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0篇文章
< 1 2 2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血液科医院感染致病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吴蓓倩 冷海燕 +3 位作者 丁天凌 柏岚 阮斐怡 许小平 《中国医药导刊》 2008年第8期1222-1223,共2页
目的:分析血液科住院病人医院感染致病菌分布及耐药情况。方法:回顾性研究我院发生医院感染的血液病住院病人2003年11月~2007年11月细菌送检阳性的390份标本,药敏试验用Kirby-Bauer法。结果:390株细菌依次分布于呼吸道分泌物、尿液、... 目的:分析血液科住院病人医院感染致病菌分布及耐药情况。方法:回顾性研究我院发生医院感染的血液病住院病人2003年11月~2007年11月细菌送检阳性的390份标本,药敏试验用Kirby-Bauer法。结果:390株细菌依次分布于呼吸道分泌物、尿液、血液等标本。G^-菌占62.05%,G^+菌37.95%。单纯的头孢类和青霉素类抗生素除头孢他啶外,对G^-菌的敏感性不高,而碳青霉烯类、加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头孢三代类和青霉素类对G^-菌敏感性较高。G^+菌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100%敏感,而对各种头孢类、青霉素类和喹诺酮类抗生素均显示出很高的耐药性;咽拭子及血标本中的金黄色葡萄球菌100%耐甲氧西林,仅万古霉素及替考拉宁100%敏感。结论:我院血液科医院细菌感染仍以G^-菌为主,G^+菌的比例处于上升趋势。呼吸道感染最常见。金黄色葡萄球菌100%耐甲氧西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病 院内感染 致病菌 药物敏感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液科侵袭性真菌感染治疗时机及治疗药物的合理使用 被引量:1
2
作者 陈字 陈勤奋 《上海医药》 CAS 2011年第1期4-6,共3页
侵袭性真菌感染(IFI)是指真菌侵人人体,在组织、器官或血液中生长、繁殖,并导致组织损伤及炎症反应的疾病。近年来,随着对IFI认识和研究的深入,IFI的高发生率和高死亡率越来越受到重视。同时,各种新的抗真菌药物的不断上市也使... 侵袭性真菌感染(IFI)是指真菌侵人人体,在组织、器官或血液中生长、繁殖,并导致组织损伤及炎症反应的疾病。近年来,随着对IFI认识和研究的深入,IFI的高发生率和高死亡率越来越受到重视。同时,各种新的抗真菌药物的不断上市也使得抗真菌治疗的临床策略和药品市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血液病患者因自身免疫力缺陷、使用放化疗或免疫抑制剂以及常合并粒细胞缺乏症等因素,是IFI的高危人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侵袭性真菌感染 血液科 治疗药物 治疗时机 粒细胞缺乏症 组织损伤 抗真菌治疗 抗真菌药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故事性讲课在血液科临床实习小讲课中的应用 被引量:3
3
作者 陈字 《中华全科医学》 2008年第10期1055-1056,共2页
关键词 血液科 临床实习 教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家综合性医院冰冻血浆的输注调查 被引量:9
4
作者 陈勤奋 郑鹤清 +4 位作者 谈婕瑾 顾艳 杨李辉 乌宇波 谢毅 《中国输血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482-484,共3页
关键词 冰冻血浆 适应证 输血指南 规范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ET2基因在血液系统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5
作者 李爽 王小钦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836-841,共6页
几年前发现了TET基因家族。最近研究表明,TET2(TET基因家族成员2)在DNA去甲基化修饰、表观遗传调控及骨髓造血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一系列骨髓恶性肿瘤中,包括骨髓增殖性肿瘤、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及白血病也检测到TET2突变,揭示了TET2肿... 几年前发现了TET基因家族。最近研究表明,TET2(TET基因家族成员2)在DNA去甲基化修饰、表观遗传调控及骨髓造血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一系列骨髓恶性肿瘤中,包括骨髓增殖性肿瘤、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及白血病也检测到TET2突变,揭示了TET2肿瘤抑制基因的作用。本文对TET2基因在血液系统疾病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包括TET基因的表观遗传调控功能,TET2基因与骨髓造血调控和TET2基因与血液系统疾病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ET2 表观遗传学 骨髓增殖性肿瘤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白血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辐照血液的循证输注 被引量:4
6
作者 朱萍 李佩 《中国输血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149-1151,共3页
输血相关移植物抗宿主病(transfusion-associated graftversus-host disease,TA—GVHD)是免疫功能低下的受血者输入含有免疫活性的淋巴细胞(主要是T淋巴细胞)的血液或血液成分后发生的致命免疫并发症,是输血的最严重不良反应之一... 输血相关移植物抗宿主病(transfusion-associated graftversus-host disease,TA—GVHD)是免疫功能低下的受血者输入含有免疫活性的淋巴细胞(主要是T淋巴细胞)的血液或血液成分后发生的致命免疫并发症,是输血的最严重不良反应之一,发生率为0.1%~1%,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死亡率高达90%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 辐照 循证医学 输血相关移植物抗宿主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剂量地塞米松在血液系统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4
7
作者 魏莉 黄莺 陈勤奋 《上海医药》 CAS 2013年第3期17-21,共5页
地塞米松是一种长效糖皮质激素。大剂量地塞米松即40mg/d连用4d单独或联合其他药物治疗多发性骨髓瘤、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霍奇金淋巴瘤、非霍奇金淋巴瘤和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疗效确切,近年来已逐渐被纳入相关治疗指南或专家共识中。
关键词 大剂量地塞米松 多发性骨髓瘤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淋巴瘤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液系统疾病输血相关移植物抗宿主病的预防与诊治 被引量:3
8
作者 林之光 陈波斌 《中国输血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419-421,共3页
关键词 输血相关移植物抗宿主病 移植物抗宿主病 血液系统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全血细胞减少为主要表现的血液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被引量:19
9
作者 王小钦 林果为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06年第5期455-457,共3页
关键词 全血细胞减少症 诊断 鉴别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剂量地塞米松冲击治疗血液系统疾病患者的整体护理 被引量:3
10
作者 魏莉 黄莺 陈勤奋 《上海医药》 CAS 2013年第3期22-25,共4页
地塞米松是一种长效糖皮质激素,大剂量40mg/d连用4d单药或联合其他药物治疗多发性骨髓瘤、淋巴瘤和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等疗效确切,但同时也会发生糖皮质激素的不良反应。本文从熟悉含大剂量地塞米松的治疗方案及其不良反应、组成医疗-... 地塞米松是一种长效糖皮质激素,大剂量40mg/d连用4d单药或联合其他药物治疗多发性骨髓瘤、淋巴瘤和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等疗效确切,但同时也会发生糖皮质激素的不良反应。本文从熟悉含大剂量地塞米松的治疗方案及其不良反应、组成医疗-护理小组和护理内容三方面来介绍对患者的医、护协作的整体护理,以预防或减轻大剂量地塞米松治疗的不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剂量地塞米松 冲击治疗 血液系统疾病 整体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剂量米托蒽醌为主预处理联合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血液系统恶性肿瘤39例 被引量:1
11
作者 李佩 陈勤奋 +4 位作者 陈波斌 袁燕 丁天凌 谢彦晖 谢毅 《临床血液学杂志》 CAS 2006年第6期334-336,共3页
目的:观察以大剂量米托蒽醌为主的预处理方案联合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毒性反应及临床疗效。方法:39例患者,男22例,女17例,平均年龄(35.69±11.49)岁(12~59)岁。动员方案:CTX加VP16加rhG—CSF... 目的:观察以大剂量米托蒽醌为主的预处理方案联合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毒性反应及临床疗效。方法:39例患者,男22例,女17例,平均年龄(35.69±11.49)岁(12~59)岁。动员方案:CTX加VP16加rhG—CSF,采集单个核细胞(MNC)(3.62±1.69)×10^8/kg。CD34。细胞(4.31±3.16)×10^6/b。预处理一组22例采取米托蒽醌30mg/m。联合CTX、Vp-16化疗和全淋巴结照射(TLI);另一组17例予NVT60mg/m^2,联合CTX、Vp-16,或加用卡铂或阿糖胞苷。结果:主要非血液系统毒性为呕吐100%(39/39)、腹泻25.64%(10/39)、黏膜溃疡33.33%(13/39)、皮疹23.08%(9/39),无严重不可逆的脏器功能损害。所有患者均获造血重建。白细胞计数〉1.0×10。/L的时间是(14.05±3.69)d(8~24)d;血小板计数〉20×10^9/L的时间是(14.86±5.69)d(9~37d)。全组随访时间截至2005年5月,中位生存期19(2~88)个月,复发13例,占33%(13/39)。结论:大剂量米托蒽醌为主的预处理方案联合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是安全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米托蒽醌 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 血液系统恶性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伴骨髓克隆性B细胞16例并文献复习
12
作者 凌玉楠 马晶晶 +5 位作者 林之光 马燕 李情 康惠 张梦雪 陈波斌 《复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1-98,共8页
目的总结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rimary central nervous system lymphoma,PCNSL)伴骨髓克隆性B细胞患者的临床特征、诊疗经过及预后,探究其对临床诊治产生的影响。方法纳入2020年1月至2023年7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经骨髓流式判... 目的总结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rimary central nervous system lymphoma,PCNSL)伴骨髓克隆性B细胞患者的临床特征、诊疗经过及预后,探究其对临床诊治产生的影响。方法纳入2020年1月至2023年7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经骨髓流式判定骨髓存在克隆性B细胞的PCNSL患者。收集这些患者的辅助检查资料,包括血常规、生化常规、骨髓穿刺及活检、头颅MR增强、全身PET-CT等检查结果,随访患者生存情况,采用Kaplan-Meier绘制生存曲线,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共纳入223名初诊PCNSL患者,有187例完成骨髓穿刺及活检评估,通过流式细胞术发现有16例(8.56%)患者骨髓存在克隆性B细胞;2例骨髓活检示B淋巴瘤累及骨髓;所有患者均接受大剂量甲氨蝶呤为基础的化疗方案。16位骨髓存在克隆性B细胞的患者组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 free survival,PFS)为11.1个月;171位骨髓正常患者组的中位PFS为12.6个月。两组中位PF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PCNSL伴骨髓克隆性B细胞患者临床特征无特异性,骨髓流式细胞术显示克隆性B细胞。大剂量甲氨蝶呤治疗方案对其有效。骨髓克隆性B细胞的存在对于PCNSL患者PFS无影响。PCNSL患者骨髓中克隆性B细胞的出现可能由于单克隆B淋巴细胞增多症、淋巴瘤累及骨髓及存在共同前体细胞等。疑诊PCNSL患者的初始评估中应进行骨髓检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 骨髓克隆性B细胞 共同前体细胞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反应停在血液系统疾病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3
作者 袁燕 《国外医学(输血及血液学分册)》 2001年第5期419-422,共4页
近年来反应停在对难治性和复发性,常规化疗和免疫抑制治疗无效的多发性骨髓瘤和慢性GVHD的治疗上显示了一定的疗效,并且副作用较小,患者的耐受较好。其确切的治疗机制尚不明,但可能与TNFα、Th细胞亚群的细胞因子分泌、细胞表面粘附分... 近年来反应停在对难治性和复发性,常规化疗和免疫抑制治疗无效的多发性骨髓瘤和慢性GVHD的治疗上显示了一定的疗效,并且副作用较小,患者的耐受较好。其确切的治疗机制尚不明,但可能与TNFα、Th细胞亚群的细胞因子分泌、细胞表面粘附分子和抑制新生血管生成等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应停 多发性骨髓瘤 慢性GVHD 作用机制 治疗 移植物抗宿主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液肿瘤患者感染的诊断和抗菌药物选择
14
作者 梁晓华 《中华临床医药杂志(北京)》 CAS 2002年第20期67-69,共3页
血液系统肿瘤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常伴随感染,临床表现多样,病情复杂,治疗困难,死亡率高。本文就血液肿瘤患者感染的处理进行探讨。
关键词 血液肿瘤 感染 诊断 抗菌药物 选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科临床硕士研究生临床能力考核的结果分析 被引量:3
15
作者 解丽华 高继明 李益明 《医学教育探索》 2010年第11期1493-1495,共3页
临床能力考核是保证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通过分析内科临床硕士研究生临床能力考核的结果,及时发现研究生临床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旨在今后进一步完善临床研究生的培养工作。
关键词 临床医学 研究生培养 临床能力考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垂体柄增粗相关疾病——上海华山医院诊疗经验 被引量:4
16
作者 吴蔚 姚振威 +5 位作者 王镛斐 潘力 汪洋 丁天凌 叶红英 李益明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569-571,共3页
垂体柄增粗临床上可出现不同程度的下丘脑促激素、抑制激素、抗利尿激素不足的症状,如中枢性尿崩症、垂体前叶功能减退等。垂体柄增粗是疾病发生发展的一个阶段,其病变谱相当广泛,病因包括三大类:先天性疾病、炎症/感染性疾病及肿瘤性疾... 垂体柄增粗临床上可出现不同程度的下丘脑促激素、抑制激素、抗利尿激素不足的症状,如中枢性尿崩症、垂体前叶功能减退等。垂体柄增粗是疾病发生发展的一个阶段,其病变谱相当广泛,病因包括三大类:先天性疾病、炎症/感染性疾病及肿瘤性疾病,而每一大类疾病中又包含有很多不同的病种,病因纷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海华山医院 中枢性尿崩症 先天性疾病 抗利尿激素 感染性疾病 肿瘤性疾病 垂体前叶功能减退 诊疗经验
原文传递
甲氨喋呤单用及与其他化疗药物联合治疗原发中枢神经系统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8
17
作者 樊妮 陈波斌 +4 位作者 朱晨 许小平 林之光 马燕 张晶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81-87,共7页
目的比较伊达比星(idarubicin,IDA)、替尼泊苷(teniposide,Vm26)、利妥昔单抗(rituximab,R)分别联合甲氨喋呤(methotrexate,MTX)及单用MTX作为一线化疗方案治疗原发中枢神经系统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疗效。方法对2007年1月至2012年12... 目的比较伊达比星(idarubicin,IDA)、替尼泊苷(teniposide,Vm26)、利妥昔单抗(rituximab,R)分别联合甲氨喋呤(methotrexate,MTX)及单用MTX作为一线化疗方案治疗原发中枢神经系统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疗效。方法对2007年1月至2012年12月的原发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共纳入68例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 of 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 DLBCL)患者,收集人口学资料和临床资料。使用χ2检验、Kaplan-Meier法等统计学方法,比较MTX单用及分别联合IDA、Vm26或R 4个治疗组的缓解率、总体反应率、无失败生存期等预后指标。结果单用MTX组共20例患者,4次化疗后,7例达到了完全缓解(complete response,CR),4例部分缓解(partial response,PR),无失败生存期(failurefree survival,FFS)为15个月。MTX+IDA组共22例患者,15例达到CR,2例PR,FFS为30个月。MTX+Vm26组共20例患者,10例CR,7例PR,FFS为20个月。MTX+R组共6例患者,4例CR。FFS为12个月。结论 MTX+IDA治疗CNS DLBCL患者疗效明显优于单用MTX。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中枢神经系统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伊达比星(IDA) 替尼泊苷(Vm26) 利妥昔单抗(R) 甲氨喋呤(MTX) 联合化疗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榄香烯对人肝癌细胞7402、宫颈癌细胞Hela的凋亡诱导作用及下调Bcl-2蛋白表达 被引量:26
18
作者 孙等军 方琴 王季石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403-405,共3页
目的 研究中药榄香烯对人肝癌细胞 740 2、宫颈癌细胞Hela的体外抑瘤效应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应用MTT比色法观察榄香烯对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 ;荧光显微镜和透射电镜观察细胞结构的改变 ;DNA凝胶电泳和流式细胞术等分析细胞凋亡、周期... 目的 研究中药榄香烯对人肝癌细胞 740 2、宫颈癌细胞Hela的体外抑瘤效应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应用MTT比色法观察榄香烯对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 ;荧光显微镜和透射电镜观察细胞结构的改变 ;DNA凝胶电泳和流式细胞术等分析细胞凋亡、周期变化及Bcl 2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榄香烯对 740 2和Hela细胞有较强的体外增殖抑制作用。榄香烯能诱导 740 2和Hela细胞凋亡 ,同时伴随有Bcl 2蛋白表达下调。结论 榄香烯对 740 2、Hela细胞有较强的抗瘤效应 ,其可能与Bc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榄香烯 细胞凋亡 HELA细胞 BCL-2蛋白 肝癌 7402细胞 宫颈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剂量rhG-CSF对56例非血缘供者外周造血干细胞动员 被引量:12
19
作者 李佩 张国芸 +3 位作者 朱苹 吴蓓倩 牛强 谢毅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2期348-351,共4页
本研究观察低剂量人重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对非血缘健康供者的影响,探讨用于中华造血干细胞捐赠者资料库提供的非血缘健康供者外周造血干细胞动员方案。56例非血缘健康供者接受rhG-CSF 5μg/(kg.d)皮下注射,在动员第4、5两天... 本研究观察低剂量人重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对非血缘健康供者的影响,探讨用于中华造血干细胞捐赠者资料库提供的非血缘健康供者外周造血干细胞动员方案。56例非血缘健康供者接受rhG-CSF 5μg/(kg.d)皮下注射,在动员第4、5两天或第5、6两天采集干细胞,观察动员效果及不良反应,检测动员前后血常规指标、CD3+、CD4+、CD8+和CD20+细胞比例;对采集物进行单个核细胞(MNC)和CD34+细胞计数;对所有供者随访至2006年5月31日。结果显示:在rhG-CSF动员过程中出现1级毒副作用(按WHO分级标准):腰背酸痛17.9%(10/56)、焦虑失眠8.9%(5/56)、疲乏4.5%(3/56)等,无需特殊处理,无需终止动员。第4、5两天采集和第5、6两天采集所得的MNC分别是(5.95±1.52)×108/kg和(7.19±2.12)×108/kg;CD34+细胞分别是(3.03±1.09)×106/kg和(7.92±2.50)×106/kg。血红蛋白水平、血小板量、CD3、CD4、CD8、CD20百分比动员前后无变化。结论:5μg/(kg.d)rhG-CSF用于非血缘健康供者的动员是安全而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动员 非血缘供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70次急性输血反应临床分析 被引量:26
20
作者 蔡昕 杜跃耀 陈勤奋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575-578,共4页
目的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近年来发生的急性输血反应,以提高临床医师对急性输血反应的识别和处理能力。方法对2006年11月至2009年10月期间输注各种血液成分的住院病例的急性输血反应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结果研究期间共有32 05... 目的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近年来发生的急性输血反应,以提高临床医师对急性输血反应的识别和处理能力。方法对2006年11月至2009年10月期间输注各种血液成分的住院病例的急性输血反应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结果研究期间共有32 056人次输注了88 439 U的各种血液成分,主要是红细胞悬液、冰冻血浆和去白血小板;观察到153例患者发生170次急性输血反应,反应发生率为0.45%(401/88 439),其中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febrile nonhemolytic transfusion reactions,FNHTR)和过敏性输血反应(allergictransfusion reactions,ATR)占95.88%(163/170);不同的血液成分中,输注红细胞悬液、冰冻血浆和去白血小板的急性反应发生率分别为0.32%(120/37 462)0、.71%(312/43 779)和1.73%(55/3 186);输血次数为0、1、2、3次和大于3次的构成比分别为23.53%(40/170)、20.00%(34/170)、7.06%(12/170)、4.71%(8/170)和44.70%(76/170)。结论急性输血反应主要是FNHTR和ATR,以输注血小板的反应发生率最高,发生急性输血反应的病例中输血次数超过3次的比例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输血反应 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 过敏性输血反应 循证医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