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6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亚洲之窗: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中国艺术收藏 被引量:1
1
作者 何慕文 魏紫 《美成在久》 2015年第4期100-111,共12页
漫步于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中国艺术展厅,观众会在不经意间捕捉到过去近一百五十年间西方人对亚洲文化和艺术的认知轨迹。从大厅的二层回廊开始,此处陈列着博物馆最初收藏的中国明清瓷器,它们工艺精巧,色彩绚丽,深受当时西方藏家的青睐,... 漫步于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中国艺术展厅,观众会在不经意间捕捉到过去近一百五十年间西方人对亚洲文化和艺术的认知轨迹。从大厅的二层回廊开始,此处陈列着博物馆最初收藏的中国明清瓷器,它们工艺精巧,色彩绚丽,深受当时西方藏家的青睐,收藏名家阿特曼(Benjamin Altman)遗赠的中国瓷器即在其中[图一]。从干洗店小职员起家的阿特曼创办了一家以自己名字命名的百货公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西方人 艺术部 弗洛伦斯 中国瓷器 艺术收藏
原文传递
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中国青铜器 被引量:1
2
作者 孙志新 王倩 《美成在久》 2017年第6期30-39,共10页
美囯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中囯古代青铜器收藏堪称海外翘楚,其中齐候四器和端方旧藏的西周铜禁等珍宝重器更是蜚声海内外。馆中每一件默然而立的青铜器背后,都有一段曲折离竒的流传故事,曾在历史深处不经意地制造着惊鸿一瞥,又消隐于沉寂... 美囯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中囯古代青铜器收藏堪称海外翘楚,其中齐候四器和端方旧藏的西周铜禁等珍宝重器更是蜚声海内外。馆中每一件默然而立的青铜器背后,都有一段曲折离竒的流传故事,曾在历史深处不经意地制造着惊鸿一瞥,又消隐于沉寂。后世学者抽丝剥茧地寻绎出真相后,留给我们的是无尽的感叹唏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青铜觥 青铜器
原文传递
从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到“道法自然”展览
3
作者 彼特.巴内特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7-35,164-166+2+159+161-163,共9页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由一群包括商人、律师、艺术家以及几位纽约市政官员在内的普通公民组织筹建,于1870年正式成立,是美国首批艺术博物馆之一。成立之初,创始人主张将这座新机构定位为主要展现艺术...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由一群包括商人、律师、艺术家以及几位纽约市政官员在内的普通公民组织筹建,于1870年正式成立,是美国首批艺术博物馆之一。成立之初,创始人主张将这座新机构定位为主要展现艺术美、提供艺术教育和道德熏陶的场所。博物馆最初的馆址位于第五大道下街的一幢小楼,其第一件藏品是购入的3世纪的一副罗马石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博物馆 “道法自然” 大都会 展览 公民组织 机构定位 艺术教育 艺术家
原文传递
历史与实践: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的中国艺术收藏
4
作者 孙志新 《今日财富》 2015年第7期174-179,共6页
大都会博物馆的中国艺术收藏始于1879年,迄今已有130多年。这130年的收藏过程,像一面镜子一样,折射出西方人对中国文化与历史认知的过程;也记录了收藏家、赞助人和博物馆业务主任密切合作,充实大都会博物馆的中国收藏的历史,他们... 大都会博物馆的中国艺术收藏始于1879年,迄今已有130多年。这130年的收藏过程,像一面镜子一样,折射出西方人对中国文化与历史认知的过程;也记录了收藏家、赞助人和博物馆业务主任密切合作,充实大都会博物馆的中国收藏的历史,他们成功的合作模式和经验或许能给国内的博物馆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都会博物馆 中国文化 艺术收藏 历史认知 纽约 实践 合作模式 收藏过程
原文传递
美国的中国古代艺术收藏之来源
5
作者 常青 《美术大观》 2022年第8期18-26,共9页
本文以大量的资料为基础,以著名的人物和博物馆及相关事件为范例,从中国文物外流渠道中的几种关键人物——古董商、策展人、收藏家着手,论述美国的中国古代艺术收藏之来源。
关键词 中国文物 艺术收藏 美国博物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博物馆策展人:学者 艺术鉴赏家 展览组织者——屈志仁先生专访 被引量:9
6
作者 屈志仁 毛颖 《东南文化》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6-22,共7页
博物馆策展人的素质与能力是博物馆陈列展览特别是专题展览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亚洲艺术部主任、国际著名博物馆策展人屈志仁先生以"忽必烈的时代"展为例指出:博物馆策展人应同时具备学者、艺术鉴赏家... 博物馆策展人的素质与能力是博物馆陈列展览特别是专题展览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亚洲艺术部主任、国际著名博物馆策展人屈志仁先生以"忽必烈的时代"展为例指出:博物馆策展人应同时具备学者、艺术鉴赏家与展览组织者的素质与能力,通晓与展览有关的历史学、艺术史、文化史及文物与博物馆学等学科知识,组织、协调从研究策划、选取展品到展览开放、出版成果乃至配合实施教育计划等展览的全过程,以确保展览的成功,而博物馆亦将籍此推进学术研究,履行教育职责,更好地为公众服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物馆策展人 素质与能力 “忽必烈的时代:中国元代艺术”展 屈志仁
原文传递
飞来峰石窟造像分期与时代风格 被引量:1
7
作者 《美术大观》 2024年第1期27-42,共16页
浙江杭州飞来峰石窟造像可分为五期——吴越国、北宋、南宋、元、明,各个时期的佛教造像表现出对前代样式与风格的继承及其自身的创新性。总的来看,吴越国时期造像在题材、样式与风格方面主要继承了唐代传统,其创新性表现在个别菩萨像... 浙江杭州飞来峰石窟造像可分为五期——吴越国、北宋、南宋、元、明,各个时期的佛教造像表现出对前代样式与风格的继承及其自身的创新性。总的来看,吴越国时期造像在题材、样式与风格方面主要继承了唐代传统,其创新性表现在个别菩萨像所着之佛装中,启发了北宋菩萨像的新样式。北宋杭州继续流行十八罗汉与五百罗汉题材,现存的一些造像对研究晚期中国佛教艺术的发展具有关键作用,如飞来峰第5龛的卢舍那佛会图、第28号禅宗六祖像,是中国现存同类图像的最早作品。南宋开凿的飞来峰第68龛又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处以布袋和尚表现未来弥勒佛与十八罗汉的组合。元代飞来峰造像在全国独树一帜,以其无与伦比的汉、藏式石刻雕像展示着对宋代艺术的继承以及来自尼泊尔与西藏的影响。在明代,杭州佛教及其艺术开始衰落,现存飞来峰理公塔造像主要表现为民间风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杭州 飞来峰石窟 佛教艺术 分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新审视“达隆”唐卡的历史和渊源 被引量:1
8
作者 STEVEN KOSSAK 戈思齐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2009年第4期47-51,69,共6页
20世纪八十至九十年代,"达隆"唐卡流落于西方收藏家手中。其中大部分唐卡是达隆的前三任住持法台和第三任住持的侄子温波.仁波切的画像。这组画像和达隆寺有关系的说法似乎是合乎逻辑的。本文将重新审视这些画像的历史和文化... 20世纪八十至九十年代,"达隆"唐卡流落于西方收藏家手中。其中大部分唐卡是达隆的前三任住持法台和第三任住持的侄子温波.仁波切的画像。这组画像和达隆寺有关系的说法似乎是合乎逻辑的。本文将重新审视这些画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通过重点讨论下列片段:历史观中的达隆寺、温波离开达隆寺之前以及离开达隆寺之后的"达隆"唐卡,来揭示"达隆"唐卡真正的出处及历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达隆”唐卡 达隆寺 类乌齐寺 桑结雅均 芒嘎那姑汝 桑结·温波.仁波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本土化的信仰与图像:飞来峰第68龛的布袋弥勒与十八罗汉造像 被引量:2
9
作者 《美术大观》 2023年第9期96-109,共14页
开凿于南宋的飞来峰第68龛布袋和尚像及其胁侍十八罗汉提供了一个极佳的展现中国人如何使印度佛教及其艺术本土化之例。从中国文献的记载可知布袋是如何从一位地方性的禅僧发展成为受中国人普遍信仰的弥勒化身的,展示了中国僧俗对佛教... 开凿于南宋的飞来峰第68龛布袋和尚像及其胁侍十八罗汉提供了一个极佳的展现中国人如何使印度佛教及其艺术本土化之例。从中国文献的记载可知布袋是如何从一位地方性的禅僧发展成为受中国人普遍信仰的弥勒化身的,展示了中国僧俗对佛教神话的创造过程。飞来峰第68龛的布袋像反映了该类图像在从宋代至明清时期的发展历史长河中所处的中间环节。作为未来佛弥勒的胁侍,十八罗汉则是中国人在十六罗汉的基础上增加了两位形成的。第68龛十八罗汉的这种既分小组又统一协调的组合特征显示了十八罗汉在从单体的彼此无关联到彼此关联的统一构图发展的中间环节,而这种统一的彼此联系的构图趋势又与中国僧俗创造的十八罗汉与其他众罗汉居住在浙江天台山的信仰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艺术 飞来峰 布袋和尚 十八罗汉 南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世纪藏传佛教美术考古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常青 《美术大观》 2022年第2期48-56,共9页
本文系统地总结了藏传佛教美术考古在20世纪的发展与取得的成果。在西藏地区以外,现存最早的藏传佛教艺术制作于西夏国境内,对西夏藏传佛教艺术的调查与确认在20世纪取得了关键性进展。汉地蒙元时期藏传佛教遗迹主要保存在甘肃与杭州,... 本文系统地总结了藏传佛教美术考古在20世纪的发展与取得的成果。在西藏地区以外,现存最早的藏传佛教艺术制作于西夏国境内,对西夏藏传佛教艺术的调查与确认在20世纪取得了关键性进展。汉地蒙元时期藏传佛教遗迹主要保存在甘肃与杭州,学者们对它们作了初步探讨。西藏、内蒙古地区的寺院是藏传佛教建筑的主体部分,部分学者对之也做了初步调查与研究。西藏石窟与摩崖造像的发现,是20世纪藏传佛教考古的一项重要成果,填补了一项空白。另外,笔者对藏传佛教单体造像、绘画的研究以及不足之处也作了分析。最后,笔者论述了20世纪藏传佛教美术考古研究存在的问题,以及该领域在21世纪的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传佛教 美术考古 西夏 寺院 唐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真品还是赝品:中国佛教造像真伪的鉴定方法
11
作者 《美术大观》 2023年第5期101-111,共11页
从19世纪中叶开始,西方古董贸易给中国人制作赝品带来了灵感,以期迎合外国人对中国文物与艺术品的需求。本文探讨了以比较真品与伪造物风格与图像特征为基础的四种方法,对鉴定中国佛教单体造像的真伪有一定的益处。这些方法可以向人们... 从19世纪中叶开始,西方古董贸易给中国人制作赝品带来了灵感,以期迎合外国人对中国文物与艺术品的需求。本文探讨了以比较真品与伪造物风格与图像特征为基础的四种方法,对鉴定中国佛教单体造像的真伪有一定的益处。这些方法可以向人们证明有些赝品没有遵循佛典与中国佛教艺术传统中关于图像的准则,有些赝品具有两个或更多的无法共存的时代风格,有些赝品包含伪造的古风铭文题记,还可以证明有些赝品展现着民间的审美风格。有的赝品可以用本文谈到四种方法中的两种或更多的方法来鉴定,因为它们表现着伪造者们通常会犯的一种以上的错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造像 鉴定真伪 赝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田衣 被引量:1
12
作者 溱洧 《中华手工》 2019年第4期109-109,共1页
87版《红楼梦》中的一集,宝玉、黛玉、宝钗3人去栊翠庵吃梯己茶。除了各人所用的几只奇巧茶杯,让人印象深刻的还有妙玉那身黄紫相间的“袈裟”——水田衣。但在原著前80回里,曹雪芹对妙玉的衣饰没有做过一个字的描写。
关键词 水田 《红楼梦》 曹雪芹 茶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已经过时:热塑性聚氨酯随时尚而兴起、随化学降解而衰落
13
作者 阿德里亚娜·里佐 莎拉·斯卡图罗 张然(译) 《中国博物馆》 北大核心 2021年第S02期145-152,共8页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服装研究所收藏了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大量的时装实物和制造样本。尽管博物馆内环境稳定,符合标准,但服装藏品仍发生着不可逆转的劣化。这些服装有一个共同点——含有由热塑性聚氨酯制成的纺织品涂层和叠层。研究者结合...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服装研究所收藏了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大量的时装实物和制造样本。尽管博物馆内环境稳定,符合标准,但服装藏品仍发生着不可逆转的劣化。这些服装有一个共同点——含有由热塑性聚氨酯制成的纺织品涂层和叠层。研究者结合热塑性聚氨酯的发展历史、制备方法、化学属性,以及在保护中遇到的问题,开展了综合研究,分析从20世纪60年代至当下所收藏的时装藏品面临的风险,积极寻找对策。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通过对目前尚存的时装实物和商业样品原料的分析,尝试创建一个光谱和质谱参考库,作为对服装研究所藏品进行分析调查比较的起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氨酯 热塑性 时装 热裂解-气相色谱/质谱(Py-GC/MS) 逸出气体分析(EG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人点赞修炼手册
14
作者 郑钰潇 《中华手工》 2018年第12期102-105,共4页
方寸之间,大有天地 还记得《国家宝藏》第1季里的小剧场吗?王羲之、黄公望、雍正齐集一堂,历数乾隆爱题字、乱盖章的大俗之风。
关键词 民间工艺美术 手工制作 手工艺 手工制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短暂却灿烂的“文学海报的艺术”
15
作者 王珂新 《艺术与设计》 2024年第2期86-89,共4页
19世纪末期,基于商业彩色印刷技术的更新发展,艺术家们得以创作出丰富多彩、充满想象力的作品,从而实现了文字与图像的完美融合。出版行业开始定制精致的广告牌,用以推广杂志、期刊、书籍以及其他文学作品。因画面精致、题材新颖,收藏... 19世纪末期,基于商业彩色印刷技术的更新发展,艺术家们得以创作出丰富多彩、充满想象力的作品,从而实现了文字与图像的完美融合。出版行业开始定制精致的广告牌,用以推广杂志、期刊、书籍以及其他文学作品。因画面精致、题材新颖,收藏家们开始大量搜集这些海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出版行业 文学作品 广告牌 海报 想象力 完美融合 收藏家 题材新颖
原文传递
快马与纸瓷:艺术品中的忽必烈与中国
16
作者 屈志仁 王倩 《美成在久》 2017年第2期6-13,共8页
自十四世纪以来,我们就生活在元代文化的光影之下,直至最近才逐渐走出。元代艺术可谓中国艺术史上持续时间最久的近古艺术之开端,当下对其回顾追想,或正恰逢其时。十四世纪下半叶'美术'(fine art,西方术语)范畴中的中国绘画,变... 自十四世纪以来,我们就生活在元代文化的光影之下,直至最近才逐渐走出。元代艺术可谓中国艺术史上持续时间最久的近古艺术之开端,当下对其回顾追想,或正恰逢其时。十四世纪下半叶'美术'(fine art,西方术语)范畴中的中国绘画,变成了杭州地区精英阶层的专享。这种改变(脱离南宋宫廷院体画)与赞助人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忽必烈 龙泉窑 博物馆藏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艺术品
原文传递
非凡之品:弗洛伦斯和赫伯特·欧文中国装饰艺术馆
17
作者 Denise Patry Leidy 杨难得 《美成在久》 2015年第3期98-105,共8页
一九九七年,弗洛伦斯和赫伯特·欧文中国装饰艺术馆(the Florence and Herbert Irving Galleries for Chinese Decorative Art)的开放成为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展示中国宋代至清代纺织品、漆器、玉器、竹木器、象牙器及其他材质艺... 一九九七年,弗洛伦斯和赫伯特·欧文中国装饰艺术馆(the Florence and Herbert Irving Galleries for Chinese Decorative Art)的开放成为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展示中国宋代至清代纺织品、漆器、玉器、竹木器、象牙器及其他材质艺术品的重要窗口。大都会曾将弗洛伦斯和赫伯特·欧文的四间展馆设计成'中国珍宝馆'(喻指中国晚明至清代流行的多宝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弗洛伦斯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艺术馆 虎溪三笑 中国装饰
原文传递
展观:中国书画册页艺术
18
作者 史耀华 叶依 《美成在久》 2016年第2期30-37,共8页
二○一五年三月二十九日在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落幕的'中国书画册页艺术'特展首次聚焦于中国绘画中和阅览者关系最亲近的一种表现形式——册页。此次展览从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永久藏品中精选五十余件(套)艺术品,深入探索了书画... 二○一五年三月二十九日在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落幕的'中国书画册页艺术'特展首次聚焦于中国绘画中和阅览者关系最亲近的一种表现形式——册页。此次展览从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永久藏品中精选五十余件(套)艺术品,深入探索了书画册页的特殊质素、悬疑问题以及内在属性[图一]。绘画形式,即一件作品的呈现方式和结构,通常因其过于基础而被忽视。尽管西方学界在中国绘画的早期研究中曾揭示出这一问题的趣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原文传递
关于战争的记忆,以及关于恶与痛的艺术
19
作者 瓶子 《艺术与设计》 2017年第11期160-163,共4页
纽约第五大道的大都会博物馆(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纪念第一次世界大战停战即将一百周年,于2017年7月31日开始举行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与相关视觉艺术”(World War I and the Visual Art)的展览,展览持续到2018年1月7日,... 纽约第五大道的大都会博物馆(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纪念第一次世界大战停战即将一百周年,于2017年7月31日开始举行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与相关视觉艺术”(World War I and the Visual Art)的展览,展览持续到2018年1月7日,呈现一战在视觉艺术领域所带来的影响。从战争爆发开始到战后的几十年之内的一些视觉艺术作品呈现于此次展览中,重点表现了艺术家们用不同的方式反映现代战争的恐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都会博物馆 纽约第五大道 战争爆发 现代战争 珂勒惠支 莱热 施暴者 伦敦圣保罗教堂 冯骥才 画中
原文传递
漆园遗朱——明清雕漆艺术
20
作者 宋玉 《艺术与设计》 2017年第9期136-139,共4页
中国是最早使用漆的国家,拥有着漆器发展的传统历史。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漆器可谓是其中一件至宝。近日,在美国纽约的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展出了大量明清时期的中国雕漆艺术品。在这场名为“朱砂:14至19世纪的中国雕漆艺术”的展... 中国是最早使用漆的国家,拥有着漆器发展的传统历史。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漆器可谓是其中一件至宝。近日,在美国纽约的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展出了大量明清时期的中国雕漆艺术品。在这场名为“朱砂:14至19世纪的中国雕漆艺术”的展览中,漆器展品呈现出的精湛技艺。全面的诠释了中国漆艺的艺术传统文化。展览在髹漆工艺、装饰图案等多个方面,展现了中国漆艺的魅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剔黑 剔彩 髹漆工艺 雕填 装饰纹样 装饰手法 髹饰录 工艺技法 中国漆 剔犀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