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19冠状病毒病(COVID-19)流行期间呼吸科门诊质控上海专家共识 被引量:44
1
作者 上海市呼吸内科临床质控中心 白春学 宋元林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43-150,共8页
为更好地防治和管理2019冠状病毒病(COVID-19)疑似患者,避免这些潜在的患者或者病毒携带者引起继发感染,上海市呼吸内科临床质控中心联合赴武汉工作的首批专家特制定本共识。本共识侧重于明确COVID-19流行期间,如何重点做好呼吸科门诊... 为更好地防治和管理2019冠状病毒病(COVID-19)疑似患者,避免这些潜在的患者或者病毒携带者引起继发感染,上海市呼吸内科临床质控中心联合赴武汉工作的首批专家特制定本共识。本共识侧重于明确COVID-19流行期间,如何重点做好呼吸科门诊工作以及如何做好呼吸科门诊质量控制这两个重要问题。通过质量控制管理好疑似和可疑患者,特别是隔离潜在感染源、切断一切传播途径,最终杜绝医师和患者之间的交叉感染,杜绝传播,同时也能保护医师、患者及其家庭安全。做好门诊质控要点是严格进行相关培训,包括熟悉诊治指南、做好自我防控(包括接诊前穿好专用工作服和戴好医用口罩)、杜绝社交和不接触任何风险。做好呼吸科门诊工作要求诊室做好消毒和通风;呼吸科医师开诊前后做好必要的消毒和防护;诊疗过程要求严格执行指南要求;有条件的单位可用物联网或者互联网辅助门诊,尽可能减少传播可能。本共识建议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检查,并列出了患者做检查及入院时的注意事项及特殊情况的应对策略。本共识特别强调COVID-19是传染病,不应漏掉病毒携带者、有症状的发病者和超级传播者,以免造成社会危害;在诊断和鉴别诊断有困难时,应该重视临床表现;对于不能排除潜在接触史的患者,当其有相关症状、影像表现为肺部感染、白细胞不高,即使核酸检测阴性,也应该考虑为COVID-19疑似患者或者可疑病例,建议立即隔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19冠状病毒病 肺炎 门诊 自我防护 临床诊断 质量控制 共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圣乔治呼吸问卷、CAT及mMRC评分在慢性阻塞性肺病中的应用 被引量:79
2
作者 孟现玲 何玉廷 +1 位作者 毛若琳 陈智鸿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862-868,876,共8页
目的探讨3种呼吸问卷评分之间的相关性及其与肺通气功能严重程度的相关性,了解现有的呼吸问卷用于评估慢性阻塞性肺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病情和肺通气功能受损程度的优劣。方法纳入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2019... 目的探讨3种呼吸问卷评分之间的相关性及其与肺通气功能严重程度的相关性,了解现有的呼吸问卷用于评估慢性阻塞性肺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病情和肺通气功能受损程度的优劣。方法纳入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2019年4月7日—2020年4月11日的109例稳定期COPD患者。记录患者一般情况、临床症状、并发症、受教育程度、呼吸问卷(CAT、mMRC、SGRQ)评分、肺功能参数、治疗用药等,分析各指标与3种呼吸问卷评分的相关性。结果109例患者中,轻-中度COPD患者(FEV1%pred≥50%)62例(56.88%),重-极重度COPD患者(FEV1%pred<50%)47例(43.12%)。相关性分析显示,SGRQ、mMRC、CAT评分之间均具有良好的相关性(P<0.05);分层分析发现,对重-极重度患者,SGRQ(总分和症状部分)、mMRC、CAT评分能较好反映其肺功能(FEV1%pred)水平(r:0.4~0.5),而对轻-中度COPD患者,上述评分与患者的肺通气功能之间无明显相关性。结论3种呼吸问卷两两之间相关性好,均可用于COPD评价。SGRQ评分全面系统,在呼吸疾病科学研究中具有重要价值;CAT评分侧重临床使用,方便快捷;SGRQ评分及CAT评分与重-极重度肺通气功能受损程度具有良好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 肺通气功能 SGRQ评分 CAT评分 mMRC评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海市部分三级医院与二级医院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非药物治疗现状分析
3
作者 居旭 王蒨 +2 位作者 陈智鸿 杜春玲 赵云峰 《临床内科杂志》 CAS 2023年第12期829-832,共4页
目的 通过比较上海市部分二、三级医院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加重期(AECOPD)患者的非药物治疗现状,评价其合理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2月~2017年12月上海市部分三级、二级医院AECOPD患者373例,其中三级医院156例,二级医院217例... 目的 通过比较上海市部分二、三级医院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加重期(AECOPD)患者的非药物治疗现状,评价其合理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2月~2017年12月上海市部分三级、二级医院AECOPD患者373例,其中三级医院156例,二级医院217例,比较其人口学资料、临床资料、非药物治疗情况、病情严重情况及不同严重程度分级的AECOPD患者机械通气情况。结果 二级医院收治的AECOPD患者学历以小学或文盲为主,三级医院AECOPD患者学历信息采集缺失较多;三级医院COPD病程>10年、合并心功能不全、糖尿病患者比例及合并症数量均高于二级医院(P<0.05);二、三级医院收治的患者中吸烟者占比相仿,二级医院AECOPD戒烟患者居多,而三级医院医师对患者吸烟史的询问关注不足;三级医院雾化治疗AECOPD患者比例显著低于二级医院(P<0.001),而意识障碍及机械通气AECOPD患者的比例均高于二级医院(P<0.05)。结论 对于AECOPD的非药物治疗策略,不同级别医院均有待完善。三级医院应加强戒烟干预、规范雾化吸入治疗并提高使用率。二级医院应提高Ⅱ级、Ⅲ级AECOPD患者机械通气使用率,减少因诊治不规范导致的不良后果。各级医院均应依照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全球倡议(GOLD)指南,规范诊疗,更好地承担起COPD分级诊疗管理体系中的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 现状 非药物治疗
原文传递
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对肺功能的保护作用及早期新冠肺炎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许诺 沈志文 +2 位作者 杨燕平 陈智鸿 李丽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74-579,593,共7页
目的探讨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对新冠病毒感染患者肺功能的影响以及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对感染患者的保护作用。方法选取2023年1月7日至2023年2月7日期间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完成肺功能检查的1178例门诊及住院新冠感染患者,按照是否患有新... 目的探讨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对新冠病毒感染患者肺功能的影响以及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对感染患者的保护作用。方法选取2023年1月7日至2023年2月7日期间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完成肺功能检查的1178例门诊及住院新冠感染患者,按照是否患有新冠肺炎分为两组,完成“新冠感染症状及肺功能相关调查表”,同时采集患者疫苗接种情况、临床症状、肺通气功能、弥散功能和呼出气一氧化氮结果(fractional exhaled nitric oxide,FeNO)等临床资料,通过χ^(2)检验、Pearson相关性分析、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等方法分析接种和未接种新冠病毒疫苗患者肺功能的差异,并验证新冠病毒疫苗对新冠肺炎、新冠感染相关症状的保护作用。结果未接种新冠病毒疫苗的新冠感染患者通气及弥散肺功能较接种患者下降明显(P<0.05)。未接种过新冠病毒疫苗、有既往慢性病史的患者更容易发生新冠肺炎,二针/三针疫苗接种可以减少新冠肺炎的发生率(P<0.05),而接种一针无明显保护作用;既往慢性病病史患者,如发生新冠感染,容易出现严重症状,而接种新冠病毒疫苗可以减轻包括慢性病患者在内的新冠相关严重症状。结论新冠病毒感染可以造成患者肺通气及弥散功能下降,二针/三针新冠病毒疫苗的接种可能减轻新冠病毒感染对肺功能的损伤,减少新冠肺炎及严重症状的发生,完整的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可能具有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 疫苗接种 肺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吸入性生物制剂在哮喘疾病中的开发进展及前景 被引量:1
5
作者 李光辉 黄静 +3 位作者 朱敏 赵芮 万亚坤 陈智鸿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06-414,共9页
全球超过3亿人饱受哮喘困扰,且发病率逐年增加,作为最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哮喘激发机制复杂,异质性强,是一类免疫介导的炎症疾病。随着基于生理、病理等机制深入研究,陆续推出的治疗性小分子和激素药物已实现对大多数患者的控制和治疗,... 全球超过3亿人饱受哮喘困扰,且发病率逐年增加,作为最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哮喘激发机制复杂,异质性强,是一类免疫介导的炎症疾病。随着基于生理、病理等机制深入研究,陆续推出的治疗性小分子和激素药物已实现对大多数患者的控制和治疗,但仍有5%~10%的患者为难控制、难治疗性哮喘,即重度哮喘。近十年来,得益于生物医药的迅猛发展,蛋白、抗体类药物凭借高有效性、高特异性、高安全性成为关键的重度哮喘治疗药物,然而由于生物制剂通常经注射给药,不可无创、快速地递送药物直接入肺迅速吸收起效,故而临床中亟需起效快、便捷、经济、安全的吸入式生物制剂。本综述通过对哮喘发病机制的阐释,概括现行的小分子、激素类和生物类治疗药物,并总结吸入式哮喘生物制剂的研发历程,对其未来前景进行分析,旨在加深对大分子吸入药物研究方向的认知,更新该领域前沿动态,以期为更多吸入式生物制剂的开发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哮喘 给药途径 吸入给药 生物制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症哮喘的代谢及细胞特征研究
6
作者 江晨蓉 陈智鸿 刘宏德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998-3010,共13页
目的哮喘是常见的慢性气道炎性疾病,重症哮喘是哮喘诊治中关注的重点。哮喘发病中,免疫细胞参与并发生改变,几种脂类代谢物可作为其诊断标志物。本研究在代谢和细胞层面,探讨了重症哮喘的特征。方法使用多因素统计学分析和独立样本t检... 目的哮喘是常见的慢性气道炎性疾病,重症哮喘是哮喘诊治中关注的重点。哮喘发病中,免疫细胞参与并发生改变,几种脂类代谢物可作为其诊断标志物。本研究在代谢和细胞层面,探讨了重症哮喘的特征。方法使用多因素统计学分析和独立样本t检验筛选了重症哮喘(41例)和对照(18例)血液样本中的差异代谢物,通过KEGG富集分析鉴定关键通路,基于ROC曲线进行生物标志物的鉴定;基于细胞类型注释结果,识别了血液中免疫细胞的种类和比例(5例重症和3例对照);使用单样本基因富集分析(ssGSEA)研究了差异代谢通路在单细胞中的特征。结果相比于对照(健康),28种代谢物的丰度在重症哮喘患者血液中增加,13种代谢物丰度降低(P<0.05);差异代谢物富集于4条通路:鞘脂代谢、甘油磷脂代谢、烟酸和烟酰胺代谢、组氨酸代谢。其中,有13种差异代谢物可以作为重症哮喘诊断的标志物,如L-谷氨酸(AUC=0.809)、烟酰胺(AUC=0.886)、植物鞘氨醇(AUC=0.882)、鞘氨醇(AUC=0.893)等。在单细胞分析中,鉴定出了5种主要细胞类型(CD4^(+)T细胞、CD8^(+)T细胞、NK细胞、B细胞和单核细胞),NK细胞的数量在重症哮喘患者中增加;重症哮喘具有更加频繁的细胞通讯,其CD8^(+)T细胞与其他细胞通讯密集,而在健康样本中,密集通讯的细胞主要为单核细胞。ssGSEA表明,重症样本中,4条富集了差异代谢物的通路,在CD4^(+)T和CD8^(+)T细胞中具有更低的得分(P<0.01),推测这些通路相关的基因表达在这两种细胞中被抑制,被抑制的基因包括DGKA、NT5C3A等,这些基因与免疫过程相关,在调节T细胞信号转导、活化、分化及免疫应答中发挥关键作用。结论L-谷氨酸、烟酰胺、植物鞘氨醇、鞘氨醇可以作为重症哮喘诊断的生物标志物;重症哮喘相关通路的基因在CD4^(+)T和CD8^(+)T细胞中被抑制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哮喘 代谢组 单细胞转录组 生物标志物 细胞类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诱导痰检测在慢性气道病中的应用及发展前景
7
作者 高佳萌 沈瑶 +1 位作者 薛丽萍 陈智鸿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70-376,共7页
诱导痰检测是一种可反映气道炎症性质及程度的非侵袭性检测手段,在慢性气道疾病中的诊断、治疗和预后中均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概述了诱导痰技术的发展历史,介绍了诱导痰技术的原理与操作方法,评估了其安全性,归纳了三大主要检测内容,... 诱导痰检测是一种可反映气道炎症性质及程度的非侵袭性检测手段,在慢性气道疾病中的诊断、治疗和预后中均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概述了诱导痰技术的发展历史,介绍了诱导痰技术的原理与操作方法,评估了其安全性,归纳了三大主要检测内容,详实地阐述了该技术在各慢性气道疾病中的作用,如反映气道炎症类型、预测药物疗效及与转录组学结合进行疾病机制研究等,并简要梳理了其创新性,做出未来愿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诱导痰技术 慢性气道病 应用进展 发展前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肺内液表面张力测量系统的设计与验证
8
作者 李咏臻 张夏 +3 位作者 沙敬新 钟鸣 宋元林 陈正龙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214-214,共1页
目的临床多种肺部疾病如呼吸窘迫综合征、肺炎、COVID-19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研究中,对肺内液的表面张力进行定量测量具有重要的生理和临床意义。然而,传统的测量技术如薄膜天平和气泡法,由于小样本量的限制,在临床实践中难以... 目的临床多种肺部疾病如呼吸窘迫综合征、肺炎、COVID-19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研究中,对肺内液的表面张力进行定量测量具有重要的生理和临床意义。然而,传统的测量技术如薄膜天平和气泡法,由于小样本量的限制,在临床实践中难以使用。方法设计并试制了一种基于悬滴法的表面张力测量实验装置,详细介绍了该装置的硬件模块和软件设计流程。使用该实验装置,初步测量了4例接受机械通气ARDS患者肺内液样本表面张力,以验证装置的可行性。结果在室温(25℃)条件下,测得纯水和二甲基硅油这两种测试液体的表面张力分别为72.35±1.00 m N/m和21.38±0.61 m N/m,与相同温度下相应文献值72.02 m N/m和21.10 m N/m吻合良好;在25℃时,进一步测得机械通气ARDS患者的肺内液样本表面张力在23.8~53.9 m N/m范围内,在总共48次肺内液表面张力测量中,41次测量的Worthington数大于临界值0.58,表明了测量结果的准确性。结论悬滴法具有样本量小、自动化程度高、无污染等优点,可用于临床ARDS患者肺内液表面张力的快速准确测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吸窘迫综合征 悬滴法 二甲基硅油 气泡法 临床实践 初步测量 肺部疾病 样本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尼达尼布治疗特发性肺纤维化的长期疗效及安全性:单中心参与INPULSIS及INPULSIS ON的系列病例分析 被引量:11
9
作者 丁旻 李佳旻 +4 位作者 洪群英 毛若琳 崔博 马圆 陈智鸿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95-401,共7页
目的探讨尼达尼布治疗特发性肺纤维化(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IPF)的长期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本中心于2012年7月起参加全球尼达尼布治疗IPF的为期52周的随机双盲Ⅲ期临床试验(INPULSIS,INPULSIS ON),共入组10例IPF患者。1年... 目的探讨尼达尼布治疗特发性肺纤维化(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IPF)的长期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本中心于2012年7月起参加全球尼达尼布治疗IPF的为期52周的随机双盲Ⅲ期临床试验(INPULSIS,INPULSIS ON),共入组10例IPF患者。1年研究结束后,继续追踪随访至今,共约9年。经揭盲分析后发现,试验组(尼达尼布组)6例,对照组(安慰剂组)4例。记录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用力肺活量(FVC绝对值及FVC%pre)、一氧化碳弥散量(DLCO%pre)、SGRQ评分的变化及急性发作次数,持续记录患者的生存状况,并观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FVC和DLCO无显著差异,治疗后试验组FVC下降趋势相对较缓,FVC%pre年下降率为2%,对照组为4.9%。DLCO的年下降率及SGRQ评分变化两组无明显差异。随访期间8例患者病死,其中试验组4例(4/6),对照组4例(4/4)。Kaplan-Meier生存曲线发现试验组有生存优势,但由于病例数少,未达到统计学差异。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0%(3/6),多为腹泻、腹部不适。程度多为轻至中度。2例生存至今的受试者,1例服用尼达尼布至今,1例服用尼达尼布1.5年后因腹泻退出研究。这2例肺功能追踪发现,长期服用尼达尼布者FVC%pre更稳定,急性加重次数较少。而中途停药者8年时复查FVC%pre已下降24.8%,急性加重3次。结论尼达尼布可能延缓IPF患者FVC的下降趋势及延长生存时间,减少急性加重,长期服用具有较好的耐受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肺纤维化(IPF) 尼达尼布 长期疗效 不良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期间预防肺功能检查交叉感染专家共识 被引量:12
10
作者 上海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肺功能学组 宋元林 +1 位作者 金美玲 李丽 《中国临床医学》 2020年第1期20-22,共3页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novel coronavirus pneunomia,NCP)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结合肺功能检查的操作特殊性,本共识从受试者和检查室的准备、肺功能操作人员的防护、仪器的清洗和消毒、特殊情况的应对以及感控的监督等方面,...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novel coronavirus pneunomia,NCP)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结合肺功能检查的操作特殊性,本共识从受试者和检查室的准备、肺功能操作人员的防护、仪器的清洗和消毒、特殊情况的应对以及感控的监督等方面,制订了在当前疫情防控的严峻形势下预防肺功能检查交叉感染的具体措施。当前疫情防控重要阶段,建议暂缓肺功能检查,如临床急需,要在做好防护的前提下进行必要的检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肺功能检查 交叉感染 专家共识 上海 个人防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C16在慢性气道疾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临床应用前景 被引量:5
11
作者 崔博 马圆 陈智鸿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89-294,共6页
克拉拉细胞分泌蛋白16(clara cell secretory protein-16,CC16)是呼吸道上皮的club细胞分泌的一种蛋白质,又被称为CC10、子宫珠蛋白、club细胞分泌蛋白(club cell secretory protein,CCSP)、尿蛋白1和人类蛋白1,其主要存在于气道、肺部... 克拉拉细胞分泌蛋白16(clara cell secretory protein-16,CC16)是呼吸道上皮的club细胞分泌的一种蛋白质,又被称为CC10、子宫珠蛋白、club细胞分泌蛋白(club cell secretory protein,CCSP)、尿蛋白1和人类蛋白1,其主要存在于气道、肺部、血液中。研究表明CC16具有抗炎效应,在慢性气道疾病的发病机制中起到重要作用,还可能是慢性气道疾病的潜在生物标志物和治疗靶点。本文主要对CC16结构、抑制炎症的细胞和分子机制进行总结,并就其作为临床上判断慢性气道疾病的生物标志物和治疗靶点的应用前景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克拉拉细胞分泌蛋白16(CC16)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 NF-ΚB信号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肥胖相关肺部疾病的防治与诱导棕色脂肪细胞策略的潜在价值 被引量:2
12
作者 华剑兰 张静 《结核与肺部疾病杂志》 2022年第1期55-59,共5页
肥胖作为一种患病率持续上升的全球性慢性代谢性疾病,对健康有着显著的影响,会增加许多慢性疾病的发病率和病亡率,包括对哮喘、肺动脉高压等多种肺部疾病的风险。笔者通过对诱导白色脂肪组织褐变和促进棕色和米色脂肪组织功能调节机体... 肥胖作为一种患病率持续上升的全球性慢性代谢性疾病,对健康有着显著的影响,会增加许多慢性疾病的发病率和病亡率,包括对哮喘、肺动脉高压等多种肺部疾病的风险。笔者通过对诱导白色脂肪组织褐变和促进棕色和米色脂肪组织功能调节机体代谢的机制进行综述,以期提供一个新的对抗肥胖及肥胖相关疾病的干预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肥胖低通气综合征 脂肪细胞 棕色 脂肪细胞 白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奥马珠单抗在嗜酸细胞性肉芽肿性多血管炎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13
作者 马圆 崔博 陈智鸿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34-139,共6页
嗜酸细胞性肉芽肿性多血管炎(eosinophilia granulomatosis polyangiitis,EGPA)是一种临床少见但可累及全身多系统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当前诱导EGPA缓解和预防复发的药物主要是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常出现复发和皮质... 嗜酸细胞性肉芽肿性多血管炎(eosinophilia granulomatosis polyangiitis,EGPA)是一种临床少见但可累及全身多系统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当前诱导EGPA缓解和预防复发的药物主要是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常出现复发和皮质类固醇依赖相关的问题,因此亟需新的治疗方法。奥马珠单抗(omalizumab,OMA)是一种人源化抗IgE单克隆抗体,在我国于2017年8月获批用于中重度变应性哮喘的治疗,已有超过3万例哮喘患者接受治疗,应用前景广阔。近年来OMA在EGPA中的应用研究日益增多,本文对近年来国内外使用OMA治疗EGPA的临床研究包括潜在药理机制、临床获益及不良反应等进行综述,为奥马珠单抗的相关临床治疗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马珠单抗(OMA) 嗜酸细胞性肉芽肿性多血管炎(EGPA) 疗效 安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76例儿童肺炎克雷伯菌血流感染的特征分析
14
作者 张传玲 张迎华 +2 位作者 刘雯 张妍 侯东妮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2年第9期103-106,共4页
目的探讨徐州地区儿童肺炎克雷伯菌血流感染(KPBSI)特征,为临床药物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江苏省徐州市儿童医院2015年1月至2021年7月KPBSI患儿临床资料、实验室感染性指标及药敏试验结果。结果76例KPBSI患儿中脓毒血症19例、肺... 目的探讨徐州地区儿童肺炎克雷伯菌血流感染(KPBSI)特征,为临床药物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江苏省徐州市儿童医院2015年1月至2021年7月KPBSI患儿临床资料、实验室感染性指标及药敏试验结果。结果76例KPBSI患儿中脓毒血症19例、肺炎17例;伴有发热50例、咳嗽15例。外周血白细胞(WBC)计数、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的增高占比分别是63.2%、95.1%、87.0%。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CRKP)检出16株(21.1%),碳青霉烯敏感肺炎克雷伯菌检出60株(78.9%)。CRKP对所有头孢菌素、氨曲南、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制剂都具有高耐药率。检出CRKP的患儿中,新生儿多,实验室指标多异常,临床症状多明显。结论CRKP患儿对常用药物具有高耐药率,其临床特征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血流感染 肺炎克雷伯菌 感染性指标 碳青霉烯类耐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械功率在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5
作者 李咏臻 张奕 +2 位作者 盛晓峰 陈正龙 宋元林 《国际生物医学工程杂志》 CAS 2023年第4期360-364,共5页
重症加强护理病房(ICU)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该类患者治疗过程中通常需要机械通气来维持其呼吸功能。然而,机械通气参数设置不当可能会导致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VILI)。为了有效防止VILI的发生,急性呼吸窘迫综合... 重症加强护理病房(ICU)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该类患者治疗过程中通常需要机械通气来维持其呼吸功能。然而,机械通气参数设置不当可能会导致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VILI)。为了有效防止VILI的发生,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研究联盟推荐使用小潮气量和限制气道平台压的保护性通气策略,但是从呼吸机能量传递的角度来看,VILI实际上是潮气量、气道压力和呼吸频率等呼吸参数综合作用的结果。机械功率能很好地体现了上述参数的共同作用,正日益成为临床研究的热点。主要介绍了机械能与机械功率的定义,并对不同呼吸模式下机械功率的计算方法进行系统地综述,同时总结回顾了机械功率与VILI有关的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进一步探究机械功率的安全阈值可望为未来临床制定个性化机械通气策略,有效预防VILI的发生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械功率 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 机械能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个性化机械通气
原文传递
深呼吸,放轻松
16
作者 宋元林 《家庭用药》 2020年第8期1-1,共1页
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的数据显示,2016年慢阻肺以每年导致全球超过300万人死亡的总人数,占据呼吸道疾病死亡原因的首位(同时位列人类十大死亡原因第三);紧随其后的是下呼吸道感染性疾病,每年导致全球超过200万人死亡;肺癌则以每年导致全球约... 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的数据显示,2016年慢阻肺以每年导致全球超过300万人死亡的总人数,占据呼吸道疾病死亡原因的首位(同时位列人类十大死亡原因第三);紧随其后的是下呼吸道感染性疾病,每年导致全球超过200万人死亡;肺癌则以每年导致全球约160万人死亡,位居呼吸道疾病死亡原因的第三(同时也是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可见,呼吸道疾病给人类带来的危害实是不容小觑!不过魔高一尺,道高一丈,我们对这些疾病也并非束手无策。现在,越来越先进的诊疗技术和对疾病发病机制日益深入的认识,让我们看到,呼吸道疾病可防可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疾病死亡原因 呼吸道疾病 慢阻肺 数据显示 深呼吸 恶性肿瘤 诊疗技术 疾病发病机制
原文传递
早期目标导向肾脏替代治疗在重症肺炎相关急性肾损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3
17
作者 阿卜杜休库尔·玉素甫 潘天昳 +8 位作者 谢烨卿 毕晶 李阳 沈波 姜物华 胡家昌 邹建洲 许佳瑞 丁小强 《中华医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4期4065-4072,共8页
目的评估早期目标导向肾脏替代治疗(GDRRT)在重症肺炎相关急性肾损伤(AKI)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选取2017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诊断为重症肺炎相关AKI并接受GDRRT的住院患者,将肾脏替代治疗(RRT)启动... 目的评估早期目标导向肾脏替代治疗(GDRRT)在重症肺炎相关急性肾损伤(AKI)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选取2017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诊断为重症肺炎相关AKI并接受GDRRT的住院患者,将肾脏替代治疗(RRT)启动时AKI分期较低、容量负荷程度高、炎症反应重、血流动力学相对稳定的患者划分至早期组,反之划分至常规组。主要终点为院内全因死亡率,次要终点包括出院时肾功能恢复情况、90 d和1年全因死亡率。采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RRT启动时机与预后的关系。结果纳入170例接受GDRRT的重症肺炎患者,年龄(71±13)岁,男122例(71.8%)。早期组86例,常规组84例,两组年龄、性别等人口学特征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常规组相比,早期组容量负荷较低[2%(1%,3%)比3%(2%,4%),P<0.001]、使用大剂量血管活性药物比例较低[11.6%(10/86)比40.5%(34/84),P<0.001]、入重症监护病房(ICU)72 h内肺部影像学进展率较高[58.1%(50/86)比33.3%(28/84),P<0.001]。与常规组相比,早期组的院内全因死亡率较低[37.2%(32/86)比67.9%(57/84),P<0.001],出院时肾功能完全恢复率较高[44.2%(38/86)比7.1%(6/84),P<0.001]。早期组90 d[46.5%(40/86)比82.1%(69/84),P<0.001]和1年[65.1%(56/86)比92.9%(78/84),P<0.001]全因死亡率低于常规组。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早期启动RRT可降低重症肺炎相关AKI患者院内死亡的风险(HR=0.57,95%CI:0.37~0.88,P=0.011)。结论在重症肺炎相关AKI患者中根据容量、血流动力学和炎症状态为指导,进行早期GDRRT可降低院内死亡率,促进肾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肾损伤 重症肺炎 肾脏替代疗法
原文传递
空气污染对心脑血管系统损伤领域系统评价的质量评价
18
作者 马圆 牛珍 +3 位作者 连蓉娜 陈雅杰 吴婷婷 陈智鸿 《环境与健康杂志》 CAS 2024年第4期357-363,共7页
目的采用AMSTAR-2量表和PRISMA声明对空气污染对心脑血管系统损伤领域的系统评价进行质量评价,并初步探讨方法学质量和报告质量间可能的关系。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和Cochrane系统评价数据库,检索时限均为从建... 目的采用AMSTAR-2量表和PRISMA声明对空气污染对心脑血管系统损伤领域的系统评价进行质量评价,并初步探讨方法学质量和报告质量间可能的关系。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和Cochrane系统评价数据库,检索时限均为从建库至2022年8月。采用主题词与自由词相结合的检索方式,并根据具体数据库调整。两名评价员分别独立采用AMSTAR-2和PRISMA工具评价纳入文献的方法学和报告学质量。结果共纳入48篇系统评价或meta分析,其中系统评价10篇、meta分析38篇。AMSTAR-2评价结果显示,AMSTAR-2工具得分范围为3.5~13分,平均得分为8.21分。16个条目中有7个条目报告率<50%,分别为条目2、3、6、7、9、12、13。其中报告率最低的3个条目分别是“条目3:研究设计的选择依据是否给予解释(0/48,0.00%)”和“条目7:是否提供排除研究的清单以及排除理由(1/48,2.08%)”、“条目13:在解释和讨论系统评价的结果时是否考虑了单个研究的偏倚风险(8/48,16.67%)”。PRISMA评价结果显示,PRISMA声明得分范围为9.5~25分,平均得分为19.57分。以下3个条目有明显的报告缺失(<50%):“条目5:方案与注册(13/48,27.08%)”、“条目12:单个研究存在的偏倚(17/48,35.42%)”和“条目19:研究中存在的偏倚风险(11/48,22.92%)”。29.16%(14/48)的文献PRISMA评分较高,但AMSATR-2评分较低。结论当前空气污染对心脑血管系统损伤领域的系统评价质量仍有提高的空间。高报告学质量的文献也可能存在方法学质量较低的情况。建议研究者应当严格按照AMSTAR-2和PRISMA声明规范实施和报告,促进质量提高,为临床上的诊疗决策提供更加科学可靠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MSTAR-2 PRISMA 空气污染 心脑血管疾病
原文传递
经电磁导航支气管镜微波消融在不可手术高危肺结节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6
19
作者 刘洁 张勇 +4 位作者 叶茂松 刘子龙 胡沁 张新 李春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315-1321,共7页
目的探讨利用电磁导航支气管镜技术对不可外科手术的高危肺结节进行微波消融的临床应用价值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2月至2020年9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诊断高危肺结节并进行电磁导航支气管镜检查和微波消融治疗9例患者的临... 目的探讨利用电磁导航支气管镜技术对不可外科手术的高危肺结节进行微波消融的临床应用价值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2月至2020年9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诊断高危肺结节并进行电磁导航支气管镜检查和微波消融治疗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6例、女3例,年龄72.0(59.5,77.0)岁。分析患者临床特征、治疗的有效性与安全性。结果 9例患者共12处高危肺结节进行了电磁导航支气管镜检查和微波消融治疗,所有患者均合并有慢性基础疾病,无法进行胸外科手术的原因主要有肺功能无法耐受(55.6%)、其它系统基础疾病(33.3%)、多叶段病灶(22.2%)、个人意愿(22.2%)、高龄(11.1%)等。CT影像显示肺结节中位直径13.5(9.5,22.0)mm,结节距离胸膜中位距离5.3(1.8,16.3)mm。所有结节导航规划路径到达后并使用径向超声探头进行确认,活检组织进行快速现场细胞学评估。术后病理诊断腺癌4处、非小细胞肺癌-非特殊型1处、炎症性病变2处、未见异型者5处。微波消融成功率83.3%(10/12),其中脱靶2处病灶均再次进行了CT引导下经皮穿刺消融。中位住院时间3.0(2.0,3.0)d,术后短期随访未出现并发症。结论对于不可外科手术的高危肺结节患者,利用电磁导航支气管镜联合微波消融治疗安全有效,为临床诊疗提供了新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磁导航支气管镜 微波消融 肺结节 介入治疗
原文传递
社区获得性肺炎病原学检测新进展 被引量:20
20
作者 宋元林 侯东妮 《中华全科医学》 2018年第9期1530-1534,共5页
成人社区获得性肺炎(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CAP)是全球高发病率、高死亡率的疾病之一。明确CAP的致病微生物能够指导最佳的抗感染治疗策略,改善患者预后,且具有重要的流行病学及公共卫生学价值。传统微生物学检测方法如微生物... 成人社区获得性肺炎(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CAP)是全球高发病率、高死亡率的疾病之一。明确CAP的致病微生物能够指导最佳的抗感染治疗策略,改善患者预后,且具有重要的流行病学及公共卫生学价值。传统微生物学检测方法如微生物培养、尿病原体抗原检测等简便、普及性高,但受时效性、敏感性、标本运输处理、分离培养条件等多方面的限制。近年来微生物核酸分子检测技术快速发展,基于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chain reaction,PCR)的核酸分子扩增检测能够快速定量检测目标病原体基因片段,敏感性、特异性高。二代测序技术为呼吸道微生物检测带来了重大变革,能同时测定许多病原体的保守基因序列,使对呼吸道微生物群落的研究达到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传统检测方法的继续改良与核酸分子检测手段的不断创新,多种检测手段的优化组合,将为临床CAP的诊断提供更全面准确的病原学信息。同时,下呼吸道微生物组学的研究有望揭示CAP发生发展与呼吸道微生物组变化的关系,使CAP的临床诊疗进入新的时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区获得性肺炎 病原学诊断 分子诊断 二代测序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