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3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熊猫主食竹青川箭竹更新生长发育特征及影响因子研究
1
作者 王文玲 刘天骄 +6 位作者 李雨芯 郑冰权 何飞 彭波 周世强 李德生 冉江洪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94-202,共9页
2023年4—7月在四川小寨子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岷山山系大熊猫主食竹青川箭竹Fargesia rufa的更新生长特征与环境因子的相互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青川箭竹的发笋期约60 d,平均发笋时间为(30.23±0.71)d,平均发笋量为(5.41&... 2023年4—7月在四川小寨子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岷山山系大熊猫主食竹青川箭竹Fargesia rufa的更新生长特征与环境因子的相互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青川箭竹的发笋期约60 d,平均发笋时间为(30.23±0.71)d,平均发笋量为(5.41±0.27)株/m^(2),活竹密度为(32.72±1.04)株/m^(2);(2)青川箭竹幼笋-幼竹的高度与生长时间呈极显著关系,表现为“S”型增长趋势,基径也与生长时间呈极显著的线性关系;(3)在样地尺度下,不同海拔段、郁闭度的发笋量差异均极显著,表现为海拔越高,发笋量越大,郁闭度为0.50~0.74的林下发笋量最多;(4)在样方尺度下,成竹高度与发笋时间、笋高度和笋基径显著相关,灌木层高度与发笋期显著相关,灌木层盖度和乔木盖度与发笋量显著相关,草本层高度与笋基径显著相关。本研究揭示了青川箭竹的生长发育及其与环境因子之间存在的复杂关系,有利于为大熊猫保护和栖息地的恢复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川箭竹 环境因子 郁闭度 大熊猫 大熊猫国家公园 小寨子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北京两地圈养大熊猫免疫差异研究
2
作者 李顺 李莹 +9 位作者 夏茂华 胡昕 卢岩 邓林华 杨海迪 王承东 李德生 陈丽香 周晓辉 李才武 《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09-215,共7页
为揭示地域因素对大熊猫免疫功能的影响,本研究对四川和北京圈养大熊猫外周血单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PBMCs)对脂多糖(LPS)免疫应答的差异进行比较.采集了在四川长期生活以及北京长期生活的圈养大熊猫血液样本并分... 为揭示地域因素对大熊猫免疫功能的影响,本研究对四川和北京圈养大熊猫外周血单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PBMCs)对脂多糖(LPS)免疫应答的差异进行比较.采集了在四川长期生活以及北京长期生活的圈养大熊猫血液样本并分离PBMCs,在LPS刺激后进行了转录组测序并分析差异基因表达谱.四川和北京圈养大熊猫PBMCs在LPS刺激后,共检测到5157个差异基因,其中2954个基因上调,2203个基因下调.进一步的基因本体(GO)富集和KEGG通路分析显示,北京圈养大熊猫中上调的基因主要富集于免疫系统进程、免疫反应、对压力的反应及天然免疫反应等,并显著富集于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NF-kappa B信号通路及Th17细胞分化等KEGG通路,表明北京大熊猫在LPS刺激下具有更强的免疫应答潜能.此外,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分析揭示了TLR4在北京圈养大熊猫上调基因蛋白网络的枢纽作用.北京圈养大熊猫PBMCs在LPS刺激后,多个与免疫应答密切相关的基因家族(如白细胞介素、趋化因子、干扰素诱导基因及NFKB2等)表达显著上调,而四川大熊猫中仅IL-18和IL2表达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和北京两地圈养大熊猫 PBMCS LPS 免疫应答后 差异比较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风味剂对未成年圈养大熊猫摄食竹叶的影响
3
作者 鲜义坤 黄山 +12 位作者 刘张育 徐亚琳 黄明亚 邹文勇 武伟 曾文 钟红宇 刘娟 魏明 黄润 李果 马黎民 张贵权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76-290,共15页
为了探究未成年圈养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选择性摄食的风味机制,根据未成年圈养大熊猫摄食行为特点、熟悉的食物香气和喜欢的食物味道,自主研制出一种未成年圈养大熊猫的专用风味剂。经专业人员的嗅感和口感品评,该风味剂可... 为了探究未成年圈养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选择性摄食的风味机制,根据未成年圈养大熊猫摄食行为特点、熟悉的食物香气和喜欢的食物味道,自主研制出一种未成年圈养大熊猫的专用风味剂。经专业人员的嗅感和口感品评,该风味剂可以改善未成年圈养大熊猫所食竹叶的主要气味和味道。2022年6月—2023年3月,用刺黑竹(Chimonobambusa purpurea)、斑苦竹(Pleioblastus maculatus)、金佛山方竹(Chimonobambusa utilis)和八月竹(Ch.szechuanensis)的竹叶饲喂7只(3,4♀)1.5岁段(15~20月龄)圈养大熊猫幼仔、6只(2,4♀)2.5岁段(27~30月龄)和6只(3,3♀)4.0岁段(45~52月龄)圈养大熊猫亚成体。试验组竹叶喷雾风味剂,对照组竹叶不喷。试验期间,每天早饲和午饲时段各进行30 min的饲喂试验并相互交换两组竹叶所放位置。通过未成年圈养大熊猫的自由选择摄食试验及其摄食过程的录像回放,观测试验组和对照组竹叶的摄食先后顺序、最长连续摄食时间、摄食总时长、摄食竹枝数量和竹叶摄食量。结果表明:(1)风味剂可显著提升1.5岁段受试大熊猫幼仔最先摄食次数的占比;(2)风味剂可显著增加1.5岁段和2.5岁段受试未成年大熊猫摄食竹叶的最长连续摄食时间,平均增加率分别为339.32%和102.59%;(3)风味剂可显著增加1.5岁段和2.5岁段受试未成年大熊猫摄食竹叶的总时长,平均增加率分别为310.45%和129.91%;(4)风味剂可显著提高1.5岁段、2.5岁段和4.0岁段受试未成年大熊猫摄食竹枝数量,平均增食率分别为186.20%、80.87%和103.12%;(5)风味剂可显著提高1.5岁段、2.5岁段和4.0岁段受试未成年大熊猫摄食竹叶量,平均增食率分别为154.21%、118.02%和109.77%。因此,专用风味剂可以增强竹叶对未成年圈养大熊猫的诱食性,具有显著的增食竹叶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熊猫 未成年 风味剂 竹叶 嗅感品评 口感品评 饲喂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野生大熊猫与放牧家畜的活动格局比较 被引量:11
4
作者 周世强 张晋东 +5 位作者 Vanessa HULL 黄金燕 刘巅 周季秋 孙萌萌 张和民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071-1081,共11页
活动格局是动物内在机制和环境作用所表现出来的昼夜活动节律及其活动水平的行为生态特征,影响着动物的能量代谢能力、觅食行为策略和进化适应。通过内置活动传感器的GPS颈圈,于2010—2012年在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核桃坪&q... 活动格局是动物内在机制和环境作用所表现出来的昼夜活动节律及其活动水平的行为生态特征,影响着动物的能量代谢能力、觅食行为策略和进化适应。通过内置活动传感器的GPS颈圈,于2010—2012年在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核桃坪"及其毗邻区域,采集了野生大熊猫和放牧家畜的大量活动数据。分别选择3只成年大熊猫和3个马群的代表性个体作为样本,引入活动强度、活动时间百分率、活动时间片段率和活动片段时长等指标进行了两者之间的比较,以揭示大熊猫和放牧家畜在时间利用方面的内在特征。结果表明:野生大熊猫和放牧家畜在活动强度、活动时间百分率和活动时间片段率等方面都具有极显著性差异(P<0.0001),仅两者之间的活动片段时长无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4107)。野生大熊猫表现为活动水平低、活动时间少、活动片段率高和活动片段时长短等特征的活动格局,且不同月份(季度)之间变化较大(P<0.0001);放牧家畜则呈现出相异的时间利用规律,即活动水平高、活动时间多、活动时间片段率稍低和活动片段时长略长等特性。不同的时间利用规律和不同的空间利用模式,造成动物之间对栖息地、食物资源和伴生动物的利用方式、影响强度和空间分布的截然不同。因而,合理规划和管控放牧家畜的散养区域与数量,是自然保护管理与社区经济发展相协调的有效途径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熊猫 放牧家畜 活动格局 GPS颈圈 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期大熊猫保护地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 被引量:12
5
作者 张志忠 李伟 +1 位作者 张明春 刘定震 《林业资源管理》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7,共7页
针对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保护地及其周边社区发展现状,分析了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在新时期脱贫攻坚任务的前提下,在建立大熊猫国家公园的历史机遇下,提出:应有效利用大熊猫旗舰物种效应,推动自然保护地周边社... 针对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保护地及其周边社区发展现状,分析了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在新时期脱贫攻坚任务的前提下,在建立大熊猫国家公园的历史机遇下,提出:应有效利用大熊猫旗舰物种效应,推动自然保护地周边社区的可持续发展;充分发挥大熊猫保护地资源优势,发展环境友好型产业;扶贫开发与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相结合,生态保护与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相结合,实现大熊猫保护地保护与发展互助双赢,全面提升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 就地保护 可持续发展 国家公园 互助双赢 自然保护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圈养大熊猫种群性比失衡现象产生机制的探究 被引量:1
6
作者 乔麦菊 赖燕舞 +3 位作者 李仁贵 邓涛 周应敏 罗波 《生命科学研究》 CAS 2024年第1期65-70,共6页
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的迁地保护工作已开展了近70年,基本实现了圈养种群的自我维持。根据2019年大熊猫谱系,现存圈养大熊猫种群(n=612)的总性比为1.22∶1(♀336/♂276),与1∶1的性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5),目前尚未开展性比... 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的迁地保护工作已开展了近70年,基本实现了圈养种群的自我维持。根据2019年大熊猫谱系,现存圈养大熊猫种群(n=612)的总性比为1.22∶1(♀336/♂276),与1∶1的性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5),目前尚未开展性比失衡现象产生机制的探究工作。本研究以全国最大的圈养大熊猫种群为研究对象,梳理了该种群36年的出生性比、11年的分年龄雌雄个体数量和分年龄死亡雌雄个体数量,计算了出生性比和预期寿命等数据,旨在探究性比失衡的内在原因。结果显示,圈养大熊猫种群的出生性比为1.01∶1,与1∶1的性比无显著性差异(P=0.926);雄性大熊猫在幼年阶段死亡的比例高于雌性(♀38.24%/♂48.72%);圈养大熊猫的出生预期寿命中位数为21.4岁,其中雌性为23.5岁,雄性为19.8岁,雌性预期寿命比雄性长3.7岁。研究表明,圈养大熊猫种群性比失衡的内在原因是雄性大熊猫幼年阶段的死亡比例高于雌性,且雌性大熊猫预期寿命更长。本研究聚焦圈养大熊猫种群的性比失衡问题,首次计算了圈养大熊猫的预期寿命,可为圈养大熊猫种群的饲养管理和野外大熊猫种群性比问题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熊猫 性比 性比失衡 预期寿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卧龙自然保护区人工种植大熊猫可食竹环境适应性初步研究 被引量:5
7
作者 黄金燕 李文静 +10 位作者 刘巅 张明春 谢浩 蔡水花 李晓燕 黄圣杰 徐亚琳 周世强 周小平 李德生 张和民 《世界竹藤通讯》 2018年第5期20-24,共5页
采用样方法调查了人工种植大熊猫可食竹当年的环境适宜性和生长差异。调查结果表明,竹子种植成活率除刺黑竹为60. 56%外,其它竹种都在84%以上,且刺黑竹与蓉城竹间的种植成活率有显著差异(P<0. 05);每100丛母竹平均发笋数量,拐棍竹、... 采用样方法调查了人工种植大熊猫可食竹当年的环境适宜性和生长差异。调查结果表明,竹子种植成活率除刺黑竹为60. 56%外,其它竹种都在84%以上,且刺黑竹与蓉城竹间的种植成活率有显著差异(P<0. 05);每100丛母竹平均发笋数量,拐棍竹、油竹子、蓉城竹、篌竹、八月竹、斑苦竹、刺黑竹分别为320、277、231、181、165、61和59株,其中拐棍竹、油竹子与蓉城竹休眠芽萌发相对较多而发笋数较多,斑苦竹和刺黑竹发笋数量较少;篌竹、蓉城竹和拐棍竹新生竹笋的存活率较高,达97%以上,油竹子、刺黑竹次之,最低的为八月竹和斑苦竹;新生竹平均基径八月竹最大,为0. 858 cm,其次是斑苦竹,为0. 662cm,拐棍竹最小,仅为0. 265 cm,且除刺黑竹—油竹子、刺黑竹—篌竹、篌竹—油竹子、篌竹—蓉城竹外,其它竹种新生竹基径间存在显著差异(P<0. 05);新生竹平均秆高以八月竹最高,为88. 4 cm,其次为斑苦竹,为64. 8 cm,拐棍竹最矮,为22. 0 cm,且除刺黑竹—篌竹、篌竹—蓉城竹、篌竹—油竹子、蓉城竹—油竹子、斑苦竹—八月竹外,其它竹种间新生竹秆高生长均存在显著差异(P<0. 05)。总体评价,在当地人工种植大熊猫可食竹,刺黑竹前期表现种植成效或环境适应性最差,斑苦竹次之,其它竹种表现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熊猫 可食竹 人工种植 环境适应性 生长表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熊猫粪便中微生物与寄生虫的宏转录组学分析 被引量:6
8
作者 邓雯文 李才武 +12 位作者 晋蕾 李果 吴虹林 张贵权 魏荣平 陈锐 王明磊 何永果 李倜 李德生 张和民 黄炎 邹立扣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2812-2824,共13页
旨在探究大熊猫粪便中微生物组成以及耐药基因和寄生虫的真实情况。采集6只健康成年大熊猫的新鲜粪便,利用宏转录组学测序技术分析大熊猫粪便微生物组成及功能、耐药基因种类、丰度和寄生虫的组成,探讨优势细菌与耐药基因的相关性。结... 旨在探究大熊猫粪便中微生物组成以及耐药基因和寄生虫的真实情况。采集6只健康成年大熊猫的新鲜粪便,利用宏转录组学测序技术分析大熊猫粪便微生物组成及功能、耐药基因种类、丰度和寄生虫的组成,探讨优势细菌与耐药基因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大熊猫粪便内微生物种类多样,包括细菌、真菌和病毒等,但以细菌为主。在门水平上,细菌类群中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为优势菌门,在真菌菌门中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子囊菌门(Ascomycota)和毛霉亚门(Mucoromycota)相对丰度较高,雌性和雄性大熊猫粪便菌群丰度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Unigenes功能分析表明,大熊猫粪便微生物的功能主要涉及碳水化合物、氨基酸代谢等过程。在大熊猫粪便中共检测出25大类、304种耐药基因,其中,外排泵类基因的种类最多、相对丰度最高。此外,在大熊猫粪便中共发现63属126种寄生虫,寄生虫种包括线虫、绦虫和吸虫,其中,线虫为优势虫种。通过相关性分析发现,链球菌属(Streptococcus)、埃希杆菌属(Escherichia)、肠球菌属(Enterococcus)、苏黎世杆菌属(Turicibacter)与外排泵类、喹诺酮类、四环素类、糖肽类、多肽类和磺胺类耐药基因呈显著正相关性(P<0.05)。本研究从宏转录组水平揭示了大熊猫粪便中微生物、耐药基因组成以及寄生虫种类,对大熊猫微生物相关疾病和寄生虫病防控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熊猫 宏转录组 粪便微生物 耐药基因 寄生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鸟类多样性 被引量:7
9
作者 韦华 何晓安 杨建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451-468,共18页
为了解现阶段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鸟类动态与多样性,2015年5月—2016年12月、2018年1—5月和2018年8月—2019年12月,采用样点法和样线法进行鸟类调查,加上2015年5月—2021年3月的相机拍摄记录,共记录鸟类293种,综合文献记载,保... 为了解现阶段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鸟类动态与多样性,2015年5月—2016年12月、2018年1—5月和2018年8月—2019年12月,采用样点法和样线法进行鸟类调查,加上2015年5月—2021年3月的相机拍摄记录,共记录鸟类293种,综合文献记载,保护区共记录鸟类18目66科392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3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65种;留鸟188种,夏候鸟100种,冬候鸟18种,旅鸟85种,迷鸟1种。多样性分析表明,保护区春季的多样性指数(5.84)和均匀度指数(0.785)最高,冬季的多样性指数(5.48)和均匀度指数(0.756)最低;针阔混交林的多样性指数(5.74)和均匀度指数(0.825)最高,高山灌丛、草甸和流石滩的多样性指数(4.51)最低,针叶林的均匀度指数(0.703)最低。研究结果为保护珍稀濒危鸟类提供了基础信息和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多样性 鸟类动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熊猫血液中钼元素测定及差异分析
10
作者 胡正泉 许林 +7 位作者 吴凯 张贵权 黄治 何长贵 周宇 胡宇柯 张坤 李才武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91-895,共5页
钼元素含量的稳定对于动物个体正常发育代谢具有重要作用。收集来自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雅安、卧龙和都江堰3个基地共108份健康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的血液样本用于测定血液中的钼元素含量,其中亚成年个体样本42份,成年个... 钼元素含量的稳定对于动物个体正常发育代谢具有重要作用。收集来自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雅安、卧龙和都江堰3个基地共108份健康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的血液样本用于测定血液中的钼元素含量,其中亚成年个体样本42份,成年个体样本48份,老年个体样本18份。结果显示:钼元素含量在大熊猫不同发育阶段和性别之间均具有显著差异(P<0.05),另外,3个基地大熊猫血液中的钼元素含量也具有显著差异(P<0.05),推测造成此情况的原因与生活环境,如土壤、水源及食物等相关。本研究编制了健康大熊猫血液中钼元素的含量标准,可为大熊猫日常健康状态评判、疾病预防及合理的饮食搭配提供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熊猫 血液 钼元素 年龄 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区居民保护意识及对大熊猫放归的态度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周晓 严啸 +6 位作者 刘巅 罗永 黄金燕 周世强 周小平 李德生 张和民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437-1448,共12页
圈养动物放归项目是否成功,与放归地周边社区居民的支持力度有很大关系。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野化培训与放归项目自2010年以来取得了突破性进展,野化培训圈养大熊猫陆续被放归野外并开展了持续的跟踪监测。2017年,在6只圈养... 圈养动物放归项目是否成功,与放归地周边社区居民的支持力度有很大关系。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野化培训与放归项目自2010年以来取得了突破性进展,野化培训圈养大熊猫陆续被放归野外并开展了持续的跟踪监测。2017年,在6只圈养大熊猫被放归至栗子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后,基于入户调查426份有效问卷数据,运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和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比较了四川省六个保护区周边社区居民的保护知识、保护意识和对大熊猫放归的态度,并分析放归发生地组(栗子坪)、相关地组(冶勒、大相岭)和不相关地组(嘛咪泽、老君山和瓦屋山)之间的差异性,结果表明:(1)六个保护区相比,周边社区居民在保护知识、保护意愿和放归支持方面存在极显著差异(P<0.001)。(2)各保护区多数居民都支持大熊猫放归,放归发生地组支持度最高,相关组居中,不相关组的支持度最低;同时,不相关组在保护意愿和态度上的得分也低于其余两组。即使放归项目处于未实施阶段,当知道项目的居民比例上升时,该社区对放归的支持会进一步提高。(3)管理部门和媒体作为信息主要来源对提高居民保护认知起到了较大作用,大熊猫放归发生组和相关组的媒体关注度更高。(4)比起青年和中年组,老年组的三部分问卷得分均为最低;女性的得分比男性更低。因此建议,保护区可以借助大熊猫放归来带动保护区和社区管理,尤其是在放归前一段时间充分开展保护相关宣传教育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熊猫 放归 保护意识 态度 放归支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卧龙保护区人工种植大熊猫主食竹的成活率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1
12
作者 刘巅 谢浩 +5 位作者 周小平 张明春 周世强 李晓燕 罗树友 黄金燕 《竹子学报》 2019年第1期9-13,共5页
对人工种植于卧龙保护区的大熊猫主食竹的生长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影响成活率的因素,结果显示:拐棍竹、蓉城竹和八月竹的竹丛成活率较高,均大于70%,篌竹、斑苦竹和油竹子为50%~60%,刺黑竹仅15.75%;2013年萌发的竹笋的成活率,拐棍竹和蓉城... 对人工种植于卧龙保护区的大熊猫主食竹的生长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影响成活率的因素,结果显示:拐棍竹、蓉城竹和八月竹的竹丛成活率较高,均大于70%,篌竹、斑苦竹和油竹子为50%~60%,刺黑竹仅15.75%;2013年萌发的竹笋的成活率,拐棍竹和蓉城竹大于80%,斑苦竹、篌竹、八月竹和油竹子为50%~70%,刺黑竹仅为27.78%;刺黑竹并不适合种植于该区域。竹种自然分布海拔与种植地海拔越接近,该竹种的种植成活率越高;母竹有较多的活分株数,分株上有更多节有活的枝条,竹丛更容易成活。据此,可在以后的竹子种植和管理中采取相应措施提高成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种植 大熊猫 主食竹 成活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省典型县域大熊猫自然保护地管理效率评价与分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秦青 仇剑 +2 位作者 张端 刘雨青 周晓 《中国林业经济》 2022年第6期13-18,共6页
目前,建立完善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最为有效的途径之一。大熊猫作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最为重要的旗舰物种之一,中国政府和各界民众为保护大熊猫付出了大量努力,近年来积极建设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大熊猫自然保护地体系。... 目前,建立完善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最为有效的途径之一。大熊猫作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最为重要的旗舰物种之一,中国政府和各界民众为保护大熊猫付出了大量努力,近年来积极建设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大熊猫自然保护地体系。在此背景下,本文选取了四川省大熊猫高密度分布的20个典型县域,结合实地调查数据和统计数据,采用数据包络法、综合评价法,对大熊猫自然保护地管理效率进行了科学地评价,并对其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研究区域近年来自然保护地整体效率得到了较大提升,表现为综合效率、纯技术效率均有所提高,但是却有多个县域的规模效益出现了递减。因此,未来的管理工作中,在自然保护地投入不断加大的同时,需更加重视协调自然保护地与周边社区发展的关系,才能保证管理效率随保护投入的增加而得到预期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熊猫 自然保护地 管理效率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谈三只圈养特殊大熊猫差异化饲养方式
14
作者 胡正泉 许林 +7 位作者 李才武 魏荣平 李伟 周宇 胡宇柯 宋海涛 童建华 胡荣强 《云南畜牧兽医》 2024年第3期39-41,共3页
随着大熊猫发情难、配种受孕难、育幼成活难三大难题的解决,圈养大熊猫数量有了明显提高,根据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数据统计,截至2022年年底,我国圈养大熊猫共有698只。随着圈养种群数量的增加,大熊猫个体体质、身体情况也有差异,从而其饲... 随着大熊猫发情难、配种受孕难、育幼成活难三大难题的解决,圈养大熊猫数量有了明显提高,根据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数据统计,截至2022年年底,我国圈养大熊猫共有698只。随着圈养种群数量的增加,大熊猫个体体质、身体情况也有差异,从而其饲养方式与其他正常大熊猫饲养方式也存在差异性,如有的大熊猫牙齿磨损严重,有的大熊猫不吃窝头等。针对目前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雅安基地的3只特殊大熊猫长期的差异化饲养案例进行分析和总结,如肠道功能较弱的老年大熊猫“优优”、肠梗阻开腹术后导致肠管扩张功能降低不能正常排便的大熊猫“如如”及进行肠梗阻开腹术后的大熊猫“鸿禧”;从而为有类似情况大熊猫饲养方式提供参考,延长其寿命,提高其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圈养特殊大熊猫 差异化 饲养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圈养大熊猫和小熊猫所食两种新鲜竹叶的气味及成分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鲜义坤 董超 +5 位作者 杨波 武伟 张亚辉 刘张育 马黎民 张贵权 《饲料博览》 CAS 2022年第6期59-68,共10页
为了探寻大熊猫和小熊猫共同喜好的食物气味及其物质,用嗅感品评、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法对圈养大熊猫和小熊猫所食刺黑竹与八月竹的鲜叶进行了气味特点、挥发性有机物(VOCs)及典型香气成分研究。结果表明:刺黑竹鲜叶和八月竹鲜叶... 为了探寻大熊猫和小熊猫共同喜好的食物气味及其物质,用嗅感品评、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法对圈养大熊猫和小熊猫所食刺黑竹与八月竹的鲜叶进行了气味特点、挥发性有机物(VOCs)及典型香气成分研究。结果表明:刺黑竹鲜叶和八月竹鲜叶共有的气味特点是气味较浓,愉悦度较高,透发性较强,青香显著,均有轻微的甜气、微微的木香、显著的新鲜感、明显的多汁感和不同程度的嫩感。刺黑竹鲜叶的气味强度和愉悦度均显著低于八月竹鲜叶(P<0.05),刺黑竹鲜叶的气味透发性虽然也低于八月竹鲜叶,但差异不显著(P>0.05);除刺黑竹鲜叶的木香显著高于八月竹鲜叶(P<0.05)外,青香和甜气的差异均不显著(P>0.05);刺黑竹鲜叶的新鲜感、多汁感、嫩感均明显低于八月竹鲜叶,其中新鲜感和多汁感的差异显著(P<0.05),嫩感的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从刺黑竹鲜叶中共发现44种典型香气成分,可归类为醛12种、醇10种、酮9种、羧酸5种、酯3种、烯烃3种、杂环化合物2种,相对含量较高的典型香气成分为反式-2-己烯醛、2-乙基呋喃、3-己烯-1-醇、苯甲醛、反式-β-紫罗兰酮。从八月竹鲜叶中共发现45种典型香气成分,可归类为醇11种、醛9种、酯7种、羧酸6种、酮5种、烯烃4种、杂环化合物2种、酚1种,相对含量较高的典型香气成分为反式-2-己烯醛、3-己烯-1-醇、β-罗勒烯、1-己醇、水杨酸甲酯。可见醛类和醇类典型香气成分是刺黑竹鲜叶和八月竹鲜叶气味的主要贡献物质种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熊猫 小熊猫 竹叶 气味 挥发性有机物(VOCs) 香气成分 嗅感品评 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圈养繁殖大熊猫生存力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大熊猫谱系数据 被引量:6
16
作者 周世强 罗波 +5 位作者 宋仕贤 黄金燕 李文静 周季秋 何胜山 张和民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75-284,共10页
提高圈养繁殖大熊猫存活率是维持圈养种群可持续发展和开展野化放归研究的基础,为了探究圈养繁殖大熊猫生存力的影响因素,基于2019年的大熊猫谱系数据,不仅统计分析了不同年代和不同龄级(月龄、年龄组)圈养繁殖大熊猫的存活率和死亡率,... 提高圈养繁殖大熊猫存活率是维持圈养种群可持续发展和开展野化放归研究的基础,为了探究圈养繁殖大熊猫生存力的影响因素,基于2019年的大熊猫谱系数据,不仅统计分析了不同年代和不同龄级(月龄、年龄组)圈养繁殖大熊猫的存活率和死亡率,而且利用广义线性模型系统分析了影响圈养繁殖大熊猫存活时间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1960—1989年圈养繁殖大熊猫的幼仔和种群存活率分别是31.61%和68.10%,1990—2019年为78.39%和94.06%;不同年龄组圈养繁殖大熊猫的死亡率呈“凹型”曲线,即幼年和老年大熊猫死亡率较高(26.85%、26.53%),而亚成年和成年的死亡率偏低(4.56%、12.60%);不同月龄则以初生幼仔(1月龄)的死亡率最高,达22.45%,其余月龄相对较低(0~20%)。广义线性模型分析发现,个体性别、出生年代、母兽来源、母兽产仔年龄、育幼方式和胎儿数量等因素显著影响圈养繁殖大熊猫的存活、死亡和寿命长短。因此,加强大熊猫种源管理、提高人工育幼技术以及优化繁育配对等是大熊猫饲养管理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熊猫 圈养繁殖 谱系 生存力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种苯并咪唑类药物对大熊猫西氏贝蛔虫的驱虫效果初步观察 被引量:2
17
作者 李才武 李果 +11 位作者 王一 胡正泉 成彦曦 王群 何鸣 周宇 曾文 周继秋 瞿祖凤 张志忠 杨光友 谢约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300-304,共5页
西氏贝蛔虫Baylisascaris schroederi是圈养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最常见、危害最严重的一种体内寄生虫,采用药物驱虫是目前控制圈养大熊猫蛔虫病的主要措施。为了筛选有效的驱虫药物,本研究观察了3种苯并咪唑类药物(阿苯达唑片... 西氏贝蛔虫Baylisascaris schroederi是圈养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最常见、危害最严重的一种体内寄生虫,采用药物驱虫是目前控制圈养大熊猫蛔虫病的主要措施。为了筛选有效的驱虫药物,本研究观察了3种苯并咪唑类药物(阿苯达唑片剂、芬苯达唑膏剂和甲苯咪唑片剂)对大熊猫蛔虫的驱虫效果,统计了驱虫前后粪检蛔虫卵转阴率及排虫情况。结果表明,除芬苯达唑按5 mg·kg^-1体质量口服,每天1次,连续服用2 d,效果较差外,3种药物按10 mg·kg^-1体质量口服,每天1次,连续服用2 d,用药安全且有较好的驱虫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熊猫 西氏贝蛔虫 阿苯达唑 芬苯达唑 甲苯咪唑 驱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野生大熊猫与放牧家畜利用生境的特征比较 被引量:1
18
作者 周世强 Vanessa HULL +4 位作者 张晋东 刘巅 谢浩 黄金燕 张和民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09-319,共11页
为了探讨放牧家畜影响野生大熊猫及其栖息地、主食竹资源的内在驱动因素,以便为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和管理提供依据。根据大熊猫国家公园卧龙片区野生大熊猫与放牧家畜的随机样地调查资料,从植物群落结构和物种组成方面,分析了它们利用... 为了探讨放牧家畜影响野生大熊猫及其栖息地、主食竹资源的内在驱动因素,以便为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和管理提供依据。根据大熊猫国家公园卧龙片区野生大熊猫与放牧家畜的随机样地调查资料,从植物群落结构和物种组成方面,分析了它们利用生境的异同。结果表明:从植物群落特征来看,乔木层物种丰度、灌木层盖度、主食竹的种群特征(盖度、密度、地径和株高)等指标,野生大熊猫与放牧家畜之间具有显著性或极显著性差异,野生大熊猫利用生境的乔木层物种丰度17.38株,灌木层盖度75.31%,主食竹的盖度为56.32%、种群密度48.87 culms·m^(−2)、地径6.03 mm和株高143.48 cm,放牧家畜利用生境的乔木层物种丰度29株,灌木层盖度93.20%,主食竹的盖度为89.20%、种群密度66.54 culms·m^(−2)、地径3.82 mm和株高59.68 cm,而其余指标没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就木本植物的物种组成特征而言,大熊猫利用生境的乔木层和灌木层的科属种数量都多于放牧家畜生境,前者为乔木层17科25属41种、灌木层29科49属91种,后者乔木层9科10属14种、灌木层17科26属38种;两者利用生境的植物群落相似性系数较低,乔木层仅为0.196、灌木层为0.245;但比较两者植物群落共有种的重要值指数,仅灌木层的3种树种两者之间的差异较为显著,其他木本植物都无明显的差异。从而说明放牧家畜主要影响大熊猫栖息地的灌木层结构和主食竹种的种群特征,致使野生大熊猫主动回避被放牧家畜干扰的区域、调整其活动空间和栖息地的范围。因此,合理规划家畜放养区域、严格控制家畜种类和数量是大熊猫国家公园和其他保护区管控放牧干扰的有效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熊猫 放牧家畜 利用生境 植物群落 群落组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野生大熊猫与放牧家畜采食对冷箭竹无性系种群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2
19
作者 周世强 张晋东 +4 位作者 Vanessa HULL 刘巅 周腾龙 黄金燕 张和民 《竹子学报》 2022年第2期50-59,共10页
种群特征是植物最为直观、可测度的生物学指标,是植物适应外部干扰和环境波动的功能性反应,通过分析冷箭竹(Bashania faberi)无性系种群在野生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和放牧家畜采食后的种群特征,以便了解大熊猫与放牧家畜对冷... 种群特征是植物最为直观、可测度的生物学指标,是植物适应外部干扰和环境波动的功能性反应,通过分析冷箭竹(Bashania faberi)无性系种群在野生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和放牧家畜采食后的种群特征,以便了解大熊猫与放牧家畜对冷箭竹无性系种群变化的影响强度,以及冷箭竹无性系种群对不同动物采食的响应策略。为此,采用样方法测定了大熊猫国家公园卧龙片区内大熊猫与放牧家畜利用后的冷箭竹无性系种群特征,并与对照样地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野生大熊猫和放牧家畜都降低了冷箭竹层片的覆盖度,分别为对照的87.85%和52.95%,放牧家畜的影响强度是野生大熊猫的1.66倍。放牧家畜的采食阻碍了1年生竹的萌发更新和生长发育,与对照相比,1年生竹密度减少了97.07%、基径小了27.78%、株高低了87.93%,对其余年龄和种群的基径生长没有显著影响(P>0.05),但显著降低了植株的高度生长(P<0.05)。野生大熊猫的利用主要影响1年生竹的数量增长,密度降低了28.13%,且有利于2年生竹、多年生竹和种群的数量维持,以及各年龄分株的基径与株高生长。因此家畜放牧样地的种群结构中径级分布与对照相似,呈正态分布模式,峰值处于3.1~6.0 mm,数量占比为82.21%;而其高度级的分布截然不同,峰值偏向于低阶植株,株高60 cm以下植株的数量占比达到41.21%。野生大熊猫利用样地的种群结构(径级和高度级)与对照样地具有相似的正态分布格局,基径2.1~6.0 mm和株高61~140 cm的数量占比最大,径级为79.44%、高度级为70.01%。可见放牧家畜对冷箭竹无性系种群的影响远大于野生大熊猫采食,过渡利用将造成冷箭竹资源的衰退,因此加强家畜放牧数量和放养区域的管控是保护野生大熊猫及其栖息地的有效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熊猫 放牧家畜 冷箭竹 无性系种群 种群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熊猫源致病大肠杆菌CCHTP全基因组测序及耐药和毒力基因分析 被引量:8
20
作者 邓雯文 李才武 +7 位作者 赵思越 李仁贵 何永果 吴代福 杨盛智 黄炎 张和民 邹立扣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138-1147,I0004,共11页
致病性大肠杆菌是引起动物泌尿系统感染的重要病原菌,本研究对泌尿生殖道感染出现潜血的大熊猫尿液中分离的一株致病性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 CCHTP)进行全基因组测序,检测其中耐药基因和毒力因子的情况,同时对基因岛上耐药和毒力... 致病性大肠杆菌是引起动物泌尿系统感染的重要病原菌,本研究对泌尿生殖道感染出现潜血的大熊猫尿液中分离的一株致病性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 CCHTP)进行全基因组测序,检测其中耐药基因和毒力因子的情况,同时对基因岛上耐药和毒力基因及其基因环境进行研究。研究发现,大肠杆菌CCHTP中存在多种类型的耐药基因,其中外排泵系统基因数量最多,包括mdf A、emr E和mdt N等介导多重耐药外排泵的基因。此外,该菌还携带166种毒力因子及563个相关毒力基因,其中属于黏附与侵袭类的毒力因子及相关基因数量最多。对19个基因岛分析发现,基因岛GIs011和GIs017中各有一段包含耐药和毒力基因的序列,两侧与可移动遗传元件(转座酶和插入序列)相连,这些结构可能介导耐药及毒力基因水平转移。本研究通过全基因组测序分析了大熊猫源致病性大肠杆菌中存在的耐药及毒力基因情况,对大熊猫相关疾病的科学治疗、合理用药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熊猫 大肠杆菌 全基因组测序 耐药基因 毒力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