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急诊科护士工作沉浸感与工作疲溃感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5
1
作者 张波 张董 《健康研究》 CAS 2016年第3期304-306,共3页
目的探讨急诊科护士工作沉浸感与工作疲溃感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群体抽样的方法,用工作疲溃感量表、工作沉浸问卷(修改版)对80名急诊护士进行调查。结果急诊护士情绪疲溃感为33.04±3.28分,工作冷漠感为14.53±3.16分、工作成就... 目的探讨急诊科护士工作沉浸感与工作疲溃感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群体抽样的方法,用工作疲溃感量表、工作沉浸问卷(修改版)对80名急诊护士进行调查。结果急诊护士情绪疲溃感为33.04±3.28分,工作冷漠感为14.53±3.16分、工作成就感为35.44±4.21分,各维度评分及总分均显著高于临床护士(P<0.05);急诊护士的工作沉浸总均分显著低于一般临床护士(P<0.05)。急诊护士工作沉浸与工作疲溃感呈负相关,其中动力、目标、行动、任务控制均呈正相关(P<0.05)。结论急诊护士工作沉浸与工作疲溃感呈负相关,提高工作沉浸是改善急士护士工作疲溃感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诊护士 工作疲溃 工作沉浸 相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诊科药物不良反应80例分析
2
作者 方红波 《中国乡村医药》 2013年第5期43-44,共2页
目的了解急诊药物不良反应(ADR)的临床特点,为制定相应的护理对策,减少ADR事件的发生提供依据。方法对80例发生ADR患者的性别、年龄、药物不良反应剂型分布等进行回顾性整理分析。结果药物不良反应病例中女性所占比例高于男性,60岁以上... 目的了解急诊药物不良反应(ADR)的临床特点,为制定相应的护理对策,减少ADR事件的发生提供依据。方法对80例发生ADR患者的性别、年龄、药物不良反应剂型分布等进行回顾性整理分析。结果药物不良反应病例中女性所占比例高于男性,60岁以上患者所占比例也较其他年龄段高;药物剂型中,以粉针剂比例最高,依次为注射剂、片剂;主要给药途径为静脉滴注;以皮肤及附件损害最多(尤其以皮疹、瘙痒最常见),其次为胃肠系统损害。80例ADR患者经积极处理,症状均好转。结论急诊输液要严把药液配置关,重视监测患者用药情况,尤其是对高危人群,采取有效措施,保证用药安全,减少ADR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诊 药物不良反应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DCA循环在急诊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应用 被引量:6
3
作者 张董 张波 《健康研究》 CAS 2017年第1期113-114,共2页
文章在急诊护理中应用PDCA循环管理,对比实施前后护士护理文书、技能操作、基础护理、专科护理、分级护理、病房护理、消毒护理等,发现PDCA循环管理能显著提高急诊护理质量,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关键词 PDCA循环 急诊 护理 管理 满意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肌梗死进程中巨噬细胞时间特异性分子表达模式的动态变化
4
作者 吴懋 孙佳 +1 位作者 周挺 牛超 《温州医科大学学报》 2025年第4期259-266,共8页
目的:探究小鼠心肌梗死(MI)后巨噬细胞随疾病进展的时间特异性分子表达模式。方法:构建MI动物模型,设5组:假手术组、MI组(3、7、14 d)、MI+anti-OPN组。HE染色评估心脏组织的炎症水平;马松染色评估心脏纤维化程度;心脏超声检测心功能变... 目的:探究小鼠心肌梗死(MI)后巨噬细胞随疾病进展的时间特异性分子表达模式。方法:构建MI动物模型,设5组:假手术组、MI组(3、7、14 d)、MI+anti-OPN组。HE染色评估心脏组织的炎症水平;马松染色评估心脏纤维化程度;心脏超声检测心功能变化。在单细胞水平上,采用CN(Cluster Network)单细胞差异基因分析探究巨噬亚群的差异表达特征,并通过免疫荧光染色(IF)验证巨噬亚群的时空特异性。结果:HE染色结果表明,与假手术组比,MI早期(MI 3 d)以炎症反应为主,而晚期(MI 7 d和14 d)则逐渐转向纤维化修复过程。单细胞RNA测序(scRNA-seq)鉴定出13个异质性巨噬亚群,这些亚群在MI进程中表现出显著的动态演变。其中,Spp1^(hi)Mac和Fn1^(hi)Mac分别作为MI 3 d(炎症期)和14 d(纤维化期)的关键浸润亚群,其时空特异性分布特征通过IF染色得到验证。给予OPN中和抗体(Spp1)干预后,Spp1^(hi)Mac数量减少,心脏超声结果显示,与MI组(3 d)相比,MI+anti-OPN组左心室射血分数和左心室短轴缩短率升高(P<0.05)。结论:巨噬亚群在MI进程中表现出显著的动态演变,其中Spp1^(hi)Mac和Fn1^(hi)Mac分别作为MI 3 d和14 d的关键浸润亚群,在调控白细胞外渗过程和心脏重构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通过OPN中和抗体干预可特异性减少Spp1^(hi)Mac的数量,从而显著改善心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巨噬细胞 Spp1^(hi)Mac 单细胞RNA测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理护理结合舒适护理在急诊内科的应用体会 被引量:1
5
作者 曾红 《健康研究》 CAS 2017年第3期348-349,共2页
文章以急诊内科患者为观察对象,探讨心理护理结合舒适护理在急诊内科的应用效果。结果发现,与常规护理比较,心理护理结合舒适护理可以明显降低急诊内科患者SDS评分、SAS评分,提高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
关键词 急诊内科 心理护理 舒适护理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T1期结直肠癌淋巴结转移危险因素分析
6
作者 邓科 李博 +5 位作者 马晨阳 李琪 赵逸斌 沈杰 杨少辉 崔巍 《浙江医学》 CAS 2024年第16期1692-1697,共6页
目的探讨p_(T1)期结直肠癌(CRC)患者淋巴结转移(LNM)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选取2017年1月至2023年6月在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行一期局部切除+二期补救性根治切除手术或一次性根治切除手术且经术后病理检查证实为p_(T1)期CRC的342... 目的探讨p_(T1)期结直肠癌(CRC)患者淋巴结转移(LNM)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选取2017年1月至2023年6月在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行一期局部切除+二期补救性根治切除手术或一次性根治切除手术且经术后病理检查证实为p_(T1)期CRC的34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接受一期局部切除+二期补救性根治切除手术148例。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p_(T1)期CRC患者和接受一期局部切除+二期补救性根活切除手术的CRC患者LNM的独立影响因素,并构建与验证p_(T1)期CRC患者LNM风险预测模型;比较LNM阳性与阴性患者的5年总体生存率。结果p_(T1)期CRC患者LNM率为13.2%(45/342),肿大淋巴结直径>5 mm(OR=6.751)、组织低分化(OR=4.439)、脉管侵犯(OR=10.395)均是其LNM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接受一期局部切除+二期补救性根治切除手术的CRC患者LNM率为11.5%(17/148),女性(OR=4.274,P=0.023)是其LNM的独立危险因素,深部黏膜下浸润(DSI)不是其LNM的独立危险因素(P=0.067)。LNM阳性与阴性的p_(T1)期CRC患者5年总体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4.0%比98.0%,P=0.681)。基于肿大淋巴结直径、肿瘤部位、组织分化程度、黏液腺癌、脉管侵犯等5个因素构建的p_(T1)期CRC患者LNM风险预测模型的C指数为0.808,其预测p_(T1)期CRC患者LNM风险的总体正确率为90.6%。结论基于肿大淋巴结直径、肿瘤部位、组织分化程度、黏液腺癌、脉管侵犯等5项因素构建的p_(T1)期CRC患者LNM风险预测模型能为患者后续治疗决策提供一定的帮助,对于接受一期局部切除+二期补救性根治切除手术的患者,应注意DSI可能不是LNM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癌 淋巴结转移 危险因素 列线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浆肌钙蛋白I、B型钠尿肽及D-二聚体检测在急性肺栓塞预后评估中的意义 被引量:37
7
作者 方建江 李波 +7 位作者 何旭娟 夏菁 周夷霞 蒋黎 刘雪兰 周挺 李增攀 徐少博 《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 CAS 2012年第1期61-64,共4页
目的进一步证实血浆肌钙蛋白I(cTNI)、B型钠尿肽(BNP)及D-二聚体检测在急性肺栓塞预后评估中的意义。方法所有确诊为急性肺栓塞的患者入院时均定量检测血浆cTNI、BNP及D-二聚体浓度,必要时6 h后重复检测一次,评估患者死亡与以上指标的... 目的进一步证实血浆肌钙蛋白I(cTNI)、B型钠尿肽(BNP)及D-二聚体检测在急性肺栓塞预后评估中的意义。方法所有确诊为急性肺栓塞的患者入院时均定量检测血浆cTNI、BNP及D-二聚体浓度,必要时6 h后重复检测一次,评估患者死亡与以上指标的关系。结果在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间共有98例患者诊断为急性肺栓塞。随访结束时共有14例(14.3%)患者死亡。cTNI阳性组入院时心率较正常组增快,晕厥、心源性休克(即大块肺栓塞)及死亡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组,年龄及入院时血压值小于正常组(P<0.05)。ROC分析提示BNP取大于226.5 ng/L作为截断点对于死亡的阴性预测值为97.1%,ROC曲线下面积为0.829(95%CI 0.715~0.942)。D-二聚体的浓度为500~2499 ng/mL、2500~4999 ng/mL、≥5000 ng/mL的三组患者死亡率分别为7.8%、12%和41.2%,三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9)。多因素回归分析提示,与患者死亡相关因素有心源性休克(OR=2.931,95%CI 0.828~12.521,P=0.000),cTNI≥0.3 ng/mL(OR=1.441,95%CI0.712~4.098,P=0.0043),BNP≥226.5 ng/L(OR=1.750,95%CI 0.690~6.452,P=0.011),以及D-二聚体≥5000 ng/mL(OR=1.275,95%CI 0.762~2.801,P=0.034)等。结论联合检测肺栓塞患者血浆cTNI、BNP及D-二聚体有助于在入院早期准确预测患者的预后,以指导进一步的治疗决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肺栓塞 肌钙蛋白I B型钠尿肽 D-二聚体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ho激酶抑制剂对百草枯中毒大鼠肺纤维化的干预研究 被引量:5
8
作者 夏菁 方建江 +2 位作者 刘雪兰 徐丽艳 徐少博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16年第9期973-977,共5页
目的:探讨Rho激酶抑制剂对百草枯(PQ)中毒大鼠肺纤维化的影响及可能的机制。方法:将96只SPF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24只,即正常对照组(Control组),Rho激酶抑制剂对照组(RI组),PQ染毒组(PQ组),Rho激酶抑制剂干预组(PQ+RI组)。在PQ灌胃... 目的:探讨Rho激酶抑制剂对百草枯(PQ)中毒大鼠肺纤维化的影响及可能的机制。方法:将96只SPF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24只,即正常对照组(Control组),Rho激酶抑制剂对照组(RI组),PQ染毒组(PQ组),Rho激酶抑制剂干预组(PQ+RI组)。在PQ灌胃第7、14、28天后,每组随机取6只大鼠,麻醉后处死,留取肺组织标本。碱水解法测定肺组织羟脯氨酸(HYP)含量,蛋白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测定Ⅰ、Ⅲ型胶原蛋白、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的表达。光镜下观察肺组织的病理变化。结果:与Control组相比,RI组无显著变化(P>0.05),PQ染毒组和RI干预组(均满足P<0.05)在第7、14、28天,HYP含量显著升高(P<0.05),I,Ⅲ型胶原蛋白、CTGF的表达也显著提升(P<0.05)。与PQ组比较,RI干预组在第7、14、28天HYP含量显著降低,Ⅰ、Ⅲ型胶原蛋白、CTGF的表达也显著下降。肺组织的病理结果显示PQ染毒组在灌胃给药后第28天的肺纤维化程度最严重,与之相比RI干预组在第7、14、28天肺纤维化程度均有减轻。结论:Rho激酶抑制剂,通过调节CTGF以及Ⅰ、Ⅲ型胶原蛋白的表达并且减少蛋白质沉积,对百草枯中毒导致的肺纤维化有明显的治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百草枯 肺纤维化 RHO激酶抑制剂 Rho/ROCK信号转导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浆B型尿钠肽对急性肺栓塞患者的预后价值探讨 被引量:11
9
作者 何旭娟 李增攀 +7 位作者 方建江 刘雪兰 李波 夏菁 周夷霞 蒋黎 周挺 徐少博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3期2184-2187,共4页
目的:探讨B型尿钠肽(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BNP)对急性肺栓塞患者的预后价值。方法:以本院98例急性肺栓塞患者为研究对象,定量检测血浆BNP水平,随访至出院后6个月,分析BNP水平变化与急性肺栓塞患者危险分层和预后的关系,患者所有... 目的:探讨B型尿钠肽(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BNP)对急性肺栓塞患者的预后价值。方法:以本院98例急性肺栓塞患者为研究对象,定量检测血浆BNP水平,随访至出院后6个月,分析BNP水平变化与急性肺栓塞患者危险分层和预后的关系,患者所有临床数据资料均应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结果:与BNP水平正常的患者相比,BNP升高的患者发生休克、低氧血症等不良临床事件及死亡的比例明显升高。ROC曲线分析表明:血浆BNP水平<226.5ng/L的急性肺栓塞患者的生存率明显高于血浆BNP水平>226.5ng/L的患者(P=0.000)。结论:检测急性肺栓塞患者血浆BNP能在患者入院早期阶段较准确地预测患者的不良预后,有利于患者的危险分层以及指导进一步的治疗决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栓塞:B型钠尿肽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姜黄素对百草枯中毒大鼠急性肾氧化损伤的干预作用 被引量:5
10
作者 郑丹 韩文文 +5 位作者 洪广亮 赵光举 李萌芳 蔡晓霞 吴斌 卢中秋 《温州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6年第6期391-396,共6页
目的:探讨姜黄素对百草枯(PQ)中毒大鼠急性肾氧化损伤的干预和可能机制。方法:将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15只、姜黄素对照组(姜黄素50 mg/kg)15只、PQ染毒组(PQ 100 mg/kg)15只、姜黄素干预组(PQ染毒后15 min、24 h、48 h,腹腔注... 目的:探讨姜黄素对百草枯(PQ)中毒大鼠急性肾氧化损伤的干预和可能机制。方法:将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15只、姜黄素对照组(姜黄素50 mg/kg)15只、PQ染毒组(PQ 100 mg/kg)15只、姜黄素干预组(PQ染毒后15 min、24 h、48 h,腹腔注射姜黄素50 mg/kg)15只。大鼠经处理后第1、第3、第7天取肾组织,化学比色法检测肾组织匀浆液丙二醛(MDA)和谷胱甘肽(GSH)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力;ELISA法检测血红素氧合酶-l(HO-1)、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 NOS)活力;RT-PCR法检测核转录相关因子2(Nrf2)m RNA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Nrf2蛋白表达。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肾组织的病理变化。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PQ染毒组和姜黄素干预组各时间点MDA含量均升高,GSH、SOD、CAT活力均降低,i NOS活力升高,Nrf2 m RNA和蛋白表达均升高,第1、第3天HO-l活力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同时间点PQ染毒组比较,姜黄素干预组各时间点MDA含量明显降低,GSH、SOD、CAT明显升高,i NOS活力下降,Nrf2 m RNA和蛋白表达明显升高,第1、第3天HO-1活力升高(P<0.05);PQ染毒组肾小球球囊间隙增大,排列紊乱,随时间延长,肾小管上皮细胞出现玻璃样变性及空泡样变性,姜黄素干预组病理表现较PQ染毒组明显减轻。结论:姜黄素对PQ中毒大鼠急性肾氧化损伤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诱导肾组织Nrf2表达,上调HO-1、SOD等抗氧化酶水平,提高肾组织抗氧化应激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百草枯 肾损伤 核转录相关因子2 姜黄素 氧化应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射病并发横纹肌溶解症伴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12
11
作者 周夷霞 金雨虹 方建江 《中国现代医生》 2013年第6期34-36,共3页
目的对我院近6年来收治的并发横纹肌溶解症伴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重症热射病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方法我院在2006年1月~2012年7月共收治热射病患者15例,并发横纹肌溶解伴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7例热射病患者作为观察组,其余患者作为对照组... 目的对我院近6年来收治的并发横纹肌溶解症伴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重症热射病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方法我院在2006年1月~2012年7月共收治热射病患者15例,并发横纹肌溶解伴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7例热射病患者作为观察组,其余患者作为对照组,每日检测血气分析、肌酶谱、凝血功能。结果所有患者均在起病0.5~10 h内住院,表现为高热、意识障碍。观察组血小板明显低于对照组,CK、AST、肌酐、PT、APTT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所有患者经过治疗后神志转清好转出院,观察组7例患者死亡5例,2例存活,出院时为睁眼昏迷,植物状态。结论并发有横纹肌溶解症伴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重症热射病,病情进展迅速,死亡率高,存活患者遗留有明显神经系统后遗症状,需尽早控制体温,大量补液,尽早进行血液净化,低分子肝素及丹参的应用有良好的抗凝和改善微循环作用,对于纠正DIC起到关键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射病 横纹肌溶解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血液净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多器官功能损害的动态变化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2
12
作者 蒋黎 方建江 +2 位作者 何旭娟 夏菁 刘雪兰 《中国现代医生》 2014年第34期81-84,共4页
目的分析百草枯中毒患者心、肺、肝、肾、胰腺功能损害的变化,探讨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将我院救治的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77例根据入院30 d时的结局,分成存活组和死亡组;检测中毒患者不同时间心、肺、肝、肾、胰腺功能的多项指标,比较两... 目的分析百草枯中毒患者心、肺、肝、肾、胰腺功能损害的变化,探讨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将我院救治的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77例根据入院30 d时的结局,分成存活组和死亡组;检测中毒患者不同时间心、肺、肝、肾、胰腺功能的多项指标,比较两组患者指标的差异。结果中毒时间及预后是器官功能损害的影响因素。CKMB、LDH、Cr、Amy入院第3天达到峰值;ALT、TBIL、Lactic Acid 1周达到峰值;Pa CO2第3天达到谷值。两组患者的Lactic Acid差异在1周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周后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指标在各个时间节点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早期出现多器官功能损害,重要器官的严重损害可能是预后不良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百草枯 中毒 器官功能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期动脉血碱剩余、二氧化碳分压对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2
13
作者 周夷霞 方建江 何旭娟 《中国现代医生》 2013年第4期58-60,共3页
目的探讨早期动脉血碱剩余(BE)、二氧化碳分压(PaCO2)对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选取2007年1月~2012年9月我院救治的67例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后30 d时结局,将口服百草枯患者分... 目的探讨早期动脉血碱剩余(BE)、二氧化碳分压(PaCO2)对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选取2007年1月~2012年9月我院救治的67例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后30 d时结局,将口服百草枯患者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比较两组入院时动脉血碱剩余、PaCO2的差异,高低碱剩余组、高低PaCO2组早期病死率的差异,并分析其对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低PaCO2组30 d病死率、乳酸值高于高PaCO2组,BE水平明显低于高PaCO2组。低BE组30 d病死率、入院时乳酸值高于高BE组,入院时PaCO2水平明显低于高BE组(P<0.05)。急性口服百草枯中毒患者就诊时BE、PaCO2、乳酸和入院12 h BE预测30 d病死率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56、0.675、0.836、0.912。结论早期碱剩余、PaCO2是早期评估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预后的良好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百草枯中毒 动脉血碱剩余 PACO2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程健康教育在急性心力衰竭患者中的应用 被引量:4
14
作者 张波 张董 《健康研究》 CAS 2017年第3期352-353,共2页
文章在急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常规护理中应用全程健康教育,探讨全程健康教育在急性心力衰竭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根据患者病情进展,在急性发作期、稳定期及出院后进行针对性的健康教育,能显著提高急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健康知识掌握情况,有利于... 文章在急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常规护理中应用全程健康教育,探讨全程健康教育在急性心力衰竭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根据患者病情进展,在急性发作期、稳定期及出院后进行针对性的健康教育,能显著提高急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健康知识掌握情况,有利于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程健康教育 急性 心力衰竭 自我护理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化教育对实习护生针刺伤发生状况的效果研究 被引量:21
15
作者 曾红 《护理管理杂志》 2016年第6期438-439,共2页
目的探讨强化教育对实习护生针刺伤发生状况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7月至2014年5月405名实习护生为对照组,2014年7月至2015年5月221名实习护生为干预组,根据对照组实习护生针刺伤及针刺伤后上报情况制订强化教育措施,干预组实习护生实... 目的探讨强化教育对实习护生针刺伤发生状况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7月至2014年5月405名实习护生为对照组,2014年7月至2015年5月221名实习护生为干预组,根据对照组实习护生针刺伤及针刺伤后上报情况制订强化教育措施,干预组实习护生实习过程中进行理论授课、技能训练、情景模拟及案例分析等一系列强化教育,分别在实习结束时采用相同的问卷调查,比较两组实习护生针刺伤发生率及针刺伤后上报率。结果对照组针刺伤发生率为70.37%,干预组发生率为16.74%;对照组上报率为34.39%,干预组上报率为75.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组实习护生针刺伤相关知识、态度及行为得分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强化教育可降低实习护生刺伤发生率,提高上报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习护生 针刺伤 强化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毒蕈中毒的分类诊治进展(一)——早发型中毒 被引量:7
16
作者 李增攀 黄亮 +1 位作者 曹春水 占钻 《岭南急诊医学杂志》 2008年第2期157-159,共3页
自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的毒蕈中毒事件日渐增多。但目前尚无统一的中毒分型及治疗规范。国内学者习惯将毒蕈中毒类型分为神经精神型、溶血毒素型和内脏损害型。另有学者提出按临床表现分为:胃肠炎型、急性肾损害型、中毒... 自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的毒蕈中毒事件日渐增多。但目前尚无统一的中毒分型及治疗规范。国内学者习惯将毒蕈中毒类型分为神经精神型、溶血毒素型和内脏损害型。另有学者提出按临床表现分为:胃肠炎型、急性肾损害型、中毒性肝炎型和混合型。新近国外研究者提出按早发型(〈6h)中毒、迟发型(6—24h)中毒和缓发型(〉24h)中毒分为三型,每型再按不同表现分成若干亚型,并据此提出相应的诊治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毒蕈中毒 早发型 诊治 分类 急性肾损害 中毒事件 世界范围 治疗规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6例左氧氟沙星静脉滴注致不良反应分析与护理体会 被引量:11
17
作者 蔡虹萍 《中国药业》 CAS 2012年第5期72-73,共2页
目的探讨左氧氟沙星所致药品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与护理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医院2010~2011年期间上报的56例左氧氟沙星相关药品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总结相应的护理要点。结果左氧氟沙星常见的不良反应有过敏反应、胃肠道反应、神经系... 目的探讨左氧氟沙星所致药品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与护理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医院2010~2011年期间上报的56例左氧氟沙星相关药品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总结相应的护理要点。结果左氧氟沙星常见的不良反应有过敏反应、胃肠道反应、神经系统反应等。及时、有效地应对和护理有利于临床症状的缓解。结论临床上应重视左氧氟沙星的不良反应和用药安全性,并加强用药监护,确保及时有效地救治、护理,提高左氧氟沙星的用药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氧氟沙星 不良反应 急救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毒蕈中毒的分类诊治进展(三)——缓发型中毒 被引量:6
18
作者 李增攀 黄亮 +1 位作者 曹春水 占钻 《岭南急诊医学杂志》 2008年第4期318-319,共2页
缓发型中毒的发病时间≥1d.主要包括奥来毒素(orellanine)引起的肾毒性,口蘑属的equestre和红菇属的subnigricans引起的横纹肌溶解症.以及Hapalopilus rutilans引起的神经毒性。
关键词 毒蕈中毒 缓发型 诊治 分类 横纹肌溶解症 奥来毒素 发病时间 神经毒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反应蛋白与前白蛋白在老年吸入性肺炎中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2
19
作者 李增攀 方建江 刘雪兰 《浙江临床医学》 2016年第6期1031-1033,共3页
目的探讨c反应蛋白(CRP)与前白蛋白(PA)对老年吸入性肺炎患者预后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67例老年吸入性肺炎患者入院24h内CRP、PA水平,计算肺炎严重指数(PSI),比较死亡组与存活组CRP、PA水平,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cRP、PA、PSI... 目的探讨c反应蛋白(CRP)与前白蛋白(PA)对老年吸入性肺炎患者预后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67例老年吸入性肺炎患者入院24h内CRP、PA水平,计算肺炎严重指数(PSI),比较死亡组与存活组CRP、PA水平,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cRP、PA、PSI与患者预后关系,应用ROC曲线进行CRP、PSI预测30d死亡率。结果死亡组CRP水平较存活组明显升高,而PA水平较存活组降低,死亡组患者PSI评分明显高于存活组(P均〈0.05)。Logistic归分析显示CRP、PA、PSI为该类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预测30d死亡率:CRP曲线下面积(AUC)值为0.789(95%CI 0.684-0.893),P=0.039;PSI曲线下面积(AUC)值为0.692(95%CI 0.509-0.874),并且CRP值预测30d死亡率的最佳截断点为86.5mg/L,特异度75.1%,敏感度73.7%。结论血清CRPTZPA水平与老年吸入性肺炎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和死亡率存在相关性,早期检测分析CRP及PA水平可作为评估该类患者病情和预后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反应蛋白 前白蛋白 老年 吸入性肺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毒蕈中毒的分类诊治进展(二)——迟发型中毒 被引量:5
20
作者 李增攀 黄亮 +1 位作者 曹春水 占钻 《岭南急诊医学杂志》 2008年第3期239-240,共2页
迟发型中毒发作时间为6~24h,主要表现为肝脏毒性、肾毒性和红斑性肢痛病。肝脏毒性主要由蝇蕈毒素引起,含有蝇蕈毒素的毒蕈有鹅膏菌属(Amanita species)、盔孢菌属(Galerina species)和环丙菇属(Lepiota species)等。鹅膏菌属的p... 迟发型中毒发作时间为6~24h,主要表现为肝脏毒性、肾毒性和红斑性肢痛病。肝脏毒性主要由蝇蕈毒素引起,含有蝇蕈毒素的毒蕈有鹅膏菌属(Amanita species)、盔孢菌属(Galerina species)和环丙菇属(Lepiota species)等。鹅膏菌属的proxima和smithiana具有肾毒性。杯伞属的acromelalga和amoenolens则可引起红斑性肢痛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毒蕈中毒 迟发型 红斑性肢痛病 诊治 分类 鹅膏菌属 肝脏毒性 发作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