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承气汤对危重症患者胃肠功能影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4
1
作者 李敏 吴向东 万献尧 《医学与哲学(B)》 2014年第4期56-58,F0003,共4页
危重症患者胃肠功能障碍的发生率及多器官功能障碍的病死率居高不下,但现阶段仍没有防治多器官功能障碍的特效药。随着对胃肠功能在多脏器功能障碍发病过程中重要性认识的逐步深入,危重症患者的胃肠功能障碍问题亦更加受到重视。因此,... 危重症患者胃肠功能障碍的发生率及多器官功能障碍的病死率居高不下,但现阶段仍没有防治多器官功能障碍的特效药。随着对胃肠功能在多脏器功能障碍发病过程中重要性认识的逐步深入,危重症患者的胃肠功能障碍问题亦更加受到重视。因此,如何防治危重症患者的胃肠功能障碍就成为防治多器官功能障碍的焦点问题。近年来,应用中药方剂大承气汤防治危重症患者胃肠及多脏器功能障碍已获得了一定的疗效,本文就大承气汤对危重症患者胃肠功能影响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承气汤 危重症 胃肠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导言:重症感染:ICU的永恒话题 被引量:5
2
作者 万献尧 《医学与哲学(B)》 2014年第1期8-8,共1页
严重感染(severesepsis)和感染性休克(septicshock)等是ICU中的常见危重临床综合征,是ICU中最主要的死亡原因。近年来,重症感染从另一个角度解释应包括严重感染和感染性休克。重症感染病死率较高,尤其是感染性休克可高达80%。... 严重感染(severesepsis)和感染性休克(septicshock)等是ICU中的常见危重临床综合征,是ICU中最主要的死亡原因。近年来,重症感染从另一个角度解释应包括严重感染和感染性休克。重症感染病死率较高,尤其是感染性休克可高达80%。不同时期、不同地域,重症感染的病原学分布、耐药性等流行病学资料既具有普遍性,又具有各自鲜明的特征。拯救全身性感染运动(SurvivingSepsisCampaign)针对其共性制定了《国际严重感染及感染性休克治疗指南》,自2004年3月首次颁布以来已于2008年和2012年分别做了更新。以循证医学为基础的治疗指南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地推广、实施,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是病原菌,尤其是初期并无病原学证据时抗菌药物的选择,以及广谱抗茵药物使用而继发的二重感染或其他并发症,如抗菌药物相关性腹泻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感染 ICU 抗菌药物相关性腹泻 感染性休克 临床综合征 病原学分布 严重感染 流行病学资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导言:重视重症患者镇痛、镇静治疗的规范化与个体化 被引量:3
3
作者 万献尧 《医学与哲学(B)》 2013年第12期6-6,共1页
重症患者的镇痛、镇静问题一直伴随重症医学学科的发展,目前尽管已成为重症加强治疗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重要的工作内容之一,但国内外仍普遍存在评估不足及治疗过度等问题。2010年国内的调查结果显示,能够对重症机械通... 重症患者的镇痛、镇静问题一直伴随重症医学学科的发展,目前尽管已成为重症加强治疗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重要的工作内容之一,但国内外仍普遍存在评估不足及治疗过度等问题。2010年国内的调查结果显示,能够对重症机械通气患者合理实施镇痛、镇静评估与治疗者竞然不到1/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患者 镇静治疗 镇痛 重症加强治疗病房 个体 机械通气患者 镇静评估 医学学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感染性休克患者血氨基酸浓度变化的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王晓丽 许晓雪 +2 位作者 王爽 李素玮 万献尧 《医学与哲学(B)》 2017年第4期41-46,共6页
本研究观察感染性休克患者血氨基酸浓度的变化及与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状况评估Ⅱ(APACHEⅡ)评分、多器官功能障碍(MODS)评分、血乳酸(Lac)浓度的相关性。纳入38例感染性休克患者,测定入重症加强护理病房(ICU)后氨基酸浓度并记录APACH... 本研究观察感染性休克患者血氨基酸浓度的变化及与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状况评估Ⅱ(APACHEⅡ)评分、多器官功能障碍(MODS)评分、血乳酸(Lac)浓度的相关性。纳入38例感染性休克患者,测定入重症加强护理病房(ICU)后氨基酸浓度并记录APACHEⅡ评分、MODS评分、血Lac及预后,比较死亡组和存活组的氨基酸浓度。入住ICU后部分氨基酸浓度出现下降或升高,但均在正常范围内。死亡组的亮氨酸、缬氨酸、色氨酸(Trp)、甲硫氨酸(Met)、半胱氨酸、谷氨酸、脯氨酸(Pro)浓度低于存活组;死亡组的苯丙氨酸(Phe)、同型半胱氨酸浓度高于存活组。Met浓度变化与APACHEⅡ、MODS评分呈正相关;Trp浓度变化与MODS评分呈正相关;Phe浓度变化与血Lac呈正相关,Pro浓度变化与血Lac浓度呈负相关。入ICU后,感染性休克患者的血氨基酸浓度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波动。Met、Trp、Phe、Pro浓度与APACHEⅡ评分、MODS评分、血Lac具有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染性休克 氨基酸 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 多器官功能障碍评分 血乳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脓毒症患者血牛磺酸变化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5
作者 王晓丽 李素玮 万献尧 《医学与哲学(B)》 2016年第6期63-66,73,共5页
脓毒症是临床上常见的感染性疾病,因其发病率高、病死率高和医疗费用高而引起广泛关注,并进行深入研究。在脓毒症进展过程中,往往伴随新陈代谢的改变,其中氨基酸代谢紊乱常见。牛磺酸是一种非必需含硫氨基酸,具有独特的生理作用,机体牛... 脓毒症是临床上常见的感染性疾病,因其发病率高、病死率高和医疗费用高而引起广泛关注,并进行深入研究。在脓毒症进展过程中,往往伴随新陈代谢的改变,其中氨基酸代谢紊乱常见。牛磺酸是一种非必需含硫氨基酸,具有独特的生理作用,机体牛磺酸主要来源于食物,牛磺酸缺乏可能导致机体病变。脓毒症患者的血牛磺酸水平明显下降并具有特异性,此外,牛磺酸水平下降与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序贯器官衰竭评分及血乳酸等具有关系。牛磺酸可能是危重患者营养治疗的重要添加剂,适量补充牛磺酸有助于延缓病程进展,有利于脓毒症患者的临床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加强护理病房 脓毒症 牛磺酸 营养支持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CU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被引量:27
6
作者 李骏 张久之 万献尧 《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 CAS 2013年第1期41-44,共4页
目的了解ICU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病原菌的分布特点及其耐药性,以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ICU内CRBSI患者的病原菌分布和药物敏感试验资料,比较排位前7位细菌的耐药特征。结果 67例CRBSI... 目的了解ICU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病原菌的分布特点及其耐药性,以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ICU内CRBSI患者的病原菌分布和药物敏感试验资料,比较排位前7位细菌的耐药特征。结果 67例CRBSI患者共检出81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阳性(G+)菌40株(49.4%),革兰阴性(G-)菌38株(46.9%),真菌3株(3.7%)。引起CRBSI的主要病原菌依次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27株,33.3%)、鲍曼不动杆菌(12株,14.8%)、肺炎克雷伯菌(9株,11.1%)、金黄色葡萄球菌(8株,9.9%)、铜绿假单胞菌(7株,8.6%)、大肠埃希菌(6株,7.4%)。G+菌中以表皮葡萄球菌为主,G-菌中以鲍曼不动杆菌为主。G+球菌对万古霉素的耐药率为0,G-杆菌对碳青霉烯类最为敏感。结论近3年来ICU内CRBSI病原菌以表皮葡萄球菌及鲍曼不动杆菌为主,且鲍曼不动杆菌耐药率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 血培养 细菌耐药 重症加强治疗病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特点 被引量:9
7
作者 李缺缺 张久之 万献尧 《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 CAS 2013年第5期530-532,共3页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是在严重脓毒症、休克、创伤及烧伤等疾病过程中,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和肺泡上皮细胞炎症性损伤造成弥漫性肺泡损伤,导致的急性呼吸功能不全或衰竭。关于ARDS的诊断标准,2011年10月欧洲重症医学会年会上提...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是在严重脓毒症、休克、创伤及烧伤等疾病过程中,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和肺泡上皮细胞炎症性损伤造成弥漫性肺泡损伤,导致的急性呼吸功能不全或衰竭。关于ARDS的诊断标准,2011年10月欧洲重症医学会年会上提出ARDS的柏林诊断标准,摒弃了以往急性肺损伤(ALI)这一概念,经修订后于2012年5月正式颁布(表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弥漫性肺泡损伤 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 急性呼吸功能不全 老年 肺泡上皮细胞 诊断标准 ARD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症医学科内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分子流行病学调查 被引量:3
8
作者 秦永新 李青栋 +2 位作者 万献尧 毕丽岩 王晶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1期3324-3328,共5页
目的了解重症医学科(ICU)内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的耐药性、同源性等分子流行病学特点。方法收集鉴定2010年10月至2011年12月全国10家医院ICU患者痰培养的MRSA菌株149株。检测其对18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利用脉冲场凝胶... 目的了解重症医学科(ICU)内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的耐药性、同源性等分子流行病学特点。方法收集鉴定2010年10月至2011年12月全国10家医院ICU患者痰培养的MRSA菌株149株。检测其对18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利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技术进行同源性分析,并应用多位点序列分析(MLST)技术进一步进行序列型(ST)分型。结果149株MRSA对万古霉素、达托霉素及利奈唑胺100%敏感,复方新诺明耐药率约在0—11.1%之间;利福平在2家医院耐药率〈25%;庆大霉素、莫西沙星的耐药率除3家在50%~70%外均在80%以上;t3-内酰胺类的耐药率高达100%。149株MRSA中,PFGE主要型别为J(28.9%)、C(19.5%)、G(10.7%)、F(8.0%)4型,J、C、G3型主要分布在北方地区,而F型只分布在贵阳地区。MLST分型:最终确定了8个ST型别,其中以ST-239为主(67株,45.0%),在南北方均有分布;其次为ST-5(54株,36.2%),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x2=26.42,P〈0.01)。结论ICU内MRSA对万古霉素、达托霉素及利奈唑胺仍100%敏感;MRSA的区域性同源性较高,可能存在同源性播散性情况,需要继续加强监测并采取有效的院感控制措施避免MRSA同源暴发流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球菌 金黄色 抗药性 流行病学 分子 电泳 凝胶 脉冲场 序列分析
原文传递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致乳腺癌术后化疗患者多器官功能障碍救治体会 被引量:3
9
作者 张永利 邓秋明 +1 位作者 李素玮 万献尧 《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 CAS 2013年第5期516-519,共4页
随着重症医学的发展,中心静脉导管被广泛应用于重症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监测、快速扩容、长期输液、血液净化及全胃肠外静脉营养等,但留置中心静脉导管可致导管相关性感染,如出口部位感染、隧道感染、皮下囊感染和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 随着重症医学的发展,中心静脉导管被广泛应用于重症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监测、快速扩容、长期输液、血液净化及全胃肠外静脉营养等,但留置中心静脉导管可致导管相关性感染,如出口部位感染、隧道感染、皮下囊感染和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管相关性感染 血流感染 多器官功能障碍 乳腺癌术后 化疗患者 留置中心静脉导管 全胃肠外静脉营养 血流动力学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CU患者的浅镇静:我们追求的目标? 被引量:9
10
作者 张久之 李青栋 万献尧 《医学与哲学(B)》 2013年第12期7-9,88,共4页
镇静治疗是ICU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ICU的发展,先后颁布了3个有关ICU患者的镇静指南,镇静治疗的理念也逐渐发生改变。2013年美国重症医学会颁布的ICU成人患者疼痛、躁动、谵妄治疗指南推荐的镇静目标为浅镇静。该指南是以大量... 镇静治疗是ICU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ICU的发展,先后颁布了3个有关ICU患者的镇静指南,镇静治疗的理念也逐渐发生改变。2013年美国重症医学会颁布的ICU成人患者疼痛、躁动、谵妄治疗指南推荐的镇静目标为浅镇静。该指南是以大量临床研究结论为基础提出的,更具有广泛代表性和推广价值。本文从浅镇静的理论基础、具体实施方案、镇静深度的监测、镇静药物的选择以及浅镇静的局限性等方面具体阐述ICU患者浅镇静策略的相关问题,以期ICU同道能更好地理解和临床实施ICU成人患者的浅镇静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加强治疗病房 机械通气 镇静 谵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肺栓塞临床诊治进展 被引量:9
11
作者 陈珍 黄伟 万献尧 《医学与哲学(B)》 2014年第6期43-46,共4页
急性肺栓塞在老年患者中属于高发疾病,并可能严重危及生命,其危险因素、临床表现常因基础疾病的掩盖而造成误诊或漏诊。当患者出现特异性较高的易患因素及晕厥表现,应高度警惕肺栓塞的发生,并根据临床具体条件确定诊查策略,选择合适的... 急性肺栓塞在老年患者中属于高发疾病,并可能严重危及生命,其危险因素、临床表现常因基础疾病的掩盖而造成误诊或漏诊。当患者出现特异性较高的易患因素及晕厥表现,应高度警惕肺栓塞的发生,并根据临床具体条件确定诊查策略,选择合适的诊断手段,尽早确定或排除诊断。抗凝治疗仍是所有肺栓塞患者的基本治疗方法,当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时,可以考虑启动溶栓治疗。老年肺栓塞的治疗更强调个体化施治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治疗收益,降低治疗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栓塞 生物标志物 抗凝治疗 溶栓治疗 老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感染性休克患者的液体管理 被引量:14
12
作者 万献尧 李文雯 《医学与哲学(B)》 2017年第2期23-27,共5页
液体复苏是感染性休克治疗的重要手段,其疗效业已得到临床验证。迄今在脓毒症患者的液体治疗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在液体复苏的时机、液体的种类、复苏的目标以及容量反应性评估等方面还存在诸多争议。因此系统了解感染性休克患... 液体复苏是感染性休克治疗的重要手段,其疗效业已得到临床验证。迄今在脓毒症患者的液体治疗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在液体复苏的时机、液体的种类、复苏的目标以及容量反应性评估等方面还存在诸多争议。因此系统了解感染性休克患者液体管理方面的争议与进展,对指导治疗、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脓毒症 感染性休克 液体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皮氏罗尔斯顿菌致ICU内患者脓毒症5例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3
13
作者 李文雯 王晶 万献尧 《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 CAS 2013年第4期404-408,共5页
目的提高临床医生对皮氏罗尔斯顿菌感染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大连医科大学附属一院重症医学科(ICU)经血培养确诊的皮氏罗尔斯顿菌脓毒症5例。以"Ralstonia pickettii"为检索词,检索时限为1998年至2012年,通过Pubmed检索系... 目的提高临床医生对皮氏罗尔斯顿菌感染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大连医科大学附属一院重症医学科(ICU)经血培养确诊的皮氏罗尔斯顿菌脓毒症5例。以"Ralstonia pickettii"为检索词,检索时限为1998年至2012年,通过Pubmed检索系统进行外文检索;同时以"皮氏罗尔斯顿菌"为检索词,通过万方数据库和CNKI进行中文检索。共检索出相关病例报告30篇,结合国内外报道的同类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皮氏罗尔斯顿菌可引起多部位的感染,其中以血流感染(55%)和肺部感染(32%)为主,其余部位感染率较低。易感人群多集中于老年人、ICU内患者、新生儿、免疫抑制或外科术后患者。感染来源多为污染的盐溶液、蒸馏水、冲洗肝素或中心静脉置管。成年人预后普遍尚可,而新生儿预后则较差。结论皮氏罗尔斯顿菌引起的感染在临床上尽管少见,但亦应引起足够重视,及时的化验检查和用药,有助于提高对该菌感染的诊断和治疗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氏罗尔斯顿菌 脓毒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症监护病房内急性肾损伤患者胱抑素C与肌酐估算肾小球滤过率的动态对比研究 被引量:6
14
作者 李青栋 万献尧 +3 位作者 李缺缺 周峻峰 李素玮 黄伟 《中华全科医师杂志》 2014年第3期228-230,共3页
动态比较胱抑素C法(eGFRcys-c)与肌酐法(eGFRScr)估算急性肾损伤(AKI)肾小球滤过率(GFR)的差异,为完善GFR的评估提供依据.538对胱抑素C与肌酐值呈显著的正相关,换算比较eGFRcys-c要显著低于eGFRScr.提取AKI诊断前、诊断时、诊断... 动态比较胱抑素C法(eGFRcys-c)与肌酐法(eGFRScr)估算急性肾损伤(AKI)肾小球滤过率(GFR)的差异,为完善GFR的评估提供依据.538对胱抑素C与肌酐值呈显著的正相关,换算比较eGFRcys-c要显著低于eGFRScr.提取AKI诊断前、诊断时、诊断后AKI最严重时的数据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显示eGFRcys-c随病情进展呈显著下降,而eGFRScr下降不明显.以eGFRcys-c为依据达到RIFLE标准AKI损伤期的时间要显著短于eGFRScr.在ICU内eGFRcys-c可能能更敏感且更早期反映AKI的GFR动态变化,因此值得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肾损伤 肾小球滤过率
原文传递
脓毒症的前世今生 被引量:3
15
作者 张久之 李笑男 《医学与哲学(B)》 2017年第1期22-24,共3页
自1991年脓毒症首次被提出以来,脓毒症的定义和诊断标准不断更新和完善,今年已经是"第三版"(Sepsis 3.0),每次更新都融入许多新的理论或观点,但同时也充满了争议,在这种争议和讨论中脓毒症的定义和诊断标准趋于更加完善。它... 自1991年脓毒症首次被提出以来,脓毒症的定义和诊断标准不断更新和完善,今年已经是"第三版"(Sepsis 3.0),每次更新都融入许多新的理论或观点,但同时也充满了争议,在这种争议和讨论中脓毒症的定义和诊断标准趋于更加完善。它代表了我们对感染引起的患者全身炎症反应以及后续器官功能障碍等病理生理机制或状态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是与当前医疗现状密不可分的。本文就脓毒症的整个发展历程和相关争论进行详述,期望大家从理论上更好地理解脓毒症的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脓毒症 感染 定义 诊断标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创伤性出血与凝血功能障碍处理——2013年欧洲指南解读 被引量:9
16
作者 张久之 万献尧 《创伤与急危重病医学》 2014年第5期257-261,共5页
全球每年死于创伤的人数超过300万,其中死于交通意外的人数超过100万人,交通意外是全球第九大死亡原因,预计到2020年将上升至第三位,而交通意外死亡的患者中1/3的死亡原因为大出血[1-3]。创伤患者早期死亡的主要原因为大出血,后期主要... 全球每年死于创伤的人数超过300万,其中死于交通意外的人数超过100万人,交通意外是全球第九大死亡原因,预计到2020年将上升至第三位,而交通意外死亡的患者中1/3的死亡原因为大出血[1-3]。创伤患者早期死亡的主要原因为大出血,后期主要是严重颅脑损伤、脓毒症以及多器官功能衰竭。创伤大出血导致的低体温、酸中毒、凝血病被称为死亡三联征,三者相互促进使病情进行性恶化,导致患者死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性出血 凝血功能障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CU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病原菌耐药性分析
17
作者 李骏 张久之 万献尧 《麻醉与监护论坛》 2012年第6期452-454,共3页
目的:了解ICU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病原菌的分布特点及其耐药性,以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ICU内CRBSI患者病原菌分布和药物敏感试验资料,比较排位前7位细菌的耐药特征。结果:67... 目的:了解ICU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病原菌的分布特点及其耐药性,以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ICU内CRBSI患者病原菌分布和药物敏感试验资料,比较排位前7位细菌的耐药特征。结果:67例CRBSI患者共检出81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阳性(G')菌40株,占49.2%;革兰阴性(G^-)菌38株,占46.9%;真菌3株,占3.7%,引起CRBSI的主要病原菌依次为凝固菌阴性葡萄球菌(27株,33.3%),鲍曼不动杆菌(12株,14.8%),肺炎克雷伯菌(9株,11.1%),金黄色葡萄球菌(8株,9.9%),铜绿假单胞菌(7株,8.6%),大肠埃希菌(6株,7.4%),G^+菌中对碳青霉烯菌类最为敏感。结论:近3年来ICU内CRBSI患者病原菌以表皮葡萄球菌及鲍曼不动杆菌为主,并且鲍曼不动杆菌耐药率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关性感染 血培养 细菌耐药 重症加强治疗病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乌司他丁在ICU中的临床应用进展 被引量:5
18
作者 王东方 万献尧 《医学与哲学(B)》 2012年第11期30-31,共2页
乌司他丁具有抑制胰蛋白酶等胰酶的活性、稳定溶酶体膜以抑制溶酶体酶的释放及抑制心肌抑制因子的产生而常应用于重症急性胰腺炎及其他危重症的抢救治疗。
关键词 乌司他丁 重症监护病房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重症急性胰腺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CU内革兰阳性球菌血流感染预后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5
19
作者 钟媛 万献尧 《创伤与急危重病医学》 2014年第6期321-324,328,共5页
目的了解影响重症医学病房(ICU)内医院获得性革兰阳性球菌血流感染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对2010年1月-2011年12月,ICU内血培养为革兰阳性球菌的患者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临床转归分组,比较生存与死亡患者的生理指标与实验室参... 目的了解影响重症医学病房(ICU)内医院获得性革兰阳性球菌血流感染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对2010年1月-2011年12月,ICU内血培养为革兰阳性球菌的患者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临床转归分组,比较生存与死亡患者的生理指标与实验室参数,对预后危险因素筛查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2年间ICU内血培养为革兰阳性球菌的患者共57例、61例次,其中主要为表皮葡萄球菌(20例),其他为人葡萄球菌(18例)、屎肠球菌(8例)、溶血葡萄球菌(6例)、木糖葡萄球菌(5例)、金黄色葡萄球菌(4例)。死亡23例(40.35%),生存34例(59.65%)。单因素分析显示,死亡组与生存组的体温(T)、中心静脉压(CVP)、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血小板、血尿素氮(BUN)、血肌酐(Cre)及血清钠等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ICU住院时间、年龄、性别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显示,APACHEⅡ(OR=0.68,95%CI 0.51-0.89;P=0.005)、CVP(OR=1.62,95%CI 1.12-2.33;P=0.010)、血清钠(OR=0.70,95%CI0.54-0.97;P=0.007)为ICU内革兰阳性球菌血流感染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ICU内革兰阳性球菌血流感染患者的预后与发生血流感染时的病情严重程度直接相关;CVP作为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其动态监测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院获得性感染 革兰阳性球菌 葡萄球菌 预后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斑性肢痛症合并周围神经损害1例诊治分析
20
作者 耿丽娟 张永利 万献尧 《医学与哲学(B)》 2014年第10期65-67,共3页
红斑性肢痛症是一种罕见的临床综合征,以肢端皮肤间歇性皮温升高、发红、肿胀及烧灼样痛为特点,病变主要累及四肢末端,尤以下肢多见,多呈对称分布,较少见于面部和耳部。其症状常因运动和遇热而加重,休息和遇冷而减轻。临床上常分为原发... 红斑性肢痛症是一种罕见的临床综合征,以肢端皮肤间歇性皮温升高、发红、肿胀及烧灼样痛为特点,病变主要累及四肢末端,尤以下肢多见,多呈对称分布,较少见于面部和耳部。其症状常因运动和遇热而加重,休息和遇冷而减轻。临床上常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其中原发性红斑性肢痛症,多认为与编码Nav1.7亚单位的SCN9A基因突变有关。目前该病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治疗上缺乏确切有效的治疗方案,临床易误诊误治。本文报道了红斑性肢痛症合并周围神经损害1例,以期提高对该病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斑性肢痛症 周围神经损害 SCN9A基因突变 NAV 1.7 神经性疼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