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注射用唑来膦酸治疗恶性肿瘤溶骨性骨转移疼痛的Ⅱ期临床试验 被引量:6
1
作者 张弓 蔡伟 +6 位作者 周云峰 李佩文 高亚杰 张阳 王顺金 冒国光 刘兵 《癌症》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2期1489-1492,共4页
背景与目的:骨转移是引起恶性肿瘤患者疼痛的最常见原因,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唑来膦酸是第三代的双膦酸盐类药物,能抑制破骨细胞活性,缓解疼痛。本研究观察注射用唑来膦酸单次静脉滴注治疗恶性肿瘤溶骨性骨转移疼痛的有效性和安全... 背景与目的:骨转移是引起恶性肿瘤患者疼痛的最常见原因,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唑来膦酸是第三代的双膦酸盐类药物,能抑制破骨细胞活性,缓解疼痛。本研究观察注射用唑来膦酸单次静脉滴注治疗恶性肿瘤溶骨性骨转移疼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双模拟、阳性药平行对照、多中心的研究方法。试验组:唑来膦酸加甘露醇冻干粉针;对照组:甘露醇冻干粉针加帕米膦酸二钠。结果:2003年10月至2004年10月共随机入组216例,试验组109例,对照组107例。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用药前的疼痛强度(PI)分别为6.0±1.1和6.0±1.3(P=0.938);治疗后第7天疼痛强度分别为3.7±2.0和4.1±2.0(P=0.119);第14天分别为3.2±2.0和3.7±2.4(P=0.129)。两组完全缓解(completeresponse,CR)率10.4%和9.5%,部分缓解(partialresponse,PR)率69.8%和69.5%,总缓解率88.7%和85.7%(P>0.05);出现CR时间分别为(7.0±2.2)天和(9.5±2.6)天(P=0.033)、出现PR时间为(4.9±2.6)天和(5.0±2.5)天(P=0.908);CR的持续时间(13.2±1.8)天和(14.0±0.0)天(P=0.155),PR持续时间(13.4±1.9)天和(12.8±2.8)天(P=0.127)。试验组出现CR时间较对照组早,差异有显著性(P<0.05),其余指标两组间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不良反应主要是发热、恶心呕吐、乏力等,两组在不良反应发生率及程度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注射用唑来膦酸治疗恶性肿瘤溶骨性骨转移疼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与帕米膦酸二钠相似,但起效更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唑来膦酸/治疗应用 帕米膦酸二钠/治疗应用 骨肿瘤 继发性 疼痛 Ⅱ期临床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治疗肿瘤患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症的疗效和安全性:Ⅱ/Ⅲ期及补充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的汇总分析 被引量:18
2
作者 吴全睿 赵永强 +33 位作者 储大同 徐兵河 廖美琳 姜丽岩 徐建民 王华英 李进 侯梅 周清华 张力建 张树才 夏忠军 姜文奇 吕跃 翟明 孟凡义 王东星 王健民 陈正堂 关华军 王庆余 陈协群 刘基巍 张阳 宋善俊 刘文励 于世英 徐建明 宋恕平 徐健 李丽庆 张梅 孙红 江滨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645-653,共9页
目的:汇总Ⅱ/Ⅲ期和补充多中心临床试验资料,评价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ecombinant human thrombopoietin,rh-TPO)治疗实体肿瘤患者化疗后血小板(platelet,PLT)减少症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3个试验共入组受试者276例,其中Ⅱ期试验入... 目的:汇总Ⅱ/Ⅲ期和补充多中心临床试验资料,评价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ecombinant human thrombopoietin,rh-TPO)治疗实体肿瘤患者化疗后血小板(platelet,PLT)减少症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3个试验共入组受试者276例,其中Ⅱ期试验入组63例,Ⅲ期试验入组154例,补充临床试验入组59例;其后剔除5例、脱落41例,共有230例纳入符合方案(pre-protocol,PP)数据集;所有患者均经组织学或细胞学证实患有实体肿瘤。Ⅱ期临床试验和补充临床试验为随机交叉自身对照试验,Ⅲ期临床试验中受试者按是否参加随机交叉对照分为随机交叉自身对照试验部分和非随机交叉自身对照部分。将接受rh-TPO用药的试验周期定义为用药周期,未用rh-TPO的周期定义为空白对照周期,试验期间的化疗方案和剂量均维持不变。将所有临床试验数据合并并进行疗效和安全性分析。结果:意向性治疗人群(intention-to-treat,ITT)数据集及PP数据集均显示出非常显著的一致性变化(以ITT集数据为例)。与对照周期相比,rh-TPO治疗可显著减轻化疗对PLT损伤的程度[化疗后PLT下降的最低值:(63.02±46.48)×109vs(49.47±31.41)×109个/L,P=0.002],缩短损伤和恢复时间[恢复至75×109个/L以上需要的天数:(11.18±9.71)vs(17.8±10.46)d,P=0.000],大幅提高血小板恢复水平[末次随访时PLT检测值:(211.21±119.20)×109vs(138.13±71.54)×109个/L,P=0.000;化疗后PLT最高值:(262.78±162.60)×109vs(149.36±73.26)×109个/L,P=0.000;末次随访时PLT与基线的差值:(79.64±118.06)×109vs(-8.92±102.50)×109个/L,P=0.000]。rh-TPO还可降低PLT输注患者的比例(12.21%vs 19.85%,P=0.017),减少PLT输注例次(0.22±0.72)vs(0.37±0.90)次,P=0.010)和输注量[(1.66±6.09)vs(2.77±7.08)U,P=0.009];补充试验中,PLT输注患者比例减少更为显著(13.79%vs 33.93%,P=0.0082)。用药前后血红蛋白含量和白细胞计数变化、肝肾功能、凝血功能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76例患者中仅出现11例次不良反应,多为发热(6例)或寒战(2例)。结论:实体肿瘤患者化疗后给予国产rh-TPO可显著减轻化疗对PLT的损伤程度,缩短损伤和恢复时间,大幅提高PLT水平,降低患者PLT输注的例次和数量,且无严重不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 实体肿瘤 化疗 血小板减少症 随机对照试验 自身交叉 多中心临床试验 疗效 安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Ⅲa期非小细胞肺癌术后辅助治疗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7
3
作者 张霞 张斌 高亚杰 《中国肺癌杂志》 CAS 2010年第4期357-362,共6页
背景与目的Ⅲa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er,NSCLC)单纯根治性手术获益有限,目前倡导多学科综合治疗,但术后放疗的价值仍不清楚。本文比较分析Ⅲa期NSCLC术后化疗和术后放疗+化疗的生存期及副反应。方法分析2003年12月-200... 背景与目的Ⅲa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er,NSCLC)单纯根治性手术获益有限,目前倡导多学科综合治疗,但术后放疗的价值仍不清楚。本文比较分析Ⅲa期NSCLC术后化疗和术后放疗+化疗的生存期及副反应。方法分析2003年12月-2007年6月大连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具有完全随访资料的Ⅲa期NSCLC 患者52例。术后化疗组23例,术后放疗+化疗组29例。术后化疗组采用铂类为主的联合化疗方案,联合化疗药包括吉西他滨、长春瑞滨、多西他赛,化疗共4周期。术后放疗+化疗组采用序贯放化治疗,化疗2-4周期后加用放射治疗,放射治疗采用三维适形放疗(3D-CRT),靶区剂量50 Gy,化疗共4周期,化疗方案同单纯化疗组。观察Ⅲa期非小细胞肺癌术后辅助治疗对生存期的影响及毒副作用,分析疾病进展原因。结果术后化疗组、术后放化疗组中位生存时间为32.5个月 vs 31.9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71)。两组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为11.0个月 vs 17.0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4)。两组1、2、3年生存率为87%、61%、33% vs 93%、69%、45%。不良反应主要表现在消化道和血液学方面,即恶心、呕吐及白细胞下降,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放射性食管炎发生率为17.2%,急性及晚期放射性肺损伤发生率分别为13.8%和27.6%,均为II级以下。疾病进展原因主要为远处转移,局部复发率及转移发生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Ⅲa期NSCLC治疗要以综合治疗为主;放疗的介入延长了无进展生存时间,并未显著增加治疗的毒副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肿瘤 放疗 化疗 综合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体骨膜细胞及红骨髓经皮注射修复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孙庆仲 闫红艳 +2 位作者 王鹏 郭文希 李正维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12期25-27,共3页
目的 :探讨自体骨膜细胞和红骨髓 (RBM )混合物修复骨缺损的能力。方法 :在 36只家兔双侧桡骨中段制备骨缺损模型 (造模同时取骨膜细胞培养、传代 ) ,分为四组 :自体骨膜细胞与红骨髓混合植入组 (A1组 :18侧 )、自体红骨髓植入组 (A2组 ... 目的 :探讨自体骨膜细胞和红骨髓 (RBM )混合物修复骨缺损的能力。方法 :在 36只家兔双侧桡骨中段制备骨缺损模型 (造模同时取骨膜细胞培养、传代 ) ,分为四组 :自体骨膜细胞与红骨髓混合植入组 (A1组 :18侧 )、自体红骨髓植入组 (A2组 :18侧 )、自体骨膜细胞植入组 (B1组 :18侧 )、空白对照组 (B2组 :18侧 )。在 2 ,4 ,8,12周分别进行X线检查、病理组织学检查、12周时进行生物力学测试。结果 :A1组 8周时骨缺损基本修复 ,12周时己完全修复 ,A2 ,B1组的骨缺损在 12周时基本修复 ;生物力学测试术后 12周时的最大扭距和抗扭刚度为 :A1>B1>A2。结论 :自体骨膜细胞和红骨髓混合经皮注射到骨缺损内有较强的成骨能力 ,骨缺损修复快、质量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膜细胞 红骨髓 骨缺损 实验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卡培他滨单药治疗晚期乳腺癌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钟敏 李莉 +5 位作者 张阳 刘艳蛾 蒋葵 孙秀华 戴朝霞 李曼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4期385-385,共1页
卡培他滨(商品名希罗达)是一代新的口服氟尿嘧啶类药物,自2001年4月份在国内上市以来,我们两家医院肿瘤科对晚期乳腺癌进行了单药口服的临床研究,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关键词 卡培他滨 治疗 晚期 乳腺癌 临床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胃癌辅助化疗的选择和应用 被引量:8
6
作者 张弦 张阳 《医学与哲学(B)》 2011年第10期18-19,43,共3页
局部进展期胃癌手术后是否给予全身辅助化疗以及关于标准方案的临床研究,一直是临床关注的热点问题,对ⅡB期以上的进展期胃癌术后给予辅助治疗已经成为共识,但对于采用何种方案作为标准方案尚缺乏循证学依据,而且东西方医学界的意见存... 局部进展期胃癌手术后是否给予全身辅助化疗以及关于标准方案的临床研究,一直是临床关注的热点问题,对ⅡB期以上的进展期胃癌术后给予辅助治疗已经成为共识,但对于采用何种方案作为标准方案尚缺乏循证学依据,而且东西方医学界的意见存在较大的争议,我们一方面期待具有更高级别证据的临床研究结果,另一方面在现有证据下对胃癌术后进行最大程度规范化的辅助治疗,以提高我国胃癌整体治疗的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局部进展期胃癌 辅助化疗 临床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西医结合治疗肛门瘙痒症74例 被引量:1
7
作者 李春雨 聂敏 +1 位作者 田振国 勾玉莉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0年第9期417-418,共2页
关键词 肛门瘙痒症 中西医结合治疗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牛脱蛋白松质骨、胶原、BMP、RBM复合物修复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孙庆仲 闫红艳 +2 位作者 郭文希 王鹏 李正维 《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2年第6期433-435,W003,共4页
目的 探讨牛脱蛋白松质骨、胶原、骨形态发生蛋白 (BMP)、自体红骨髓 (RBM )复合物修复骨缺损的能力及其作为自体骨移植替代材料的合理性、可行性。方法 在 4 2只家兔双侧桡骨中段制备骨缺损模型 ,分为 4组 :牛脱蛋白松质骨、胶原、BM... 目的 探讨牛脱蛋白松质骨、胶原、骨形态发生蛋白 (BMP)、自体红骨髓 (RBM )复合物修复骨缺损的能力及其作为自体骨移植替代材料的合理性、可行性。方法 在 4 2只家兔双侧桡骨中段制备骨缺损模型 ,分为 4组 :牛脱蛋白松质骨、胶原、BMP、RBM复合物植入组 (A1组 :2 0侧 )、单纯牛脱蛋白松质骨植入组 (A2 组 :2 0侧 )、自体骨植入组 (B1组 :2 0侧 )、空白对照 (B2 组 :2 0侧 )。在 2、 4、 8、 12周分别进行大体标本观察、X线检查、病理组织学检查及生物力学测试。结果  12周时 ,A1组、B1组骨缺损均已完全修复 ,而A2 组、B2 组骨缺损未修复 ;生物力学测试术后 4周A1组的最大扭矩和抗扭刚度均高于B1组 ,而术后 8周后则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牛脱蛋白松质骨、胶原、BMP、RBM复合物具有较强的成骨能力 ,可修复骨缺损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验研究 牛脱蛋白松质骨 胶原 骨形态发生蛋白 自体红骨髓 复合物 骨缺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类不同肺癌细胞株aurora-A的表达与DNA含量的相关性
9
作者 李国权 邵淑娟 +2 位作者 胡雪敏 邹丽娟 赵瑾瑶 《实用肿瘤杂志》 CAS 2005年第4期324-327,共4页
目的检测人类肺癌细胞株中aurora-A的表达,探讨其与DNA含量的关系。方法通过半定量RT-PCR检测三种肺癌细胞aurora-A的表达;流式细胞仪检测三种肺癌细胞DNA含量(4N及>4N),分析aurora-A的表达与DNA含量(4N及>4N)的相关性。结果半定... 目的检测人类肺癌细胞株中aurora-A的表达,探讨其与DNA含量的关系。方法通过半定量RT-PCR检测三种肺癌细胞aurora-A的表达;流式细胞仪检测三种肺癌细胞DNA含量(4N及>4N),分析aurora-A的表达与DNA含量(4N及>4N)的相关性。结果半定量RT-PCR电泳结果显示,A549、PG、NCI-H460三种肺癌细胞与正常肺组织aurora-A/-βactin比值分别为:1.247±0.0847,1.135±0.1050,0.872±0.1794,0.270±0.0724。提示三种肺癌细胞aurora-AmRNA均高表达,与正常肺组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三种肺癌细胞之间比较:A549与PG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A549与NCI-H460,PG与NCI-H460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A549、PG、NCI-H460四倍体(4N)的细胞比例分别为15.0%,19.9%和10.6%,两两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含有多倍体(>4N)的细胞比例分别为3.6%、2.7%和2.3%,A549与PG、NCI-H460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PG与NCI-H460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三种肺癌细胞中aurora-A均高表达,其表达水平存在差异;三种肺癌细胞的DNA含量(4N、>4N)亦存在差异。A549与NCI-H460在aurora-AmRNA表达与DNA含量(4N、>4N)之间存在相关性,A549与PG、PG与NCI-H460无明显相关性。aurora-A可能是肺癌新的肿瘤标记物,有可能成为肺癌的分子治疗靶点;但是aurora-AmRNA的表达与肺癌细胞DNA含量(4N、>4N)的相关性需要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癌基因 肺肿瘤 肿瘤细胞 培养的 DNA 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致敏的脐血源树突状细胞诱导CTL特异杀伤白血病细胞的实验研究
10
作者 练诗梅 郑炜 +4 位作者 孙莹 杨瑛 邱立丹 曹锡煌 张阳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9年第2期437-441,共5页
探讨脐血单个核细胞(MNC)诱导的树突状细胞(DC)通过负载冻融的HL-60、K562细胞抗原体外诱导产生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对HL-60、K562的杀伤作用。取脐血12份,分离MNC。在MNC中加入细胞因子GM-CSF(granulocyte monocyte colony-stimulat... 探讨脐血单个核细胞(MNC)诱导的树突状细胞(DC)通过负载冻融的HL-60、K562细胞抗原体外诱导产生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对HL-60、K562的杀伤作用。取脐血12份,分离MNC。在MNC中加入细胞因子GM-CSF(granulocyte monocyt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IL-3(interleukin3)、SCF(stem cell factor)和EPO培养4周。使用CD83、CD1a、CD11c和CDw123单克隆抗体、流式细胞仪测定培养前后脐血DC抗原变化及扩增情况。DC通过负载HL-60、K562白血病细胞抗原致敏T淋巴细胞产生CTL。3H-TdR掺入试验测定DC免疫刺激活性,MTT法观察CTL对HL-60、K562细胞的特异性杀伤活性。结果表明:新鲜脐血CD1a+、CD11c+、CD83+、CDw123+细胞数分别为0.27×105/ml、5.87×105/ml、1.94×105/ml、2.73×105/ml。加入上述细胞因子培养的脐血MNC分化为CD1a+、CD11c+、CD83+、CDw123+DC,经培养2-4周,DC数明显增多,分别达11.02×105/ml、28.24×105/ml、10.57×105/ml、18.7×105/ml,此后逐渐减少。细胞因子诱导脐血DC具有免疫刺激活性,且DC与CBMNC细胞比例为1∶40时的刺激活性最佳。冻融法得到的HL-60、K562白血病细胞抗原致敏DC诱导的CTL对HL-60、K562细胞的杀伤率分别为(42.04±8.46)%和(31.25±11.07)%,与实验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加入细胞因子GM-CSF、IL-3、SCF和EPO培养2-4周的脐血MNC可分化为CD1a+、CD11c+、CD83+、CDw123+DC。冻融法得到的HL-60、K562白血病细胞抗原致敏DC,其诱导的CTL对HL-60、K562细胞具有特异的杀伤作用。脐血DC作为抗原呈递细胞在肿瘤免疫治疗上将起到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脐血 树突状细胞 细胞因子 白血病细胞 CT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期乳腺癌保乳术后放射治疗23例临床观察
11
作者 樊辉 《遵义医学院学报》 2006年第1期73-75,共3页
目的观察早期乳腺癌保乳手术术后放疗的疗效.方法对23例施行保乳手术的早期乳腺癌患者进行放射治疗.结果手术后随访12~48mo,1例同侧乳腺局部复发,复发率4.35%.无远处转移和死亡病例.结论早期乳腺癌实施保乳治疗手术并实行根治性放疗,... 目的观察早期乳腺癌保乳手术术后放疗的疗效.方法对23例施行保乳手术的早期乳腺癌患者进行放射治疗.结果手术后随访12~48mo,1例同侧乳腺局部复发,复发率4.35%.无远处转移和死亡病例.结论早期乳腺癌实施保乳治疗手术并实行根治性放疗,肿瘤局部控制率满意,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保乳手术 放射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树突状细胞和基因缺陷腺病毒联合治疗小鼠前胃癌的实验研究
12
作者 霍伟 张阳 +1 位作者 冷松 李志民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CAS 2006年第11期836-840,共5页
目的观察树突状细胞(den-driticcells,DCs)和基因缺陷腺病毒联合治疗小鼠前胃癌的疗效。方法建立小鼠前胃癌动物模型,在体外分化、诱导DCs;瘤内注射基因缺陷腺病毒,观察肿瘤坏死情况;再在瘤体内注射DCs,观察给药侧瘤体及对侧瘤体体积、... 目的观察树突状细胞(den-driticcells,DCs)和基因缺陷腺病毒联合治疗小鼠前胃癌的疗效。方法建立小鼠前胃癌动物模型,在体外分化、诱导DCs;瘤内注射基因缺陷腺病毒,观察肿瘤坏死情况;再在瘤体内注射DCs,观察给药侧瘤体及对侧瘤体体积、小鼠生存情况和特异性细胞毒T淋巴细胞(cytotoxicT-lymphocyte,CTL)活性。结果肿瘤组织局部应用基因缺陷腺病毒后,产生明显坏死;瘤内应用DCs,对侧瘤体体积明显缩小,P=0·000;小鼠的生存率提高,且能产生特异性CTLs,能特异性杀伤小鼠前胃癌细胞,P<0·01。结论DCs和基因缺陷腺病毒联合治疗可抑制小鼠前胃癌生长,诱导机体特异性抗肿瘤免疫反应,二者联合应用,可产生协同效应并加强其抗肿瘤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鼠前胃癌 树突状细胞 E1B基因缺陷腺病毒 基因治疗 免疫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症状成人胃重复1例报告
13
作者 吕慧 张弦 +1 位作者 李忠武 张晓东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984-984,共1页
病人男性,34岁。2009年8月B超检查发现腹部囊性占位性病变。病人无发热及腹痛症状,腹部体检及相关实验室检查均无异常,消化道肿瘤标记物正常范围。彩超检查:脾上极与肾之间可见大小约3.98cm×3.58cm的无回声病灶,与脾脏关系... 病人男性,34岁。2009年8月B超检查发现腹部囊性占位性病变。病人无发热及腹痛症状,腹部体检及相关实验室检查均无异常,消化道肿瘤标记物正常范围。彩超检查:脾上极与肾之间可见大小约3.98cm×3.58cm的无回声病灶,与脾脏关系密切,形态规整,边界清晰,透声欠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道 胃重复畸形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