDI 土壤干湿状况 华北平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遥感影像的城市热岛容量模型及其应用--以北京地区为例 被引量:28
6
作者 周纪 陈云浩 +2 位作者 李京 翁齐浩 易文斌 《遥感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734-742,共9页
城市热岛的定量化分析对于客观刻画热岛的物理特征、了解其对城市人居环境质量的影响等具有重要意义。针对区域尺度上城市热岛遥感研究缺乏定量、有效衡量指标的状况,为充分反映热岛信号的空间变化特征,按照热岛检测-热岛信号函数模拟-... 城市热岛的定量化分析对于客观刻画热岛的物理特征、了解其对城市人居环境质量的影响等具有重要意义。针对区域尺度上城市热岛遥感研究缺乏定量、有效衡量指标的状况,为充分反映热岛信号的空间变化特征,按照热岛检测-热岛信号函数模拟-热岛容量建模的思路,建立了城市热岛容量模型。以北京城市热岛为对象的应用实例证明该模型能够综合热岛强度和热岛面积等多方面信息,满足城市热岛定量化分析的需求。研究结果表明,由于不同主导因子的影响,北京城市热岛存在显著的昼夜和季节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热岛容量 地表温度 MODIS 遥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城市不透水层覆盖度遥感估算 被引量:36
7
作者 周纪 陈云浩 +1 位作者 张锦水 李京 《国土资源遥感》 CSCD 2007年第3期13-17,27,共6页
应用线性光谱混合模型研究城市环境生物物理组成,端元的确定是其关键。城市地表同物异谱现象显著,光谱变异强烈,对于高反照率地物尤其突出。端元的光谱变异对线性光谱混合模型拟合结果产生重要影响。以同种纯净地物光谱曲线形状具有相... 应用线性光谱混合模型研究城市环境生物物理组成,端元的确定是其关键。城市地表同物异谱现象显著,光谱变异强烈,对于高反照率地物尤其突出。端元的光谱变异对线性光谱混合模型拟合结果产生重要影响。以同种纯净地物光谱曲线形状具有相似性为出发点,提出了一种端元优化选取方法,在此基础上计算了北京城市地表不透水层覆盖度。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小端元光谱变异性对线性光谱混合模型拟合结果的影响,进而提高城市不透水层覆盖度的估算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端元 光谱相似性 线性光谱混合模型 不透水层 城市生物物理组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风险认知过程的综合风险分类方法研究 被引量:15
8
作者 张鹏 李宁 +2 位作者 吴吉东 石岳 史培军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221-226,共6页
介绍了风险数值分类的方法,弥补了目前风险分类多从定性角度进行描述,缺少客观性的缺陷。以与当前生活紧密相关的44种风险为样本,基于风险管理过程和大众对风险的认知过程所关注的风险属性要素,采用Havashi数量化理论Ⅲ的数值分析法,在M... 介绍了风险数值分类的方法,弥补了目前风险分类多从定性角度进行描述,缺少客观性的缺陷。以与当前生活紧密相关的44种风险为样本,基于风险管理过程和大众对风险的认知过程所关注的风险属性要素,采用Havashi数量化理论Ⅲ的数值分析法,在MATLAB程序的支持下,计算各种风险的得分,进行风险聚类,得到综合风险分类结果。结果表明,44种风险被分成了简单风险、复杂风险、模糊风险/不确定风险。分类结果体现了国际风险管理理事会IRGC注重风险性质认知的理念,符合风险管理的实际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科学技术基础学科 综合风险分类 风险认知过程 Hayashi数量化理论Ⅲ IRGC 风险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旱过程对耕地自然生产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8
9
作者 赵媛媛 何春阳 +2 位作者 姚辉 黄庆旭 杨洋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278-284,共7页
客观评估干旱过程对耕地自然生产功能的影响有利于耕地保护中的科学决策。该文评价了干旱过程对北京耕地自然生产功能的影响。首先利用地表湿润指数来表征地表干湿程度,经Mann-Kendall方法检验出1951-2006年北京典型的干旱过程;其次利... 客观评估干旱过程对耕地自然生产功能的影响有利于耕地保护中的科学决策。该文评价了干旱过程对北京耕地自然生产功能的影响。首先利用地表湿润指数来表征地表干湿程度,经Mann-Kendall方法检验出1951-2006年北京典型的干旱过程;其次利用气象数据和桑斯维特纪念模型计算了干旱过程起始和中止年份的自然生产潜力;最后分析了干旱过程对耕地自然生产潜力的影响。主要结论如下:1951-2006年,北京总体呈变干趋势,1979-1984年和1998-2006年干旱过程比较明显;1979、1984、1998和2006年北京平均自然生产潜力分别约为1043、912、1085和872g/(m2.a),其中通州区的单位自然生产潜力最大,延庆最小;干旱过程对耕地自然生产潜力影响较大,自然生产潜力总量减少量在1979-1984年超过了10%,到1998-2006年即将达到20%。因此,在耕地管理过程中,不仅要注重耕地的数量和分布,还要考虑气候波动尤其是干旱过程对耕地生产功能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 生产力 模型 地表湿润指数 北京 MANN-KENDALL检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市平原区农田土壤蚀积特征分析 被引量:8
10
作者 王仁德 邹学勇 +1 位作者 赵婧妍 张艺磊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20-24,29,共6页
采用野外观测、风洞模拟和实验室分析等手段,对北京市平原区土壤风蚀和大气降尘两种自然过程共同作用下的农田土壤蚀积状况及其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问题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2009年研究区农田土壤风蚀强度为0.64t/hm2,风蚀物颗粒以粒... 采用野外观测、风洞模拟和实验室分析等手段,对北京市平原区土壤风蚀和大气降尘两种自然过程共同作用下的农田土壤蚀积状况及其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问题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2009年研究区农田土壤风蚀强度为0.64t/hm2,风蚀物颗粒以粒径在20~80μm的尘粒为主;大气降尘强度为1.00t/hm2,降尘颗粒以粒径在10~50μm的尘粒为主。降尘强度大于土壤风蚀强度,农田地表以沉积为主,强度约为0.36t/hm2.a。降尘粒径比风蚀物粒径明显偏细,长期的蚀积作用导致土壤粒度组成变细。降尘中重金属元素的含量明显大于土壤和风蚀物中的含量,长期沉积作用导致土壤中重金属元素的累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风蚀 大气降尘 蚀积特征 北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下储存CO_2泄漏胁迫下地表植被光谱变化特征及识别研究 被引量:6
11
作者 陈云浩 蒋金豹 +2 位作者 Michael D Steven 宫阿都 李一凡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1882-1885,共4页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成为全世界所关注的问题,而碳捕捉与储存(carbon captureand storage,CCS)技术可以减少温室气体CO2排放量,但储存在地下的CO2有泄漏的风险。本工作的目的是通过野外模拟实验,研究地表植被(甜菜)在CO2...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成为全世界所关注的问题,而碳捕捉与储存(carbon captureand storage,CCS)技术可以减少温室气体CO2排放量,但储存在地下的CO2有泄漏的风险。本工作的目的是通过野外模拟实验,研究地表植被(甜菜)在CO2轻微泄漏胁迫下其叶片叶绿素含量、水分含量及光谱变化特征,结果表明CO2泄漏胁迫的甜菜叶绿素与叶片含水量明显降低,叶片反射率在550nm减小,而在680nm增大。设计了比值指数R550/R680进行识别CO2泄漏胁迫的甜菜,发现该指数能够在胁迫发生7天后识别出胁迫的甜菜,且该指数具有较强的敏感性、稳健性及识别能力。研究结果对于未来CCS项目选址、地表生态监测评估、遥感监测CO2泄漏点等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谱特征 地下储存CO2 泄漏胁迫 甜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制定国家综合减灾战略 提高巨灾风险防范能力 被引量:22
12
作者 史培军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8,共8页
阐述了国际减灾战略的三个转变,即:从单纯减灾转变为将减灾与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从减轻灾害转变为减轻灾害风险,从国家减灾转变为全球减灾。回顾和评述了近五年我国加强减灾工作的重大行动,即:初步构建了国家和地方各主要部门与大、中... 阐述了国际减灾战略的三个转变,即:从单纯减灾转变为将减灾与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从减轻灾害转变为减轻灾害风险,从国家减灾转变为全球减灾。回顾和评述了近五年我国加强减灾工作的重大行动,即:初步构建了国家和地方各主要部门与大、中型企业应急管理体系,系统制定了国家"十一五"综合减灾规划,正确引导开办农业保险和实施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及时提出了防范和应对全球变暖引发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工作方案,全面论证了加强综合减灾能力建设的减灾战略方针。初步论述了国家综合减灾战略框架,即完成四个转变:由部门减灾转变为综合减灾,由减轻灾害转变为减轻灾害风险,由国家减灾转变为区域减灾,由加强应急响应能力建设转变为综合减灾能力建设;实施四项行动:实施国家"十一五"综合减灾规划,实施"十一五"期间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实施涉及减灾的各个行业减灾专项规划,实施大型企业综合风险(全面风险)管理工程;建设四个体系:国家综合巨灾风险防范体系,国家高灾害风险地区综合减灾范式体系,国家综合灾害风险防范信息共享体系,国家综合灾害风险防范技术服务平台体系;创新四项制度:完善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综合减灾管理体制,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的综合减灾运行机制,整合灾前备灾、灾中应急管理和灾后恢复与重建为一体的综合减灾协调机制,规范政府、企业、社区和公民各负其责的综合减灾系统法制。初步阐述了加强国家减灾能力的基本内容,即:制定国家综合减灾战略,加强综合减灾知识普及能力,加强综合减灾科技与学科支撑能力,加强综合减灾制度与组织保障能力,加强减灾物资储备与工程建设能力,加强综合减灾应急响应与信息保障能力,加强综合减灾恢复与重建能力,建立综合减灾范式,提高综合减灾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减灾 四个转变 四项行动 四个体系 四项制度 八项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3年水文土壤学与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国际学术研讨会述评 被引量:1
13
作者 张骁 赵文武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774-777,共4页
水文土壤学与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13年6月29日—30日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共有来自国内外相关领域的150余位专家学者和研究人员参会。本届会议内容主要包括:水文土壤学基本理论与地球关键带,景观-土壤-水文过程的空间... 水文土壤学与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13年6月29日—30日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共有来自国内外相关领域的150余位专家学者和研究人员参会。本届会议内容主要包括:水文土壤学基本理论与地球关键带,景观-土壤-水文过程的空间异质性与多尺度耦合,田间监测、制图与模型;会议强调在水文土壤学研究中应当注重多学科交叉、尺度转换和多功能综合监测站点建设等问题。会议认为,现阶段水文土壤学主要面临着尺度转换、技术和教育方面的挑战,同时也存在学者对水文土壤学基本概念的质疑。在今后发展中应重视多学科综合应用,通过创新技术和方法推进水文土壤学的发展。对我国水文土壤学研究主要有以下启示:(1)重视跨学科综合性人才的培养;(2)推进水文土壤学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3)加强国际交流,尽快缩短与国外的研究差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文土壤学 地球关键带 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化学物质生态风险评估与管理背景下筛选我国生态毒理试验鱼种的方法初探
14
作者 孟耀斌 李帆 +1 位作者 何寿亮 张慧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641-647,共7页
提出了以"可替换性"意义定义鱼种的生态代表性,并以鱼种对空间区域和水温的要求构建了生态代表性函数.同时,按照鱼类毒性测试的试验要求根据鱼种的体长、孵化时间以及对水温的要求构造生态毒理试验可行性函数.在收集我国各鱼... 提出了以"可替换性"意义定义鱼种的生态代表性,并以鱼种对空间区域和水温的要求构建了生态代表性函数.同时,按照鱼类毒性测试的试验要求根据鱼种的体长、孵化时间以及对水温的要求构造生态毒理试验可行性函数.在收集我国各鱼类生物、生态信息基础上,综合生态代表性和生态毒理试验可操作性对鱼种进行了初步筛选,并通过仿真考察了生态毒理试验可行性随定义函数的不确定性.提出的兼顾生态代表性与生态毒理试验可行性的方法为后续探索我国生态毒理供试生物和推进化学物质生态风险的环境管理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物质 环境管理 生态风险 生态代表性 生态毒理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湖流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 被引量:68
15
作者 李小雁 许何也 +2 位作者 马育军 王建华 孙永亮 《自然资源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85-296,共12页
研究青海湖流域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识别流域人类活动特征和分析区域生态环境演化规律及其成因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1977~2004年4期遥感影像数据为基础,采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动态度、利用程度等方法,研究了青海湖流域1977年... 研究青海湖流域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识别流域人类活动特征和分析区域生态环境演化规律及其成因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1977~2004年4期遥感影像数据为基础,采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动态度、利用程度等方法,研究了青海湖流域1977年以来的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及其空间分异规律。研究结果表明:①近年来流域内生态用地数量逐渐减少,其中水域面积净减少292.70km^2;②对草地的开垦占用是流域增加耕地的主要来源,1977~2004年因湖泊水位下降而增加的沙地面积为103.22km^2;③1977年以来,流域内除2000~2004年水域面积减少速率显著上升达0.71%外,其他主要类型土地面积变化速率不断减缓;④流域内沙地主要分布在海晏县(70%以上),90%的林地和95%以上的耕地均分布在刚察、共和两县,各县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特征存在差异;⑤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平均值为186.47,明显低于其他地区,说明人类活动对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影响较小,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研究应当更加注重自然因素的驱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区域对比 转移矩阵 动态度 利用程度 青海湖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夜间热红外光谱的地下煤火监测方法研究 被引量:27
16
作者 蒋卫国 武建军 +3 位作者 顾磊 杨波 陈强 刘晓晨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357-361,共5页
地下煤火燃烧在地表和近地面形成温度高于其周围环境的区域,可用热红外遥感技术监测地下煤火高温度区及热异常区。以内蒙古自治区乌达煤田火区为例,探索了利用不同季节夜间ASTER热红外光谱进行地下煤火监测方法。采样TES-ADE算法反演地... 地下煤火燃烧在地表和近地面形成温度高于其周围环境的区域,可用热红外遥感技术监测地下煤火高温度区及热异常区。以内蒙古自治区乌达煤田火区为例,探索了利用不同季节夜间ASTER热红外光谱进行地下煤火监测方法。采样TES-ADE算法反演地表温度,阈值分割法提取煤火区,分析地表温度的季节变化规律、夜间与白天地表温度差异、煤火区分布格局及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相对白天来说,夜间热红外光谱能够有效反演煤火区的地表温度,而且能够避免沙地、裸地与建筑物的干扰,提取的高温区基本都是煤火区;(2)相对其他季节来说,冬季热红外光谱是反演煤火区地表温度及提取煤火区的最佳时相,能有效区分煤火区与背景区;(3)冬季夜间热红外光谱能够有效监测煤火区的变化与分布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煤火 地表温度 热红外 遥感 ASTE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时相IRS-P6卫星AWiFS影像的水稻种植面积提取方法 被引量:26
17
作者 韩立建 潘耀忠 +4 位作者 贾斌 朱秀芳 刘旭拢 王双 张锦水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37-143,F0002,共8页
水稻是中国的第一大粮食作物,准确的获得水稻种植面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IRS-P 6卫星数据产品是近年来中等分辨率数据中有广泛应用前景的数据源之一,但是它在农作物种植面积提取方面的应用还有待进一步验证。选取中国典型水稻种植区... 水稻是中国的第一大粮食作物,准确的获得水稻种植面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IRS-P 6卫星数据产品是近年来中等分辨率数据中有广泛应用前景的数据源之一,但是它在农作物种植面积提取方面的应用还有待进一步验证。选取中国典型水稻种植区安徽省怀远县作为试验区,利用2005年6月24日和9月9日的两个水稻典型物候期的IRS-P 6卫星AW iFS数据对水稻种植面积识别进行了试验研究,根据两期水稻提取结果进行分区提取得到了较为准确的水稻种植面积。经过与IRS-P 6高分辨率L ISS-3识别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测量结果总体像元精度为88.58%,区域总量一致性为97.63%,略低于高分辨率识别结果。通过试验研究得到以下初步结论:1)利用多时相的IRS-P 6卫星AW iFS数据分别分类后结果,进行分区提取的方法可以较精确的提取水稻的种植面积;2)水稻种植面积同样可以利用乳熟期的IRS-P 6卫星AW iFS单期影像较准确的获得;3)IRS-P 6卫星影像数据在农作物种植面积提取应用中有巨大的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种植面积提取 IRS—P6 遥感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干旱和经济发展双重压力下的北京水资源承载力变化情景模拟研究 被引量:31
18
作者 黄庆旭 何春阳 +2 位作者 史培军 赵媛媛 杨洋 《自然资源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859-870,共12页
水资源是人与其他生命系统不可缺少的一种宝贵资源,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支撑条件。通过影响农业生产、工业生产、居民生活和环境质量,水资源影响着城市的社会经济水平。在改革开放以来的30年内,北京经历了快速的国民经济发展,但这... 水资源是人与其他生命系统不可缺少的一种宝贵资源,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支撑条件。通过影响农业生产、工业生产、居民生活和环境质量,水资源影响着城市的社会经济水平。在改革开放以来的30年内,北京经历了快速的国民经济发展,但这也对水资源造成了更大的压力,使得北京成为世界上严重缺水的大城市之一。由于未来的经济和人口发展规划对水资源供给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论文利用系统动力学(SD)的原理和方法,首先构建了气候干旱和经济发展双重压力下的北京水资源承载力模型,进而在中国北方干旱化大背景和北京城市规划目标的基础上,设计了规划发展情景、气候干旱情景和适应对策情景并进行了模拟分析。1990-2005年的模型检验结果表明该SD模型具有一定的可靠性,能在一定程度上模拟北京水资源的复杂变化过程。2006-2020年的模拟结果显示气候干旱下北京水资源可供应量减少到29.88×10^8m^3,比起2005年减少了7.62%,远低于按规划目标发展下的水资源需求量52.83×10^8m^3。在水资源的约束下,人口和经济发展受到限制,北京可承载农业总产值、工业总产值和人口分别为128.05×10^8元、3152.69×10^8元和1167.18×10^4人,远低于北京城市总体规划设想。比较3种适应对策,开展调水工程对人口承载力影响最大,依靠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影响最大,产业结构调整的作用比较小。综合各种适应对策和气候干旱作用之后,水资源可供应量、人口和经济发展承载量接近或超过规划目标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化 水资源承载力 系统动力学模型 情景模拟 北京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