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原位辅助性部分肝移植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6
1
作者 史留斌 彭承宏 +7 位作者 彭淑牖 刘颖斌 何伟 徐斌 陈晓鹏 白明东 王涌 唐则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2004年第12期730-733,F005,共5页
目的 在原位辅助性部分肝移植(APOLT)动物模型基础上,观察其对猪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的初步治疗效果。方法 采用结扎胆总管的方法复制猪胆汁性肝硬化动物模型,6只健康良种幼猪作为供体组,6只肝硬化模型猪为受体组,肝移植采用APOLT术。术... 目的 在原位辅助性部分肝移植(APOLT)动物模型基础上,观察其对猪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的初步治疗效果。方法 采用结扎胆总管的方法复制猪胆汁性肝硬化动物模型,6只健康良种幼猪作为供体组,6只肝硬化模型猪为受体组,肝移植采用APOLT术。术中观察血流动力学和生化指标;术前、术后当天及7 d观察门静脉压力、血胆红素及肝功能,同时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门静脉最大流速及流量。结果 胆总管结扎8周后见肝脏假小叶形成,小叶周围结缔组织增生明显,有胆栓及胆泥沉积,证实胆汁性肝硬化模型成功。6只猪APOLT术后5只存活。术后7 d动物活杀病理检查见移植肝形态、色泽正常,各吻合口无扭曲、漏血和血栓形成;移植肝部分肝小叶结构紊乱,肝细胞萎缩或消失,肝小叶内大量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中央静脉周围肝小叶细胞浊肿,可见淋巴细胞浸润;受体肝无明显变性及坏死。术后7 d存活猪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察发现,移植肝门静脉血流比宿主肝门静脉血流增多,回流通畅,移植肝功能良好。血总胆红素、丙氨酸转氨酶及天冬氨酸转氨酶等肝功能指标明显好转,术后7 d门静脉压力与术前相比显著降低。结论 APOLT术对门静脉高压症有一定的治疗作用,是一种较有希望的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的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移植 原位辅助性部分肝移植 门静脉高压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腔静脉成形术在原位肝移植中的应用(附63例报道) 被引量:1
2
作者 钱建民 张浩 +5 位作者 芮晓晖 史留斌 宋宁 石伟 王乾伟 张元芳 《上海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1期811-813,共3页
目的 对腔静脉成形术这种新的肝移植术式进行评价。方法 总结 2 0 0 2年 6月~ 2 0 0 4年 6月采用腔静脉成形术完成的 6 3例原位肝移植患者的临床资料 ,并与同期采用经典原位肝移植技术完成的 32例肝移植患者的资料进行对比。结果 ... 目的 对腔静脉成形术这种新的肝移植术式进行评价。方法 总结 2 0 0 2年 6月~ 2 0 0 4年 6月采用腔静脉成形术完成的 6 3例原位肝移植患者的临床资料 ,并与同期采用经典原位肝移植技术完成的 32例肝移植患者的资料进行对比。结果 腔静脉成形肝移植组术中大剂量血管收缩药的应用、术后腹腔出血再次探查和术后肾功能衰竭的发生率较经典原位肝移植组显著减少 (P <0 .0 5 ) ;前者未发生腔静脉并发症 ,后者发生腔静脉并发症 4例 ;腔静脉成形肝移植组的手术时间为 (5 .3± 1.9)h ,明显短于经典原位肝移植组的 (7.7± 2 .5 )h(P <0 .0 1) ;腔静脉成形肝移植组的无肝期时间为 (6 2± 13)min ,经典原位肝移植组为 (73± 19)min ,两组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腔静脉成形肝移植组的失血量和输血量分别为 (2 10 0± 114 0 )ml和 (2 4 0 0± 110 0 )ml,均明显少于经典原位肝移植组的 (4 380± 2 10 0 )ml和 (4 80 0± 170 0 )ml(P值均 <0 .0 1) ;腔静脉成形肝移植组的术后腹腔引流量为 (970± 2 30 )ml,明显少于经典原位肝移植组的 (116 0± 310 )ml(P <0 .0 5 )。两组拔除气管插管时间、重症监护室留置时间和住院时间的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腔静脉成形肝移植术无需解剖肝后腔静脉 ,肝下腔静脉得以保留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位肝移植 腔静脉成形术 并发症 患者 输血量 手术时间 肝移植术 维持 显著性 解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移植治疗慢性重型肝炎手术时机的选择(附59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3
3
作者 钱建民 张浩 +4 位作者 芮晓晖 史留斌 王乾伟 石伟 宋宁 《外科理论与实践》 2006年第4期292-294,共3页
目的:探讨慢性重型肝炎行肝移植术的合适手术时机。方法:总结2003年9月~2005年7月我科收治的59例慢性重型肝炎病人的临床资料,有52例行肝移植术,7例未行肝移植术,并就病人肝移植手术时机的选择和预后作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59例慢性... 目的:探讨慢性重型肝炎行肝移植术的合适手术时机。方法:总结2003年9月~2005年7月我科收治的59例慢性重型肝炎病人的临床资料,有52例行肝移植术,7例未行肝移植术,并就病人肝移植手术时机的选择和预后作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59例慢性重型肝炎病人,肝移植组的1年存活率为83.3%,明显高于内科综合治疗组的14.3%(P<0.01)。肝移植组中,术前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16分病人的1年生存率为76.5%,明显低于MELD评分<16分病人的89.5%(P<0.05);术前MELD评分≥16分的病人平均手术时间(7.3±2.6)h,明显长于MELD评分<16分的(5.4±1.5)h(P<0.05);术前MELD评分≥16分病人的术中失血量和输血量分别为(4860±1980)ml和(5240±2160)ml,明显多于MELD评分<16分病人的(1780±670)ml和(2110±790)ml(P<0.01);术前MELD评分≥16分病人的术后呼吸支持时间I、CU留置时间和住院时间分别为(5.3±2.2)d(、6.1±2.7)d和(31.7±11.6)d,明显长于MELD评分<16分病人的(3.2±2.1)d(、3.4±2.0)d和(23.8±7.5)d(P<0.05);术前MELD评分≥16分病人的平均住院费用为(36.9±9.3)万元,明显高于MELD评分<16分病人的(23.2±5.2)万元(P<0.05);术前MELD评分≥16分病人的术后各种感染及肾功能衰竭并发症的发生率分别为71.4%和23.8%,明显高于MELD评分<16分病人的35.4%和3.2%(P<0.01)。结论:慢性重型肝炎病人术前MELD评分≥12分并<16分时是比较合适的手术时机,而术前MELD评分≥16分的病人手术预后明显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移植 手术时机 重型肝炎 MEL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移植病人术后急性肾功能衰竭18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3
4
作者 王乾伟 史留斌 +1 位作者 芮晓晖 钱建民 《外科理论与实践》 2007年第5期488-490,共3页
目的:探讨影响肝移植术后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原因及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91例肝移植病人中发生与未发生术后急性肾功能衰竭病人的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肾衰组病人1年生存率低于... 目的:探讨影响肝移植术后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原因及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91例肝移植病人中发生与未发生术后急性肾功能衰竭病人的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肾衰组病人1年生存率低于对照组;与术后发生早期急性肾功能衰竭的有关因素包括术前血清肌酐、总胆红素、总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输血量、术中输液总量、术中尿量。术前血清肌酐高和术中尿量是术后早期急性肾功能衰竭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移植术后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的病人ICU留置时间延长,术后住院时间延长,住院费用升高。结论:肝移植术后有较高的急性肾功能衰竭发生率,对术后少尿、血清肌酐水平升高的病人及早实施肾脏替代等治疗能有效降低其发病率和死亡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移植 肾功能衰竭 急性 手术后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20在大鼠小体积肝移植早期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机制
5
作者 史留斌 王乾伟 +1 位作者 芮晓晖 张元芳 《上海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1期824-827,i001,共5页
目的 初步研究A2 0在小移植物损伤中的地位和作用 ,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取雄性SD大鼠 ,分为正常对照组、全肝移植组和小体积肝移植组 3组 ,在移植后 0 .5及 3、6、2 4h的 4个时间点分别取材、送检。主要进行肝功能检测及... 目的 初步研究A2 0在小移植物损伤中的地位和作用 ,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取雄性SD大鼠 ,分为正常对照组、全肝移植组和小体积肝移植组 3组 ,在移植后 0 .5及 3、6、2 4h的 4个时间点分别取材、送检。主要进行肝功能检测及肝组织病理组织学检查 ;采用原位末端标记法 (TUNEL法 )检测细胞凋亡情况 ,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RT PCR)检测A2 0在肝组织中的表达 ,Westernblot检测肝组织内蛋白的表达。结果 移植后各时点丙氨酸转氨酶 (ALT)、天冬氨酸转氨酶 (AST)水平均升高 ,至术后 6h达到高峰 ,组织病理学检查可见小体积肝移植组移植后 6h损伤最重。TUNEL法细胞凋亡检查见小体积肝移植组各时间点细胞凋亡数均显著多于全肝移植组 ,移植后 6h为高峰。Westernblot和RT PCR法在不同水平检测结果提示保护性基因A2 0在小体积肝移植组的移植物内表达下降 ,并随再灌注时间的延长迅速下调。结论 大鼠小体积肝移植术后再灌注损伤以肝细胞功能改变及大量肝细胞凋亡为特点。肝组织内保护性基因A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移植 移植后 移植物 缺血再灌注损伤 肝组织 大鼠 表达 小体积 时间点 提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染血红素氧化酶-1基因大鼠肝细胞系BRL体外抗凋亡作用
6
作者 陈国勇 曲青山 +1 位作者 孙建军 钱建民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713-715,共3页
目的:探讨血红素氧化酶1(hemeoxygenase,HO1)基因转染对大鼠肝细胞系BRL的抗凋亡作用。方法:体外培养的BRL细胞转染HO1基因后(对照组采用转染空载体pcDNA3的BRL细胞),应用RTPCR检测肝细胞系BRL中HO1基因的表达。用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 目的:探讨血红素氧化酶1(hemeoxygenase,HO1)基因转染对大鼠肝细胞系BRL的抗凋亡作用。方法:体外培养的BRL细胞转染HO1基因后(对照组采用转染空载体pcDNA3的BRL细胞),应用RTPCR检测肝细胞系BRL中HO1基因的表达。用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刺激细胞,采用流式细胞仪(FACS)进行细胞计数,TUNEL染色等方法检测细胞的凋亡情况。结果:转染的肝细胞系BRL中均有HO1mRNA表达。转染HO1的BRL细胞经TNFα诱导凋亡后,细胞凋亡率(55.42%±3.12%)明显低于同等刺激下转染pcDNA3的BRL细胞(81.29%±3.08%)(P<0.05)。结论:BRL肝细胞系中HO1表现出较强的抗凋亡能力,为以细胞凋亡为主要病理表现的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临床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红素氧化酶-1基因 凋亡 肿瘤坏死因子 转染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移植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临床进展 被引量:14
7
作者 钱建民 王乾伟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613-615,共3页
在我国肝炎后肝硬化是门静脉高压症的最常见原因,约占95%以上。发生门静脉高压症时,门静脉系统和腔静脉系统之间的交通支扩张,形成曲张静脉,超过30%的患者出现食管胃底曲张静脉破裂出血,表现为呕血和黑便,病死率很高,第一次出... 在我国肝炎后肝硬化是门静脉高压症的最常见原因,约占95%以上。发生门静脉高压症时,门静脉系统和腔静脉系统之间的交通支扩张,形成曲张静脉,超过30%的患者出现食管胃底曲张静脉破裂出血,表现为呕血和黑便,病死率很高,第一次出血的病死率约为25%,且在第一次出血后1~2年内,约半数患者可发生再次大出血,第二次出血的病死率可达50%。门静脉压力增高时,还可出现顽固性腹水和脾功能亢进等临床表现。当出现以上严重并发症时,往往需要外科治疗。但由于肝硬化的存在,给外科治疗带来很多困难。传统的外科手术方法如脾切除门奇断流术、分流术及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等虽然能暂时缓解出血、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但在延长患者生存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等方面并不能满足需要。随着外科技术的进步,肝移植手术已成为治疗肝炎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有效的和最终的临床治疗手段。但肝移植手术本身有创伤大、风险高、费用高和术后并发症多等缺点,并且毕竟有一部分患者通过传统手术也能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故目前对门静脉高压症外科治疗的选择及手术时机的掌握存在争议,本文就此作一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 肝移植治疗 临床表现 曲张静脉破裂出血 肝内门体分流术 肝炎后肝硬化 肝移植手术 外科治疗
原文传递
核因子-κB和诱导性一氧化氮合成酶在大鼠肝脏小移植物缺血预处理中的作用 被引量:5
8
作者 钱建民 张浩 吴晓峰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71-173,共3页
目的 探讨核因子 κB(NF κB)和诱导性一氧化氮合成酶 (iNOS)在大鼠肝脏小移植物缺血预处理中的作用。方法 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 5组 :假手术组 (A组 ) ;小移植物组 (B组 ) ;应用二硫代氨基甲酸吡咯烷 (PDTC)的小移植物组 (C组 ) ;应... 目的 探讨核因子 κB(NF κB)和诱导性一氧化氮合成酶 (iNOS)在大鼠肝脏小移植物缺血预处理中的作用。方法 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 5组 :假手术组 (A组 ) ;小移植物组 (B组 ) ;应用二硫代氨基甲酸吡咯烷 (PDTC)的小移植物组 (C组 ) ;应用缺血预处理 (IPC)的小移植物组 (D组 ) ;应用PDTC +IPC的小移植物组 (E组 )。电泳迁移率改变法 (EMSA )检测小移植物植入后 5个时间点肝脏组织中NF κB活性 ,逆转录 聚合酶链反应 (RT PCR)检测iNOS在肝组织中的表达 ,检测肝脏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 (MDA)和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的浓度。结果 A组肝组织中NF κB的活性很弱。B、C、D、E 4组NF κB变化趋势相仿 ,一般在恢复灌注后即活化 ,峰值出现在 3h(IPC) ;活化峰值强度B组 >C组 >D组 >E组。再灌注 2h后B、C、D、E组肝组织中iNOS表达水平开始升高 ,6h达到峰值 ,其值B组 >D组 >C组 >E组 (P <0 .0 5 ) ,随后逐渐下降 ;至 12h仍高于对照组的水平。MDA的结果变化和iNOS表达水平变化类似 ,SOD呈相反变化。结论 NF κB在大鼠肝脏缺血预处理小移植物中起重要作用。抑制供肝组织中NF κB的活性可显著降低再灌注早期供肝组织中iNOS表达和氧自由基水平 ,并有效改善供肝的再灌注损伤。针对NF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移植物 NF-κB 鼠肝 缺血预处理 肝组织 大鼠 INOS表达 雄性 电泳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
原文传递
CD4^+CD25^+T细胞联合CD154单抗抑制大鼠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研究 被引量:8
9
作者 张弘炜 史留斌 彭承宏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96-198,共3页
目的探讨CD4^+CD25^+T细胞联合应用CD154单抗在抑制大鼠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中的作用。方法分离Lewis大鼠脾脏CD4^+CD25^+T细胞后与DA大鼠脾细胞单向混合淋巴细胞反应行体外激活。用“二袖套法”行DA到Lewis的原位肝移植48例。A组为... 目的探讨CD4^+CD25^+T细胞联合应用CD154单抗在抑制大鼠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中的作用。方法分离Lewis大鼠脾脏CD4^+CD25^+T细胞后与DA大鼠脾细胞单向混合淋巴细胞反应行体外激活。用“二袖套法”行DA到Lewis的原位肝移植48例。A组为对照组;B、C组单独术前回输体外激活的CD4^+CD25^+T细胞或术后腹腔注射抗CD154单抗;D组联合应用CD4^+CD25^+T细胞和CD154单抗。每组大鼠12对。术后7d各组处死6只受体,检测移植肝内T细胞亚群和细胞因子水平。余大鼠观察生存情况,死亡大鼠观察移植肝病理变化。结果D组受体生存期(52.00±10.64)d明显长于B、C组(P〈0.01);移植肝内CD4^+CD25^+T细胞比例(16.43±4.28)%明显高于B、C组(P〈0.05、P〈0.01),而淋巴细胞浸润数量[(3.47±1.21)%×10^6]和CD8^+T细胞百分比(14.19±3+02)%明显低于B、C组(P〈0.05、P〈0.01);移植肝内白细胞介素-2(IL-2)水平(6.44±1.83)ng/L低于B、C组(P〈0.05)。IL-10(43.72±7.55)ng/L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270.06±46.91)ng/L明显高于B、C组(P〈0.05、P〈0.01)。结论联合应用CD154单抗能明显增强CD4^+CD25^+调节性T细胞对大鼠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移植 T细胞 CD154 排斥反应
原文传递
调节性T细胞和共刺激通路阻断剂抑制大鼠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研究 被引量:4
10
作者 史留斌 张弘炜 彭承宏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4期942-946,共5页
目的探讨 CD4^+CD25^+调节性 T 细胞、共刺激通路阻断剂 CD154单抗及两者联合应用在抑制大鼠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中的作用。方法 48例原位肝移植大鼠(DA→Lewis)分为 A 组:对照组;B 组:术前7 d 回输经 DA 大鼠脾细胞体外激活的 Lewis 大... 目的探讨 CD4^+CD25^+调节性 T 细胞、共刺激通路阻断剂 CD154单抗及两者联合应用在抑制大鼠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中的作用。方法 48例原位肝移植大鼠(DA→Lewis)分为 A 组:对照组;B 组:术前7 d 回输经 DA 大鼠脾细胞体外激活的 Lewis 大鼠 CD4^+CD25^+细胞;C 组:术后第1、2 d 腹腔注射 CD154单抗(15 mg/kg);D 组:联合应用 CD4^+CD25^+细胞和 CD154单抗。术后7 d 各组处死6只受体,观察移植肝病理变化,检测移植肝内 T 细胞亚群和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2(IL-2)、IL-4、IL-10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表达情况;分离脾淋巴细胞与供体行单向混合淋巴细胞反应观察刺激指数。余大鼠观察生存情况。结果 D 组平均存活时间(52.00±10.64)d 明显长于其他各组(P<0.01);移植肝内淋巴细胞浸润数量(2.47±0.61)×10~6和 CD8^+细胞百分比(14.2±3.0)%明显低于 B、C 组(P<0.05、P<0.01),而 CD4^+CD25^+细胞比例(16.4±4.3)%高于 B、C 组(P<0.05,P<0.01)。移植物内 IL-2 mRNA 表达 A 组最高,D 组最弱;IL-4 mRNA 各组均弱表达;IL-10mRNAB、D 组高表达,A、C 组未表达;TGFβ1 mRNA B、D 组表达明显强于 A、C 组。单向混合淋巴细胞反应 D 组刺激指数最低(P<0.05)。结论 CD4^+CD25^+调节性 T 细胞和共刺激通路阻断剂 CD154单抗均能抑制大鼠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联合应用 CD154单抗明显增强 CD4^+CD25^+调节性 T 细胞对急性排斥反应的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移植 CD4^+CD25^+T细胞 CD154单抗
原文传递
受体猪表达供体MHCⅡDRβ分子对肝移植物存活的影响 被引量:1
11
作者 钱建民 张浩 +3 位作者 芮晓辉 史留斌 王乾伟 李国祥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1206-1209,共4页
目的通过回输表达供体部分MHCⅡDRβ分子的自体骨髓细胞,观察受体对供体肝移植物的排斥情况。方法将供体猪MHCⅡDRβ分子进行克隆,并通过基因重组技术将其克隆到反转录病毒载体pLNCX2上,经过细胞学操作获得有感染性的病毒颗粒;体外感... 目的通过回输表达供体部分MHCⅡDRβ分子的自体骨髓细胞,观察受体对供体肝移植物的排斥情况。方法将供体猪MHCⅡDRβ分子进行克隆,并通过基因重组技术将其克隆到反转录病毒载体pLNCX2上,经过细胞学操作获得有感染性的病毒颗粒;体外感染受体骨髓细胞,并将感染后的骨髓细胞回输给受体,随后采用Nothern杂交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等方法检测供体基因的表达,并通过MLR反应检测受体对供体的免疫排异反应;之后进行全肝脏移植实验,观测移植物的排异反应。结果实验组6头受体全部有外源基因的表达;进行回输后受体免疫功能都基本回复,MLR检测显示受体对供体的反应性明显下降,而对第三方的有较强的排异反应;进行移植后实验组中的5头移植物存活良好,而对照组于12~18周先后死亡,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猪受体在接受供体肝脏移植前,如果用供体的部分MHCⅡDRβ分子进行修饰并在体内进行表达,可以明显延长移植物的存活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HCⅡ 肝移植 骨髓细胞
原文传递
奥美拉唑对大鼠减体积肝移植后肝再生的影响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乾伟 倪泉兴 +2 位作者 史留斌 芮晓晖 钱建民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820-822,共3页
目的观察奥美拉唑对大鼠减体积肝移植肝细胞再生的影响。方法建立大鼠减体积肝移植模型,实验组移植后即时给予奥美拉唑,对照组予生理盐水。两组分别于肝移植术后分为5组(n=8),观察术后3、5、7、10、14 d血清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 目的观察奥美拉唑对大鼠减体积肝移植肝细胞再生的影响。方法建立大鼠减体积肝移植模型,实验组移植后即时给予奥美拉唑,对照组予生理盐水。两组分别于肝移植术后分为5组(n=8),观察术后3、5、7、10、14 d血清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值、移植肝重/供肝减体积前全肝重比值、移植肝细胞有丝分裂指数(MI)、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指数、溴脱氧尿嘧啶核苷(BrdU)掺入指数及血清胃泌素值。结果大鼠减体积肝移植术后5 d肝细胞再生达高峰,实验组的再生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MI为(2.54±0.24)%和(1.71±0.16)%(P<0.01)、PC- NA指数为(26.96±2.09)%和(18.73±1.94)%(P<0.01)、BrdU指数为(10.24±1.11)%和(5.75±0.88)%(P<0.01)。术后7 d,实验组和对照组移植肝重/全肝重比值分别为(76.3±1.6)%和(71.2±1.0)%(P<0.05),血清胃泌素水平分别为(441.9±25.9)ng/L和(292.9±14.2)ng/L(P<0.05)。术后14d,实验组和对照组移植肝重/全肝重比值分别为(94.5±1.7)%和(86.9±1.5)%(P<0.01),血清胃泌素水平分别为(487.8±29.4)ng/L和(291.7±21.6)ng/L (P<0.01)。实验组和对照组血清ALT、AS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奥美拉唑能促进减体积肝移植术后的肝细胞再生,其作用可能与胃泌素分泌增高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移植 再生 奥美拉唑
原文传递
应用MELD与CTP评分预估乙型肝炎患者肝移植后早期临床结果的比较分析
13
作者 汪昉睿 钱建民 +3 位作者 芮晓晖 史留斌 宋宁 王乾伟 《中华器官移植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43-46,共4页
目的探讨术前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和Child-Turcotte-Pugh(CTP)评分预估乙型肝炎患者肝移植后早期临床结果的价值。方法以31例接受首次肝移植、原发病为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的患者为对象,术前对其进行MELD评分和CTP评分,并... 目的探讨术前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和Child-Turcotte-Pugh(CTP)评分预估乙型肝炎患者肝移植后早期临床结果的价值。方法以31例接受首次肝移植、原发病为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的患者为对象,术前对其进行MELD评分和CTP评分,并计算术前1个月和术前即时MELD评分的差值(△MELD)。均采用背驮式肝移植术式。观察患者的术中情况,统计受者术后6个月存活率以及各类并发症的发生率,分析3种评分与它们的相关关系。结果31例中,MELD评分〈25分者21例,≥25分者10例;△MELD值〈5分者23例,≥5分者8例;术前CTP评分为A级者5例,B级者5例,C级者21例。术前MELD评分〈25分者和≥25分者的6个月存活率分别为85.7%和50.0%(P〈0.05);△MELD值〈5分者和≥5分者的6个月存活率分别为91.3%和25.0%(P〈0.01);CTP分组中,A、B、C级间6个月存活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ELD评分%25分者和△MELD值〈5分者的手术耗时明显短于评分较高者(P〈0.05,P〈0.01),其术中少浆血的需要量也显著减少(P〈0.01);在术中大出血和低血压的发生率上,△MELD值〈5分者明显低于≥5分者(P〈0.01;P〈0.05)。术前MELD评分〈25分者术后败血症和腹腔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25分者(P〈0.05,P%0.05);△MELD值〈5分者术后急性。肾功能衰竭、胆漏、败血症和腹腔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5分者(P〈0.05,P〈0.05,P〈0.01,P%0.01)。经多因素回归分析,仅有△MELD值与受者术后存活率呈负相关。结论术前MELD评分能较好地预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移植术后的早期临床结果;术前MELD评分≥25分和△MELD≥5分,患者肝移植后的存活率低,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高,预后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移植 肝炎 乙型 慢性 评价研究
原文传递
反转录病毒载体介导猪MHCⅡ分子在猪骨髓细胞中的表达 被引量:2
14
作者 钱建民 芮晓晖 +2 位作者 史留斌 王乾伟 李国祥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2期1559-1561,共3页
目的构建猪MHCⅡ分子的反转录病毒表达载体,建立产生病毒颗粒的包装细胞株,体外转导小型猪骨髓细胞并观察目的基因的表达情况,为研究小型猪转导同种异体MHCⅡ分子对于肝脏移植特异性免疫耐受的诱导提供实验基础和实验材料。方法利用基... 目的构建猪MHCⅡ分子的反转录病毒表达载体,建立产生病毒颗粒的包装细胞株,体外转导小型猪骨髓细胞并观察目的基因的表达情况,为研究小型猪转导同种异体MHCⅡ分子对于肝脏移植特异性免疫耐受的诱导提供实验基础和实验材料。方法利用基因重组技术将目的基因SLA-DRBdd、SLA—DQAdd和SLA-DQBdd克隆到反转录病毒载体pLNCX2上,通过脂质体转染包装细胞AmphoPackTM-293细胞,从G418筛选阳性克隆细胞培养上清中获得了有感染性的病毒颗粒;并对体外培养的猪骨髓细胞进行了感染,采用Nothern杂交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 PCR)等方法检测了目的基因在骨髓细胞中的表达。结果经过酶切和测序验证已成功构建了 MHCⅡ分子的反转录病毒表达载体,在转染AmphoPackTM-293细胞后可以产生有感染性的重组病毒颗粒,稳定的CFM-GFG418抗性率为6%~11%,RT结果显示抗性细胞中有目的基因的RNA 转录产物存在,而转染空载体的对照组没有。结论重组有目的基因的逆转录病毒载体pLNCX2 经过包装细胞AmphoPackTM-293产生的病毒颗粒可以有效地将猪MHCⅡ分子转导入猪的骨髓细胞并获得长期稳定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HCⅡ 免疫耐受 骨髓细胞 逆转录病毒载体 基因表达
原文传递
缺氧预适应抑制内皮细胞冷缺氧/温复氧损伤 被引量:2
15
作者 史留斌 宋宁 +4 位作者 芮晓晖 张浩 王乾伟 石伟 钱建民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30-232,共3页
目的研究缺氧预适应对内皮细胞冷缺氧/温复氧损伤的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培养的内皮细胞ECV-304分成4组,A组,对照组;B组,冷缺氧/温复氧(A/R)组95%N2/5%CO2缺氧装置中用4℃UW液保存24h;C组,缺氧预适应组(APC),内皮细胞在缺氧前遭受4个循... 目的研究缺氧预适应对内皮细胞冷缺氧/温复氧损伤的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培养的内皮细胞ECV-304分成4组,A组,对照组;B组,冷缺氧/温复氧(A/R)组95%N2/5%CO2缺氧装置中用4℃UW液保存24h;C组,缺氧预适应组(APC),内皮细胞在缺氧前遭受4个循环短时间缺氧/复氧;D组,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抑制组缺氧预适应前,细胞培养液中加入5μmol/L的HIF-1α抑制剂NS398,余同C组。缺氧结束后,各组37℃5%CO295%空气中复氧6h。分别以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HIF-1αmRNA和蛋白表达,内皮细胞保护作用通过细胞存活率(台盼蓝拒染法)、LDH释出率及ICAM-1的表达判定。结果缺氧预适应明显上调HIF-1αmRNA和蛋白表达,显著抑制冷保存内皮细胞缺氧/复氧损伤,表现为更高的细胞存活率,更少的LDH释出和ICAM-1的表达。而HIF-1α抑制剂可逆转这种保护作用。结论缺氧预适应能有效地抑制冷保存内皮细胞缺氧/复氧损伤,这种细胞保护作用可能是通过HIF-1α介导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氧/复氧损伤 再灌注损伤 内皮细胞 缺氧诱导因子-1Α
原文传递
mTOR基因在人肝癌组织中的表达 被引量:2
16
作者 周业庭 钱建民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1270-1271,共2页
目的观察人肝癌组织哺乳类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基因的表达。方法应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10例人中晚期肝癌及其癌旁正常组织中mTORmRNA的相对表达量,并采用Westernblot检测上述组织中mTOR蛋白产物表达... 目的观察人肝癌组织哺乳类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基因的表达。方法应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10例人中晚期肝癌及其癌旁正常组织中mTORmRNA的相对表达量,并采用Westernblot检测上述组织中mTOR蛋白产物表达。结果90%(9/10)的肝癌组织中mTORmRNA和蛋白表达增强,而癌旁组织中80%(8/10)该基因表达缺失和蛋白表达减少,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晚期肝癌中mTOR表达处于活化状态,可能在肝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 MTOR 基因表达
原文传递
下游调控元件拮抗调节子基因在人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17
作者 周业庭 吴柏华 +1 位作者 刘伟平 钱建民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1141-1142,共2页
目的观察人肝癌组织下游调控元件拮抗调节子(DREAM)的表达。方法应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10例人中晚期肝癌及其癌旁正常组织中DREAM mRNA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DREAM在上述组织中的表... 目的观察人肝癌组织下游调控元件拮抗调节子(DREAM)的表达。方法应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10例人中晚期肝癌及其癌旁正常组织中DREAM mRNA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DREAM在上述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80%(8/10)的肝癌组织中DREAM表达缺失,而癌旁组织中仅30%(3/10)该基因表达缺失,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晚期肝癌中DREAM表达处于失活状态,可能在肝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 DREAM 基因表达
原文传递
MCM2p、p16INK4A和Ki-67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 被引量:1
18
作者 周业庭 吴柏华 钱建民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53-54,共2页
目的探讨MCM2p在肝癌中的表达及其与肿瘤细胞增殖活性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MCM2p、p161NK4A和Ki-67在肝细胞肝癌及其相应的癌旁正常组织中的表达。结果肝癌组织MCM2p和Ki-67的表达显著高于癌旁肝组织(P〈0.01),而p161... 目的探讨MCM2p在肝癌中的表达及其与肿瘤细胞增殖活性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MCM2p、p161NK4A和Ki-67在肝细胞肝癌及其相应的癌旁正常组织中的表达。结果肝癌组织MCM2p和Ki-67的表达显著高于癌旁肝组织(P〈0.01),而p161NK4A表达显著低于癌旁肝组织(P〈0.01)。MCM2p的表达和Ki-67的表达状况关系密切,呈正相关,而与p161NK4A表达呈负相关。结论MCM2p和Ki-67在肝癌组织中呈高表达,并与肝癌的发生发展及肿瘤的增殖活性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 免疫组织化学 P16 KI-67
原文传递
RASSF1A基因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1
19
作者 周业庭 吴柏华 +2 位作者 刘伟平 黎瑞 钱建民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1198-1199,共2页
目的观察人肝癌组织RASSF1A的表达情况。方法应用半定量反转录聚合酶联反应技术检测62例人中晚期肝癌及其癌旁正常组织中RASSF1A的表达情况。结果69.4%(43/ 62)的肝癌组织中RASSF1A表达缺失,而癌旁组织中仅30.6%(19/62)该基因表达缺失,... 目的观察人肝癌组织RASSF1A的表达情况。方法应用半定量反转录聚合酶联反应技术检测62例人中晚期肝癌及其癌旁正常组织中RASSF1A的表达情况。结果69.4%(43/ 62)的肝癌组织中RASSF1A表达缺失,而癌旁组织中仅30.6%(19/62)该基因表达缺失,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晚期肝癌中RASSF1A表达处于失活状态,其可作为一种有潜在应用价值的生物分子指标来用于肝癌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以及预后的判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 RASSF1A 基因表达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