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心电图对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病变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2
1
作者 骆志刚 王伟民 +6 位作者 王邦宁 陈大年 刘敏 胡泽平 解玉泉 宋兵 曹中 《安徽医学》 2008年第4期405-407,共3页
目的探讨心电图在ST段抬高型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时左冠状动脉前降支(LAD)病变部位的诊断价值。方法对89例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前降支为梗死相关动脉患者的18导联心电图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心电图STV2抬高≥3mm、STV3抬高≥2mm、STⅡ,Ⅲ,av... 目的探讨心电图在ST段抬高型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时左冠状动脉前降支(LAD)病变部位的诊断价值。方法对89例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前降支为梗死相关动脉患者的18导联心电图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心电图STV2抬高≥3mm、STV3抬高≥2mm、STⅡ,Ⅲ,avF压低≥1mm对前降支近段闭塞的判断有较大的价值,其阳性率与前降支远段闭塞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其诊断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均较高。结论ST段抬高型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时体表心电图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闭塞部位有明显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心电图 左冠状动脉前降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BL教学法在心血管内科实习生教学查房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5
2
作者 胡泽平 王邦宁 《西北医学教育》 2011年第2期297-299,共3页
为了探讨PBL教学法在心血管内科实习生教学查房中的作用,将在心血管内科实习的163名实习生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采用PBL教学法、传统教学法进行教学查房,实习结束时进行理论考试、书写住院病历和教学满意度调查。结果与对照组相比,... 为了探讨PBL教学法在心血管内科实习生教学查房中的作用,将在心血管内科实习的163名实习生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采用PBL教学法、传统教学法进行教学查房,实习结束时进行理论考试、书写住院病历和教学满意度调查。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理论考试成绩、住院病历的书写质量和教学满意度明显增高(P<0.01)。说明在心血管内科实习生教学查房中,采用PBL教学法更能提高教学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BL教学法 传统教学法 教学查房 心血管内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mplatzer封堵器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的护理
3
作者 吴德全 《安徽医学》 2007年第5期460-461,共2页
目的总结Amplatzter封堵器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的护理经验。方法回顾分析30例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临床资料,通过积极的术前护理准备,术后并发症密切观察及针对性护理措施。结果29例患者封堵器置入成功,成功率96.6%,1例发生封堵器脱落,中... 目的总结Amplatzter封堵器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的护理经验。方法回顾分析30例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临床资料,通过积极的术前护理准备,术后并发症密切观察及针对性护理措施。结果29例患者封堵器置入成功,成功率96.6%,1例发生封堵器脱落,中转手术。其中穿刺部位出现出血及血肿3例,心律失常2例,束支传导阻滞1例,残余分流1例,尿涨留4例,所有并发症经严密监护和积极护理治疗,术后随访2个月,效果满意。结论Amplatzter封堵器治疗先天性心脏病,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积极护理干预是降低手术并发症发生措施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mplatzter封堵器 先天性心脏病 护理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外周血CD4^+ CD25^+ CD127^-调节性T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的变化 被引量:11
4
作者 胡泽平 王邦宁 李嘉嘉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98-101,共4页
目的探讨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外周血CD4+ CD25+ CD127-调节性T细胞(Treg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的水平及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53例CHF患者(CHF组)和20例正常对照者(对照组)外周血CD4+ CD25 +CD127-Treg细胞和NK细胞比例... 目的探讨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外周血CD4+ CD25+ CD127-调节性T细胞(Treg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的水平及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53例CHF患者(CHF组)和20例正常对照者(对照组)外周血CD4+ CD25 +CD127-Treg细胞和NK细胞比例。结果与对照组相比,CHF组CD4+ CD25+ CD127-Treg细胞/CD4+细胞比例、NK细胞/淋巴细胞比例明显降低[(6.95±0.72)%vs(5.02±1.14)%,(18.45±3.13)%vs(13.94±4.13)%,P<0.01],差异有显著性;与心功能Ⅰ~Ⅱ级组相比,心功能Ⅲ~Ⅳ级组两细胞比例明显降低[(5.88±0.92)%vs(4.19±0.55)%,(16.37±3.99)%vs(11.61±2.70)%,P<0.01],差异有显著性;缺血性心脏病组与非缺血性心脏病组相比,两细胞比例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CHF患者外周血CD4+ CD25+ CD127-Treg细胞和NK细胞明显降低,并且与心功能恶化相关,而与基础疾病是否是IHD可能无关。提示CHF患者存在免疫调节功能受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力衰竭 T淋巴细胞 调节性 杀伤细胞 天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外周血Th17/Treg失衡的研究及意义 被引量:5
5
作者 魏征 王邦宁 +1 位作者 胡泽平 李嘉嘉 《中国临床保健杂志》 CAS 2011年第3期254-257,I0001,共5页
目的探讨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外周血中Th17细胞、CD4+CD25+CD127-调节性T细胞(Treg)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53例CHF患者按照NYHA心功能分级分为CHF1组(NYHA心功能Ⅰ~Ⅱ级,n=24)和CHF2组(NYHA心功能Ⅲ~Ⅳ级,n=29)。20例健康体... 目的探讨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外周血中Th17细胞、CD4+CD25+CD127-调节性T细胞(Treg)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53例CHF患者按照NYHA心功能分级分为CHF1组(NYHA心功能Ⅰ~Ⅱ级,n=24)和CHF2组(NYHA心功能Ⅲ~Ⅳ级,n=29)。2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分析法检测外周血中Th17细胞、Treg细胞占CD4+T细胞的比例。结果 CHF1组和CHF2组患者外周血中Th17/CD4+T细胞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1.89±1.24 vs 0.51±0.35,3.35±1.78 vs 0.51±0.35;P〈0.05;P〈0.01),CHF2组亦明显高于CHF1组(3.35±1.78 vs 1.89±1.24,P〈0.01);CHF1组和CHF2组患者外周血中Treg/CD4+T细胞的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5.69±0.74 vs 7.89±1.66,3.31±0.98 vs 7.89±1.66;P〈0.01;P〈0.01),CHF2组亦明显低于CHF1组(3.31±0.98 vs 5.69±0.74,P〈0.01);CHF1组和CHF2组患者Th17/Treg的比值明显高于对照组(0.35±0.17 vs 0.11±0.09,1.06±0.49 vs 0.11±0.09;P〈0.05;P〈0.01),CHF2组亦明显高于CHF1组(1.06±0.49 vs 0.35±0.17,P〈0.01)。结论 CHF患者外周血中存在Th17/Treg失衡,且与心功能有一定关系,Th17/Treg失衡可能参与了CHF的发生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力衰竭 充血性 T淋巴细胞 调节性 因果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住院死亡原因分析 被引量:7
6
作者 杨辉 王邦宁 +1 位作者 宋兵 程源 《安徽医学》 2012年第4期391-394,共4页
目的探讨影响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住院死亡的相关因素,为临床急性心肌梗死(AMI)预防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134例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住院期间死亡与否分成两组:死亡组和存活组。分别记录其... 目的探讨影响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住院死亡的相关因素,为临床急性心肌梗死(AMI)预防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134例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住院期间死亡与否分成两组:死亡组和存活组。分别记录其一般情况、病史特征、心电图特征及诊断、化验结果、治疗及预后等方面,比较两组间差异及其原因。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随着年龄增加、入院心率加快、收缩压和舒张压较低、合并房颤、感染及心源性休克患者住院病死率明显增加;急诊PCI术患者病死率明显降低。应用阿司匹林、替罗非班和ACEI药物治疗患者病死率明显降低(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入院CKMB明显升高患者住院病死率明显升高,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住院病死率明显升高(P<0.05)。结论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入院时CKMB升高程度越高及是否合并心源性休克,对预测的近期预后具有十分重要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 住院病死率 临床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心力衰竭的免疫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4
7
作者 魏征 王邦宁 《安徽医学》 2011年第5期681-683,共3页
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是各种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并发症或"最后的共同通道",CHF的基本特征是心室重构。尽管其确切的发病机制目前还不是十分明确,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除神经内分泌系统激活以外,免疫激活理... 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是各种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并发症或"最后的共同通道",CHF的基本特征是心室重构。尽管其确切的发病机制目前还不是十分明确,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除神经内分泌系统激活以外,免疫激活理论在CHF的发生发展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心力衰竭 免疫学 炎症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缬沙坦 螺内酯及其合用对心力衰竭大鼠细胞因子 胶原产生的影响 被引量:3
8
作者 曹中 王邦宁 《安徽医学》 2010年第4期319-321,共3页
目的研究缬沙坦、螺内酯及其合用对心力衰竭大鼠细胞因子、胶原产生的影响,探讨二者合用治疗心衰的可能机制。方法采用腹主动脉缩窄法复制慢性心力衰竭大鼠模型。大鼠随机分为5组:正常组、模型组、缬沙坦组(缬沙坦20mg/(kg·d))、... 目的研究缬沙坦、螺内酯及其合用对心力衰竭大鼠细胞因子、胶原产生的影响,探讨二者合用治疗心衰的可能机制。方法采用腹主动脉缩窄法复制慢性心力衰竭大鼠模型。大鼠随机分为5组:正常组、模型组、缬沙坦组(缬沙坦20mg/(kg·d))、螺内酯组(螺内酯40mg/(kg·d))和缬沙坦+螺内酯组(缬沙坦20mg/(kg·d)+螺内酯40mg/(kg·d)),模型组予等容积蒸馏水灌胃。连续给药8周后,分离血清,ELISA及放免法分别检测大鼠血清中IL-6、TNF-α、BNP及PⅢNP水平。结果与模型组比较,缬沙坦组及联合给药组大鼠血清IL-6、TNF-α、BNP、PⅢNP水平均显著下降,螺内酯组大鼠血清TNF-α、BNP、PⅢNP水平均显著下降,而IL-6水平无明显改善。缬沙坦+螺内酯联合给药组与单独给药组比较,对各项指标的抑制作用更加明显。结论缬沙坦及螺内酯对心衰大鼠的治疗作用与其抑制炎症细胞因子IL-6、TNF-α的表达,抑制BNP及PⅢNP的产生有关,联合给药对上述因子具有协同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缬沙坦 螺内酯 心力衰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炎性细胞因子与慢性心力衰竭
9
作者 曹中 王邦宁 《安徽医学》 2010年第12期1547-1549,共3页
慢性心力衰竭(CHF)是多种心血管疾病所致的一种临床综合征,多项研究证实,细胞因子介导的免疫应答在CHF的发展中起重要的致病作用。细胞因子是具有生物学活性的可溶性多肽,通过细胞表面受体介导细胞与细胞之间相互作用,调节细胞活动、... 慢性心力衰竭(CHF)是多种心血管疾病所致的一种临床综合征,多项研究证实,细胞因子介导的免疫应答在CHF的发展中起重要的致病作用。细胞因子是具有生物学活性的可溶性多肽,通过细胞表面受体介导细胞与细胞之间相互作用,调节细胞活动、分化、增殖、死亡或者使免疫细胞获得效应器的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炎性细胞因子 心力衰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脏起搏器用于急性心肌梗死临床效果评价
10
作者 张晓雪 《中国药业》 CAS 2020年第S02期237-237,共1页
目的探讨心脏起搏器用于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医院2017年11月至2019年3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7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85例。对照组患者在治疗中未使用临时起搏器,观察组患者使用心脏起搏器临时起搏。结果观察... 目的探讨心脏起搏器用于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医院2017年11月至2019年3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7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85例。对照组患者在治疗中未使用临时起搏器,观察组患者使用心脏起搏器临时起搏。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4.12%,与对照组的90.59%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71%,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4.12%(P<0.05)。结论心脏起搏器可有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心脏起搏器 临时起搏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相关危险因素的临床探讨 被引量:43
11
作者 金远志 王邦宁 《安徽医学》 2010年第6期556-559,共4页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相关危险因素,为临床上及早诊治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及脑梗死等常见心脑血管疾病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08年6月至2009年12月期间经颈动脉超声检查的患者175例,根据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斑块组(97例)和无斑块...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相关危险因素,为临床上及早诊治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及脑梗死等常见心脑血管疾病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08年6月至2009年12月期间经颈动脉超声检查的患者175例,根据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斑块组(97例)和无斑块组(78例)两组,记录所有患者血脂情况,包括:三酰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高密度脂蛋白(HDL-C)、载脂蛋白A(apoA)、载脂蛋白B(apoB)、脂蛋白(a)[Lp(a)],空腹血糖水平(FBG),纤维蛋白原(FIB)浓度,同时了解患者既往是否有高血压、糖尿病、吸烟饮酒史等病史,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斑块组高血压发病率、TC、TG、LDL-C、apoB、Lp(a)、FIB浓度、糖代谢异常发病率显著高于无斑块组(P均<0.05),两组间吸烟饮酒史、载脂蛋白A(apoA)、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和高密度脂蛋白(HDL)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显示,低密度脂蛋白、高血压、糖代谢异常、脂蛋白(a)、纤维蛋白原浓度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呈显著正相关。结论颈动脉斑块形成是多种危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低密度脂蛋白、高血压、糖代谢异常、脂蛋白(a)、纤维蛋白原浓度是颈动脉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三酰甘油、总胆固醇增高是颈动脉斑块形成的相关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 动脉粥样硬化伴斑块形成 血脂 纤维蛋白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细胞生长因子在内皮细胞和高血压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2
作者 胡泽平 王邦宁 《心血管病学进展》 CAS 2005年第6期595-598,共4页
肝细胞生长因子(HGF)是一种内皮细胞特异性生长因子,促进内皮细胞的增殖和移行,抑制内皮细胞的凋亡。高血压患者血清HGF水平与血压高低、靶器官损害程度和血压节律异常有关,可能成为反映高血压内皮功能不全的一个新指标。一些药物能降... 肝细胞生长因子(HGF)是一种内皮细胞特异性生长因子,促进内皮细胞的增殖和移行,抑制内皮细胞的凋亡。高血压患者血清HGF水平与血压高低、靶器官损害程度和血压节律异常有关,可能成为反映高血压内皮功能不全的一个新指标。一些药物能降低高血压患者血清HGF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生长因子 内皮细胞 高血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膜部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的进展 被引量:2
13
作者 刘安全 徐岩 《安徽医学》 2009年第8期985-987,共3页
先天性室间隔缺损(VSD)是最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CHD),占CHD的20%-30%,其中膜部室间隔缺损(PMVSD)约为75%。传统的治疗方法是外科手术,但是外科手术有需要体外循环、创伤大、痛苦大、留下瘢痕及其恢复时间长等缺点。1988年L... 先天性室间隔缺损(VSD)是最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CHD),占CHD的20%-30%,其中膜部室间隔缺损(PMVSD)约为75%。传统的治疗方法是外科手术,但是外科手术有需要体外循环、创伤大、痛苦大、留下瘢痕及其恢复时间长等缺点。1988年Lock首先应用Rashkind双伞闭合器关闭室间隔缺损成功。1990年国内任森根等也报道应用Rashkind双伞闭合器封堵膜周部室间隔缺损日,但是由于该闭合器只能封闭8mm以下的室间隔缺损,且有导致左束支传导阻滞的报道,限制了其临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膜部室间隔缺损 介入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替米沙坦/氢氯噻嗪片和氯沙坦钾/氢氯噻嗪片的降压疗效和对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胡泽平 王邦宁 +3 位作者 刘和俊 陈大年 刘敏 骆志刚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1109-1111,共3页
目的比较替米沙坦/氢氯噻嗪片和氯沙坦钾/氢氯噻嗪片对高血压患者的降压疗效和对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将2004年9月至2006年5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61例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替米沙坦/氢氯噻嗪组31例和氯沙坦钾/氢氯噻嗪组3... 目的比较替米沙坦/氢氯噻嗪片和氯沙坦钾/氢氯噻嗪片对高血压患者的降压疗效和对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将2004年9月至2006年5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61例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替米沙坦/氢氯噻嗪组31例和氯沙坦钾/氢氯噻嗪组30例,治疗8周。统计治疗后的血压控制率和测定治疗8周前后血清肝细胞生长因子(HGF)、血清一氧化氮(NO)和血浆内皮素(ET)水平。结果(1)治疗8周后两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均明显下降(P均<0.01),但两组间治疗前、治疗2周、4周、8周的SBP、DBP和血压控制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2)与正常对照者相比高血压患者血清HGF、血浆ET明显增高,血清NO明显降低(P均<0.01),治疗8周后两组血清HGF、血浆ET明显下降,血清NO明显升高(P均<0.01),两组血清HGF下降幅度(△HGF)、血清NO升高幅度(△NO)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血浆ET下降幅度(△ET)、△ET/△NO比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论(1)治疗8周两药降压效果相似;(2)两药都能逆转血管内皮功能不全,但替米沙坦/氢氯噻嗪片可能强于氯沙坦钾/氢氯噻嗪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高血压药 高血压 血管内皮功能不全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