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7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民族高校中国语言文学专业古代汉语课教学管见——以大连民族大学为例 被引量:1
1
作者 郭仕超 《大连民族大学学报》 2017年第2期181-184,共4页
"古代汉语"是民族高校中国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课,各少数民族学生学起来难度较大,要想有效推进教学进程,需进行课程改革。结合大连民族大学的教学实践,提出调整教学内容,坚持以学生为本,重在创新能力培养,以达到提高各民族学... "古代汉语"是民族高校中国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课,各少数民族学生学起来难度较大,要想有效推进教学进程,需进行课程改革。结合大连民族大学的教学实践,提出调整教学内容,坚持以学生为本,重在创新能力培养,以达到提高各民族学生的古籍阅读能力,传承中国文化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高校 中国语言文学专业 古代汉语 能力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强大学生文化认同教育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大连民族大学为例 被引量:3
2
作者 程志杰 王栎 《教育教学论坛》 2020年第46期111-113,共3页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传承发展的根脉所在,文化认同是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前提和基础。通过对大连民族大学在校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文化认同教育的现状,并提出大学生文化认同教育的优化路径,以期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传承发展的根脉所在,文化认同是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前提和基础。通过对大连民族大学在校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文化认同教育的现状,并提出大学生文化认同教育的优化路径,以期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理论研究提供基础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 文化认同 文化自信 中华民族共同体 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英语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以大连民族大学为例
3
作者 辛志凤 《大连民族大学学报》 2018年第6期560-563,共4页
为了提高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对国内外研究双语教学的著作和文章进行综合分析,并进一步分析了英语教学的影响因素,对大连民族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在校学生进行语言基础和学习态度调查。在学校双语教学研究中心的指导下... 为了提高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对国内外研究双语教学的著作和文章进行综合分析,并进一步分析了英语教学的影响因素,对大连民族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在校学生进行语言基础和学习态度调查。在学校双语教学研究中心的指导下,实施语码转换式双语教学和采用分层次教学。通过构建互动课堂和拓展课外平台,及时针对问题,制定整改措施,将实践教学落到实处,收到实效,提高全专业大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语国际教育 英语 应用能力 互动课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贡献文艺评论力量——新疆大学博士生导师李晓峰教授访谈 被引量:4
4
作者 李晓峰 邹赞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3-10,共8页
从学术史的意义上说“,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坚持在“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历史和中国文学”的整体视野中思考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的学科属性及地位,一方面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总体观的方法论指导,另一方面也为回应学界关于“重写文学... 从学术史的意义上说“,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坚持在“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历史和中国文学”的整体视野中思考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的学科属性及地位,一方面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总体观的方法论指导,另一方面也为回应学界关于“重写文学史”“少数民族文学入史”等重要论题提供参考维度。“中华多民族文学研究”有助于讲好“多元一体”的中国故事,有助于从共同体高度来研究各民族文学艺术的“美美与共”对建设各民族共有美好精神家园的价值和意义。文艺是上层建筑的有机组成部分,文艺评论对于构筑中华民族共同体叙事和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发挥着重要功能。新时代社会主义文艺生产应当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为指导,旗帜鲜明倡导现实主义美学和英雄叙事,以鲜活生动的文艺作品为载体,深入梳理发掘各民族文化交往交流交融史,印证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血脉相连、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的情感共同体、文化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文艺评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媒体时代民族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特色及其创新路径 被引量:5
5
作者 杨志伟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20年第13期164-165,共2页
本文分析了新媒体时代民族高校大学生的特点及当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的阶段性特色成果和遇到的挑战,阐明了新媒体时代民族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路径,立足于少数民族学生的特殊性,积极主动顺应国家对民族高校思想政... 本文分析了新媒体时代民族高校大学生的特点及当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的阶段性特色成果和遇到的挑战,阐明了新媒体时代民族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路径,立足于少数民族学生的特殊性,积极主动顺应国家对民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要求,培养其贯彻良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念,引导学生秉持正确的政治意识形态观念,增强文化共同体意识和国家认同感,从而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媒体 民族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 教育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背景下的文化法治建设
6
作者 贾丽亚 丁利明 《大连民族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6期591-597,共7页
阐述了文化法治的基本内涵和中国文化法治建设的历史沿革,从政治前提、经济基础、文化根基、社会认知、文化安全五个方面论述了文化法治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意蕴。重点分析了当前文化法治建设中面临的问题,以铸牢中华民族... 阐述了文化法治的基本内涵和中国文化法治建设的历史沿革,从政治前提、经济基础、文化根基、社会认知、文化安全五个方面论述了文化法治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意蕴。重点分析了当前文化法治建设中面临的问题,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思想指引,在立法、执法、司法、守法、文化安全各个环节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建议。认为文化法治建设能够增进中华民族的共同性,进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法治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文化安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族高校中文类课程思政育人共同体建设方向与路径探析——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7
作者 丁颖 《大连民族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6期481-484,共4页
民族高校中文类课程富含民族团结进步基因,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抓手和载体。民族高校中文类课程在发挥课程思政铸魂育人、启智润心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建设思政育人共同体,应通过中文类课程教学的联动融合、专业课程的有机... 民族高校中文类课程富含民族团结进步基因,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抓手和载体。民族高校中文类课程在发挥课程思政铸魂育人、启智润心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建设思政育人共同体,应通过中文类课程教学的联动融合、专业课程的有机衔接以及育人主体的多元协同进行打造,以进一步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民族高校中文类课程思政的融合创新,深入落实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担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高校 中文类课程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叶广芩小说中民族与国家的双重认同——以《采桑子》《状元媒》为中心
8
作者 余馨雨 王莉 《满族研究》 2024年第1期103-107,共5页
以叶广芩的《采桑子》《状元媒》为研究对象,旨在探讨小说中体现的民族与国家的双重认同。通过对叶广芩小说文本细读以及创作历史背景分析,深入阐述叶广芩巧妙地运用叙事手法、表现传统文化和角色塑造揭示满族文化与中华民族共同命运的... 以叶广芩的《采桑子》《状元媒》为研究对象,旨在探讨小说中体现的民族与国家的双重认同。通过对叶广芩小说文本细读以及创作历史背景分析,深入阐述叶广芩巧妙地运用叙事手法、表现传统文化和角色塑造揭示满族文化与中华民族共同命运的深刻内在联系,从而强化读者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家国一体的归属感。叶广芩的作品不仅为满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文学上的支持,更为促进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深度融合提供了有力的文学例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广芩 传统文化 民族认同 国家认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史编写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
9
作者 苏珊 《满族研究》 2024年第1期100-102,共3页
20世纪50年代开始的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史编写工程发展至今,从无到有,从少到多,在6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始终秉持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在具体的编写过程中对其进行实践和发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了少数民族文学史提炼各民族文... 20世纪50年代开始的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史编写工程发展至今,从无到有,从少到多,在6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始终秉持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在具体的编写过程中对其进行实践和发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了少数民族文学史提炼各民族文学美学风格、构建各民族文学经典的重要编写原则。少数民族文学史记述了大量各民族文学交往、交流、交融的例证,这是各民族文学“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自觉和发展必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数民族文学史 编写 中华民族共同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各民族共享中华文化符号的现状与困境
10
作者 陈渝 韩争艳 《吕梁教育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102-105,共4页
中华文化符号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载体和基因,对各民族共享中华文化符号的现状与困境的研究是对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这一重要的时代命题的最基础且重要的一步,通过对各民族共享中华文化符号的现状和困境的阐述,把中华文化符号在各民族... 中华文化符号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载体和基因,对各民族共享中华文化符号的现状与困境的研究是对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这一重要的时代命题的最基础且重要的一步,通过对各民族共享中华文化符号的现状和困境的阐述,把中华文化符号在各民族之间共享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总结,进而探讨符号话语权的交流共享和建构,推动中华民族成为认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强的命运共同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文化符号 各民族 共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个人视角短视频传播对民族文化形象的建构
11
作者 周茜茜 何长文 《新闻论坛》 2024年第4期104-107,共4页
短视频传播极大便利了民族身份的呈现和建构,也为族际间的“近距离”互动提供了场域。各民族用户所发布的民族风光展示型、民族技艺分享型、民族美食鉴赏型、民族特产售卖型短视频,基于个人视角,依托本族文化特色,呈现出多元民族文化元... 短视频传播极大便利了民族身份的呈现和建构,也为族际间的“近距离”互动提供了场域。各民族用户所发布的民族风光展示型、民族技艺分享型、民族美食鉴赏型、民族特产售卖型短视频,基于个人视角,依托本族文化特色,呈现出多元民族文化元素。技术赋权给予个人用户更多网络话语表达权;借由短视频平台进行的文化展演,成为各民族自我阐释的重要渠道和自我形象建构的重要方式;短视频平台提供了族际高效互动的场域,使各民族同胞可以“跨越山海”进行“面对面”互动。同时,应用短视频传播民族文化形象具有深刻的内涵价值,其在民族文化记忆保存、主流价值观传递、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深化和国家认同感呈现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个人视角 短视频 民族文化 文化形象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典籍里的中国》节目提高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探析
12
作者 韩林 张珈玮 孙惠欣 《语言与文化研究》 2024年第6期81-84,共4页
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提升面临着文化基础薄弱、媒体强烈冲击、文化接受困难,教学效率有待提高等问题。《典籍里的中国》将抽象文化转为形象接受,将封闭文化转为开放参与,将传统文化与先进技术结合,将阅读与学术结合,更容易被大学生接... 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提升面临着文化基础薄弱、媒体强烈冲击、文化接受困难,教学效率有待提高等问题。《典籍里的中国》将抽象文化转为形象接受,将封闭文化转为开放参与,将传统文化与先进技术结合,将阅读与学术结合,更容易被大学生接受。可以通过选取节目内容、借鉴互动方式、注重科技手段、借助节目设计等,提高大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典籍里的中国》 大学生 文学经典 传统文化素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媒介变迁视域下科尔沁叙事民歌的传播特征与流变形态
13
作者 包国栋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5年第1期65-69,共5页
科尔沁叙事民歌作为民间艺术文类,在所处环境的影响下不断进行自我更新。在赖以生成的传统文化土壤逐渐消失的同时,叙事民歌自身也做出了适应性改变。其中,传播媒介的发展对叙事民歌产生了巨大影响。在传统的叙事民歌演述场域中,口语的... 科尔沁叙事民歌作为民间艺术文类,在所处环境的影响下不断进行自我更新。在赖以生成的传统文化土壤逐渐消失的同时,叙事民歌自身也做出了适应性改变。其中,传播媒介的发展对叙事民歌产生了巨大影响。在传统的叙事民歌演述场域中,口语的传播媒介是文本信息传播的载体,连接信息传播的两端,成为歌手和观众之间的桥梁与纽带,文本的意义实践在演述主体与受众面对面的信息交换中得以完成。电子媒介与数字媒介的介入突破了叙事民歌的传统演述场域,在不同时期为叙事民歌的传播与发展提供了关键通道。“去语境化”与“再语境化”的媒介传播本质引起了诸多改变,使叙事民歌呈现出适应性的变化特征,对叙事民歌的流变与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媒介变迁 科尔沁叙事民歌 传播特征 流变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少数民族新闻传播
14
作者 王文权 于凤静 《新闻论坛》 2015年第6期56-59,共4页
我国提出的建设“一带一路”战略构想,已经引起了国内和相关国家、地区乃至全世界的高度关注。为了更好地贯彻“一带一路”战略构想,从事研究与弘扬少数民族新闻传播事业的业界学界人士,都在借助网络新媒体全方位地对民族新闻传播、民... 我国提出的建设“一带一路”战略构想,已经引起了国内和相关国家、地区乃至全世界的高度关注。为了更好地贯彻“一带一路”战略构想,从事研究与弘扬少数民族新闻传播事业的业界学界人士,都在借助网络新媒体全方位地对民族新闻传播、民族文化习俗,特别是跨文化等进行深入地探讨和推广,促使少数民族新闻传播事业更好更快地与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接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闻传播事业 网络新媒体 学界人士 全球传播 社交媒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视觉表征:新中国民族期刊典范《民族画报》研究
15
作者 李欣 央金 +1 位作者 谭舒 闫雪雅 《中国出版史研究》 2019年第4期30-37,共8页
本文通过社会历史的分析脉络,从视觉表征的研究视角,回顾《民族画报》出版沿革,深入分析封面记忆和摄影范式的文化象征意义,探讨媒介融合思维视觉表征转型与社会文化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 《民族画报》 视觉表征 文化整合 中华民族共同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少数民族史诗研究著作《〈格萨尔〉论》英译本评介
16
作者 李远征 司国庆 《华夏文化》 2021年第2期56-58,共3页
《〈格萨尔〉论》由我国藏族学者、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降边嘉措所著,该书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史诗课题组承担的国家"七五社科重大项目"中国少数民族史诗研究课题成果之一。英译本—A Study of... 《〈格萨尔〉论》由我国藏族学者、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降边嘉措所著,该书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史诗课题组承担的国家"七五社科重大项目"中国少数民族史诗研究课题成果之一。英译本—A Study of the Tibetan Epic Gesar是《中国少数民族史诗研究著作翻译文库》(五卷本)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文学研究 格萨尔 降边嘉措 中国社会科学院 课题成果 史诗研究 英译本 重大项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网络媒体视阈下少数民族审美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被引量:3
17
作者 包妍 万水 《白城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第9期93-96,共4页
新兴的网络媒体以其独特的优势在少数民族审美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也存在着一系列问题。完善和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网络媒体的软硬件建设,相关网站内容精益求精,加强网络监管,关注网络自媒体的力量,关注少数民族审美... 新兴的网络媒体以其独特的优势在少数民族审美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也存在着一系列问题。完善和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网络媒体的软硬件建设,相关网站内容精益求精,加强网络监管,关注网络自媒体的力量,关注少数民族审美文化的核心要素等是充分发挥网络媒体在少数民族审美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方面作用的有效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媒体 少数民族 审美文化 传承 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增强语言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被引量:11
18
作者 胡艳霞 《大连民族大学学报》 2020年第4期357-359,365,共4页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本之道是增强中华文化认同,而中华文化认同的重要内容是语言文化的认同。学习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增强中华文化认同的有效途径,可以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坚实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基础。
关键词 铸牢 中华民族 共同体 语言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中的四个问题 被引量:8
19
作者 李思言 李晓峰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9,共9页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是国家战略层面的政治问题,也是重大的基础理论问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出的背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概念界定、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历史的研究与知识生产、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是国家战略层面的政治问题,也是重大的基础理论问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出的背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概念界定、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历史的研究与知识生产、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发生机制的深刻揭示,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的四个核心和共性的关键问题。这四个问题的解决,有助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的深化,对中国特色民族学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建设大有裨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认同 知识生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特征和创新路径 被引量:3
20
作者 张瑾燕 《大连民族大学学报》 2018年第2期97-101,共5页
依据中国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矛盾,提出三个并存是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民族地区文化产业转型升级、推进民族地区数字创意产业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形成... 依据中国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矛盾,提出三个并存是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民族地区文化产业转型升级、推进民族地区数字创意产业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形成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对外开放新格局等三个维度,阐释了新时代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创新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地区 文化产业 高质量发展 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