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上海市中心城区成人2型糖尿病患者高尿酸血症患病率及其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39
1
作者 鹿斌 董雪红 +5 位作者 杨叶虹 宋晓艳 张朝云 赵耐青 朱禧星 胡仁明 《中国临床医学》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43-245,共3页
目的:探讨成人2型糖尿病者高尿酸血症的患病率并分析与代谢综合征(MS)各组分的相关情况。方法:采用随机整群抽样选中上海市中心城区30岁以上已诊断为2型糖尿病者共1 039例,进行全面检查,根据资料完整性共1008例进行分析。结果:(1)高尿... 目的:探讨成人2型糖尿病者高尿酸血症的患病率并分析与代谢综合征(MS)各组分的相关情况。方法:采用随机整群抽样选中上海市中心城区30岁以上已诊断为2型糖尿病者共1 039例,进行全面检查,根据资料完整性共1008例进行分析。结果:(1)高尿酸血症组年龄、体重指数、腰围、甘油三酯、收缩压及舒张压等均高于非高尿酸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空腹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低于非高尿酸组;(2)高尿酸血症的患病率为10.0%,其中男性11.1%,女性 9.4%;女性高尿酸血症的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r=0.103,P=0.001);(3)高尿酸血症组MS比例明显高于非高尿酸组(63.4%vs.49.8%,x2=6.660,P=0.012);(4)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龄、肥胖及低HDL为高尿酸血症的危险因素。结论:上海市中心城区成人2型糖尿病者高尿酸血症患病率为10.0%,高尿酸血症与代谢综合征及其组分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型糖尿病 高尿酸血症 代谢综合征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层三阶段抽样样本大小的研究及应用 被引量:6
2
作者 高歌 金丕焕 王旭辉 《中国卫生统计》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325-327,共3页
目的 为调查设计中常用的分层三阶段随机抽样方法寻求其样本大小估计公式。方法 利用微积分学中求极小值的方法。结果 当采用分层三阶段随机抽样作参数估计时 ,在限定抽样误差的大小使调查花费达到最小及限定调查花费的大小使抽样误... 目的 为调查设计中常用的分层三阶段随机抽样方法寻求其样本大小估计公式。方法 利用微积分学中求极小值的方法。结果 当采用分层三阶段随机抽样作参数估计时 ,在限定抽样误差的大小使调查花费达到最小及限定调查花费的大小使抽样误差达到最小两种情况下 ,推导出其最优样本大小的计算公式。结论 推导出分层三阶段随机抽样样本大小的估计公式 ,在中国铁路职工医疗费用的抽样调查中取得了成功的应用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调查设计 分层抽样 三阶段抽样 样本大小 医疗费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海市中心城区已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的治疗达标现况分析 被引量:15
3
作者 鹿斌 杨叶虹 +5 位作者 宋晓艳 董雪红 杨志红 何敏 赵耐青 胡仁明 《临床内科杂志》 CAS 2008年第7期466-468,共3页
目的评价上海市中心城区30岁以上已诊断2型糖尿病者血糖、血压及血脂等指标的控制情况。方法整群抽样选中上海中心城区30岁以上已诊断2型糖尿病者1039例。测量身高、体重、腰围、臀围、血压,留取空腹血样,测定血糖、血脂、肾功能。依据... 目的评价上海市中心城区30岁以上已诊断2型糖尿病者血糖、血压及血脂等指标的控制情况。方法整群抽样选中上海中心城区30岁以上已诊断2型糖尿病者1039例。测量身高、体重、腰围、臀围、血压,留取空腹血样,测定血糖、血脂、肾功能。依据中华糖尿病学会(CDS)对糖尿病者的治疗建议分析上海市中心城区30岁以上已诊断2型糖尿病者的血压、血糖和血脂控制情况。结果(1)空腹血糖控制在理想范围的比例为18.1%,HbA1c<6.5%比例为38.1%。(2)收缩压<130 mmHg的比例为24.7%,舒张压<80 mmHg的比例为29.5%,血压<130/80 mmHg的比例为15.0%。(3)总胆固醇<4.5 mmol/L的比例为21.6%;甘油三酯<1.5 mmol/L的比例为44.7%;低密度脂蛋白<2.5 mmol/L的比例为24.7%;高密度脂蛋白>1.1 mmol/L的比例为61.6%。(4)将HbA1c<6.5%,血压<130/80 mmHg及低密度脂蛋白<2.6 mmol/L定义为全面达标,全面达标率仅为2.71%。结论上海市中心城区30岁以上已诊断2型糖尿病者的全面达标率仅为2.71%,有必要进一步严格社区糖尿病者的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型糖尿病 社区 达标率
原文传递
针刺治疗干眼症临床疗效和安全性观察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48
4
作者 龚岚 孙兴怀 +1 位作者 马晓芃 赵耐青 《中华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1026-1028,共3页
关键词 干眼症患者 针刺治疗 安全性观察 临床疗效 上皮干细胞移植 人工泪液 眼部受累 不适症状
原文传递
针刺对兔泪液分泌的影响及其泪腺形态学变化 被引量:24
5
作者 龚岚 孙兴怀 +1 位作者 马晓芃 赵耐青 《中华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835-837,共3页
任何原因引起泪膜(质和量)和眼表面的异常均可引起干眼症,严重者可导致视力明显下降而影响工作和生活。目前临床治疗干眼症常用泪液替代和心量维持泪液在眼内存留时间的方法。这些属于被动性增加泪液法。环孢素A、泪点栓塞、自体颌... 任何原因引起泪膜(质和量)和眼表面的异常均可引起干眼症,严重者可导致视力明显下降而影响工作和生活。目前临床治疗干眼症常用泪液替代和心量维持泪液在眼内存留时间的方法。这些属于被动性增加泪液法。环孢素A、泪点栓塞、自体颌下腺移植术等均有一定的疗效,但也存在不足。理想的治疗干眼症的方法应既无创伤又能促进泪腺主动分泌泪液。中医的针刺方法正符合前述两点。针刺治疗干眼症的相关文献报道较少,多数为临床研究,而探讨针刺治疗干眼机制的研究很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泪液分泌 针刺方法 形态学变化 泪腺 临床治疗 针刺治疗 干眼症 自体颌下腺
原文传递
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治疗机械性角膜上皮损伤的临床疗效分析 被引量:26
6
作者 邱晓崸 龚岚 +5 位作者 孙兴怀 赵耐青 祝肇荣 李毓敏 姚克 赵武令 《中华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720-725,共6页
目的探讨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与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衍生物对机械性角膜上皮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平行、阳性对照设计及多中心、随机、双盲方法。将2005年4至11月在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浙... 目的探讨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与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衍生物对机械性角膜上皮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平行、阳性对照设计及多中心、随机、双盲方法。将2005年4至11月在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青岛市立医院诊断为机械性角膜上皮损伤的240例(240只眼)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入两组,即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组(120只眼)与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衍生物组(120只眼)。两组分别滴用20%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滴眼液和5000IU/ml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衍生物滴眼液,每天给药4次,每次1滴,疗程14d。用药前和用药后3、7、14d分别对症状、体征观察进行综合评分以及评价其安全性。采用非劣性检验、配对t检验、Wilcoxon秩和检验法、卡方检验、校正卡方检验、Fisher精确检验、方差分析及CMH)(2法等方法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组与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衍生物组有效率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用药后:3d x^2=1.5677,P=0.4566;7d x^2=1.7152,P=0.4242;14d x^2=3.0814,P=0.2142)。用药后第3天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组症状体征综合评分下降幅度为(6.009±3.030)分,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衍生物组为(5.177±2.58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367,P=0.0263)。用药前、后视力比较,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别;烧灼感、眼痒方面的比较,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用药后烧灼感:3d x^2=0.4394,P=0.932;7d x^2=1.4710,P=0.479;14d x^2=2.1875,P=0.335。用药后眼痒:3d x^2=2.1045,P=0.349;7d x^2=2.0192,P=0.364;14d x^2=0.6863,P=0.407)。舒适性方面,用药后3d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组较好,两者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626,P=0.0100);但是,用药后7、14d眼部舒适性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用药后:7d x^2=7.8106,P=0.050;14d x^2=5.5278,P=0.063)。结论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滴眼液能够有效治疗机械性角膜上皮损伤,起效时间短,安全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成分除去法 表皮生长因子 眼损伤 上皮 角膜 多中心研究
原文传递
类风湿关节炎二线药物不良反应回顾性调查 被引量:7
7
作者 姜林娣 赵耐青 倪立青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13-217,共5页
目的 比较不同二线药物治疗类风湿关节炎 (RA)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和撤药率 ,为临床医生选择二线药物提供决策依据。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由经过训练的调查员调查 86 4例RA病人以往服用过的二线药物 ,对这些药物有无不良反应和有何种... 目的 比较不同二线药物治疗类风湿关节炎 (RA)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和撤药率 ,为临床医生选择二线药物提供决策依据。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由经过训练的调查员调查 86 4例RA病人以往服用过的二线药物 ,对这些药物有无不良反应和有何种不良反应。结果 上腹不适为二线药物最常出现的不良反应。甲氨喋呤的胃肠道不良反应 (32 .3% )最多见 ;青霉胺和风痛宁突出表现为皮肤瘙痒性皮疹 (分别为 2 0 .6 %和 13.7% )。青霉胺肾脏损害症状出现危险性明显高于其他药物(是对比危险率的 14 .5倍 )。雷公藤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月经周期的紊乱 (14 .4 % )。柳氮磺吡啶主要是上腹不适 (39% )、纳差 (7.3% )、恶心 (7.3% )。眼部不适、视力下降 (19.6 % )是使用氯喹最常见的不适主诉。二线药物不良反应程度是有差别的。不良反应是引起各种二线药物撤药的主要原因 ,甲氨喋呤撤药率最低。甲氨喋呤和青霉胺联用不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结论 熟悉二线药物不良反应 ,有利于临床医师选择药物和治疗方案。注意监测和对症处理不良反应 ,二线药物仍然是安全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风湿关节炎 二线药物 药物不良反应 RA 药物疗法 合理用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