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基于实时交互式音视频信息系统(video information system,VIS)的临床实践教学模式在心内科本科教学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22年在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实习的5年制临床医学专业53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班别随机分为...目的探讨基于实时交互式音视频信息系统(video information system,VIS)的临床实践教学模式在心内科本科教学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22年在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实习的5年制临床医学专业53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班别随机分为对照组(n=25)和试验组(n=28)。对照组采取传统教学法,试验组采用基于VIS的临床实践教学方法。结合临床实践的客观结构化考核和问卷调查情况,比较两组学生出科考核成绩、教学模式及教学效果满意度。结果试验组学生采用VIS教学后的心内科出科考核成绩高于对照组[(86.20±1.92)分vs.(92.54±0.99)分,P=0.001];试验组学生教学模式满意度调查中“很满意”者的比例较高(85.7%)。结论基于实时交互式音视频信息系统的心血管内科临床实践教学模式能有效提升实践教学效果。展开更多
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中,血栓抽吸联合冠状动脉内注射替罗非班对心肌微循环的影响。方法选择2008年4月至2010年6月诊断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接受直接PCI治疗患者184例,随机分为血栓抽吸...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中,血栓抽吸联合冠状动脉内注射替罗非班对心肌微循环的影响。方法选择2008年4月至2010年6月诊断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接受直接PCI治疗患者184例,随机分为血栓抽吸联合冠状动脉内注射替罗非班组(A组,78例)和常规PCI及静脉滴注替罗非班组(B组,106例)。比较两组的临床特征、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血流分级、心肌染色分级、术后24 h ST回落>70%的比率、大出血发生率、住院时间及随访30 d的主要心脏不良事件。结果与B组比较,A组的无复流发生率明显减少(21.14%比5.67%,P=0.011),心肌染色分级提高(1.12±0.47比2.03±0.32,P=0.021),术后24 h ST回落幅度>70%的比率增加(85%比94%,P=0.003),围术期大出血发生率减少(9%比4%,P=0.03),30 d随访期间的严重不良心脏事件明显降低。结论血栓抽吸联合冠状动脉内注射替罗非班较常规PCI能有效改善心肌微循环的再灌注,降低围手术期的风险。展开更多
目的:应用二维斑点追踪超声心动图(2D-STE)评价孤立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的左心房功能及运动同步性,并探讨2D-STE参数在预测房颤消融术后复发中的价值。方法:纳入2013-06至2015-05期间诊断为孤立性房颤患者50例,为孤立性房颤组,另选我...目的:应用二维斑点追踪超声心动图(2D-STE)评价孤立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的左心房功能及运动同步性,并探讨2D-STE参数在预测房颤消融术后复发中的价值。方法:纳入2013-06至2015-05期间诊断为孤立性房颤患者50例,为孤立性房颤组,另选我院的健康体检者35例作为健康对照组。孤立性房颤组中,有34例患者的左心房无扩大为左心房无扩大亚组,另外16例为左心房扩大亚组。在窦性心律的条件下,应用2D-STE技术,获得左心房长轴整体及各个节段的应变及应变率曲线。测量左心房在心室收缩期峰值应变(PALS)及应变率(SRs)和舒张晚期峰值应变(ACLS)及应变率(SRa),并测量各个节段达峰值应变时间,并计算各个节段的达峰时间标准差(TPSD)。心室收缩期的TPSD,命名为SDs,舒张晚期的TPSD,命名为SDa。结果:孤立性房颤组的PALS(28.34±8.57 vs 38.73±6.13)、SRs(1.17±0.31 vs 1.57±0.25)、ACLS(14.11±4.91vs 18.86±3.57)、SRa(-1.41±0.58 vs-1.90±0.30)均较健康对照组明显降低(P均<0.05),SDs[(8.11±3.00)%vs(4.67±1.48)%]、SDa[(5.57±2.26)%vs(3.11±1.13)%]均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增大(P均<0.05)。另外,孤立性房颤组中的左心房无扩大亚组的PAL、SRs、ACLS、SRa低于健康对照组(P均<0.05),SDs,SDa大于健康对照组(P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SDs,SDa能够较传统参数更有效的区分孤立性房颤和对照组(SDs:敏感度83%,特异度72%;SDa:敏感度81%,特异度76%)。SDs,SDa的增大是预测孤立性房颤消融术后复发的最佳因素(SDs:敏感度80%,特异度71%;SDa:敏感度86%,特异度79%)。结论:2D-STE技术能够检测出孤立性房颤患者的左心房功能降低和运动不同步,左心房无扩大的孤立性房颤患者,2D-STE参数仍有显著异常。SDs、SDa能够较传统参数更有效的区分孤立性房颤和健康者,而且是预测房颤术后复发的最佳因素。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探讨基于实时交互式音视频信息系统(video information system,VIS)的临床实践教学模式在心内科本科教学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22年在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实习的5年制临床医学专业53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班别随机分为对照组(n=25)和试验组(n=28)。对照组采取传统教学法,试验组采用基于VIS的临床实践教学方法。结合临床实践的客观结构化考核和问卷调查情况,比较两组学生出科考核成绩、教学模式及教学效果满意度。结果试验组学生采用VIS教学后的心内科出科考核成绩高于对照组[(86.20±1.92)分vs.(92.54±0.99)分,P=0.001];试验组学生教学模式满意度调查中“很满意”者的比例较高(85.7%)。结论基于实时交互式音视频信息系统的心血管内科临床实践教学模式能有效提升实践教学效果。
文摘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中,血栓抽吸联合冠状动脉内注射替罗非班对心肌微循环的影响。方法选择2008年4月至2010年6月诊断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接受直接PCI治疗患者184例,随机分为血栓抽吸联合冠状动脉内注射替罗非班组(A组,78例)和常规PCI及静脉滴注替罗非班组(B组,106例)。比较两组的临床特征、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血流分级、心肌染色分级、术后24 h ST回落>70%的比率、大出血发生率、住院时间及随访30 d的主要心脏不良事件。结果与B组比较,A组的无复流发生率明显减少(21.14%比5.67%,P=0.011),心肌染色分级提高(1.12±0.47比2.03±0.32,P=0.021),术后24 h ST回落幅度>70%的比率增加(85%比94%,P=0.003),围术期大出血发生率减少(9%比4%,P=0.03),30 d随访期间的严重不良心脏事件明显降低。结论血栓抽吸联合冠状动脉内注射替罗非班较常规PCI能有效改善心肌微循环的再灌注,降低围手术期的风险。
文摘目的:应用二维斑点追踪超声心动图(2D-STE)评价孤立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的左心房功能及运动同步性,并探讨2D-STE参数在预测房颤消融术后复发中的价值。方法:纳入2013-06至2015-05期间诊断为孤立性房颤患者50例,为孤立性房颤组,另选我院的健康体检者35例作为健康对照组。孤立性房颤组中,有34例患者的左心房无扩大为左心房无扩大亚组,另外16例为左心房扩大亚组。在窦性心律的条件下,应用2D-STE技术,获得左心房长轴整体及各个节段的应变及应变率曲线。测量左心房在心室收缩期峰值应变(PALS)及应变率(SRs)和舒张晚期峰值应变(ACLS)及应变率(SRa),并测量各个节段达峰值应变时间,并计算各个节段的达峰时间标准差(TPSD)。心室收缩期的TPSD,命名为SDs,舒张晚期的TPSD,命名为SDa。结果:孤立性房颤组的PALS(28.34±8.57 vs 38.73±6.13)、SRs(1.17±0.31 vs 1.57±0.25)、ACLS(14.11±4.91vs 18.86±3.57)、SRa(-1.41±0.58 vs-1.90±0.30)均较健康对照组明显降低(P均<0.05),SDs[(8.11±3.00)%vs(4.67±1.48)%]、SDa[(5.57±2.26)%vs(3.11±1.13)%]均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增大(P均<0.05)。另外,孤立性房颤组中的左心房无扩大亚组的PAL、SRs、ACLS、SRa低于健康对照组(P均<0.05),SDs,SDa大于健康对照组(P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SDs,SDa能够较传统参数更有效的区分孤立性房颤和对照组(SDs:敏感度83%,特异度72%;SDa:敏感度81%,特异度76%)。SDs,SDa的增大是预测孤立性房颤消融术后复发的最佳因素(SDs:敏感度80%,特异度71%;SDa:敏感度86%,特异度79%)。结论:2D-STE技术能够检测出孤立性房颤患者的左心房功能降低和运动不同步,左心房无扩大的孤立性房颤患者,2D-STE参数仍有显著异常。SDs、SDa能够较传统参数更有效的区分孤立性房颤和健康者,而且是预测房颤术后复发的最佳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