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16—2022年我国17家血液中心献血者HBV感染相关标记物检测情况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张莉 车忠民 +16 位作者 李玉军 徐今晶 韩卫 温涛 冯惟萍 姚蓓 王瑞涛 李莹 郭咚 李莹 王芳 任星历 王林 肖晨 许婷婷 白林 邱艳 《北京医学》 CAS 2024年第8期688-694,共7页
目的探讨我国17家省会城市血液中心(简称血液中心)献血者HBV的感染情况,为安全献血者管理提供参考。方法选取17家血液中心,收集2016—2022年献血者HBsAg和乙型肝炎病毒核酸(HBV DNA)检测结果,比较初次献血者和重复献血者HBsAg不合格率... 目的探讨我国17家省会城市血液中心(简称血液中心)献血者HBV的感染情况,为安全献血者管理提供参考。方法选取17家血液中心,收集2016—2022年献血者HBsAg和乙型肝炎病毒核酸(HBV DNA)检测结果,比较初次献血者和重复献血者HBsAg不合格率及年度变化趋势、初次献血者和重复献血者HBsAg不合格率差异、HBsAg合格献血者HBV DNA单独不合格(HBsAg-/HBV DNA+)情况和献血者总体HBV不合格率,比较不同地区血液中心献血者总体HBV不合格率。结果2016—2022年17家血液中心初次献血者HBsAg不合格率为59.60‱(1.60‱~142.85‱),重复献血者HBsAg不合格率为16.67‱(0.60‱~48.68‱),HBsAg合格献血者中HBV DNA单独不合格率为6.69‱(1.30‱~17.57‱),献血者总体HBV不合格率为47.06‱(3.46‱~103.78‱),上述4项不合格率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东部地区献血者HBV总体不合格率(34.04‱)低于中部地区(50.42‱)和西部地区(52.07‱),3个地区献血者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7个省会城市初次献血者和重复献血者的HBsAg不合格率随时间整体呈下降趋势,重复献血者是相对安全的献血人群,HBV DNA检测可进一步降低HBV经血传播的风险。献血人群HBV感染分布具有地域性,东部地区献血者HBV不合格率明显低于中西部地区,与一般人群HBV流行分布情况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BV HBsAg 初次献血者 重复献血者 乙型肝炎病毒核酸检测 不合格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4—2020年血液成分制备技术的应用现状分析 被引量:4
2
作者 陈冬梅 赵国庆 +14 位作者 尹鲲 李莹 李小春 韩卫 李涛 张旸 孟跟东 杜霞 韩璐 曾北南 李苗苗 刘妍妍 王林 白林 邱艳 《北京医学》 CAS 2023年第4期351-355,共5页
目的 探讨2014—2020年血液成分制备技术的应用现状。方法 选取2014—2020年我国采供血机构执业比对平台血液中心16家,分析其具有旁路系统的血袋耗材、去除白细胞、血液辐照和血浆成分病原体灭活技术的应用情况。结果 16家血液中心中,11... 目的 探讨2014—2020年血液成分制备技术的应用现状。方法 选取2014—2020年我国采供血机构执业比对平台血液中心16家,分析其具有旁路系统的血袋耗材、去除白细胞、血液辐照和血浆成分病原体灭活技术的应用情况。结果 16家血液中心中,11家(68.75%)采集全血使用旁路系统分流前端血液。14家(87.50%)开展红细胞成分血储存前去除白细胞,其中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的质控抽检结果显示,200 ml规格白细胞残留量平均值为(0.18~0.42)×106/袋,300 ml规格的平均值为(0.22~0.33)×10~6/袋,400 ml规格的平均值为(0.78~0.86)×106/袋。16家(100.00%)单采血小板均去除白细胞。12家(75.00%)进行红细胞成分血和血小板成分血发放前辐照,辐照技术使用率呈现较大差异。11家(68.75%)血浆成分血进行病原体灭活处理。结论 具有旁路系统的血袋分流前端血液、去除白细胞、辐照和病原体灭活等血液成分制备技术的使用率在不同血液中心呈现较大差异,应用血液成分制备技术预防输血传染病的空间有待进一步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旁路系统 去除白细胞 辐照 病原体灭活 输血传染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脾切除术输血的安全性与治疗效果 被引量:1
3
作者 周雪 童春帆 《吉林医学》 CAS 2023年第8期2107-2110,共4页
目的:探讨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脾切除术输血的安全性以及治疗效果分析。方法:选取2018年5月~2022年5月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收入的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70例,按照患者入选时间,使用数字标记方式,将其分成观察组[活化部分凝血... 目的:探讨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脾切除术输血的安全性以及治疗效果分析。方法:选取2018年5月~2022年5月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收入的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70例,按照患者入选时间,使用数字标记方式,将其分成观察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P)延长,输注红细胞+血浆]与对照组(APTT正常,输注红细胞),各35例,均使用开腹脾切除术,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血液各项指标、免疫功能指标、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术前,比较两组患者的血液指标,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贫血症状,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术后1个月红细胞计数为(4.27±0.56)×10^(12)个、术后3个月红细胞计数为(4.42±0.57)×10^(12)个,术后1个月血红蛋白为(127.33±12.19)g/L、术后3个月为(135.42±14.28)g/L;对照组术后1个月红细胞计数为(3.24±0.43)×10^(12)个、术后3个月红细胞计数为(3.79±0.52)×10^(12)个,术后1个月血红蛋白为(102.48±12.19)g/L、术后3个月为(109.73±13.28)g/L;虽然两组患者的各项血液指标都在稳步增长,但是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各项免疫功能指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率为2.86%,对照组为17.14%,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目前,临床治疗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的有效方式为手术治疗,输血是手术过程中重要和必要内容,采用输注红细胞+血浆方式的输血安全性更高,同时也可以有效改善病患血液以及免疫功能相关指标、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概率,在临床治疗中拥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脾切除术 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 治疗效果 血液指标 安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液成分单采和血浆置换治疗血液病的临床疗效观察
4
作者 周雪 童春帆 《医学信息》 2022年第8期130-132,共3页
目的观察血液成分单采和血浆置换治疗血液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4月-2021年4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诊治的140例血液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不同病情患者分别采用血浆置换(n=31)、血液成分单采(红细胞单采28例,白细胞单采51例... 目的观察血液成分单采和血浆置换治疗血液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4月-2021年4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诊治的140例血液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不同病情患者分别采用血浆置换(n=31)、血液成分单采(红细胞单采28例,白细胞单采51例,血小板单采30例)治疗,观察各治疗方法临床总有效率、血液成分单采患者白细胞计数(WBC)、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浓度(Hb)、血细胞比容(HCT)、血小板计数(PLT)和血浆置换患者总蛋白(TP)、清蛋白(ALB)、球蛋白(GLB)、免疫球蛋白(IgG、IgA、IgM)水平,以及临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血浆置换、红细胞单采、白细胞单采、血小板单采总有效率分别为90.32%、100.00%、94.12%、100.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红细胞单采治疗后患者Hb、RBC、HCT水平均低于治疗前,白细胞单采治疗后患者WBC、PLT水平均低于治疗前,血小板单采治疗后患者PLT水平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TP、GLB、IgG水平均低于置换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LB、IgA、IgM水平与置换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液成分单采和血浆置换治疗期间,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血液成分单采和血浆置换治疗血液病均疗效确切,可改善患者血液指标,且不良反应少,具有良好的应用安全性,可为血液病患者后期治疗奠定良好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成分单采 血浆置换 血液病 血细胞分离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血输血与成分血输血在产科急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患者中的应用价值及对母婴结局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周雪 冯洁 《中国妇幼保健》 CAS 2024年第3期451-454,共4页
目的 探讨全血输血与成分血输血在产科急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患者中的应用价值及对母婴结局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22年3月天津市红桥医院收治的102例产科急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接受的输血方式随机分为... 目的 探讨全血输血与成分血输血在产科急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患者中的应用价值及对母婴结局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22年3月天津市红桥医院收治的102例产科急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接受的输血方式随机分为全血组和成分血组,每组各51例。观察患者凝血功能指标、输血反应指标、出血症状指标、住院指标及母婴结局。结果 输血前,两组患者凝血功能各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后,成分血组患者PT、APTT明显小于全血组[(12.35±4.25)s vs.(15.75±3.86)s;(23.64±3.28)s vs.(25.74±4.27)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IB、TT明显高于全血组[(3.35±0.73)g/L vs.(2.57±0.64)g/L;(17.64±3.35)s vs.(15.63±4.53)s](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成分血组发生过敏、发热、寒战、皮疹的患者少于全血组[9.80%vs. 25.49%;9.80%vs. 31.37%;7.84%vs. 23.53%;5.88%vs. 29.4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发生呼吸困难、胸痛的患者与全血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成分血组患者分娩后28 d内的总输注量、住院时间和总住院费用均少于全血组[(752.24±117.74)ml vs.(1 184.52±124.54)ml;(24.35±13.35)d vs.(42.65±12.75)d;(8 353.75±1 758.66)元vs.(12 573.24±2 412.43)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成分血组产妇产后出血、心肺功能障碍、肾功能障碍的发生率及新生儿早产、发育迟缓、低体质量的发生率均低于全血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1.57%vs. 45.10%;5.88%vs. 23.53%;9.80%vs. 29.41%;23.53%vs. 56.86%;5.88%vs. 23.53%;15.69%vs. 49.0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成分血输注是DIC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明显改善患者凝血功能,缩小住院天数和成本,降低输血反应、出血症状及不良母婴结局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血输血 成分血输血 急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原文传递
互联网+健康宣教在无偿献血招募中的应用进展
6
作者 周雪 《中国城乡企业卫生》 2024年第11期32-34,共3页
无偿献血是一项需要全民参与的社会系统工程,也是一项全民共识的工程,需要无偿献血者、政府机构、社会组织等多个层面的人群共同参与和配合才能完成,其中自愿无偿献血者具体指的是自愿共享自身血液的个体。随着经济、科技的发展,互联网... 无偿献血是一项需要全民参与的社会系统工程,也是一项全民共识的工程,需要无偿献血者、政府机构、社会组织等多个层面的人群共同参与和配合才能完成,其中自愿无偿献血者具体指的是自愿共享自身血液的个体。随着经济、科技的发展,互联网+时代在快速进步,同时越来越多的社会人群获取信息的方式在发生改变。如何长期维持稳定的招募策略,保障临床血液供应,构建无偿献血长效机制,为此需要加强健康宣教管理。本文从无偿献血者献血动机(积极动机与消极动机)入手,探讨了传统宣教方式在无偿献血招募中的应用不足,总结了互联网+健康宣教在无偿献血招募中的应用进展,具体措施包括创新健康宣教模式、强化志愿者管理措施、促进高校无偿献血工作、制订用血返还机制等,最后表明了互联网+健康宣教在无偿献血招募中具有重要价值,能促进无偿献血工作持续、健康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联网+ 健康宣教 无偿献血 招募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