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7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对沙特阿拉伯的人文外交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田艺琼 《阿拉伯研究论丛》 2015年第2期146-160,共15页
沙特阿拉伯是"陆上""海上"两条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国家。中沙人文交往源远流长,为中沙关系打下坚实的基础。本文在梳理中沙人文交往历史进程的基础上,从主要特征、重要意义、成就与不足、机遇与挑战四方面对中沙人文外交进行深入思考... 沙特阿拉伯是"陆上""海上"两条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国家。中沙人文交往源远流长,为中沙关系打下坚实的基础。本文在梳理中沙人文交往历史进程的基础上,从主要特征、重要意义、成就与不足、机遇与挑战四方面对中沙人文外交进行深入思考,以期在国家大力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的现实背景下,为中国对阿拉伯国家总体人文外交的路径选择及机制建设方面提供若干思考与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带一路”倡议 人文外交 中沙关系 建构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球化背景下的宗教与中国国家安全研究
2
作者 徐以骅 《宗教与美国社会》 CSSCI 2013年第2期386-407,共22页
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全球宗教复兴以及宗教政治化、国际化和暴力性宗教极端主义的肆虐,对国家主权和国际秩序提出了严重挑战,宗教对国家安全的影响业已成为当前世界各国难以回避的问题。建国60多年来,宗教一直在我国的国家安全考量中占... 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全球宗教复兴以及宗教政治化、国际化和暴力性宗教极端主义的肆虐,对国家主权和国际秩序提出了严重挑战,宗教对国家安全的影响业已成为当前世界各国难以回避的问题。建国60多年来,宗教一直在我国的国家安全考量中占据重要地位,“反境外宗教渗透”和“打击三股势力”成为讨论宗教与国家安全问题的基调。在全球宗教复兴、我国宗教安全形势发生变化以及国际非传统安全研究兴起的背景下,宗教与我国国家安全研究开始突破“反渗透学”的窠臼,呈现出学术化和实证化的气象。本文对宗教与我国国家安全研究的历史和现状作了概述,并讨论了该研究领域目前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宗教 研究 国际 国家 问题 暴力性 学术化
原文传递
“学习全国宗教工作会议精神”笔谈 被引量:2
3
作者 孔陈焱 张志鹏 +9 位作者 李峰 李睿 涂怡超 莫幸福 沈关祥 杨乾忠 黄飞君 张祝平 陆银辉 林国锦 《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6年第4期3-6,共4页
宗教中国化:党的宗教工作理论开出新课题孔陈焱经过长期准备,全国宗教工作会议年4月22日至日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2016 23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上次召开这样规格的宗教工作会议是在2001 1990年... 宗教中国化:党的宗教工作理论开出新课题孔陈焱经过长期准备,全国宗教工作会议年4月22日至日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2016 23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上次召开这样规格的宗教工作会议是在2001 1990年,再上一次是年。每次全国宗教工作会议都决定着其后十多年的宗教工作方针政策。习近平在全国宗教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下文简称"讲话")富含新意和深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宗教工作 中共中央总书记 新课题 中国化 精神 学习 意识形态工作 党的执政基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代中国与沙特关系演进中的伊斯兰朝觐 被引量:1
4
作者 钮松 《阿拉伯世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55-75,159,共22页
伊斯兰朝觐不仅是全球穆斯林的宗教功课,也对圣地所在国沙特与穆斯林所在国的双边关系产生了重要影响。伊斯兰朝觐在中国与沙特关系发展的重要节点上均发挥了纽带作用。自1955年以来,伊斯兰朝觐在四个历史阶段先后发挥了“生命线”“打... 伊斯兰朝觐不仅是全球穆斯林的宗教功课,也对圣地所在国沙特与穆斯林所在国的双边关系产生了重要影响。伊斯兰朝觐在中国与沙特关系发展的重要节点上均发挥了纽带作用。自1955年以来,伊斯兰朝觐在四个历史阶段先后发挥了“生命线”“打头炮”“润滑剂”和“新边疆”的作用。总体来看,中沙双方的交往从最初的纯宗教领域到宗教与非政治领域并举,直至迈向政治、经济、军事、社会与文化等多个领域。随着两国关系的深入发展,伊斯兰朝觐逐渐在两国关系中回归宗教本质。两国只有在朝觐管理上相互配合并加强合作,才能促进全球朝觐治理的优化和中沙发展战略对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斯兰朝觐 中沙关系 万隆会议 邓小平访美 全面战略伙伴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评宗教与国家安全关联性研究的新著——《后冷战时代的宗教文明与国家安全》
5
作者 徐以骅 《宗教与美国社会》 CSSCI 2017年第1期253-259,共7页
[编辑说明]本文原为《后冷战时代的宗教文明与国家安全》(刘骞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年3月版)一书所撰的序言。宗教向来就与国家安全有着不解之缘,这是由宗教的本质属性所决定的。宗教或宗教信仰可能关系到国家或民族生存的核心价值... [编辑说明]本文原为《后冷战时代的宗教文明与国家安全》(刘骞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年3月版)一书所撰的序言。宗教向来就与国家安全有着不解之缘,这是由宗教的本质属性所决定的。宗教或宗教信仰可能关系到国家或民族生存的核心价值观,与一般社会思想和价值观相比更为持久,而且更缺乏弹性及不容忍妥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宗教 本质属性 价值观 国家 关联性 民族 新著
原文传递
湄公河委员会本地化与湄公河国家的水治理合作 被引量:2
6
作者 张励 《东南亚研究》 CSSCI 2023年第6期51-76,155,156,共28页
湄公河委员会是湄公河区域水治理的先行者与重要推动者之一。1957—2015年间历经“湄公河下游调查协调委员会”、“湄公河临时委员会”和“湄公河委员会”三次重大变革,湄公河委员会最终形成了带有“弱制度性”和“域外影响”特点的系... 湄公河委员会是湄公河区域水治理的先行者与重要推动者之一。1957—2015年间历经“湄公河下游调查协调委员会”、“湄公河临时委员会”和“湄公河委员会”三次重大变革,湄公河委员会最终形成了带有“弱制度性”和“域外影响”特点的系统性运作模式。随着自身水治理“自主性意识”的提高、多元化水资源开发需求的增加,以及与区域内新兴水治理机制竞争的加剧,湄公河委员会于2016年正式开启“本地化”战略转向,并在战略规划、决策机制、资源配置、知识生产等方面进行调整,以增强对湄公河水治理的主导权与话语权。在“本地化”进程中,湄公河委员会也转变了与对话伙伴、域外国家、区域组织的合作模式,其与中国的合作从呼吁加入到机制合作,与美国的合作从交流互动到伙伴关系,与东盟的合作由束之高阁到议题内化。这种由“本地化”催生的地区与国际合作模式转变,为湄公河委员会强化自身在区域水治理中的“中心地位”与对冲大国水博弈带来了积极成效。这一案例也深刻反映出当前国际机制“本地化”的需求、可能与价值,及其与“国际化”相融共处的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湄公河国家 湄公河委员会 本地化 区域水治理 水外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宗教与国家安全 写在“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 被引量:4
7
作者 徐以骅 《中国宗教》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3-15,共3页
今年4月15日是“全民国家安全教育目”。2014年4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首次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重大战略思想,
关键词 国家安全教育 安全教育日 第一次全体会议 国家安全委员会 宗教 国家安全观 总书记 习近平
原文传递
从“信仰中国”到“信仰周边”——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宗教互动 被引量:3
8
作者 徐以骅 《宗教与美国社会》 CSSCI 2017年第1期3-13,260,2,共13页
近年来笔者及其研究团队相继提出了关于宗教与中国对外民间交流和公共外交的一系列概念和分析框架,其中就包括'信仰中国'和'信仰周边'。本文主要通过讨论'信仰中国'与'信仰周边'的关系,来进一步分析和... 近年来笔者及其研究团队相继提出了关于宗教与中国对外民间交流和公共外交的一系列概念和分析框架,其中就包括'信仰中国'和'信仰周边'。本文主要通过讨论'信仰中国'与'信仰周边'的关系,来进一步分析和反思我国宗教和宗教团体在周边外交中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仰中国 信仰周边 宗教民间交流 公共外交 大国宗教
原文传递
宗教自由与美国国家安全战略
9
作者 涂怡超 《宗教与美国社会》 CSSCI 2015年第1期3-37,266,共36页
自20世纪末以来,促进国际宗教自由成为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重要关切,并逐步机制化。美国通过传统外交、支持美国等多国宗教和人权非政府组织海外扩展而广泛介入众多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和社会转型。当前美国推进国际宗教自由的话语和实践从... 自20世纪末以来,促进国际宗教自由成为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重要关切,并逐步机制化。美国通过传统外交、支持美国等多国宗教和人权非政府组织海外扩展而广泛介入众多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和社会转型。当前美国推进国际宗教自由的话语和实践从本质上可对中国核心利益形成挑战,同时有助于美国遏制中国的海外利益。基于当前世界体系,该战略对当前两国关系的直接影响有限。但由于该战略及其机制的长期确定性、宗教和人权全球接触效应的草根性与滞后性,宗教自由可成为中美长期战略互动中的重要变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宗教自由 美国国家安全战略 美国外交 民主促进 中关关系
原文传递
何为中心?——中国基督教史研究理论述评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德硕 《基督教学术》 CSSCI 2016年第1期272-287,388,共17页
理论阐释是中国基督教史研究基本方法之一。本文旨在爬梳中国基督教史研究的主要理论模式。本文认为,中国基督教史的理论模式主要经历了'西方中心论-中国中心论-去中心论-后中心论'的嬗变,但却并非线性的变化,而是相互影响,每个... 理论阐释是中国基督教史研究基本方法之一。本文旨在爬梳中国基督教史研究的主要理论模式。本文认为,中国基督教史的理论模式主要经历了'西方中心论-中国中心论-去中心论-后中心论'的嬗变,但却并非线性的变化,而是相互影响,每个'中心论'之下都有目前流行的理论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基督教史 理论 中心
原文传递
“网上宗教”现象在中国的现状、特征与影响 被引量:8
11
作者 赵冰 《世界宗教文化》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00-105,共6页
"网上宗教"是宗教的虚拟化传播趋势在当下的主要表现形式。近20年来伴随着互联网产业在中国的高速发展,境内各主要宗教纷纷参与到了信息化的历史潮流之中。目前,"网上宗教"现象在中国的发展已超越了最初的"萌... "网上宗教"是宗教的虚拟化传播趋势在当下的主要表现形式。近20年来伴随着互联网产业在中国的高速发展,境内各主要宗教纷纷参与到了信息化的历史潮流之中。目前,"网上宗教"现象在中国的发展已超越了最初的"萌芽"和"扩展"阶段,逐渐成熟。尽管如此,相关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总结、概括性的成果也不多见。为此,本文将从总体状况、基本特征和主要影响三个方面进行扼要论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上宗教” 现状 特征 影响
原文传递
中国宗教走出去的重要意义 被引量:3
12
作者 徐以骅 《中国宗教》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34-35,共2页
在2014年2月19日召开的中华宗教文化交流协会第一次理事会上,中华宗教文化交流协会会长、国家宗教事务局局长王作安指出,在对外交流中要讲好中国的故事,就必须讲好中国宗教的故事。宗教不仅能为中国公共外交提供重要平台和载体,向国际... 在2014年2月19日召开的中华宗教文化交流协会第一次理事会上,中华宗教文化交流协会会长、国家宗教事务局局长王作安指出,在对外交流中要讲好中国的故事,就必须讲好中国宗教的故事。宗教不仅能为中国公共外交提供重要平台和载体,向国际社会展现中国人民丰富多彩的精神世界,而且能为"和谐世界"以及"亲、诚、惠、容"等外交理念和实践提供深刻的思想基础和资源。在中国国家利益布局全球化、能源需求全球化(尤其是中东化),以及全球性(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宗教复兴的当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宗教 走出去 意义 第一次理事会 文化交流 国家利益 发展中国家 宗教事务
原文传递
阿富汗临时政府的合法性困境及国际社会的关切 被引量:2
13
作者 钮松 《亚太安全与海洋研究》 CSSCI 2022年第4期109-124,I0004,共17页
阿富汗塔利班的再度执政,重塑了该国的政治生态,并将对国际关系产生持续且深远的影响。自塔利班作为一种自发现象兴起迄今,其自称和他称随着阿富汗国内政治、地区政治和国际关系的演进而历经复杂流变。当前阿富汗临时政府为谋求外交承认... 阿富汗塔利班的再度执政,重塑了该国的政治生态,并将对国际关系产生持续且深远的影响。自塔利班作为一种自发现象兴起迄今,其自称和他称随着阿富汗国内政治、地区政治和国际关系的演进而历经复杂流变。当前阿富汗临时政府为谋求外交承认,保持了一定耐性且展开了国际互动,但其两度以“阿富汗伊斯兰酋长国”为“国号”的做法,引发了国内外的审慎思考。未来对“阿富汗伊斯兰酋长国”的外交承认问题,将会对阿富汗国内及国际社会对阿塔的历史书写产生连锁影响。除了对阿富汗临时政府的外交承认会牵涉阿塔首次建立政权的合法性问题以外,国际社会还对其建立包容性政府、与恐怖组织脱钩、保障人权、改善民生以及与邻国关系等诸多方面重点关切,这些因素将会对阿塔的执政及受国际社会接纳的前景产生直接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富汗塔利班 阿富汗临时政府 身份政治 外交承认 政权合法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国的中东和平政策及其未来走向 被引量:2
14
作者 钮松 《亚太安全与海洋研究》 CSSCI 2021年第1期90-103,I0004,共15页
特朗普政府上台以后,从承认耶路撒冷为以色列首都并迁馆、承认戈兰高地为以领土、不视犹太定居点违反国际法、“世纪协议”的出台,直至阿联酋、巴林、苏丹和摩洛哥在对以关系上全面突破,其中东和平政策逐步成型,贯穿全程的是美国渲染的... 特朗普政府上台以后,从承认耶路撒冷为以色列首都并迁馆、承认戈兰高地为以领土、不视犹太定居点违反国际法、“世纪协议”的出台,直至阿联酋、巴林、苏丹和摩洛哥在对以关系上全面突破,其中东和平政策逐步成型,贯穿全程的是美国渲染的伊朗“威胁”。特朗普的中东和平政策是基督教福音派与正统犹太教的共谋,是特朗普与内塔尼亚胡的政治协力,是力促以色列成为“正常”国家的必然结果。该政策具有对美国内外政治的颠覆性、因循旧例基础上的继承性和多组关系管理上的差序性等特点,对巴勒斯坦问题的核心地位、阿拉伯世界内部摇摇欲坠的团结和巴以和平处境造成严重冲击。拜登政府总体上继承特朗普在阿以关系上诸多突破性举措具有较大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 中东和平政策 特朗普 耶路撒冷 戈兰高地 犹太定居点 世纪协议 拜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越境打击”与阿巴边境地区反恐合作 被引量:1
15
作者 钮松 《南亚研究季刊》 CSSCI 2014年第1期15-21,共7页
越境打击已成为当前阿富汗—巴基斯坦边境地区最为频繁、争议最多的一种军事行动。阿富汗新政府、美国和北约多次威胁或实施越境打击活动,对巴基斯坦境内的塔利班、本·拉登势力和部族武装分子进行了猛烈打击,这对阿巴关系、美巴关... 越境打击已成为当前阿富汗—巴基斯坦边境地区最为频繁、争议最多的一种军事行动。阿富汗新政府、美国和北约多次威胁或实施越境打击活动,对巴基斯坦境内的塔利班、本·拉登势力和部族武装分子进行了猛烈打击,这对阿巴关系、美巴关系都产生了诸多负面影响。巴基斯坦无力解决境内割据的暴力组织又不愿假手他人,这成为越境打击的主因。只有美阿巴加强跨界反恐合作和合法越境打击,才能实现共赢的局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越境打击 美国 北约 阿巴边境 跨界合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国学术”——作为学术研究的基督教中国化 被引量:2
16
作者 徐以骅 《宗教与美国社会》 CSSCI 2018年第1期3-14,2,315,共14页
'大国学术'是大国综合学术能力的统称。'大国学术'的基本条件或标准是所谓理想型和动态性的,无论在历史上还是在当前世界只有少数学术强国才能达到。因此,'大国学术'可以说是'学术强国'的代名词。如&#... '大国学术'是大国综合学术能力的统称。'大国学术'的基本条件或标准是所谓理想型和动态性的,无论在历史上还是在当前世界只有少数学术强国才能达到。因此,'大国学术'可以说是'学术强国'的代名词。如'制造业大国'与'制造业强国''贸易大国'与'贸易强国'的差别一样,从'学术大国'到'大国学术'显然还有很大的跨度。作为在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体系中相对较弱的学科,宗教学在某种程度上已成为中国能否作为'大国学术'的试金石之一。本文试从'大国学术'的高标准出发,讨论当前作为学术研究的基督教中国化的现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国宗教” “大国学术” 基督教中国化
原文传递
基地组织当前“建国”活动及其走向 被引量:3
17
作者 钮松 徐曹宇 《亚非纵横》 2014年第3期24-33,121-122,共10页
国际社会正在认真审视当前基地组织渐进式开展的"建国"活动。该组织现阶段的"国家观"深植于伊斯兰教的原始教义,并在当代国际关系现实的基础上有所调整。基地组织的"建国"实践最先出现在也门和伊拉克—... 国际社会正在认真审视当前基地组织渐进式开展的"建国"活动。该组织现阶段的"国家观"深植于伊斯兰教的原始教义,并在当代国际关系现实的基础上有所调整。基地组织的"建国"实践最先出现在也门和伊拉克—叙利亚交界地区并非偶然,与这些国家或所处地区长期的内战或政治冲突极有关联。美国中东战略的失衡与自相矛盾,为基地组织的壮大乃至"建国"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建国"活动也在组织、战术与思想等层面给基地组织造成了诸多难以化解的矛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地组织 “建国”活动 实践 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赵紫宸、蔡詠春与燕京大学宗教学院 被引量:1
18
作者 徐以骅 《基督教学术》 CSSCI 2017年第1期184-209,共26页
本文是作者关于中国基督教神学教育史上最重要的神学院校——燕京大学宗教学院——研究的一部分,主要通过已刊和未刊的文献和档案资料,来讨论该学院的两位核心人物赵紫宸和蔡泳春的师生关系,以及他们在困难的时局下为振兴燕京大学宗教... 本文是作者关于中国基督教神学教育史上最重要的神学院校——燕京大学宗教学院——研究的一部分,主要通过已刊和未刊的文献和档案资料,来讨论该学院的两位核心人物赵紫宸和蔡泳春的师生关系,以及他们在困难的时局下为振兴燕京大学宗教学院所做出的努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燕京大学宗教学院 赵紫宸 蔡詠春 中国基督教神学教育
原文传递
从“正定天主堂惨案”谈基督宗教的中国化 被引量:1
19
作者 徐以骅 《基督教学术》 CSSCI 2015年第1期1-9,350,共10页
77年前在我国发生的'正定天主堂惨案',对讨论基督宗教在华史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抗日战争期间,基督教会的整体表现堪称是1949年前基督宗教在中国最大的亮点之一。本文指出,在20世纪初到50年代的半个世纪历史进程中,基督宗教在... 77年前在我国发生的'正定天主堂惨案',对讨论基督宗教在华史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抗日战争期间,基督教会的整体表现堪称是1949年前基督宗教在中国最大的亮点之一。本文指出,在20世纪初到50年代的半个世纪历史进程中,基督宗教在较大程度上与中国人民和社会进步事业相结合曾先后发生过三次,此三次'重大结合'为基督宗教的中国化创造了条件。在我国,基督宗教实际上需要经历'两个中国化':一是教会管理权或主权的'中国化',这在20世纪50年代初的'第三次重大结合'中已经基本完成;二是基督宗教教义、神学和礼仪等的'中国化',而这却是更为漫长和艰巨的过程。中国基督宗教的这'两个中国化'虽然时间有先后,但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如果没有'第一个中国化',即教会管理权和主权的独立,中国教会神学思考和思想独立的空间就会变得十分狭小;而没有神学思想上的独立自主,中国教会在行政和管理权上的独立自主仍有可能流于形式、徒具虚名,当然也无法立足于世界教会之林,对普世基督教会做出应有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定天主堂惨案 “三次重大结合” 基督宗教中国化 “两个中国化”
原文传递
印尼的巴勒斯坦政策:演进、动因及挑战 被引量:1
20
作者 钮松 王丹钰 《阿拉伯研究论丛》 2022年第1期19-38,共20页
印度尼西亚与巴勒斯坦的关系由来已久,本文将印尼的巴勒斯坦政策演进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印尼建国至2004年,第二阶段为2004年至今。这两个阶段内印尼的巴勒斯坦政策既有延续又有发展。第一阶段内印尼以在政治上声援巴勒斯坦为主,而... 印度尼西亚与巴勒斯坦的关系由来已久,本文将印尼的巴勒斯坦政策演进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印尼建国至2004年,第二阶段为2004年至今。这两个阶段内印尼的巴勒斯坦政策既有延续又有发展。第一阶段内印尼以在政治上声援巴勒斯坦为主,而第二阶段内除了政治声援之外,印尼还对巴勒斯坦进行经济援助,同时利用国际组织的力量来支持巴勒斯坦。印尼一直选择支持巴勒斯坦主要缘于三个因素,首先,印尼支持巴勒斯坦缘于传统的独立和积极的外交政策理念;其次,印尼对信奉伊斯兰教的巴勒斯坦有着独特的情感;最后,印尼国内穆斯林团体的影响。苏西洛总统上台后印尼对巴勒斯坦的支持相比之前有更深程度的发展,则缘于随着时间的推移印尼在外交政策中对伊斯兰因素更加重视。印尼的巴勒斯坦政策也面临着挑战,在巴以冲突的大背景下,印尼作为一个外围新兴角色能够为巴勒斯坦提供的支持是有限的;另外,印尼与以色列没有正式外交关系,限制了印尼在双方调解中作用的发挥。印尼国内也不时出现重新考虑与以色列关系的呼声,但这又面临国内强烈的反以情绪的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尼 巴勒斯坦 巴以冲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