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93篇文章
< 1 2 5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百年反思 被引量:5
1
作者 黄霖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68-79,共12页
本文在反思近百年来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基础上,就当前学界认识颇有分歧而重要的一些问题,诸如研究的价值取向、基本理路、课题选择、理论指导、基本方法、对象界定、主要视点、视域覆盖及立场追求等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希望能有助于21世... 本文在反思近百年来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基础上,就当前学界认识颇有分歧而重要的一些问题,诸如研究的价值取向、基本理路、课题选择、理论指导、基本方法、对象界定、主要视点、视域覆盖及立场追求等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希望能有助于21世纪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健康地展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 21世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路径与方法的新思考 被引量:1
2
作者 许建平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124-131,共8页
从历史事实出发推衍文学与考察文学作品中的历史文化情状的传统研究路径与方法 ,使得古代文学研究一开始便具有厚重的历史感、实证感 ,成为史学日益扩大的分枝 ,文学在这一领域始终处于第二位置。这种研究对象地位失落是史———文——... 从历史事实出发推衍文学与考察文学作品中的历史文化情状的传统研究路径与方法 ,使得古代文学研究一开始便具有厚重的历史感、实证感 ,成为史学日益扩大的分枝 ,文学在这一领域始终处于第二位置。这种研究对象地位失落是史———文———史的学术思维路径与以实证为宗的研究方法的直接结果。鉴于此 ,本文意在探讨一种从文本语义分析入手 ,以形式结构分析为核心 ,从形式结构依次探寻隐含于其内的情感结构、心理结构、人性发展情状 ,最终凝视文学价值本身的由内而外再由外而内的学术路径和以分析为主的研究方法 ,并从理论与文学实例的分析中初步说明这一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本 语像 结构 情感 心理 人性情状 学术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外现存集部汉籍与中国文学研究——以日本现存汉籍为中心 被引量:2
3
作者 黄仁生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68-177,共10页
在具有悠久传统的四部分类文献中,集部文献无疑是中国文学研究领域最重要的研究对象。结合以往学术界整理和研究中外集部汉籍的成果,从学科建设的角度,以日本现存汉籍为中心,着重就海外现存集部汉籍的调查与考证、中国集部古籍在海外的... 在具有悠久传统的四部分类文献中,集部文献无疑是中国文学研究领域最重要的研究对象。结合以往学术界整理和研究中外集部汉籍的成果,从学科建设的角度,以日本现存汉籍为中心,着重就海外现存集部汉籍的调查与考证、中国集部古籍在海外的传播与影响、海外现存集部汉籍的整理与研究等问题进行探讨,从而提出一些有利于推动中国文学研究走向深入的思路和设想是很有必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部汉籍 日本 调查与考证 传播与影响 整理与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文学批评近现代转型研究”论纲 被引量:3
4
作者 黄霖 黄念然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03-107,共5页
本文认为,中国文学批评近现代转型研究应当在形态学、价值学、发生学等方法与角度的立体观照下,沿着现象描述→规律整合→学理反思这样一个基本路径来展开,才能取得较好的学术效果。文章梳理了中国文学批评近现代转型过程中的十个主要现... 本文认为,中国文学批评近现代转型研究应当在形态学、价值学、发生学等方法与角度的立体观照下,沿着现象描述→规律整合→学理反思这样一个基本路径来展开,才能取得较好的学术效果。文章梳理了中国文学批评近现代转型过程中的十个主要现象;从机制、进程、价值、格局四个方面揭示了中国文学批评近现代转型的基本规律,并对未来文学批评的建构与发展作了反思与前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批评 近现代 转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文学古今演变研究”笔谈——中国文学古今演变研究的意义和效应 被引量:12
5
作者 章培恒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119-121,共3页
作为“中国文学古今演变研究”的首倡人,章培恒重点指认了“孤立”研究的弊端,即难以从总体上认识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到现代文学的历史过程;古代文学、现代文学如果不能互为“坐标”,将极大地影响对双方所作出的价值判断。胡明认为,... 作为“中国文学古今演变研究”的首倡人,章培恒重点指认了“孤立”研究的弊端,即难以从总体上认识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到现代文学的历史过程;古代文学、现代文学如果不能互为“坐标”,将极大地影响对双方所作出的价值判断。胡明认为,通过古今演变与历史贯通的研究方法,可使研究对象吐露其隐蔽的、内在的和深层的信息,提供其生命史各个发展阶段生理、心理衍化成熟的关键秘密。黄曼君从古今文学“对话”的角度考察了精神启蒙、个性解放文学观范式的建构与重构,深入思考了如何对待古代文学资源的传统观这一重要问题。关爱和深入分析了梁启超所倡导、力行的文学界革命在20世纪初年文学演变中的重要地位和价值,并由此说明了近代文学在整个中国文学发展演变中所发挥的承上启下的历史作用。梅新林从中国文学古今演变的学科生成与内在逻辑出发,对作为这一学科范式学理基础与逻辑构架的“古代—现代”、“西方—本土”、“文学—文化”三重维度结构做了科学论证。廖可斌认为,倡导“中国文学古今演变研究”的潜在意义在于解构一些既有的文学史观念,打破现行文学学科分类和管理体制,拓展、丰富文学研究的领域和内容,进一步解放学术生产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学 古今演变 文学源流 贯通古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中国文学古今演变”研究的三点感想 被引量:5
6
作者 黄霖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86-88,共3页
贯通中国古代文学—现代文学研究的"中国文学古今演变研究"最先由复旦大学中国文学研究中心章培恒先生倡导。自2001年11月由复旦大学中国文学研究中心和浙江师范大学中国文学与文化研究所联合举办首届"中国文学古今演变... 贯通中国古代文学—现代文学研究的"中国文学古今演变研究"最先由复旦大学中国文学研究中心章培恒先生倡导。自2001年11月由复旦大学中国文学研究中心和浙江师范大学中国文学与文化研究所联合举办首届"中国文学古今演变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以来,至2010年12月由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浙江师范大学文学与文化研究所、复旦大学古籍研究所、《文学评论》编辑部联合举办第五届"中国文学古今演变研究"学术研讨会,期间已走过了十年的艰难探索之路。一方面,在学术界同人的共同努力下,无论在研究实践还是学理思考上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同时还存在着诸多困惑与歧见。值此新世纪第二个十年来临之际,的确到了一个需要对过去十年的探索之路进行全面总结,进而走向更为深入的学理逻辑思考与学术体系建构的时间节点。为此,我们借助《河北学刊》发表一组专题讨论文章,以期进一步推动中国文学古今演变研究向纵深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学 古今演变 学理逻辑 体系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古代小说目录学研究的视角与方法 被引量:3
7
作者 黄毅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89-96,共8页
小说目录学的研究是小说研究的基础,由于中国小说创作、传播的复杂性,以往这方面的工作还做得不够。小说目录学的研究视角和方法,可以归纳为这几个方面:小说观念的确定、小说文本的收集和整理、小说类型的划分、小说书目的排列顺序。
关键词 中国古代小说 目录学 视角和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为转型期的中国文学史破解疑案——推介樽本照雄的《清末小说研究集稿》 被引量:2
8
作者 范伯群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37-247,共11页
日本的樽本照雄是研究中国清末民初小说的专家。他的《清末小说研究论集》破解了清末民初小说研究中的若干疑案,推翻了一些过去被视为“定论”的错误论断。他学风严谨:挖掘原始资料,进行认真考证,弄清事实真相,是他在研究中所遵循的基... 日本的樽本照雄是研究中国清末民初小说的专家。他的《清末小说研究论集》破解了清末民初小说研究中的若干疑案,推翻了一些过去被视为“定论”的错误论断。他学风严谨:挖掘原始资料,进行认真考证,弄清事实真相,是他在研究中所遵循的基本准则。“发现”是他治学中的“关键词”:“在过去的研究成果上要是没有加上新的‘发现’,那么这篇论文就不值得发表。”樽本数十年如一日,坚持办刊,推动清末民初小说研究,特别重视与中国学者的学术交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说研究 清末民初 中国文学史 樽本照雄 疑案 转型期 推介 “关键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癸卯学制与古代文学教育的转型 被引量:2
9
作者 王希明 《教育评论》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49-152,共4页
癸卯学制在清末救亡图存的背景下颁布,确立了"中国文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地位。癸卯学制从教育目的、内容和方式方面,对传统文学教育进行了巨大变革。癸卯学制的颁布可以看作古代文学教育转型的标志。随之产生的中西学术思... 癸卯学制在清末救亡图存的背景下颁布,确立了"中国文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地位。癸卯学制从教育目的、内容和方式方面,对传统文学教育进行了巨大变革。癸卯学制的颁布可以看作古代文学教育转型的标志。随之产生的中西学术思想冲突、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思想的冲突,以及新的不均衡问题,对今天的大学古代文学教育以及中小学文言文教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仔细考察这一段历史,对我们解决当前的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癸卯学制 古代文学教育 转型 文言文教学 现代性 语言教育 文学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文学古今演变研究绪论 被引量:7
10
作者 黄仁生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5期75-84,共10页
近几年来,学术界提倡中国文学研究应打通古今的呼声颇高,其宗旨主要在于突破学科区隔的壁垒,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作贯通性的研究。因而在越来越多的同仁把它作为一种视角和方法运用于个案研究的同时,有必要结合学科建设的需要就相关的基本... 近几年来,学术界提倡中国文学研究应打通古今的呼声颇高,其宗旨主要在于突破学科区隔的壁垒,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作贯通性的研究。因而在越来越多的同仁把它作为一种视角和方法运用于个案研究的同时,有必要结合学科建设的需要就相关的基本问题进行学理思考,包括古今内涵的界定、与传统文论中通变说的联系、文学史的分期、开展中国文学古今演变研究的现实意义以及具体的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学 古今演变 学科建设 文学史分期 研究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古代小说研究要追求“化境”——兼评李桂奎《中国小说写人学》 被引量:1
11
作者 黄霖 《明清小说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302-307,共6页
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国的叙事文学研究先是一边倒地宗奉"典型"论,后是一阵风地应用"叙事学",存在着生搬硬套、生吞活剥西方文论的现象。为此,我呼吁中国古代小说研究要追求融通古今中外文论的"化境"。根据... 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国的叙事文学研究先是一边倒地宗奉"典型"论,后是一阵风地应用"叙事学",存在着生搬硬套、生吞活剥西方文论的现象。为此,我呼吁中国古代小说研究要追求融通古今中外文论的"化境"。根据几年前构建"中国化"写人理论体系的设想,李桂奎的《中国小说写人学》不仅在接受西方文论启发时实证实悟到了不少新鲜的东西,而且注意了理论构建的"中国化",为步入"化境"进行了可贵的探索。我们要继续不断地努力,使中国古代小说研究既做到食古而化,又达到食西而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境 中国化 写人学 小说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韩国“汉学”向“中国学”转型之沉重一页——日据朝鲜时期京城帝国大学的“中国学”研究及其影响 被引量:2
12
作者 陈广宏 《韩国研究论丛》 2005年第1期254-275,共22页
本文拟以日据朝鲜时期京城帝国大学所建立的"中国学"研究体制及其影响为中心,探考韩国近代史上开始由传统"汉学"向作为现代人文学科之"中国学"转型的痛苦而复杂的历程。有关"汉学"与"中国... 本文拟以日据朝鲜时期京城帝国大学所建立的"中国学"研究体制及其影响为中心,探考韩国近代史上开始由传统"汉学"向作为现代人文学科之"中国学"转型的痛苦而复杂的历程。有关"汉学"与"中国学"的概念,是长期以来夹缠不清因而一直存在着争议的一个问题。这里使用的"中国学"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学 汉学研究 帝国大学 朝鲜人 中国文学 日本汉学 中国哲学 讲座教授 中国语 人文学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46-1979:韩国中国文学研究格局的形成及其早期发展 被引量:2
13
作者 陈广宏 《韩国研究论丛》 2007年第2期316-333,共18页
上篇韩国的中国文学研究,是韩国中国学研究发展最为迅速、也是最为大宗的一个分支领域。它根植于本民族的汉学传统,随着世界范围内现代学术体系的形成、发展和传播,随着现代国家的建立。
关键词 中国文学研究 丁来东 车柱环 成均馆 首尔大学 《中国文学史》 中国学报 中国学研究 传奇小说 小说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近代文学研究三十年回顾与前瞻
14
作者 黄霖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5-6,共2页
大家早上好!今天,我们在湖南这个在中国近代历史上思想活跃、人才辈出、文学繁荣的地方开年会,首先要感谢湖南大学文学院的大力支持,感谢他们为这次会议的筹备与召开,付出了辛勤的劳动,作出了精心的安排,为我们大家在一起切磋创造了很... 大家早上好!今天,我们在湖南这个在中国近代历史上思想活跃、人才辈出、文学繁荣的地方开年会,首先要感谢湖南大学文学院的大力支持,感谢他们为这次会议的筹备与召开,付出了辛勤的劳动,作出了精心的安排,为我们大家在一起切磋创造了很好的条件,在这里,请允许我代表中国近代文学学会,向湖南大学和文学院的领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近代文学 近代文学研究 回顾与前瞻 三十年 湖南大学 近代历史 人才辈出 文学繁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46—1979:韩国中国文学研究格局的形成及其早期发展
15
作者 陈广宏 《韩国研究论丛》 2007年第4期400-423,共24页
下篇自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开始,上述韩国建国后培养的新一代学者精英陆续完成在台湾或本国的研究生学业,正式进入大学任教,成为中国文学教学与研究持续发展的生力军。如在汉城大学,金学主、李炳汉于1966年开始担当中文系的专任教授,其后... 下篇自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开始,上述韩国建国后培养的新一代学者精英陆续完成在台湾或本国的研究生学业,正式进入大学任教,成为中国文学教学与研究持续发展的生力军。如在汉城大学,金学主、李炳汉于1966年开始担当中文系的专任教授,其后,在1975年,随着汉城大学综合化体制的形成,自1969年起在教养课程部任教的金时俊、崔完植亦转入中文系;同年8月,车相辕教授退休,又有洪寅杓加盟专任教授的队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学研究 车柱环 小说研究 王维诗 成均馆 时俊 丁来东 中国学报 乐府诗 许世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遮蔽与理应遮蔽——张爱玲为中心的文学史书写研究
16
作者 王荣 《河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4期79-85,共7页
张爱玲在文学史上的遭际与其传奇身世一样也堪称传奇,其在文学史上的起落虽然涉及众多缘由,但最关键的恐怕还是文学史书写本身。集中分析以张爱玲为中心,探究其被新中国成立后文学史遮蔽的原因,集中分析了新中国成立后文学史著的特点以... 张爱玲在文学史上的遭际与其传奇身世一样也堪称传奇,其在文学史上的起落虽然涉及众多缘由,但最关键的恐怕还是文学史书写本身。集中分析以张爱玲为中心,探究其被新中国成立后文学史遮蔽的原因,集中分析了新中国成立后文学史著的特点以见出其内在的书写规律,并进一步将目光转向操纵这一书写规律的决定因素——权力政治的影响,借由西方马克思主义、葛兰西以及福柯等人的理论来分析解释这一外围因素的操作过程,见出在政治权力影响下文学史对作家的有意遮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史与文学史书写 张爱玲 福柯 葛兰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許文雨《詩品》研究考述——兼論中國古代文論研究範式的現代轉型
17
作者 楊焄 《中华文史论丛》 CSSCI 2021年第3期353-396,405,共45页
許文雨所撰《詩品釋》是現代最重要的《詩品》注本,後經修訂擴充爲《文論講疏》,仍以鍾嶸的文學觀貫穿終始,足見他對此書用功至深。在研究《詩品》的過程中,他既注重文獻史料的積累與開掘,也兼顧學界成果的借鑑與批判;在後續勘訂時又精... 許文雨所撰《詩品釋》是現代最重要的《詩品》注本,後經修訂擴充爲《文論講疏》,仍以鍾嶸的文學觀貫穿終始,足見他對此書用功至深。在研究《詩品》的過程中,他既注重文獻史料的積累與開掘,也兼顧學界成果的借鑑與批判;在後續勘訂時又精益求精,補苴隙漏,使其疏釋更臻完備。爲深入抉發《詩品》的内涵意藴,他借鑑源自史部的長編考異法,探摭歷代評論,參以考辨評析;還隨時比勘詩作,融入個人研讀心得。在同行學者或致力於稽考史料,或侧重於訓詁字句之際,許文雨開始自覺探求鍾嶸的撰例義理,提出“分體置品”的假設,藉以梳理詩人源流與相應品第之間的關聯,並由此對晚近以來中國古代文論的研究範式進行了撿討和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許文雨 《詩品釋》 《文論講疏》 古代文論 範式轉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以古文为时文”所引发的文学效应
18
作者 陈晨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年第2期100-105,共6页
明清时期,“以古文为时文”之说超越不同文派而具有广泛社会基础,由此促成明清古文与时文的互动,出现了“时文古”与“古文时”这两种文学现象。在本质上,明清官方将“以古文为时文”视为推行其文治的重要措施,认为藉此可使时文臻至“... 明清时期,“以古文为时文”之说超越不同文派而具有广泛社会基础,由此促成明清古文与时文的互动,出现了“时文古”与“古文时”这两种文学现象。在本质上,明清官方将“以古文为时文”视为推行其文治的重要措施,认为藉此可使时文臻至“清真古雅”,从而实现文统、道统与治统的合一。在“以古文为时文”之说盛行的背景下,唐宋古文成为明清科举士子汲取文法的渊薮,由此其在明清的经典化地位得以确立,而秦汉派、唐宋派、桐城派等不同文派的兴衰也与此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古文为时文 文体互动 文学效应 文学生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视野下的中国文学研究
19
《国际学术动态》 2008年第2期7-8,共2页
2007年8月16~19日,来自美国、日本、韩国和中国的40余位知名学者参加了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举办的“现代视野下的中国古代文学与文论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接受论文50余篇,就中国文学与文... 2007年8月16~19日,来自美国、日本、韩国和中国的40余位知名学者参加了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举办的“现代视野下的中国古代文学与文论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接受论文50余篇,就中国文学与文论的前沿性问题展开了深入广泛的研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文学 视野 国际学术研讨会 人文社会科学 复旦大学 研究基地 教育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心目中的中国现代文学史框架 被引量:15
20
作者 范伯群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78-86,共9页
进入20世纪之后,知识精英的小说理论促成了通俗文学的大繁荣,形成了一个文学中的继承改良派。“五四”前后,知识精英们在理论与创作上均有上乘表现,他们以借鉴革新的姿态在本民族发动了一场文学革命。在知识精英文学与市民大众文学的剧... 进入20世纪之后,知识精英的小说理论促成了通俗文学的大繁荣,形成了一个文学中的继承改良派。“五四”前后,知识精英们在理论与创作上均有上乘表现,他们以借鉴革新的姿态在本民族发动了一场文学革命。在知识精英文学与市民大众文学的剧烈碰撞中,出现了一个“接编—另办”模式,读者需求的多样性决定了文学多元共生的内在规律。嗣后虽用行政或半行政手段使市民大众文学出现了30年断层,但随着“引进热”又掀起了一个“重印热”,促使人们自省文学的生态平衡的必然性与“因势利导”的必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代文学史 继承改良 借鉴革新 生态平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