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4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医院感染葡萄球菌菌种变迁与耐药性近况 被引量:40
1
作者 赵先颖 徐元宏 江晓平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1期40-41,共2页
目的 :了解近 9年来医院感染葡萄球菌菌种的变迁与近 3年来葡萄球菌耐药状况。方法 :1 993年 1月至 2 0 0 1年 1 2月我院传染病科等 1 3科室住院病人的各种标本采用血琼脂培养 ,所分离的葡萄球菌采用美国DADE公司生产的MICROSCANWALKAY... 目的 :了解近 9年来医院感染葡萄球菌菌种的变迁与近 3年来葡萄球菌耐药状况。方法 :1 993年 1月至 2 0 0 1年 1 2月我院传染病科等 1 3科室住院病人的各种标本采用血琼脂培养 ,所分离的葡萄球菌采用美国DADE公司生产的MICROSCANWALKAY 40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鉴定到种及其亚种。药敏试验药物有青霉素、苯唑西林、氨苄西林、哌拉西林、阿莫西林 /克拉维酸 (阿莫仙 )、头孢唑啉、头孢噻肟、头孢哌酮 /舒巴坦 (舒普深 )、庆大霉素、复方新诺明、环丙沙星、氧氟沙星、利福平、万古霉素、红霉素、林可霉素、四环素、伊米配能 /西司他丁 (泰能 )共 1 8种。采用液体稀释法测定每株葡萄球菌对受试药物的最小抑菌浓度 (MIC) ,操作按说明书进行。质控菌ATCC2 592 3。依据新近NCCLS标准判读结果。结果 :1 993年至1 998年分离的葡萄球菌中 ,金黄色葡萄球菌 (金葡萄 )占 71 43 % ,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 (CNS)占 2 8 57% ,包括表皮葡萄球菌 (表葡菌 )、腐生葡萄球菌、里昂葡萄球菌和头状葡萄球菌 4种。 1 999年至 2 0 0 1年分离的 42 4株葡萄球菌中 ,金葡菌仅占 2 9 0 1 % ,CNS增至 1 3种 ,占 70 99% ,以表葡菌、溶血葡萄球菌、松鼠葡萄球菌为主。近 3年来分离的各种葡萄球菌甲氧西林耐药率在 73 0 3 %~ 1 0 0 %之间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院感染 葡萄球菌 耐药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医院获得性真菌尿路感染的临床特点 被引量:10
2
作者 江晓平 魏雪芬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3期165-165,167,共2页
目的 :了解我院真菌尿路感染现状 ,探讨防治对策。方法 :回顾分析 1998~ 2 0 0 0年我院医院感染调查中 73例真菌尿路感染的临床特点。结果 :平均年龄 5 4 4 9岁 ,≥ 6 0岁占 4 2 4 7% ,平均住院日5 4 76d ;见于多种基础疾病 ,与恶... 目的 :了解我院真菌尿路感染现状 ,探讨防治对策。方法 :回顾分析 1998~ 2 0 0 0年我院医院感染调查中 73例真菌尿路感染的临床特点。结果 :平均年龄 5 4 4 9岁 ,≥ 6 0岁占 4 2 4 7% ,平均住院日5 4 76d ;见于多种基础疾病 ,与恶性肿瘤、长期卧床、危重疾病有关 ;发生真菌感染前抗生素使用率 10 0 % ,78 0 8%联用两种以上抗生素 ,平均使用抗生素时间为 (35± 14 )d ;感染前应用激素者 2 7,4 0 % ,化疗16 4 4 % ,导尿等泌尿操作 4 7 95 % ;临床表现不典型 ,抗真菌治疗效果欠佳 ,病死率 2 4 6 6 %。结论 :年龄大、住院时长、长期卧床及需长期应用抗生素者 ,无论是否导尿 ,均易发生真菌尿路感染 ,应随时监测 ,以便及时采取综合治疗措施 ,降低病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路感染 临床特点 医院感染 泌尿系统 真菌 防治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株产TEM型超广谱β内酰胺酶肠杆菌科细菌的研究 被引量:8
3
作者 李家斌 李惠 +3 位作者 李旭 余鑫之 马亦林 俞云松 《中国抗感染化疗杂志》 2004年第6期324-327,共4页
目的 :鉴定临床分离的 3株大肠埃希菌和 1株肺炎克雷伯菌所产的TEM型 β内酰胺酶编码基因的序列 ,并进行原核表达 ,了解其相关特性。方法 :聚合酶链反应 (PCR)扩增TEM型β内酰胺酶编码基因片段 ,克隆入 pGEM Teasy载体 ,表达于感受态细... 目的 :鉴定临床分离的 3株大肠埃希菌和 1株肺炎克雷伯菌所产的TEM型 β内酰胺酶编码基因的序列 ,并进行原核表达 ,了解其相关特性。方法 :聚合酶链反应 (PCR)扩增TEM型β内酰胺酶编码基因片段 ,克隆入 pGEM Teasy载体 ,表达于感受态细胞大肠埃希菌DH5α中 ,双脱氧链终止法测定核苷酸序列 ,确定基因型 ;其基因与原核表达载体 (pET 2 8c)连接 ,并在感受态细胞大肠埃希菌DH5α中进行原核表达 ,提取质粒 ,用PCR进行表达鉴定 ,用超广谱 β内酰胺酶 (ESBLs)表型确认试验鉴定表达菌株的表型 ,另外对这些临床菌株进行接合试验。结果 :PCR扩增结果显示这 4株细菌产生的TEM型β内酰胺酶编码基因片段含 981个核苷酸 ,其表达酶的性质均为ESBLs,临床菌株的质粒接合试验均为阳性。这 4株临床菌株所产生的TEM型 β内酰胺酶的编码基因已被GenBank命名为TEM 10 (GenBank注册号 :U95 36 3)。 结论 :安徽地区这 4株细菌所产TEM型 β内酰胺酶均为TEM 10 ,在国内我们首次从临床分离株中发现TEM 1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广谱Β内酰胺酶 序列分析 接合试验 原核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医院内真菌感染67例调查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苏菲 何乃萍 邹礼明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1994年第4期282-284,共3页
医院内真菌感染67例调查分析苏菲,何乃萍,邹礼明1992年1月~1993年9月,我们从全院出院病历中随机抽样6394份(占同期出院病历数20%。所抽病历均系各科室监控病床病历),进行医院内真菌感染调查,旨在探讨其感染... 医院内真菌感染67例调查分析苏菲,何乃萍,邹礼明1992年1月~1993年9月,我们从全院出院病历中随机抽样6394份(占同期出院病历数20%。所抽病历均系各科室监控病床病历),进行医院内真菌感染调查,旨在探讨其感染的发生率,发病原因及易感因素,为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呼吸道感染 医院感染 危险因素 疾病调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省蝇类初步名录 被引量:5
5
作者 夏立照 夏玲玲 《华东昆虫学报》 2000年第1期15-19,共5页
本文是作者 1989- 1998年对安徽省蝇类调查记录和文献资料的共同结果。共记录蝇科、丽蝇科、花蝇科、麻蝇科的蝇类 4科、31属、6 1种和亚种及分布。附带记录粪蝇科、狂蝇科、皮蝇科、寄蝇科各 1种 ,胃蝇科 (幼虫 ) 4种 ,果蝇科 2种 ,食... 本文是作者 1989- 1998年对安徽省蝇类调查记录和文献资料的共同结果。共记录蝇科、丽蝇科、花蝇科、麻蝇科的蝇类 4科、31属、6 1种和亚种及分布。附带记录粪蝇科、狂蝇科、皮蝇科、寄蝇科各 1种 ,胃蝇科 (幼虫 ) 4种 ,果蝇科 2种 ,食蚜蝇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虫 名录 安徽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室内蜚蠊名录 被引量:2
6
作者 夏立照 夏玲玲 《华东昆虫学报》 1992年第2期13-15,共3页
蜚蠊俗称蟑螂(cockroach),是多种病源体和寄生虫的传播媒介.隶昆虫纲(1nsccta)蜚蠊目(Blattaria).世界上已知约5000种.我国已知为11科,48属,约168种.其中大多为野栖种群,主要栖息于山林田野、杂草树皮下,或钻营于乱石砖瓦之中... 蜚蠊俗称蟑螂(cockroach),是多种病源体和寄生虫的传播媒介.隶昆虫纲(1nsccta)蜚蠊目(Blattaria).世界上已知约5000种.我国已知为11科,48属,约168种.其中大多为野栖种群,主要栖息于山林田野、杂草树皮下,或钻营于乱石砖瓦之中.与人类关系不密切.与人类关系密切,具有卫生意义的主要是生活在室内的家栖性种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群 名录 树皮 山林 杂草 病源体 寄生虫 昆虫纲 栖息 蜚蠊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EM-105编码基因的功能研究 被引量:6
7
作者 李家斌 李旭 +1 位作者 马亦林 俞云松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62-165,共4页
目的 获得浙江地区临床分离的 4株肺炎克雷伯菌所产的TEM型β 内酰胺酶编码基因的序列,鉴定其基因型,并了解其相关特性。方法 PCR扩增TEM型β 内酰胺酶编码基因片段,克隆入pGEM Teasy载体,表达于感受态细胞大肠埃希菌DH5α中,双脱氧... 目的 获得浙江地区临床分离的 4株肺炎克雷伯菌所产的TEM型β 内酰胺酶编码基因的序列,鉴定其基因型,并了解其相关特性。方法 PCR扩增TEM型β 内酰胺酶编码基因片段,克隆入pGEM Teasy载体,表达于感受态细胞大肠埃希菌DH5α中,双脱氧链终止法测定核苷酸序列,确定基因型;其基因与原核表达载体 (pET 28c)连接,并在感受态细胞大肠埃希菌DH5α中进行原核表达,提取质粒,用PCR进行表达鉴定,用等电聚焦电泳测定原核表达菌株中酶的等电点(pIs),用ESBLs表型确认试验鉴定表达菌株的表型,另外对这些临床菌株进行接合试验。结果 PCR扩增结果显示这 4株细菌产生的TEM型β 内酰胺酶编码基因片段含1 009个核苷酸,其表达酶的性质均为非ESBLs,pIs均为5 4,临床菌株的质粒接合试验均为阳性。这 4株临床菌株所产生的TEM型β 内酰胺酶的编码基因已被GenBank命名为TEM 105(GenBank注册号:AF516720)。结论 浙江地区这 4株细菌所产TEM型β 内酰胺酶均为TEM 105,在世界上我们首次从临床分离株中发现TEM 1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编码基因 Β-内酰胺酶 原核表达 临床 DH5Α ESBL 大肠埃希菌 感受态细胞 功能研究 菌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280例的类型与病原菌分布 被引量:8
8
作者 周仲松 余鑫之 李家斌 《中国抗感染化疗杂志》 2002年第3期173-176,共4页
目的 :了解引起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和流行病学趋势。方法 :对我院 1983年 1月至 1999年 12月间明确诊断脑膜炎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共有 2 80例脑膜炎 ,其中细菌性脑膜炎 2 4 6例、真菌性脑膜炎 2 2例、结核性脑膜炎1... 目的 :了解引起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和流行病学趋势。方法 :对我院 1983年 1月至 1999年 12月间明确诊断脑膜炎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共有 2 80例脑膜炎 ,其中细菌性脑膜炎 2 4 6例、真菌性脑膜炎 2 2例、结核性脑膜炎12例。在 2 2 2例原发性细菌脑膜炎中球菌占绝大多数 (6 9.4 % ) ,主要致病菌是 :脑膜炎奈瑟菌占 33.7%、金黄色葡萄球菌占14 .0 %、肺炎链球菌占 7.4 % ,这 3种致病菌发病例数呈下降趋势。在医院感染 2 4例细菌性脑膜炎中以革兰阴性杆菌占大多数 (6 3.0 % ) ,肺炎克雷伯菌 (2 2 .2 % )占首位 ,且医院感染发病例数呈上升趋势。结论 :原发性脑膜炎和医院感染脑膜炎的病原菌存在明显差异。医院感染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和真菌性脑膜炎发病呈上升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类型 病原菌 脑膜炎 流行病学 社区感染 医院感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方法检测血清HBV DNA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尹华发 陈青 +1 位作者 郭万里 高志良 《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2000年第6期15-16,共2页
采用夹心斑点杂交法、PCR—EB定性及Amp -lisensor定量法对HBsAg与抗—HBs 同时阳性、HBsAg阳性、抗—HBs 阳性和HBsAg与抗—HBs 均阴性的乙型肝炎病毒 (HBV)感染者检测血清HBVDNA。结果三种方法的阳性率分别为 2 9 1 %、4 7 7%和 80 2... 采用夹心斑点杂交法、PCR—EB定性及Amp -lisensor定量法对HBsAg与抗—HBs 同时阳性、HBsAg阳性、抗—HBs 阳性和HBsAg与抗—HBs 均阴性的乙型肝炎病毒 (HBV)感染者检测血清HBVDNA。结果三种方法的阳性率分别为 2 9 1 %、4 7 7%和 80 2 % ;各组HBVDNA含量分别是 1 0 6.13± 1.86、1 0 6.0 8± 1.82 、1 0 4 .12± 1.4 0 和 1 0 5.0 7± 1.2 1(拷贝 /ml)。结论是Amplisensor法检测HBVDNA具有更高的敏感性 ;抗—HBs 阳性的HBV感染者血清中仍可检出HBVDN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血清标志物 HBV DNA 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扰素抗体与国产重组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效关系 被引量:2
10
作者 李家斌 姚阳 +3 位作者 李旭 余鑫之 杨玲 宋礼华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1999年第5期351-353,共3页
目的 观察应用国产基因重组干扰素α2b 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后干扰素抗体的产生对疗效的影响。方法 病例组予以国产重组干扰素α2b 治疗,随访治疗前后不同时间干扰素抗体产生及患者转归情况;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结合抗体(BA... 目的 观察应用国产基因重组干扰素α2b 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后干扰素抗体的产生对疗效的影响。方法 病例组予以国产重组干扰素α2b 治疗,随访治疗前后不同时间干扰素抗体产生及患者转归情况;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结合抗体(BA) ,抗病毒中和法检测中和抗体(NA) 。结果 对照组(正常供血者)均未检出BA 和NA;而120 例患者接受干扰素治疗后,9 例血中检出BA(8 % ),5 例血中检出NA(4% )。治疗结束时,9 例BA 阳性患者中3 例HBV DNA 阴转(33 % ),111 例BA 阴性患者中56 例HBV DNA 阴转(50% )(P> 0-05) ;5 例NA 阳性患者中HBV DNA 均未阴转(0),115 例NA 阴性患者中58 例HBV DNA 阴转(50% )( P>0-05) 。结论 结果未显示干扰素抗体是影响重组干扰素α2b 疗效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 干扰素抗体 重组干扰素 药物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扰素对HCVⅡ型和Ⅲ型的治疗反应 被引量:2
11
作者 赵先颖 王明丽 +3 位作者 史百芬 万声贵 李京培 尹华发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1998年第2期113-114,共2页
目的探讨重组干扰素α(rIFN-α)对丙型肝炎病毒(HCV)Ⅱ型和Ⅲ型的治疗反应。方法采用RT-PCR检测血清HCVRNA,并按Okamoto等基因分型方法进行HCV基因分型。应用rIFN-α治疗24例HCVⅡ型和6... 目的探讨重组干扰素α(rIFN-α)对丙型肝炎病毒(HCV)Ⅱ型和Ⅲ型的治疗反应。方法采用RT-PCR检测血清HCVRNA,并按Okamoto等基因分型方法进行HCV基因分型。应用rIFN-α治疗24例HCVⅡ型和6例Ⅲ型感染者。结果30例HCVⅡ、Ⅲ型感染者的总治疗反应为:完全反应(CR)21例(70%),部分反应(PR)6例(20%)和无反应(NR)3例(10%)。Ⅱ型和Ⅲ型CR率分别为83.33%和16.67%,差异非常显著。结论rIFN-α对HCVⅡ型的治疗反应优于Ⅲ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扰素Α 丙型肝炎 药物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草酸类药物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的疗效与评价 被引量:25
12
作者 李旭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383-384,共2页
关键词 病毒性肝炎 药物疗法 甘草酸类药 疗效 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肝病患者血清内毒素定量检测及丽珠肠乐对其影响 被引量:1
13
作者 夏玲玲 王中新 +2 位作者 周仲松 叶珺 尹华发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2年第3期211-213,共3页
目的 探讨慢性肝病患者内毒素血症 (Endotoxemia,ETM )的发生率及临床意义 ,并观察丽珠肠乐治疗肝病合并ETM的转阴率。方法 应用偶氮基质显色法鲎试验方法检测 110例慢性肝病患者血清内毒素 (ET)水平 ,并选择 80例慢性肝病合并ETM患... 目的 探讨慢性肝病患者内毒素血症 (Endotoxemia,ETM )的发生率及临床意义 ,并观察丽珠肠乐治疗肝病合并ETM的转阴率。方法 应用偶氮基质显色法鲎试验方法检测 110例慢性肝病患者血清内毒素 (ET)水平 ,并选择 80例慢性肝病合并ETM患者 ,随机分丽珠肠乐治疗组 (n =4 0 )和对照组 (n =4 0 )。结果 慢性肝病患者血清ET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以重症肝炎最高。重症肝炎组血清胆红素>342 μmol/L、白蛋白 <30g/L及PT活动度 <30 %时ETM发生率为 10 0 % ,ET水平高于血清胆红素 (171μmol/L <TB<342 μmol/L)、白蛋白 >30 g/L及PT活动度 >30 %的患者。慢性肝病腹水患者腹水与血清ET水平均升高 ,分别为(315± 80 )与 (342± 83)ng/L。服丽珠肠乐治疗后 ,慢性肝病合并ETM组的转阴率较对照组为高。结论 慢性肝病患者ETM发生率高 ,肠道微生态调节剂丽珠肠乐能有效地减轻或清除ET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肝病 血清 内毒素 定量检测 丽珠肠乐 慢性肝炎 肝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BV DNA定量检测与HBV五项标志的关系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3
14
作者 尹华发 卢建溪 高志良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0年第1期50-52,共3页
目的了解HBsAg与抗-HBs同时阳性者临床类型、血清学标志与HBVDNA量之间的关系。方法对26例HBsAg与抗-HBs同时阳性者应用Amplisensor法测定血清HBVDNA量。结果慢性肝炎、重型肝炎和肝硬变者HBVDVA分别为:109.17±1.60、109.44±1... 目的了解HBsAg与抗-HBs同时阳性者临床类型、血清学标志与HBVDNA量之间的关系。方法对26例HBsAg与抗-HBs同时阳性者应用Amplisensor法测定血清HBVDNA量。结果慢性肝炎、重型肝炎和肝硬变者HBVDVA分别为:109.17±1.60、109.44±1.98和108.14±2.27(copyL-1);HBeAg(+)、抗-HBe(+)和两者都(-)组HBVDNA分别是:1010.31±0.71、108.34±2.20和108.16±1.49(copy·L-1);HBsAg(S/N)值≤100和>100者HBVDNA分别是:108.26±1.85和1010.31±0.93(copy·L-1);抗-HBs值≤10和>10(IU·L1-)者分别为:109.07±1085和109.20±1.91(copy·L-1)结论不同临床类型其病毒含量差异无显著性;HBsAg、HBeAg(S/N)值与病毒量呈正相关,而抗-HBs值与病毒含量无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 HBV-DNA 聚合链反应 血清标志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扰素与胸腺肽联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前C区变异株感染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
15
作者 江晓平 孙秋林 +2 位作者 叶珺 叶英 尹华发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2年第6期454-456,共3页
目的 了解干扰素联合胸腺肽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前C区变异株感染的疗效。方法  6 3例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A组用干扰素α 2b 3 0× 10 6U ,肌注 ,每日 1次 ,14d后改隔日 1次至 6个月 ,胸腺肽 40~ 5 0mg ,静滴 ,每日 1次 ,1~ 2月... 目的 了解干扰素联合胸腺肽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前C区变异株感染的疗效。方法  6 3例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A组用干扰素α 2b 3 0× 10 6U ,肌注 ,每日 1次 ,14d后改隔日 1次至 6个月 ,胸腺肽 40~ 5 0mg ,静滴 ,每日 1次 ,1~ 2月后改肌注或口服至 3个月。B组单用干扰素α 2b ,方法同A组。比较两组血清HBVDNA、HBsAg阴转率和ALT复常率。结果 A、B两组治疗结束时HBVDNA阴转率分别为 45 16 %和 43 75 % (P >0 0 5 ) ,9个月后分别为77 42 %和 5 3 13 % (P <0 0 5 ) ,远期疗效联合治疗组优于单用干扰素组。两组治疗结束时均无HBsAg阴转者。ALT复常率A组为 48 39% ,B组为 5 0 % ,两组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干扰素α 2b联合胸腺肽治疗乙型肝炎病毒前C区变异株感染远期疗效优于单用干扰素组 ,但疗效仍不够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扰素 胸腺肽 联合治疗 乙型肝炎前C区变异株感染 疗效观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草酸二胺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评价 被引量:4
16
作者 李旭 江顺林 《中华疾病控制杂志》 CAS 1999年第3期171-173,共3页
目的 研究甘草酸二胺对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作用。方法 200 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成三组,Ⅰ组用甘草酸二胺150 m g 静滴,每日一次,肝功能正常后减量再治疗一月,改甘草酸二胺口服,100 m g,每日三次;Ⅱ组用甘草... 目的 研究甘草酸二胺对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作用。方法 200 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成三组,Ⅰ组用甘草酸二胺150 m g 静滴,每日一次,肝功能正常后减量再治疗一月,改甘草酸二胺口服,100 m g,每日三次;Ⅱ组用甘草酸二胺150 m g 静滴,每日一次,肝功能正常后改口服;Ⅲ组常规用一般护肝药物作为对照。结果 甘草酸二胺静滴治疗后15天、30天、60天对患者ALT、SB复常率为16.25% 、61.25% 和92.25% ,应用常规护肝药组ALT、SB复常率为2.50% ,35.00%和68.75% (P< 0.05),甘草酸二胺治疗ALT、SB下降速度和幅度也优于对照组( P< 0.05)。甘草酸二胺注射液治疗患者肝功能正常后减量再治疗一月疗效优于立即改为口服治疗组,有效率分别为90.00% 和62.50% (P< 0.05)。治疗过程中未发现甘草酸二胺严重的副反应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草酸二胺 慢性乙型肝炎 随机化对照临床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合并细菌感染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夏玲玲 许夕海 尹华发 《安徽医学》 2002年第3期13-15,共3页
目的 了解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合并细菌感染对再出血率及 4周病死率的影响。方法 观察 70例入院前 1周未使用抗菌药物的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患者 ,分别于入院后 1、2、3、5与 7天进行血液、尿液、腹水细菌培养 ,采用Child积分评价肝功... 目的 了解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合并细菌感染对再出血率及 4周病死率的影响。方法 观察 70例入院前 1周未使用抗菌药物的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患者 ,分别于入院后 1、2、3、5与 7天进行血液、尿液、腹水细菌培养 ,采用Child积分评价肝功能损害程度。结果  2 0例 (2 8 6% )在入院 7天内发生 3 6例次细菌感染 ,感染组Child积分明显高于非感染组 (P <0 .0 1) ,再出血发生率 (5 0 %比 10 % ;P <0 .0 1) ,4周病死率 (3 5 %比 13 .3 % ;P <0 .0 1)明显上升。结论 肝硬化患者发生细菌感染时会明显增加肝脏损害程度 ,并可能增加近期死亡率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上消化道出血 细菌感染 诊断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临床分离的革兰阴性细菌的耐药谱及耐药机制的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周仲松 余鑫之 徐元宏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2001年第1期41-43,共3页
目的  了解目前临床上分离 G- 细菌的药敏状况和耐药机制及提供合理使用抗生素的依据。方法 主要使用 MICROSCAN WALKAWAY/ -4 0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对 1999年 3月~ 2 0 0 0年 3月全院住院病人的尿、痰、腹水、脓液、创面、前列腺液... 目的  了解目前临床上分离 G- 细菌的药敏状况和耐药机制及提供合理使用抗生素的依据。方法 主要使用 MICROSCAN WALKAWAY/ -4 0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对 1999年 3月~ 2 0 0 0年 3月全院住院病人的尿、痰、腹水、脓液、创面、前列腺液、血液等培养呈阳性的标本进行细菌鉴定和药敏试验。结果共检出 G- 菌 115 2株包括 2 7个菌属 80个菌种 ,常见细菌是大肠埃希菌 ( 16 .1% )、铜绿假单胞菌 ( 6 .5 % )、肺炎克雷伯菌 ( 5 .3% )等。 G-杆菌 (除不动杆菌外 )对第三代头孢霉素敏感率已降到 ( 3.0 %~ 76 .1% )、对亚胺培南 ( 80 .7%~ 92 % )、头孢哌酮 /舒巴坦 ( 5 8.8%~ 10 0 % )、阿米卡星 ( 41.4%~ 93.2 % )、环丙沙星 ( 30 .5 %~ 6 7.3% )较敏感 ;对第三代头孢霉素产生超广谱β-内酰胺酶 ( ESBLs) ,肺炎克雷伯菌高达 35 .0 %~ 36 .9% ,大肠埃希菌达 2 1.8%~ 2 3%。对常用 β-内酰胺类抗生素产诱导酶 ( IB) ,铜绿假单胞菌高达 5 1%~ 6 0 .9% ,弗劳地枸橼酸菌达 4.5 %~ 6 3.6 % ,阴沟肠杆菌达 8.7%~ 35 .3%。结论 目前 G- 杆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的主要机制是产生 ESBL s和 IB0 G-杆菌引起的感染首选亚胺培南单用或第三代头孢霉素复合制剂 (头孢哌酮 /舒巴坦 )联合阿米卡星或氟喹诺酮类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菌 耐药 超广谱Β-内酰胺酶 诱导酶 耐药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83株细菌的药敏状况及超广谱β-内酰胺酶和诱导酶的调查 被引量:1
19
作者 周仲松 余鑫之 +3 位作者 徐元宏 王中新 李家斌 叶英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2年第4期305-308,共4页
目的 了解本地区临床分离的细菌的药敏状况为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依据。方法 使用MICROSCANWALKAWAY 4 0对住院或门诊患者送检培养呈阳性的标本进行细菌鉴定和药敏试验。结果 检出G-杆菌和G+ 球菌共 2 0 83株包括 34个菌属 12 1个菌种... 目的 了解本地区临床分离的细菌的药敏状况为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依据。方法 使用MICROSCANWALKAWAY 4 0对住院或门诊患者送检培养呈阳性的标本进行细菌鉴定和药敏试验。结果 检出G-杆菌和G+ 球菌共 2 0 83株包括 34个菌属 12 1个菌种。G-杆菌对第三代头孢霉素敏感率已降到 3 0 %~ 76 1% ,但对亚胺培南和头孢哌酮 /舒巴坦较敏感 ;在产超广谱 β 内酰胺酶 (ESBLs)G-杆菌中 ,肺炎克雷伯菌高达 35 0 % ,大肠埃希菌达 2 3 0 %。产诱导酶 (IB)的G-杆菌中 ,铜绿假单胞菌高达 6 0 9% ,阴沟肠杆菌达 2 4 0 %。结论 本地区分离的G-杆菌对 β 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的主要机制是产生ESBLs和IB。由产此类酶的G-杆菌引起的感染首选亚胺培南单用或第三代头孢菌素复合制剂联合阿米卡星或氟喹诺酮类 ,万古霉素联合利福平是MRSA或MRSE引起感染的首选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Β内酰胺酶类 微生物敏感性试验 药物耐受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合酶链反应检测血清HBVDNA及与HBV五项标记的关系 被引量:3
20
作者 苏菲 李旭 +1 位作者 杨积兰 戚美芬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1996年第1期36-38,共3页
对174例各型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应用聚合酶链反应检测血清HBVDNA,及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HBV五项标记,结果表明HBeAg阳性者,HBVDNA的阳性率为100.00%;抗-HBe阳性者,HBVDNA... 对174例各型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应用聚合酶链反应检测血清HBVDNA,及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HBV五项标记,结果表明HBeAg阳性者,HBVDNA的阳性率为100.00%;抗-HBe阳性者,HBVDNA的阳性率为22.95%,其中以慢性活动性肝炎及肝硬化患者阳性率较高,分别为58.33%和33.33%。同时发现血清ALT异常者HBVDNA的阳性率明显高于血清ALT正常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NA 乙病肝炎病毒 聚合酶链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