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砂土上复合重力式基础承载力包络面及系泊点研究
1
作者 王乐 岳洋 +3 位作者 张春会 李钰 王荣 田英辉 《天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535-541,共7页
重力式锚固基础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环境适应性,是砂土海床上锚固海上浮式平台时较为可靠的方案.根据现有研究可知,添加裙板可提升重力式基础的各向承载力,对重力式基础打孔可减少基础所受水动力.为提升重力式锚固基础的承载能力和使用性... 重力式锚固基础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环境适应性,是砂土海床上锚固海上浮式平台时较为可靠的方案.根据现有研究可知,添加裙板可提升重力式基础的各向承载力,对重力式基础打孔可减少基础所受水动力.为提升重力式锚固基础的承载能力和使用性能,本文提出了一种带有裙板和底部打孔的复合重力式基础,可显著减少传统重力式锚固基础的成本、减少基础底部水动力、便于基础贯入土体内部.本文基于有限元极限分析方法,首先研究裙板和打孔对基础竖向承载力的耦合作用,发现裙板可提升基础承载力,打孔率较高时基础承载力降低,在临界打孔率内时基础承载力不变,随后求得临界打孔率内复合重力式基础的三维承载力包络面.考虑复合重力式基础实际运用问题时,基础的实际承载能力与锚固点位置相关,使用基础的三维承载力包络面可求得最佳锚固点位置.基于实际的波浪流参数,求得基础承受的波浪力等外荷载,建立复合重力式基础的受力模型,将复合重力式基础的受力转化为三维承载力包络面中的荷载路径,求解荷载路径与承载力包络面的交点方程式得到基础提供的系泊力,对比不同系泊点位置和系泊角度得到的系泊力,发现在重力式锚固基础底部水平系泊可以为系泊缆提供最大系泊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打孔 裙板 复合重力式基础 组合荷载 承载力包络面 系泊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往复荷载作用下黏土中板锚承载性能试验研究
2
作者 孙一飞 王乐 +2 位作者 张庭冉 张春会 田英辉 《岩土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59-666,共8页
漂浮式结构是深远海资源开发中的重要结构形式,与之通过锚链相连的锚固基础是保证其在位安全稳定的关键部分。板锚是目前常用的锚固基础形式之一,在其服役过程中会受到风、浪、流等诱发的往复荷载作用。目前,有关板锚在往复荷载作用下... 漂浮式结构是深远海资源开发中的重要结构形式,与之通过锚链相连的锚固基础是保证其在位安全稳定的关键部分。板锚是目前常用的锚固基础形式之一,在其服役过程中会受到风、浪、流等诱发的往复荷载作用。目前,有关板锚在往复荷载作用下承载性能的研究结论存在相悖之处,其承载机理还未明晰,有待进一步开展深入系统的研究。为此,利用双自由度伺服加载系统,在饱和黏土中针对平板锚开展了往复拉拔试验,研究了往复荷载中值和幅值对板锚承载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往复荷载中值和幅值的增加,板锚的承载力先提高后降低;当往复荷载的中值和幅值取值为单调抗拔极限承载力的28%±18%时,板锚的承载力提升最大,比单调抗拔极限承载力提升了10.44%;当往复荷载达到单调抗拔极限承载力的60%±18%时,土体发生严重破坏,板锚失去承载能力。依据板锚在往复荷载作用后的承载性能,为板锚服役期间的安全性评估提供了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往复荷载 极限承载力 方形板锚 黏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核归一化植被指数的中国西部四省自然保护区保护成效评估
3
作者 钟超慧 陈甲豪 +4 位作者 杨涵 金廷渊 张子嘉 胡中民 吴凯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99-1209,共11页
自然保护区作为中国西部四省(西藏自治区、四川省、青海省和甘肃省)生态系统的重要保护屏障,评估其保护成效对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但当前鲜有在不同保护级别和保护对象(野生动物、野生植物、森林生态、内陆湿地以及荒漠生态... 自然保护区作为中国西部四省(西藏自治区、四川省、青海省和甘肃省)生态系统的重要保护屏障,评估其保护成效对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但当前鲜有在不同保护级别和保护对象(野生动物、野生植物、森林生态、内陆湿地以及荒漠生态)条件下综合评估中国西部四省自然保护区保护成效的研究。针对该问题,基于核归一化植被指数(kNDVI),采用趋势分析和稳定性指标这两种方法,在不同保护级别和保护对象条件下分别从时间(保护区成立前后)和空间(保护区内外样地)维度系统地评估了中国西部四省自然保护区的保护成效。研究发现:(1)近40年(1982-2022)中国西部四省保护区的植被生长整体呈上升趋势,东部增长趋势高于西部;(2)保护区保护成效较为显著,保护区成立后虽然70%像元内植被稳定性下降,但52%像元内植被生长趋势提高;保护区内部的植被生长趋势和稳定性均优于外部;(3)时间和空间维度分析均表明国家级内陆湿地类保护区优于省级,时间维度分析显示省级野生动物类保护区优于国家级,国家级森林生态类保护区优于省级,但空间维度结果相反;(4)保护区级别的提高(从省级变为国家级)对其保护成效有积极影响,保护区处于国家级时期的保护成效优于省级。本研究可为中国保护区管护措施的完善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保护区 保护成效 核归一化植被指数(kNDVI) 稳定性 趋势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软土软化效应时单桩基础水平循环受荷的有限元数值模拟 被引量:9
4
作者 慕东霖 田英辉 +1 位作者 王乐 肖忠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740-748,I0008,共10页
海洋环境中的单桩基础受到风、波浪、海流等循环荷载长期作用,在循环荷载作用下桩和软土之间的接触面上的剪应力和桩周软土的剪切强度均会降低,从而影响桩基的承载特性。结合试验手段,通过界面剪切试验获得了Q235钢与天津滨海淤泥质软... 海洋环境中的单桩基础受到风、波浪、海流等循环荷载长期作用,在循环荷载作用下桩和软土之间的接触面上的剪应力和桩周软土的剪切强度均会降低,从而影响桩基的承载特性。结合试验手段,通过界面剪切试验获得了Q235钢与天津滨海淤泥质软黏土之间的循环界面摩擦系数,通过动三轴试验获得了天津滨海淤泥质软黏土的循环软化参数,为量化桩土界面循环摩擦特性和桩周软土循环软化特性提供了一种参数获取方法。在此基础上,结合可考虑软土应变软化效应的软土本构模型,建立了不排水软基上单桩基础受水平循环荷载作用的有限元模型,研究了单桩在受到水平循环荷载作用下的桩头位移-反力响应与桩身截面弯矩的发展规律,并获得了循环荷载作用后桩周土体软化区域的发展规律。计算结果表明:随着循环振次的增加,桩基周围土体软化区域不断发展,高水平循环位移作用下土体软化区域沿深度发展程度高,对应桩身最大弯矩出现位置下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限元数值分析 界面剪切试验 动三轴试验 单桩基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推进比下螺旋桩在砂土中安装力的离散元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王乐 李钰 +3 位作者 徐志军 刘波 张春会 田英辉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66-1176,共11页
螺旋桩作为一种颇具潜力的海上风电基础形式,其安装问题是螺旋桩能否成功应用在海上风电工程中的关键。基于离散元方法,采用PFC^(3D)模拟分析了螺旋桩在不同推进比下安装时的桩身受力情况以及对周围土体的影响。宏观上,研究了螺旋桩在... 螺旋桩作为一种颇具潜力的海上风电基础形式,其安装问题是螺旋桩能否成功应用在海上风电工程中的关键。基于离散元方法,采用PFC^(3D)模拟分析了螺旋桩在不同推进比下安装时的桩身受力情况以及对周围土体的影响。宏观上,研究了螺旋桩在不同推进比下安装时螺旋桩连杆侧壁、连杆端部、螺旋叶片上下表面的受力变化规律;微观上,分析了螺旋桩安装过程中桩周土体孔隙率、配位数及应力变化规律。研究表明:随着推进比的减小,螺旋桩安装时受到的竖向力与扭矩也随之降低,对桩周土体的扰动也更小;螺旋桩在推进比为1时安装与在推进比小于1时安装存在两种不同的安装机制。研究结果对进一步确定螺旋桩在不同推进比下的安装条件具有一定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螺旋桩 推进比 砂土 离散元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底管道边界条件类型及其对走管行为的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张春会 赵文豪 +4 位作者 田英辉 王乐 岳宏亮 佘虹宇 宋明洁 《河北科技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98-206,共9页
针对深海海底管道两端通常与井口、悬链线立管、器管收集器等相连,管道端部边界条件复杂的情况,为了探究不同的管道边界条件对走管行为的影响,将海底管道端部边界条件简化为3种类型,即类型Ⅰ两端水平力、类型Ⅱ一端水平力一端倾斜力和... 针对深海海底管道两端通常与井口、悬链线立管、器管收集器等相连,管道端部边界条件复杂的情况,为了探究不同的管道边界条件对走管行为的影响,将海底管道端部边界条件简化为3种类型,即类型Ⅰ两端水平力、类型Ⅱ一端水平力一端倾斜力和类型Ⅲ一端弹性边界一端水平力,建立不同边界条件下海底管道走管数值模型,对比分析不同类型边界条件下海底管道走管行为。结果表明:类型Ⅱ边界条件与类型Ⅰ相比,随着管道端部拉力倾角增加,管道轴向拉力减小,走管量也减小,管道拉力倾角从0°增至60°,最大轴向拉力减小6.73%,走管率减小50%,这意味着悬链线立管形态改变,使得作用于海底管道的拉力方向改变,相应的海底管道走管量也随之改变;类型Ⅲ与类型Ⅰ边界条件相比,类型Ⅰ边界条件下海底管道走管率为恒值,随着升降温循环次数的增加,海底管道走管量近似线性增长;类型Ⅲ边界条件下海底管道走管率受器管收集器弹性刚度影响,弹性刚度越大,第1次升降温循环走管率越大;随着升降温循环次数增加,管道走管率快速衰减,直至为0,类型Ⅲ边界条件下多次升降温循环最终走管量通常小于类型Ⅰ。3类边界条件下海底管道走管行为差异很大,可为实际工程中分析海底管道端部边界条件类型、选定合适的边界条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工程 管道边界条件 器管收集器 倾斜拉力 走管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被困空腔对T-bar循环贯入软黏土流动特性影响的试验研究
7
作者 李永靖 郑晓明 +4 位作者 田英辉 王乐 张春会 王智超 岳宏亮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8-115,共8页
为观测和分析T-bar循环贯入过程中被困空腔对软黏土流动特性的影响,利用Laponite RD、焦磷酸钠和去离子水配制透明黏土,自制由加载设备、CCD相机、激光器和控制系统组成的T-bar循环贯入试验装置,开展T-bar在透明黏土中的循环贯入试验。... 为观测和分析T-bar循环贯入过程中被困空腔对软黏土流动特性的影响,利用Laponite RD、焦磷酸钠和去离子水配制透明黏土,自制由加载设备、CCD相机、激光器和控制系统组成的T-bar循环贯入试验装置,开展T-bar在透明黏土中的循环贯入试验。结果表明:T-bar初次贯入过程中,被困空腔影响土体绕探头的流动,土体不能进入全流动状态;T-bar初次上拔过程中,被困空腔与探头发生脱离,悬浮于探头上方,对土体流动的影响逐渐减弱,T-bar上拔2倍探头直径深度时土体流动不再受被困空腔影响,进入到全流动状态;第2—第10次循环贯入过程中,被困空腔稳定悬浮于土中,不影响土体流动,T-bar贯入1倍探头直径深度时土体流动表现为全流动状态;被困空腔对于T-bar循环贯入测试结果无显著影响,在T-bar初次贯入被困空腔阶段下通过T-bar循环贯入测试软黏土重塑强度是合理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透明黏土 T-bar 循环贯入试验 被困空腔 流动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饱和压实土率敏性及蠕变时效特征试验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王智超 罗磊 +1 位作者 田英辉 张春会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1816-1824,1844,共10页
为研究部分饱和状态下高填方回填土工后长期变形,对非饱和压实土在可控基质吸力下分别开展率敏性和蠕变试验,并分析两者间时效对应关系。率敏性试验采取不同加载速率的三轴剪切,分析基质吸力(0、100、200、300 kPa)、加载速率(0.40、0.0... 为研究部分饱和状态下高填方回填土工后长期变形,对非饱和压实土在可控基质吸力下分别开展率敏性和蠕变试验,并分析两者间时效对应关系。率敏性试验采取不同加载速率的三轴剪切,分析基质吸力(0、100、200、300 kPa)、加载速率(0.40、0.02mm/min)以及超固结比(1、4和8)对土体强度和变形特征的影响,并确定三轴剪切蠕变的三级加载应力水平为抗剪强度的0.45、0.65、0.85倍;在4种可控基质吸力(0、100、200、300 kPa)下参考陈氏加载法,按三应力水平分级加载开展非饱和压实土三轴剪切蠕变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随着基质吸力的增加,其率敏性参数ρ减小,其率敏性降低;随着基质吸力逐渐增大,其蠕变初始最大速率、稳定蠕变速率以及蠕变变形量均显著减小;蠕变试验确定的应变速率-应变关系线与率敏性试验获得的应变速率-应变数据点基本吻合,证明两者间存在一定时效对应关系,且随着基质吸力的增大,这种时效对应关系更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饱和土 土-水特征 基质吸力 超固结 率敏性 蠕变 时效对应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坠物撞击海底管道损伤的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 被引量:2
9
作者 张春会 赵文豪 +5 位作者 田英辉 牛习现 王乐 黄鑫 佘虹宇 齐晓亮 《河北科技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502-512,共11页
为预测坠物撞击饱和黏土海床上海底管道的损伤,建立了坠物撞击下饱和黏土海床与海底管道相互作用的动力有限元模型,结合海底管道实际工作条件的变化范围,分析坠物撞击能量、管道直径、壁厚、钢材等级、内压、海床土不排水抗剪强度6个参... 为预测坠物撞击饱和黏土海床上海底管道的损伤,建立了坠物撞击下饱和黏土海床与海底管道相互作用的动力有限元模型,结合海底管道实际工作条件的变化范围,分析坠物撞击能量、管道直径、壁厚、钢材等级、内压、海床土不排水抗剪强度6个参数对海底管道损伤的影响规律,将6个参数作为输入层参数,以管道损伤作为输出参数,将数值模拟结果作为训练样本,通过学习和训练构建形成了海底管道损伤预测的BP神经网络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坠物撞击能量越大,管道损伤越大,管道损伤增长速率随坠物撞击能量的增大而趋缓;管道直径、壁厚、内压、管道屈服强度增加,管道损伤减小;饱和黏土海床不排水抗剪强度越大,管道损伤越大。建立的海底管道损伤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仅需要坠物撞击能量、管道直径、壁厚、钢材等级、内压和海床土不排水抗剪强度6个参数,模型简单、便捷,能够较好地预测饱和黏土海床海底管道受坠物撞击的损伤,数值算例涵盖了常见饱和黏土海床海底管道的工作条件,具有很好的适用性,为海底管道损伤预测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工程 海底管道损伤 坠物撞击 BP神经网络 预测模型 饱和黏土海床 不排水抗剪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砂土海床海底管道贯入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3
10
作者 郑晓明 张春会 +2 位作者 李雪婷 田英辉 李永靖 《河北科技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440-448,共9页
为预测砂土海床海底管道贯入深度,在ABAQUS下建立了砂土海床海底管道贯入的耦合欧拉-拉格朗日有限元模型,模拟海底管道在风浪流及自重等荷载作用下贯入砂土海床的过程,研究了管-土界面摩擦系数、砂土内摩擦角、剪胀角及弹性模量对管道... 为预测砂土海床海底管道贯入深度,在ABAQUS下建立了砂土海床海底管道贯入的耦合欧拉-拉格朗日有限元模型,模拟海底管道在风浪流及自重等荷载作用下贯入砂土海床的过程,研究了管-土界面摩擦系数、砂土内摩擦角、剪胀角及弹性模量对管道贯入深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海底管道贯入过程中,管道两侧海床隆起,在海床土体内形成了自管道底部延伸至海床表面的连续滑动面,砂土破坏表现为整体剪切破坏形式;管-土界面摩擦系数、砂土内摩擦角及剪胀角均会影响砂土海床海底管道贯入深度,其中砂土内摩擦角对海底管道贯入深度影响最大,而砂土弹性模量则对海底管道贯入深度没有显著影响。海底管道贯入阻力随管-土界面摩擦系数、砂土内摩擦角和剪胀角增加而呈幂函数增大。所提海底管道贯入深度预测公式考虑了管-土界面相互作用和砂土力学特性的影响,能准确预测砂土海床中管道的贯入深度,可为砂土海床海底管道在位稳定性评估提供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工程 海底管道 砂土海床 耦合欧拉-拉格朗日法 竖向贯入 深度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南水电开发项目参与方合作博弈研究
11
作者 何威威 唐文哲 +1 位作者 尉永平 王腾飞 《项目管理技术》 2014年第1期84-88,共5页
西南水电在我国能源结构中占有重要比重,研究西南水电开发项目参与方合作博弈对于解决各参与方之间利益冲突问题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基于伙伴关系合作理念,构建合作意愿度模型,并通过西南水电开发项目利益相关者合作现状对实地调... 西南水电在我国能源结构中占有重要比重,研究西南水电开发项目参与方合作博弈对于解决各参与方之间利益冲突问题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基于伙伴关系合作理念,构建合作意愿度模型,并通过西南水电开发项目利益相关者合作现状对实地调研所收集的数据进行验证。理论方面,揭示了参与方初始合作意愿度越高,收益水平就越高,并且引入激励机制有助于改善合作效果、提升合作收益;应用方面,提出西南水电开发项目应注重根据参与方的特点建立相应的合作机制,例如加强设计与承包商间的有效沟通和业主对设计的绩效评价与激励等,以提升项目绩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作博弈 伙伴关系 水电项目 激励机制 收益
原文传递
钢结构模块化施工及其在中国建筑业中的应用 被引量:4
12
作者 Tharaka Gunawardena Priyan Mendis 《钢结构(中英文)》 2020年第2期66-73,共8页
模块化施工是建筑行业几十年来各种预制技术的进步,是将这些技术集成到提供整体解决方案的平台。由于施工速度快、现场工作量小,故模块化施工正成为现代建筑业中较为流行的施工方法。钢材在模块化结构中应用非常广泛,为设计多用途结构... 模块化施工是建筑行业几十年来各种预制技术的进步,是将这些技术集成到提供整体解决方案的平台。由于施工速度快、现场工作量小,故模块化施工正成为现代建筑业中较为流行的施工方法。钢材在模块化结构中应用非常广泛,为设计多用途结构时提供了一种更为有效的选择。这种结构既易于安装,模块相对较轻,又适合拆卸。在中国钢铁工业持续快速发展的同时,将钢材应用于模块化施工等现代建筑技术,将在国内外产生巨大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场外制造 体量施工 多层建筑 中国钢铁工业
原文传递
地理设计中的优化
13
作者 伊恩.毕夏普 陈立欣 《景观设计学(中英文)》 2013年第6期64-74,共11页
在景观决策中采用优化算法已经被看作是设计过程的对照。实际上,迈克尔·F·古特柴尔德已明确地将最优化、小尺度(small-d)设计归为运筹学和管理科学的一部分,并将其与隶属于景观设计与规划的大尺度(big-d)设计进行了区分[1]。... 在景观决策中采用优化算法已经被看作是设计过程的对照。实际上,迈克尔·F·古特柴尔德已明确地将最优化、小尺度(small-d)设计归为运筹学和管理科学的一部分,并将其与隶属于景观设计与规划的大尺度(big-d)设计进行了区分[1]。本文论证了通过优化技术与地理设计技术的结合,以促进形成而非缩小景观设计或规划的决策空间。古特柴尔德认为优化并不一定局限于形成单一的决策方案,而是通过对目标和限制因素(空间和全球性)的调控,产生一系列不同的决策方案。优化算法的优势在于众多的决策方案是位于非支配集中的。当用户使用互动式地理设计工具来勾勒形状和编辑属性时,无论以何种标准衡量,所得到的许多解决方案都将次于另一些解决方案。优化方法能够剔除这些劣等方案,有利于设计师和利益相关者的决策过程。空间及其属性抉择的互动过程非常重要;然而真正的挑战在于构建能够将这些功能与稳健优化算法相联系的系统。本文总结了森林管理和区域景观规划的各种可能性,并探索了抉择过程中的快速响应时间,这能够支持在非劣等方案间做出选择,以及应对随时间变化的不确定性和环境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理设计 优化 森林管理 区域规划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