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铁死亡在主动脉夹层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1
作者 洪翔 张宇翀 +1 位作者 符伟国 王利新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26-734,共9页
近年来研究发现,由氧化应激等刺激因素导致的铁代谢紊乱与脂质过氧化诱导的铁死亡在主动脉夹层的发生和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其中,铁代谢紊乱主要体现为铁含量与血红素代谢异常导致的羟基自由基过量生成,而脂质过氧化则与Xc-系统异常及... 近年来研究发现,由氧化应激等刺激因素导致的铁代谢紊乱与脂质过氧化诱导的铁死亡在主动脉夹层的发生和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其中,铁代谢紊乱主要体现为铁含量与血红素代谢异常导致的羟基自由基过量生成,而脂质过氧化则与Xc-系统异常及磷脂氢过氧化物过量积累相关。这些因素协同导致主动脉稳态被破坏,驱动主动脉夹层中内皮细胞和血管平滑肌细胞等管壁组成细胞铁死亡。主动脉夹层中存在多个铁死亡相关基因紊乱,且吸烟等流行病学因素、蛋白质甲基化等表观遗传修饰及T淋巴细胞等免疫细胞功能异常亦与主动脉夹层铁死亡密切相关。此外,一些小分子药物和纳米材料显示出一定的抑制主动脉夹层铁死亡效果。本文通过探讨主动脉夹层铁死亡的潜在机制,旨在为主动脉夹层精准防治提供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夹层 铁死亡 发病机制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远端塌陷型颈内动脉假性闭塞腔内治疗的中远期疗效
2
作者 周振宇 符伟国 +6 位作者 史振宇 唐涵斐 韩同磊 蔡亮 朱家琦 唐骁 郭大乔 《中国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 2024年第1期32-35,共4页
目的探讨颈动脉支架植入术(carotid artery stenting,CAS)应用于远端塌陷型颈内动脉假性闭塞患者的中远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43例用CAS治疗的远端塌陷型颈内动脉假性闭塞患者临床资料,观察... 目的探讨颈动脉支架植入术(carotid artery stenting,CAS)应用于远端塌陷型颈内动脉假性闭塞患者的中远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43例用CAS治疗的远端塌陷型颈内动脉假性闭塞患者临床资料,观察CAS的技术成功率、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5年支架内再狭窄率和免于同侧脑梗/死亡/心梗率。结果手术技术成功率100%。围手术期1例患者出现高灌注综合征,并发症发生率2.3%。患者术后随访36.5~68.1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63.0个月,3例发生支架内再狭窄,同侧脑梗死复发5例,死亡2例,无心肌梗死。随访5年免于支架内再狭窄率为91.2%。5年免于死亡/心梗/同侧脑梗率为82.7%。结论CAS应用于颈动脉远端塌陷型假性闭塞患者的技术成功率和中远期疗效均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狭窄 颈动脉假性闭塞 颈动脉支架植入术 远期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动脉夹层腔内治疗的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3
3
作者 符伟国 郭宝磊 《中国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 2022年第2期97-99,共3页
主动脉夹层(aortic dissection,AD)是一种威胁生命的急危重症,其病因和危险因素主要包括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主动脉管壁先天发育异常、创伤和解剖变异等。根据AD原发破口的位置和夹层的累及范围,临床广泛使用DeBakey和Stanford两种... 主动脉夹层(aortic dissection,AD)是一种威胁生命的急危重症,其病因和危险因素主要包括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主动脉管壁先天发育异常、创伤和解剖变异等。根据AD原发破口的位置和夹层的累及范围,临床广泛使用DeBakey和Stanford两种分型方式。近年来,国内外学者提出了“非A非B”型夹层的概念,即原发破口在弓部或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type B aortic dissection,TBAD)向近端逆撕累及弓部,是对Stanford分型的重要补充[1]。由于DeBakey分型和Stanford分型方式均无法明确夹层远端累及的范围,2020年美国血管外科协会(Society for Vascular Surgery,SVS)和美国胸外科医师协会(Society of Thoracic Surgeon,STS)联合发布了新的AD解剖分型[2],对传统分型进行细化,辅助患者的风险分层、治疗和预后。本文结合本中心经验,对AD腔内治疗的最新经验进行介绍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夹层 腔内治疗 胸外科医师 血管外科 动脉管壁 解剖变异 Surgery 急危重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器人技术在微创血管外科中的应用进展
4
作者 韩同磊 严栋 +7 位作者 沈洋 唐涵斐 林长泼 唐骁 司逸 高斌 郭大乔 符伟国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796-800,共5页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微创技术,包括腔镜和辅助机器人,在临床外科领域的应用已愈加广泛,被越来越多的医生所认可,也被诸多患者接受和推崇。然而,目前血管外科仅部分开放手术可以实现机器人辅助,而辅助血管腔内手术虽有报道但并不成...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微创技术,包括腔镜和辅助机器人,在临床外科领域的应用已愈加广泛,被越来越多的医生所认可,也被诸多患者接受和推崇。然而,目前血管外科仅部分开放手术可以实现机器人辅助,而辅助血管腔内手术虽有报道但并不成熟。本综述旨在总结机器人系统在血管外科的应用与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器人系统 机器人技术 血管外科 辅助机器人 临床外科 机器人辅助 微创技术 应用进展
原文传递
纳米材料靶向递药治疗实验性腹主动脉瘤模型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5
作者 莫凡迪 王利新 符伟国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810-1815,共6页
腹主动脉瘤(AAA)是一种局限性、扩张性主动脉疾病,目前主要采用手术治疗AAA。对未达手术指征的AAA,临床上亟需有效的药物治疗方法用于缓解AAA的进展,以降低致死性AAA破裂的发生率。功能化纳米材料靶向递送系统具有良好的病灶靶向性,较... 腹主动脉瘤(AAA)是一种局限性、扩张性主动脉疾病,目前主要采用手术治疗AAA。对未达手术指征的AAA,临床上亟需有效的药物治疗方法用于缓解AAA的进展,以降低致死性AAA破裂的发生率。功能化纳米材料靶向递送系统具有良好的病灶靶向性,较低的药物不良反应以及较高的生物利用率,在动物实验中显示出了较传统药物更好的AAA治疗效果。本文主要从主动靶向、被动靶向及其他新型靶向方式3个方面总结了实验性AAA模型中纳米材料靶向递药治疗的研究经验,拟为AAA药物研究与开发提供新的想法与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主动脉瘤 纳米材料 主动靶向 被动靶向
原文传递
主动脉疾病相关基础研究最新进展及未来突破点 被引量:4
6
作者 周旻 符伟国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89-94,共6页
主动脉壁主要由不断更新的细胞和细胞外基质构成。在正常生理状态下,主动脉壁内的细胞和细胞外组分通过调节自身的功能和结构来应对外界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增强主动脉管壁应力。如果主动脉的功能和结构发生障碍,将会导致主动脉管壁退化,... 主动脉壁主要由不断更新的细胞和细胞外基质构成。在正常生理状态下,主动脉壁内的细胞和细胞外组分通过调节自身的功能和结构来应对外界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增强主动脉管壁应力。如果主动脉的功能和结构发生障碍,将会导致主动脉管壁退化,力学结构受损,出现主动脉瘤和主动脉夹层。过去20年,研究者从基因组学、蛋白组学、表观遗传学、生物力学等角度,剖析主动脉疾病发病的深层机制,旨在挖掘潜在的药物治疗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疾病 基础研究 进展
原文传递
胸降主动脉瘤诊断和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24版) 被引量:3
7
作者 毛乐 董智慧 +2 位作者 符伟国 陈忠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血管外科学组 《中华血管外科杂志》 2024年第1期8-15,共8页
胸降主动脉瘤(DTAA)是一种严重危害生命健康的血管疾病,及时有效的诊断和治疗极为重要。自1998年首例DTAA腔内修复术成功实施以来,DTAA的治疗由巨创转为微创,围术期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降低。目前,我国尚缺乏DTAA相关的专家共识... 胸降主动脉瘤(DTAA)是一种严重危害生命健康的血管疾病,及时有效的诊断和治疗极为重要。自1998年首例DTAA腔内修复术成功实施以来,DTAA的治疗由巨创转为微创,围术期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降低。目前,我国尚缺乏DTAA相关的专家共识对其病因、诊断和治疗作出相应推荐。鉴于此,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血管外科学组组织国内血管外科领域部分专家,参考最新临床研究尤其是基于我国病例的研究结果,结合临床实践,围绕DTAA的诊断和治疗讨论并制订本共识,旨在为其诊疗提供原则性指导和依据,协助临床医生决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降主动脉瘤 诊断 治疗 专家共识
原文传递
基于人工智能和影像组学的腹主动脉瘤研究进展 被引量:1
8
作者 王永刚 史振宇 符伟国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CAS 2022年第8期1090-1094,共5页
目的综述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和影像组学在腹主动脉瘤(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AAA)研究中的进展。方法详细收集并整理近年来AI和影像组学与AAA研究相关的文献并进行综述。结果AI和影像组学从特征提取、风险预测、... 目的综述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和影像组学在腹主动脉瘤(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AAA)研究中的进展。方法详细收集并整理近年来AI和影像组学与AAA研究相关的文献并进行综述。结果AI和影像组学从特征提取、风险预测、患者管理、模拟支架部署和数据挖掘方面影响AAA的研究及临床决策。结论应用AI和影像组学为AAA的研究和临床决策提供了新的思路,有望提出个性化的治疗及随访方案来指导临床实践,旨在实现AAA的精准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主动脉瘤 人工智能 机器学习 深度学习 影像组学
原文传递
下肢深静脉血栓后综合征的腔内治疗 被引量:5
9
作者 王鹏辉 董智慧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355-1358,共4页
下肢深静脉血栓后综合征(PTS)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病人的主要中远期并发症。压力治疗、药物治疗和功能锻炼等保守治疗已成为PTS病人的基本疗法,但部分中重度PTS病人接受保守治疗后症状改善不明显,迫切需要外科干预。随着腔内介入器械... 下肢深静脉血栓后综合征(PTS)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病人的主要中远期并发症。压力治疗、药物治疗和功能锻炼等保守治疗已成为PTS病人的基本疗法,但部分中重度PTS病人接受保守治疗后症状改善不明显,迫切需要外科干预。随着腔内介入器械和技术的不断发展,腔内治疗成为中重度PTS病人的首选手术方式。然而,在PTS腔内治疗临床应用中,对于手术适应证、操作技术要点及疗效评估等方面的认识相对不足。临床医生应严格把握腔内治疗的手术指征、规范术中操作、加强术后管理,以提高腔内治疗的远期疗效。此外随着PTS腔内治疗的不断开展,研发符合静脉生理和解剖条件的静脉支架对于提高PTS病人治疗效果具有重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栓形成后综合征 深静脉血栓形成 腔内治疗
原文传递
主动脉急症患者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的防控和治疗策略建议 被引量:1
10
作者 司逸 孙晓凡 +2 位作者 钟鸣 岳嘉宁 符伟国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78-182,共5页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对我国人民的生命健康和经济财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在这样的特殊形势下,如何应对主动脉急症患者成为一个严峻的挑战。快速诊断患者是否合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安全有效地转运患者、实施合并肺炎患者的介入手术、保护...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对我国人民的生命健康和经济财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在这样的特殊形势下,如何应对主动脉急症患者成为一个严峻的挑战。快速诊断患者是否合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安全有效地转运患者、实施合并肺炎患者的介入手术、保护血管外科医疗团队,以及对患者的术后管理和随访等,都成为血管外科医师亟待解决的问题。结合最新的国家政策、文献报道和个人所在单位支援武汉的防控经验,本文对上述问题进行了简要阐述,希望引发全国血管外科医师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如何实施血管外科危重急症乃至常规血管疾病诊疗的思考,共同应对疫情,并在最大程度上将疫情的损害降至最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病毒感染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冠状病毒感染疾病-19 主动脉急症 血管外科
原文传递
复杂腹主动脉瘤的开放手术治疗策略
11
作者 石贇 陈斌 符伟国 《中华血管外科杂志》 2022年第2期79-81,共3页
复杂腹主动脉瘤主要是指近端瘤颈处理困难的近肾腹主动脉瘤和肾上腹主动脉瘤。胸腹联合切口和腹膜后入路可以更好地显露腹主动脉内脏动脉区。与肾下腹主动脉瘤相比,复杂腹主动脉瘤开放手术创伤更大,操作更复杂,手术时间更长,并发症和死... 复杂腹主动脉瘤主要是指近端瘤颈处理困难的近肾腹主动脉瘤和肾上腹主动脉瘤。胸腹联合切口和腹膜后入路可以更好地显露腹主动脉内脏动脉区。与肾下腹主动脉瘤相比,复杂腹主动脉瘤开放手术创伤更大,操作更复杂,手术时间更长,并发症和死亡率更高,需要术者具备丰富的开放手术经验。除了近端瘤颈处理,本文还讨论了髂动脉困难瘤颈、腔内修复术后中转开放手术、缺乏合适人工血管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杂腹主动脉瘤 开放手术 人工血管 内脏动脉
原文传递
主动脉疾病队列专病数据库规范化建设与应用 被引量:1
12
作者 马煜宁 黄丽红 +3 位作者 阚远晴 原通 司逸 符伟国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108-1111,共4页
主动脉疾病主要包括主动脉瘤和主动脉夹层。以超声为主要筛查方式的研究结果显示,西方国家人群主动脉瘤发生率为4%~8%,患者以男性居多[1,2,3,4]。主动脉瘤一旦破裂,致死率高达90%[5],如不经治疗,急性主动脉夹层病死率为22.7%~68.0%[6]... 主动脉疾病主要包括主动脉瘤和主动脉夹层。以超声为主要筛查方式的研究结果显示,西方国家人群主动脉瘤发生率为4%~8%,患者以男性居多[1,2,3,4]。主动脉瘤一旦破裂,致死率高达90%[5],如不经治疗,急性主动脉夹层病死率为22.7%~68.0%[6]。主动脉夹层在东方人群中的发病率高于西方人群[7,8,9],国内夹层腔内修复技术已达国际先进水平,但由于缺乏基于多中心大数据的联合专病队列,难以开展高质量多中心临床研究,研究成果难以成为国际主流指南的循证医学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疾病 主动脉夹层 主动脉瘤 多中心临床研究 腔内修复 循证医学证据 大数据 规范化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