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安徽省主要作物秸秆养分资源量及还田利用潜力 被引量:34
1
作者 柴如山 徐悦 +5 位作者 程启鹏 王擎运 马超 叶新新 章力干 郜红建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95-109,共15页
【目的】安徽省为我国粮食主产省份之一,估算安徽省主要作物秸秆养分资源量及还田利用潜力,可为全省秸秆养分资源合理利用和秸秆还田下化肥减施提供科学参考。【方法】基于相关统计数据和文献资料,对安徽省各市水稻、小麦、玉米和油菜4... 【目的】安徽省为我国粮食主产省份之一,估算安徽省主要作物秸秆养分资源量及还田利用潜力,可为全省秸秆养分资源合理利用和秸秆还田下化肥减施提供科学参考。【方法】基于相关统计数据和文献资料,对安徽省各市水稻、小麦、玉米和油菜4种作物秸秆产量、秸秆氮磷钾养分资源量及其在还田条件下的化肥替代潜力进行评估。【结果】2016—2018年安徽省水稻、小麦、玉米和油菜秸秆年均产量分别为1758万t、2251万t、712万t和275万t,秸秆资源主要分布在淮北和江淮区域,分别占全省4种作物秸秆总量的47.0%和33.6%。全省4种作物秸秆氮(N)、磷(P2O5)和钾(K2O)养分年均产量分别为40万t、13万t和85万t,水稻、小麦、玉米和油菜秸秆养分资源量分别占4种作物秸秆养分资源总量的44.6%、34.4%、13.9%和7.1%。在全省作物主要种植地区,单位播种面积水稻秸秆还田的化肥替代潜力为N 29.5—35.0 kg·hm^-2、P2O513.6—16.2 kg·hm^-2和K2O 132.9—157.5 kg·hm^-2;小麦秸秆还田的化肥替代潜力为N 24.1—33.5 kg·hm^-2、P2O58.4—11.7 kg·hm^-2和K2O 83.5—115.8 kg·hm^-2;玉米秸秆还田的化肥替代潜力为N 24.7—32.7 kg·hm^-2、P2O512.5—16.5 kg·hm^-2和K2O 59.7—79.0 kg·hm^-2;油菜秸秆还田的化肥替代潜力为N 24.1—34.0 kg·hm^-2、P2O511.2—15.8 kg·hm^-2和K2O 101.3—142.7 kg·hm^-2。【结论】安徽省主要作物秸秆还田可基本满足下季作物的钾素需求,同时可部分替代氮肥和磷肥的施用,各区域应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秸秆养分资源,实现农田化肥减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徽省 作物秸秆 养分资源量 秸秆还田 化肥替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磷肥对砂姜黑土和红壤磷库转化及冬小麦磷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13
2
作者 王箫璇 张敏 +6 位作者 张鑫尧 魏鹏 柴如山 张朝春 张亮亮 罗来超 郜红建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113-1126,共14页
【目的】探究不同磷肥对土壤磷素形态转化及小麦磷素吸收利用效率的影响,为土壤-磷肥-作物体系磷肥精准匹配及高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砂姜黑土和红壤上设置不施磷(CK)、施用过磷酸钙(SSP)、钙镁磷肥(FMP)、磷酸二铵(DAP)、重... 【目的】探究不同磷肥对土壤磷素形态转化及小麦磷素吸收利用效率的影响,为土壤-磷肥-作物体系磷肥精准匹配及高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砂姜黑土和红壤上设置不施磷(CK)、施用过磷酸钙(SSP)、钙镁磷肥(FMP)、磷酸二铵(DAP)、重过磷酸钙(TSP)和聚磷酸铵(APP)6个处理,研究小麦拔节期和开花期根际与非根际土壤中磷库转化特征及其与植株体内磷素累积利用的关系。【结果】砂姜黑土施用磷肥后土壤有效磷含量提高194%—662%,不同磷肥处理小麦根际土壤中有效磷含量为APP>TSP>DAP>FMP>SSP>CK处理。施用磷肥显著提升了小麦拔节期和开花期砂姜黑土中H_(2)O-P和NaHCO_(3)-Pi含量,降低Residual-P含量,其中H_(2)O-P和NaHCO_(3)-Pi含量与土壤有效磷含量呈显著正相关,TSP和APP处理在小麦拔节期对NaHCO_(3)-Pi含量提升幅度最大,分别较不施磷提升了41.0和36.0 mg·kg^(-1)。红壤施用磷肥后根际土壤有效磷含量提高84%—791%,其中DAP和TSP处理的土壤有效磷含量显著高于其他磷肥处理,红壤中根际土壤NaHCO_(3)-Pi和NaOH-Pi含量与土壤有效磷含量呈显著正相关,施用磷肥后红壤中NaHCO_(3)-Pi和NaOH-Pi含量分别提高275.2%—848.3%和26.9%—58.3%,其中DAP和TSP处理提升效果最为显著。砂姜黑土和红壤上小麦植株磷素累积量与土壤有效磷含量在小麦拔节期均呈现显著正相关关系,砂姜黑土和红壤小麦植株磷素累积量与土壤有效磷含量在小麦拔节期均呈现显著正相关关系,根际土壤有效磷含量每提高1 mg·kg^(-1),小麦植株磷素累积量分别提高0.87和0.37 mg/pot。砂姜黑土施用不同磷肥均可显著提高植株磷素累积量,较不施磷提高15.4%—50.9%,其中APP和TSP处理使小麦植株磷素累积量及磷素利用效率较其他磷肥处理显著提高。红壤中施用不同磷肥使磷素累积量和产量分别较不施磷提高123.7%—643.9%和75.5%—337.2%,其中TSP处理的小麦产量、植株磷素累积量和磷素吸收效率较其他磷肥处理均显著提高。【结论】砂姜黑土施用重过磷酸钙和聚磷酸铵显著提高土壤H_(2)O-P和NaHCO_(3)-Pi含量,红壤施用重过磷酸钙和磷酸二铵可显著提高土壤NaHCO_(3)-Pi和NaOH-Pi含量。因此,从提高磷肥利用效率角度考虑,两种土壤均适合施用重过磷酸钙,种植小麦时,砂姜黑土还可推荐施用聚磷酸铵,红壤可选用磷酸二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姜黑土 红壤 磷肥品种 土壤磷库转化特征 磷肥利用效率 冬小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水稻秸秆磷分布及其还田对土壤磷输入的贡献 被引量:10
3
作者 柴如山 黄晶 +5 位作者 罗来超 田达 张亮亮 叶新新 章力干 郜红建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095-1104,共10页
我国水稻秸秆资源丰富,水稻秸秆还田是向土壤输入磷素的重要途径之一。对我国各省区不同季别水稻秸秆还田的土壤磷输入贡献进行测算,可有针对性地为水稻秸秆还田条件下土壤磷素优化管理及平衡调控提供科学参考和指导。本研究基于《中国... 我国水稻秸秆资源丰富,水稻秸秆还田是向土壤输入磷素的重要途径之一。对我国各省区不同季别水稻秸秆还田的土壤磷输入贡献进行测算,可有针对性地为水稻秸秆还田条件下土壤磷素优化管理及平衡调控提供科学参考和指导。本研究基于《中国农村统计年鉴》中水稻生产统计资料和文献调研参数,对2013—2018年我国主要稻区不同季别水稻秸秆磷养分资源时空分布特征以及单位播种面积水稻秸秆还田的土壤磷素输入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18年我国主要稻区早稻、双季晚稻和中晚稻秸秆产量分别为2327万t、2783万t和13527万t,长江中游和长江下游稻区的水稻秸秆资源量居于全国前列,分别占33.6%和21.8%。2013—2018年我国水稻秸秆磷(P2O5)养分产量呈缓慢增长的趋势,从2013年的59.7万t增加到2018年的62.8万t。2018年水稻秸秆磷养分资源主要分布在黑龙江(15.0%)、湖南(12.5%)、江苏(10.0%)、湖北(9.9%)和江西(9.6%)等省份。2013—2018年我国主要稻区早稻、双季晚稻及中晚稻秸秆还田的年均土壤磷养分输入量分别为13.9~15.1 kg(P2O5)·hm^(−2)、16.0~20.9 kg(P2O5)·hm^(−2)和19.3~29.3 kg(P2O5)·hm^(−2)。从全国范围来看,早稻、双季晚稻和中晚稻秸秆还田下的土壤磷养分输入量平均分别为14.4 kg(P2O5)·hm^(−2)、18.2 kg(P2O5)·hm^(−2)和24.4 kg(P2O5)·hm^(−2)。基于上述测算结果,建议我国主要稻区各省份在水稻特别是中晚稻秸秆还田条件下,基于秸秆磷素携入量适当调整磷肥投入量,以实现土壤磷养分收支平衡,控制农田磷养分盈余及流失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秸秆 磷养分量 秸秆还田 磷输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巢湖流域磷肥减量施用对稻麦轮作体系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10
4
作者 张鑫尧 张敏 +4 位作者 朱远芃 惠晓丽 柴如山 郜红建 罗来超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9期3791-3806,共16页
【目的】探讨稻麦轮作体系下磷肥减量施用对作物籽粒产量与营养品质的影响,为巢湖流域稻麦轮作体系下磷肥减量增效,作物优质生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于2017—2019年在巢湖流域进行磷肥减量施用田间试验,设置5个处理:对照(CK,不施磷)... 【目的】探讨稻麦轮作体系下磷肥减量施用对作物籽粒产量与营养品质的影响,为巢湖流域稻麦轮作体系下磷肥减量增效,作物优质生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于2017—2019年在巢湖流域进行磷肥减量施用田间试验,设置5个处理:对照(CK,不施磷)、农户模式(P1,磷用量90 kg P_(2)O_(5)·hm^(-2))、减磷10%(P2,磷用量81 kg P_(2)O_(5)·hm^(-2))、减磷20%(P3,磷用量72 kg P_(2)O_(5)·hm^(-2))、减磷30%(P4,磷用量63 kg P_(2)O_(5)·hm^(-2))。分析磷肥减量施用对水稻和小麦产量及其构成要素,籽粒蛋白质及组分含量,微量元素及其生物有效性的影响。【结果】与不施磷相比,施磷水稻和小麦的籽粒产量分别显著提高了9.8%—28.3%和56.6%—89.7%。减磷10%和20%处理的水稻和小麦籽粒产量与农户模式无显著差异(P>0.05),但减磷30%处理的水稻产量显著降低14.4%。与农户模式相比,减磷处理显著影响作物蛋白质、醇溶蛋白和谷蛋白含量,对结构蛋白(清蛋白+球蛋白)无显著影响,减磷20%处理水稻籽粒蛋白质和谷蛋白含量降低2.7%和32.3%,减磷30%处理的水稻和小麦籽粒蛋白质和谷蛋白含量分别降低6.8%和21.9%、48.4%和31.6%。与不施磷相比,施磷同样显著影响水稻和小麦籽粒微量元素含量及其生物有效性。减磷处理较农户模式水稻和小麦籽粒Fe、Cu和Zn含量提高21.2%和19.3%、11.9%和15.8%、14.5%和19.9%;P/Fe、P/Cu和P/Zn摩尔比降低21.6%和26.3%、20.6%和27%、17.7%和21.3%。水稻和小麦籽粒Zn含量随施磷量的降低而线性增加,减磷处理间的作物籽粒Fe、Mn和Cu含量无显著差异。水稻籽粒P/Zn摩尔比随施磷量的降低而降低,减磷处理间籽粒P/Fe、P/Mn和P/Cu摩尔比无显著差异;小麦籽粒P/Fe、P/Mn、P/Cu和P/Zn摩尔比均随施磷量的降低而降低,提高了小麦籽粒Fe、Cu和Zn的生物有效性。【结论】在巢湖流域稻麦轮作区,磷肥减量20%,即磷肥用量由90 kg P_(2)O_(5)·hm^(-2)减至72 kg P_(2)O_(5)·hm^(-2)时仍可保证作物稳产。磷肥减量施用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籽粒蛋白质含量和谷蛋白含量,但显著提高了微量元素Fe、Cu和Zn的含量和生物有效性。综合考虑,推荐磷肥减量20%为巢湖流域稻麦轮作区实现磷肥增效及作物高产优质生产的磷肥优化管理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麦轮作 磷肥减量 蛋白质组分 微量元素含量 生物有效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产黄青霉菌对不同难溶性磷酸盐的溶解能力及作用机制 被引量:1
5
作者 王利妍 韩明雪 +5 位作者 张晓茹 胡俊 张硕 王德超 郜红建 田达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343-1351,共9页
【研究目的】探究了产黄青霉菌(Penicillium chrysogenum)对不同难溶性磷酸盐(磷酸铁、磷酸铝和磷酸三钙)的溶解效率及机理。[试验方法]供试产黄青霉菌株为本研究筛选的高效解磷真菌菌株。试验采用蒙金娜液体培养基,分别加入磷酸铁(FePO... 【研究目的】探究了产黄青霉菌(Penicillium chrysogenum)对不同难溶性磷酸盐(磷酸铁、磷酸铝和磷酸三钙)的溶解效率及机理。[试验方法]供试产黄青霉菌株为本研究筛选的高效解磷真菌菌株。试验采用蒙金娜液体培养基,分别加入磷酸铁(FePO_(4)·2H_(2)O,Fe-P)、磷酸铝(AlPO_(4),Al-P)和磷酸三钙[Ca_(3)(PO_(4))_(2),Ca-P]作为难溶性磷源,接种产黄青霉菌孢子悬液培养。在培养1、3、5天后,过滤培养液,测定滤液pH、溶磷量、有机酸含量及酶活性,采用红外光谱和扫描电镜–能谱分析Fe-P、Al-P和Ca-P处理滤渣的矿物官能团和形貌变化。【结果】青霉菌对难溶性磷酸盐的溶解量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在培养5天后,Fe-P、Al-P和Ca-P的溶磷量分别为153.8、215.9和569.4 mg/L,对Ca-P的溶解量最高。红外光谱图显示,Fe-P、Al-P和Ca-P的PO_(4)^(3−)振动吸收峰强度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减弱。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培养液pH均呈下降趋势,在培养5天后,Fe-P、Al-P和Ca-P处理的培养液pH由培养初期的6.5分别下降至2.0、2.3和5.0。对于不同难溶性磷酸盐,青霉菌分泌的丙酮酸脱氢酶、柠檬酸合成酶活性以及有机酸含量不同,与Al-P和Ca-P处理相比,Fe-P处理显著增强了青霉菌中丙酮酸脱氢酶和柠檬酸合成酶活性,草酸和柠檬酸分泌量分别为1086.6和806.4 mg/L,而在Al-P和Ca-P处理中,分泌的有机酸主要是草酸,分泌量分别为261.1和201.3 mg/L。草酸对Fe-P、Al-P和Ca-P的释放率分别为14.8%、32.4%和39.6%,分别比柠檬酸高出37、3和2倍。通过扫描电镜发现,草酸可与Ca-P螯合形成草酸钙(CaC_(2)O_(4))。【结论】产黄青霉菌对不同难溶性磷酸盐的释放能力表现为Ca-P>Al-P>Fe-P。与Al-P和Ca-P相比,Fe-P能够提高产黄青霉菌丙酮酸脱氢酶和柠檬酸合成酶的活性,从而促进产黄青霉菌分泌更多的草酸和柠檬酸。虽然草酸溶解难溶性磷酸盐的能力强于柠檬酸,但是与Fe-P相比,Ca-P抑制了产黄青霉菌分泌草酸的能力。因此,利用产黄青霉菌活化土壤难溶性磷酸盐时,可通过添加Fe-P诱导提高其分泌柠檬酸和草酸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黄青霉菌 难溶性磷酸盐 有机酸 磷释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刈割茬次对饲药兼用金荞麦产量和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乔旭 郭欣慰 +4 位作者 江艳华 魏鹏 方辉 李艾莲 陈彩霞 《中国现代中药》 CAS 2022年第11期2178-2184,共7页
目的:以2个金荞麦新品系为研究对象,探讨不同刈割茬次对饲药兼用金荞麦产量及品质的影响。方法:对金荞麦饲草的鲜质量、干质量、粗蛋白和粗纤维含量,以及根茎产量和表儿茶素含量进行分析比较。结果:在相同刈割茬次条件下,金荞麦品系1和... 目的:以2个金荞麦新品系为研究对象,探讨不同刈割茬次对饲药兼用金荞麦产量及品质的影响。方法:对金荞麦饲草的鲜质量、干质量、粗蛋白和粗纤维含量,以及根茎产量和表儿茶素含量进行分析比较。结果:在相同刈割茬次条件下,金荞麦品系1和2在饲草的产量、粗蛋白和粗纤维含量,以及根茎的产量和表儿茶素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着刈割茬次的增加,金荞麦饲草粗蛋白含量显著增加,而粗纤维含量则显著降低(P<0.05);随着刈割茬次的增加,根茎产量显著降低(P<0.05),对其表儿茶素含量无显著影响。结论:在平衡饲草和根茎的产量和品质时,金荞麦最佳刈割茬次为2~3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荞麦 割茬 饲草 药用植物 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