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磁共振波谱及扩散加权成像对子宫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价值 被引量:7
1
作者 马凤华 张国福 +2 位作者 强金伟 田晓梅 李海明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316-320,共5页
目的:分析子宫肿瘤的氢质子磁共振波谱(1H-MRS)及扩散加权成像(DWI)表现,探讨1H-MRS及DWI鉴别子宫良恶性肿瘤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44例子宫肿瘤(良性31例,恶性13例)的DWI和1H-MRS资料,以Cr为内参照,波谱后处理软... 目的:分析子宫肿瘤的氢质子磁共振波谱(1H-MRS)及扩散加权成像(DWI)表现,探讨1H-MRS及DWI鉴别子宫良恶性肿瘤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44例子宫肿瘤(良性31例,恶性13例)的DWI和1H-MRS资料,以Cr为内参照,波谱后处理软件自动计算各代谢物与其比值;并记录肿瘤的ADC值。统计学比较良恶性肿瘤之间的代谢物比值及ADC值差异,进行ROC曲线分析确定鉴别良恶性肿瘤的诊断阈值。结果:良、恶性子宫肿瘤的ADC值、Cho/Cr比值、Lip/Cr分别为(1.15±0.2)×10^(-3)mm^2/s和(0.75±0.1)×10^(-3)mm^2/s,3.74±1.4和7.01±2.9,5.28±2.7和11.69±4.2,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ADC值及Cho/Cr比值的ROC曲线面积分别为0.981和0.854,以ADC值=0.885×10^(-3)mm^2/s、Cho/Cr=6.01为阈值,鉴别良恶性肿瘤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90%和85%、69%和97%。结论:子宫良、恶性肿瘤的1H-MRS模式及ADC值不同,Cho/Cr、Lip/Cr比值及ADC值有助于两者的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肿瘤 磁共振成像 波谱 扩散加权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女性生殖道同期多部位发生的黏液上皮化生和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分析
2
作者 陆铃慧 陈奕清 +5 位作者 李静 邵思齐 马凤华 宁燕 石月 王超 《中华肿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195-1208,共14页
目的探讨女性生殖道同期多部位发生的黏液上皮化生和肿瘤(SMMN-FGT)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其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自2012年1月至2022年12月诊断的25例SMMN-FGT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随访记录。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 目的探讨女性生殖道同期多部位发生的黏液上皮化生和肿瘤(SMMN-FGT)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其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自2012年1月至2022年12月诊断的25例SMMN-FGT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随访记录。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和Log rank检验。结果25例患者的发病中位年龄为46岁,临床表现包括阴道不规则流血或排液、盆腔疼痛、卵巢囊肿等。2例患者胚系检测证实为Peutz-Jeghers综合征。所有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13例患者术后辅助放疗和/或化疗。最常发生病变的部位是宫颈(21例),发生在子宫内膜、输卵管及卵巢的病例数分别为11例、10例及16例。25例患者中,6例同时累及3个部位,仅1例出现4个部位同时受累。9例P53突变表型中,胃型腺癌6例,宫颈叶状增生2例,黏液腺癌1例,所有微偏腺癌P53均呈野生表型。中位随访时间为59个月,死亡3例,6例出现局部复发或远处转移。术后是否复发转移与疾病国际妇产科联盟分期、病变部位的数目及子宫体病变的程度有关(均P<0.05)。结论SMMN-FGT临床预后相对较好,即使是晚期患者也能从手术及辅助治疗中获益。对于年轻患者,如卵巢经充分评估未见病变可予以保留。SMMN-FGT中宫颈发生胃型腺癌可能较单纯宫颈胃型腺癌预后良好,正确诊断SMMN-FGT对临床处理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性生殖道肿瘤 黏液上皮化生和肿瘤 临床表现 病理特征 预后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